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太平保险集团发展战略

太平保险集团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1-05-18 15:44:16

『壹』 你好我想请教您中国太平保险公司怎么样发展前景及平台怎么样我想加入保险业工作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人寿”)拥有85年品牌历史,1929年始创于上海,1956年移师海外专营寿险业务,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最多的民族保险企业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保险市场上经营时间最长和品牌历史最悠久的中资寿险公司之一。
2001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时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太平人寿”名义,全面恢复经营国内人身保险业务。2001年12月5日,在中国加入WTO前夕,太平人寿宣布在国内复业经营。复业后的太平人寿总部设在上海,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100.3亿元人民币,是我国大型寿险公司之一。太平人寿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已在国内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设35家分公司和900余家三、四级机构,青海分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正在筹建中。截至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期末有效保险金额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
国内复业以来,太平人寿成功地在后“WTO”时代,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专业发展之路:紧密围绕“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创建了具有太平特色的公司经营与业务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专业化经营、体系化运作”的经营思路,构筑起稳固的业务发展平台,建立了领先的运营服务体系;坚持“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的“三高”人才发展战略,培育出一支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坚持“价值持续增长”的理念不动摇,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品质指标持续提高,连续八年盈利,企业内含价值不断提升;强化以“创新”为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深化以“诚信、专业、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奠定和巩固了公司持续健康成长的内在基因。2010年至2013年,太平人寿连续四年获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惠誉国际(FITCH)“A-”评级。惠誉认为,太平人寿有较好的商誉、管理水平、经营环境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复业以来,太平人寿依托中国太平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周全的保险保障和一站式、一揽子金融理财服务。公司在个人代理、银邮代理、电子商务等渠道提供涵盖人寿、意外、健康、年金等多种类型的保险产品,用以满足客户养老、教育、疾病、医疗、生存、身故、残疾等多方面的保障需求。截至2013年底,公司已累计为2900余万客户提供了保额高达14.96万亿元人民币的保险保障,累计向客户支付赔款和生存金总额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充分发挥了保险“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职能。同时,太平人寿还勇于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公司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获得客户、员工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2012年,中国太平列入中央管理,以此为新契机、新起点,中国太平确立了“打造世界金融服务杰出的中国品牌”的愿景和“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的战略目标。作为新时期中国太平战略实施的“领头羊”和战略支撑力量,太平人寿勇担责任,积极践行“一个客户、一个太平”的品牌战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提升专业服务,争创行业一流,力争为中国太平企业愿景的成功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贰』 中国太平保险是上市公司

中国太平保险是上市公司。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跨国金融保险集团公司,其品牌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1929年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1年创立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1949年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太平”,于1929年在上海创立,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保险品牌,也是唯一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中管金融机构,是中国保险业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资保险企业。

2000年,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2011年中国太平列入中组部管理。2013年,中国太平同步完成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 。2018年7月19日,中国太平高质量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跻身全球顶级企业俱乐部。

(2)太平保险集团发展战略扩展阅读:

中国太平源自中国保险、太平保险、民安保险三大民族品牌,创立于1929年,[13]从立足沪上,潮涌香江,到扬帆海外,再到回归祖国大陆,汇聚了一条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长河。

概括地讲,发展历程大致分五个阶段:

(一)1929年-1949年:创办发展时期

1929年11月,太平水火保险公司由“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银行独资在上海创建,1934年后开始集团化经营,并逐渐发展为解放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华商保险企业之一。1935年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1938年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

1931年11月,中国保险由中国银行拨资于上海成立,机构遍及境内主要大中城市,以及香港、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尼拉、西贡、暹罗等地建立分支机构。

1943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地下党机构广大华行创办民安产物保险。1949年10月,由民安产物保险香港分公司改制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二)1949年-1979年:改组和海外专营时期

1956年,太平保险与新丰保险合并。同年,"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相继由上海迁册北京,成为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期间,专门经营境外业务。

1958年,根据国家统一安排,中国太平品牌三大血脉之“太平保险”和“中国保险”停办国内业务,与“香港民安”一起专营境外业务,为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服务,同时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

(三)1980年-1997年:境外扩展时期

1979年4月,国务院决定“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民安保险当时的母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开始加大海外发展力度,设立了一系列金融保险附属公司。

1992年,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对港澳地区附属公司进行统一管理。集团近半数子公司于此间创办,集团经营领域进一步扩展。

(四)1998年-2009年:集团化经营时期

1998年,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撤销,由其持股的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给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合称中国保险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集团化经营拉开帷幕。2001年,太平人寿、太平财险相继在国内复业。2002年8月,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

2008年,为应对“金融海啸”冲击,中国太平启动了以建立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和可持续盈利模式为目标的综合改革。2009年5月7日,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集团公司。

