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達芬奇密碼是什麼
是丹.布朗的一本小說,後來改編成了系列電影的一部,主角同系列小說,名字都叫羅伯特.蘭登,由湯姆.漢克斯主演。
⑵ 達芬奇密碼游戲詳細攻略
第一章 巴黎盧浮宮美術博物館
〔提示〕
午夜,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在陳列館的鑲木地板上。貝特.法希探長在深夜邀請宗教符號學家羅伯物.蘭登來到犯罪現場。而蘭登正是館長雅克.索尼埃臨死之前希望見到的人……
〔劇情〕
蘭登在法希探長身後看到用來標識物品的小牌,覺得一定是警察在這里發現了什麼。果然,牌子後面有一把鑰匙。繼續向右走,有一個被鎖住的警用工具箱,用剛才發現的鑰匙打開工具箱,拿到黑光燈,用它可以看到用黑光筆寫下的字。法希探長告訴蘭登,索尼埃死前曾用黑光筆在自己身旁寫下些信息。於是蘭登又回到屍體旁邊,在黑光燈的照射下發現索尼埃將自己的身體擺成達芬奇的名畫《維特魯威人》。蘭登突然感到非常的不安,提出要用一下洗手間。法希探長給了他出門的鑰匙。
蘭登向左走進入長廊,剛出門就發現有隻警用工具箱孤零零地擺在地上。繼續向前走想出門,但是發現門被鎖住了,並且鎖已經銹掉了。抬頭看到耶穌的畫像的左上角好像別著什麼東西,原來是把警用工具箱的鑰匙。打開剛才看到的工具箱,拿到螺絲刀,用它橇開鎖住的門。
通向衛生間的門好像被管理員鎖住了,回頭看看覺得靠近門的耐用燈歪了。剛剛把它扶正,門突然間打開。蘭登很吃驚,但是沒再多想,徑直去衛生間清洗一下。
第二章 盧浮宮大陳列館盡頭洗手間
〔提示〕
索菲.奈芙,這位頗具魅力的年輕密碼破譯警官,用電話留言將蘭登引入大陳列館盡頭的衛生間。法希探長想不到索菲就是索尼埃的孫女,他更加想不到索菲接下來將會做些什麼……
調查房間 發現物品
〔劇情〕
索菲告訴蘭登,法希探長在他身上安裝了全球衛星定位跟蹤器。她要想辦法幫助蘭登逃出去。在洗手台上發現一塊白色的厚厚的肥皂,她想如果再有一把刀的話,就能將跟蹤器塞進肥皂了。回到蘭登旁邊,發現窗邊的暖氣片已經非常破舊,銹掉的鐵片簡直一砸就會掉下來。在右邊的椅子底下發現一把小錘子,用錘子在暖氣片上砸下一個薄鐵片,用它把跟蹤器塞進肥皂。最後在洗手台下找到一個圓柱形的垃圾筒,用它砸壞右邊裝有報警網的玻璃,將那塊特殊的肥皂扔了出去……
第三章 盧浮宮國家展廳
〔提示〕
在即將逃出盧浮宮的剎那,蘭登反復回想有關達.芬奇的畫面,出乎意料地破解了索尼埃的密碼。蘭登將每行的字母重新排列起來,恰好可以被一字不差地拼成:列昂納多.達.芬奇!蒙娜麗莎!
