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上汽集团筹资方式形成原因

上汽集团筹资方式形成原因

发布时间:2021-01-11 16:26:28

㈠ 上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有什么区别

其实并没有上海大众的叫法,上海大众说的就是上汽大众。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大众”)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由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经营。

公司于1984年10月签约奠基,是国内历史悠久 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安亭 ,并先后在南京 、仪征 、乌鲁木齐 、宁波 、长沙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

上汽大众生产与销售大众和斯柯达两个品牌的产品,覆盖A0级、A级 、B级、C级 、SUV、MPV等细分市场。

其中,大众品牌车型有Polo家族 、新桑塔纳家族 、Lavida家族 、Lamando、New Passat全新帕萨特 、PHIDEON辉昂、途观丝绸之路版 、All New Tiguan L全、新途观L、Teramont途昂和途安。

(1)上汽集团筹资方式形成原因扩展阅读:

企业发展:

2001年4月,公司建立起国内汽车行业呼叫中心;2002年9月构建24小时援助服务寻呼网络。

2005年,公司推出旗下大众品牌服务品牌——“Techcare 大众关爱”, 并在2014年升级为“Techcare 匠心挚诚”;

2007年旗下斯柯达品牌的服务品牌——“Human Touch真心呵护”与产品同步推出,提供买车、用车、换车服务。

2014年,大众品牌的“大众一家上汽大众车主俱乐部”升级,升级后的“大众一家”包含“悦享智购”、“Techcare 匠心 挚诚”、“Das WeltAuto阳光易手车”、“聚乐部”、

“超易贷”、“车险易”和“安易保”七大核心服务板块,满足消费者购车、售后服务、汽车置换等需求,并提供金融、保险、延保等各项增值服务。

作'为国内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多年以来,上汽大众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力探索和有益实践,培养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开发队伍,建立了功能完善、具备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

㈡ 上汽连续三个月正增长 众多造车新势力却爆雷 透露出啥信号

?汽车记者,汽车视评,记录汽车

汽车市场或正在回归理性。

7月6日消息,上汽集团宣布连续三个月销量正增长,6月销量47.9万辆,同比增长2.8%。这是上汽集团,继4月份零售销量同比转正后,实现连续三个月正增长,二季度环比一季度增长101.8%。这意味着上汽集团销量已经回复到正常水平。

上汽宁德时代合资公司奠基仪式

由此,上汽集团在市场中颇有些“定海神针”的意味,其销量和股价企稳,或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脱离新冠疫情的不良影响,以及造车新势力蜂拥而起的乱世冲击,重新回归到理性发展的正常轨道。这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是好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㈢ 上汽集团2018年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负债还是股东权益与上年相比股东权益如何变

上汽集团2018年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负债,与上年相比股东权益变化不大。

㈣ 上汽集团自主主打运动型suv—MGhs的销量为什么那么低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再一个,新上市的汽车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很多人买了不放心,第三,就是品牌的影响力了。可能大家更喜欢大众吧。

