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颐高集团翁南道李庆华

颐高集团翁南道李庆华

发布时间:2021-07-19 21:29:27

『壹』 我想看成功人士的 故事或是创业史 有谁有谢谢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贰』 浙江大学的知名校友

浙江大学的知名校友:

杨奇逊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文虎 :力学家、教育家、振动工程专家。

沈昌祥: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和生:数学家,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宜张: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金国章: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院士。

干福熹:科学家。

王元:著名数学家。

陈吉余 :河口海岸学家、教授、名誉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建荣:教授。

潘镜芙:船舶工程专家。

汪槱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臧克茂: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

孙优贤:工业自动化专家。

徐扬生:院士。

林祥棣: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徐承恩:炼油工艺设计专家。

杨裕生: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

龚晓南:浙江大学教授。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教授。

贺贤土:大学教授。

励建书:数学家。

戴立信:有机化学家。

袁权:化学工程专家。

杨福愉:生物化学家。

杨焕明:院士,生物学家。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纪地质专家。

谢学锦:化学家。

韩祯祥: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

沈家骢: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郑树森: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

潘云鹤: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专家。

朱玉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百廿载波澜壮阔,双甲子勇立潮头。2017年5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在紫金港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各级领导、海内外嘉宾、30余所海外著名大学校长、80余所国内高校负责人、广大师生校友欢聚一堂,共襄盛举。

诺贝尔奖获得者,82名海内外院士,部分将军代表,国内外兄弟高校的领导,部分央企负责人,知名企业家代表,浙江省有关市县及浙大西迁办学所在地政府领导,浙江大学部分校董代表,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关心支持浙大建设发展的各界嘉宾,和全校师生一道,相聚在浙大校园,共同为浙大120岁生日庆贺。

『叁』 中外有哪些记者出身创业成功的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肆』 翁南道的社会公益

翁南道董事长一直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长期参与“春风行动”爱心捐助活动,累计捐款总额位列杭州市西湖区前十位;并积极参与省市区的农村帮扶结对活动。身兼浙江大学MBA研究生企业导师、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客座教授等多个导师身份定期深入校园与学生课堂对话指导,颐高集团还与各大院校建立了高校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培训平台。 并在余姚中学、浙江大学等设立助学基金

『伍』 谁知道百度的创业历史啊 听说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啊 是怎样艰苦的走过来的啊

以下是我找到的。。。。:大学生创业网讯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市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购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记者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典型人物:南存辉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卖。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市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市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忍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典型人物:郭羽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收购,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开发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公司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1993年,一起写诗歌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买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舆论,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歌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做不做得成舆论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买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出身:始终是工人代表人物:凌兰芳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买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接班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文革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牵连的。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谁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台湾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公司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陆』 翁南道的介绍

翁南道,1988年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长江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1祖籍浙江余姚,浙江大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颐高集团董事长,是中国资深的IT运营和商业地产专家。翁南道于1998年创办颐高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IT服务商和商业地产运营商,旗下拥有“颐高数码”、“颐高科技创业园”、“颐高广场”、“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颐居养生园”、“微巢投资”六大核心产业。2014年颐高集团品牌价值达108.89亿元。

