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石墨烯产品销量怎么样
石墨烯行业回归理性发展
从近乎热得发烫,到如今一片冷静,石墨烯产业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资本市场也在热炒石墨烯概念股,在2017年-2018年上半年,石墨烯概念股非常之火,而在各行各业,石墨烯概念炒作不绝于耳。”一位熟悉石墨烯行业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各地兴建石墨烯产业园,前几年就连个别县级行政区也要建立石墨烯产业园,甚至会出现如果不做石墨烯,项目都无法成立的状况。”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种情况下,石墨烯的发展很有可能重蹈纳米材料的覆辙,在基础研究未跟上节奏的情况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化进程先行先试,小企业扎堆儿进入行业,当热度最终褪去,行业回归理性,难免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境遇。
7月4日,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表示:“目前国内石墨烯存在原始性创新缺乏的问题,尽管专利数量多,但多为从1到N,从0到1的突破仍然匮乏,另外政府科技专项投入不足,缺失长远的战略布局。而由于国内从事石墨烯生产的企业基本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资金投入较为有限,且缺乏行业示范效应,因此在石墨烯行业头部企业引领和带头作用不足;另一方面国有大型企业也缺乏创新动力,存在‘等待摘桃子’的心理。”
利好政策助推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
2015年10月,《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融资引导、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等措施,以期推动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
在随后的几年间,中国的石墨烯产业园区以及石墨烯基地在各地开花,黑龙江、青岛、江苏、宁波、福建、四川等地纷纷出台石墨烯相关的专项政策,而冠以“石墨烯”之名的民用产品,如石墨烯面膜、石墨烯围巾等不断出现。
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从目前的产业应用层面看,石墨烯并未发展成“新材料之王”,而是长期处于“工业味精”的状态,即通过少量的添加增强主体材料的性能,并不能发挥主要的作用。大多数产品属于利用石墨烯与原有材料结合来提升产品性能,技术门槛较低,同质化严重。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电供暖专家组专家王安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比如说,我在炒菜的过程中添加了味精,总不能说自己炒了盘味精吧?”
经济观察报获悉,目前行业的相关的规范也在制定中。以石墨烯产品的命名为例,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去年发布了《含有石墨烯材料的产品命名指南》的团体标准,规定了石墨烯材料相关新产品的命名方法。办法规定产品名称描述应以特征、用途相结合的命名方式,便于消费者辨识。
同时,规定产品命名不应有夸大、虚假内容,不应使用“衍生特性或衍生用途”进行命名,如“石墨烯减肥腰带”“石墨烯理疗护具”等。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正在牵头头部企业进行团体标准的制定。
中国石墨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相关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石墨烯的行业集中度较低,基本上仍处于完全竞争的阶段,产业规模尚不及预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石墨烯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中国石墨烯产业规模达到70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10倍还多,2018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0.48%,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排名前十的企业如青岛昊鑫、东旭光电、东莞鸿纳的收入合计为7.44亿,市场占有率仅为12.4%,
2015-2018年中国石墨烯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专利数量及年度分布角度来看,自2009年的209件起逐年攀升,至2017年达到13371件的峰值,而后回落至2018年的7432件。
从区域上看,目前中国石墨烯产业主要分布在六大区域,即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以及海西。从数量上来看,根据CGIA
Research数据统计,2017年工商注册营业范围涉及石墨烯企业数量为4800余家。其中,实际从事石墨烯制备和应用的企业有900余家,65%为中小企业。
其中,长三角地区以2362家的数量占据“半壁江山”,珠三角以829家的数量次之,占总体企业数的20%,随后则是京津冀地区,574家占总体数量的12%。全国各地已有30多家在建或已建的石墨烯研究院或产业基地。
王安生认为,上述情况成为目前石墨烯概念的炒作甚嚣尘上的原因之一,且由于目前石墨烯在电采暖行业的应用更为广泛,因此乱象更为明显。“不少地区的政府招标文件明文规定招标石墨烯电热膜、石墨烯电热板,显然没有经过技术论证。”
在煤改电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在招标文件上明确写出石墨烯电热膜、电热板,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了解,一些企业为了参与其中,只好“声称”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了石墨烯;另一些初创企业对技术路径并不了解,但已经参与了这个行业,不得不继续下去。但实际上,目前低温辐射电热膜的产品标准正在修编过程中,石墨烯电热膜采暖的相关产品标准目前并未纳入其中,还在讨论的过程中。
清洁能源替代近几年是很大的增量市场,相关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采暖行业为切入口,一方面是看中了市场规模;另一方面民用化程度高,替换率高,更方便进行石墨烯产品的市场化推进。相比于石墨烯电容器对于产品的性能稳定检测的时间更长。