〔劇情〕
索菲想祖父一定在《蒙娜麗莎》那裡留下了信息,要回去看看。首先在右邊的門旁邊撿到一把鑰匙,用它打開上面的警用工具箱,得到一把撬棍。雖然她並不想用這種方法把裝著黑光燈的箱子打開,但也別無選擇,因為祖父在《蒙娜麗莎》那裡留下的信息一定是用的黑光筆。向左走來到門前,發現原來這門有個奇特的密碼鎖。在身邊的紅寶石上摸了一下,發現暗門,裡面有張年代久遠的紙,上面寫著個「V」字,在密碼鎖中輸入「V」,門開了。進門後用黑光燈觀察《蒙娜麗莎》,終於發現祖父留下的提示。
第四章 聖敘爾皮斯教堂
〔提示〕
當名叫塞拉斯的白化病人在桑德琳修女的引導下進入聖敘爾皮斯教堂時,他知道是天主事工會的阿林加洛沙主教幫助了他,他更知道這一切都在「導師」的安排之下。今晚他一定要找到它……
〔劇情〕
一開始,塞拉斯在頭頂吊燈的昏暗的燈光中發現有個亮點,原來是把鑰匙。徑直走到中央放聖經的檯子。在左邊柱子正對著的地面處查看,發現地磚下是空的!看來他殺的那幾個人都說了實話。接下來,他必須找到能夠敲開地磚的東西。向右走到門前,發現門被桑德琳修女用密碼鎖住了。往回走發現有個黃色的櫃子之中隱藏著一個鑰匙孔,用剛才的鑰匙打開夾層,發現一塊亞麻遮布。他覺得房間的柱子塗料破舊不堪,彷彿一擦就能全部脫落,於是用亞麻遮布將三根柱子擦了一下,竟然出現三個字母,自上到下組成一個單詞「GOD」。用此作為密碼打開門,進去後發現一個可以用來敲開地磚的燭台。然後用亞麻遮布包住燭台的前頭,這樣敲擊就不會有很大聲音了。回到聖殿,敲開地磚,發現一塊刻著文字的石板,石板上寫著有關聖經的信息,在中央檯子上的聖經中查找相應章節,竟然發現這樣的話:你只可到這里,不可越過……
第五章 蘇黎世存托銀行後門裝貨台
〔提示〕
索菲在《岩間聖母》後面拿到了一把特殊的鑰匙,並在鑰匙的指引下,與蘭登在蘇黎世存托銀行巴黎支行拿到了密碼桶,郇山隱修會的拱頂石!而此時警察已將銀行包圍,行長安德列.韋爾內考慮再三決定把他們送出銀行。
〔劇情〕
韋爾內想利用銀行的小型裝甲車把索菲和蘭登帶出去,但必須找到車鑰匙。先往右走,看到車鑰匙在排水蓋下面,要找東西把蓋子撬開。在附近的花盆裡發現小鉗子的一半,在垃圾筒里翻出小鉗子的另一半。返回原處,從地上拾起一段樹枝,用它和貼在柱子上的口香糖製作成粘滯工具,把小鉗子的螺絲從窗檯的玫瑰花中取出。小鉗子修好了,走到右邊的盡頭,將鐵絲剪斷,拿到支架,再回去把蓋子撬開,終於拿到了車鑰匙。時間不多了,趕快走!
第六章 威利特堡
〔提示〕
索菲和蘭登在逃脫警察的追捕之後,拿著「拱頂石」來到了宗教史家雷.提彬的住所,威利特堡。得知聖杯真實的含義是指耶穌的妻子,抹大拉的瑪利亞。與此同時,塞拉斯得到了導師指引,潛入威利特堡奪取拱頂石。
調查書櫃 繼續調查
〔劇情〕
塞拉斯撿起窗前地面上破碎的書頁,上面寫了個字母「P」。繼續尋找其它的碎片,在書架的上方找到一張寫了個字母「H」的碎片。憑借經驗,他又在椅子底下發現最後一張寫了個「I」的碎片。用「PHI」作為密碼,打開了右邊的門。進去後發現通向書房的門同樣有一個密碼鎖,在地上撿起被隨意丟在地上的加濕器的容器部分,往回走到門口在椅子下面找到加濕器的噴嘴,組合成加濕器。用它在窗戶上噴幾下,玻璃上立即顯現出了四個字母「C」「O」「D」「E」,把它輸入密碼鎖,打開門沖進去搶奪拱頂石……
第七章 威利特堡
〔提示〕
提彬用計制服了塞拉斯,並帶領大家搭乘私人飛機飛往英國首都倫敦。這時,追蹤索菲和蘭登的科萊警官,在搜查威利特堡時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發現,並迅速將他的發現匯報給了法希探長。
〔劇情〕
科萊警官調查房間時,在書櫃中央拿了幾本書,又從書櫃右下角的小門里找到一塊抹布。然後走向有壁爐的屋子,他想暖和一下。一進門就發現一幅不錯的畫作,但是造型上看起來很像字母「M」。走近壁爐發現爐火已經滅了,於是把剛才的書當燃料丟了進去,發現爐壁上有個字母「A」。走到右邊的沙發想坐下,卻發現沙發上有塊污漬,用抹布擦拭,看到有個字母「R」始終擦不掉。在沙發後面發現一副被遺棄的油畫,感覺顏料太幹了,就用桌上的水杯往上灑了點水,結果發現畫的紋理顯現出一個字母「Y」。用「MARY」當作密碼打開右邊的門,進去後發現地上有一台竊聽設備,而竊聽的對象竟然是已被殺害的館長索尼埃!
