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耳機音質最好,手機用的,價格平民化的
去買(魅族)手機的原配耳機吧,幾十塊就有交易了,我的三星和IPHONE5都是用回它,我一連買了兩答條,聲音非常好,線又耐用,我覺得我的蘋果原配耳機還比不上它,三星那條我剛買回來就扔掉了,音質差得沒法說,用它聽歌簡直是受罪!用(魅族)吧,聽各種音樂都表現出色,包括純音樂,Dj,搖滾樂和流行音樂,沒錯的!!希望能幫到你,有不明白可以再追問我,我隨時恭候
2. 中國航空母艦叫什麼 排水量 一切一切詳細信息
中國航空母艦是一艘同名號的模型,於2009年7月4日在香港與其他近百件國產現代化軍備模型公開展出,吸引眾多民眾前往觀看。
這艘航母模型按照一比三百五十的比例建造,成為展覽的焦點之一。模型外形極似俄制「瓦良格」號航母。模型介紹稱,其艦長三百零六米,艦寬七十三米(含甲板),標准排水五萬三千噸,滿載排水六萬七千噸,吃水深度十點五米,航速三十節。艦載飛機則約四十架。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聯同香港青年發展協會主辦為期三天的「祖國之光——海陸空軍備模型展」,4日在觀塘社區中心舉行開幕禮。
亮相的近百件展品中,包括一點四米長的殲十及殲十一戰機模型,以及中國各型潛艇、驅逐艦、坦克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等的模型。
主辦方介紹,這是中國自行製造的航母模型首次在香港亮相。
簡介中國建造航母是中國幾代海軍人的夢想,是大國的象徵,很有必要建造航母。日本軍事問題專家平松茂雄在《產經新聞》上發表文章稱,中國深受蘇聯航母的影響。蘇聯解體後,中國先後從俄羅斯購買了「基輔」、「明斯克」、「瓦良格」號等退役航母,並正式開始對航母的研發。中國將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修理好後作為練慣用航母;然後根據修理經驗再建造兩艘排水量在4萬-6萬噸的中型航母,從而形成3艘航母的體制。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朝日新聞》2009年2月27日報道稱,「中國已開始正式建造國產航母」。該報道列出中國航母的建造時間表,宣稱中國國產的常規型航母在2009年開工,預計在2015年完成,「而2020年後則開始建造兩艘核動力航母,這兩艘核動力航母屬於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朝日新聞》還報道稱,中國計劃建造兩艘擁有幾乎無限續航力的核動力航母,顯示中國有意朝遠洋積極發展。到2020年之前,中國將確立航母的運用體制,跨越「第一島鏈」,從而突破只限於沿岸防衛的現況。針對種種傳言,中國航母可分為實體航母與傳聞航母兩部分。
作為中國現所擁有航母實體,「瓦良格」號航母是前蘇聯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二號艦,於1985年開始建造。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已完工70%的「瓦良格」號航母部停工,成為新獨立的烏克蘭的財產。蘇聯解體後,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今天的烏克蘭共和國獲得(在最初的幾年之內名義上仍歸屬俄黑海艦隊)。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於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廢。
1993年,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海軍司令格魯莫夫在烏克蘭總理庫奇馬的陪同下來到黑海造船廠,研究把「瓦良格」號航母建造完畢、並移交給俄羅斯的可能性。此後俄烏之間對此船仍有協商,但都是無果而終。1995年,已經成為烏克蘭總統的庫奇馬決定將「瓦良格」號的命運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
1995年12月,庫奇馬總統訪問了北京。1996年1月,國際文傳電訊社(InterFax)引述隨總統出訪的副總理阿那托利·基納赫的話說,中烏正在為烏克蘭未完成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運往中國造船廠一案進行談判,他表示「瓦良格」號最終有可能在中國進行解體作業。
