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美國經濟周期同期指標

美國經濟周期同期指標

發布時間:2021-06-08 16:00:50

㈠ 美國判斷經濟繁榮打一個指標是gnp

美國3次經濟大蕭條(上世紀20年代、上世紀70年代、2008年)以後採取措施主要包括: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和基本矛盾規律依然存在,美國無不在實踐中同時配合使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尋求兩者的最佳組合。單單就財政政策手段之一的稅收政策來說,既包括稅制本身的經濟社會調節內容,也包括根據經濟調控需要相機出台的政策內容。其實施起來作用大、速度快和預測性強,對美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對熨平經濟周期的波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美國經濟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有一個事實十分明顯:經濟處於蕭條時期,合理的減稅和進行稅制改革,倍受青睞;在經濟繁榮時期,適度增稅可以抑制通貨膨脹和減少財政赤字。無論如何,美國的宏觀調控始終遵循市場的規律,總體上看,其稅收政策實踐沒有阻礙市場的發育,而是壯大和完善市場,鼓勵競爭。始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真正意義上的稅收政策到現在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從其實踐的效果來看,其科學的調控政策可以使得經濟主體的生產服務活動既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又有廣闊的擴展空間。

㈡ 關於美國經濟周期的問題

從前幾年美國經濟相對繁榮,到現在的次貸危機,可以看出經濟周期在美國還是存在的。

美國政府很努力,但實際上他們希望的「經濟長期穩定溫和增長」這一願望,在自由經濟體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任何政府想要的其實只是「當下經濟的高增長」,往往隨著經濟的過度繁榮,危機的苗頭就潛伏其中,直到危機來臨。
而隨著經濟復甦,大家又開始忽視這個「可能發生的東西」,因為當前的增長才是看得見的,於是又一個循環開始醞釀...