第八章 威斯敏斯特教堂
〔提示〕
在倫敦的聖殿教堂,提彬意外的被他的僕人雷米和塞拉斯綁架,並且拱頂石也被奪走。索菲和蘭登依據解開拱頂石密碼得到的線索,將目標鎖定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牛頓墓。他們未能預料到,導師已經在那裡等候他們的到來了……
〔劇情〕
蘭登急著去救提彬,卻發現門被路障擋住了。他在左邊的花瓶旁邊找到一段短的圓木,又在右邊的桌子上發現一個斧頭刃,把它們組合成斧頭,劈開路障。又遇到密碼鎖,在左邊的椅子下面得到打火機,在耶穌的十字架中央看到有晶瑩剔透的液體,組合二者成為打火機,用它點燃兩側的蠟燭,出現密碼 「GRAIL」,輸入後即可打開門。難道事情就如此順利?可誰又知道,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陰謀,危險正一步步向他們*近……
⑶ 請高手將通達信達芬奇密碼主圖出箭頭改成選股公式,謝謝!
AAA2:=SUM(IF( CLOSE>REF(CLOSE,1),VOL*C,0),0);
AAA3:=SUM(IF( CLOSE<REF(CLOSE,1),VOL*C,0),0);
AAA4:=SUM(IF( CLOSE=REF(CLOSE,1),VOL*C,0),0);
BB1:=0;
B1萬元:=DVOL*DCLOSE/100;
B1差:=B1萬元-REF(B1萬元,1);
B2萬元:=DVOL*DCLOSE/100;
B2比:=B2萬元/REF(B2萬元,1);
凈流入萬元:=(AAA2-AAA3-0.5*AAA4);
PM:=MA(凈流入萬元,1);
PMA:=PM/REF(PM,1)>1;
PMB:=REF(PMA,1)<1 AND PMA;
密碼專:=(EMA(MA(B1萬元,2),2))/100000;
二日比:=密碼/REF(密碼,1);
選股屬:PMB AND 密碼>REF(密碼,1) AND 二日比>1;
⑷ 《達芬奇密碼》中有哪幾種解密方法
這里的解謎比較簡單,數字升序排列即可發現規則。
文字謎題
啊,嚴酷的魔王(O,Draconian devil)
噢,瘸腿的聖徒 (Oh,Lame Saint)
解謎方式為易位構詞游戲,將文中「O,Draconian devil」逐字拆開為單個字母(o,d,r,a,c,o,n,i,a,n,d,e,v,i,l)。重新排列後獲得的有意義的詞或句為「LeonardodaVinci」。「Oh,Lame Saint」也逐字拆開後重排獲得有意義的詞或句為「TheMonaLisa」。
易位構詞謎題是在國外比較流行的單句或多句一組的謎題,需要將每一句進行字母重排獲得有意義的新詞句,得到最終的謎底。例如:「earth = heart」「Semolina ~ is no meal.」「Roll in the hay = Thrill a honey」。其實達芬奇密碼中的謎題有很多,如拱心石藏密筒的密碼轉輪,關於P.S.與索菲的關系等。
(4)達芬奇密碼主圖指標擴展閱讀: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創作的長篇小說,2003年3月18日由蘭登書屋出版,此書是布朗2000年小說《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續篇。
該作並以750萬本的成績打破美國小說銷售的記錄。小說集合了偵探,驚悚和陰謀論等多種風格,並激起了大眾對某些宗教理論的普遍興趣。 蘭登書屋於2004年將此書再版為「特製插圖版」。新版本包含了超過160幅包括文字說明的圖片。
⑸ 達芬奇密碼的大致內容
內容簡介
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午夜接到匿名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館長雅克·索尼埃被害,於是應召來到博物館,對一系列與達·芬奇的藝術作品有關聯的神秘符號進行分析和調查。在與索尼埃的孫女、密碼破譯天才索菲·奈芙聯手對諸多奇形怪狀的符號及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中,他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