㈤ 通用公司的详细介绍

1.GM(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公司(GM)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核心汽车业务及子公司遍及全球,共拥有325, 000名员工。通用汽车公司是由威廉·杜兰特(William Crapo Durant,1861—1947)于1908年9月在别克汽车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立于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现总部仍设在底特律。其标志GM取自其英文名称(General Motor Corporation)的前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自1931年起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领导者。通用汽车公司迄今在全球33个国家建立了汽车制造业务,其汽车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2005 年,通用汽车在全球售出917万辆轿车和卡车。通用汽车的全球总部坐落在底特律的通用汽车文艺复兴中心。
通用汽车是南韩通用大宇汽车和技术公司的控股公司,并与日本的铃木汽车株式会社和五十铃汽车株式会社开展战略合作,合作的内容涉及产品、动力总成及联合采购。同时,通用汽车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宝马集团和丰田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亦开展了相关合作。此外,通用汽车还与丰田汽车公司、铃木汽车株式会社、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俄罗斯AVTOVAZ汽车公司及法国雷诺汽车共同研发生产汽车。
通用汽车旗下的轿车和卡车品牌包括:别克(BUICK)、凯迪拉克(Cadillac)、雪佛兰(Chevrolet)、GMC、通用大宇(GM DAEWOO)、霍顿(Holden)、悍马(Hummer)、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欧宝(OPEL)、庞蒂亚克(PONTIAC)、萨博(Saab)、土星(Saturn)。
通用汽车公司的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业务部通过通用汽车、通用汽车Goodwrench和AC德科的品牌进行汽车零部件的销售;而通用汽车动力总成部则负责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的市场销售。
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是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向全球客户提供汽车和商业贷款、抵押融资以及保险等服务业务。通用汽车 OnStar是汽车安全、信息服务方面的业界领导者。通用汽车公司其它主要业务包括提供数字电视娱乐服务和卫星服务的休斯电子公司,以及制造柴油电动机车和商业柴油发动机的通用汽车机车公司。
GM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五。
编辑本段GM历史
通用汽车公司的前身是1907年由戴维·别克(David Dunbar Buick)创办的别克汽车公司,1904年美国最大的马车制造商威廉姆·杜兰特买下了别克汽车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总经理,同时推出C型车。为了推销这种汽车,杜兰特迅速建立了一个经销网并吸引了大笔订单——远远超出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到 1908年,别克汽车公司已经成为全美主要汽车生产商,杜兰特很想结束当时汽车工业数百家公司并存的局面,因而大力支持本杰明·克里斯科有关将别克、福特、马克斯韦尔—布里斯科、奥兹等几家主要汽车公司合并的建议,但协商因福特公司要价达800万美元之巨而以失败告终。同年,杜兰特以别克汽车公司和奥兹汽车公司为基础成立了一家汽车控股公司——通用汽车公司(GM),1909年又合并了另外两家小汽车公司奥克兰汽车公司(现在的庞迪亚克分部)和卡迪拉克汽车公司。
从一开始,杜兰特就指出了公司的三维战略,即生产适合各种不同口味和购买能力的不同品牌的汽车,在汽车工程领域内尽可能地多样化,实行后向一体化进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到1910年,公司已经先后购进了17家小汽车公司。然而,过快发展使公司很快陷入资金困境,一批银行家以一个由他们控制的5人管理委员会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而杜兰特仅仅是5人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1918年,杜邦公司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通用汽车公司23%的股份,从而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1919年这一控股比例上升到28.7%。在这种情况下,杜兰特逐渐从通用汽车公司的业务活动中脱出身来,并于1911年组建了雪佛兰汽车公司。1915年,该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廉价车490型,以与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车相抗衡。
与此同时,他又同杜邦结盟,秘密收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 1915年,他公开宣布要以五股雪佛兰汽车公司的股票兑换一股GM公司股票,从而于1916年再次获得了通用汽车公司的控制权,重新担任公司总裁。在此期间,公司先后于1911年合并快速汽车公司和诚信卡车公司,组成GM卡车公司,同年又购入桑普森西尔拖拉机公司,1913年,购入卫生冰箱公司(后来的 Frigidaire分部)以及冠军火花塞公司(后更名为AC火花塞公司)等。杜兰特重获控制权后,又兼并了谢尔顿汽车公司、费舍汽车公司60%的股份和加拿大汽车制造商麦克劳林汽车公司(后来的GM加拿大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为部队生产了大量卡车、救护车、飞机发动机等。战争结束后,该公司又通过建立通用汽车承兑公司来加强产品批销,大获成功。
1919年,通用汽车公司成为美国第五大工业企业,其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1920年达到 17%,虽然远远低于福特汽车公司的43%,但也相当可观了。然而,1920年的经济大萧条使公司再次陷入困境之中,杜兰特被迫提前退休,并将自己的GM 股份全部卖给了杜邦家族,使杜邦在GM的股权比例上升到37%。JP摩根公司也趁机取得了通用汽车公司的部分股权,从而形成杜邦家族和摩根家族共同控制GM公司的局面,杜邦以公司董事长和最大股东的身份取代杜兰特成为公司新总裁。杜邦担任总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批准了公司所属联名汽车公司总裁小阿尔弗雷德·D斯隆的改革计划,对公司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组,建立反集权的分部式管理体制,这就是著名的斯隆模式。
1923年斯隆担任公司总裁后,又对公司的各科、甚至是重复的生产线进行合理化调整,公司由此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先后兼并了黄车制造公司和数家飞机公司,推出了1925雪佛兰轿车以与福特公司相竞争,使汽车设计现代化,并实行“一种车适合一种财力和需求目标”和每年推出一种新车型的战略,从而把福特汽车公司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到 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一跃成为美国汽车工业的霸主,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3%,并一直维持领先地位至今,即使在大萧条时期,公司仍能维持盈利并坚持给股东分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司接受了大量军事订货,总价格高达13081亿美元左右,战争期间美国1/4左右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1/2左右的子弹和步枪,2/3的重型载重汽车均来自通用汽车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用汽车公司决策者认识到将会有一场汽车热销期,推出了更大型、更有盈利潜力的小汽车,并巩固了在汽车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并在其它产品市场上也获得了主要地位,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用品承包商。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后,公司总裁查理·威尔逊成为国防部长。1955年,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利润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1986年,公司董事长斯隆退休,于1963年出版《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岁月》一书,该书成为管理学的经典著作,然而,通用汽车公司的巨大规模使其成为舆论批判经济集团的目标,司法部试图让杜邦家族卖掉其持有的23%的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但直到60年代中期,杜邦家族仍维持其主要股东的地位。与此同时,公司的“大的就是好的”的汽车设计思想也遭到了挑战,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对小型经济车的需求量猛增。通用汽车公司为适应多种需求模式的转变,又开发出紧凑车 Corvair,但这种设计糟糕的经济车使该公司大丢其脸。从60年代起,外国小型汽车大量进入美国,以满足人们对小型经济车的需求,70年代初期的石油禁运更加强了这种趋势,该公司被迫投入大量精力研制小型汽车,并投资20亿美元开发前轮驱动小型车X车系列,但并不十分成功,该公司经营开始出现赤字。尽管如此,在70年代,他们的销售额还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1975年为357.25亿美元,1979年为663.11亿美元,销售利润也从12.53 亿美元上升到28.91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仍然高达47%。
进入80年代以后,通用汽车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历程。早在1979年,该公司就开始生产前轮驱动小汽车,并开始了一项10年投资700亿美元的设备更新计划,以进行结构调整和成本削减活动。1980年,通用汽车卖掉了Frigidaire分部和Terex分部。1981年,罗杰·史密斯担任首席业务领导人之后,进行大规模调整改组活动,裁员数千人,又推出了旨在替代日本进口车的J型车;1983年出资1.5亿美元,同日本丰田公司合资成立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运用日本公司的制造技术生产小型车;1984 年,通用汽车投资25亿美元,收购电子数据系统公司;1985年,又宣布成立Saturn公司,在田纳西一家日本风格的工厂中生产小轿车,并以47亿美元收购了休斯飞机制造公司。与此同时,通用汽车还同其它公司合资开办了50多家企业,从机器人制造到人工智能企业,范围很广,用史密斯的话说,这是为了发现进入21世纪的钥匙。
然而,由于国外进口汽车和福特汽车公司的激烈竞争,通用汽车不得不减少生产能力,裁员数以万计,并大幅度压缩工资开支,同时实行俘虏进口战略——即由其它国家的公司为通用汽车公司制造小车并由它在美国销售,而Saturn汽车的质量问题使公司在投放市场5个月之后就回收1/3的汽车进行维修,最后不得不拿出21亿美元以弥补关闭工厂的费用,这直接促成了1990年公司出现的巨额亏损,通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从1979年的47%剧降到 1989年的35%。1990年,该公司推出萨顿牌汽车,这是1926年以来公司推出的第一个新牌号汽车,耗资20亿美元以上。1991年,通用汽车再次出现近50亿美元的亏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赤字。在此情况下,董事长罗伯特·斯坦普尔被迫宣布将在3年内关闭在美国和加拿大的20多家工厂,并裁员74000余人。1991年秋,斯坦普尔宣布实施结构改组,将铸造、发动机装配与传动系统等四个分部合并为一个部,将传统的发动机生产由9种减为5种,同时上马3种不同型号的4缸发动机和引进一种新型发动机。尽管如此,1992年春天,以前普罗克特·甘布尔公司总裁约翰·斯梅尔为首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仍然撤换了斯坦普尔的继承人劳埃德·鲁斯的公司总裁职务,并安排约翰·斯梅尔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4月,通用汽车进行美国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股票发行,筹资22亿美元以缓解财政困难。看来,通用汽车公司又到了一次管理创新的紧要关头。
近年来,海外制造商带来的激烈竞争对GM的工业优势构成了威胁。面对主要竞争对手DaimlerChylser、Ford及Honda的挑战,GM已着眼于向全球市场扩张,包括聘请前丰田汽车顾问帮助他们进军日本市场。(公司还持有Suzuki及Isuzu的大量股份;1999年,GM将持有的Isuzu股份提高到49%并购入Suzuki公司10%的股份。)1998年下半年,与SAIC合资生产出第一批针对中国市场的别克汽车(Buick)。通过进入巴西及俄罗斯的廉价车辆市场,GM正拓宽海外消费者市场,建立客户基地并确立其品牌效应,而这些都领先了竞争者一大步。
