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指標分化

指標分化

發布時間:2021-01-01 07:07:43

A. 癌症的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是什麼意思

這是腫瘤病理的常用醫學術語,下面的這些介紹: 增生:一般指組織細胞的增多,同時常伴有細胞的肥大,它是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引起組織與細胞的生理性或病理性變化,在被覆上皮,往往是上皮組織增厚,細胞增多;在間葉組織,往往是細胞增多,排列緊密等,但無異型性。一旦刺激因子去處,它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B. 病理上怎麼看懂高分化低分化

看腫瘤細胞與成熟細胞形態的相似程度,分化越好的細胞(即高分化)越類似成熟細胞, 分化越差(即低分化)越類似幼稚細胞

C. 分化是如何進行的

什麼的分化?什麼是兩極分化?鄧小平同志有個解釋。他說:「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坦率地說,我們不會允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這是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待兩極分化,把兩極分化看作貧富向兩極的反向運動,貧者和富者對財富的絕對佔有量成反比。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富裕的速度和程度不同,但畢竟都是向同一方向發展,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從總體上看,不能說我國目前已經兩極分化。

即便如此,對我國目前已經存在的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也不可小視。有資料表明,在財富差距方面,1993年佔全國人口總數2%的個人高收入者的儲蓄約佔全國城鄉居民個人儲蓄總額的30%,擁有100萬以上資產的人至少有100萬以上。如果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有可能出現兩極分化,引起社會的動盪。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了這種可能性。他說:「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因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對此決不可掉以輕心。

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避免兩極分化,除了在分配政策上要進行有力的調控外,很重要的就是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鄧小平同志指出:「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佔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但怎樣才能保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呢?有人主張限制私營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種消極的防範措施,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保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關鍵在於加大對國有經濟改革的力度,真正把國有企業搞好,使其能名副其實地發揮主體的作用。

目前分配不公已成為公眾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分配不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民所有制經濟中平均主義現象還十分嚴重,二是少數人收入畸高的現象。少數人收入畸高所形成的貧富差距是不合理的差距。這種差距的不合理性有質和量兩方面的規定。從質上來說,這表現為少數人非法致富或利用體制上的漏洞而暴富。追根究底,導致這種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體制的雙軌制、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經濟立法跟不上、稅收政策執行不力,一句話,在於體制上的漏洞。從量上來說,少數人收入畸高已經與其付出的勞動、投入的資金、承擔的風險完全不成比例。其數額巨大已經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這種分配不公的現象已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制約著生產效率的提高。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體制上堵塞一切容易造成少數人收入畸高的漏洞。除此之外,就是要運用分配政策和稅收政策進行調節。要盡快建立個人收入、個人財產應稅申報制度,以提高個人收入的透明度,便於征稅;要依法強化征管個人所得稅,對大戶實行建帳制,對一般經營戶的納稅定額嚴格核定;對高收入者,逐步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進行調節;要依法懲處侵吞公有財產者和以偷稅抗稅、行賄受賄、貪贓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者。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做好扶貧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只有我國真正消滅了貧困人口的存在,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兩極分化,才能確保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公平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具體的體現。

社會成員收入差距和兩極分化問題,是人們普遍關注的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是否產生了兩極分化?兩極分化程度怎樣?兩極分化運行性態如何?以往人們大多隻是根據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情況來進行定性判斷,沒有作出定量判斷,既缺乏科學性,又缺乏判斷操作上的准確性和可行性,其判斷結果的可信度極低。近幾年來,社會上通用的方法是對比較富有的與較貧窮的20%家庭的差距,來判斷是否產生了兩極分化。我國許多社會調查機構也都採用這一方法。然而,由於較富有不等於極富有或較貧困不等於極貧困,兩極分化不是較富有與較貧困成員收入之差距,且極富有人員與極貧窮人口在數量上往往是不相等的,因而20%定量分析法不能正確反映和體現兩極分化的內涵與外延。本文擬就兩極分化及其運行性態的定量分析問題,提出一些看法,求教於各界同仁。