所以,在現有的經濟體制下,經濟周期是一個個必然的循環。

㈢ 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使用指標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進行經濟周期監測所確定的先行指標主要有:
1.造業生產工人或非管理人員平均每周勞動小時數。
2.每周初次申請失業保險的平均人數。
3.消費品和原材料新訂單。
4.賣主向公司推遲交貨占的比例。——延緩交貨擴散指數(slower deliveries diffusion index)
5.非國防重工業製造商的新訂單
6.地方當局批准(而不是實際破土開工)建築的私人住宅數。
7.10年期國債利率減去聯邦基金利率的利率差額
8.股票價格指數。500種普通股
9.貨幣供應量(指M2的貨幣供應量)
10.企業及消費者未償還信貸變化。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預期指數 在經濟的周期循環中,一些經濟變數的變動與經濟景氣的變化存在著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把這種先後順序定量地揭示出來,就能用於經濟預測。所謂先行指標,就是這些指標的峰與谷總是比總體經濟的峰與谷提前出現,利用這些指標可以預測經濟運行趨勢。GDP增速作為經濟指標能夠同步反映經濟運行狀況,如果我們能夠提前預測GDP增速指標,能夠對整個經濟未來運行狀況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將宏觀層面與基本面相結合,從而能夠對資本市場投資產生極大的指導意義。
從國際上看,對先行經濟指標的研究早已有之。上世紀20年代,哈佛商學院就開發出哈佛景氣指數,用以預測經濟運行的趨勢。1950年,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開發出由先行指標、同步指標和滯後指標組成的景氣監測體系。1961年起,宏觀經濟景氣監測從民間研究走向官方應用階段,影響也不斷擴大。特別是美國經濟咨商局(the Conference Board)發布的先行經濟指數(Leading Economic Index,簡稱LEI),已成為判斷美國和世界經濟形勢的晴雨表。先行經濟指數是先行指標的合成指數,根據下列先行指標編制:(1)周平均製造時間;(2)周平均失業保險申領;(3)生產商新訂單(消費品和原料);(4)銷售商業績;(5)生產商新訂單(不包括防禦設施的資本貨物);(6)新建房屋許可;(7)500種普通股票價格;(8)貨幣供應量M2;(9)10年期國庫券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差值;(10)消費者預期指數。倘若這些因素有多數向好,則可提前預期領先指數將會上升。
除此之外,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建立了經濟綜合先行指標(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s,簡稱CLI)對各國經濟動向進行監測,其包含的主要指標有:(1)加班小時數;(2)股票價格指數;(3)新訂單;(4)原材料價格指數;(5)工商業預期指數;(6)房屋開工。
圖1顯示了1956年以來美國GDP(2000年不變價)同比增速、OECD編制的美國CLI同比增速以及美國經濟咨商會的LEI的同比增速的運行情況,對於OECD美國CLI我們選取的是包含趨勢要素和幅度調整(Trend Restored)的綜合先行指數,對於LEI我們選取的同樣是趨勢型數據(2004年=100)。
經測算,LEI、CLI與GDP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87、0.994,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的先導性。Granger因果檢驗主要是看現在的Y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過去的X解釋,加入X的滯後值是否使解釋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預測中有幫助,即「X可以Ganger引導Y」。它檢驗的是先後次序和信息內容,而不是一般意義上某種原因關系。我們分別對LEI、CLI增速與GDP增速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選取滯後期為4,結果顯示:CLI增速顯著地引導GDP增速,在99%的置信度下GDP增速對CLI增速沒有引導作用,而在99%的置信度下GDP與LEI之間存在雙向引導的關系。以上檢驗初步說明CLI是一個更有效的經濟先行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美國GDP是按季公布,而經濟領先指標是按月公布,以上分析也是建立在季度數據之上的。另外,當月指標一般在次月公布,且公布機構經常對其進行修正,但這並不妨礙其在預判經濟走勢中的作用。 股市價格水平的周期性波動是經濟運行周期的各階段交替的結果。一般地說,當經濟衰退時,股市價格水平也會隨之下跌或處於疲軟狀態;而當經濟復甦或高漲時,股市價格水平會隨之上升或呈現堅挺之勢。股市行情往往又是經濟周期的先行指標。因為股價變動是眾多投資者買賣行為的結果,個別投資者的買賣盡管常帶有隨機性,但多數投資者還是依據其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期做出理性的決策。
此處我們檢驗的是經濟先行指標中是否存在某些指標是領先股指表現的。我們分別對美國M2、新屋開工、營建許可、ISM公布的PMI新訂單與標准普爾500指數進行了先導性檢驗,採用的數據為1959年到2008年的月數據,根據各指標同比增長的情況判斷是否能夠領先標普500指數出現低點或高點,另外還對各指標與標普500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了檢驗,結果見表1。從中可以看出,各指標在領先出現高點時,新屋開工是最好的,但也僅僅有不到一半的正確率。各指標在領先出現低點時,PMI新訂單指數表現最好,但也未達到一半的正確率。值得注意的是,自從1983年以來M2的領先作用開始加強,在15次高點出現過程中其領先了9次。且在最近的6次領先標普500指數過程中,5次為領先6個月。但在M2對標普500指數低點的引導中,1990年來僅有1次。而在因果關系檢驗中,各指標均不能引導標普500指數,相反,標普500指數可以引導所有指標。這說明各經濟先行指標並不能引導股指。
表1 各先行指標與標普500指數先導性檢驗 指標 高點領先次數/總次數 低點領先次數/總次數 該指標是否引導標普500指數 標普500指數是否引導該指標 M2 9/23 7/20 否 是 新屋開工 12/25 8/21 否 是 營建許可 10/23 8/22 否 是 PMI新訂單 6/20 10/23 否 是 數據來源:中信建投期貨
究其原因,美國擁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衍生工具豐富,各類型的投資者較為理性,更加符合「有效市場」。另外,美國研究機構發達,尤其對各類經濟數據各機構均會給出預估,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市場受經濟指標的影響提前消化。 (1)VIX指數
VIX指數(Volatility Index),即波動率指數,是由CBOT所編制,以標普500指數期權的隱含波動率加權平均計算得來。若隱含波動率高,則VIX指數也越高。該指數反映出投資者願意付出多少成本去對沖投資風險,因此廣泛用於反映投資者對後市的恐慌程度,又稱「恐慌指數」。一般而言,當VIX低於20點時,表示投資者對後市樂觀,不願為自己的投資對沖風險,相反當VIX高於20則反映投資者對後市缺乏信心。VIX推出後,成為全球投資者評估美國股票市場風險的主要依據之一。
據統計,在367次VIX給出的高點信號中,有133次VIX指數領先標普500指數,59次落後於標普500指數,104次兩者同時見頂,71次標普500指數前後均沒有反應。在領先標普500指數的133次中,領先1天、2天、3天的次數分別為51次、21次、20次。而在372次VIX給出的低點信號中,有78次VIX指數領先標普500指數,40次落後於標普500指數,172次兩者同時見底,82次標普500指數前後均沒有反應。在領先標普500指數的78次中,領先1天、2天、3天的次數分別為19次、28次、14次。以上統計結果說明了VIX指數作為標普500指數的領先指標具有較強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預測指數高點時正確概率更大。VIX指數作為一種情緒指標,有時也會出現跟隨股指的變化而變化,這時就出現了其滯後於標普500指數的情形。
(2)Sentix投資者信心指數
從Sentix投資者信心指數來看,該指數2003年1月發布以來,當年12月創出新高33.3,同期股指一路上漲並於2004年3月創出新高,之後該指數從高點回落,在0到22區間震盪,同期股指緩慢爬升,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該指數震盪區間下移至-6到10,同期股指毫不理會繼續創出新高,2007年9月,該指數創新低-15.7,後雖有反彈但總體趨勢仍向下,並在2008年12月創下歷史新低-53.9,同期股指從高位大幅回落。由於此指標發表時間不長,但最近我們看到它逐步走向成熟,後期可繼續關注該信心指數,若其從低位回升至-30以上,或許就應該注意美國股市是否將要企穩反彈了。