(五)2011年至今:列入中央管理时期

2011年10月,中国太平正式列入中央管理 。2012年提出“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战略目标。2013年7月,完成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中国太平总保费、总资产、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实现三年翻番。

2015年,中国太平开始实施精品战略,掀开打造“最具特色和潜力的精品保险公司”篇章。2018年7月19日,首次高质量进入世界500强。

2018年9月4日,中央决定罗熹同志任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叁』 中国太平保险公司历史是

太平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太平保险”)1929年11月20日始创于上海,由私营金城银行独资开设,资本为法币100万元。1933年,金城银行邀集交通、大陆、中南、国华等银行参股,1938年,太平保险拨款法币100万元,独资设立太平人寿保险公司。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太平保险于1949年6月20日恢复营业。50年代,国家对民族资本保险公司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1951年和1956年的两轮改组,包括太平保险在内的28家华商私营财产保险公司合并重组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2001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全面恢复中国境内的财产保险业务,并对公司进行股权改造。改造后,太平保险的股东共有三家,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深圳。

(3)太平保险集团发展战略扩展阅读:

中国太平源自中国保险、太平保险、民安保险三大民族品牌,1956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停办国内业务,专营港澳和海外保险业务。1999年所有境外国有保险机构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000年在港交所上市,是我国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保险企业。

2001年以太平品牌在境内复业。2009年统一“中保”“太平”“民安”三大品牌,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2011年底列入中央管理,升格为副部级金融央企。2013年完成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肆』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是央企吗

是,属于中央管理的国企。中国太平是四大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之一,2012年列入中央管理,总部设在香港。

