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企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会退市吗
这种情况有满足退市条件,不过具体还要又证券交易所的决定。
上市公司回有下列答情形之一的,由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一)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
(二)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且拒绝纠正;
(三)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
(四)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
(五)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2. 上市公司可以倒闭吗
有很多的公抄司在经营的袭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经营不善一直在亏钱,这个时候如果已经资不抵债申请破产了是否还可以进行经营?企业被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后,破产企业应当自人民法院宣告破产裁定之日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但经清算组允许,破产企业可以在破产程序终结之前,以清算组的名义从事与清算工作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清算组应当将从事此种经营活动的情况报告人民法院。如果破产企业对外非以清算组的名义签订合同,且合同与清算工作无关,该合同无效。也就是说,公司破产后还能不能经营,具体看实际情况而定。实际上,根据法律规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有权决定继续或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3. 什么样的上市公司能够退市
依据最新的退市政策,连续亏损2年就会戴*,即戴上*ST,如果连续亏损三年,自年报后该股票就将暂停上市,如果上市公司无重组,业绩又不能扭亏,也许就有可能退市,然后进入三板市场交易。就成为现在的400打头的股票。
部分ST股票,没有戴*,是遭受过2年亏损戴上的*ST后,第3年赢利,报有关部门批准,摘去*变成ST股票。
请楼主自己去研究,这样更好。如600080,多次连续2年亏损,第三年赢利,避免了暂停上市,一直是*ST,去年年报扭亏,摘去*,变成ST。
一年亏损戴ST更是错误的说法,如601919,2009年年报亏损,它戴过ST吗?
没有搞懂ST的朋友不要乱回答,以免人家的股票退市了都不知道。想炒ST的话,楼主要自己去看。 对照ST公司年报、暂停上市股、退市股自己研究。 这个东西毕竟风险大,特别是对搞不懂的朋友来说。
4. 亏损上市国企会不会退市
亏损上市国企会退市
国恒就已经退市
一般会有注资
5. 国企股票会垮台吗
未必
目前A股公司因业绩因素的退市标准是连续3年亏损就要暂停上市(暂时保留代码和资格),如果之后6个月内仍继续亏损就要面临退市处理。退市的另一种情况发生在公司实施私有化时,在大股东或战略投资者回购全部流通股后即可宣布公司由公众上市公司重新变为私有公司,如中石化(600028)对旗下多家上市子公司实施私有化后这些子公司就将一一退市。
到目前为止,沪深两市被终止上市的公司已经有12家,分别是PT水仙、PT中浩、PT粤金曼、PT金田、ST中侨、PT南洋、ST九州、ST海洋、ST银山、ST宏业、ST生态、ST鞍一工(均用退市前股票简称)。
股票退市的规定如上,所以想要在中国的股市退市还是件麻烦的事情,不容易啊,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完善的退市制度;有些股票ST好多年,忽如一夜春风来,来一个重组,乌鸡变凤凰,有是一个新模样。
从这个层面讲,国企的股票垮不了,投资股票也不用去担心股票退市,有好几年时间足可以全身而退。
我国的股市也是很有特色的,政策市,政府管得结结实实,现在流动性还算可以了;无题材,无行情;买股票就要买有题材的,世博概念是不能落下的,推荐鼎立股份(600614);马钢股份(600808),盈利能力恢复;另外多关注安徽的股票,去过合肥,那地方的人勤劳朴实,而且国家重点支出那边的发展;
仅供参考!
6. 上市公司会不会倒闭国家有什么相关规定
收购上市公司,有两种方式: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而后者是更市场化的收购方式。从协议收购向要约收购发展,是资产重组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那么,要约收购先进在哪呢?