一、兩極分化的概念界定

首先,兩極分化中的關鍵詞為「兩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可將其解釋為兩個極端,結合政治經濟學的范疇要求,一個極端為富有的極端,即極富有;另一個極端為貧窮的極端,即極貧窮。富有與貧窮是一雙相對而言的概念,富有可以劃分為極富有、很富有、較富有等若乾等級,貧窮也可以劃分為極貧窮、很貧窮、較貧窮等諸多等級。「越來越富」只能表現為富有程度等級越來越高,而不能表明為極富有;同樣「越來越窮」只能表現為貧窮程度等級越來越高,卻不能表明為極貧窮。它既不能反映同一時期內極富有與極貧窮這兩個極端區域的程度狀況,也不能反映不同時期間極富有與極貧窮這兩個極端區域的發展情況。其次,在商品貨幣經濟社會里,兩極分化也如其他事物一般,具有產生、成長、衰退、消亡的一般運動特徵。兩極分化剛產生時,在社會成員總人口中,極富有人口佔少數,極貧窮人口也可能是佔少數,而既不是極富有又不是極貧窮的人口卻占絕大多數;只有當兩極分化成長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時,極貧窮人口才有可能佔多數。

我認為,兩極分化是指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中所產生的既有極富有人口又有極貧窮人口的社會經濟現象。它包含著以下四層意義:

其一,兩極分化以社會成員收入極差程度為反映載體。眾所周知,富有與貧窮,可以通過收入多少和財富多少來反映。由於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社會成員財富可以通過收入、借入、繼承、饋贈等許多途徑形成,究竟法律意義上屬於該社會成員所有的財富有多少,是一個很難講清的問題。同時,即使只存在收入這一條途徑,但收入差距與財富差距也往往不會同向運行,因在收入同等條件下,若生活方式、節約浪費等方面差異較大,則在財富上也不相同,量差很大;在某些情況下,還會產生收入多卻財富少的現象。可見,若以財富多少來判斷富有與貧窮,則不僅現實社會價值很小,而且在實踐上難以操作。然而,以收入多少來判斷富有與貧窮,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在研究兩級分化問題時,以收入差距來表示貧富差距,收入極高表示極富有,收入極低表示極貧窮。

其二,兩極分化是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到極大到極大程度後所出現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在商品貨幣經濟社會里,拉開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是高效調動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不能將拉開收入差距與兩極分化等同起來,誠然兩極分化的產生以拉開收入差距為前提條件,但只有在收入差距擴大到極大程度後,社會上才會出現兩極分化。在這里,收入差距擴大到極大程度,是指收入差距比較以全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亦即加權平均值)為基點,社會成員收入與該中心值比較的差距達到極大的狀態。

其三,兩極分化是極富有與極貧窮的共同生成與存在。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富有成員的收入大於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的幅度和貧窮成員的收入小於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的幅度都會增大,並因之出現了極富有人口或極貧窮人口。但是,兩極分化的最重要條件是既生成了極富有人口,也生成了極貧窮人口。若只生成極富有人口而沒有極貧窮人口,或者,只生成極貧窮人口而沒有極富有人口,則都不能說產生了兩極分化。

其四,兩極分化是運動變化的。兩極分化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具有產生、成長、衰退、消亡之運動特徵。在兩極分化產生期,表現為極富有人口區域其收入佔全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重和極貧窮人口區域其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都較低,即兩極分化程度較輕。在兩極分化成長期,表現為極富有人口區域其收入佔全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重和極貧窮人口區域其人口占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重都上升,即兩極分化程度加重。在兩極分化衰退期,表現為極富有人口區域其收入佔全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重和極貧窮人口區域其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都下降,即兩極分化程度減輕。在兩極分化消亡期,表現為極富有人口和極貧窮人口都已消亡,不復存在,或者,極富有人口和極貧窮人口只有一者存在,另一者已經消亡。

