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企改革为何要进行企业改制
企业改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市场经济的必然过程。企业改制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改制,中央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管理的工商业企业,县级集体企业也有参考执行。
企业改制的主要原因是”解困”八十年代以后,计划经济时代成立的国企,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产权不清,产品落后,设备落后,人浮于世,不讲核算,管理漏洞百出,据当时有关部门统计大多数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中小型企业资不抵债,企业改制势在必行,不改制全军覆灭,改制九死一生,因此当年的改制被称为刮骨疗毒,改制后救活了一批企业,一批企业轻装上阵,在市场经济中焕发青春发展壮大。
企业改制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抓大放小”,第一是甩了包袱,第二是保留了优质资产。企业改制的另一批受益者是掌握企业权力的企业负责人,近水楼台先得月。
B. 国办发文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完成公司制改制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强调,统筹推进公司制改制。一是要加强党对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企业改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二是要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以推进董事会建设为重点,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三是要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四是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产权管理等有关规定规范操作,严格履行决策程序,加强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央企改革要快马加鞭了。
C. 国企改制正式编制和无编制有什么区别
国企正式编制好,我感觉。没有编制的话,将来要是裁员,可能会先裁没编制的。而且,没编制,待遇发展什么的可能不如有编制的。
如果这个事业单位是比较有实力有油水有发展的,那可以考虑。
以上是我个人感觉,仅供参中公国企小编来回答您的问题。
1、和以往不同,现在大部分国企都是没有编制的了,是作为企业进行的招聘,招聘的也是签合同的正式工。
2、社招与校招的不同,在于招聘要求的不同,一个是社会在职人士的招聘,一个是面向应届生的招聘。其次是工作岗位的不同, 这个要看官方发布的招聘的岗位了。
3、国企社招的合同工也是国企的正式员工,若不犯重大错误的话,一般来说都是会一直续签合同到退休。
4、有些国企是有A岗、B岗、C岗,A类是编制员工、B类是签合同的正式工、C类是劳务派遣工。这三类的薪资待遇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D. 国企改制后怎么样
国企改制后 命运如何?
国企改制后 命运如何?
—— 一个国有大型企业改制失败的反思(1)
作者:江河 时间:2006-09-25
在C公司的《改制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改制,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改制,真的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正确抉择吗?
2005年9月,C公司改制成功,B集团并购了C公司85%的股份,成为C公司的控股大股东,人人欣喜若狂!
真如C公司《改制方案》所预言的,从此,C公司能够走上兴旺发展之路吗?
时间,验证了预言;
时间,做出了裁决。
前几天,从B集团传来消息,B集团的高层决策者们做出了一项决定:B集团并购C公司失败。
并购者对购买来的企业失去了信心,做出了“并购失败”的结论,还不是“失败”吗?正如一个人去买灯泡,回来一看接口不对,不能使用,这个人买灯泡的动作不是失败的吗?
B集团的高层决策还揭示了一个事实:C公司改制失败。
我们暂且不论B公司为什么要并购C公司,因为,倘若C公司没有提出改制的要求,B公司是无论如何也并购不了C公司的。那么,C公司为什么会在“改制”上下注,并把改制看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呢?
要了解这些,我们还是要对C公司有所了解。
C公司原是60年代成立的国有大型企业,同众多国有企业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公司体制的。尤其是2001年的那次改制,其上级主管机关挂牌成为A集团(现在是北京市国资委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83家企业之一),同时由于A集团的“拉郎配”,又执行了国家、北京市关于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有关“奖励有贡献的经营者”的规定,将C公司摇身一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A集团控股95%,C公司的党政领导成员人人有份,依靠“奖励金”,占有了公司5%的股份。
C公司总股本及注册资本金8000万元,从事的产业是制造业,具有国家一级企业资质。在C公司旗下,共有8个分公司,一个全资子公司,成月牙形分布在北京的北四环、东四环、南四环附近。
C公司为什么决定改制?还是引用《C公司改制方案》的提法,更具有权威性。《C公司改制方案》中说:
一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决定”,北京市国资委做出了关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总体部署,A集团在确定其主业及其发展战略时,认定C公司所从事的产业是A集团的辅业,要求C公司必须进行辅业改制。
二是C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而且与其相关联的企业的体制早已进行了改革优化,同产业企业中非国有性质的企业大批涌现,为此,C公司和这些企业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国有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非常被动。
三是就企业内部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C公司主营收入利润率连年下滑,2001年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利润252万元;2002年销售收入3.4亿元,实现利润180万元;2003年销售收入2.9亿元,实现利润60万元。2004年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利润100万元。
2、资金已经十分紧张,资产负债率高达98%。
3、管理较为传统,人员负担、债务负担、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负担过重等方面的问题。
4、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董事会无法正常行使职权;运行机制不灵活,责权利不清,企业发展自主权受限。
理由够充分的了!
