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欲和谐望不羁路》

《欲和谐望不羁路》

发布时间:2024-04-05 15:53:49

①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

我去过武汉的黄鹤楼。听导游讲,李白看了崔颢的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赞叹不已,自叹不如,但又有不甘。恰好一个机会,他的好友孟浩然乘船从益州去扬州游玩,途径黄鹤楼,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前面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像白话。类似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作为全诗的铺垫。好的诗歌就是这样,让读者能够非常自然地进入其设定的场景中。这里面没有生硬拉扯,也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直接了当,转入主题。


烟花三月,这四个字,让人想入非非。烟花三月,一方面指“清明时节雨纷纷、花红柳绿宴浮桥”那种细雨蒙蒙的自然景观,另外一方面,扬州,在当时,就是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或许李大诗仙也有这样的暗示。当然,诗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诗人自己清楚。我们都只能是猜测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从黄鹤楼看长江的景观了。崔颢描写的江面是烟波,是愁绪。而送别,自然要看得更远。一直看到碧空的尽头,看到天际的尽头。在流逝的江面上,江与天,融为一体了。孤帆、碧空、天际、长江。我们感受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离别的情愫?从此天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见?


但这种离愁,与崔颢的愁绪相比,显然是不同的。那是辽阔、豁达的胸怀。这也是大诗人李白的胸怀。碧空尽、天际流,高远、宽阔!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于落魄中见气魄,于离愁中见辽阔,这就是李白,旷世诗仙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这是诗仙李白的名句,这句话字面意思浅显易懂,一眼就明白什么意思。打眼望上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花繁锦盛、柳絮朦胧的韶光三月里,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将远行,于是,我们挥手告别。

你看,时间是春暖花开的三月,这个季节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花儿鸟儿争相绽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数送别诗,李白写的这首送别诗并没有像其他诗人词人那样,铺陈的全部都是幽婉伤感的字句,字句之间皆是伤感,并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缠绵、幽幽婉婉的送别诗,这首诗相对而言更加充满了意境,把离别的情绪剪成有下次再见的场景,以繁华三月的景象告诉老朋友,我们的离别不要那么伤感。

这一点,也体现出诗仙李白个人豁达开朗乐观的精神态度,在李白的世界观里,他浪荡不羁,他潇洒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并不会把离别铺陈的那么伤感,他认为这是男人之间的一个小插曲,应该果断一些。

所以,结合李白的个性而言,这一句诗其实值得推敲,既有平淡洒脱的意味,也有扬州迷离的风光意境,所以成为众口相传的名句。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并评前两句是千古丽句。

为什么呢?下面小说楼跟大家一起精读一下李白的这首千古句篇。

诗题一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后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写下此诗。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故曰「西辞」。烟花:繁花盛开,花气如烟,泛指繁花浓丽的春天。

好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浓丽的阳春三月下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见,只见。碧空:碧蓝的天空。尽:孤帆的踪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踪影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只见长江流水,在天际奔流。

这首诗,从写法上来讲,第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对象——「故人」孟浩然,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写出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送别朋友的去向——「扬州」;三四句则写送别的场景,并将诗人的 情感 寓于其中。

这些都是诗歌鉴赏题里的答案,这首诗是写的层次分明,感情含蓄,但这并不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讲真,送别诗中技法高超者恒河沙数,这首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种风流气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从「西辞」二字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孟浩然的视角。

看,孟浩然辞的是黄鹤楼,这里曾有仙人乘鹤而去,下的是扬州,那里的繁华艳丽之乡,风流荟萃之地,而他下扬州的时节,又是阳春三月,此时繁花似锦,春光明媚。

这两句里,意象明丽,所以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孙洙评为「千古丽句」。

李白用这样的千古丽句,将孟浩然的扬州之行渲染得风流艳丽,在这风流艳丽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风流气度也就突显了出来。这样的千古丽句,配「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真是贴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四句转到了李白自己的视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开,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只剩下不断奔流的长江流水。