1997年,駐港中資機構創律集團(同年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的贊助商)總裁助理、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姚柏良等人前往烏克蘭常駐,洽談購買事宜。而《簡氏防務周刊》刊登了一條似乎是在人們意料之中的消息:《瓦良格號開始解體作業》。實際上報道有誤,拆解的並不是船體本身,而是船上已安裝的各種設備。
1998年四月,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Agencia Turisticae Diversoes Chong LotLimitada,香港創律集團的子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實際總共花了一億美元)的代價買下「瓦良格」聲稱要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包括迪斯科舞廳、旅館和博彩設備等,日後將其停泊於澳門附近海域。
1999年7月,澳門公司僱用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Cape號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
2002年3月3日,歷盡艱險的「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大連。
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輪的護航下,被緩緩地拖進了大連造船廠第一工場2003年建成的30萬噸船塢,整個過程約3個小時。
2005年12月,飛行甲板大部已經漆上黃色的底子,甲板上有汽車吊在活動。
2009年4月27日早晨,瓦良格在多艘拖輪的推動下離開了原來的泊位。當天上午,瓦良格就進入了剛剛落成的大連船舶重工在香爐礁新建的第三工場30萬噸級船塢。
2009年5月底,艦艏的蘇聯海軍航空兵徽章正在拆除,舷側的俄文艦名瓦良格——「БАРЯГ」也被鏟去。 2009年8月21日,瓦良格的艦島改造作業正式開始。
2009年9月初,瓦良格的艦島上又一次出現了腳手架。
2009年10月初,瓦良格修補後的艦島上出現了相控陣雷達的安裝基座。
2009年12月4日,瓦良格的艦島上開始吊裝塔狀桅桿。
2010年3月19日上午,瓦良格在拖輪的推動下,離開了度過近11個月的船塢,停泊在距原船塢僅「一牆之隔」的30萬噸南舾裝碼頭。飛行甲板上出現了新的起倒式護欄。航海艦橋正中心的舷窗被封閉,將用顯示器代替。船體的艙室改為全封閉設計,原有的舷窗全部取消,將大大改善居住性和三防能力,尤其適合炎熱的南海海域。
2010年4月3日,瓦良格的艦島已經開始塗裝灰色的無機富鋅底漆。
2010年5月16日,瓦良格號艦島的灰色底漆已基本刷完,煙囪部分則為白色塗裝。
2010年5月30日,瓦良格號汽輪機組的鍋爐開始點火吹管。
2010年8月20日,瓦良格航母蒸汽試驗排煙囪井。
2010年9月,瓦良格號滑躍甲板前端和飛行甲板尾部的人員防墜網支架已經安裝完畢,相控陣雷達的支架正在安裝中。
2010年10月下旬,瓦良格號左舷中部和尾部的近防武器平台安裝了726-4型艦載干擾彈火箭發射炮。
2010年11月2日,塔狀桅桿上的「頂板」三坐標雷達天線和「塔康」相控陣戰術空中導航系統信標天線安裝完畢,左舷前部的近防武器平台安裝了國產海紅旗-10艦艇自衛防禦導彈武器系統。右舷前升降機前方的起重機安裝完畢。
2010年11月18日,尾部近防武器平台上的海紅旗-10導彈發射器和近防炮也已安裝。
2010年12月10日,瓦良格號上錨鏈筒的噴水孔開始噴水,標志著甲板水管系已正常使用。
2010年12月15日,瓦良格號艦島後部的衛星通信球形天線罩已經安裝。
2010年12月20日,瓦良格號開始安裝錨鏈,火控雷達也已安裝。
2010年12月24日,製冷機和No.2 動力艙的蒸汽發電機組啟動運轉成功,低頻段雷達信號干擾機已安裝。
2011年1月,瓦良格號艦島中部安裝了「燈泡」數據鏈天線,一台利勃海爾LR1350型履帶式起重機上艦施工。
2011年2月,瓦良格號艦島一前一後安裝了兩座364型低空與對海搜索雷達,艦島側面安裝了多套電子戰系統天線。 2011年3月初,瓦良格號艦島後部安裝了兩部347G型火控雷達。 2011年3月中旬,瓦良格號的主桅裝上了避雷針,艦島塗上灰色新漆,煥然一新,艦尾的兩套折疊舷梯已安裝完畢。 2011年3月下旬,瓦良格號艦島的腳手架被拆除。 2011年4月2日,瓦良格號艦島前方的導航雷達安裝完畢,著陸攔阻裝置的液壓油罐安裝完畢。 2011年4月29日,瓦良格號艦島側方相控陣雷達(中華神盾)安裝完畢。 2011年5月10日,瓦良格號艦島前方相控陣雷達安裝完畢。 2011年5月11日,瓦良格號艦島後方相控陣雷達安裝完畢。 2011月8月1日,瓦良格已准備下水開始處女之行。 原設計性能指標