『伍』 中国太平的发展历程

太平人寿——80年的“中国太平”之路
太平人寿,始创于1929年。一家拥有八十年历史的寿险公司。在其80年的“中国太平”之路中,见证了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公司自2001年国内复业至今的八年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亮点频现。
亮点1:稳定的股东结构,持续的资本注入,太平人寿发展力量更强大;
亮点2: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跃居亚洲寿险公司第九位;
亮点3:实现连续四年盈利,太平人寿已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能力;
亮点4:稳健高效的投资管理优势,为客户带去更多效益;
亮点5:坚持“三高团队”建设,引领国内寿险业专业经营先潮;
亮点6:坚持专业经营,太平人寿个人业务构建起体系运作的“八大体系”;
亮点7:一流的服务支援体系,保障公司高效进行专业经营;
亮点8:勇担企业公民和社会大众保险服务商的责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承揽国际国内各项重要活动。
金城银行创办太平保险,开风气之先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险公司创立于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保险业正处在有史以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有感于“海通以来,我国的财产保险与生命保险为外商所垄断,金钱外溢与年俱增,不独有损利权,漏卮难塞,其影响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尤为严重”(沈雷春:1937年《中国保险年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集资创办保险公司,力图与洋保险相抗衡。据资料记载,1919年至1935年间,国人共开设保险公司30余家。
在此期间,中国保险业还出现了一个新形势,就是银行业投资办保险蔚然成风。银行与保险具有天然的联系:它所经营的贷款业务,贷款户的货物或不动产抵押都必须投保以资保证。在保险业方兴未艾之时,银行家看到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因此纷纷起而经营。从1926年以后的10年间,由私营银行和官办银行投资设立的保险公司共有12家。《中国保险史》对此评论道:“中国从1926年到1936年期间,由于金融业以其雄厚的资金投入保险业,改善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注意培养专业人才,拓展险种,发展经纪人,并利用银行贷款关系,争取工商业的保险业务。民族保险业有了迅速发展,与1914年相比,公司家数增加两倍多,资本金增加五倍多,呈现一片新的景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继1926年东莱银行设立安平水火保险公司之后,私营的金城银行于1929年投资100万元(实收50万元)开设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设址于上海江西路212号金城银行大楼。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由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兼任,丁雪农任第一协理,王伯衡任第二协理。太平保险公司以太极图形为商标,取“生生不息”之意,并打出了“太平保险,保险太平”的口号。
公司于1929年11月20日成立,次年2月19日正式开业。公司以经营水险、火险、船壳保险、汽车保险等为主,并酌量办理“玻璃”、“邮包”、“行动”、“茧纱”等险种。“创办初期,虽值百业不振,然历年决算颇具效益,且业务亦日在进展之中”(金城银行档案)。但毕竟由于资本额不够雄厚,遇有大额业务便无力承做,或只得分与他人,影响收益。1933年,金城银行拟将太平扩大经营,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险业的银行也正跃跃欲试,于是,金城邀集交通、大陆、中南、国华等四家银行加入太平,资本额扩大为500万元(实收300万元)。一时声势浩大,金融界为之瞩目。7月,公司改组完成,黄奕住任董事长,周作民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聘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同时,将公司名称中的“水火”两字删去,改称太平保险公司,并添办人寿、意外等保险。
太平保险从此步入大型华商保险公司的行列
接收安平丰盛天一,集团化经营蔚为大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市场上保险公司的生生灭灭、分化重组乃是寻常之事。从1934年起的三年间,太平保险公司陆续收购了几家华商保险公司,开始向集团化的方向迈进。
1934年初,丰盛保险公司因经营不善,拟将大部分股份售与太平,改组公司,与太平合作营业。太平对合办并不感兴趣,但考虑到该公司的牌号已有多年历史,若将其全盘接办,作为子公司继续营业,“则所有业务上衡量操纵、选择迎拒之便利既可继续存在,且可以丰盛公司之名义,多一招揽生意之机会,增厚进展之力量,相辅而行”(太平档案)。经谈判,太平最终以一万元的价格收买了丰盛。
1935年5月,东莱银行加入成为太平保险的第六个股东。同时,东莱银行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经营上发生困难,亦由太平接收合并。
1936年,中国垦业银行投资开办的中国天一保险公司因无人管理,也以低微的价格转让给太平接办。
上述三家公司对外仍保留原来的牌号,各地的分支机构及代理处仍继续营业。为了加强领导和管理,1935年设立了太平安平丰盛总经理处,次年改为太平安平丰盛天一总经理处,统辖四公司的一应事宜。总经理处设在太平保险总公司内,太平保险公司总协理兼任“太安丰天总经理处”总协理。这样,太平只须用一套管理人员来处理四个公司的业务,这种欧美托拉斯性质的管理形式,在当时中外保险公司中尚属独树一帜,为业界所瞩目。
成为集团公司后,太平不但资金实力大增,而且业务联系更为广泛,所有六家股东银行及四行储蓄会的各地分支行、会,均由总公司与之订立契约,委托为公司业务代理人,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六行一会的所有放款与押汇全部交由太平保险集团承保,于是业务大振。
太平保险除在上海设总公司外,在京、汉、津、哈、鲁、粤等六大区域的大中城市广设分支公司或代理处,最鼎盛的时候,全国代理网点总数达900余处,还在香港、新加坡、西贡、雅加达、马尼拉等地设立了分支公司。不数年间,太平成为全国最大的华商保险公司之一。
那年月,民族保险公司大多资本数额较小,承保能力和限额也受到相应限制。为了增强对巨额业务的承保力量,一些华商公司开始走向联合的道路。1933年6月,肇泰、华安、永宁、永安、先施、海上、联保、通易、宁绍、华兴等10家公司发起设立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并被国民政府特许为经营分保业务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其营业性质以便利各家之分保为重点。1936年,通易公司倒闭,华商联合保险公司资金受严重影响,当年亏损2万元,公司面临解散的危险。经过数度接洽,太平保险集团出面继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担认26000元,安平担认25000元。并据此修改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额,由太平出任常务董事兼董事长,主持该公司事务,安平任董事。并与瑞士再保险公司订立了分保契约。同年,太平保险又与伦敦市场的劳合社、世纪、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险集团订立了互惠分保合约。自此,太平又在再保险领域占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建太平人寿,产寿险分业经营
