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2016年房企融资

2016年房企融资

发布时间:2025-09-14 22:26:44

1. 房企年报:拼规模扩张不再 降“档”求稳成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下行叠加“三道红线”新规的压力下,房企控负债、降杠杆压力增大,规模房企的业绩目标会更趋谨慎,规模房企增速放缓是常态。

增收不增利 净利润率下滑明显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申银万国行业分类下,已有35家房企发布2020年年报。35家房企2020年营业总收入达10198.93亿元,较2019年增长20.85%;净利润合计984.03亿元,较2019年的1050.38亿元减少6.31%。从净利润率来看,35家房企中有25家出现下降,占比达71.4%。

具体来看,招商蛇口2020年营业收入1296.2亿元,较2019年增长32.71%;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2.53亿元,较2019年下降23.58%。信达地产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58.64亿元,同比增长32.79%;净利润17.44亿元,同比下降31.7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02亿元,同比下降35.12%。

对于利润下降,招商蛇口表示,公司规模扩大,报告期内房地产项目结转收入规模相应增长。但受行业利润率下滑及房地产业务结转产品类型不同的影响,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较上年有所下降。

大悦城净利润则出现亏损。大悦城2020年营业收入384.45亿元,较2019年调整后收入增长13.76%;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87亿元,较2019年大幅下降118.8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亏损5.01亿元,同比下降140.72%。

大悦城方面表示,归母公司净利润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本年结算项目中低毛利项目占比提高,商品房销售毛利率较2019年的38%下降约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宏观调控及疫情影响,公司部分在建在售项目销售价格未达预期,个别项目因疫情工期延误,成本增加,公司对相应资产计提了减值。

荣安地产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11.78亿元,较2019年增长67.77%,但利润并未增加。数据显示,2020年归母公司净利润为17.42亿元,较2019年的18.89亿元下降7.75%。

监管紧绷 降杠杆成“必选项”

“三道红线”政策影响正在加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500强房企2020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77%,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净负债率均值为85.08%,同比下降11.6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有大幅改善。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依据“三道红线”触线情况,房企将被划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分档设定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四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分别设限为0%、5%、10%和15%。

此外,除了招商蛇口、华侨城、瑞安房地产、路劲、合生创展、SOHO中国、大悦城、龙湖、信达地产、中海地产、华润置地等仍保持“零踩线”外,越秀地产、金辉控股、中国金茂、远洋集团、五矿地产、龙光地产、建发国际、明发集团、弘阳地产、佳源国际、世茂集团、中骏集团通过调整结构,升级绿色,跻身“零踩线”房企。

并不是所有房企都实现降档。目前来看,时代中国、美的置业、旭辉、花样年、正荣地产、新城控股、上置集团、禹洲集团、新力控股、中国奥园等维持黄档,首创置业保持橙档,富力地产、阳光100中国仍在红档之列。

远洋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将深刻影响行业发展趋势和房企竞争策略。从中长期来看,行业仍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市场规模虽有一定增长空间,但行业将进入慢增长周期,从财务杠杆驱动的高速增长迈向稳定均衡高质量增长。在行业集中度加速提高且阶段性盈利下降的明确趋势下,现金充裕、财务稳健的房企将获得更多优质市场资源和发展机遇,注重企业内生力、稳健经营、打造极致产品与服务的房企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从富力地产来看,2020年公司加大变现力度,以加速去杠杆,虽然净负债率同比下降68.7个百分点,但净负债率仍高达130.2%。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表示,集团将继续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投资或合作,以减轻项目风险,进一步降低总负债水平,改善资本状况。

“下一步,首创置业会继续把控负债,降杠杆,确保现金流的稳健。”首创置业副总裁兼财务总监范书斌表示,从长期来看,“三道红线”对房地产行业及房企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房企更加注重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优化资产结构,实现 健康 可持续发展。

范书斌表示,首创置业已经启动减债计划,全力降低杠杆水平,严格控制债务规模。未来公司将持续改善“三道红线”指标,争取尽快达标。

集中供地落地 资金优势是关键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对重点城市实施土地供应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原则上公告每年不超过3次。业内人士称,上述重点城市涵盖4个一线城市和18个热点二三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厦门、合肥、济南、武汉、成都、福州、郑州、无锡、苏州、沈阳、长春、宁波、青岛、长沙。

随后青岛、郑州等多地发文确认政策细则,天津、长春、福州、南京等城市明确年内3次集中挂牌的具体时间。3月15日,长春集中挂牌出让51宗首批经营性用地,总占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刘水表示,上述22个重点城市均为核心一二线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结构与人口规模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住房需求旺盛。据统计,2020年22城商品房销售额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为39.9%,22城住宅用地出让金占全国住宅用地出让金的比重为37%,占比均近四成。

刘水说,从此前数据来看,2020年百强TOP30房企在22城拿地金额占企业总拿地金额比重为56.5%。22个重点城市中,杭州、北京、苏州、广州、上海等城市较受TOP30房企青睐。