二、兩極分化及其運行性態的定量分析模型

1、判斷是否產生了兩極分化的數學模型

根據前述關於兩極分化概念的內在規定性,判斷一個國家(地區或行業)在某一時期是否產生了兩極分化,主要應考察的是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中極富有人口和極貧窮人口的共同存在性問題。若共同存在,則產生了兩極分化;若不共同存在,則沒有產生兩極分化,或兩極分化已消亡。而極富有和極貧窮又是依據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中距全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的極大程度來確定的。因此,確定極富有人口和極貧窮人口是否共同存在的方法為:

首先,計算全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其計算公式為:

N=M/L ①

公式①中,N表示全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M表示某一時期內全社會成員總收入,L表示某一時期全社會成員總人口。

其次,計算兩個起點極差。即極富有的起點極差,其經濟意義是只有收入水平大於全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的差異額達到這一起點極差才是極富有人口;極貧窮的起點極差,其經濟意義是只有收入水平小於全社會成員收入中心值的差額達到這一起點極差才是極貧窮人口。其計算公式為:

D1=Ne ②
D2=Nf ③

公式②和③中,D1表示極富有的起點極差,e表示極富有的起點極差系數,D2表示極貧窮的起點極差,f表示極貧窮的起點極差系數。

在此需要著重指出,極富有的起點極差系數e和極貧窮的起點極差系數f 是兩極分化定量分析模型的關鍵要素,必須科學合理地確定這兩個系數。我以為,為使e 和f取值科學合理化,應該在正確領會和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上,從中國實際出發,將國家(地區或行業)某一時期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基礎即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狀況、物質基礎即生活資料的供給狀況、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為取e和f之值的主要依據。

第三,計算極富有和極貧窮成員收入的起點值。極富有成員收入的起點值,其經濟意義是只有收入水平達到這一起點值才是極富有成員。極貧窮成員收入的起點值,其經濟意義是只有收入水平小於或等於這一起點值才是極貧窮成員。其計算公式為:

M1=N+ D1 ④
M2=N+ D2 ⑤

公式④和⑤中,M1表示極富有成員收入的起點值,M2表示極貧窮成員收入的起點值。

第四,根據上述方法計算的結果,著手進行極富有成員和極貧窮成員人口的歸集。如果極富有人口和極貧窮人口都有存在,就可以斷定產生了兩極分化;否則,便是沒有產生兩極分化,或兩極分化已經消除。

2、判斷兩極分化程度的數學模型

根據兩極分化概念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兩極分化程度可以通過兩個指標來反映:一是極富有人口收入佔有率,即社會極富有人口收入總額佔全社會成員收入總額的比率,它反映出社會收入向極富有這一極域集中之程度;二是極貧窮人口佔有率,即極貧窮的社會人口佔全社會人口總數的比率,它反映出社會人口向極貧窮這一極域集中之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p=∑MiLj/M×100% ⑥
q=∑Lj/L×100% ⑦

公式⑥和⑦中,p表示極富有人口收入佔有率,Mi表示第i檔極富有成員的收入水平,Lj表示第i檔極富有成員收入水平的社會成員人口數,∑MiLj表示極富有成員收入總額,q 表示極貧窮成員人口佔有率,Lj表示第j檔極貧窮成員收入水平的社會成員人口數,∑Lj表示極貧窮成員人口總數。

公式⑥和⑦的經濟意義是:當p=0、q=0,或p>0、 q=0,或p=0、q>0時,表示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中沒有產生兩極分化,或者兩極分化已經消亡。當p>0、q>0時,表示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中已經產生兩極分化,並且,p和q 的值越大,兩極分化程度則越重;p和q 的值越小,兩極分化程度則越輕。

兩極分化程度不同,其對社會經濟生活所產生的效應也不同,在處理兩極分化問題的方法、措施、力度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劃分兩極分化程度等級。兩極分化程度一般可以劃分為輕微、較輕微、較嚴重、嚴重、極嚴重五個等級。在制訂判斷兩極分化程度的等級標准時,關鍵是各個等級的p、q值標准。所以在制訂各個等級的p、q值標准時,必須結合各個國家(地區或行業)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某一時期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決策。

