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晚明覆灭于五大利益集团

晚明覆灭于五大利益集团

发布时间:2021-05-31 10:39:21

① 明实亡于万历其实,万历一生都在和文官利益集团做斗争吗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明亡于万历。亡于万历,不过是文人给扣的帽子,我觉得明亡,东林党要负60%的责任,皇帝30%,制度10%。

制度其实都是皇帝和朝臣控制的,万历朝没几个人造反,建州女真被明朝压着打,国库也充盈,这些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某位“奸佞”的魏忠贤实行的收商税减农税,名将袁崇焕也是他提拔起来,其实他也并不能一手遮天,只是比东林党稍微强那么一点。

万历三十年没有上朝,却还能把持着朝政,这不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吗?我还是比较佩服他的,毕竟当时明朝国力也是不怎么样,他却还能让国家稳定三十多年。

万历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不上朝不代表不办事,有名的三大征就是明证。万历时期的明朝军事实力不差,军事人才辈出,比如戚继光,余大遒,谭伦,李成梁,以及李成梁的儿子们,个个都是将才。尤其是抗倭援朝战争,在中日的战争史上,除了二十世纪的抗日战争以外,那是唯一胜利的一次抗日战争。明朝灭亡主要是崇祯疑心重,不会用人,再加上太勤政,别人做事他都不满意所致。哪怕是他哥哥,木匠皇帝当政,明朝也不会亡。

② 东林党是明朝灭亡的主要责任者之一吗

不是 绝对不是 我用比较白的话说下 东林党其实就是一群二杆子 这群二杆子有道德有思想更有权谋~他们没有把持朝政时标榜正人君子看不起别的党派如浙党 齐党等 他们掌权时 更是把别人说成非我族类~往死里整别的党派~ 但东林党的人几乎(是几乎)都是以振兴明朝为己任的 总体来说他们是一群有爱国心的比小人还阴的正人君子~ 但最后东林党几个领袖级人物让魏忠贤玩死之后(都死的惨不忍睹 死的大义凛然!)东林党就变质了~成了魏忠贤的爪牙了~~..总之东林党不是主要责任者 当时的原因太多了 说魏忠贤算个还差不多

③ 实力不弱的明朝,灭亡了有点亏,东林党和阉党谁要为此负责

导读:在封建王朝中,明朝的灭亡 一直都让人匪夷所思,在明末的时候,并不是说国力多么衰弱,军队多么不禁打,却依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有很多人说,明朝的灭亡有点亏,很大程度上是东林党和阉党争斗导致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明朝的灭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是东林党和阉党的争斗多少还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 小冰期和资源被攫取,到底哪个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说起大明的灭亡,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当时的大明正处于小冰期,被天灾连累所亡。

时至今日,这种观点越来越流行。因为写史书的古人并不懂什么叫小冰期,所以现代人在接触了自然科学之后,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地兴奋:原来明末是小冰期啊,难怪因此而亡!