『柒』 翁南道的个人履历

1984年,翁南道考入著名高等学府浙江大学,选择了那时还没有被国人所知晓的计算机专业。其实,此时的翁南道对于计算机开发的热情并不大,他最大的兴趣是办实业。希望有一天能成立一家自己的IT企业,打造一个让中国业界都知晓、甚至世界闻名的大品牌。
1993年,翁南道以特有的敏锐眼光和浙商独有的拼搏精神,与几个同学投身商海创立了颐高集团的前身——浙江大学灵峰科技开发公司。 虽然公司不大,但凭着起早贪黑的勤勉和对市场的不断摸索,当年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元。
就在许多IT商户还在忙着买进卖出赚差价的时候,翁南道的眼光已在搜寻着新的商机。借着家用电脑崛起的潮头,他一跃成为文三路上第一位靠卖兼容机发财的千万富翁。
1998年,以中关村为首的全国各类IT核心街区纷纷出现了大型的电脑专业市场,IT产品流通行业正面临着迅速转型。翁南道看到这个机遇,果断地在文三路最繁华的地段开设了杭州高新电脑城。这是浙江省第一家电脑专业市场。
这个市场里共有155个摊位。最初还为能不能完成招租而担忧犯愁,没想到招租信息发布后前来报名的商家竟有500多户,最后只好用抽签方式确定了进场名单。
初露头角,杭州高新电脑城即得到了市场和专业人士的大力追捧和肯定。其弥补了数码市场没有专业销售渠道的空白,实现了在IT数码的终端客户和源头端的商家、经销商之间建立起彼此信赖与依托的平台。消费者终于开始有机会了解数码产品,知道哪里可以买数码产品,而商家也更增加了自身销售渠道的选择,多了一条发展之路。
首战告捷,很快翁南道又在宁波开出了第二家“高新科技广场”。情况依然很火暴。就这样,从IT渠道商到IT专业市场运营商,颐高完成了第一次的华丽转身。此时的翁南道也
突然发现杭州高新电脑城的名称似乎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他内心深处开始希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一个能够体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连锁品牌。
此时的翁南道以独有的视角决定了“颐高”的诞生。2000年,翁南道决定在宁波开出的第三家数码市场正式取名为“颐高”,随即也将杭州的高新科技广场正式更名为“颐高数码广场”。同年4月,注重品牌价值和营销战略渠道的翁南道向国家工商局、国家商标局正式申报“颐高”“和EGO”为注册商标,并同时成立了“浙江颐高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决定以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模式来经营数码连锁市场。从那个时候开始,颐高在翁南道的带领之下逐步走向了全国,大踏步的迈着数码连锁化的中国步伐。行业年均20%的增长速度也造就了颐高的飞速发展,仅3年时间,先后完成了颐高在浙江省内的连锁布局,在杭州外的宁波、绍兴、台州、湖州、衢州等地开设出多家数码专业市场。紧接着开始迈向全国。在2004年,颐高开始站在“中国最具竞争力数码连锁电子市场前三强”、中国最具成长性IT服务商、“中国最具竞争力IT网络商城”等全国性荣誉面前,受到了广大厂商、分销商、零售商的广泛关注。
2005年,中国·颐高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颐高进入了黄金高速发展时代,与全球TOP50的IT厂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球知名企业如微软、英特尔、AMD、联想、HP、DELL、索尼、三星、佳能等都先后加入颐高集团的战略伙伴联盟之中,彼此在卖场资源、媒体平台、品牌渠道等诸多领域进行着全方位的合作,在这样的成功合作和项目管理中,翁南道的颐高集团逐步强大,日趋完美。
2006年,颐高数码被评为“中国IT连锁第一强”;颐高运作成立浙江市场研究院、亿茂商业公司,为中国专业市场发展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颐高控股杭州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开启自主研发创新平台之路。
在数码连锁大踏步在全国扩张的同时,翁南道没有将自己的事业局限于此,而是将目光投向新的领域——商业地产开发。2002年,颐高商业公司正式成立,紧接着在三年内的时间成立了颐高孵化器公司、颐高楼宇物业公司、颐高民营投资担保公司、颐高中信投资管理公司等,并通过不断升级整合 ,到2009年,颐高创业园横空出世。
之后两年时间,颐高创业园先后在北京、杭州、宁波、太原、长春、嘉兴、湖州等地创办了IT综合创业园(IT MALL)。IT MALL是集IT商业、创业公寓与科技楼宇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是颐高创业园的物理概念。
颐高创业园已成为颐高集团旗下的IT科技园、国家电子信息示范园、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第一家省级民营科技孵化基地、首批特色软件园。拥有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创业园经过11年发展已形成了IT软件研发、创意产业、电子商务、IT服务外包、科技创业孵化与网络技术的产业链,并于2012年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09年,翁南道又迈出创新的一大步,颐高集团的商业地产IT综合体模式——颐高广场横空出世。汇聚 IT总部基地、电子商务总汇、创意产业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创新产业,配套商务公馆、数码旗舰、数字影院、商场超市、餐饮休闲、娱乐健身等商业生活元素,集聚城市创业精英,打造城市创新坐标。至2012年,颐高集团精工10城10盘,已在嘉兴、淮安、衢州、绍兴、连云港、镇江、潍坊、杭州、宁波等城市,成功开发运营了近200万平方米楼宇园区基地。2011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年会,颐高广场荣膺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商业地产项目”奖项。
2011年,在颐高广场的基础上,翁南道又联合团队打造了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这是集特色产业园、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业平台,构建了当地最大的网商群体生态链和电子商务产业链。涵盖电商总部基地、网商创业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学院、网货博览城与物流基地六大功能板块,吸纳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培育近千名网商创业就业,直接带动当地综合产值,创造就业岗位近万余个。
2012年,翁南道这个不知疲倦的战神,又开创了新的商业地产模式,养生地产。区别于一般的度假、养老产品,颐高养生产业园以客户体验为导向,注重人文情怀的营造,这在选址上可见一斑。据介绍,颐高养生产业园一般落户于风景秀美、极具鲜明地域文化底蕴的地区,或幅员辽阔的森林,或错落有致的梯田,或零星点缀的水塘,因地制宜,依托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融入当地特色风情文化,比如结合桐庐的中药文化,打造自然天成又独具魅力的生活环境。
2013年,颐高集团成立十五周年,15年的发展,翁南道和他率领的团队,依靠着强大的市场占有率、专业的数码市场渠道、创新的商业地产模式、权威的战略合作联盟、科学的市场管理模式,创造出众多IT界和商业地产界的奇迹,将颐高集团打造成专业从事商业地产开发、运营和模式创新的企业。
截至2014年底,颐高集团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42家。“颐高数码”、“颐高科技创业园”、“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颐居养生园”、“微巢投资等核心产业,覆盖IT、地产、商业、网络、传媒等领域,品牌价值达108.89亿元。
2015年1月15日,第九届中华电子企业品牌价值300强颁奖典礼在昆明举行,颐高集团2014年度的品牌价值高达108.89亿元。