3、判斷兩極分化運行性態的數學模型

所謂兩極分化運行性態,是指兩極分化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量變狀態之特徵。兩極分化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具有運動變化之特徵。兩極分化一旦生成以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都在運動變化著的,其運動變化的一般程式為生成——成長(程度加重)——衰退(程度減輕)——成長(程度加重)——衰退(程度減輕)——消亡。那麼,某一國家(地區或行業)的兩極分化現象其程度究竟處於生成期、成長期、衰退期、消亡期中的哪一種,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判斷?我們認為,應該建立判斷兩極分化運行性態的數學模型,據此來進行定量判斷。

判斷兩極分化運行過程中量變狀態的特徵,具有以下數學模型:

a=p(t+1)/ pt ⑧
b= q(t+1)/ qt

公式⑧和⑨中,a表示極富有成員收入佔有率指數,b表示極貧窮成員人口佔有率指數。

公式⑧和⑨的經濟意義是:當a=1和b=1時,表明兩極分化在運行中其程度沒有變化;當a>1和b>1時,表明兩極分化在運行中其程度加重;當a<1和b <1時,表明兩極分化在運行中其程度減輕。同時,結合p、q值等級標准,當p(t+1)、q(t+1)之值為輕微級時,若a≥1和b≥1,則表明兩極分化處於生成期;若a<1和b<1,則表明兩極分化處於衰退期。當p(t+1)、q(t+1)之值為較輕微級時,若a≥1和b≥1,則表明兩極分化處於生成期向成長期過渡階段;若a<1和b<1,則表明兩極分化處於衰退期。當p(t+1)、q(t+1)之值為極嚴重級時,若a≥1和b≥1,則表明兩極分化處於成長期的末期階段;若a<1和b<1,則表明兩極分化進入了衰退期。

三、定量分析模型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正確處理定量分析與人的關系。定量分析方法的形成、應用、發展和完善是與人密不可分的,人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只有管理者或分析者對分析對象有較正確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以及管理或分析目標(兩極分化及其程度等級標准)的設定合理,才能提高分析判斷值的可信度。

其次,正確區別是否兩極分化與兩極分化成因的關系。是否兩極分化,其所反映的問題是生成了兩極分化,還是沒有生成兩極分化;兩極分化成因,其所反映的問題是已經生成兩極分化的原因有哪些。生成兩極分化必然有其因,但決不可以將兩極分化成因的特殊性作為否定兩極分化的存在性之論據。

再次,正確認識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我國幅員遼闊,從沿海到內地,從東北到西南,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懸殊,社會成員收入總體水平和收入差異構成都很不相同。因此,既要分析和判斷整個國家的兩極分化及其運行性態,又要分析和判斷各地區(行業)的兩極分化及其運行性態。

最後,正確處理靜與動的關系。兩極分化的產生是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運動變化的結果,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程度及社會成員心裡承受力既隨時空變化而有較大的差異,同時又是制訂兩極分化及其程度等級標準的最重要依據。所以,我們在分析和判斷兩極分化及其運行性態時,必須正確處理靜與動的關系,科學合理地制定或適時適度調整衡量兩極分化及其程度等級標准。

基尼系數是義大利經濟學家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國際上通常用基尼系數來判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界於0-1之間的數值,當基尼系數為0時,表示絕對平等;基尼系數越大,不均等程度越高;當基尼系數為1時,表示絕對不平等。市場經濟國家衡量收入差距的一般標准為:基尼系數在0.2 以下表示絕對平均;0.2-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0.3-0.4之間表示較為合理;0.4-0.5之間表示差距較大;0.5以上說明收入差距懸殊。例如;依據全國城市住戶調查收入分組資料,計算出的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98年為0.23,2000年為0.32,說明1978年我國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不大,過於平均;1978年以後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已經開始拉開,到2000年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用基尼系數分析居民收入的差異,是一種比較普通的方法。其特點:一是方法本身具有科學性,基尼系數的計算是將社會經濟現象數學化了的辦法。能從整體上反映居民集體內部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二是基尼系數反映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精確、靈敏,可以反映差異程度細微的和連續的變化。三是在經濟工作中可以作為一個綜合經濟參數納入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宏觀調控之中。四是基尼系數在國際上應用廣泛,便於在實際工作加強橫向聯系比較,學習和借鑒地區和國外的經驗。

