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家的行善与爱有什么区别
佛家的行善是讲时间,地点,机缘的,专行善事是有为,求行善得善报更是不好,随缘内劝善度化相对容更无为一些;至于爱也是有个局限性的,广义的爱含有慈悲,狭隘的爱含有更的情的成份不利于修行。
当你的修行到一定程度后,你不会随便乱做“好事”,也不会随便乱“爱”!愿你理解!
❷ 佛家讲的爱众生是一种什么爱
您好:佛教所指的爱众生就是无私奉献的那种比如你要他死就能救一个人他立马就自杀的那种
❸ 佛家的慈悲和爱
启请南无阿弥陀佛慈悲加持
让我有智慧回答你的问题
你们一起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啊!人固有一死,馒头给那个不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吧!这个人希求人天福报,如果不给他就断了他的法身慧命了,他的身死了,难免会堕落三恶道。所以你们念佛人应该把人天机会给这种人,让他们还能在人天善道多活几天,多增加点闻法的机会。你们既然能够发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边,受用比这边的锦衣玉食还要殊胜万倍,更何况是一个馒头而已?
你们念佛得生净土了,也有他们的功劳,你们成佛了也要倒驾慈航,回来救拔那些因为一个馒头而失去往生极乐世界机会的苦难众生!到时候你们有法力,有善巧方便,一定事半功倍。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两全其美的办法。
祝精进!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加持
❹ 佛经里面是怎么解释爱的
1、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
2、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3、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5、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6、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8、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9、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住。
10、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1、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12、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
13、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14、果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
15、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
16、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
17、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18、把爱情断掉绝对不是绝情无义,跟诸位讲穿了,你那个爱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虚情假意。
19、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
20、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21、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22、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
23、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24、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
25、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
26、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
27、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
28、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
29、一定要转烦恼成菩提,你才能够悟入佛法,你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30、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31、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
32、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
33、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34、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
35、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36、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37、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
38、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39、今天我对这个人好,明天我又对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还能靠别人吗?
40、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
41、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42、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越淡越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43、你爱情太重,往生就发生障碍。
44、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45、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46、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47、这个事实的真相,你要看破,你从此以后,这一切恩恩怨怨要把它舍弃。
48、不要想爱情,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就好。
❺ 佛教对爱的解释
【十二因缘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叙述十二因缘之经,为研究十二因缘回之重要资料。又称贝答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闻城十二因缘经、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思惟十二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与缘起圣道经虽为同本异译,惟本经仅叙述十二因缘,后者更述及八正道。阅本经者须注意以下之顺序:(一)由念老死依何因缘,次第求到识,即老死、生、有、受、爱、痛乐、六入、名相、识。(二)由老死灭尽依序以至痴。〔历代三宝纪卷五、大唐内典录卷二、古今译经图纪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三〕
❻ 表达爱佛家经典禅语
真正的爱情,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 真正的爱情,是在无法爱的时候,懂得放手专 因为,放手才属是拥有了一切…… 请在珍惜的时候,好好去爱 在放手的时候,好好祝福…… 爱这个东西谁都说不清,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因为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爱可以让你为对方做任何事,说任何话,爱就是无条件的为对方付出,做任何事做有意义的事情!即使一个人也不会孤独!...........
❼ 佛教的金钱、财富观念。
如果当前阶段谈及“佛教的看法”,恐怕能做出答复的多半是“佛教信徒”。信徒在一定程度上不一定具备全然代言宗教的能力。所以信徒的答复可能,或许,大概会有一些局限性。而“一定程度”弥补这些局限性的是自己亲身的体会。
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体会,我个人不敢说代言。仅仅以一个凡夫的身份来参与您的问题。
“金钱”本身或许并不是“好”和“坏”所能直观定性的。金钱和财富本身并没有罪过。如果依照佛教最基本的“因果观”来理解。金钱也是一种因果体现的现象。比如一个人的财富收获是有客观规律主导的,而非自己情感上的占有。也就是说,一个人能赚多少钱,能拥有多少私人财产,其实是客观规律运行的安排。表面上看可能是他努力经营,积极争取而得到的。其实或许他已经注定拥有这些钱财。而努力经营和积极争取只是“助缘”,就像一粒种子埋在土里。努力经营和积极争取就相当于浇水施肥。但是前提是土里一定要有“种子”,而且是想要的那颗种子。由此才会有“果”产生。如果没有种子,任凭如何浇水施肥恐怕都不会得到理想的回馈,或者说得到的回馈不是自己想要的(杂草)。毕竟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贫穷者都没有努力过,并不是所有的破产者都没有争取过。
我们再回到“金钱”观念的话题上来。钱财可以促进贪欲者堕落。贪婪钱财,以及拥有钱财后贪欲膨胀。造下广大的恶因。比如杀食生灵,享受美味。行淫纵欲,欺压弱小等等行为,炫富傲慢等等...从心念到行为上都充满“负能量”。那么负能量的发散导致的回馈可想而知。
但是如果能够觉察根源。按照规律去行事,则“金钱”可以成为修行的助力。比如以金钱来造作善因。行使布施救难。此时金钱便直接成为“正能量”的载体。在内心正念的驱使下,行使正面的行为,这就为的到正面的回馈奠定了理论依据。那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回馈是可以真正感动自己内心的。所以这些“体会”就是先前所说,可以弥补外界听说学到的理论的局限性的。
所以“金钱”本身的这种性状,或许,大概,可以理解为“近似”于所谓的“空”概念。无所谓好,无所谓坏...