他發現了能解開歷史上難解之謎的一把鑰匙,並與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後操縱者展開了鬥智斗勇的角逐,而他自己也因此成為一名被追逐者。除非他們能解開這個錯綜復雜的謎,否則,郇山隱修會苦心掩蓋的驚天大秘密以及令人震驚的古老真相,終將永遠消失。
(5)達芬奇密碼主圖指標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小說是20世紀後期對諾斯提教派興趣復興的一部分。小說的素材主要來自《聖血和聖杯》(原文版小說的第253頁區別於其它素材來源,特別提及了這本著作的名字)。有人聲稱《達芬奇密碼》就是取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的一組短片的《聖血和聖杯》的傳奇演繹版本。
兩者相同之處包括將抹大拉馬利亞描述為活著的聖杯、對法國王朝的神聖起源的描寫、書中涉及的神秘論、古埃及聖賢、教皇制度中的陰謀、以及隱寫術的應用等。
在《聖血和聖杯》一書中,油畫《阿爾卡迪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譯註:中文的畫名採用的是較熟知的翻譯,但並不準確,西方美術史上對該畫的拉丁文名字的含義以及畫中隱匿的內容有一些不同的解釋。)的法國畫家普桑扮演了後來被《達芬奇密碼》一書的作者布朗賦予達-芬奇的角色(多年後,《聖血和聖杯》一書的作者之一向新聞界公開承認,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關於《聖血和聖杯》一書的作者之一 Baigent,布朗的故事中人物提賓(Teabing)的名字是把 Baigent 的字母重排了順序而來的。
⑹ 《達芬奇密碼》——黃金分割率的秘密到底有多少
你要想全世界可以構造的事情有N多啊。是無窮無盡的多。但是能用黃金分割事情只有數的清的幾件而已。由此觀之,達芬奇密碼上的舉例只是一些特例而已啊。
⑺ 達芬奇密碼里的含義是什麼
《達芬奇密碼》給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信仰。
信仰,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更明確的說是一種心理投射,通過確認神的存在,進而確定自身存在的意義、價值和目的。為此人類在各種信仰中創立了各種的神,為了鞏固神的地位,又創立了各種的教。例如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釋迦牟尼、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穌、還有一些小的、地域性的宗教信仰:如福建一帶信仰媽祖等等。信仰本身並沒有錯與對之分,只是信眾找到了一個更為自己所接受的精神寄託,他們並不一定在意被信仰的東西正確與否、真實與否,只要信仰本身是真實而虔誠的就好了!
信仰本與道德和政治沒有什麼關系!但,信仰作為人類的社會現象必將為人類自身所用,就如《達芬奇密碼》所說會產生諸如:康斯坦丁把耶穌變成了一個超脫於人類世界、權力不容侵犯的神,並將竄改了的基督教,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來增強羅馬教堂和羅馬帝國的政府職能,將人類的信仰為政治服務!
時間的長河沖淡了人類的記憶,真實已經離我們很遠了,《聖經》的真假已經不是什麼問題,現代的人類信仰的是他們心中的神,信仰本身使信仰變得神聖而虔誠。如果硬要刨根問底,追求所謂的真實,揭露所謂的真相,糾正所謂的冤錯,意圖改寫人類的歷史,將人類從一個信仰中解救出來,再去創造另一個信仰,這起不是將一種非理性的情感寄託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嗎?