这两句写景,景中无疑寓含着李白的 情感 ,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别之情,但你很难说这 情感 是悲伤的,是惆怅的,因为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开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远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 情深而不伤,意厚而不悲,别得深情而潇洒,这就是李白的风流气度。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分别从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视角,展现出两位伟大诗人的风流气度,表达出了两位伟大诗人非同一般的友情,从而也让这首诗展现了与别的送别诗不同的气格,使得这首诗从写法、用语到意境再到气质,都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评道:「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扬于太虚之间,不可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谢小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评为千古丽句。

这个句子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景物明丽。

故人,指诗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诗人。老朋友要到扬州去,诗人李白前来送行。一送一辞,画面感觉是明丽的。老朋友孟浩然于黄鹤楼与诗人李白辞别,经长江,顺流直下,前往扬州。黄鹤楼,滨临长江,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诗人崔颢题诗在上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曾路过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景物怎样?是否也称得上明丽?沿途长江,浩浩荡荡,值此烟花三月,不无明丽。到了扬州,有道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这景色明丽吧?更值得称道的,烟花三月,山明水秀,鸟语花香,鱼跃鸢飞,莺啼柳巷。这景色是不是堪称明丽呢?

二、人物明丽。

此句中,涉及几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他们二人身后,还有个题诗于黄鹤楼上的大诗人崔颢,他还是李白钦佩的大诗人。此刻,他在黄鹤楼上注视着两位,吟咏着那千古不朽的题诗。其声朗朗,其音远播。这人物的画面是否也够明丽呢?

三、音韵明丽。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读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品一下该句的韵律。我想,你不难发现,该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读来有如行云流水,诵之如同高山飞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谓明丽?

四、意蕴明丽。

通常的送别诗词,多缠绵悱恻。例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你看这个句子,可有这些意味?没有吧?意蕴极其明丽。

以上几个原因,第一个较重,后三个虽轻,但缺了哪一个恐难成其千古丽句。

实话说真讨厌这种问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的问题。你读来锦心绣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记诵,还不能说明它好吗?非要解释解释,真真无趣。

何谓丽句?

丽句便是说很漂亮的句子。

你见了漂亮姑娘,非要问人家为什么漂亮,你叫我怎么回答?

你非要我夸一番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来证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蛮腰不如呢?

李大爷要是见了你这问题,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声: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觉得重点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上。从读了这首诗之后,三月要叫烟花三月,到扬州去必须要在三月烟花时节,还一定要用下这个字,不能说到扬州,不能说去扬州,就要下扬州。

黄鹤楼在扬州上游,乘船顺江而下,当然是下扬州。

阳春三月,柳絮堆烟,花开烂漫,胜过云霞,所以有烟花三月之称。

在暖风里,在烟云里,乘船顺江而下,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再想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扬州啊,那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

你说美不美?

你说这不叫丽句,还有什么可以叫做丽句?

古龙笔下的三月江南是这样的:

现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时候。一阵带着桃花芳香的春风,正吹过大地,温柔得仿佛象情人的呼吸。

绿水在春风中荡起了一圈圈涟猗,一双燕子刚刚从桃花林中飞出来,落在小桥的朱红栏杆上,呢喃私语,也不知在说些甚么。

······

刚从千里冰封的北国,来到风光明媚的江南栏杆上的燕子被马蹄惊起,又呢喃飞入桃花深处。

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不就是古龙说的这种感觉?

诗是发自肺腑的,读来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触动你的心弦,让人眼前有了一副场景一幅画,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拱手作别疑在眼前,挥袖而去已在心头,那是个暮春的傍晚,夕阳的光让那天的风也温暖了。

渡头的喧嚣,风里的花香,还有浩浩荡荡的大江。

船已经走了,你还要问什么呢?

