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金起源與什麼時期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由於19世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段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2013年,全世界黃金總產量約2,770噸。
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煉」就是金的化學穩定性很高,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不必擔心會氧化變色。即使是在熔融狀態下也不會氧化變色,冷卻後照樣金光閃閃。密度大,手感沉甸。
韌性和延展性好,良好導性。純金具有艷麗的黃色,但摻入其他金屬後顏色變化較大,如金銅合金呈暗紅色,含銀合金呈淺黃色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狀,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狀的原因,純金首飾也易被磨損而減少分量。
⑵ 黃金比例的由來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較短部分與較長部分長度之比等於較長部分與整體長度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於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比例,也稱為中外比。
黃金比例是一個定義為 (√5-1)/2的無理數。 所被運用到的層面相當的廣闊,例如:數學、物理、建築、美術甚至是音樂。 黃金比例的獨特性質首先被應用在分割一條線段上。如果有一條線段的總長度為黃金比例的 分母加分子的單位長,若我們把他分割為兩半,長的為分子單位長度,短的為分母單位長度 則長線長度與短線長度的比值即為黃金比例。
2000多年前,古希臘雅典學派的第三大算學家歐道克薩斯首先提出黃金分割。所謂黃金分割,指的是把長為L的線段分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於全部之比,等於另一部分對於該部分之比。而計算黃金分割最簡單的方法,是計算斐波契數列1,1,2,3,5,8,13,21,...後二數之比2/3,3/5,5/8,8/13,13/21,...近似值的。
黃金分割在文藝復興前後,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受到了歐洲人的歡迎,他們稱之為"金法",17世紀歐洲的一位數學家,甚至稱它為"各種演算法中最可寶貴的演算法"。這種演算法在印度稱之為"三率法"或"三數法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例方法。
其實有關"黃金分割",我國也有記載。雖然沒有古希臘的早,但它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獨立創造的,後來傳入了印度。經考證。歐洲的比例演算法是源於我國而經過印度由阿拉伯傳入歐洲的,而不是直接從古希臘傳入的。
⑶ 黃金的歷史起源
黃金是化學符號為Au的金。 Au的名稱來自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 歐若拉Aurora 意為閃耀的黎明 , 古代印加人把黃金視為太陽的汗珠, 古埃及的法老堅持要埋葬在黃金這種 神之肉 里 ,聖經馬太福音 提及的東方三博士帶來的禮物之一就是黃金, 而聖經啟示錄形容聖城耶路撒冷的街道由純金製作。 大約是公元前5000年 ,它們和銀都存在於地殼的金屬層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 ,黃金的挖掘和生產停滯了幾乎1000年 ,直到1492年西班牙人發現美洲 ,14世紀把金子視為太陽的汗珠的印加人征服了奇穆帝國 並命令奇穆的金匠為太陽神廟的每一寸牆壁鍍上金子。 15世紀 在黃金的驅使下, 西班牙打敗了蒙特祖瑪, 獲得了阿茲台克的大量黃金儲備, 以此復興西班牙經濟 1531年Pizarro入侵秘魯 ,俘虜了印加統治者Atahualpa ,立即下令融化印加所有的黃金運回西班牙
⑷ 古代的黃金來源是從哪裡出的總不會是現成的金山銀山吧!