再者,人類是需要信仰的,這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就可以看出,一代代的人創造並信仰者一代代的神,人類通過確認神的存在,確定自身存在的意義、價值和目的。沒有信仰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如今天的中國。
我們應該提倡一種真正的信仰,那就是信仰主義:以信仰為真理的惟一來源及標准。在信仰主義者看來,信仰不需要理性為它的正當性辯護,試圖為宗教提出合乎理性的范疇亦是不合時宜的。信仰創造了自己的正當性,和自己的內在的評判標准。歷史上,在基督教範圍內,信仰主義的典型代表有早期教父德爾圖良、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帕斯卡、十九世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等人。其中,帕斯卡和克爾凱郭爾都是深受維特根斯坦景仰的思想家。
克爾凱郭爾認為,信仰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美德,他堅持一種「單純宗教限度內的理性」,宣稱信仰在人性的發展中高於理性,在更日常的意義上,克爾凱郭爾認為人們靠單純的信仰生活,而不是以理性作生活的指南。對此維特根斯坦頗為認同,他說「智慧沒有激情。然而,相比之下,信仰卻如克爾凱郭爾所說的是一種激情。」
信仰主義的重要特徵在於,作為認識能力的理性在人的宗教信仰中毫無立錐之地。被經院神學奉為圭臬的關於上帝存在的論證,在信仰主義者看來,並不能增進人對上帝的信仰。毋寧說,信仰主義者關注的是人類個體的有限生存對作為無限者和超越者的上帝的緊密依存。維特根斯坦與克爾凱郭爾一樣,反對將科學的證實原則引入信仰。他在關於宗教信仰的演講中說:「任何我平常稱之為證據的東西都不會對我<的信仰>有絲毫的影響」,「最好的科學證據<對信仰而言>也沒有價值。」在這里,維特根斯坦其實已與邏輯實證主義者們劃清了界線,他們堅持認為,可被經驗證實的領域以外的部分,屬於神學和形而上學,是沒有意義的。維特根斯坦恰恰認為,價值和意義在世界之外,因為世界中「一切發生的和既存的東西都是偶然的,使它們成為非偶然的那種東西,不可能在世界之中」,用邏輯實證論者的源於「物理主義的客觀主義」方法,用局限於「事實」的狹窄視域,不可能理解實證科學其實無法離開與其緊密相關的價值域與意義域。
最後,我想引用一句維特根斯坦的話再次重申我的觀點:「基督信仰的重心不在歷史事件的真實與否,而在於耶穌的教導使人類生活所發生的巨大的「改變」作用」。
⑻ 達芬奇密碼
索尼埃之所以被殺
是因為他掌握著天主事工會存亡的秘密
天主事工會認為耶穌在被殺的時候沒有後代
但事情絕非這樣在他死前,他的老婆已經懷孕了
索尼埃和其他三個長者一直保存著這個秘密
⑼ 達芬奇密碼
我一直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國內國外炒得沸沸揚揚的所謂「奇書」《達芬奇密碼》。相對於文藝復興三傑的其他兩位:米開朗基羅和拉菲爾,達芬奇大概是被研究最多的一位,不知是因為蒙娜麗莎那其實並不神秘的微笑還是弗洛伊德的緣故。不過,作為一個研究藝術史的學生,我很難想像達芬奇除了同性戀和戀母情結之外還有什麼秘密能夠吸引淺薄的當代讀者。當然,我們不能忘記可愛的郇山隱修會啊,這個囊括了作者在翻閱歷史書時所能遇到的所有名人的秘密組織。我都可以想像丹•布朗一邊寫作,一邊查看關於文藝復興的科普讀物,看到波提切里的名字,心想:「噢,這傢伙看上去不錯,就讓他來當郇山隱修會1483到1510年的長老吧。」我唯一覺得慶幸的是,作者至少把波提切利的去世年份搞對了。不過,等我看到雨果和德彪西的名字的時候,已經忍不住大笑數次了。我一直以為尼古拉斯•邁爾斯把弗洛伊德跟福爾摩斯扯在一起已經很了不起,丹•布朗能夠創造出郇山隱修會這種歷史名人大雜燴的「秘密組織」才真叫厲害呢。&