太平在创立之初,定名为“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资扩股,股东由一变五,资本由100万而至500万。不仅如此,还将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备添办人寿保险业务。
鉴于寿险业务的特殊性,是年9月,董事会决定人寿保险部之会计独立,并从公司资本中特拨国币100万元,备作举办寿险业务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专人开始筹备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寿保险部正式成立,并自即日起开始对外营业,到年底,有效保额已达170万元,自后逐年增加,营业范围亦逐渐扩展至全国。1936年8月,太平保险收购中国天一保险,天一寿险部的全部寿险契约也由太平概括承受。到1938年底太平保险寿险部改组为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时,太平的寿险有效保额已达国币700万元。
1937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险业法及保险业法施行法,规定同一保险业不得兼营损失保险与人身保险,在保险业法施行前兼营者,应于保险业法施行后两年内依法改组。划出寿险部,设立单独的人寿保险公司乃提上议事日程。
太平的寿险部从一开始就自成机构,业务及会计独立,不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混合,因此改组手续较为简便。经过一年多的布置,由太平的股东——交通、金城、大陆、中南、国华、东莱等六大银行——另行认缴股本100万元国币。然后热热闹闹地召开了创立大会,选定周作民为董事长,丁雪农、王伯衡为常务董事,许汉卿等7人为董事,周继云等5人为监察人,并呈请登记。
1938年8月10日,经国民政府经济部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组成立,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的全部资产负债以及契约上之权利义务,俱由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概括承受,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同日取消。推定周作民为总经理,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
从1929年11月太平保险创立到1938年底分设太平人寿,整整9年。这9年中,1933年增资扩股、1935年开始集团化经营、1938年创设太平人寿,基本上是3年跨一台阶,其发展壮大之迅猛,实为当时所罕见。
组织太平分保集团,于艰危时世中奋争
1937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日本占领上海后,并未立即与英美等国形成公开对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为日军占领区包围中的“孤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进上海租界,昔日操纵上海保险市场的英、美、法等国的保险公司,被勒令停业,其外籍人员被关进集中营。
由于外商保险公司长期垄断中国保险市场,加之华商保险公司资金短少,实力微薄,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问题一直都依赖外商保险公司解决,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险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商保险公司对英美等国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断。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乃自谋出路,组建华商分保集团。
1942年2月,太平保险公司联合宝隆、大业等保险公司组成太平分保集团,到7月,成员公司扩大至19家。几年内,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相继组建了大上海、久联、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合等分保集团,加上太平分保集团,共计6个,参加公司达80家。在这6家中,太平颇有些与众不同。太平档案对此有如下记载:“讲到太平分保集团的特点,就是一切集团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负责处理,不受其他会员公司的支配与节制,与久联集团由参加公司另组办事处及大上海集团之另组一公司专司其事者有显著区别。还有太平与国内外同业订立溢额合约分保多以互惠为原则,惟因此而获得的分入合约分保,均由太平独家接受,并不能分与集团会员公司。因为一则它们资力薄弱,不愿负额外的责任;二则国外无分支机构,遇有赔款,无法按原币摊付。”
华商保险公司组建分保集团,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的危险分散问题,并为华商保险业逐步自主经营打下了基础。
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通货恶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据统计,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价骤涨1.051亿倍。中国保险业遭到严重摧残,一大批保险机构坐吃山空,负债度日,连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也陷于难以支撑的困境。华商联合分保集团发出感叹:“金圆券发行未久,遽尔贬值,嗣后是否有保持稳定之可能,无人敢逆料,倘法币末期之困难情势重演于今日,则恐我保险业将濒于危殆。”保户对金圆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愿以外币保额投保和计算赔款。于是,国营的和其他一些尚有余力的保险公司,改以银元、美金和港币承保。太平分保集团也曾于1948年7月1日组织了包括22家成员公司的外币业务集团,于艰危时世中勉力支撑,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
公私合营,天下一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据上海市军管会发布的训令,包括太平保险公司在内的64家华商保险公司和42家外商保险公司获准恢复营业。
此后十余年间,人民政府对保险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太平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解放之初,大部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为缓解华商保险公司的分保问题,在军管会的领导和中国保险公司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47家华商私营保险公司联合组成民联分保交换处,太平保险公司协理丁雪农被公推为主任委员,民联的办事机构也设在太平保险公司内。