协议收购是收购者在证券交易所之外以协商的方式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签订收购其股份的协议,从而达到控制该上市公司的目的。收购人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股权转让。
要约收购(即狭义的上市公司收购),是指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买卖交易使收购者持有目标公司股份达到法定比例(《证券法》规定该比例为30%),若继续增持股份,必须依法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
与协议收购相比,要约收购要经过较多的环节,操作程序比较繁杂,收购方的收购成本较高。而且一般情况下要约收购都是实质性资产重组,非市场化因素被尽可能淡化,重组的水分极少,有利于改善资产重组的整体质量,促进重组行为的规范化和市场化运作。
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易场地不同。要约收购只能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进行,而协议收购则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场外通过协议转让股份的方式进行;二是股份限制不同。要约收购在收购人持有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达到30%时,若继续收购,须向被收购公司的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90%以上时,收购人负有强制性要约收购的义务。而协议收购的实施对持有股份的比例无限制;三是收购态度不同。协议收购是收购者与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订立合同收购股份以实现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所以协议收购通常表现为善意的;要约收购的对象则是目标公司全体股东持有的股份,不需要征得目标公司的同意,因此要约收购又称敌意收购。四是收购对象的股权结构不同。协议收购方大(相关,行情)多选择股权集中、存在控股股东的目标公司,以较少的协议次数、较低的成本获得控制权;而要约收购中收购倾向于选择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以降低收购难度。五是收购性质不同。根据收购人收购的股份占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比例,上市公司收购可分为部分收购和全面收购两种。部分收购是指试图收购一家公司少于100%的股份而获得对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它是公司收购的一种,与全面收购相对应。
7. 深度分析:为什么企业上市容易退市难
也就是说,中国股市退出机制即将启动。但在现行制度环境下,中国股市退出机制要有效地实施还存在着种种障碍。 PT制启退出机制 在中国现行的法律中,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早就有明确的规定,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上市地位:一、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二、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三、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经查实后果严重的;四、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经查实后果严重的;五、公司决议解散的;六、公司被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关闭的;七、公司被宣告破产的。有关专家据此认为,退市的法律制度是基本建立起来了,已经实施的PT制度可视为退出机制的开端,关键就是怎么执行,要有具体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 二零零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对外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就是针对连续亏损上市公司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做出了具体规定。该办法是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有关退市机制的首份具体操作性文件,今后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将依照此办法有关规定被淘汰出局。此《办法》一公布,掌声四起,好评如潮。反映到股市上,尽管PT族(连续亏损二年以上的上市公司)在《办法》发布的那一个星期均大跌不止,PT红光一下就跌去了近三成,但在三月二日,有些PT族上市公司,不跌反升,甚至走出了涨停板之势。这样的情况,看上去实在让人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但实际上,只要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性质及运作方式的特殊性有些了解,你就会豁然开朗了。也就是说,尽管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的退市办法,但中国股市退出机制要真正的实施还存在着种种障碍。 犹抱琵琶半遮脸 首先,从中国股市的特征来看,中国股市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股市不同,它完全是一个国有股市。这种国有股市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基本不分红,即投资者无法从上市公司的利润中获得其回报,投资者的收益只能来自对股票的炒作;二是国有上市公司资金的2/3是不流通的,只有1/3左右是流通的。这就使得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股票的真实价格相背离;三是股市上的股票价格变化的趋同性,即如果股价上涨,那么九成以上的股票都是上涨的,而只有一成左右的股票是下降的;如果股价下跌,那么九成以上的股票是下跌的,只有一成股票是上涨的。而在发达的股市中,股价的趋同性一般都很小;四是股市价格的回报率不能从上市公司本身的微观绩效来说明,而只是以股市的价格波动来表示。这样,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根本无法反映本身的经营情况,上市公司也没有动力改善自身的经营;五是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资产的价格变化并不反映资产重组之间的关系。 