不過,讓我們還是先說說這本書的優點吧,否則我這樣一路諷刺下去,也有點對不起作者。關於抹大拉的瑪麗和基督的曖昧關系,任何一位發現頻道的觀眾都會知道這並不是新聞了。但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達芬奇密碼》還是頭一份。你不得不承認,《聖經》是一本很偉大的書,拋開死海古卷,4本偽經,和《摩門書》不談,光是天主教承認的《新約》和《舊約》就充滿了自我矛盾和含混不清的字句,以至於任何解釋都可以在某種條件下成立。所以,摩西從西奈山上走下來的時候,到底是帶著手套,還是頭上長著角,全看讀者看的是哪一版本的聖經,或者相信哪一種理論。關於抹大拉的瑪麗的種種研究,也是如此。就個人觀點來說,我雖然對抹大拉的瑪麗和耶穌的關系持懷疑態度,但是如果有一天考古學真的證明兩個人的確是一對夫妻,我也並不會覺得驚訝或者不可接受。畢竟,從13世紀聖方濟會開始的讓基督更加人性化的努力最終會走到這一步,似乎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所以,對這本書的理論核心,我並沒有任何反感。但是,關於這本書的其他部分,我除了覺得可笑之外,實在找不出更合適的形容詞。OK
要理解丹•布朗的理論結構,我們先要了解所謂的「倒金字塔」結構。作者從故紙堆里找出一絲一毫關於抹大拉的瑪麗和基督關系的提示,就此層層疊疊的構造出一整套充滿各種暢銷小說所必要的元素的「倒金字塔」。秘密組織,宗教,性,皇室,血腥的折磨與迫害,僕人對主人充滿變態慾望的愚忠,男女主人公之間於情節毫無關系的浪漫,再加上一些滿足讀者獵奇心理的野史逸聞,一部暢銷小說還要什麼呢?至於丹•布朗支持他的理論所使用的論證則更加不堪一擊。讓我拿最後的晚餐來做例子。文章中提到達芬奇創作的最後的晚餐中坐在基督右手的人是瑪麗,之前之所以錯認為聖徒約翰是因為對古畫清洗不夠的緣故。任何一個具有大學程度藝術史知識的人都會告訴你:文藝復興壁畫創作的規程是在濕石膏上著色,這樣在石膏乾燥之後畫作才能長久的保持下去。但是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的時候,由於老是改變心意,而且中間還離開米蘭去周邊旅行,所以一反慣例在乾燥的石膏上著色。結果這幅畫在達芬奇還健在的時候顏色就已經開始剝落。「最後的晚餐」所處的修道院在1796年拿破崙進攻米蘭的時候被當作倉庫,四年之後則被洪水淹沒,之後在二戰期間被轟炸,如果這還不夠,1652年某個腦筋不太健全的修士居然在壁畫所在那面牆上挖了一扇門出來,把基督的腳整個切掉了(這倒霉的修士死後肯定下地獄)。由於畫面糟糕的質量,更有學者認為這幅畫曾經多次被後世藝術家重畫過。所以從現在所剩下的「最後的晚餐」只是當初達芬奇傑作的一個蒼白的影子而已。另外,達芬奇風格的特點之一就是他所創作的男性人物或多或少帶一點女性的柔美。如果是坐在基督右手的聖約翰看上去像一位女性,那麼坐在基督左手第三位的聖菲利普豈不是更是充滿了女性的哀傷與柔媚?另外,如果達芬奇把抹大拉的瑪麗放進最後的晚餐,那年輕英俊的聖約翰怎麼辦?至於作者後來對基督身世,秘密團體等等的敘述,我感覺臆造程度和天方夜譚不相上下。Ya
&;神秘論壇 -- 神秘聯盟官方論壇 Q.