看!国家政策在指导企业改制;市国资委在部署企业改制;A集团的发展战略要求C公司改制;市场逼迫C公司改制……于是,得出结论:要生存、要发展,C公司只能选择改制。进而得出结论——
改制是C公司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C公司对改制给予怎样的希望呢?我们还是引用《C公司改制方案》的提法,《C公司改制方案》中说:
C公司改制的目标是:通过整体改制,资产重组,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制成为具有一级企业资质的非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当B集团参与C公司改制,并决定成为C公司的控股股东时,C公司对B集团寄以怎样的希望呢?
B集团是民营企业,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企业总资产在20个亿以上,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拥有十几家子公司。相对C公司所从事的产业来说,B集团拥有市场和客户,在其产业链中缺少C公司所从事的“制造”这样一个环节,也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求一个一级资质的企业,融入他们的产业链,以充实、完整其产业链。C公司的条件,基本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B集团认为:对C公司的并购,是强强联合,是丰富完善其产业链的战略性合作。
C公司认为:改制融资重组后,B集团的资金实力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B集团的市场、客户等将使C公司的一级资质发挥更大的作用,C公司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改制后,C公司将引进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将全面进入市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好一个天衣无缝的互补!
正是双方的这种互补,才使C公司对企业改制充满了信心,对改制后的新企业更是充满了希望。在《C公司改制方案》、以及在C公司改制后的《发展计划》中,都提出了令人兴奋的利润目标——
“2005年企业进行整顿,保证利润300万,2006年经营利润直取1800万元!”
这不是C公司的“单相思”,而是改制期间,由A、B、C三个单位的高层决策者们共同议定的,B集团的董事长甚至还认为:这个指标太保守,他要用几年的时间,把C公司打造成国家一流的制造公司!这个话,他还不止一次的在C公司的员工大会上讲!
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当改制成功的颂歌还余余在耳的时候,传来的消息是——
2005年C公司经营亏损1200万元;
2006年上半年继续亏损,其数额在600万元以上!
如果说2005年因为改制影响了企业效益,还有道理可讲,但2005年9月改制结束,C公司已归于B集团旗下,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6月这9个月的时间里,C公司的经营亏损竞达1000多万元,这又如何解释呢?
显然,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这是事实,是时间给出的结论。在这铁的事实面前,B集团不得不承认:并购C公司失败。
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将对这一事件进行系列反思。
笔者相信,这些反思,对社会、对国企改制、对处在国企改制进程中的人们、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体制的公司战略管理等等,会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警觉。
笔者希望,关心这一社会现象的人们共同探讨,以求得企业发展、员工富有;求得投资者、企业、员工的最大利益。
我个人认为:
国企改制必须进行,效果是国企改革的国有资产本身前景不容乐观,但改制后企业前景不可估量。
目前,国家有开始鼓励国企高管持股,只是在政策措施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和完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增量持股。(2006年2月6日的中国经营报有报道)
在江苏颇受争议的仇和当上副省长,其著名论断“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的论断正得到了国家的认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关系到国计民生战略发展需要的国企,不改制是等死,改制的结果对国有资产来说是找死。无论是如今改良好的“MBO”,还是被国家认同的仇和的论断,实际上都是国企在等死和找死上的挣扎。
但这些改制和改革,对企业而言,应该是寻找到了一线希望,而且这线希望生存下来的希望比较大,因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因为对管理者来说付出与所得实现了对等。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
E. 央企单位改革整体强制划转,同一企业不同单位不同法人,需要签合同吗
1、公司更改了法人和名称后,合同相对人不需要与其重新签订合同。
2、法律依据:
(1)《公司法》第九条第二款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变更前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公司承继。
(2)《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F. 为什么出现多家央企控股股东改制更名
周一(12月18日),上证综指弱势整理,收盘勉强翻红,涨0.05%报3267.92点;深成指跌0.35%报10960.12点;创业板指跌0.19%报1780.64点。两市成交3408亿元,创阶段次低。盘面上,中小创普遍低迷,江南嘉捷、华大基因、中科曙光、武汉凡谷等多只明星股跌停。新零售概念股遭杀跌,新华都、中百集团、人人乐等逼近跌停,三江购物、天虹股份跌逾7%。芯片概念股极度低迷,士兰微、景嘉微、国科微、江丰电子等多股逼近跌停。
国内期市当天收盘大面积飘红,黑色系领涨,焦煤封涨停,铁矿石、焦炭一度逼近涨停,分别收涨于7.09%、6.59%,成材涨幅相对有限;有色金属、化工品普遍走升,沪镍涨超4%,玻璃涨超2%;农产品窄幅震荡,普遍小幅飘红,淀粉涨超2%。
国企是比较稳定的。
G. 央企国资改革什么意思央企和国资是两个领域吗什么时候改
国务院国资委一年一度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22日在京召开。新一年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面临哪些新要求?从会议释放的信息看,有五大信号值得关注。
信号一:国资做“加减乘除”调结构
会议提出,2015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突显经济新常态下,国资改革发展不再以规模和速度为标准,而是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说。
国资委主任张毅强调,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
加法是要立足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减法则是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乘法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是要打造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盈利业务和特色优势项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
信号二:央企将加快“瘦身健体”
张毅强调,中央企业明年的经济增长要与全国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适应,效益增长力争高于今年。
一项重点工作是切实加大减亏扭亏力度,对低效无效、长期亏损、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不良资产,要果断进行“关停并转”,重组整合内部资源,清理不必要的参股公司和壳公司。
在李锦看来,这要求央企加快“瘦身健体”,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立足两个市场、统筹两种资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会议并要求央企进一步做好降本节支工作,认真排查诊断成本费用管理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加强与先进企业对标,健全成本管控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机制。