1981年通用汽车作出将生产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决定,并开始裁员。在近十年里,GM裁退了成千上万的雇员,其中不乏GM的第三代员工,他们离开公司在密西根州Flint的基地,经济拮据。GM因此得了个恶名,加上Michael Moore就裁员为题材的记录片Roger&Me问世,GM的公众形象严重受损。1996年,汽车工人的联合罢工使得北美24家工厂瘫痪近三周。 罢工虽已结束,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998年长达七周的罢工对其季度国民生产总额报告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GM在此期间损失了将近28亿美元,更因此使得北美的生产停滞不前。奇怪的是GM在子公司Saturn却受到欢迎,该公司出产的汽车极具市场吸引力。这完全依赖于Saturn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员工待遇优厚,继而形成理想的工作环境。
从1998年罢工中恢复过来的GM已着手开始新一轮的降低成本计划。使小型汽车有利可图是公司的重点所在,因为现在每售出一辆小型车公司便损失约 500~600美元。在“黄石”计划中,GM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力。具体做法是让供应商协助设计,并在发货前组装部分零件,这样一来节省了时间和开支。1998年这位汽车巨人更是联合了北美与国际的业务。 为使操作合理化,GM于1999年5月将生产汽车零件的主力——Delphi Automotive作为分支独立出去。
2004年, 通用汽车公司连续第四年在其最大的市场--美国创下了卡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的销售总量的业界销售记录。在第二大市场--中国,通用汽车的销售业绩增长了27%,创下新的公司记录。
编辑本段GM主要产品
(1)汽车产品:包括制造、装配、销售汽车、卡车、公共汽车和相关零配件。1993年,公司销售各式车辆4300万辆,占美国市场的35%,世界市场的7%,其中小汽车和轻型卡车745.1万辆(1990年)。公司主要牌号的汽车为雪佛兰、别克、美迪亚克、奥兹莫比尔、卡迪拉克和Saturn,由分布于美国各地的30家汽车装配厂、29家分销中心和包储设施生产,并由全国一万多家经销商分销经营。1991年,公司收入的79%来自汽车部门。
(2)金融和保险业:主要业务单位是通用汽车承兑公司,它资助购买GM产品。此外,公司也为经销商和消费者提供保险,并从事抵押银行业务、海上金融和投资服务业务。 1991年公司收入的9%来自该部门。
(3)其它产品:主要是电子数据系统公司从事的数据加工、电讯服务和GM休斯电子公司从事的军火生意,特别是导弹系统。1991年GM休斯电子公司成为美国第四大军火承包商,同时还是美国主要的商用卫星供应商,产品包括军用车辆、雷达、武器控制系统、制导导弹系统、军用卫星。此外,这两家公司还从事商用信息和电讯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经营、火车头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同时生产压缩机、发电机和海船用汽轮发动机等等。
编辑本段GM伙伴
通用汽车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包括意大利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日本富士重工株式会社、五十铃汽车株式会社以及铃木汽车株式会社,合作的内容涉及产品、 动力总成及联合采购。同时,通用汽车是韩国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最大的股东。此外, 通用汽车还与德国的宝马汽车公司和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开展技术协作,与丰田汽车公司、五十铃汽车株式会社和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俄罗斯AVTOVAZ汽车公司及法国雷诺汽车共同研发生产汽车。
编辑本段GM品牌
通用汽车旗下的轿车和卡车品牌包括: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霍顿、悍马、欧宝、庞蒂克、Saab萨博、土星。在一些国家,通用汽车的销售网络同时还销售通用大宇、五十铃、富士(速波)和铃木制造的汽车产品。通用汽车公司的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业务部通过通用汽车、通用汽车Goodwrench 和AC德科的品牌进行汽车零部件的销售;而通用汽车动力总成部则负责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的市场销售。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是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向全球客户提供汽车和商业贷款、抵押融资以及保险等服务业务。通用汽车Onstar是汽车安全、信息服务方面的业界领导者。
编辑本段GM在中国
通用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已超过80年。目前,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员工超过20,000人。2005年,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及其在华合资企业的总销量为 665,390辆,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35.2%。通用汽车在中国进口、生产和销售凯迪拉克、萨博Saab、欧宝、别克、雪佛兰及五菱等品牌的系列产品,所提供的产品系列之丰富位居所有在华跨国汽车企业之首,涵盖中高档轿车、多功能旅行车、紧凑型轿车和微型车等。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愿景是:携手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最佳参与者和支持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用汽车公司将继续与中国汽车工业携手并进。通用汽车在中国开展业务一贯遵循如下五大原则:承诺在中国长期发展,并建立和保持一种对通用汽车、中国和中国人民均为有利的合作关系;广泛涉足整车和零部件的生产、销售、设计与测试等领域;积极参与技术交流活动,保持技术领先;致力于培养中国员工的管理水平与专业技能;将中国业务融入其全球网络,以确保为中国市场提供最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主要包括: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是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各出资 50% 建立的中国最先进的整车生产合资企业。这一中国最大的中美合资企业成立于1997年6月。
上海通用汽车目前已拥有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及萨博四大品牌,形成凯迪拉克CTS、凯迪拉克SRX、凯迪拉克XLR;别克荣御轿车、别克君威轿车、别克GL8商务公务旅行车系列、别克凯越系列;雪佛兰景程轿车、雪佛兰LOVA轿车、雪佛兰乐骋轿车、雪佛兰赛欧紧凑型轿车;萨博9-3运动型轿车、萨博9-3高档敞蓬轿车、萨博9-5运动型高档轿车十六大系列五十多个品种的产品矩阵,拥有遍布全国的完整的销售、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网络。
目前上海通用汽车拥有金桥、烟台、沈阳3大生产基地,金桥南厂、金桥北厂、烟台东岳汽车、沈阳北盛汽车4个整车生产厂,以及金桥动力总成、烟台东岳动力总成2个动力总成厂。其中金桥基地的生产能力为年产32万辆整车,10万台自动变速箱、20万台发动机;烟台基地年设计产能为12万辆整车,37.5万台发动机;沈阳基地年设计产能为4万辆整车。上海通用汽车年总产能可达到48万辆,其规模与实力在国内汽车企业中位居前茅。
上海通用北盛汽车有限公司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原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3月,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重组金杯通用汽车,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各拥有25%的股权,上海通用汽车持有50%的股权。其产品规划、生产制造、零部件采购、信息系统、质量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全部纳入上海通用汽车的管理体系。上海通用北盛汽车(沈阳)目前的年设计产能为三班50,000辆,2004年9月起生产GL8公务旅行车。
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共同出资9亿元收购原山东烟台车身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后成立的新公司,三方各占25%、 25%、50%股权。公司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目前是上海通用汽车第二个生产基地,2003年4月开始生产别克赛欧。上海通用东岳汽车的年设计产能为两班100,000辆整车。
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是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一家新合资企业。其前身为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1996年8月投产。2004年3月,公司重组后,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各占新公司25%的股份,两者的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占50%的股份。重组后的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由上海通用汽车负责日常运营管理。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设计产能为三班二运转实现年产37.5万台发动机。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五菱于2002年6月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总投资9,960万美元,三方持有的股份比例分别为50.1%、34%、15.9%。公司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生产商务用车、微型厢式客车、微型双排货车、微型单排货车四大系列共210个品种车型,是中国销量第二的微型车生产企业。上汽通用五菱目前的年生产能力为300,000辆。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是通用汽车与上汽双方共同投资5,000万美元、各占50%股份的合资企业。作为国内首家汽车工程技术合资企业,它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汽车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汽车工程服务,其中包括设计、开发、测试和零部件与整车认证。上海通用汽车别克君威、别克凯越等产品的改制工程都是由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完成的。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由全球最大汽车金融公司之一的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合资组建。其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在批发和零售两大领域为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在华的合资企业和相关合作企业的汽车销售提供批发和零售信贷等金融服务。
通用汽车仓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1999年8月正式启动,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投资320万美元建立的独资零部件分销中心。它的成立确保了通用汽车及时向中国大陆的客户提供货真价实的通用汽车零部件。同时,该中心采用了一套全面电脑化的仓储管理与存货控制系统,目前其存储的零部件达25,000种左右。
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通用汽车公司在上海建立的独资企业,拥有通用汽车在中国全部的本地员工,同时也是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的投资方。进口汽车的销售、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是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的经营业务之一。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从全球的通用汽车生产厂进口欧宝汽车并推向中国市场。通用汽车的售后服务系统向全国的授权维修服务中心和零部件分销商提供支持。
通用汽车-上海交大技术研究院是由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的研究院,它致力于技术培训和科研项目合作。下属有动力总成研究所、PACE中心和车身制造技术卫星试验室三个机构。
通用汽车-清华大学技术研究所由通用汽车和清华大学合作建立,致力于共同研究开发和其它科技方面的合作。
ACDelco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品牌,目前在中国已拥有近40家批发商以及100多个AC德科服务中心。它为中国所有的汽车和生产厂商提供真正的ACDelco零部件和维修保养服务。AC德科在中国还提供15种产品系列。
艾里逊变速箱部是全球最大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公共汽车与专业用车的自动变速箱生产商。目前,艾里逊变速箱部正与中国车辆设备制造厂和最终用户合作提高其中型和重型商务用车的质量。