這樣的倒金字塔理論,純粹是為了滿足讀者的獵奇心態而創造出來的。但是相對達芬奇密碼,我更喜歡印第安納•瓊斯系列關於聖杯和約櫃的描述。使用倒金字塔的理論結構其實無可厚非,畢竟,大家都是這樣從歷史裡面刨出一句話來就寫一篇小說,莎士比亞根本就不知道凱撒臨死前到底有沒有說那句要命的:「et tu Brute?」不也就憑空臆斷的寫了一出經典話劇。說到底,有這樣一個標新立異的理論不過是達芬奇密碼這頓大餐的點綴而已,丹•布朗真正的問題在於小說最基本的元素:結構,情節與人物。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結構。三條故事主線並行的結構幾乎是所有暢銷小說作家的首選:男女主人公的主線索,副線索(這里是巴黎警察的副線),和幕後壞蛋的秘密線索(讀者一般在這條線索上只能看到一些拼圖的碎塊,直到最後才能合在一起)。這不但能夠讓並不很復雜的情節產生波瀾壯闊,曲折復雜的假象,還能在更換線索的時候搞一點出人意料的文字險境。我一直以為這樣通俗的三線結構,就好像是雞蛋炒西紅柿,再怎麼樣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是,丹•布朗居然把三線結構寫得如此生硬,我真是頭一次見到。線索與線索之間的替換,最後對三線結構的總結,都寫的異常糟糕。我並不喜歡希德尼•謝爾頓,但是作為暢銷小說作家,謝爾頓的作品在結構上的確做到行雲流水不動聲色卻讓讀者不忍釋卷。丹•布朗的確應該和謝爾頓好好學學結構。最讓我無法忍受的是作者在關鍵時刻結束一章,轉而更換線索的不良習慣。丹•布朗是如此熱愛這樣拙劣的寫作技巧以至於我一開始以為達芬奇密碼原本是在雜志上連載的,所以作者才不得不在關鍵時刻收筆,吸引讀者購買下一期雜志。拜託,布朗先生,您在寫一本書,難道您對您的故事情節毫無信心到不得不使用這樣的手段以期讀者能夠繼續看下去?心平氣和地說,達芬奇密碼的故事並不那麼糟糕,雖然不是我看過最好的,但也總算能得個B+,但是被作者這樣一寫,卻搞得我興趣全無。神秘論壇 -- 神秘聯盟官方論壇 既然說到了故事,那我們就來看看達芬奇密碼的情節。我在看到第70章的時候給這本書打分為B,但是到了最後,這個評分降到了將將及格的D-。 我可以理解作者硬塞進去的毫無必要的男女主角羅曼史,畢竟這是暢銷小說的首要元素。但是超級容易預測的故事發展,和結尾抖出來的,與主線情節毫無幫助也毫無關系的,關於女主角親戚和身世的包袱似乎就有點太幼稚了吧?。我在預測誰是幕後主使人上面並不很內行,原因在於我並不想去預測,但縱使是這樣,我還是在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看出幕後主使人,也就是所謂「教主」的真實身份。情節發展讓人不由得想起大部分冒險解密類的電子游戲。主人公接到一個又一個的quest(任務),在完成任務之後,就更換故事發展地點,情節進入下個階段。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暢銷小說,更像是一個電影劇本,或者RPG或者冒險游戲的腳本。m至於人物塑造,簡直比結構和情節加起來還要糟糕。那個糟糕的毫無個性可言的花瓶女主角就不要提了,我都不知道作者為什麼要放這樣一個人物在故事中。說到底,這部作品中沒有任何值得回憶的人物。我才看完這本書不過3天,要回憶起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要想半天。在我的概念中,壞蛋是最難寫的,但是達芬奇密碼中別說是由性格的壞蛋,連有性格的好人都沒有。本來這其中有許多值得大寫特寫的地方,英國爵士的心理,美國專家的心理,主教的心理等等等等,而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自我感動的花瓶女人的那些不怎麼驚心動魄的回憶,以及這些回憶對這個不太聰明的女人的一些不很嚴重的精神傷害。。。天哪!人物的單薄程度就是在暢銷小說中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了。雖然可能有些要求過高,但是我真希望丹·布朗也跟馬里奧·普佐好好學學如何塑造有性格有內涵的人物
最後應該談談被大家大肆叫好的密碼和解密過程。這又讓我想起Myst一類的解迷游戲。我想作者大概是解迷類電子游戲的愛好者,因為其中使用的解碼手法,我幾乎在大部分解迷類游戲中都遇到過。這里我強烈推薦Myst 三部曲,Dark Fall和福爾摩斯系列。喜歡解密的人可以去買來玩玩,然後就會知道達芬奇密碼中的解碼游戲不過是小兒科而已。7
不管是作為一個藝術史的研究者,還是作為一個稍微有點頭腦的讀者,達芬奇密碼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連精心炮製都算不上的拙劣笑話。不過,不管它的理論多麼站不住腳,結構多麼糟糕,情節多麼簡單可預測,人物多麼蒼白,它至少讓我在一個冬日的下午大笑數次,拍著桌子笑到眼淚直流。說到底,什麼樣的笑話也達不到這種效果啊。就沖著一點,我在這本書上花的這幾個小時也不算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