⑤ 明朝是被谁灭亡的

1644年,明朝被农民军推翻,清朝继之入关,从而开辟了有清近三百年的“洪业”。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演绎了许多复杂的变故,最终清统治者以胜利者的姿态继承了明的江山。从历史发展的客观作用上讲,清朝之所以能够入关是因为明朝本身为满族统治者提供了若干契机。造成这些契机的根本就在于:明朝濒于灭亡的事实。因此,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明清嬗代的若干历史条件,从而进一步有利于我们认识17世纪中国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再者,由于许多史家总是将明清两朝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时期来看待,因此,对明史诸多方面的认识必然会有利于我们对清史的认识。基于此,本文欲对明朝灭亡的原因作浅要的分析。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上讲,明朝的灭亡更多地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王朝发展到后期的结果。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社之争使得明朝的统治秩序混乱,最终导致了灭亡。许多学者还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层面认识明朝的灭亡,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囤积居奇、占地夺田)而广大中下层人民所承受的赋役和税收却不断加重,结果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爆发。在论证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导致明朝灭亡时人们往往从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显的一个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间未上过一次朝)讲到万历的敛财以及天启对朝政的荒废。在这些论证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对国家灭亡的责任,而忽视了整个官僚集团腐化以及吏治混乱对国家灭亡所产生的影响。在论证宦官专权时,多数人认为宦官是造成明代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因而把宦官集团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进行了各种分析。但事实上,在明代也有一些好太监,比如:冯铨、王安等,他们对士大夫的主张还是支持的。因此,在分析宦官专权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时是应该有针对性和具体所指的。从明初开始宦官便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是明代的特殊性。党社之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是有目共识的。明末党社之间出于集团利益或政见上的差异而大肆争斗从而使统治集团的力量分散,影响和延误了政府的正常运作。由于党争明朝对辽东的政策多行不利,袁崇焕也因此被处死。也正由于党争从而使北京政权在面临南迁的选择时不能决断。所以党社之争的弊端以及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角度上讲,豪强地主阶级的势强与广大中下层平民所受赋役、剥削的加强可以用来解释农民起义的发生,但关键在于要有对比性,要将明末老百姓所承受的负担和此前的进行对比,从数字上说明明朝末年赋役和税收确实加重了;而不能以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作为唯一的标志,从而习惯性地认为明朝末年和任何传统王朝末期一样赋役十分沉重、剥削亦很严重,以至矛盾四起,最终爆发起义。事实上,在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应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最多的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等地,一方面政府对老百姓征收的赋役和剥削加重了,而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因素,从而使农民的生存竞争和压力增大,产生了许多无业流民,最终爆发起义。对此进行反正的实例便是:东南江浙地区为何长期以来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所以不能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赋役和剥削加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农民只有造反,在考虑这一因素时要看到地区间的差异性,即各地对赋税和剥削的承受力。 以上所说的这些看法散见于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明朝的灭亡。但是,正如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一书中所指:“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总是愿意用道德来解释历史,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当德才兼备之人掌握政权时,政府的资金自然殷实充足。与此相反,腐败总是与领导者无能相伴而生”,以上这些政治经济角度的认识也似乎陷入了用道德解释历史的囹圄,他们过多地强调当权者所具有的德行和才智。因此,一些国外的学者试图从制度上来解释明朝灭亡。黄仁宇就指出明朝的灭亡是僵化和收敛的财政体制所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恶果,即:皇权的高度集中及其脆弱性的矛盾、宦官专权、党社之争等等。总之,明朝的灭亡是早期历史因素发展的必然。 除了以上这些分析外,也可以从官僚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关系上来解释明朝的灭亡。由于明末统治者疏于朝政、宦官专权,因而使许多愿为国家尽忠的知识分子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人阶层对国家的信任。再加上党社之争愈演愈烈,从而使士人在维护正义和保全自身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果有识之士要么居庙堂之外,要么纷纷投靠后金。按照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的看法:清朝是依靠辽东武人和士人两股势力实现了混一中国的战争的。因此,明末官僚知识分子与王朝的离心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虽然史学界对清朝入关的必然性尚持怀疑态度。但是女真人在关外的迅速崛起,使得明朝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辽东,从而忽视了内地的起义,而且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清朝在与明朝的不断争战中既消耗了明的国力,也加速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一些国外学者还指出,明朝的灭亡是与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商业衰退密切相关的。他们首先论证了从明朝前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密切相关性。而且指出,在17世纪的前三十年中,中国从世界贸易中获利甚厚,世界各地的白银经马六甲、马尼拉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而供应了中国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货币需求。但是在1620年到1660年间,欧洲发生了贸易危机,在加上世界范围内产银量的锐减,从而使输入中国的白银量减少,最终导致了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衰退,加剧了明朝经济的崩溃。这种认识能够解释明代后期江南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衰落,但不能说明全国都因普遍的商业危机而终至灭亡。当然在解释明朝灭亡的原因时,这种认识也是有其新意的。 此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迁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17世纪中叶,中国与北半球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地质史上的一个寒冷期(见《剑桥明代中国史》P633引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动的初步研究》),伴随这个寒冷期所产生的是一系列旱灾、洪灾、蝗灾以及瘟疫。特别是在1637年—1644年间,全国范围内灾害频仍,鼠疫从山西开始传遍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周边许多地区。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人口大量减少、农业歉收。基于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曹树基通过分析各种数据资料提出明朝是灭亡于生态环境恶化的。所谓生态环境的恶化事实上正是由于地质史上的寒冷期所引起的。很显然,不能将明朝的灭亡统归咎于气候因素,但事实上17世纪气候变迁的影响是显见于明史中的。这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总的说来,明朝的灭亡并非出于某一单一的因素,一方面,明代仍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环,因而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建国初期社会结构的重构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保持中央集权下二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经历近三百年的发展,又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社会结构和分配,所以明的灭亡是对此前传统王朝历史的重现;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明代所具有的特殊时代性,因而使后人能够从另一些特殊的角度来分析明的灭亡。

⑥ 张居正发现了大明的病根并挑战整个利益集团,他是奸臣吗

张居正在历史上是的一位改革家,一直都有其为大明续命100年之说,但是也有人说他是权臣奸臣,死后被万历帝清算,还差点被鞭尸,其所推行的改革新政也被废止,那么张居正此人该如何评价呢?

所以,个人举得他的改革绝对是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能有一个更好的出路,的确在张居正在地时候,明朝国力军力都开始恢复强盛,虽然他推动的改革手断有些不好,只要是干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一些小问题他既往不咎,但他的改革古代封建社会少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他一心为公,只是没有处理好小皇帝万历的关系,遭到万历的嫉恨,死后遭到别有用心人的暗算,万历清算张居正,才是真正的明朝灭亡的根源,所以才有学者说明亡实亡万历!