二.GE(通用电气)

见http://ke..com/view/27642.html?wtp=tt

㈥ 上汽集团下大通mrxus多少钱

上汽大通,售价区间为8.68万-15.68万元、上汽大通MAXUSEV30,售价区间为12.69万-18.17万元、上汽大通MAXUSV90,售价区间为14.78-24.96万元、上汽大通MAXUSRV80,售价区间为26.98-48.98万元。

1、上汽大通MAXUSG50,售价区间为8.68万-15.68万元。

上汽MAXUS旗下轻客产品V90在上汽大通无锡基地正式下线。官方称,这款售价在147800元到287600元之间的新车将与V80和V80加在一起,组成“三个火枪手”。

为消费者带来差异的轻客产品..除基本常规车型外,V90还提供警务,医疗,工程等8大类定制车型服务,满足全领域出行需求。

4、上汽大通MAXUSRV80,售价区间为26.98-48.98万元。

上汽大通V80自行式C型自动挡房车,长宽高分别是:5990*2430*3210(mm),C照可以驾驶,而且还是自动挡。外观设计采用了目前国内主流的C++rv造型,整体性很好,线条流水,自然。

5、上汽大通MAXUSEUNIQ5售价区间为16.98-21.38万元。

上汽MAXUSEUNIQ5PHEV车型的申报图。这款新车看上去和全电动车型没有什么不同,而且将配备1.3t的电机电源组合。汽车推出后,将形成燃料,纯电,插入式混合动力三大类车辆布局。

㈦ 上汽包括哪些品牌

上汽包括的品牌:

1、荣威

荣威是上汽旗下的唯一的自主品牌,荣威的品牌是国产的,但是技术来源于之前收购的罗孚,罗孚是英国汽车品牌,上汽只是收购了技术,没有收购品牌。

2、MG

MG跟荣威一样,也是来源罗孚,2005年南汽收购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及其发动机生产分部,2007年,上汽又收购了南汽,也就一起收购了MG,严格意义上说,MG不能算是自主品牌。

3、上汽通用五菱

五菱神车,品牌是自主品牌,但是确实实实在在的合资公司,是由上汽、通用、柳州五菱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生产。

4、宝骏

宝骏是上汽通用五菱2010年创建的自主品牌,同五菱一样,也是合资公司,通用汽车(中国)总裁甘文维将宝骏列为与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并驾齐驱的通用在华的第四大品牌。

5、上汽大众

上汽大众以前叫上海大众,成立于1985年,是上汽与德国大众合资,上汽股份占50%,德国大众占40%,大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占10%。

