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现实中公司治理结构是董事会中心主义还是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私企是董事会中心主义国企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⑵ 什么叫做"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顾名思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逻各斯"的含义。
"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为λoyos(logos)的音译,因为它有很多含义,汉语里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著名哲学史家格思里在《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中详尽地分析了公元前五世纪及之前这个词在哲学、文学、历史等文献中的用法,总结出十种含义:(1)任何讲出的或写出的东西;(2)所提到的和与价值有关的东西,如评价、声望;(3)灵魂内在的考虑,如思想、推理;(4)从所讲或所写发展为原因、理性或论证;(5)与"空话"、"借口"相反,"真正的逻各斯"是事物的真理;(6)尺度,分寸;(7)对应关系,比例;(8)一般原则或规律,这是比较晚出的用法;(9)理性的能力,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逻各斯;(10)定义或公式,表达事物的本质。
⑶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它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优越论。它的最温和的、使人觉察不到的,也“科学化”、概念化的形式是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文化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制度装置、价值观念、生活取向,具有普遍意义。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的成功,更强化着这种普通性的意识。因此,西方中心论是一种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有色眼镜,它本质上是西方的“看法”——只要处于这种文化中,便不自觉地拥有这种“看法”。正像人类学家告诉我们的,文化都是自我中心的,在文化接触的初期,每一种文化都认为自己高于对方;只是在持久的文化冲突中,得势的一方的这种观念才能保持下来。文化自我中心现象在中西文化第一次接触中,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甚至比西方文化还要厉害。
据希罗多德记载,当希腊人第一次碰到波斯人,便发现波斯人是有主子的,而希腊人是自由的,并因此引发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文化优越论,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第一种形式。而当亚里土多德建议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对马其顿人用对付奴隶的办法、对希腊人用对付自由人的办法来管理而遭拒绝时,这也可以说是西方优越的第一次受挫。
⑷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详细内容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价值诉求在其现实展开环节,呈现出了如下特点和理论局限:
⑴它通过对世界终极目的和原因的本原追问和不懈探求来解释世界,但却诉诸理性决定论的思维范式。就此而言,连经验主义者培根也认为,“形而上学有两种职能:即发现物体永恒和不变的形式,探讨目标、目的和终极因”⑿。但这种探求却是试图通过从现实世界的外部而非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尤其通过把具体的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某一终极的理性或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⑵其表现为对感性世界和超感世界的截然划分和对立,以及在此前提下的理性崇拜和盲从。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自柏拉图以来,更确切地说,自晚期希腊和基督教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领域就被当作真实的和真正现实的世界了。与之相区别,感性世界只不过是尘世的、易变的、因而是完全表面的、非现实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它从两个世界的划分中走向了对规律、定理和理性的崇拜和盲从,逻各斯、理性被认为是真实的世界本原和人的本质存在,这样便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陷入无法破解的哲学危机。
⑶其在世界的主体建构方法上同样具有局限性。它把知识局限在观念、关系和精神存在物的范围以内,认为“我们所觉知的东西是主体的、我们的、我们所是者的以及作为经验主体的我们形成我们的经验内容之方式的一个功能”。这种观点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在观念哲学中强化,从而导致了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社会生活被看成是绝对精神自我展开的环节,使得哲学研究仅仅停留在纯粹思辨的领域而失去了现实根基。
⑷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价值悬设和个体启蒙意义上的伦理拯救来实现人和社会的真正解放。由于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或抽象人性,人类解放的途径就只能诉诸理性逻辑的自我完善、个体的精神解放或者走向规范伦理意义上的个体性世俗化拯救,甚至寄希望于上帝的救赎,以此来达到拯救社会的目的。
⑸ 什么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顾名思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逻各斯"的含义。 "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为λoyos(logos)的音译,因为它有很多含义,汉语里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著名哲学史家格思里在《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中详尽地分析了公元前五世纪及之前这个词在哲学、文学、历史等文献中的用法,总结出十种含义:(1)任何讲出的或写出的东西;(2)所提到的和与价值有关的东西,如评价、声望;(3)灵魂内在的考虑,如思想、推理;(4)从所讲或所写发展为原因、理性或论证;(5)与"空话"、"借口"相反,"真正的逻各斯"是事物的真理;(6)尺度,分寸;(7)对应关系,比例;(8)一般原则或规律,这是比较晚出的用法;(9)理性的能力,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逻各斯;(10)定义或公式,表达事物的本质。 后世主要是从"理性"、"道理"、"规律"甚至"逻辑"等意义上把握"逻各斯"的,这种意义不是没有根据,但不是其本义。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这样理解的"逻各斯"远离生存论的基础,"逻各斯被经验为现成的东西,被阐释为现成的东西;同样,逻各斯所展示的存在者也具有现成性的意义。"