牛墨科技CEO杨悦仁表示:“根据观察,我们的施工工艺和宣传资料一旦印发就很容易被模仿,一般这些企业的存活时间在半年至一年,大部分是在2017年或者2018年成立,有些企业也会通过变更名称和营业范围的方式作掩饰,甚至有之前做食品设备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摇身一变进入石墨烯行业。”
一般情况下,通过向上追溯就可以筛除掉一大部分资质欠缺的企业,另外由于无法保障售后,这些企业半年或一年时间就会更换一批,需要换盘经营。此外也可以通过其是否参与过较大的地产项目以及政府项目的合作从侧面考核这些公司的资质。
发展回归理性 需求决定
上述局面的形成与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路径不无关系。据李义春总结,不同于国外以国家投入为主,大企业较多,瞄准高端领域布局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国内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市场驱动,更为聚焦传统产业的提升。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由科研项目支持,资金投入则以民间为主,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这样也决定了国内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的投入周期以及相应的稳定性。
新奥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来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第一个阶段是谁制备出了石墨烯就了不起,但现在更需要注意的是做出来之后,怎么去使用。”据了解,新奥目前从产业化应用的角度出发,正从具有有巨大市场规模的传统产业去找突破口。如煤矿管道、电子载带、地暖管等在国内具有转型升级的痛点,其规模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也十分可观。
从较为通俗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将金刚石“压扁”就是石墨烯,不过从其标准定义来看,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单原子厚度薄膜。
但在石墨烯的应用层面,鲜有人用石墨烯的学术理论来进行应用,基本上将其统称为“石墨烯产品”。这就意味着在应用层面已经认识到了石墨烯的缺陷以及范围,基于此才能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义。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规定,石墨烯按层数可分为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石墨烯的性能随着层数的叠加而逐步递减,一般超出10层之后几乎丧失了性能优势。
李金来告诉记者:“石墨烯材料的制备还是根据应用决定,比如说我们要做1-2层的,是为了做导电用,5层左右是为了导热用。那么从公司来讲,我们想还是要尽量低成本制备。”
7月4日,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需要明确的是,石墨烯产品要区别石墨烯的科学定义,并应与石墨烯的应用相结合,要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才能确保产品更好地应用。到目前国内外从应用角度而言,只将石墨烯的性能发挥到了5%-10%,如果能发挥至50%,将带来更大的进步,现阶段石墨烯是在复合化时代最为主流的技术,主要以石墨烯粉体为主,能够跟很多材料相结合,因此石墨烯成为了平台性技术,即为一般供应技术,技术突破后即可在平台上根据应用场景生成不同的应用。”
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正在回归理性。据了解,现阶段石墨烯产品的应用场景主要聚焦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以及海洋工程等方面,以石墨烯铝合金电缆为例,石墨烯铝导线可以降低输电损耗5%以上,该项成果已经通过工信部组织的成果鉴定。
业内分析认为,未来在高端应用方面,随着石墨烯薄膜器件技术成熟,石墨烯多晶薄膜将被应用于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领域,更进一步地,石墨烯单晶薄膜则将用于高性能计算以及人工智能领域。
❷ 青岛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青岛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4月05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硅及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王昆明
成立时间:2012-04-05
注册资本:1275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28323002905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青岛市平度市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春潮路1号办公楼二楼A206
❸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哪个做导电材料好
石墨烯自问世以来,尽管引发无数热议,但仍然是诸多领域研发者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包括锂电行业。目前石墨烯在锂电池中主要被用作导电剂。
在锂电池的制作细分工艺上,导电剂的加入通常首先考虑的是电池材料活性物质本身的特性,直接作用是增加导电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导电性能会直接影响电池的放电平台、容量发挥、循环稳定、内阻、高倍率性能等。
当前锂电池使用较广泛的导电剂可分为导电炭黑、导电石墨和新型导电剂等三大类,其中新型导电剂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从锂电池导电剂的研究发展历程来看,正在经历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三个过程,这表明导电剂的颗粒粒子越来越小。这源于锂电池对容量、循环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的导电性极大影响着这些因素,加入颗粒粒子越小的导电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直接方法。
那么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这两类新型导电剂谁更具优势?高工锂电网将从性能、发展瓶颈、价格成本等多角度来综合比较分析。
到底谁会更胜一筹?