主尺寸:艦長302米(全長)、281米(水線)、艦寬70.5米、吃水10.5米
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
機庫:長152米、寬26米、高7米
排水量:55000噸(標准) 67000噸(滿載)
動 力:4台蒸汽輪機 4軸 200000馬力
航 速:29~31節
續航力:>7000海里/18節
艦 員:1960+626(航空人員)
武器裝備
12單元SS-N-19反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2枚)
4座六聯SA-N-9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92枚)
8座「栗樹」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6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
2座10管RBU-12000反潛火箭發射器
最大可載50架各類飛機,主要有Su-33(Su-27)和Mig-29戰斗機、Ka-27反潛直升機、Ka-31預警直升機
電子設備:
聲納:Zvezda-2 主動搜索/攻擊(中低頻)聲納和MGK-345 Bronza/Ox Yoke 艦體聲納
雷達:2座「貿易風」-2M三面對空搜索雷達;1座MR-710「頂盤」三座標對海/空搜索雷達(D/E波段);2座MR-320M「雙支柱」對海雷達(F波段);3座「棕櫚葉」導航雷達(I波段);1座「電阻器」(「糕餅筒」)航空引導雷達系統
火控:4座「十字劍」(K波段),控制對空導彈;8座「熱閃」火控雷達(J波段),控制近防系統
電子干擾:2部PK-2、10部PK-10
基輔號
「基輔」號是前蘇聯「基輔」級航母的首制艦,建造於1970年,它歷史上雖沒有參加過任何戰役,但服役間曾出訪印度、朝鮮和阿爾及利亞等國,被喻為「水晶理想」、「國家名片」,一度是前蘇聯海軍的象徵。
原設計性能指標
基輔號航空母艦全長273米,全寬53米,吃水9.5米,排水量43000噸,4組渦輪機,20萬馬力,航速32節(1節=1海里/時)。屬於典型的蘇聯航母布置。基輔號航母搭載了12架Yak-38A「鐵匠」戰斗機,一架Yak-38B「鐵匠」戰斗機,19架Ka-27「蝸牛」反潛直升機,3架Ka-25「荷爾蒙」直升機。
基輔級航母武器裝備:8具SS-N-12反潛導彈發射器,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對SA-N-3B防空導彈發射器,4具SA-N-4防空導彈發射器,4具SA-N-9防空導彈六聯裝垂直發射器,一具SUW-N-1反潛導彈雙臂發射器,2座雙聯裝76毫米炮,8具30毫米六管機炮,2具RBU 1200十二管火箭等。
由於前蘇聯的解體,「基輔」號於一九九四年提前退役,2000年,「基輔」號作為廢金屬拍賣。對於「基輔」號的命運,俄羅斯國內一片唏噓。
2000年8月,在美國、印度等九個買家中,中方競買成功,將基輔號拖至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修復原貌,使之由軍事殘骸變身成和平與生態的公眾樂園。現在在天津國際游樂港。
明思克號
明思克號航空母艦(Minsk)由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屬「基輔」級中型航母,排水量42000T,集航母和巡洋艦的功能於一身。1972年12月28日開工,1975年9月30日下水,1978年9月27日完工。隸屬太平洋艦隊。
1981—82年在 Vladivostock進行大修。 1989年後基本不能使用。1995年賣給韓國,准備拆毀。
1995年,財政最緊張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作出驚人之舉——將該艦隊噸位最大的兩艘航空母艦明思克號與新羅西斯克號當廢鐵賣給韓國大宇重工集團,代價為1300萬美元,而這兩艘主力艦的服役期還沒到一半。這樁交易的前提是韓國必須把它們拆解成2平方米左右的鋼板並且不能用於軍事目的。
蘇聯解體後,明思克號沒有了後勤保障基地,因為生產它的烏克蘭已經獨立,而航母卻在俄羅斯手裡,要修可以,但要給美元,同樣揭不開鍋的俄羅斯海軍只好任其自生自滅。