--------丸---------

文:祁门小谢

不是前两句而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

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别比他大一属的孟浩然到扬州所写的送别诗中的一句,全诗摘录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的意思很简单,写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见,后两句比之前两句更胜一筹,也更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开阔了全诗的视野,促使了这首言简意深的诗成为送别之作的名篇。历代评价此诗持这种说法的屡见不鲜,也是主流观点,而蘅塘退士孙洙把“烟花三月”这句评为“千古丽句”也自有其道理。

单单说下这“千古丽句”, 这句总让人不自觉的想起“春风十里扬州路”这句。 戏言之这两句堪称“孪生姐妹”,不分伯仲。 这句究竟“丽”在何处?简言之就是“烟花”二字,可谓全句的“句眼”。 去掉这两字,那前两句与这首诗的标题并无二致,就是孟浩然与诗人在黄鹤楼辞别然后到扬州去。

李白送别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开元盛世”,繁花似锦的盛世,花团锦簇的三月,而李白这位“风流天下闻”的老兄正好去当时的繁华中心扬州,而风流不羁的李白虽“身不能往心向往之”的情绪在这句中溢于言表。

在天下名胜地送好友去天下繁华处,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刻,这种欢快的情绪与通常意义上的离别有着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强烈的对比正是“烟花”这两字所注入的。这两字既明写“三月”这个季节,更在暗中隐隐突出了“扬州”这个目的地的风流繁华,在全句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种“一箭双雕”的手法运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盘活了整句的“精气神”,其蕴含的欢快的、欣然的 情感 基调呼之欲出,所以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也并不为过。

《送孟浩然之广陵》背后,隐藏着李白这位诗仙一生的心结。李白的诗,在当代就被众星捧月一般地推到了天下。杜甫称他“白也诗无敌”;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他自己也以大鹏自喻,在诗歌的世界里完成不将世人放在眼中。但就这是这样一位诗人,依然栽过跟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当他前往黄鹤楼时,正准备大写一挥写下一首为后人传唱的诗篇时,却发现黄鹤楼上已经有一首诗了。

黄鹤楼本是天下名楼,有文人题诗并不奇怪,早在李白到来之前,黄鹤楼的墙壁上已经如弹幕般写满了诗。但是这首诗不一样:它居然让李白一时不敢下笔,因为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这首诗,就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纵然天纵英才,但在这首诗面前,也一时失了锐气。先贤在上,李白绞尽脑汁尽力写了一首《黄鹤楼》,依然自愧不如,最终无奈地写上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眼光没错,崔颢的《黄鹤楼》在后世公认为七律第一,这一次豪放不羁的李白输得心服口服。但他是李白,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这可是有着青莲剑歌的李白啊!于是终于在一个阳春三月,他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了。有这二十八个字,黄鹤楼上我李白可以跟你并列崔颢第一了。后人将这首七绝称为千古丽句,除了认可这首诗之外,也有将其与崔颢的《黄鹤楼》并称于世的心理,“黄鹤楼”三个字,从此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首先从整首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好在末二句,而不是前两句。四句均以送客之人口中道出,前两句叙事,点明“辞”和“下”,三句一转,末句留白,化用曹植“爱至望苦深”诗意,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有的诗有好句但是全篇不太好,有的诗全篇很好,但是没有出奇的佳句,李白这首诗好在“有句有篇”。不仅是第二句好,第三句第四句更是气象开阔,余韵深长。

千古丽句准确的说是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所以是丽句是因为用了“烟花”这一意象形容美丽的春天,特别是分手之处是曾有神仙往来、名士契阔的黄鹤楼,目的地还是令人向往的古扬州 。

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古扬州渐渐富甲一方,成为东南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孟浩然在这个“烟花三月”的季节,从黄鹤楼下泛舟东去扬州,一路上饱览大好河山,留下诗人怅望江天,思念之情含着向往之情如流水而不绝。

这首诗据说写成于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正是整个唐朝最美好的时代。送别之词,从李白的口中道出,不见愁苦,却是雄壮而浑厚的盛唐气象。这是盛唐诗与中晚唐诗的区别。

