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帮忙做一道金融计算题
股本成本=8%+0.52×(14%-8%)=11.12%
债务成本=12%×(1-40%)=7.2%
资本成本=债务成本×2.4/3.07+股本成本×0.67/3.07=5.629%+2.427%=8.06%
㈡ 巴菲特公司现金储备达1466亿美元,他是怎么做到的
受美股反弹影响,公司第二季度盈利大增 。与此前的减持动作有关 。回购规模创新高
一、受美股反弹影响,公司第二季度盈利大增伯克希尔第二季度回购了超过46亿美元的B类股票和大约4.866亿美元的A类股票。该回购是该集团在巴菲特历史上近2019年四分之一的最高回购数量。第四季度翻了一番,达到22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年度赎回支出。 巴菲特表示,在回购方面,他希望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如果股价与其内在价值之间的折让扩大,则赎回将变得更加活跃,但这是为了支撑股价。巴菲特在5月初的一次股东大会上表示,回购的吸引力不如从前,但最近的数据改变了他的想法。
巴菲特公司现金储备达1466亿美元,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她手底下的精英人才为他撑起的。
㈢ 在美国办工厂天然气要多少钱亿立方米
你在美国办工厂天然气。想要知道天然气需要多少钱亿立方米。这个问题是属于一个商业问题。对於这个问题,美国的联邦政府下面的每个州政府。他们所规定的天然气价格都有所不同。有的是农业州。有的是重工业州。那么农业州的话,可能要贵一点。重工业州的话,价钱应该是要便宜一点,有很多优惠的政策。
所以说在美国办工厂天然气的价格具体的是多少钱亿立方米。我建议你还是亲自到当地实地考察一下为好。可以跟对方谈一谈条件,确定一下合同。这样你也可以放心,大胆的投资。
㈣ 中俄4000亿天然气大单为什么要用美元结算
目前的规则只有美元是国际货币,以证明现今国际贸易主导权在美国,
㈤ 中国国外油气资源投资的优势和劣势
3.3.2.1中国国外油气资源投资的优势
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油企业已参与了全世界31个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具有“项目庞大、领域广泛、方式繁多”的特点。预计2009年国外石油产量突破1.1×108 t,权益产量约为5500×104 t。中国与资源国政府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签订了相关的油气贷款合作协议,开创了“政府指导下商业运作,金融促贸易以贷款换石油”的互利双赢新模式。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和伊朗获得了重大突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9年是中国石油企业进行国外并购最多的一年,一共进行了金额约为160亿美元的11项油气并购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正式开工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基本完工,为保障中国未来进口渠道多元化和原油供应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经济衰退促成石油企业全世界的新一轮整合
金融危机会使全球范围内石油企业完成新的整合。很多国际石油公司面临着油价大幅下跌、获利下降的困境,同时国际信贷市场融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变得困难,所以很多石油公司不得不降低国外油气项目的消耗,由此在世界上引发了油气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非常丰富,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和渗透的重点地区,但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自顾不暇,对中东地区的投入有所减弱,中东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可能会对中国石油企业非常关注;在非洲大陆,发达国家同样也减少投入,给中国石油企业创造了机会;金融危机及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的冲击比较大,俄罗斯的石油企业寻找油气合作对象的愿望强烈,为中国石油企业与俄罗斯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与资源国的政府间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资源国石油收入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资源国的政府间合作有了重大进展,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国签订了相关贷款合作协议,开创了“政府指导下商业运作,金融促贸易以贷款换石油”的互利双赢新模式。
2009年2月,中石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3家签署谅解备忘录;2009年11月3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其中规定,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接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两国石油公司的原油贸易量增长3~4倍,将从2008年的平均300×104 t,增长到2010年的年均1000×104 ~1250×104 t,长期石油贸易量是2008年的10倍。
2009年4月,中俄政府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接受中国250亿美元贷款,俄罗斯则以供应石油偿还贷款。2009年10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俄罗斯2014~2015年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每年700×108 m3。
2009年4月,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接受中国的100亿美元贷款,中石油参与收购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得到一半的股权。
成功签署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有利于未来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也使资源国获得了缓解融资压力的重要资金。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将消费国和资源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对全球石油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陆上3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成型,油气管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9年,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管道建设取到了突出的成绩。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工,中亚天然气管道基本完工,保障了未来中国原油供应和进口渠道多元化。
中俄原油管道的俄罗斯段和中国段分别于2009年4月和5月正式开工。中俄原油管道全长为1030km,在中国境内有965km,年输油量为1500×104 t,到2010年底建成投产。中俄能源全面长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标志是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的开工。该项目建成后,中俄原油管道成为中国从陆路进口俄罗斯原油的重要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于2009年10月底开工。这将是中国继西北和东北之后,陆上修建的第三条油气战略通道。该项目的输油管长度为1100km,年输油能力为2200×104 t;输气管长度为2806km,年输送天然气120×108 m3,总投资达20多亿美元。从中东、非洲来的部分原油将直接进入中国境内,大大缓解对马六甲海峡输油的压力,还将改善西南地区经济状况。
中亚天然气管道于2009年7月全部完工,2009年12月14日正式通气。它是中国第一条从境外引进的天然气管道,总长1833km,年输气能力300×108 m3。它的投产标志着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尝试成功,是中国探索能源合作的范例。
(4) 国外油气产量稳定增长,国外并购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
