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元利差是什麼意思啊
利差交易一般用在外匯市場上。
例如:近幾個交易日,日元兌美元大漲的一個原因被認為是利差交易的效應。
日本的利率水平較歐美低,國際投資者借入日元,在國際上購買更高收益水平的資產,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往往影響一國的貨幣。
當這些投資者進行套利平倉時,需要還日元,所以就拋售資產,購入日元,於是推進了日元兌美元的攀升。
所以,利差交易就是利用兩市場的不同利率水平進行一系列套利操作的的交易方式。
② 什麼是利差交易
利差交易一般用在外匯市場上,是指利用兩市場的不同利率專水平進行一系列套利操作的屬的交易方式。
以低利率借貸的資金用於投資在證券或其他投資,以爭取更高回報。例如,投資者認為短期利率將維持在低水平,可能需要短期債務,購買長期債務資產。投資回報將是長期債務息率減去短期借款的息票。如果長期債務的價格下跌,由於利率上升,投資變得不那麼有利可圖。另一個例子是貨幣的套利交易,投資者以低息借入日元以購買歐元計價的投資項目,因其回報率較高。如果投資的回報率下降,或對日元的匯率不利,投資者可能會有損失。
③ 為什麼「利差交易」可以獲得利潤
一旦完成了這一交易,你就將會獲得差額。該投資策略不過只是"強化"了對杠桿作用的使用而已。 非拋補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縮寫為:UIP)理論說明,以不同貨幣計價的可比的金融資產的預期回報率都應該是相等的。因此,我們應該會想到,低收益貨幣升值的金額與回報差是完全相同的。然而,我們有著壓倒性數量的經驗證據都可以反駁非拋補利率平價理論。 2011年的論文《外匯風險溢價的屬性(Properties of Foreign Exchange Risk Premiums)》的作者們試圖為有關非拋補利率平價的難題提供答案,從而為利差交易的存在提供一個經濟學原理的解釋。他們用超過20年的時間研究了6個主要的外匯交易市場。以下是對他們的研究結果的摘要: * 風險溢價解釋了利差交易的成功。 * 隨時間變化的超額回報是對貨幣風險及利率風險兩者的補償--高利率的貨幣通常會在國內消費增長水平低(比如2008年)時貶值,而在同等條件下,低利率貨幣會升值。 * 金融和宏觀經濟變數是外匯風險溢價的重要驅力。 * 預期超額回報率與全球風險規避相關。在全球市場處於不確定性以及較高的資金流動性受約束的時期,投資者們會要求高收益貨幣產生更高的風險溢價,並接受低收益貨幣的較低(或負)的風險溢價。這支持了利差交易中風險溢價的"尋求高質量(flight-to-liquidity)"和"尋求流動性(flight-to-liquidity)"的說法。 * 預期超額回報是與美國的經濟現狀周期相反的。 該論文的作者們總結說:"外匯交易風險溢價是由全球風險認知與宏觀經濟變數以一種符合經濟直覺的方式推動的。"這些研究發現與針對利差交易所進行的其它研究的結果相一致,為表明了利差交易的存在及其成功的原因的大量研究又增加了一項證據。
④ 利差交易是什麼意思 如何運用利差套利
利息套匯(Interest Arbitrage),又稱套利,是指投資者根據兩個國家金融市場上短期利率水平的高低不同,從利率較低的國家借入資金,將其在即期外匯市場上對換成利率較高的國家的貨幣,並在那個國家進行投資,或直接將自由資金從利率較低的國家調往利率較高的國家進行投資,以賺取利差收益的一種交易。 根據是否對套利交易所涉及的外匯風險進行了抵補,套利可分為未抵補套利(Un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和抵補套利(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 未抵補套利是指將資金從利率低的貨幣轉向利率高的貨幣,從而賺取利率差額的收入,但不同時進行反方向交易軋平頭寸。這種套利要承受高利率貨幣貶值的風險,具有投機性。 假設在國內,一年期國庫券的年利率為3%,而美國的一年期國庫券的年利率為5%,當時即期外匯市場上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7.76人民幣/美元。如果以企業想將手頭上暫時閑置的資金100萬美元進行1年期的投資。那麼它現在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在國內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購買國內的國庫券,那麼到期連本帶息可收到779.28萬人民幣。二是其將100萬美元投資於美國的國庫券市場,到期使連本帶息可收回105萬美元。這兩種投資選擇孰好孰差,就要取決於投資期滿時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即期匯率。