1995年10月22日,明思克號與諾沃羅西斯克號被幾條拖船牽出海參崴港灣,許多俄羅斯水兵流下傷心的眼淚。韓國國防部門以及美國情報官員仔細地分析其奧秘,盡管俄軍方在交付之初便將武器和電子系統拆除或者炸毀,但遺留的技術思路仍讓韓美雙方驚喜異常。在俄羅斯的一再催促下,諾沃羅西斯克號航母在韓國人的焊槍下變成廢鐵;但韓國卻試圖讓明思克號起死回生,提前實現自己的「航母夢」。天有不測風雲,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下子把亞洲四小龍變成四小蟲,明思克號也頓時變成累贅。聽說中國有家公司想購買,韓國便馬上同意以530萬美元廉價脫手。1998年9月明思克號來到廣東東莞沙田港,1999年8月拖至廣州文沖船廠,進行封閉式大規模修整與改造。目前明思克號整修一新,2000年5月9日駛向深圳大鵬灣,成為目前世界上少數由四萬噸級航母改造而成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
明思克號航空母艦是前蘇聯基輔級中型航母的第二艘,1978年服役並於1979年被調到太平洋艦隊。當時明思克號相當風光,它的到來使前蘇聯結束了在遠東沒有大型主力艦的歷史。尤其是明思克號的母港設在海參崴,離日本只有200多海里,在冷戰的80年代,日本對明思克號如芒在背。
原設計性能指標
明思克號航母排水量為40500噸,採用4台汽輪機,航速32節,續航力達4000~13500海里,全艦成員超過2000人。艦上攜帶12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和19架卡27反潛直升機,前者可以奪取局部制空權,能夠配掛AA-8、AS-17等空戰和對地/海攻擊武器,性能與我們常說的英國海鷂飛機相當;後者則全力打擊美國的核潛艇,以保障航母及艦隊的安全。明思克號是世界上有特色的航母,因為它的構造一半像航母,一半又像巡洋艦。在西方航空母艦拚命為艦載機空出甲板的時候,明思克號卻佔用40%的甲板空間,安裝諸如SS-N-12巡航導彈、SA-N-4防空導彈、SS-N-14反潛導彈、雙聯裝76毫米艦炮等本該由其他艦艇配備的武器。
墨爾本號
「墨爾本」號原為英國造「尊嚴」級航空母艦,1949年1月賣給澳大利亞,但到1956年3月5日才從英國朴次茅斯港開往澳大利亞。1956年5月14日任命為澳大利亞艦隊旗艦。1969年6月3日和美國海軍「弗蘭克·E·伊文思」(DD-754)驅逐艦相撞。1982年1月30日退役。1984年,"墨爾本"航母拆除了所有設備,僅剩下殼體。1985年,廢棄航母"墨爾本"號作為廢銅爛鐵賣給了中國的「金屬廢品商」。這艘航空母艦進入中國以後,在中國南海軍事基地進行了部分分解,其中升降機、蒸汽彈射器、主飛行甲板均得以保留。中國利用它進行了准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試驗。
「墨爾本」號
開始建造日期:1943年4月13日
下水日期:1945年2月28日
原設計性能指標
排水量:
標准14200噸
滿載20250噸
船體:長211.2米,寬24.8米
吃水深度:7.2米
武器裝備:
4門3磅炮
12門40毫米對空火炮
277Q型對空搜索雷達
293Q型水面搜索雷達
艦載飛機:
固定翼飛機42架(設計標准)
4架A-4G「天鷹」攻擊機
6架S-2E「跟蹤者」反潛飛機
10架反潛直升機
動力裝置:4鍋爐,帕森式汽輪機,2軸
推進功率:40000馬力
最大航速:25節
載員:平時860名艦員,620名航空人員
透視瓦良格號航母四大關鍵點:技術難題尚無突破
動力系統
1987年3月31日,時任解放軍海軍司令的劉華清上將向解放軍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遞交了一份內部材料,談到了如何加強海軍的核心力量,其中包括了發展航空母艦和核潛艇。根據2008年《解放軍報》的一篇文章,中央軍委於1987年5月在廣州艦艇學院開辦了第一個也是惟一的「飛行員艦長班」。該計劃挑選了最優秀的海軍航空兵,接受水面艦艇指揮專業的訓練。換句話說,中國從1987年開始就在訓練海軍航空兵擔任航空母艦的艦長。當時挑選了10名海軍航空兵參加這個培訓項目。其中9名飛行員接受了3年半到4年的海軍航空指揮專業的培訓,後分配到不同的軍艦上擔任副艦長,之後提拔成為艦長。
航母最關鍵的技術是動力系統和艦載機,前者是保障航母「行」的起來的關鍵。據初步消息,「瓦良格」號將使用DN80燃氣渦輪機,它是烏克蘭26.7兆瓦UGT-25000發動機的出口型號,由哈爾濱企業根據烏方授權生產。有消息稱,烏方准備轉讓這種動力裝置的生產技術,哈爾濱工廠今後或將成為中國軍艦渦輪機最大生產企業。
瓦良格號毫無疑問是一艘常規動力航母,而如今,海上霸主美國已經不再生產常規動力航母,核動力航母將逐漸取代常規動力航母。固然,核動力航母比常規航母擁有航程上的優越性,一般核動力航母三十年內不用更換核燃料,而常規航母航行一段時間後就需要補給燃料。加之核動力航母在動力設計上不需要佔用太大空間,也省去了常規航母的煙道,節省了大量甲板空間,可以停放更多艦載機,所以核動力航母還是有很大優勢的。當然核動力航母技術復雜,使用費用高昂,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製造使用得起的。中國的航母戰略肯定是先發展常規動力航母,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在技術成熟後肯定會向核動力方向發展。中國不僅在建造普通航母,而且准備建造核動力航母。中國航母設計圖紙模型的大小外形結構現在都已經定型了,常規動力代號085,核動力代號為089,都是同一圖紙的衍生,085/089計劃的外觀大小都相同,只是內部動力不同。所以說,瓦良格號是我國航母發展史上由簡入難的敲門磚。