在改革開放不太長的時間內,中國已由一個居民收入差距不大、較為均等的國家,演變為收入差距較大、矛盾較為突出的國家。迅速拉大的收入差距,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引起了人們對收入分配問題的關注,其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由收入差距拉大而產生的貧富差別是否已經達到了兩極分化的程度?進而,如何對中國目前的收入差距做出客觀的和實事求是的判斷?這是擺在每個經濟學理論工作者面前的艱巨的而又必須實事求是回答的重大課題。 一、國內理論界對是否存在兩極分化的認識 目前的中國收入分配領域是否存在兩極分化,是理論界研究的焦點之一。從目前大家的研究結果來看,研究者大多是以基尼系數標准值為依據各抒己見的。主要觀點有: 1.「兩極分化論」。有的學者認為,兩極分化在我國已初見端倪。理由是,目前全國約有100萬人擁有100萬元以上的財產,而我國一些地區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非常明顯〔1〕。有的學者對不同社會成員個體之間特別是高低收入層的財富佔有狀況的差異狀況研究後認為:高低收入層的分化問題突出。該觀點根據 1999年三季度多部委的聯合調查結果,在城鎮調查戶中,20%高收入戶的收入佔到總收入的42.4%,20%低收入戶僅佔6.5%。農村內部的高低收入分化情況與城鎮相似,20%的高收入人口擁有40%以上的全部收入。另據國家統計局對部分大城市的調查結果,1999年,20%低收入戶的減收面均在 70%以上,個別城市高達93%。收入和財富佔有狀況高度分化在中國社會中形成了非常明顯的高、低收入階層或者說富有與貧困階層。特別是「兩極分化」基礎上的收入差距擴大與居民收入普遍或多或少提高基礎上的差距擴大有著非常不同的含義〔2〕。 2.「兩極未分化論」。該觀點從本質上否定出現了兩極分化。但是,對收入分配狀況的認識又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1)「適當論」。陳宗勝在90年代初在對中國居民總體收入分配差別進行研究後認為,當時的收入差別程度「與同樣發展水平的公有經濟國家和私有經濟在收入概念可比范圍內的收入分配差別大體一致」。到了1997年,他仍認為當時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別總體狀況是大致適當的,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五個方面。第一,從計算得到的基尼系數值0.365來看,遠比0.5的兩極分化水平低;第二,高低收入層的收入差距應被視為打破傳統的平均主義的局限;第三,盡管收入差別已有所擴大,但包括貧困階層在內的中國所有階層的絕對收入水平卻都提高了;第四,對照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率的提高來看,這種差別亦是適當的;第五,從我國社會總體狀況比較安定,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盪來看,說明目前社會對這種差別是認可的〔3〕。 (2)「過高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較多。如趙人偉等人從靜態和橫向比較角度對收入差距研究後認為,目前在我國的總體收入分配中還沒有明顯出現兩極分化的問題。主張「『兩極分化』觀點的學者大多數是將『兩極分化』混同於收入差別擴大。」〔4〕但是,他們也認為近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差別已經「過高」。他們發現到了90年代中期,基尼系數已達0.445,這低於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國家,但高於亞洲的一些國家,更高於歐洲發達國家的普遍水平。 (3)「惡化論」:魏眾等人認為,從1990年到1995年,隨著市場化的進程,分配狀況進一步惡化。基尼系數由33.9激增至38.8〔5〕。 在探討我國居民總體收入差別現狀中,除了存在「兩極分化」 與否的爭論之外,價值判斷要不要引入分析亦是一個焦點。於是,在對收入差距的判斷上,還有另外一種觀點。 3.「價值判斷論」。此論認為收入分配差別與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有直接聯系,從收入分配差別的大小來測度收入分配公平與否涉及到公平觀的選擇,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這就要確立恰當的公平觀,確立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公平觀〔6〕。