从2008年开始,中国石油企业国外产量稳定增长,2008年产量超过1×108 t,权益产量超过5000×104 t,同比增长10%。2009年产量为1.1×108 t,权益产量为5500×104 t。中国石油企业在2009年的13项收购中有11项成功,交易金额达到160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国外油气并购数量最多的一年。2009年6月,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花费88亿美元,是中国石油企业金额较大的油气并购。凭借这次收购,中石化获得了5.3×108 bbl的石油储量,年净产量增加超过600×104 t,增强了在西非深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实力。
3.3.2.2中国国外油气资源投资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石油资源与需求相距甚远,我们不得不“走出去”;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资金与技术实力仍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我们遇到的困难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1) 优质石油资源少,国内石油需求相当大
欧美石油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富油区的开发,世界前20名石油公司垄断了世界探明优质石油的81%。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但是很多项目位于储量日渐减少的地区,或者是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不愿投资的低回报“非主力油田”。正如爱丁堡能源业顾问公司分析师瓦伦泰所说的:“虽然中国石油企业志向远大,但没有参与任何对中国需求具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以中石油与美国雪佛龙公司相比较,中石油国外油气储量只相当于美国雪佛龙公司的1/6,而国外油气产量只相当于美国雪佛龙公司产量的1/5。显然,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国外油气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中石油在苏丹的项目年产原油量为 1000×104 t,相配套的输油管道长度为1506km,喀土穆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为250×104 t。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也建设了年产1000×104 t级原油的产能,以及配套的输油管道和炼油厂。但是,中国拥有的这种规模的国外油田太少,而且中国石油企业在世界石油资源埋藏最丰富的中东和里海地区参与的油气田开发项目也只是才起步。
(2) 国外投资规模受制于资金相对短缺
一方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大型石油项目往往需要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而且,存在投资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起步晚,西方石油公司已经尽占先机,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投入。中国石油企业实力比西方的石油公司弱小很多。2005年世界500 强公司,中石油营业收入677.238亿美元,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0.24;中石化的营业收入750.767亿美元,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的0.26。两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起来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的1/2;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2004年的利润是253亿美元,接近中石油营业收入的0.34,接近中石化营业收入的0.37。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实力较弱,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石油的投资受限。
(3) 投资成本较高
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起步晚,部分投资成本低、风险较小的国外油气资源,都被西方石油公司据为己有。在石油资源已被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先期控制的情况下,以至于投资到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意投资的不稳定地区,以及在被它们放弃的地区进行石油勘探与开采;或者,中国石油企业被迫从国际石油财团手中以较高的价格购买部分股权,中国石油企业的进入无疑要付出额外的进入成本,增加了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多数经过国际招投标获得项目,经过激烈竞争,成本也相对较高。中国企业以报价偏高来争取中标国外石油项目,经过竞争后利润也大为减少。有这样一个案例:1997年6月,中石油得到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秋宾生产联合公司60%的股份,该公司拥有哈萨克斯坦3座大型油田(Zhanazhol,Kenkiyak1,Kenkiyak2),总的石油可采储量达10×108 bbl;中石油计划20年内投资43亿美元,包括1998~2003年5年内投资5.85亿美元;在项目投标中,中石油击败Texaco,Amoco和俄罗斯Yujnimost公司的关键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石油预付给哈萨克政府3.2亿美元;二是中石油同意对从阿克秋宾油田到中国西部1800 mile的油气管线进行可行性研究,预计耗资35亿美元,将使得哈萨克斯坦拥有不经过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出口管道。
(4) 中国国外石油面临激烈竞争
在中俄能源合作中,2002年,中石油未能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远东石油管道中方未能如愿;2004年,中石化和中海油在最后一刻放弃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2005年5月25 日,美国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正式开通,里海石油外运西线通道投入运营,而到2005年12月底,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东线输油管道才建成使用,由于哈萨克斯坦已经加入通过“巴杰”线向西方出口原油方案,由此通往中国的管道可能面临油源之争的局面;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
中国石油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是原因之一,2004年7月在苏丹3、7号区管道项目招标时,中石油受到中石化的影响,没有中标。同年,在利比亚的输油管道建设中,这两家中国石油公司再次内讧。这种中国石油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其他地区多次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国外石油投资的重要问题。
㈥ 投资天然气赚钱吗
目前市场上面一般说的投资天然气指的是现货天然气投资,也就是在网专上对天然气进行买卖赚属取差价的投资,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如果是的话不是很建议投资。
国内整体来说国内做现货天然气投资的都是一些小平台,大的正规的平台都是在油,也只有这些小平台被取缔油之后才会去打擦边球做天然气,所以不建议做。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最终亏钱了,买单的只能是自己。
㈦ 天然气550亿立方米 等下多少亿美元
那么这要看具体的状况,那么因为各个地区它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在这方面的话是一个浮动的数值,没有办法给你一个准确的数值。
㈧ 中国买天然气550亿美元的钱从哪里来的
首先,中国的外汇储备足够,其次,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再者,这些天然气拿回来又不亏本,最终使用用户也要付钱的,运营下来不会亏。
㈨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