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司为什么要融资上市
所筹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没有还本压力;一次筹资金额大;用款限制相对较松;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带来良好声誉;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对于潜力巨大,但风险也很大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在创业板发行股票融资,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本质上为企业所有者通过出售可接收的部分股权换取企业当期急需的发展资金,依靠资本市场这种短期的输血促使企业的蛋糕迅速做大。
从长远的角度讲,融资为手段而不是企业的终极目的。融资通过企业有效资本的具备而指向了企业现阶段所选择的产业或将转型的产业的竞争优势塑造,进一步指向了企业的利润以及终极的股东价值回报的最大化。
(1)ipo直接融资扩展阅读
将自己的企业部分地出售给上市公司(一般上市公司需要达到控股地位),或者换取部分现金,或者获取上市公司部分股票,都是明智之举。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发行新的股票,或者定向发行新的股票,或者利用公司的资产抵押向商业银行举债,或者利用大股东资金优势向大股东借取股东贷款等。
B. IPO加速发行是支持实体经济吗
IPO 是实体经济融资的解药。①信贷融资仍是大头,在直接融资中股权市场有待发展。目前中国股权融资仍较小,加上债券融资后直接融资占比也不高,贷款仍为主要融资渠道。16 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社融比重为 7.0%,债券融资为16.8%,而日本同样是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国家,其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比高达 60%以上,美股则高达 80%以上,中国直接融资市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直接融资中,当前债务融资发展过快,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 123.1%,高于国际水平。沉重的债务负担拖累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企业改变融资结构,在直接融资中更多采取股权融资。②IPO 融资助力企业业绩改善,支撑实体经济增长。上市公司较非上市公司更易获得持续的低成本融资,这既支撑企业迅速扩张,又利于降低财务费用。
长期看 IPO 发行不改市场趋势。①回顾市场表现,IPO 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IPO 供给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IPO 发行节奏与 A 股行情更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在牛市中 IPO 发行较多,在熊市中 IPO 发行更少,在震荡市中 IPO 发行节奏保持平稳。②长期看 IPO 发行对 A 股资金面影响不大。从 A 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 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在 16 年 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 1496、16967、1140、3780 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 6.4%、72.6%、4.9%、16.2%,相对而言 IPO 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从而长期看 IPO 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短期 IPO 节奏过快,需要新平衡。①近期 IPO 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从资金供求细项看,IPO 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 IPO 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16 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 13.7 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 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 381.9%,这就意味 16 年 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 7210 亿元;其次,在定增中部分项目通过资产对价完成支付,这部分基本对市场资金面无冲击,16 年再融资中现金对价部分占 61%,为 10369 亿元,短期 IPO 发行对资金供求影响加大。②建议监管层加大资金入市力度对冲 IPO 加速对资金面的冲击。虽然 IPO 发行制不断改进,但目前核准制仍不完美,主要体现在 IPO 核准制定价不合理,近期 IPO 加速发行,将有利于解决 IPO 定价不合理问题,发行节奏加快导致新股难获连续涨停。但是打新收益率持续降低也挫伤资金打新的积极性,在市值配售制度下其为打新而锁定的 A 股仓位也将解冻,由此对 A 股资金面造成压力。
为缓解 IPO 定价不合理和 IPO 加速造成资金面紧张局面,监管层应当从其他资金供求方面下手,比如加快批准成立私募、公募基金力度,加大银行理财、养老金等资金入市节奏、降低再融资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