民联分保交换处是解放后上海工商业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联营机构,它的创办,改变了华商保险公司依赖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强了华商保险业的信心,同时为私营保险公司的进一步联营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政府对私营保险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导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营华商产物保险公司开始酝酿合并问题。同时,天津的3家私营保险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联系,表示愿意合并。经过紧张筹备,这28家私营保险公司分别组成太平和新丰两家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资金,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由15家公司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国天一、太安丰、华商联合、福安、宝隆、建国、大丰、大信、裕民、扬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国平安。公司资本总额定为人民币100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其中参加合并的公司以其净资产作为投资,总额定为45亿元,其余55亿元悉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合并协议于1951年10月22日正式签定,11月1日,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太平保险公司设立19人组成的董事会,并设立监察7人。经董事会推选确认,周作民等7人为常务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长,谢寿天任副董事长,林震峰为总经理,李祖模、金瑞麒为副总经理。
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由上海的13家私营保险公司组成,资本总额60亿元人民币,公司于1952年1月1日宣告开业。
1953年4月,作为国家保险公司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考虑太平、新丰两公司进一步合并的计划,打算通过两公司的合并,逐步做到国内保险业务由国家专营,而以合并后的合营公司加强其国外机构,进一步发展国外保险业务。1955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洪流中,全保险行业的公私合营终于由设想变为现实。195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关于公私合营太平、新丰保险公司合并的方案》,建议:两公司合并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国外,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下的一个专业性保险公司,加强对国外业务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其助手作用,分担起促进国际贸易、吸收外汇资金的光荣任务。考虑到太平保险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而新丰保险公司没有海外机构,因此建议合并后的新机构定名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1956年3月21日、22日,两公司董监事会在上海分别举行,会议就两公司合并、总部迁往北京、国内不再设立分支机构等一应事宜作出决议。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丰两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联合启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两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并将合并后机构迁移北京办公,两公司原在上海机构同时撤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时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该两公司在上海地区签发的保险单尚未满期的保险责任”。新的太平保险总公司设址于北京阜成门外天宁寺路。
太平、新丰两保险公司的合并、迁京、停办国内业务,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中国保险市场从此进入国家专营的时代。
根据两公司最后一次董监事会议的决议,新的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的任务是:加强国外分支公司的领导,积极开展国外业务,继续为侨胞服务和替国家积累外汇资金。太平保险公司自此移师海外,致力于拓展国际保险市场。
这一去就是45年。
国内复业,圆了几代人的梦
从1956年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几度风云变幻,太平保险在海外也是筚路蓝缕,几代太平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闯出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认同。
1998年,根据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撤销,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海外经营性机构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于是成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两支劲旅。
转眼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一步步逼近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保险市场扩大开放势在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务院和中国保监会提出了回国创业的请求,同时对旗下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在香港,将太平保险与民安保险公司、中国保险香港分公司合并,以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在新加坡,将太平保险与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合并,以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与太平人寿合并,以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的名义对外营业。
2001年5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全面恢复中国境内的保险业务。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太平保险公司于2001年12月20日宣布开业,总部设在深圳。此时的太平保险公司已经过股权改造,由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亦于11月30日开业,总部设于太平保险的发源地上海。
海外拓业近半个世纪,一朝荣归故里,太平保险开始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复业后第一年,太平保险在深圳、北京、广东、上海等四地开设了分公司;2003年,又一口气在天津、大连、四川、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等8省市开设了分公司;2004年,开设湖南、青岛、重庆分公司;2005年,设立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险已设立19家分公司,作为全国性保险公司的机构网络布局基本形成。