艦載機型
航母最終的目的是作為艦載機的平台,瓦良格號也不例外,艦載機於航母就好比利爪於鷹,是航母實施攻擊的重要手段。但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艦載機科研速度遠遠落後於瓦良格號的施工進程。
關於中國艦載機型號,早先風傳很多種可能,最有可能的一種是購買或者引進俄羅斯、烏克蘭的艦載機以及相關技術,隨著殲-15艦載機的圖片在網上曝光,中國很可能是獨立研發自己的艦載機,但是參考或者仿造部分國外先進技術,這也是中國目前所走的軍事裝備建設的基本步調。
目前中國沈飛公司正在抓緊調試和完成殲-15艦載機的試驗,它於2009年8月首飛的,預計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定型,首批量產型殲-15列裝時間不會早於2015年。有分析稱,殲-15是在2005年從烏克蘭購買的蘇-33原型機T-10K-3基礎上研製而成的。為了避免瓦良格號航母今後一段時間「裸奔」的尷尬,專家認為,中國可能在獨立研發的艦載機還沒服役之前用其它戰斗機臨時代替,而飛豹戰斗機是最有可能作為臨時艦載機使用的,首先,飛豹是中國海航第一款多用途全天候戰斗機,它具有載彈量大、航程大等特點,符合航母艦載機的作戰要求。其次,飛豹戰斗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已經裝備多年,可靠性強,易於維護。
除了艦載戰機,預警機也是航母上重要的組成部分。運-7原本的呼聲很高,但是瓦良格號缺少其必需的彈射發射,因此幾無可能選用。那麼,在瓦良格號上裝備自主研發的直8預警直升機可能性比較大。
起飛方式
航母不僅要解決艦載機的問題,還要幫助它們從航母上起飛。面對艦載機起飛這道世界性難題,世界上主流的起飛方式有三種:滑躍起飛、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
記者在大連港口看到,瓦良格號航母滑躍甲板與俄羅斯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滑躍甲板幾何參數相近,這對中方研究蘇聯航母設計經驗,探索解決艦載機航母水平起降這一難題的途徑,是個不錯的參照物。另外,相較美國航母艦載機先進卻復雜的彈射起飛方式,蘇聯航母的滑躍起飛技術簡單實用,其技術研發成本和風險控製成本相對較低,這是瓦良格號考慮的一大因素。
從長遠來看,單純用滑躍起飛能較快地解決中國有無航母的問題,但很快就會遇到種種限制,最後陷入技術上的尷尬。中國對蒸汽彈射並無經驗,各種技術問題要解決起來技術風險一點不比電磁彈射小,現在從頭研製蒸汽彈射的話,費時費力,還不能和滑躍起飛相結合以取長補短,既保證長遠的技術潛力,也容易盡快形成戰鬥力。所以,滑躍起飛加電磁彈射可能是中國未來航母可能採用的技術方案。
武器系統
美國《連線》雜志網站6月1日曾刊登了大衛·埃克斯題為《放輕松:中國首艘航母只是一堆廢物》的文章,針對中國首艘航母「施琅」號(即瓦良格航母)的各方面能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稱其在各個方面均遠遠落後美國航母,且不足為懼。
這恰恰與美國軍方對瓦良格號的態度吻合,7月10日正在訪華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在北京表示,擁有一艘航母與有效部署它完全是兩碼事,「我理解其內含的巨大象徵意義,但有時要從象徵化為實際能力,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鴻溝。」他說。
撇去美軍慣用的戰略藐視,瓦良格號究竟該如何定位,這是個問題。
此前,有媒體稱,中國第一艘航母主要是「訓練航母」,海軍軍事專家李傑表示不認同這種看法:「任何一個武器裝備,不管是性能比較差、或是改裝過來的、還是年代比較久遠的,都不能以現有或者改裝後的性能來考察作戰效果和威力。第一艘航母實際上就是一艘作戰航母,盡管能力可能不強。」
隨著這段時間,瓦良格號航母上的雷達及武器系統的相繼曝光。它的最終命運逐漸清晰起來,從武器系統上看該艦絕不會僅僅是艘訓練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