如果匯率繼續維持在7.76的水平,那麼企業將從美國國庫券市場上的所得兌換成814.8萬元人民幣,那麼其將獲利35.52萬元。 然而,相隔1年,外匯市場上的匯率不可能仍然維持在原來水平上。還而言之,投資期滿時的即期匯率往往與進行投資時的即期匯率部一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如果投資結束時的匯率為7.86人民幣/美元,即美元升值,這樣收回的美元投資(105萬美元)可兌換成825.3萬元人民幣。投資者除了獲得利息收入,還可以有一定的外匯收益。但是根據實際的外匯市場,一般情況下,利率較高的國家的貨幣往往匯率會下跌,而利率較低的國家貨幣匯率往往會上升。因此匯率下跌到7.42以下,那麼投資者將在美國市場上的收益兌換成的人民幣會小於其直接在國內進行投資的收益。 總而言之,未抵補套利由於匯率的不確定性,其結果也是不確定的。 抵補套利是指在較低的利率水平上借入一種貨幣,通過即期外匯交易將其兌換成利率水平較高國家的貨幣並用來投資以賺取利差收益。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在投資期間匯率變動的風險,這種套利通常與掉期交易結合進行,即從較高的利息收入中減去做掉期交易時買入現匯、賣出期匯所支付的成本,賺取一定的利潤。 假設,國內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的即期匯率是1美元=7.76-7.78人民幣,一年期的匯率預測為1美元=7.68-7.70人民幣,美國的一年期利率為5.25%,而國內的利率為3.06%。假定一外資企業在美國市場上買進現匯100萬美元,存放在美國銀行收取利息。同時賣出一年期期匯100萬美元,以防止匯率變動的風險。 掉期成本:買入現匯100萬美元,付出778萬元人民幣。賣出一年期期匯100萬美元,收入768萬元人民幣。掉期成本10萬元人民幣。 利息收支:利息收入 100×5.25%×7.68=40.32萬元,利息成本 778×3.06%=23.81萬元,這樣的話利息凈收益為16.51萬元人民幣。套利凈收入等於利息凈收益減去掉期成本,為6.51萬元。 由此可見採用抵補套利,即使在當前某種貨幣匯率情勢不看好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利率之間的差異進行套利,獲得一定的收益。
⑤ 什麼是外匯利差
利差交易(Carry Trad 利差交易(Carry Trade)e)Carry trade一般指外匯上的利差交易,即借入利率較低的貨幣,然後買入並持有較高收益的貨幣,藉此賺取利差。
⑥ 什麼叫做套利,套利違法嗎
套利亦稱「利息套匯」,套利不違法。
套利主要有兩種形式:
(1) 不拋補套利。即利用兩國資金市場的利率差異,把短期資金從低利率的市場調到高利率的市場投放,以獲取利差收益。
(2) 拋補套利。即套利者在把短期資金從甲地調到乙地套利的同時,利用遠期外匯交易避免匯率變動的風險。
套利活動會改變不同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使各地短期資金的利率趨於一致,使貨幣的近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差價縮小,並使資金市場的利率差與外匯市場的匯率差價之間保持均衡,從而在客觀上加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化。
但是大量套利活動的進行,會導致短期資本大規模的國際移動,加劇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
(6)利差交易違擴展閱讀:
套利交易模式主要分為4大類型,分別為:股指期貨套利、商品期貨套利、統計和期權套利。
1、股指期貨套利
股指期貨套利是指利用股指期貨市場存在的不合理價格,同時參與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市場交易,或者同時進行不同期限、不同(但相近)類別股票指數合約交易,以賺取差價的行為。股指期貨套利分為期現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套利和跨品種套利。
2、商品期貨套利
與股指期貨對沖類似,商品期貨同樣存在套利策略,在買入或賣出某種期貨合約的同時,賣出或買入相關的另一種合約,並在某個時間同時將兩種合約平倉。
在交易形式上它與套期保值有些相似,但套期保值是在現貨市場買入(或賣出)實貨、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入)期貨合約;而套利卻只在期貨市場上買賣合約,並不涉及現貨交易。 商品期貨套利主要有期現套利、跨期對套利、跨市場套利和跨品種套利4種。
3、統計套利