古代的黃金和白銀大概在唐宋時期成為流通貨幣使用,中國古代的銀流通比較普遍,而金一般不作為貨幣使用,而是作為建築、藝術品的原材料,在先秦兩漢的古代文獻中所說的金卻是銅制貨幣的單位,在先秦兩漢貴金屬是極少見的奢侈品,多用於工藝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釵,而世面上流通的貨幣卻多是青銅材質,到了唐宋時期,冶金業的發展使得青銅的生產量猛增,所以銅錢就成了普遍的低廉貨幣,而稀有的金銀也成了高額貨幣,然而銀是有區別的,民間交易的銀純度不一,大小不同,稱為麻銀,而官府作為稅收上繳的銀要通過熔煉,鍛為規定純度和形制的官銀(比如馬蹄銀等),黃金在宋元明成為相當少有的流通貨幣,一般不具備在市場流通的功能,因為比之銀子、寶鈔(銀票)和銅錢,其面值過大、量過小,所以一般黃金只是作為國家儲備或者是賄賂贈禮使用,中國的黃金產量相當有限,大多來自於絲綢之路和對外貿易,以前比較大的金礦分布在關外東北地區,山東地區也有金礦的存在,但總體產量很低,古代中國的銀產量還算挺高,多分布於華北和山西一帶,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金銀都來自於茶葉、葯材、瓷器、絲綢的高利潤貿易,大兩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獲得了大量歐洲人從美洲攫取的白銀,所以中國一度成為世界銀儲備最高的國家,由此可見在中國金銀作為貨幣流通的可能性非常高。再說說黃銅,古代就稱為葯金,是煉丹術中的一支,黃白術所煉成的一種鋅銅合金,通常和葯銀(汞合金)一起成為在世面上濫竽充數,欺瞞詐騙的道具,但是古代官府錢庄都有嚴格的驗證程序,所以以黃銅作金流通是沒可能的,然而在許多鎏金工藝上使用黃銅比較常見。
⑸ 地球上的黃金儲量來源於哪裡,是如何分布的
黃金作為一種人見人愛的貴重金屬,其實並不是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活動中自然形成的。黃金的形成和宇宙中的中子星有關。並且其實大量的黃金分布在人類難以開採的地核內部。
發展到末期的恆星會面臨三種不同的選擇,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其中中子星密度每立方厘米1億噸僅次於黑洞。
這也就意味著整個地球含有的黃金總數超過了60萬億噸,平覺每一個人能分到8570噸黃金。但是為什麼黃金的產量並沒有這么多,因為後後來的幾十億年中,地球半液態的狀態逐漸凝固,密度大的黃金逐漸沉到了地球最內部,密度小的岩石圈浮在地球表面。幾乎所有的黃金都在距離地表幾千公里深的地核內部。
地核內部的環境超高溫超高壓,人類目前最深的鑽井也就10幾公里,所以人類是不可能通過人工開采出地核深處的黃金的。現在人類在淺地層開採到的黃金是因為地球幾十億年的發展演化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深源火山噴發與深部地層劇烈活動導致的地震,地核深處的黃金就有極其少的部分被帶到地殼中。
通過對黃金的來歷和分布的了解,我們對這種貴金屬的來源有了一定的認識,說不定未來有一天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能夠挖掘出地核中的黃金,讓每個人都穿金戴銀。
⑹ 黃金的由來是什麼
黃金(Gold)是化學元素金(化學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軟的,金黃色的,抗腐蝕專的貴金屬。屬金是較稀有、較珍貴和極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不僅是用於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的重要材料。
(6)黃金的來源擴展閱讀:
黃金的生產歷史: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由於19世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段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2013年,全世界黃金總產量約2,770噸。
⑺ 地球上的金子從哪兒來
地球上的金子來自外太空。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宇宙的年齡約為138.2億歲回,這比地球的46億歲要大許多。「答太陽系在宇宙中的年齡也不大。在太陽系形成之前,它的『地盤』上就有一些恆星的存在。這些恆星經過漫長的時間,在演化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炸,一些恆星死亡了,一些發生核聚變、核反應,在此期間形成各種元素。
這些形成的元素合成在一起,形成太陽系,形成元恆星,再演化成新的行星,比如地球、金星、火星……」而地球上的金元素,就是這些恆星不斷碰撞、死亡和形成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
(7)黃金的來源擴展閱讀:
金子的物理性質
1、顏色:
當金被熔化時發出的蒸汽是綠色的;冶煉過程中它的金粉通常是啡色; 若將它鑄成薄薄的一片,它更可以傳送綠色的光線。
2、延展性:
異常的強。1盎司的金可以拉成50里長,其延展性令它易於鑄造,是製造首飾的佳選。金是眾金屬中拉力最強的。
3、可鍛性:
首屈一指。可以造成極薄易於捲起的金片。1盎司重的金可以錘薄至400萬分之1呎厚及100平方呎面積大。古代人將它錘成薄片,來鋪成廟宇和皇宮上面做裝飾。這些都可以說明黃金極強的柔韌性、可鍛性。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研究稱地球上金子多來自外太空 90%金礦被開采
⑻ 黃金這個名字的來源
在七八千年以前,古埃及就以進入了金石並用的時期,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國家。早在六千年前,古文獻中就表明,那時古埃及法老和相鄰國家國王的通信往來中多次提到黃金。
⑼ 黃金的起源
黃金是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專)人類已識別了黃金。屬中國至遲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4~13世紀)已掌握了製造金器的技能,在河南安陽等地出土的殷商文物中即有金箔。《周禮·地官》中說:卝(音礦)人掌金玉錫之地。這是古代文獻關於礦冶的最早記載,說明當時已特設專職官員掌管官營礦冶了。相傳戰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達,黃金成為通行的貨幣,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裝飾的需要,對黃金的需要隨之增大。春秋時期託名齊相管仲作的《管子·地數》篇中說門「上有丹砂,下有黃金;上有磁石,下有銅。」說明春秋時期已有採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