6、上汽通用凯迪拉克

2004年6月7日,上海通用汽车发布凯迪拉克品牌,凯迪拉克是通用旗下的豪车品牌,代表车型:xts。

7、雪佛兰

2005年上汽通用发布雪佛兰品牌,目前国内已经成为雪佛兰全球重要市场,代表车型:科鲁兹 。

㈧ 上汽集团股价三年前是多少

上汽集团发布《来上海汽车集源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2月产销快报》显示,去年最后一个月,该集团产量为61.15万辆,同比减少2.87%;销量为69.76万辆,同比增长5.76%,实现其2019年唯一一个单月销量同比正增长。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上汽集团的倒退命运。

㈨ 汽车业的发展历史中诞生了哪两种方式

中商网讯 汽车金融服务在国外有已80多年的历史,而在国内只有几年的时间
。国际知名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年利润占整个集团利润的很大一块,而我国目前还
没有批准成立专业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差距还没来得及追赶,就面临入世后国外汽
车金融业的冲击。

“十五”计划把汽车工业和汽车融资服务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中国汽车产业政
策也明确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汽车市场的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从近10年来看,我
国汽车民用车的产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私家车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特别
是1996年以后私家车的比例增量几乎在整个汽车零售中占62%以上,整个汽车市场
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政策的支持鼓励、市场的逐渐成熟,推动消费大环境也必将趋向完善。其中国
际汽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汽车金融服务,在入世的倒计时声中,
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准备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的现状下,也将日益为中国消费者所
熟悉。对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羡慕这个层次,需要赶快学习人家的经验,尽快发展自己实力。
虽然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批准任何一家汽车金融公司的成立,但入世后汽车金融业
的批准是必然,所以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公司发展。

国际汽车金融服务——以汽车企业为主

汽车金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当时,汽车还是一种奢侈品,因而银行不愿
意向汽车消费发放贷款。这对汽车的购买者和销售商都造成了障碍。大多数消费者
买不起汽车,汽车制造商也缺乏发展的足够资金。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20年代
初,美国的汽车公司组建了自己的融资公司,从而开始了汽车信贷消费的历史。随
后,汽车金融的概念得到极大地拓展,包括顾客在银行贷款买车、经销商为营运筹
措资金以及制造商为扩大规模而筹资建厂等。

德国是在1929年开始开展汽车金融服务的。最先时候,银行不肯为汽车这么高
价格、高风险的商品提供贷款,为促进销售,有实力的汽车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金融
服务公司,德国大众在1949年成立了自己的信贷银行也就是现在的大众汽车金融公
司。当时,客户每月仅需付5个德国马克,就可以安安心心驾驶着一辆像甲克虫一
样的车了。

目前,汽车金融服务已经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普及,并且已经成为各大
汽车厂商争夺消费者的一个新的竞争手段。

对“附属于汽车制造公司”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来说,其优势在于将汽车金融
服务作为其核心业务,而非仅仅是其众多业务范围的一种。在将获得赢利作为主要
目标的同时,也致力于帮助其母公司——汽车生产商——销售更多的汽车。即使出
现经济状况下降、亏损等情况,这些公司仍将始终专注于汽车金融服务。提供更广
泛的专业产品和服务范围。通过经销商的关系与客户有更多的接触,从而建立与汽
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一体化的市场营销网络。

我国现行汽车金融服务——银企结合

国内的汽车金融虽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它们却是与国内的轿车工业
同步诞生的。自1995年上汽集团首次与国内金融机构联合推出汽车贷款消费以来,
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天津汽车等纷纷紧随其后成立了各自的汽车金融机构,开展
了汽车贷款业务。据统计显示,中国去年有10万多人购车时享受了融资服务,占新
车购买者的6%。权威部门预测,今年将有近20万人求助于汽车金融途径购车,此数
字在未来的几年中还将成倍增长。

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国有商业银行取消对消费者贷款的禁令
。去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个人消费贷款指导方针》,为所有国内商业银行的
汽车金融贷款开了绿灯。到目前为止,建设银行是提供汽车贷款最多的商业银行。
建设银行通过其全国的400多个分支机构已经与国内22个汽车制造商的30多个车型
签定了贷款合同。1999年底的总贷款额达到12亿元,覆盖14000辆售出的汽车。

但是,由于中国目前还缺乏个人信贷记录系统以及在获得贷款过程中存在官僚
主义,造成了汽车贷款的较高风险,致使汽车金融服务在中国离期望还很遥远。比
如,工商银行在其进行汽车贷款的第一年里仅发放了5000万元贷款,因为,商业银
行、保险公司、经销商和制造商都非常关注还贷过程中的风险。

经销商-银行-保险三方贷款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而产生的。这种模式将经销商
、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联系到一起,并共同承担贷款风险,因而极大地降低了风险
系数,并且极大地简化了贷款申请和审批的程序。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目前被广泛采
用的汽车消费贷款形式。

这种新模式的创立者和成功实践者是北京亚飞汽车连锁店。这是一家政府占主
要股份的股份制汽车经销公司。从1994年开始至今,亚飞在全国已经建立了250多
个汽车销售机构。亚飞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的是品牌营销的策略:不同的销售点只销
售特定的不同品牌,根据大、中、小不同的城市规模来销售特定的不同品牌的产品
,在一个特定的城市或地区只供应一到两个品牌或档次的产品,以期独占市场份额
。亚飞以这种模式在1999年通过其销售网络共售出了6万多辆汽车,其中的1.8万辆
是亚飞通过经销商-银行-保险贷款方式售出的。这种三方贷款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
了各方优势,使各方风险降到最低。目前,亚飞已经与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中国人民
保险公司建起了团队伙伴关系,力图达到全国性规模的汽车金融贷款业务。

亚飞提供的汽车贷款中的80%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供,余下的20%是由亚飞
公司自己提供。由于几乎完全消除了参与银行的风险,这样,通常在收到亚飞的贷
款申请后的第二天,银行就能批准亚飞的贷款要求。同时,由于承担了20%的贷款
风险,亚飞也会详细地检查购车者信用,确保他们能够如期还款。

亚飞的经验表明,在中国要成功地进行汽车金融服务,必不可少的事情是对现
行政策、法律、规定、商业环境和金融结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操作惯例、消费者
道德水平及消费心理等都要进行详细研究,这样才能提出实用可行的措施。当然,
亚飞还只是汽车销售商,不是专业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到底有多大,
还不好说。