有別於無風險套利,統計套利是利用證券價格的歷史統計規律進行套利的,是一種風險套利,其風險在於這種歷史統計規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是否繼續存在。
統計對沖的主要思路是先找出相關性最好的若干對投資品種(股票或者期貨等),再找出每一對投資品種的長期均衡關系(協整關系),當某一對品種的價差(協整方程的殘差)偏離到一定程度時開始建倉——買進被相對低估的品種、賣空被相對高估的品種等到價差回歸均衡時獲利了結即可。
統計對沖的主要內容包括股票配對交易、股指套利、融券對沖和外匯套利交易。
期權套利
期權(Option)又稱選擇權,是在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衍生性金融工具。從其本質上講,期權實質上是在金融領域將權利和義務分開進行定價,使得權利的受讓人在規定時間內對於是否進行交易行使其權利,而義務方必須履行。
在期權的交易時,購買期權的一方稱為買方,而出售期權的一方則稱為賣方;買方即權利的受讓人,而賣方則是必須履行買方行使權利的義務人。
期權的優點在於收益無限的同時風險損失有限,因此在很多時候,利用期權來取代期貨進行做空、套利交易,會比單純利用期貨套利具有更小的風險和更高的收益率。
⑦ 利用存、貸利差套利違法嗎
銀行合法,其他人違法。
⑧ 為什麼利差反映了風險收益
能不能請您把這個問題詳細說明一下,沒有完全。
據我所知,在外匯市場上,利差交易和風險偏好具有緊密地關系。如果全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上升,套息交易就會相應的活躍。比如股市上揚,投資者對收益的要求增加,對風險的厭惡減少,這樣所有的高風險獲利行為隨之頻繁起來。對於套息交易的風險,我的理解是:在貨幣對之間進行操作,承擔匯率風險。如果一種貨幣既有升值預期,又有利差優勢,那麼對其進行的套息交易就會異常活躍。今年的澳元在這一點上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如果股市下跌,全球經濟呈現減緩,風險厭惡情緒就會增加,這樣會在外匯市場上提震日元這種低息貨幣。我體會,全球股市是衡量風險偏好的一個感應器。
錯誤指出請大家指正。
⑨ 什麼是利差交易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日本央行准備在與通縮的戰斗中採取越來越激進的措施。隨後也正是日本央行開啟了央行史上最大膽的貨幣試驗,最終給我們帶來了諸如零利率(ZRIP)和量化寬松(QE)這樣的新概念。
投資者不僅可以預計日元貶值,而且巨大的利差也給這種交易策略以支持,或者用做固定收益那些人的說法,帶來了正利差。在這種情況下,日元需要升值5%才能達到平衡點。
而事實上,在1995-1998年期間,美元對日元匯率從80升至140。由於正利差構成了這一交易策略總回報中的相當大一部分,這一策略很快就被稱為「日元利差交易」(順便提一句,對這段時期日元從80跌至140的美好回憶正是當前許多做多美日匯率的對沖基金背後的支撐因素)。
但直到1998年,日元利差交易在圈外仍然少有人知曉。直到那個時候,這仍然是少數對沖基金和固定收益天才的玩物。然而,就在那一年,俄羅斯違約引發軒然大波,市場看到了這些少數人所承擔的大量風險出現了無序的關閉。從俄羅斯國債到丹麥MBS再到亞洲貨幣,看起來每種資產都由做空日元的頭寸「融資」。LTCM以及那些跟隨他們的華爾街投行自營交易部門處在了漩渦中心。此外,還有許多許多人,比如JulianRobertson的老虎基金,也遭重創。
「利差交易」一詞迅速變成金融領域的通用詞彙,以至於近期任何日元或者其他貨幣的空頭都被一些分析師和股票投資者稱為「利差交易」。
但這是錯的。想想看,如今誰的利率更低?美國還是日本?是的,現在不存在利差。那麼歐洲VS日本呢?同樣也不存在。投資者做空日元僅僅是由於他們下注日元貶值,而非利差的原因。
這意味著這筆配對交易的價格波動相對於利差而言較小。
比如:如果你做澳元與美元之間的利差交易,兩者之間的利差目前約3%。沒有很多利差空間。而盡管近期兩種貨幣的價格波動從歷史標准看非常低,但仍有約10%。這意味著你的回報主要受到貨幣升值/貶值的影響,而非利差。你可以稱這筆交易有正利差,但你不能將其稱作利差交易。
經典的貨幣利差交易來自於之前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著固定匯率和高利率的時期,這主要是由於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很小且缺乏政策可靠性。但如今時代已經變了。在外匯市場領域,已經很少有真正的利差交易。相對於潛在的利差,匯率波動性過高了。近期唯一真正的利差交易的機會出現在債券市場,主要經濟體金融市場的低政策利率和陡峭的收益率曲線
⑩ 交易所吃利差犯法嗎
肯定是犯法的,這樣的事情民不告官不究。沒有什麼人願意做這樣的事情的,取證比較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