正是中国股市的国有性质,也就决定了它的运作机制。股市上市公司的进入或退出市场并非由市场来选择,而是由政府行政来安排。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意愿来决定上市公司的进出,公司上市具有垄断性。在上市准入政府垄断的前提下(现在的核准制与以往的审批制差别不大),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即使它的经营完全破产了,它的上市资格还是很值钱。大量的没有上市的企业愿意付出代价获得这个上市资格,因为购买这个上市资格比自己申请上市更可行,成本更低。更何况只要挤入股票市场就有机会大量“圈钱”,因此,要让一家企业上市后退出十分困难。其实,市场关于退出机制的讨论已在几年前农垦商社即将连续亏损三年的时候开始,但至今该问题仍然停留在讨论与研究阶段。按理说,《证券法》对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有明确规定,但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具体落实难上加难。 同时,股市由政府决定,而在中国科层制政府的体制下,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的利益及意图,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利益,它们之间的利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之处。由于各上市公司都隶属于各级政府,对于隶属于哪个政府的上市公司退出,不仅对为政者的业绩形象会有所损害,而且会将很大的一块利益损失掉。为了保证上市公司本身的“壳”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一个地方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出了问题,这个地方的政府就会充分利用其职权把辖下的社会资源不断地注入该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进行资产重组也就成了近几年上市公司扭亏的惯用模式,即将属于地方的好的企业去置换已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这样做既可以保住本地企业的上市资格,又可以让自己政绩保住好的形象。 还有,在地方政府看来,其管辖下的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有继续存在下来的理由,而中央证券管理部门是没有力量与地方政府抗衡的。因为,论级别,证监会至多是与地方政府平级,中央证券部门没有权力来管理地方政府的事情;还有,证监会没有司法权利,从而也就限制了证监会对一些违规行为的调整与处理。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地方政府对隶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极力保护,退出机制的实施一定会遇到各种障碍。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其次,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你想获得高收益,就应该具有承担高风险的心理准备,这就是市场竞争的买者自负原则。在股票市场,如果法律监管体系严密,如果能够保证中小投资者是在信息完整真实和没有欺诈的市场下投资上市公司,那么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恶化退出市场而导致的投资者的损失,这当然应该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而且,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如果投资者由于非法行为而导致损失,受害者也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获得补偿,违法侵害者也会受法律严厉制裁。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要中小投资者来承担其损失既不可能,也不公平。 但是,在国有股市中,实际上,有些上市公司的失败并不是市场失败使然,而主要是存在企业经营者腐败、大股东违规行为等原因造成。如果这类上市公司破产或退市,而把股市的风险完全转嫁给无辜的中小股东的话,即让中小投资者来承担并非真正由市场带来的风险。这样情况一旦出现,中小股民岂有不积极抗争之理﹖这也就是千呼万唤的退出机制抱着琵琶遮着面、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之原因。为了社会的政治安定、减少社会的动荡不安,地方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阻碍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实施。 还有,从上市公司来说,公司一旦上市,就形成了很多与上市公司有关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上市公司要退出市场,必然关系到这些人荣辱、经济利益、日后安置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因此,利用这种既得利益关系反对上市公司退出也就会十分频繁,这自然会给退市机制的实施增加重重困难。
8. 上市公司容易倒闭
上市公司是股份制 股权最多的人就是大股东 当上市公司有什么重大决策的时候需要召开股东会专议当属赞成或者反对的人持有股份总是达到51%以上时便可以执行 也就是说 如果有居心不良的人是第二大或者第三大股东时 只要给予其他人足够的利益或者收购其他小股东的股份使其股权达到50%左右便可以决定公司的走向 即使是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也没有任何办法
1、上市公司都有可能有破产清算、股票变废纸的风险,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而且在破产退市前,都会有相应的警示,比如在该公司的股票前面加上ST字样,警示股民。所以,买入股票时,要关注该公司的基本面,如果连续亏损的股票,要慎重考虑买入。
2、当上市公司倒闭退市后,不存在对股东的赔偿问题,股票则按照净资产来清算。但通常上市公司倒闭的话,都是因为经营不善、亏损严重造成的,一般都已经资不抵债了,所以股东几乎没有拿到任何钱的可能。因为破产的公司首先要偿还银行债务、其它债务、拖欠员工的工资和养老金、员工安置费用等。即使有一些资金,用于上述用途恐怕也是不够的,因此一旦上市公司倒闭,股东都是血本无归的。
9. 地方国资控股上市公司会不会退市
上市公司退市有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则,只要触发了这个退市规则,上市公司就要退市,跟谁控股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