㈣ 誰能解釋一下美國諮商會領先指標,同步指標,滯後指標都是什麼含義,越詳細越好,多謝!!!!

宏觀經濟波動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它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性的,而且必然會通過一定的經濟指標的變化反映出來。這些指標稱為敏感性指標,通常按周期循環的時間性區分為三類,即領先指標、一致同步指標與滯後指標。

領先指標是指相對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在指標的時間上領先,例如某指標走上高峰或跌入低谷比國民經濟周期早若干個月,那麼就稱這些指標為領先指標。這些指標對即將到來的年份里的經濟情況可以提供預兆。

一致同步指標是指代表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特徵的指標,這些指標的轉折點大致與國民經濟周期的轉變同時發生,它們並不預示將來的變遷,而是表示國民經濟正在發生的情況。

滯後指標是指相對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在指標的時間上落後,例如某指標的高峰或谷底均比國民經濟周期的高峰或谷底落後若干個月,則稱該指標為滯後指標。

㈤ 大國崛起之危機新政美國所處的經濟周期是什麼

經濟周期就是繁榮之後衰落,一蹶不振,中國有句老話,盛極必衰,雖然二戰到現在很久了,自從蘇聯解體,美國就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但現在中國的經濟快超過他了,美國死定了

㈥ 美國經濟周期研究的介紹

《美國經濟周期研究:歷史、趨勢及中美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將美國經濟運行的周期波動歷史劃分為產業革命時期、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凱恩斯主義時期、里根經濟學時期和新經濟時期五個階段,從經濟史、科技史、制度史和國際關系史的綜合視野和關聯性角度系統分析了美國自工業化以來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周期發展變化的背景、特徵及其原因。在此基礎上,根據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宏微觀基礎條件變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探討了新經濟條件下美國經濟周期的演變趨勢。同時還就中美經濟周期的協動性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從而揭示出美國經濟波動影響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程度、性質、特徵和趨勢。

㈦ 美國經濟先行指標是如何計算的啊

真的去認真查了一下.長見識了.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進行經濟周期監測所確定的先行指標主要有:

1.製造業生產工人或非管理人員平均每周勞動小時數。

2.每周初次申請失業保險的平均人數。

3.消費品和原材料新訂單。

4.賣主向公司推遲交貨占的比例。

5.地方當局批准(而不是實際破土開工)建築的私人住宅數。

6.敏感材料價格的變動。

7.股票價格指數。

8.貨幣供應量(指M2的貨幣供應量)

9.企業及消費者未償還信貸變化。

㈧ 經濟周期性變化指標有哪些

經濟周期性變化指標包括先行指標、同步指標、滯後指標三類,具體的主要指標則有GDP增長率、失業率、價格指數等。
(一)先行指標。先行指標是指預示未來月份經濟狀況和可能出現的商業周期性變化,並為分析者提供利率趨勢變化早期跡象的市場指標。這些指標的高峰和低谷順次出現在經濟周期的高峰和低谷之前,因此對將來的經濟狀況有預示作用。先行指標有貨幣供應量、股價指數、房屋建造許可證的批准數量、機器設備的訂單數量等。先行指標一般能在總體經濟活動發生變化之前6個月達到頂峰和谷底。投資者採用該指標可以事先知道經濟波動的轉折點,從而採取恰當的投資策略。如當貨幣當局減少貨幣供應量時,它一方面顯示了當局的政策意圖,暗含著目前經濟中的過熱趨向;另一方面會帶來利率的提高,利率的提高會帶來企業成本的上升,減少盈利,從而降低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利率提高增加了股票投資的機會成本,因而必然導致投資的減少進而引起股票價格的下降。
(二)同步指標。同步指標是指其達到高峰或低谷的時間與總體經濟出現高峰或低谷的時間大致相同的指標。同步指標可描述總體經濟的運行軌跡,確定總體經濟運行的高峰或低谷位置。它是分析現實經濟運行態勢的重要指標。同步指標的變動時間與一般經濟情況基本一致,可以顯示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並確定或否定先行指標預示的經濟發展趨勢。主要的經濟同步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
(三)滯後指標。滯後指標是指相對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在時間上落後於經濟周期波動階段的指標。此類指標的變化一般滯後於國民經濟的變化,有助於驗證先行指標所表示的經濟趨向是否真實。如失業率,庫存量,銀行未收回貸款規模、全民固定資產投資、商業貸款、財政收支、零售物價總指數、消費品價格指數、集市貿易價格指數等。