有的學者也認為很難從基尼系數作出政策結論,因而支持這一觀點。事實上,價值判斷論是已經開始超出統計實證分析的范疇。但李實則持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在收入分配的理論研究上進行價值判斷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學者都可以得出個人的價值判斷,我們不應將個人的價值判斷作為社會總體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從理論上是無解的,不要在理論上尋求統一的價值判斷。 二、判斷是否存在兩極分化的方法和標准 為什麼會在是否存在兩極分化問題上出現不同的意見甚至相反的判斷呢?我們認為,除了在對兩極分化的含義理解上的分歧外,主要是對兩極分化有著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判斷標准。 1.靜態標准。即從靜態角度對全體居民貧富差距狀況的驗證。對於這一條標准,國內外比較流行的是採用基尼系數和五等分組來考察。用這些方法從靜態角度對是否出現了兩極分化進行判斷,有好處,但也有問題。好處是有利於直觀地把握兩極分化的程度,也便於進行貧富差距的國際比較,同時不會因人們對收入差距的主觀評價不同,而影響其在研究兩極分化問題上的應用。但是,無論是基尼系數還是五等分組法,其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問題集中表現在用這些方法從靜態角度分析兩極分化不能有數量界限上的定論。貧富差距發展到何種程度才算是兩極分化,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論。有的學者認為基尼系數超過0.4就是兩極分化了,有的學者認為超過0.5才能算做兩極分化。同時,當人們採用五分法測量時,到底最高收入組的收入額相當於最低收入組的多少倍才算出現了兩極分化,就更難達成共識了。正是由於這一點,有些學者可能將收入差距的拉大簡單地等同於兩極分化。 2.動態標准。即從貧富分化動態演變過程角度的驗證,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從動態角度的研究必須以某個歷史時點為起點,然後計算經過一段時間後是不是出現了富與窮兩極發展的兩極分化。需要說明的是,用動態標准檢驗是否出現了兩極分化時,不能簡單地套用基尼系數等衡量收入差距程度的方法。在這方面,李實等人作了開創性的研究〔7〕。他們提出了檢驗兩極分化的絕對標准和相對標准。絕對標準是最高收入組的絕對(實際)收入提高的同時,最低收入組的絕對(實際)收入下降;相對標準是指最高收入組的收入與「中值收入」的比例上升的同時,最低收入組的收入與中值收入的比例降低。用動態標准對是否出現了兩極分化進行測算,其優點是非常明顯的,表現在可以從時間序列的演變上清楚地看出收入分配的變化情況,並以此作為是否出現兩極分化的依據。然而問題也是存在的。首先,最低和最高收入組的大小應該如何劃定,也就是說「兩極」所包含的人數到底多大。這涉及到採用哪種分組法的問題,需要研究。其次,「中值收入」如何確定?是使用全國居民的人均收入呢,還是使用中間等分組的收入均值作為替代?同樣需要研究。再次,僅用「富人愈富,窮人愈窮」 來定義兩極分化,是很值得商榷的。因為,如果是在一個收入差距很小的社會里,盡管出現了高低收入組收入的相反變動,但是收入差距會依然很小,但是按照上述定義,會得出兩極分化已經出現的不合理結論。同時,假定富有者的收入上升了成千上萬倍,而貧窮者的收入僅僅有微小的上升,能否按照「富人愈富,窮人愈窮」定義得出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呢?顯然不能。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或者用基尼系數,或者用等分組法,或者用收入差距的絕對、相對標准,僅僅是一種技術權衡而非社會權衡,它既不能說明居民面對收入差距拉大的最終心理承受度,也不能說明一個社會對於收入差距的社會承受力,即一定時期社會對某一限度的收入差距及其效應的容忍能力或接受能力。而且,用以驗證或測算的數據的准確性問題,也就是這些數據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客觀現實,也一直是困擾學術界的一個問題。