今后的汽车金融服务业模式尚不明朗

在我国建立汽车金融服务业事关整个汽车发展的大局,政府、厂家、经销商、
银行、保险公司、消费者都很关心该业务的发展,但第一要负起责任的还是汽车企
业。正如上面所述,国际主流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都是汽车生产厂家自己建立的。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也不仅是促销,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可以通过自己独立发展,赢
利很高的机构。

中国在加入WTO谈判时,提出:入世后,中国的汽车信贷业务将对国外非银行
机构开放。随着中国入世指日可待,不仅是几家外国公司在兴奋地期待着美梦成真
的一天,中国的用户更是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分期付款实现有车的梦。

那么,入世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业——慢慢来,还是很快进来?记者采访了
有关方面。虽说入世后,国外公司将享受国民待遇。不过既然中国政府没有批准中
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外国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开展也还是未知数。但入世后
,政府会兑现谈判时的承诺,所以会加快审批的进程。

目前政府各主管部门都表示支持,但具体的可行性操作还没有提出。据悉,中
国人民银行可能会最先推出一个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管理的暂行办法。正式的法律出
台目前还没有得到消息。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也需要过程。

从目前看来,我国首先应尽快允许各汽车厂商组建自己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汽车厂商、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吸纳在商业银行工作过,有丰富金融服务经验的人员
参加,按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审批管理办法批准成立。只有汽车集团的汽车金融服务
公司才有可能真正与汽车厂商荣辱与共、与汽车市场消涨与共,追求汽车工业的最
大发展。商业银行、非汽车厂商的金融服务持续的积极性,在汽车市场低迷或启动
困难时,会立即转向更有利可图的金融产品,而组建金融联盟组织在中国还有一个
相当漫长的过程。进入WTO在即,为了缩小中国汽车工业、金融服务业与世界水平
的差距,应尽快促进第一种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方式实现。

为了使汽车集团最终能够组建成立自己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目前应尽快指定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开始在条件具备的汽车集团公司进行组建汽
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试点工作。据了解,上海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具备成立汽车金融服
务公司的基本条件,也已经开始与美国通用金融公司就合作意向进行了深入讨论,
是比较理想的试点单位。另外,在我国市场份额最大的家庭经济车领域,也应该促
成试点工作,以理顺吸引中国资本进入汽车产业的渠道,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在这一
领域自主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形成

㈩ 一汽,上汽,德国大众的详细介绍,以及为啥在中国要分两家的原因有谁知道

一汽,上汽,德国大众的详细介绍你可以上网络查询:
大众http://ke..com/view/29823.html
一汽http://ke..com/view/111056.html
上汽http://ke..com/view/588902.html

分两家的原因:
大众分辙
南北大众的统一,两张渠道的整合,零部件国产化,这些问题成为德国大众在中国市场上艰难前行的镣铐

南北大众不睦的事实似乎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

8月8日,上海大众宣布全系列车型(除POLO外)降价,降价幅度最多达14%。9日,一汽大众在北京宣布不会对价格体系进行调整,并表示与上海大众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企业,事先对上海大众的降价策略毫不知情。

至此,大众希望通过局部整合南北两个大众进而止住在华下跌势头的幻想戛然而止,而导致南北大众严重割裂的祸根在十多年前已经种下。

重婚的祸患

1985年3月,德国大众与上汽联合组件了上海大众,正式进入中国。在合资公司中,中德双方投资的比例各占50%,开创了国内50∶50股比先河。但当时瞄准中国汽车市场的,并不只德国大众一家。

1987年10月,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与一汽签下了生产2.2升发动机的合同,并承诺一年后再将道奇600的整车给一汽。这让一心希望霸占中国市场的大众感到了威胁。而此前,大众也露出过“不忠”的企图。早在上海大众初建时期,德国大众总裁哈恩就萌生了与一汽合作的念头。“这才是中国的汽车生产基地。”大众总裁皮希当时说。

这时,一个机会出现了。1988年,克莱斯勒发现道奇600在美国卖得依然很火,于是决定拖延一年再给中国,同时还提高了曾承诺的设备价格,令一汽大为光火。大众发现并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在中国发财的机会,不仅承诺一分钱不要,在美国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基础上还为一汽配底盘和整车,而且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装出了配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奥迪样车,并请当时的一汽老总耿兆杰去看。这就是后来的“小红旗”的首辆样车。

1988年8月,一汽与大众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小红旗”的合作合同。在这份合同中,极富远见的大众公司还成功“指腹为婚”:一汽今后如果大规模生产轿车,必须与大众合作,双方同意“Golfa3”(捷达)为第一辆合作车型,这为后来的一汽—大众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1990年一汽—大众15万辆合资轿车项目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96年7月,项目全面投产。

大众与上汽的合作,随后开始出现一些小插曲。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年上汽曾希望大众能够增设两条新生产线,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大众没有满足上汽的要求,这让上汽产生不快,并由此把精力更多转向与通用汽车的合作。

大众与上汽分别又觅“新欢”的举措,实际为后来的发展设下了危机。大众随后在中国的投资重点已经从南向北转移。1999年9月6日,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奥迪A6在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下线,目前在高级轿车市场,奥迪稳拿44%的份额;2001年8月23日,首辆中级轿车宝来下线。2003年5月9日,高尔夫轿车在公司下线。7月15日,在一汽—集团公司诞生50周年之际,高尔夫轿车在全国正式上市。此次推出的车型有1.6L2V、1.6L5V、1.8L5V和2.0L2V。2004年12月7日,一汽大众公司轿车二厂正式建成投产。

尽管大众一直强调两个合资公司实行品牌差异化布局,但在车型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宝来、捷达都分别居于上汽大众的帕萨特、POLO和桑塔纳之上。

大众汽车在上海除了产品本土化之外,在人员搭建方面也很明显,仅有营销环节依旧由德国人把守,这其实也说明了德国人对于上海支持的减弱。2004年,大众曾透露将在上海临港建设上海大众五厂,建成后的五厂一期产能为15万辆轿车,二期工程30万辆。然而,据记者调查,目前上海大众五厂的工程还没有丝毫的动工迹象。最近大众在北京投资了1亿元,专门用于售后服务的支持。这似乎也说明了大众对于南方的冷淡。