『捌』 颐高集团有限公司的介绍

颐高集团成立于1998年1,是专业从事IT大卖场、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的大型集团企业,拥有“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颐居养生园”、“颐高数码”、“颐高科技创业园”、“微巢投资”1五大核心产业,覆盖IT、电商、地产、商业、网络、传媒、养生、投资等领域,旗下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42家,品牌价值108.89亿元。1集团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电子商务百强企业”、“中国商业地产领军企业”等荣誉。集团董事长翁南道是中国资深的IT运营和商业地产专家。

『玖』 郑元豹老婆叫什么

放眼浙江民营企业,排名前几位的浙商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后台靠山:鲁冠球第一份职业是打铁,徐文荣、李如成躬耕田亩,邱继宝、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缝,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杰出代表,在中国场经济刚萌动时,靠自己的勤劳、精明抓住了好时机。他们大都从事着传统行业,一步一个脚印累积起自己的财富,事业根基比较扎实。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坚持不断学习,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谱写了浙商传奇,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企业家。

不知道朱金根当初在金属机床切削表演中引来一片赞叹时,是不是就注定了30年后他会接手这家企业,并在他手上完成海外发展成为跨国;不知道郑永刚主动接过连年亏损的服装厂时,是不是已有创造一个中国服饰的国际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荣18岁那年当上供销社营业员时,是不是已预示着将有一个横店集团横空出世……

走访了多位知名浙商,发现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与现在的事业相去甚远:谁能想到当年在路边给人修鞋的南存辉,后来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谁能料到,当年在农场里默默无闻,直到不惑之年还毫无成就的宗庆后,打造了国内第一饮料王国;又有谁能想到,如今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16年前还躲在大山沟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与成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将来要走的路。记者对浙江的企业家做了个小调查发现,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五花八门,但或多或少对今天的成就有所影响。

出身:有胆有识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辉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质量就是生命

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的南存辉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应该生长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环境都很一般,南存辉并不比别人幸运。

从六七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叫。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很沉重地告诉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读书了,家里需要你。”

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是街坊上手艺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在温州柳镇走街串巷,摆摊替别人修鞋。

艰苦的生活经历,使南存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近几年来,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样俭朴,还让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自己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儿子假期回温州,南存辉也要求他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辉在事业上很专一,从事低压电器几十年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但他还是跟记者说:“我还没有做到最好,只有把这块场做到最好了,我才会考虑做其他的。”踏实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这跟他的修鞋经历分不开。

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包上伤口,着巨痛,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子。尽管年轻,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辉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动作熟练,而且总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质量更可靠一些。

看着孩子小小年纪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亲经常用朴素的道理告诫南存辉:百脚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

正因为南存辉修的鞋质优价廉,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后来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跑来找他修鞋,这使他明白,质量就是生命线。这也为他后来极其重视产品质量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阶层
典型人物:郭羽

认识郭羽的时候,边锋刚刚被盛大,他大赚了一笔,用这笔资金创办了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开始自己原创网络游戏。不可否认,他的营销比游戏做得更好,不久前,他了天畅专心做共合网,同时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网络打算投资。但无论做什么,他没有离开网络。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当语文老师,但那一年课没好好上,却出了三本书,一本武侠小说,两本诗集。真正以工作状态去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从杭师院毕业,郭羽毫无选择地被分配到学校当了教师,不过这位在大学里上蹿下跳的活跃分子并不喜欢教师这个稳定的职业。

1993年,一起写诗的哥们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了一大堆花衬衣花短裤准备南下。临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报社要招人,郭羽心动了。做记者,引领社会,这种感觉就好比当年在大学里写诗做“文化领袖”一样,郭羽立即改变了“下海南”的想法,进报社做了记者,2年后又进了电视台。“这个行业对我未来的影响很大。”