另外这首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用的“人”字出律,成为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中少见的一例。《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绝句有古体诗有近体诗,七言绝句除了李白这首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折腰外,几乎都是标准的近体诗。

李白诗多不受拘束,七律不严格合律的居多,但五律相对工整,佳作也远远多于七律。李白最强的是各类古体诗。李白诗难学不可学,学不好学成四不像,所以学诗的多学杜甫。

@老街味道

若是喜欢诗词的朋友,遇到自己喜爱的惊艳的句子,往往读一遍就可以背诵上来。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有这个魔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除了写的好以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诗一争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黄鹤楼,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诗却不是李白写的,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的《登黄鹤楼》,这诗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传说,李白见了这诗都叹服,还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李白确实写过一首十分类似的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看,无论是行文结构还是读起来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虽说感叹崔颢写的黄鹤楼诗好,他自己却经常写关于黄鹤楼的诗,未尝没有一较高下的意思。可以举一些例子,李白绝对是对黄鹤楼念念不忘。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在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这里只是举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对黄鹤楼的偏爱可见一斑。可是在这么多描写黄鹤楼的诗句里,最妙的还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是一个动作描写,却带出来了出行之美,令后人对扬州心驰神往。后面两句的意境可以说跟崔颢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达,在写黄鹤楼诗里,崔颢那个是七律第一,李白这诗就是七绝第一。

李白写了这么多关于黄鹤楼的诗,终于有一首无论行文还是立意,跟崔颢那首可以说不分伯仲,各擅胜场。同样是千古名篇,有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

唐·高适《别董大》

——北宋·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汉魏之际·曹植《赠白马王彪》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北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北宋·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② 一篇古文的名字,名字好像是“岂不快哉 24则”之类,应该是宋明清时期的。作者记叙了十几则小故事

戴红山先生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余,鹅湖一村夫也。
平居无所好,唯喜仿作《不亦快哉》以自娱。乖背时俗,无可投谒,虽欲一快于心,亦殊觉索然。今集其数三十有三,进呈诸君,倘搏一笑,乐不可支也!诸君若有意,起而和之,吾自如沐春风,乐亦无穷矣!是为序。

一:于书法吧读刘继庄先生奇文《欧阳中石——一位不懂书法的书法大师》,戏跟一帖:“当今谁的字都算不上书法,书法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鲁迅先生说过,诗在唐朝就已经写完了,鄙人亦说过,词在宋朝就已经写完了,今人作诗词,东施效颦而已。当今社会所谓的书法,不过是一帮子人瞎胡闹而已。”不意竟惹恼一位先生,以“《沁园春•雪》为古人不可媲美的巅峰之作”相质询。余无可遁逃,遂点评《沁园春•雪》:
没有猜错的话,你是指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在今天算是写的比较好的,但也有毛病。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与全诗就很不协调。我在乡间是抓蛇的,蛇在我手中玩物而已,把山比作蛇,一点气势都没有,不如改作“龙”字为好。“蜡象”喻“丘陵”,生硬,黄土高原上的朋友可为我作证,吾言不虚也。“山舞银蛇”是俯视,“原驰蜡象”是平视,突然接一句“欲与天公试比高”,令人哑然失笑。趴在地上的蛇象之类竟要与天公比高,主席的想象无人能及。为表凌云壮志,生造情境,这不是另类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词的下阙大喊大叫,亦动人心魄,仿佛书法之剑拔弩张,虽难入上品,可为中上。请先生不要用“巅峰”一词造神。
虽为情急之词,亦自有道理。此先生一时语塞,又不甘沉默,遂酸讽道:“可惜先生晚生了65年,否则当年蒋先生御用文人与《沁园春•雪》‘斗’诗时,先生可能派得上用场,讨点赏钱!”
余碌碌之才,不蒙嘉许,受此谬赏,不亦快哉!