『陆』 太平保险的发展历程

太平人寿,始创于1929年。一家拥有八十年历史的寿险公司。在其80年的“中国太平”之路中,见证了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公司自2001年国内复业至今的八年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亮点频现。
亮点1:稳定的股东结构,持续的资本注入,太平人寿发展力量更强大;
亮点2: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跃居亚洲寿险公司第九位;
亮点3:实现连续四年盈利,太平人寿已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能力;
亮点4:稳健高效的投资管理优势,为客户带去更多效益;
亮点5:坚持“三高团队”建设,引领国内寿险业专业经营先潮;
亮点6:坚持专业经营,太平人寿个人业务构建起体系运作的“八大体系”;
亮点7:一流的服务支援体系,保障公司高效进行专业经营;
亮点8:勇担企业公民和社会大众保险服务商的责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承揽国际国内各项重要活动。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险公司创立于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保险业正处在有史以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有感于“海通以来,我国的财产保险与生命保险为外商所垄断,金钱外溢与年俱增,不独有损利权,漏卮难塞,其影响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尤为严重”(沈雷春:1937年《中国保险年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集资创办保险公司,力图与洋保险相抗衡。据资料记载,1919年至1935年间,国人共开设保险公司30余家。
在此期间,中国保险业还出现了一个新形势,就是银行业投资办保险蔚然成风。银行与保险具有天然的联系:它所经营的贷款业务,贷款户的货物或不动产抵押都必须投保以资保证。在保险业方兴未艾之时,银行家看到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因此纷纷起而经营。从1926年以后的10年间,由私营银行和官办银行投资设立的保险公司共有12家。《中国保险史》对此评论道:“中国从1926年到1936年期间,由于金融业以其雄厚的资金投入保险业,改善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注意培养专业人才,拓展险种,发展经纪人,并利用银行贷款关系,争取工商业的保险业务。民族保险业有了迅速发展,与1914年相比,公司家数增加两倍多,资本金增加五倍多,呈现一片新的景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继1926年东莱银行设立安平水火保险公司之后,私营的金城银行于1929年投资100万元(实收50万元)开设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设址于上海江西路212号金城银行大楼。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由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兼任,丁雪农任第一协理,王伯衡任第二协理。太平保险公司以太极图形为商标,取“生生不息”之意,并打出了“太平保险,保险太平”的口号。
公司于1929年11月20日成立,次年2月19日正式开业。公司以经营水险、火险、船壳保险、汽车保险等为主,并酌量办理“玻璃”、“邮包”、“行动”、“茧纱”等险种。“创办初期,虽值百业不振,然历年决算颇具效益,且业务亦日在进展之中”(金城银行档案)。但毕竟由于资本额不够雄厚,遇有大额业务便无力承做,或只得分与他人,影响收益。1933年,金城银行拟将太平扩大经营,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险业的银行也正跃跃欲试,于是,金城邀集交通、大陆、中南、国华等四家银行加入太平,资本额扩大为500万元(实收300万元)。一时声势浩大,金融界为之瞩目。7月,公司改组完成,黄奕住任董事长,周作民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聘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同时,将公司名称中的“水火”两字删去,改称太平保险公司,并添办人寿、意外等保险。
太平保险从此步入大型华商保险公司的行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市场上保险公司的生生灭灭、分化重组乃是寻常之事。从1934年起的三年间,太平保险公司陆续收购了几家华商保险公司,开始向集团化的方向迈进。
1934年初,丰盛保险公司因经营不善,拟将大部分股份售与太平,改组公司,与太平合作营业。太平对合办并不感兴趣,但考虑到该公司的牌号已有多年历史,若将其全盘接办,作为子公司继续营业,“则所有业务上衡量操纵、选择迎拒之便利既可继续存在,且可以丰盛公司之名义,多一招揽生意之机会,增厚进展之力量,相辅而行”(太平档案)。经谈判,太平最终以一万元的价格收买了丰盛。
1935年5月,东莱银行加入成为太平保险的第六个股东。同时,东莱银行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经营上发生困难,亦由太平接收合并。
1936年,中国垦业银行投资开办的中国天一保险公司因无人管理,也以低微的价格转让给太平接办。
上述三家公司对外仍保留原来的牌号,各地的分支机构及代理处仍继续营业。为了加强领导和管理,1935年设立了太平安平丰盛总经理处,次年改为太平安平丰盛天一总经理处,统辖四公司的一应事宜。总经理处设在太平保险总公司内,太平保险公司总协理兼任“太安丰天总经理处”总协理。这样,太平只须用一套管理人员来处理四个公司的业务,这种欧美托拉斯性质的管理形式,在当时中外保险公司中尚属独树一帜,为业界所瞩目。
成为集团公司后,太平不但资金实力大增,而且业务联系更为广泛,所有六家股东银行及四行储蓄会的各地分支行、会,均由总公司与之订立契约,委托为公司业务代理人,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六行一会的所有放款与押汇全部交由太平保险集团承保,于是业务大振。
太平保险除在上海设总公司外,在京、汉、津、哈、鲁、粤等六大区域的大中城市广设分支公司或代理处,最鼎盛的时候,全国代理网点总数达900余处,还在香港、新加坡、西贡、雅加达、马尼拉等地设立了分支公司。不数年间,太平成为全国最大的华商保险公司之一。
那年月,民族保险公司大多资本数额较小,承保能力和限额也受到相应限制。为了增强对巨额业务的承保力量,一些华商公司开始走向联合的道路。1933年6月,肇泰、华安、永宁、永安、先施、海上、联保、通易、宁绍、华兴等10家公司发起设立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并被国民政府特许为经营分保业务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其营业性质以便利各家之分保为重点。1936年,通易公司倒闭,华商联合保险公司资金受严重影响,当年亏损2万元,公司面临解散的危险。经过数度接洽,太平保险集团出面继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担认26000元,安平担认25000元。并据此修改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额,由太平出任常务董事兼董事长,主持该公司事务,安平任董事。并与瑞士再保险公司订立了分保契约。同年,太平保险又与伦敦市场的劳合社、世纪、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险集团订立了互惠分保合约。自此,太平又在再保险领域占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太平在创立之初,定名为“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资扩股,股东由一变五,资本由100万而至500万。不仅如此,还将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备添办人寿保险业务。
鉴于寿险业务的特殊性,是年9月,董事会决定人寿保险部之会计独立,并从公司资本中特拨国币100万元,备作举办寿险业务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专人开始筹备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寿保险部正式成立,并自即日起开始对外营业,到年底,有效保额已达170万元,自后逐年增加,营业范围亦逐渐扩展至全国。1936年8月,太平保险收购中国天一保险,天一寿险部的全部寿险契约也由太平概括承受。到1938年底太平保险寿险部改组为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时,太平的寿险有效保额已达国币700万元。
1937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险业法及保险业法施行法,规定同一保险业不得兼营损失保险与人身保险,在保险业法施行前兼营者,应于保险业法施行后两年内依法改组。划出寿险部,设立单独的人寿保险公司乃提上议事日程。
太平的寿险部从一开始就自成机构,业务及会计独立,不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混合,因此改组手续较为简便。经过一年多的布置,由太平的股东——交通、金城、大陆、中南、国华、东莱等六大银行——另行认缴股本100万元国币。然后热热闹闹地召开了创立大会,选定周作民为董事长,丁雪农、王伯衡为常务董事,许汉卿等7人为董事,周继云等5人为监察人,并呈请登记。
1938年8月10日,经国民政府经济部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组成立,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的全部资产负债以及契约上之权利义务,俱由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概括承受,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同日取消。推定周作民为总经理,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
从1929年11月太平保险创立到1938年底分设太平人寿,整整9年。这9年中,1933年增资扩股、1935年开始集团化经营、1938年创设太平人寿,基本上是3年跨一台阶,其发展壮大之迅猛,实为当时所罕见。 1937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日本占领上海后,并未立即与英美等国形成公开对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为日军占领区包围中的“孤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进上海租界,昔日操纵上海保险市场的英、美、法等国的保险公司,被勒令停业,其外籍人员被关进集中营。
由于外商保险公司长期垄断中国保险市场,加之华商保险公司资金短少,实力微薄,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问题一直都依赖外商保险公司解决,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险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商保险公司对英美等国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断。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乃自谋出路,组建华商分保集团。