首先来了解什么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碳纳米管是由一层石墨层卷起来的直径只有几纳米的微管,也可由不同直径的微管同轴地套构在一起形成管束。按照层数来分类,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也分为单层石墨烯和石墨烯微片(多层结构)。
从本质上看,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都属于石墨类材料,只不过碳原子的排列组合不同,形成螺旋状的碳纳米管和片状的石墨烯,所以它们都具备石墨的一些相同特性,比如导电性。
具体而言,碳纳米管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的键态和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导致活性位置增加,成为理想的材料添加剂。但石墨烯电极拥有更小的极片电阻,可以做到更大的压实密度。
导电剂通常要在最少量添加的情况下,实现最优的导电性能。目前,市场化应用的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都是以预分散导电浆料的方式提供。从导电性能上看,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第三代导电剂,石墨烯的导电性无疑会高于其他产品。
青岛昊鑫新能源科技公司(下称“昊鑫能源”)沈杰博士表示,石墨烯的导电性好,碳纳米管的优点是它在电解液中的吸液能力更强。
而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更看好碳纳米管导电剂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因为纯石墨烯的离子导电性没有碳纳米管好,加入纯石墨烯导电剂的电子会在循环几十周后跳出来,这一点会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
对此,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比克电池”)基础研发部柳青博士表示认同,碳纳米管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都比较好,这更有利于提升电池的循环性。
从导电机理分析,石墨烯通过点面接触来导电,碳纳米管则经由点线接触传输。一般而言,接触的面积越大导电性能就会越好。有业内人士认为,片层较厚的石墨烯会阻碍锂离子的扩散而降低极片的离子电导率,6-9层最为适宜。
其实都存在发展瓶颈
事实上,尽管各有优势,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这两款导电剂都存在发展瓶颈。
目前业界对石墨烯的一点共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制作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而对碳纳米管来说,最大的难题则是分散。相较之下,碳纳米管的分散“难关”比石墨烯的“难产”更容易攻克,碳纳米管在导电剂上的应用也更为成熟。
据了解,OCSiAl目前已实现单壁碳纳米管的大规模生产应用,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单壁碳纳米管研发生产的跨国公司。
该公司香港总裁Grigory Gurevich 自豪地表示,OCSiAl是国际性的大公司,在全球拥有很多的资源,包括几百甚至上千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都有世界知名的实验室、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研发添加剂的分散和应用。OCSiAl的产品分散好,很容易添加到材料上,客户不需要重新分散也无需改变原工艺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界一直对石墨烯产业化感到渺茫,但近日高工锂电网经多方调查了解,确认昊鑫能源已经实现类石墨烯的产业化生产。与市场上几十甚至上百层的石墨微片相比,昊鑫能源批量生产的石墨烯导电剂产品能够做到2-10层。
两者价格下降空间都很大
正所谓“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说,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购买成本是其考虑衡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款产品谁能够做到成本更低,无疑会增添竞争优势。
目前市场上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两款产品售价相差不大,但不同型号的导电剂价格会有很大差异。据了解,常规的碳纳米管导电剂的价格是700-800元/kg。
Grigory Gurevich表示,作为产品推广,第一点就是价格要有吸引力。以往的添加剂在价格上甚至超过了基质本身。与其他公司相比,OCSiAl的产品不仅价格低,而且更加有效率和吸引力,因为其添加量与其他添加剂相比要低得多,从0.001%到0.1%。
据昊鑫新能源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生产的类石墨烯产品产能已经接近200吨,比亚迪和国轩高科都已成为这款产品的使用客户,而且公司计划明年将把产能扩大至1000吨。
高工锂电网从比亚迪处了解到,昊鑫能源的这款导电剂比市面上同类产品导电性能要好,价格上也比较有优势。
上述昊鑫新能源负责人介绍,与市面上的导电剂相比,公司的产品价格与其差不多,但导电性能好很多,即使在减少添加量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导电效果,例如在添加量为碳纳米管25%的条件下就能实现相同导电性能。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认为,目前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均做成导电浆料,价格比普通炭黑SP贵很多。炭黑是非常成熟的导电剂,价格比较稳定。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价格下降空间较大,石墨烯价格下降速度更快,应用前景很大。至于在锂电池的应用上,两款导电剂不同的用法会产生各异的效果,孰优孰劣很难判定。
❹ 青岛昊天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青岛昊天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4月0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王兴军
成立时间:2014-04-09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21123013942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夷山路1号5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