二:闲居无聊,戏作《书法家,请停止书写“沁园春•雪”》一文,分寄包括唐国强先生在内的三十位书法名家。想此一干人等,欲赞同又无开口的胆量,欲反对又乏雄辩的口才,欲回复又虑及身份地位,欲不回复又恐遭我耻笑,人人露一副左右为难、莫可若何之伪知识分子嘴脸,不亦快哉!

三:闲居无聊,戏作一剧本,名曰《考察》,其文为:“官:有发票吗?妓:有!官:走!”此铁定为中国戏剧之最短小精悍者,他日秋雨先生《中国戏剧史》再版,自当补缀其中,我亦将因此而留名于青史,不亦快哉!

四:神州文化之旅中,李敖先生题词“休戚与共”,并解释“共”指“共产党”。若有神通之人,将那“戚”字改为“妻”字,再寄往老李之阳明山庄,不亦快哉!

五:神州文化之旅中,李敖先生先以台一青年因组党而锒铛入狱事,斥台湾宪法为虚妄;旋又以“只要认真,一切皆真”之偈语,赞大陆宪法为“货真价实”。堂堂学者,会耍“二皮脸”,多才多艺,不亦快哉!

六:艺术人生节目中,范曾先生言“我国言论非常自由”。观范公白着眼睛说瞎话,大有乃师文怀老之风,不亦快哉!

七:艺术人生节目中,范曾先生当众背诵《离骚》全文。哼哼唧唧若和尚念经,全无一字能听清。听众不辨真假,只好报以热烈掌声,观此滑稽一幕,不亦快哉!

八:闻孔庆东先生自称为孔子第73代直系后裔,不亦快哉!
孔庆东先生为文化名人,许又有家谱作证,此言当不虚也!
余有窥人隐私之癖,日积月累,略有小成:如知某人虽姓某,实则为其母红杏出墙之产物;又知某人虽姓某,实则为其母不育而由外姓过继之养子;又知某人虽姓某,实则为其母携其改嫁,为建和谐家庭,改其姓继父之姓使然。凡此种种,于寻常百姓家则可,圣人之家不至于此,故孔庆东先生确系孔子直系后裔无疑。
所谓直系,当从父系来说。孔子生伯鱼,伯鱼便有孔子一半之基因,伯鱼生子思,子思便有孔子四分之一之基因,至子上为八分之一,子家为十六分之一,如此直至第七十三代之孔庆东先生,其身上孔子基因当以亿亿分之一做计算单位。此非我臆猜,乃一遗传学家所授。亦既是孔子身心一丝一缕皆不遗传于庆东先生,孔子只其人文祖先而已。
堂堂北大教授,竟玩攀附名人之伎俩,由是可窥北大人文精神衰竭之一斑。何三坡先生云:“未名湖畔,一片神鸦社鼓”,信然。

九:接《华夏散文》杂志社信函,言我为业界杰出人士,已获准加入中国散文家协会,然须付入会费若干。想吾自述作以来,从未有只言片语见诸报刊杂志,今竟享入会“殊荣”,宛若深宫怨妇,忽得御驾临幸,不亦快哉!

十:翻某散文杂志,每看一篇,则追问:值得一写否?一册翻完,无一入吾法眼。忽忆古人言“读其书,慨然慕之,想其为人”,便思聚此一干人等于一室,令论文学创作,定有人思接千载作深沉状,又有人情系苍生作悲悯状,有人搔首弄姿作妩媚状,有人无病呻吟作痛苦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则偏坐一隅,作冷眼旁观状,不亦快哉!

十一:网络“不亦快哉”四字。 梁实秋之装腔作势,贾平凹之恶俗到底,三毛之矫揉造作,孔庆东之自鸣得意,皆不足一哂;林语堂略有境界,惜又良莠不齐;李熬,政客也,更羞言之。看神州文苑,尽皆庸碌之辈,吾何其孤零也,不亦快哉!