做不做得成领袖暂且不谈,郭羽进入记者行列后,发现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总能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最先进的事物。

1995年,郭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了6500元了台386,上网还要拨长途到上海。

同样是因为采访,郭羽认识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几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他的敏感性,预感到棋牌游戏未来的前景,郭羽半只脚跨进了商海,投资了边锋。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划过一系列节目,采访了鲁冠球、宗庆后等前辈,说是采访,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偷拳头,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

郭羽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一般只有3~4年,之后就会追求新的东西。”如今的郭羽很潇洒,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投资好项目,开始可以自己带团队,找到好的团队再退出。

古人投笔从戎,今人投笔从商,吸收了先进知识的文化人总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浙江也不乏来自文化人的浙商队伍,主要来自3个人群:公务员出身,如颐高集团的翁南道、宋城集团的黄巧灵;记者出身,如天畅科技郭羽、养生堂的钟睒睒;教师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马云。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较稳定,但心却不安分,于是出来创业。他们所从事的大都是服务、消费品、新兴产业,他们大都能言善辩,策划能力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都很强,展现了新浙商群体的另一面。他们让浙江的经济更具活力,商业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终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兰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兰芳17岁,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浙丝制丝二厂工作。在这家企业,他经历了入党提干、打倒受审、重新起用、奋起创业这几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在这家企业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为这家企业的当家人。

刚进厂的时候,凌兰芳是一个送茧工,因为个子矮小,背不动茧包,也推不动茧车,他咬着牙练。今天的凌兰芳步履快捷走路带风,他开玩笑说:“这身功力就来自当年当送茧工。”

那时工厂常停电,就要人力接替电动机,把煮熟的茧子从机器的“肚子”里摇出来,一般人只摇十来下就气喘吁吁要换人,可凌兰芳总是越摇越猛,不服输的精神让这个小个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岁那年,他一人一口气把煮茧机整整摇了一个回转,当最后一笼熟茧摇出来时,凌兰芳脸色煞白,踉跄几步,栽倒在茧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当时的恋爱对象,常骂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过至今尚未有人破我这个记录呢!”凌兰芳自豪地说。

现在,厂报《丝绸之路报》上署名“宋俭功”的文章,员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写的——“宋俭功”者,送茧工也!凌兰芳一直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厂的普通工人。

刚进工厂那会,他常给没文化的工人念报纸写家信打开水点心,乐于助人。凌兰芳很快被组织上作为人培养,21岁就当上了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到了后期,凌兰芳被看作“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受到了严厉审查,每天在车间里“监督劳动”,有时达到11个小时。那些朴实的工友,虽然弄不明白一个年轻人转眼间的沉浮,但是出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让凌兰芳感受到一丝温暖。许多员工偷偷地给凌兰芳送吃送粮票,帮他缝补衣服,说些安慰的话——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做是有可能受牵连的。

凌兰芳至今回忆到这些情景仍然感动不已。所以尽管现在他已经接手工厂成了当家人,还是把工人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

能在一家企业从头坚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谈了一次恋爱就结婚并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样难得。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也是一个。他们的所有人生足迹都离不开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了。多年后他们成了企业的当家人,特点也非常明显:他们关心员工,企业文化做得好;同时,这样的大厂有不少的老员工,除了创业,这样的企业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采访了这么多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转折。未来的掌控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谁能想到,日本佳能的开创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学附属妇产科的助手;又有谁能想到商界巨擘王永庆最初只是个茶楼跑堂;人们恐怕也不知道戴尔的创立者迈克·戴尔的第一份工作还和中国有点关系,他在一家中国餐馆当过小工……

谁都有过年少无知,谁都有过书生意气,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时却没有那么看重选择,似乎时间多的是,还有无穷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折腾,去拼搏。昨天与一位五十多岁的朋友聊天,他感叹,小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年纪越大,日子好像越过越快,一眨眼,竟临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驹过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与成功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不管你现在在干什么,不代表你将来也干什么。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阅读全文

与颐高集团翁南道李庆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打新股票仓位 浏览:568
天涯推荐股票 浏览:999
股指期货最少多少资金 浏览:740
华枫投资 浏览:974
炒股炒外汇 浏览:922
港澳一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643
癌症银行贷款 浏览:150
短期理财渠道 浏览:813
段永基投资 浏览:251
中国外汇管制限额 浏览:288
股指期货后买基金 浏览:254
2880表价格 浏览:232
中林集团信托 浏览:193
在陆金所里投资安全吗 浏览:315
期货大行情特点 浏览:239
买基金用什么账户 浏览:903
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建行 浏览:185
股票简单解释 浏览:34
pe股票ttm是什么意思 浏览:825
海航投资值得长线吗 浏览: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