㈨ 分析中國和西方的經濟周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四個周期(劉樹成,1996) ,最近一輪周期從1991年開始,歷時10年,1993年以來,經濟周期進入收縮階段,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從1993年的13.5%,下降到1999年的7.1%。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8%,當時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已經出現,新一輪周期就要開始,但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中國經濟增長似乎並沒有出現進一步回升的跡象,經濟增長率重新回到了8%以下。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進入收縮期,世界經濟的領頭羊美國經濟接近衰退,日本經濟低迷不振長達10年,中國經濟是緣於自身周期波動的原因,即經濟還沒有徹底走出低谷,還是受國際經濟周期的影響,中國經濟的上升勢頭遭到了來自外部的打壓。這一問題不僅有現實的政策含義,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內涵。

許多研究者對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相關性或同步性進行了研究。

國內研究者對中國經濟周期的著述頗豐,劉樹成(1996)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各階段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劉金全、范劍青(2001)分析了經濟周期的非對稱性和經濟變數周期成分之間的關聯性等等,所有這些研究都只針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本身,並未考察國際經濟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雖然個別學者(劉乃全,1997)也介紹了經濟周期的國際傳遞,但並沒有考察中國經濟周期波動與其他國家經濟周期波動的關系,本文將在介紹國外學者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相關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並介紹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分析中國經濟周期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同步性,給出中國經濟周期與世界經濟周期同步性與發達國家之間同步性存在差異的原因,最後給出結論。

關於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相關性

首先分析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根據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的結果(見表1),可以把美國經濟周期與其他國家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分為以下四種情形,一是強相關(兩國GDP的相關系數在0.7以上),包括加拿大和歐洲;第二是較強相關(GDP的相關系數在0.3到0.7之間),包括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奧地利;第三是弱相關(GDP與美國GDP的相關系數在0.1到0.3之間),包括澳大利亞、瑞典、法國;四是不相關或負相關(GDP相關系數在0.1以下或為負數),如芬蘭為不相關,南非為負相關。

表1: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末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

相關系數

和美國指標的相關系數

國家 產出 消費

澳大利亞 0.25 0.13

奧地利 0.31 0.07

加拿大 0.77 0.65

芬蘭 0.02 -0.01

法國 0.22 -0.18

德國 0.42 0.39

義大利 0.39 0.25

日本 0.39 0.30

南非 -0.15 -0.23

瑞典 0.27 0.25

英國 0.48 0.43

歐洲 0.70 0.46

資料來源: 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
Kontolemis和Samiei(2000)的結果,考察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國家影響的一些新特點,表現為美英之間經濟周期的聯系加強,美德、美意之間的聯系則有所減弱。

表2:60年代至90年代末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相關系數

和美國指標的相關系數

國家 產出 經濟沖擊

英國 0.58 0.19

加拿大 0.74 0.31

法國 0.31 0.13

德國 0.33 0.24

義大利 0.22 0.04

資料來源: Kontolemis和Samiei (2000)

關於中國經濟周期與其他國家經濟周期的相關性
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等,我們主要分析中國經濟周期波動與這些國家經濟周期的關系。我們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金融統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的季度歷史數據,時間跨度為1987年1季度到2000年2季度,中國季度GDP的數據來自施發啟、李強(1999)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

先看美、日等國經濟周期波動與中國產出波動的相關性。我們採用Hodrick-Prescott (HP) 濾波(設定參數λ=1600)的方法對不變價格水平的美國、日本、中國季度GDP 進行處理,得到HP濾波的趨勢項,不變價格水平的季度GDP扣除掉這個趨勢項後的余額可以看作為經濟的周期項,圖1所示是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的波動情況。