十二:与光明、德林、老黄游鹅湖。时书院已需门票,而四人皆吝,无一肯出钱。窥门者位虚,余拉老黄趋而入,光明、德林亦随其后。二人道貌岸然,气宇不凡,纵作逃票勾当,亦绝无畏葸仓皇之色,悠然信步,有所指划。忽一女由厢房出,阻二人索票,二人遂作窘态,支吾而退。余与老黄遍游书院各屋而出,故以所见添油加醋陈说一番,观二人懊恼欣羡之色,不亦快哉!

十三:孩童时,与伙伴裸戏江中。时大义桥上有瓜摊,每有瓜皮抛掷而下,众皆蜂拥争抢。若尚有残红,便捧之大嚼,若无,辄指桥上垢詈之。想当年,落拓不羁,竟有魏晋名士之风,不亦快哉!

十四:戏水河中,逢一女裙裾飞扬,绰约板桥上。吾仰面而视,得尽览无边春色。彼浑然无知,吾亦不担偷窥之名,不亦快哉!

十五:大年三十,阖家团聚,共享盛宴。我坦然去夹盘中之卤鸡腿,手却遽为母所按,并斥曰:“独为孙儿辈所设耳!”众目睽睽之下,我遂面红耳赤将手抽回。想我已年过不惑,犹能被母斥若孩童,不亦快哉!

十六:余虽冰雪聪明,然于烹饪一事,终不得入门。平日皆贤妻掌勺,余则侍立听差。周三妻要当班,余无可遁逃,遂披挂上阵。正手忙脚乱之际,忽闻车铃声,妻提早归来矣。急将大勺奉上,甘居下手,不亦快哉!

十七:看尼姑骑电动车招摇过市,笑傲红尘,不亦快哉!
十八:看路边精神病患者暗自发笑,似大彻大悟,不亦快哉!
十九:看假洋鬼子(指加入外籍的名演员)出演主旋律片,不亦快哉!
二十:看庆东先生大谈“反三俗”,上演“贼喊捉贼”之滑稽剧,不亦快哉!
二十一:看李熬撒娇(向中共),不亦快哉!
二十二:看秋雨作古文,不亦快哉!
二十三:看鲁迅先生骂过的御用文人获鲁迅文学奖,不亦快哉!
二十四:看政协里坐着的和尚尼姑如看马戏团的小丑,不亦快哉!
二十五:看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无一人认识,遂胡乱画了几个圈,不亦快哉!
二十六:看《国家》一歌歌词,一半竟是病句,不亦快哉!
二十七:看《小学生守则》第一条有“热爱中国共产党”之句,想堂堂执政党,竟至向小学生“求爱”,不亦快哉!
二十八:梦中常有高来高去、陆地飞腾之功,不亦快哉!
二十九:梦中摔下悬崖,自以必死无疑,突然惊醒,方知在床上,不亦快哉!
三十:情怀已更改,再不熬夜看世界杯,不亦快哉!
三十一:所种兰花全部死光,到也省心,不亦快哉!
三十二:将年轻时买的诗集一把火烧光,不亦快哉!
三十三:大雨倾盆,无事须出门,不亦快哉!

2010年10月

阅读全文

与《欲和谐望不羁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上升五浪 浏览:988
上海杉众投资靠谱吗 浏览:332
11万台币兑换人民币 浏览:739
海美基金 浏览:316
外贸信托其他费用普通代扣 浏览:222
成都卖房买方贷款 浏览:317
3000阿里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947
昆山外汇管理局电话 浏览:938
股票里GDX是什么意思 浏览:106
美国期货每日交易时间表 浏览:730
一块钱英镑能换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226
古德理财投资公司 浏览:391
长江证券基金认购怎么撤回 浏览:148
me期货 浏览:756
公积金贷款1年 浏览:373
打新股票仓位 浏览:568
天涯推荐股票 浏览:999
股指期货最少多少资金 浏览:740
华枫投资 浏览:974
炒股炒外汇 浏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