信号三:“监管权力改革”势在必行
会议提出,推进改革中,要注重把该企业行使的权力都放给企业,把不该企业负担的包袱都卸下来,切实增强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张毅强调,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资委监管工作的改革不应是动其皮毛的修修补补,而必须是动其筋骨的大刀阔斧,有些方面甚至要脱胎换骨。
“近段时间,国资委负责人多次表态要带头自我改革、自我革命,突显监管权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李锦说。
会议并明确,各级国资委要勇于变革,以聚焦监管内容、调整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为重点,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该放的坚决放到位,该给的坚决给到位,同时该管的也要管到位。
信号四:以更开放的思路推进企业改革
“推进企业改革的思路,呈现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势。”李锦说。此次会议明确,要对不同类别国有企业,明确主要特点、发展目标、改革方向,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加强分类监管、分类考核。
关于备受关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会议提出,要坚持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防止大轰大嗡,防止“一混了之”。
而对于今年7月启动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董事会行使相关管理职权试点、派驻纪检组以及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四项改革”试点,会议要求各试点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试、大胆闯,重点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狠下工夫。
张毅强调,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立足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更好融合,各级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要切实强化责任,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抓好改革措施落地。
信号五:反腐工作常抓不懈
值得注意,反腐工作仍将是新一年国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张毅说,要旗帜鲜明地反腐败,坚决根治严重影响国有企业形象的突出问题,坚决惩处侵吞国有资产的违法行为和腐败分子。
对于新一年反腐工作,会议提出,坚决纠正“四风”,针对企业领导人员住房超标、亲属经商办企业、公款出国旅游等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国有企业负责人廉洁从业规定,努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同时,将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特别是那些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会议还提出,将切实加强权力监督的制度设计,对于权力集中的领域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防止权力滥用;改进和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聚焦监督主业,将工作重心放到揭示危及国有资产安全、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问题上。
H. 什么叫做国企的公司制改革改革之后还是国企吗
所谓国企,就是国家投资的企业。
改革以后,按出资多少来算,看看国家的投资占多少,国企股份大的企业,就叫国企控股公司,但已经不是纯国企了。
I. 国企改制有什么条件
顾名思义,“国企改革”:首先是“国家”要改革,然后才是“企业”要改革。企业的改革主要是企业自身的改革,而国家的改革则主要是对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不分的改革,也就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实质性的重大改革与调整。
国家的改革、对政企不分的改革、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实质性的重大改革和调整”,就是国企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只有抓住这个关键和根本,我们才有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化的时代变革中,无疑必须重新确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但正象奴隶固有对自由的向往,可他能否真正获得自由取决于奴隶主是否愿意还给他自由一样,以前作为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国有企业能否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最终也取决于国家的改革、对政企不分的改革、对把企业变成行政机构附属物的传统体制的革命是否到位、彻底,是否能把企业范围内人财物各要素和经营管理各环节的一切决定性的权利都放到企业的内部、而不是外部。
企业改革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至1984年9月。这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这一阶段,在计划制定、产品销售、利润留存等方面,政府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特别是实行了企业留利制度,使国有企业在发展生产、改善职工集体福利和奖励职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财力,增强了企业活力。
第二阶段:从1984年10月到1986年底。这是实行以承包制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方式的阶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强调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多数企业采取了承包经营的方式,承包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些小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少数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的试点。通过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第三阶段:从1987年到1993年底。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思路是:强调企业改革的重点必须从扩权让利转到转换企业机制的轨道上来。具体做法仍然是强调完善承包制。因而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企业法》实施条例,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机制条例》,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同时,随着指令性计划的减少和价格的不断放开,不少国有企业被推入了市场,按照市场法则进行经营。
第四阶段: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即要以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明确责权、加强企业管理为核心,深化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关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创造基础。与此同时,全国人大还颁布了《公司法》,这标志着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