D. 得了癌症報告說是高分化,中分化底分化,無分化,是什麼意思,

這是腫瘤病理的常用醫學術語,下面的這些介紹: 增生:一般指組織細胞的增多,同時常伴有細胞的肥大,它是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引起組織與細胞的生理性或病理性變化,在被覆上皮,往往是上皮組織增厚,細胞增多;在間葉組織,往往是細胞增多,排列緊密等,但無異型性。一旦刺激因子去處,它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不典型增生:又稱異型增生,間變或核結構不良等,它可見於任何組織或細胞,其形態學表現為細胞核相對增大,核膜增厚,核形不規則,核漿比例增大,但不具備惡性腫瘤的形態特點等。它屬於癌前病變的一種,在某種因素繼續作用下,它可由量變而成質變,轉變成惡性腫瘤,如果某些因素去掉後,它又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根據病變的程度,一般將不典型增生分輕度,中度及重度。重度增生就是癌前病變。 原位癌:又稱上皮內癌,浸襲前癌等。當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細胞進一步發展時,細胞核的異型性更加明顯,核形不規則,核膜增厚,染色質增粗,核仁突出,有絲分裂增多,這種異形的上皮組織已累及上皮全層,但未侵犯基底膜。它是最早期的癌,是不可逆轉的。 化生:通常是指一種細胞或組織,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由一種組織變成另一種組織,如當子宮頸重度糜爛時,子宮頸管被覆的柱狀上皮或腺上皮可轉變為鱗狀上皮,稱為鱗狀上皮化生。一般認為組織化生,通常為器官或組織的保護性反應,這種鱗狀上皮化生癌變機會很少,一般不應作為癌前病變處理。 瘤樣病變:有些組織生長,其外表類似腫瘤,但和真性腫瘤不同,有時也難區別,這是一大組貌似腫瘤的增生性病變,如皮贅,瘢痕疙瘩,脂肪墊等,有些組織的瘤樣病變,可轉變成真性腫瘤,如色素性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可轉變為滑膜肉瘤,因此,這種病變應作為癌前病變處理。 分化:一種組織的細胞從胚胎到發育成熟, 要經過各種分化階段。一般而言,細胞愈原始,分化的潛力愈大,所形成的腫瘤成分越復雜,如原始生殖細胞具有向各種組織分化的能力,其所形成的腫瘤的畸胎瘤,成分就很復雜。單一成分的腫瘤,因為組成細胞分化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態特點,病理學家根據細胞分化水平不同,常將一些組織的惡性腫瘤分為高分化、中分化、和未分化。 高分化腫瘤:瘤細胞分化程度較高,接近其來源組織的成形態,這種高分化的腫瘤細胞,生長緩慢,惡性程度較低,轉移較晚; 中分化腫瘤:瘤細胞分化程度較低,但明確保留起源組織的特點,如腺癌的腺管形成等,較高分化腺癌,它的癌細胞分化較差; 低分化腫瘤:癌細胞分化程度更低,近似來源組織的不成熟形態,如低分化腺癌,腺管,腺泡結構基本消失。 未分化腫瘤:瘤細胞分化程度極差,往往呈彌漫性排列,無聚集傾向,如能斷定為來源上皮細胞,則不能肯定是來自鱗狀上皮或腺上皮者,則稱為未分化癌。同樣,由未分化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根據形態難予肯定是何種間葉組織者,稱為未分化肉瘤。腫瘤細胞分化程度愈低,其惡性程度越高,發展越快,轉移越早,對放化療越敏感。 擴散與轉移:是兩個不同而又相互有關的概念,前者指腫瘤在生長過程中向臨近或遠處的擴散,其中包括向周圍組織的直接蔓延,也包括遠處擴散;後者為擴散的一種方式,即腫瘤細胞脫離「母體」,通過一種渠道(如血道、淋巴道、腔道等)運行到與原組織或器官不相連續的部位,在那裡生長,開花,結果,生長出同樣一種類型的腫瘤,稱為轉移。 癌症發生的兩個條件:一是外部條件(外因),二是機體內部條件(內因)。 外部條件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致癌物質(如致肝癌的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亞硝胺類,石棉,黃曲酶素毒素等)長期刺激人體,使人體內的正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正常DNA改變),在人體內首次惡變出1個癌細胞,這個細胞經過分裂,繁殖成為1個腫塊,並出現臨床症狀,這就成了癌症。那末,生活在一個家庭的成員,過同樣環境的生活,為何有的人患癌,有的人則沒有呢?這就是內部條件的作用了。 內部條件是指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內有幾種細胞(如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殺傷細胞等)能識別出體內的異常細胞(如癌細胞)並把它吞噬掉。因此,一般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不患癌症。當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時,也就是吞噬細胞的免疫細胞發生質或量變時,吞噬不掉那個首次惡變出的癌細胞時,人就會患癌症。這就提示我們,外因(致癌物質的長期刺激)是患癌的條件,內因(免疫功能)則為是否患癌的根本,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在臨床上經常檢測癌症病人的免疫指標,免疫指標提高的病人,病情多向康復方向發展,免疫指標降低的病人,病情大多惡化。