1942年2月,太平保险公司联合宝隆、大业等保险公司组成太平分保集团,到7月,成员公司扩大至19家。几年内,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相继组建了大上海、久联、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合等分保集团,加上太平分保集团,共计6个,参加公司达80家。在这6家中,太平颇有些与众不同。太平档案对此有如下记载:“讲到太平分保集团的特点,就是一切集团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负责处理,不受其他会员公司的支配与节制,与久联集团由参加公司另组办事处及大上海集团之另组一公司专司其事者有显著区别。还有太平与国内外同业订立溢额合约分保多以互惠为原则,惟因此而获得的分入合约分保,均由太平独家接受,并不能分与集团会员公司。因为一则它们资力薄弱,不愿负额外的责任;二则国外无分支机构,遇有赔款,无法按原币摊付。”
华商保险公司组建分保集团,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的危险分散问题,并为华商保险业逐步自主经营打下了基础。
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通货恶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据统计,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价骤涨1.051亿倍。中国保险业遭到严重摧残,一大批保险机构坐吃山空,负债度日,连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也陷于难以支撑的困境。华商联合分保集团发出感叹:“金圆券发行未久,遽尔贬值,嗣后是否有保持稳定之可能,无人敢逆料,倘法币末期之困难情势重演于今日,则恐我保险业将濒于危殆。”保户对金圆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愿以外币保额投保和计算赔款。于是,国营的和其他一些尚有余力的保险公司,改以银元、美金和港币承保。太平分保集团也曾于1948年7月1日组织了包括22家成员公司的外币业务集团,于艰危时世中勉力支撑,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据上海市军管会发布的训令,包括太平保险公司在内的64家华商保险公司和42家外商保险公司获准恢复营业。
此后十余年间,人民政府对保险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太平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解放之初,大部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为缓解华商保险公司的分保问题,在军管会的领导和中国保险公司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47家华商私营保险公司联合组成民联分保交换处,太平保险公司协理丁雪农被公推为主任委员,民联的办事机构也设在太平保险公司内。
民联分保交换处是解放后上海工商业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联营机构,它的创办,改变了华商保险公司依赖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强了华商保险业的信心,同时为私营保险公司的进一步联营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政府对私营保险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导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营华商产物保险公司开始酝酿合并问题。同时,天津的3家私营保险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联系,表示愿意合并。经过紧张筹备,这28家私营保险公司分别组成太平和新丰两家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资金,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由15家公司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国天一、太安丰、华商联合、福安、宝隆、建国、大丰、大信、裕民、扬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国平安。公司资本总额定为人民币100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其中参加合并的公司以其净资产作为投资,总额定为45亿元,其余55亿元悉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合并协议于1951年10月22日正式签定,11月1日,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太平保险公司设立19人组成的董事会,并设立监察7人。经董事会推选确认,周作民等7人为常务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长,谢寿天任副董事长,林震峰为总经理,李祖模、金瑞麒为副总经理。
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由上海的13家私营保险公司组成,资本总额60亿元人民币,公司于1952年1月1日宣告开业。
1953年4月,作为国家保险公司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考虑太平、新丰两公司进一步合并的计划,打算通过两公司的合并,逐步做到国内保险业务由国家专营,而以合并后的合营公司加强其国外机构,进一步发展国外保险业务。1955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洪流中,全保险行业的公私合营终于由设想变为现实。195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关于公私合营太平、新丰保险公司合并的方案》,建议:两公司合并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国外,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下的一个专业性保险公司,加强对国外业务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其助手作用,分担起促进国际贸易、吸收外汇资金的光荣任务。考虑到太平保险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而新丰保险公司没有海外机构,因此建议合并后的新机构定名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1956年3月21日、22日,两公司董监事会在上海分别举行,会议就两公司合并、总部迁往北京、国内不再设立分支机构等一应事宜作出决议。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丰两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联合启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两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并将合并后机构迁移北京办公,两公司原在上海机构同时撤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时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该两公司在上海地区签发的保险单尚未满期的保险责任”。新的太平保险总公司设址于北京阜成门外天宁寺路。
太平、新丰两保险公司的合并、迁京、停办国内业务,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中国保险市场从此进入国家专营的时代。
根据两公司最后一次董监事会议的决议,新的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的任务是:加强国外分支公司的领导,积极开展国外业务,继续为侨胞服务和替国家积累外汇资金。太平保险公司自此移师海外,致力于拓展国际保险市场。
这一去就是45年。 从1956年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几度风云变幻,太平保险在海外也是筚路蓝缕,几代太平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闯出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认同。
1998年,根据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撤销,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海外经营性机构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于是成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两支劲旅。
转眼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一步步逼近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保险市场扩大开放势在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务院和中国保监会提出了回国创业的请求,同时对旗下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在香港,将太平保险与民安保险公司、中国保险香港分公司合并,以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在新加坡,将太平保险与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合并,以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与太平人寿合并,以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的名义对外营业。
2001年5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全面恢复中国境内的保险业务。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太平保险公司于2001年12月20日宣布开业,总部设在深圳。此时的太平保险公司已经过股权改造,由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亦于11月30日开业,总部设于太平保险的发源地上海。
海外拓业近半个世纪,一朝荣归故里,太平保险开始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复业后第一年,太平保险在深圳、北京、广东、上海等四地开设了分公司;2003年,又一口气在天津、大连、四川、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等8省市开设了分公司;2004年,开设湖南、青岛、重庆分公司;2005年,设立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险已设立19家分公司,作为全国性保险公司的机构网络布局基本形成。