⑦ 张居正发现了大明的病根之后,为何敢挑战整个利益集团

张居正在历史上是的一位改革家,一直都有其为大明续命100年之说,但是也有人说他是权臣奸臣,死后被万历帝清算,还差点被鞭尸,其所推行的改革新政也被废止,那么张居正此人该如何评价呢?


所以,个人举得他的改革绝对是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能有一个更好的出路,的确在张居正在地时候,明朝国力军力都开始恢复强盛,虽然他推动的改革手断有些不好,只要是干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一些小问题他既往不咎,但他的改革古代封建社会少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他一心为公,只是没有处理好小皇帝万历的关系,遭到万历的嫉恨,死后遭到别有用心人的暗算,万历清算张居正,才是真正的明朝灭亡的根源,所以才有学者说明亡实亡万历!

⑧ 关于明朝灭亡及崇祯吊死的具体情况(言简意赅,但不要太简)

明朝灭亡从直接原因来说是李自成为代表的流民摧毁了北方的地方统治,打进了北京。从深层次原因来说,是罕见的天灾(陕甘连续五六年的绝收,北方大旱灾),小冰河期使得南方也歉收,突然而来的鼠疫大灾又让北方士兵死了大半(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照样感染不少,精锐同样损失惨重)政府维持不了提防安靖,加上建奴入寇,内忧外困让明朝灭亡。
根本原因是,明朝有着所有汉族政权中最垃圾的财政,明太祖虽然英雄绝世,但是毕竟农民出身,对于财富认识不够。开国祖制两大弊端,手下是低得不得了的商税,还有有功名读书人不用纳粮当差。到了中后期,尤其是隆万大开海以后,掌握国家最多财富的商人富得流油,却在南方士子的支持下,对抗皇帝,不用交税。崇祯时期江南只收下了个位数的茶税,而大量白银的流入又使得通货膨胀,白银购买力下降。明朝政府在收入最高的张居正时期,也不过收上了五六百万白银,张居正还因此被清算(明朝的既得利益集团记吃不记打,等到清朝用屠刀轮一遍之后,顺治时期年收入是三千万辆白银以上)。读书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兼并土地,又不交税。国家的纳粮负担只能转移到那些苦巴巴的百姓身上,最终,穷了政府,反了百姓,募兵也募不起来,只能靠那群混得和乞丐一样的军户去打仗。士大夫们倒是富得流油,靠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收不来的税收在对抗皇权中大占上风。最富的东林党阶层斗完阉党之后再内斗,就是不管国事。直到清兵南下,将整个中国的大城都屠了一个遍,掠其妻子,收其财富,剃发易服让其为奴隶之后才清醒,可惜倒是晚了。
崇祯死前,说大臣皆可杀,上吊之后只有一个太监以死谢恩。勋贵和官僚迫不及待地其迎李自成,然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⑨ 明朝后代是这样吗 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作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是这样的,朱氏皇孙后代基本都处于民军势力范围之下,他们又广积钱粮自然成为攻杀目标,杀他们还可以树立威信,他们不死谁会死

⑩ 明朝哪一年灭亡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 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

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

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2月8日,李自成建立“大顺”国,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 年。

4月25日(农历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三月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飞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也是农历三月十九。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大一统政权结束,南明开始。

(10)晚明覆灭于五大利益集团扩展阅读

1644年是一个闰年,是农历甲申年,是猴年。这一年中国正值大明、大顺、大西、大清政权交替。1644年是中国明朝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朝鲜仁祖二十一年,越南后黎朝真宗福泰元年。

这一年的第一天是星期五。这一年,发生由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战争时的一系列事变。因1644年为甲申年,史称“甲申国难”。

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百姓多所死伤。不久,在大清入主中原的征服过程中,曾在全国各地遭到了汉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装抵抗,大清军队为报复汉人的反抗,对抗清军民发生过多次大型屠杀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

阅读全文

与晚明覆灭于五大利益集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今天 浏览:552
企业的银行融资租赁 浏览:388
主力资金是当天买当天卖 浏览:893
天首集团股票 浏览:47
股票质押债权 浏览:928
九鼎华信投资管理 浏览:744
999黄金回收价格走势图 浏览:606
px行业融资 浏览:535
四川久远投资 浏览:148
人民币美金股票 浏览:44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录 浏览:674
中芯国际融资融券数据 浏览:727
种植贷款证明 浏览:242
人民币1元是多少美元 浏览:383
美金兑换人民币2019年3月汇率 浏览:406
融资买入杠杆 浏览:181
李嘉诚上市公司股票代码 浏览:775
韩币500元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124
新手理财知识 浏览:24
小额贷款36期可以提前还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