E. 生涯建構系統的認知分化性的指標如何定義

好高深的問題

F. 怎麼改善部分產品在技術指標方面一度產生了兩極分化的態勢

怎麼改善部分產品在技術指標方面一度產生了兩極分化的態勢?
金融

G. 什麼叫做再分化

各種植物細胞在植物體內都處於分化狀態。要使植物細胞從分化狀態過渡到有繁殖版能力的分生狀態,其細胞權結構必須發生深刻的變化,否則無法完成這個過渡。這種在植物體上已分化的細胞和組織,在培養條件下逐漸恢復到分生狀態的過程,叫作脫分化。

已經脫分化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經過愈傷組織或胚狀體,再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這一過程叫作再分化。

組織培養的過程,就是植物細胞的脫分化和再分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是在細胞全能性的基礎上進行的,是細胞全能性發揮作用的結果。

H. 識別細胞分化的三項指標是

識別細胞分化的三項指標:形態結構、生理功能、
生化特徵。
細胞分化是指同一回來源的細胞逐答漸產生出形態結構、功能特徵各不相同的細胞類群的過程,其結果是在空間上細胞產生差異,在時間上同一細胞與其從前的狀態有所不同。

I. 去分化的指標是什麼

了解去分化,首先要知道分化是什麼意思去分化和細胞的全能性有關。專

分化就是受精卵發育成成體的屬過程中,細胞完成結構功能定向改變的過程,實質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去分化就是脫分化,分化細胞失去其特有結構而變成具有未分化細胞特徵的過程。例如植物的體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形成為分化細胞組成的細胞團,愈傷組織。

細胞的增殖方式,一般是有絲分裂,只有在產生配子的時候是減數分裂。植物中一般是指大小孢子

閱讀全文

與指標分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混合股股票 瀏覽:589
眾生葯業定向增發價格 瀏覽:76
股票就像小三 瀏覽:144
外匯戰法排行 瀏覽:639
南京什麼寶理財 瀏覽:997
黃金的未來走勢 瀏覽:616
cpa融資租賃 瀏覽:744
深股通流入資金周排名 瀏覽:759
通達信普及版帶交易嗎 瀏覽:911
至尊外匯 瀏覽:123
2019投資界大健康投資峰會 瀏覽:683
恆指期貨一個交易日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606
個人質押貸款期限一般為 瀏覽:862
歐元匯率人民幣即期 瀏覽:328
25日人民幣兌換澳元匯率 瀏覽:497
紫金銀行理財 瀏覽:55
中澤股票 瀏覽:921
躍嶺股票 瀏覽:326
2015年97號汽油價格 瀏覽:964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