南北大众在零部件采购和销售上形成了互相独立的两张网络。也许从一开始,德国大众就不想也不愿将他们整合到一起。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众与一汽的合作也不尽如人意。

为了保证轿车质量,德国大众在长春一汽对技术研发采取了严格的控制策略。一汽对所有大众产品没有更改权,所有国产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得经过大众方面的批准。实际上,在关于是否坚持大众的全球质量标准的问题上,从建厂开始直到现在,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新产品是汽车企业的生命线,但是,所有一汽大众正在销售的产品显然都不是一汽大众自己的产品,而是德国大众公司或者德国奥迪公司的产品。想要获得合同以外的新产品,办法只能有二:其一,出钱买生产许可证,一汽大众在获得奥迪A6的生产上,就向德国奥迪公司支付了2亿元人民币的生产许可证费用;二,在日常管理上作出妥协,比如,提高德方管理人员工资、增加德方管理人员比例、允许德方人员管理合同中本属中方管理权限的部门如采购和销售等。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谈判桌上中方利益的损失。“德国大众是生意人,总希望自己赚的钱越来越多,所以它想要独资管理、控股管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极正常的心理。”一位一汽集团高层人员表示,“问题是,在谈判席上,中方往往没有什么砝码,因为,一提后续车型,中方就没有话了。”

正是基于抬高自身话语权的考虑,一汽2002年又选择了与丰田公司合作,这对德国大众来说,无异于一个大的打击。这又让大众开始将重心向上海大众有所偏移。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德国大众与上汽和一汽分别合资成立了上海、大连发动机厂,而全新的斯柯达品牌计划也最终落入了上海大众旗下。

据悉,该品牌将于今年年底引入中国市场,是上汽大众的一个大动作。斯柯达与大众旗下其他品牌相比,其品牌形象更年轻化、更有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海大众现有产品线偏于成熟稳重的特点形成了互补。

但问题是,眼前的急救行动还能挽回以往丧失的优势吗?

零部件国产化艰行

高盛和麦肯锡公司曾指出,已经占到大众两个中国合资公司经营成本中60%-80%的本地零部件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要比发达国家高出50%以上。

上海大众国产化率已经相当高,但像帕萨特这类高档车的国产化率并不高,重要零部件的进口加大了上海大众的负担,弱化了其竞争优势。据披露,德国大众给上海大众的零部件价格普遍高于国际水平30%,作为上海大众主力品种的帕萨特,其发动机全部进口。

由于历史原因,大众汽车的南北两个合资企业各自有自己独立的一套零部件采购体系,而德国大众自己又有一套部分外购零件的供应体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众汽车的全球采购是为其赚取更多利润的幌子。“每年向中国销售进口零部件的利润,能占到大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年利润的30%以上。大众从外购零部件上得到的利益,是它极力主张全球采购的根本原因。”一位曾在上海大众供职过,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说。

长期以来,德国大众在进口零部件尤其是高价值产品方面的价格体系不甚透明。同时,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还在欧洲价格基础上加价卖给国内合资厂商。加价30%,并不是一个让圈内人感到吃惊的数字。

大众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生产的各款车型里,国产化比率最高的是桑塔纳和捷达,但这两款车利润微薄。而那些国产化率并不高,价格却不低的车型才是大众在中国的主要利润来源。

在那些车里,有相当部分高价值的零部件依赖进口。这些零部件价格高企,是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一汽大众每年从德国大众采购的零部件有百亿元之巨。

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目前运营艰难,降低成本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目标。然而,众所周知,国产化无法快速完成,尤其是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以亏损为压力,逼迫德国人在零部件方面降价,势将成为一汽眼下最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的办法。但在强势的德国大众面前,一汽的想法也可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渠道重复

理想主义者认为,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将各自的分销网络能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销售平台,但实际上,由于中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两张网对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而言,付出更多的是成本,而不是两张网产生的协同效应。

2002年11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司进口车业务部正式成立,大众汽车在中国就拥有了三条互不交叉的销售渠道:一汽大众的销售公司、上汽大众的销售公司以及进口车经销商。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一个品牌拥有三条完全不同的销售渠道,这样做的代价无疑是高昂的。

德国大众对一汽大众、上海大众、进口大众三大销售渠道合资经销权的争夺决心很明显。1996年在成立一汽大众汽车销售公司的谈判桌上,德方就明确提出一汽集团必须逐年返还销售公司5%-15%不等的股份给一汽大众,否则德方将在捷达的换代车型的提供等方面予以限制。到今年3月,由一汽集团所持股权转让给一汽大众,德方从此在销售公司持股40%。

另外,在2000年,德国大众号称与上汽集团以各占股一半的方式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汽车销售公司——上海大众汽车销售公司,而且在政府还未正式下文批复时就先斩后奏地举行了成立仪式并发布了消息。

据说这让当时的国家计委和经贸委非常头痛,最终只得规定该公司只能销售上海大众的产品,其他一律不准卖。但是,“市场的压力早晚会让我们达到合并渠道的目的。”大众汽车高层曾经表态。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尽管目前外资在合资汽车销售公司的股比没占优势,但实权却牢牢掌握在外方派驻的主管销售业务的总经理手中,且二级部门中层也将有更多的外籍员工加入而中方往往只担任董事长这一“闲职”。这一现象在一汽丰田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汽上海大众有限公司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

“德国大众在各地选择有实力的经销商。同时,德国大众只投资建立地区机构和营运中心,而不向代理商直接投资。德国大众便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对其产品的全球销售,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贾新光称。

卖大众品牌的代理商通常是独立的公司,他们以厂方授权使用的统一标识在销售目的国全国范围内代表生产厂家,厂家则以两种方式规范合理商的行为:其一,用代理商协议,阐述代理商与生产厂的责权利;其二,规定特定的标准,生产厂为代理商的各项活动制定标准及行为规范。

根据我国政府有关规定,汽车销售必须实行审批制。要实现汽车销售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才能获得经销汽车的资格,若还想经销进口汽车,就必须通过另外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查并取得进出口权,国产车与进口车还分开经营,得分别为它们成立销售公司。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到2006年,外国汽车公司才能获得在中国完全的分销权和贸易权。

从注册一个公司,到拿到销售许可证,其中很多环节并非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办到。尽管如此,这种销售体制给汽车销售(特别是销售进口车)带来的高额利润,还是让大家削尖了脑袋都想钻进来。