『柒』 中国太平是什么公司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太平”),1929年11月20日始创于上海内,1956年移师海容外,2001年重新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太平是四大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之一,2012年列入中央管理,总部设在香港。

中国太平,险种齐全,服务广泛:业务范围涵盖寿险、产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代理、电子商务、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和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保险服务。

(7)太平保险集团发展战略扩展阅读

中国太平经营范围:太平人寿是中国第六家全国性寿险公司,拥有国内寿险公司最完善的产品线,为个人和团体提供专业的寿险金融服务。

太平人寿的寿险服务分为保障与投资两大门类,数以百计的产品覆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教育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各个领域,太平人寿主要通过个人寿险营销(代理人)、银行代理、渠道合作、互联网及电话销售等营销模式销售保险产品,另外,太平人寿还设立了专业养老金公司拓展企业年金领域。

『捌』 2019太平保险偿付能力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太平人寿历史悠久,1929年始创于上海,1956年移师海外专营寿险业务,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最多的民族保险企业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保险市场上经营时间最长和品牌历史最悠久的中资寿险公司之一。
2001年11月,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6月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太平”)以“太平人寿”名义,全面恢复经营国内人身保险业务。复业后的“太平人寿”是我国第六家全国性寿险公司,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37.3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上海,已在国内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设35家分公司和800余家三、四级机构,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2001年复业至今,太平人寿坚持“以价值为导向,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经营发展理念,形成并强化了以“创新”、“专业化”和“体系化”为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公司业务发展稳健,业务结构良好,已经稳居国内中大型寿险公司行列。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超过1300亿元,期末有效承保金额达13358亿元。
复业以来,太平人寿秉承“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周全的保险保障和金融理财服务,并依托“中国太平”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为2000余万客户提供了保额高达13.5万亿元的保险保障,累计向客户支付赔款和生存金总额约75亿元,充分发挥了保险“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职能。同时,太平人寿还勇于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公司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获得客户、员工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深化专业化经营,太平人寿企业实力和品牌竞争力已大幅提升。2010年至2011年,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惠誉国际(FITCH)连续两年为太平人寿做出“A-”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惠誉认为公司有较好的商誉、管理水平、经营环境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此之前,太平人寿曾连续六年获得其“BBB+”评级。2007年至2011年,太平人寿连续五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2011年,是太平人寿国内复业后的第十个完整经营年度,也是公司新五年战略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公司将围绕“从优秀到卓越”的总体思路,继续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以成为“国际一流保险企业”为长远发展目标,并在未来将“太平”打造成为世界金融服务的杰出中国品牌。

阅读全文

与太平保险集团发展战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普顿外汇要跑吗 浏览:846
投资有风险什么需谨慎 浏览:790
德国dax30股指基金 浏览:494
期货高点试空 浏览:470
烟台活期投资理财平台推荐 浏览:175
融资中介服务机构 浏览:941
理财单页模板 浏览:750
股票异动公告 浏览:927
一千三百欧元兑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391
破净值股票 浏览:63
信托50 浏览:589
5月9曰原油价格 浏览:267
投资类企业分类 浏览:543
阿状理财 浏览:414
如何用股价指数进行投资 浏览:984
投资哪个网贷平台返利高 浏览:231
青岛外汇交易培训 浏览:699
黄金价格4月3日 浏览:735
什么贷款软件可以当天放款 浏览:748
汇添富科创解冻资金好久到账 浏览: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