❽ 佛法中的“爱”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在佛法中,爱,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无论所爱的对象是男还是女,终究仍是这样的规律。
佛陀也提倡爱。佛陀提倡的是大爱,名为慈悲。对一切众生慈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给与真乐,人苦即我苦,全力救拔。这种对众生的爱不以自己的需求转移而变化,不以对象的美丑善恶而有分别。
(8)爱佛家理财扩展阅读
佛教不是爱的宗教,是慈悲与智慧的宗教。一些宗教被视为爱的宗,佛教中则以“慈悲”为中心,而不直言“爱”字。佛陀曾喻示有关爱者,增支部经典即谓:“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 慈悲是什么,“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苦难。就是说,我给你快乐叫做“慈”,帮助你解决你的苦难叫做“悲”。
到了大菩萨的境界,比如观音菩萨,就被称为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呢,就是没有条件地给予你快乐,不分彼此地解脱你的苦难,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才是佛教对“爱”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佛称为慈父,观音称为有求必应,就像慈母一样。佛教甚至说“如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就是佛看到众生没有得度啊,会终宵哭泣。佛不是为了占有他,而是为了解救他,让他获得解脱。 所以“慈悲”与“爱”的区别就在这里:“爱”是需要是占有,“慈悲”是完全地利益对方。这就不难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慈悲”。
❾ 佛法对于爱赌之人怎么办
共有六大过失
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大宝积经》
【注释】赌博共有六大过失,或谓不良后果:第一,赌博之人,财产逐日消耗,最终可能荡然无存;第二,赌博之人,即便偶尔获胜,心里也有很多怨念;第三,沉溺赌博,风评不会太好,明智之人都会斥责;第四,好赌之人,往往没有信誉,别人不会敬重相信;第五,好赌之人,人际关系很差,他人只会日渐疏离;第六,好赌之人,因为心有不足,往往会生起盗窃心。
——凤凰佛教综合
本文转自凤凰新闻
形形色色的赌博,在当今社会已大行其道。知道一点佛家对赌博的看法,既可吸收一些佛学知识,对我们深入了解赌博,了解人生,也有帮助。相信,没有怎么接触
过佛学的人,也多半觉得,赌博要获得佛家认同,可能性太低了。一点不错,在佛家而言,赌博不是一种“正业”,即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何以不正确?因为它使
人“不清净”。一个人不清净,就只能继续在苦海中沉沦下去,解脱无期。
《长阿含经》指出,赌博属于“损财业”之一,它有六项过失:一,财产日益损耗;二,虽则赢钱,也会与人结怨;三,被智者责备;四,不获人敬信;五,被人疏远;六,会生起盗窃心。
再根据《中阿含经》,以赌博求财,属于“非道”之一,即不是正确的求财之道。赌博之人,因赌败而有“六灾患”:一,心生怨愤;二,心生耻辱;三,夜不安寝;四,令怨家高兴;五,令亲属忧心;六,在人前没有信誉。
归纳起来,佛家认为赌博首先会导致赌者“损财”,继而,“损财”引发赌者精神上种种扭曲的痛苦,然后,再对他人造成严重的影响。佛家二千多年之前的描述,就像告诉我们身边每一刻发生的事!
我们留意到,对于赌者身心困扰之处,佛家着墨颇多。至于种种困扰对他人造成影响之后,则不难推知(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影响自然会由他人“回赠”给赌者
(例如无人愿意与之交往),令他进一步陷于痛苦的深渊。因此,在佛家看来,赌者精神上的创伤,实在不下于钱财的损失。当代的探讨,一般认为赌博过程能将赌
者置于兴奋的状态,具“减压”之效。相信,如果进一步研究赌者在“赌余”时间的心境,建构一套完整的“赌者心理学”,佛家之说,也许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佛家将人生的万千障碍,总结为三种最基本的烦恼:贪(贪爱)、嗔(怨恨)、痴(迷执),又称“三毒”。毒者,不清净也。因贪而赌,因赌而输,因输而嗔,复
又再赌,痴迷不悟……。赌博,可说三毒“全中”。事实上,人皆三毒俱全,我们不必由于自己不赌而心生庆幸,三毒随时会张牙舞爪,向疏于防备的我们疯狂进
攻,使我们变成某种意义上的赌者,失去钱财,失去亲友,甚至失去身命,小心呀!小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