于是,他要把"逻各斯" 从"逻辑"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原始意义。他认为"逻各斯"最初的含义是"言谈"或"说话",其动词形式是legein,其词根是1eg,1eg的基本意思就是"言谈"。言谈是人的此在的基本环节,组建着此在的意义整体,它以Artikulation(发音、分节表达)的方式将人的此在勾连(Artikulation)为一个整体。作为言谈,它把言谈所及的东西公布出来,让人看言谈所及的东西;海德格尔后期(从过度时期的《形而上学导论》开始)不满意于把logos分析为"言谈",遂继续追溯其本源,认为其始源意义是"聚集",聚集把纷然杂陈和相互排斥的东西纳入一体而入于在场,言谈也是一种聚集,它使万物聚集为一而显现出来,此聚集意义上的"逻各斯"既是存在的无所不在的运作,也是语言的无所不在的运作。这是存在论的解释。用"聚集"来解释"逻各斯"与用"言谈"解释"逻各斯"虽有生存论和存在论之别,但并没有改变那两层核心意思,即同时指称"言说" (此在的言说或存在的言说)和"在场",在"逻各斯"中,言说所及的一切都入于在场,逻各斯就是在场。德里达认可海德格尔的考索,认为对逻各斯的追求就是通过言说对一切在场的追求;但是,德里达认为对"逻各斯"的执着无论它是通常意义上的"理性"或"逻辑"还是海德格尔先后坚持的"言谈"和"聚集"都是对不变的在场的追求,因此都是形而上学的,都要给予解构。在各种形而上学体系中,总存在一个不变的在场作为其构筑体系的中心。德里达在《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开篇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形而上学历史贯穿着一种对中心的渴望,不同的中心组织着不同的结构,"整个结构概念的历史必须被视为一系列以中心代替中心的活动,恰如一个由各个中心串起的链条。中心以一种相继出现、彼此协调的方式获得不同的形式和名称。形而上学的历史如同整个西方的历史一样是这些隐喻和换喻构成的历史,其基型是将存在确定为在场(就这个词的所有意义而言)。可以证明,所有这些与基础、原则或中心有关的名称都指示着一种不变的在场--eidos[本质],arche[本源],telos[目的],energeia[能量],ousia[在场](essence[本质]、existence[生存]、substance[实体]、suiet[主体],aletheia[真理],transcendantalite[先验性],conscience[意识],Dieu[上帝],homme[人]等等。"这些在场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有:"事物作为本质(eidos)面对目光的在场,作为实体/本质(essence)/生存的在场,作为现在或运动的点(stigme)的时间性在场,作为我思、意识、主体性的自我在场,作为自我与他人的共同在场……"德里达的哲学正是针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在场模式而作出的反应。他从意指活动的角度重新把握逻各斯,也就是把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层面上对逻各斯作出的"在场"解释置于语言层面进行考察(这主要是受到索绪尔的影响,后文详论):所谓在场,就是所指脱离能指而存在。在符号运动中能指所指本来不可分割,而形而上学借助一番论证却可以叫能指自我抹消而让所指出现,并进一步将所指奉为不变的中心,确定的基础,以构筑形而上学大厦,所以德里达称之为"先验所指"。按照德里达的意思,海德格尔的"逻各斯"甲样是一种先验所指,因此,他也深陷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海德格尔把语言从逻辑中解放出来了,却又把语言束缚在逻各斯即在场之中,所以德里达要把语言从逻各斯中解放出来(无论它是哪一种逻各斯),并将此种语言归为由游戏的"文字"。下面我们作具体的论述。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德里达看来内含两个颇为矛盾的观点:首先,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中心的观念,即声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e)。在用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中,声音介质比文字介质更优越,声音是内在的,最接近意义的,而文字是外在的,它只能通过声音迂回地接近意义,这是基于西方表音文字的一种思想传统。其次,在意指活动中声音又必须自行隐去,自我抹消以便让意义完满地、直接地在场,这就是德里达所谓"在场的形而上学"(metaphysique de la presence)。
⑹ 我国公司法是股东会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
在中国,大部分的公司董事本身是股东,董事是股东的代言人。
⑺ 董事会中心主义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执行股东大会的决定,代表股东大会会处理日常事务!
⑻ 国公司法是采取董事会中心主义还是股东会中心主义(
您好,公司法规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为权力机构,董事会要执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额决议。
⑼ 逻各斯中心主义怎么讲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希腊文λoγos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西方各门科学如“生物学”、“地质学”中词尾的“学”字(-logy),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一词也是由它引申出来的。
斯多阿学派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们把它理解为自然运动的合理的秩序,从而与人的理性结合起来。在他们看来,整个宇宙是一个活的实体,其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相互适应的某种合理的关系。就象人的理性支配自己的活动一样,世界的逻各斯也支配着世间万物的关系,使之协调运动。这样,世界的逻各斯就与世界的命运相合,推动整个世界向神恩和至善接近;同时,作为世界一个部分的人同样也有逻各斯的种子,人的习性和道德都受逻各斯支配。这样,逻各斯又具有命运的意义。
斯多阿学派关于逻各斯的思想,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哲学家、神学家那里又有所发展。他们把希腊的传统思想和希伯来犹太思想结合起来,使逻各斯的理论更带上神秘主义的色彩。斐洛认为,逻各斯是世界的神圣的原则,是一种“神圣的智慧”,是神的理性。神按照逻各斯创造了世界,因而逻各斯又是现实世界的原本。逻各斯虽不能说是有人格的,但也不是无人格的。这样,逻各斯学说就发展为可以与一神论相结合的理论。新柏拉图学派的某些哲学家将逻各斯看作是沟通“太一”和世界的桥梁。
基督教曾利用过逻各斯的学说。在早期的基督教中,逻各斯被说成是神的理性与智慧,或是神创造世界的原型;基督被说成是逻各斯的化身,是人和神之间的中介。作为逻各斯的基督还被说成是真理、生命和道路等。
G.W.F.黑格尔很重视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概念,他将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主要解释为理性。后来一些哲学史家也跟从他的说法;但最近一些哲学家则倾向于将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解释为尺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