不管怎么说,目前的渠道重复是明显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分别建有独立的专卖店和维修点网络,同一品牌下的大众产品,却在不同渠道销售,而且互不兼容。加上目前进口车与国产车要分开经营,因此,德国大众在中国必须建立两套以上的维修网络。

零部件采购方面的情况大体类似。由于产品系列不同,南北大众各自建立了独立的采购体系,同样,德国大众付出的依然是双份的投入。

品牌内耗
“一女嫁二夫”,这逐渐给德国大众在拓展中国汽车市场上带来麻烦。从表面上,南北大众各自生产自己的品牌,德国大众可以“满堂红”,但品牌内讧仍然是大众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由于扩张的需要,大众现在旗下的品牌林立:大众、奥迪、斯柯达、宾利、西亚特、兰博坚尼等等,整合品牌成为大众必需考虑的问题。在国际上,大众把旗下的各个品牌分成两部分——奥迪和大众系列,压缩甚至淘汰一些利润偏低的车型。

但在中国,问题处理起来没有那样简单,大众总是绕不开与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博弈和中方的掣肘。

也许是命中注定,德国大众的品牌表示和它目前在中国所处的“W”形有着惊人的相似。在“W”形的中间是德国大众,底下分别是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而“W”形两端又分别是上汽和一汽的合资伙伴美国通用和日本丰田。

上海汽车集团在中国汽车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例子。它与两家国际汽车巨头同时保持合资关系,分别拥有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两家公司50%的股份。而这两家合资汽车公司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又远远不能让人忽视。

上汽集团如何协调好作为竞争对手的两家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它们三者之间的故事始终是个谜。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却已经开始表示不满。2000年9月,德国大众汽车负责人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他希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将上海大众变为一个独资公司。但后来这一说法遭到德国大众(中国)有限公司高层的否认。

“当丰田和通用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闪转腾挪时,德国大众似乎已经陷入两家中方合资伙伴的泥淖中,动弹不得。”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说。

尽管上汽和一汽在没有迎娶他人时,南北大众内部经常出现公司的战略定位、营销方式、车型的选择等问题的“磕碰”,德国大众似乎还能容忍下去,但当丰田和通用出现后,它的骨子里开始透着凉风。

在上海大众经历的桑塔纳时代,桑塔纳2000时代和POLO时代三个时期,上海大众中德双方合作关系由亲变疏的不同阶段,业内指责德国大众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可调和是主因。

分析人士指出,大众品牌必须统一,否则无法形成合力,与对手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在表面文章上,德国大众还是比较擅长。目前只要是三个“大众”一起参加的展览,肯定是共用一个展台。德国大众现在试图处处强调只有一个“大众”,而不是像当年一样,甚至鼓励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兄弟阋墙”。

面和心不和,使德国大众这辆战车暂时难以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任意驰骋。

镣铐难除
为了应对挑战,大众正努力改进其运作方式,最显著的动作是更换在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

大众在今年4月份宣布,其旗下斯柯达汽车公司管理委员会的现任副董事长温弗里德·法朗特,将于今年夏天接任负责中国业务的董事魏智博的职务,中国区总裁雷思能也于今年6月份退休。

对于48岁的大众中国新总裁范安德来说,在中国的任期无疑是其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临危授命”的他能否挽救处于低迷的大众呢?

作为斯柯达公司前副董事长,范安德或许理所当然地认为即将在上海大众投产的斯柯达轿车需要单独建立一个网络来,但要他理解为什么两个合资企业的大众品牌产品只能分别在两个网络中销售,以及进口大众品牌的产品为什么要单独建立一个网络销售,这类高成本的重复建设、自相竞争问题,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雷思能在离任时曾表示,之所以让两个合资企业各自生产大众集团的全系产品,是因为他们各有一个网络,这样可以让顾客在一个经销商那里就可以看到并选择各个级别的车型,从而增加销售的机会。这也是雷思能在中国犯下的致命错误。他一直期待先铺网,再两网合一。时间证明,他的努力没有凑效,反而成为包袱。

尽管雷思能宣称他的公司与两家中方合作伙伴有着“良好的合作”,但他试图通过实现供应商和配送系统的共享,使两家合资企业更为协调。但由于两家中方伙伴之间缺乏合作意愿,雷思能先生的努力正遭受挫折。

此外,大众在产品、价格政策总是慢半拍。大众目前的困境除了外部环境在于对手激增、竞争加剧之外,其内因则在于大众对中国的产品与市场策略动作过于迟缓,跟不上变化多端的中国车市。今年对手们都竞相推新车,通用上半年一口气就推出了5款,而大众旗下除了一款多功能车开迪,就是新奥迪A6,而让消费者已翘首企盼多年的高尔夫A5、帕萨特B6、全新捷达等,却一直迟迟不见踪影。

大众的市场与价格策略却如德国人的性格一样相当强硬,缺乏灵活性。南北大众继桑塔纳和捷达之后推出的新车型,不但相对于同类车型价格偏高,而且其正厂的配件价格亦有些过高,最典型的是POLO和高尔夫,许多人都是被它高得吓人的配件价格吓跑的。

对于解除镣铐问题,关键取决于两个合资企业的意愿。本刊获悉,在联合采购方面,大众(中国)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为两个合资企业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和相关的服务,以求零部件和原料采购方面的协同效应。毕竟集中采购带来的规模效应是很容易体现在账面上的。

面对现代汽车等后来的竞争对手,大众采取降价等亡羊补牢的做法,未必为时已晚。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大众如何同时驾驭南北两辆马车,避免南辕北辙的出现。

阅读全文

与上汽集团筹资方式形成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贷款50万 浏览:781
三星锂电股票 浏览:34
理财师人群 浏览:724
基金481006基金时 浏览:68
基金净值查502013 浏览:43
平安个人贷款查进度 浏览:145
2019年4月焦煤价格 浏览:575
创新投资券商 浏览:306
理财帮帮忙 浏览:633
怎么用公积金贷款装修 浏览:115
银行贷款家访看购房合同吗 浏览:814
丹东无抵押贷款 浏览:203
深圳天弘基金公司官网 浏览:109
信诚沪深300分级母基金 浏览:740
格力理财 浏览:978
sml理财 浏览:129
水杉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864
国投瑞银核l心基金 浏览:584
黄金2007年价格查询 浏览:707
现在还能买理财产品吗 浏览: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