計算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動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45和- 0.254,中美經濟周期的聯系為弱相關關系,中日經濟周期的關系為負相關。中美經濟周期既不如美國、加拿大那樣的強相關,也不如美英那樣的較強相關,甚至不如美國和澳大利亞、法國、瑞典之間的相關性。超出多數人們的想像,中日之間經濟周期的走勢是逆道而行的。
還可以利用第二種方法考察中美、中日之間經濟周期波動機制的聯系,考察經濟周期合拍的程度,即分析不同經濟之間轉折點出現的相關性,和中美、中日經濟同處在衰退期或復甦期的程度。把美國、日本、中國的季度GDP數對時間趨勢項T進行回歸,得到GDP對時間趨勢項的殘差,殘差為正定義為1,表明經濟處在上升期(upturn);殘差為負定義為0,表明經濟處在下降期(downturn) 。根據不同國家經濟處在不同時期的頻率可以得到下表:

表3中美、中日之間經濟周期機制的聯系 N00 N01 N10 N11 Cramer-C 系數

美國 6 19 21 8 0.44

日本 14 11 11 18 0.17

註:N i j, i,j=0,1 代表所有樣本中中國處在狀態i, 美國或日本處在狀態j的個數。

美國、日本季度GDP數字都經過季節調整,中國季度GDP利用X-12的方法進行了季節調整。GDP數字在濾波前已取對數。

這里對上升期與下降期的定義是與Kontolemis和Samiei (2000)的定義不同的。

可以看出,雖然中美經濟周期之間在周期轉折點上相關性較強,但這種相關性是一種負向的相關性,即中國經濟周期與美國經濟周期並不具有同衰退、同復甦的合拍性,不能認為美國經濟處在衰退期,必然會把中國經濟拖入衰退期。
關於我國經濟周期波動與發達國家經濟周期弱相關的涵義

對國際經濟周期的相關性,經濟學家試圖給出解釋。有人認為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後國際匯率制度從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的轉變是造成國際經濟周期相關性加強的原因之一,Ahaghil等人發現在美國和OECD國家,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的時期和浮動匯率時期,匯率機制對經濟擾動的傳導機制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供給因素的沖擊對產生國際經濟波動有重要影響,相對於國際供給因素的沖擊而言,各國本國供給方面的沖擊是造成產出波動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來自勞動力投入方面的沖擊。在分析開放經濟下的產出波動時,應對本國勞動力市場,包括自然失業率的變化給以更多的關注。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實行匯率、貿易、資本帳戶自由化的西方發達國家,國際經濟周期的聯系並非主要來自國際經濟的沖擊,而是源於本國的供給方面的沖擊。對中國而言,經濟開放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距甚遠,匯率機制本質上是固定匯率,國際貿易的自由度不高,資本帳戶還在實行管制,中國經濟周期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的相關性低是情理中的事,決定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關鍵力量來自中國經濟自身,尤其是因投資者投資動力缺乏帶來的失業率上升是中國經濟周期不能繼續維持回升勢頭的根本原因。投資者投資動力的缺乏,一是由於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保障不力,二是若干投資領域缺乏充分的公平的競爭。政府應盡早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專心致志地做好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三是經濟制度創新乏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強勁增長的源泉在於經濟制度的不斷創新,只有在企業制度、金融制度、市場准入制度等方面進一步創新才能使中國經濟長盛不衰。

結 論

既然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來自內部,美國經濟的衰退期到來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周期的大勢將被逆轉,同樣也不能把中國經濟內部問題歸結為國際因素的影響。與之相關聯,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面對美國經濟的低迷,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要否調整。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美聯儲2001年以來的11次降息,人民幣利率還存在繼續下調的空間。我們認為,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的影響不會很大,加之我國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餘地已非常有限,宏觀經濟政策不應採取任何過激或強烈的反應,宜保持"等一等,看一看"的態度。利率要否繼續下調並不僅僅決定於是否有下調的空間,還應看到利率對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號作用,如果央行繼續降息,等於向公眾發布這樣的信號,即貨幣當局對未來經濟增長的前景並不看好,降息對投資、消費的刺激作用遠遠不足以抵消因公眾預期變壞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閱讀全文

與美國經濟周期同期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
美電貝爾股票 瀏覽:16
那些股票系 瀏覽:589
貴金屬交易專業術語 瀏覽:323
股票百分比計算器 瀏覽:203
城市規劃股票 瀏覽:768
天天基金的子賬戶怎麼用 瀏覽:516
挪用公款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233
比較好的貴金屬交易平台 瀏覽:191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