雅居乐集团副总裁王海洋表示,集中供地政策是我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之一。雅居乐将加强对市场的分析,提前规划城市投资布局和拿地方向,以投资更多优质土地。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表示,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稳地价、稳房价重要措施,企业可以在稳定、理性的土地价格上获取更多优质项目。

刘水表示,集中供地政策使得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增加,面对单次大量供地时,企业需要对城市发展趋势及板块价值进行科学研判。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两集中”和“三道红线”政策对行业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回归实业属性已有明确、清晰的趋势。

CRIC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在“房住不炒”长效机制下,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向变得清晰,预计未来将步入无增长时代。从企业业绩预期来看,自2018年以来房企销售目标总体谨慎,目标增速回落,行业平均目标增长率由2018年的41%逐年回落至2020年的12%。

整体来看,在行业下行叠加“三道红线”新规的压力下,房企控负债、降杠杆压力增加,规模房企的业绩目标制定会更趋谨慎,整体的目标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预计随着房企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动能降低,规模房企增速放缓将成为常态。

世茂集团:继续深耕大湾区 目标直指3300亿元

3月30日,世茂集团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实现收入1353.5亿元,同比上升21.4%;期间毛利396.7亿元,同比上升16.2%,毛利率为29.3%;核心业务利润191.4亿元,同比上升24.9%。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表示,2021年世茂可售资源超5500亿元,以去化率60%计算,销售目标为3300亿元,期望增幅达到10%以上。

销售超预期 谨慎购置土地

2020年,世茂集团全年合约销售额3003亿元,同比上升15.5%;累计合约销售面积1712.6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6.8%。值得一提的是,期内整体可售货值去化率达63%,连续4年实现高品质增长。

从土地储备来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世茂集团土地储备约为8175万平方米,其中2020年新增土地储备1535万平方米。

“审慎补充优质土地储备。”世茂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拿地,世茂集团奉行审慎而积极的投资战略。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土地市场成交降温,世茂集团积极把握机遇,增加土地储备1232万平方米,占全年新增土地储备80%。随着疫情受控及在较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土地市场在2020年下半年持续升温,地价居高不下,世茂集团补充土地储备趋于审慎。

截至目前,世茂集团拥有项目434个,分布全国逾100个核心城市。土地储备货值已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6%,可满足3年以上开发需求。在货值分布上,一二线占比72%,强三四线占比18%。具体来看,大湾区货值3950亿元,长三角货值3450亿元,华北区货值2500亿元,福建区货值2400亿元,土储优质均衡,抗风险能力强。

对于此前22城采取集中供地的新政,许世坛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升温的背景下,从2020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区域地价增幅明显,拿地竞争明显。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稳地价、稳房价重要措施,将给资金充裕、稳健和渠道多的房企更多机会,企业可以在稳定、理性的土地价格上获取更多优质项目。

世茂集团执行董事、财务管理中心负责人汤沸表示,世茂集团长期坚持稳健的财务政策,坚持正现金流管理,资金较为充裕。同时,世茂集团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 探索 地产基金模式,相信在后续集中供地上,世茂集团有拿地优势。

跻身“零踩线” 持续优化资本结构

对于监管层提出的“三道红线”指标,世茂集团表示,截至2020年底,世茂集团已全面达成“三道红线”财务指标要求,成功从“黄档”降至“绿档”。

具体来看,2020年世茂集团净负债率50.3%,较2019年的57.4%大幅下降7.1个百分点。剔除预售后的资产负债率68.1%,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达到1.16倍。

报告指出,世茂集团积极优化资本结构,通过适时适量配售股份和分拆物业管理业务独立上市,扩大股东基础,并增厚权益。此外,世茂集团债务结构 健康 ,现金覆盖短债比例高,融资渠道稳定。世茂集团境内5年期公司债利率低至3.2%,境外10年期美元优先票据利率低至3.45%。

“‘三道红线’指标已成为集团财务内部管理指标。”汤沸表示,世茂集团一直坚持稳健财务政策,坚持有质量的增长。近年来,世茂集团已推出一系列控杠杆、保收益、增回款的措施,主动控制负债率规模。目前,世茂集团虽已降至“绿档”,但未来仍会严控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汤沸表示,2021年世茂集团仍将通过提升销售去化力度、确保按揭回款、促进资金回笼等加强管控,同时合理安排投资计划和预算,达成经营性现金流为正。

继续深耕大湾区

报告指出,为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平稳 健康 发展,监管层仍将加快推动房地产金融监管,进一步收紧房地产行业信贷。同时,“房住不炒”主基调不变,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下,预计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仍会持续,全国商品房销售节奏将轻微放缓。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整体将保持平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增加,城市分化会更加明显。

基于上述原因,世茂集团仍将继续深耕重点区域。许世坛表示,大湾区已经成为世茂集团最大的土地储备地区,土地储备占世茂集团所有土地储备近三成。同时,世茂集团在大湾区的土地储备多为高能级储备,其中近600亿元土地储备位于香港,广州核心区也有多个项目,虽然部分投资周期较长,但利润、前景都会比较好。

中国金茂:核心财务指标实现高增长

中国金茂日前发布2020年度业绩报告。2020年,中国金茂营业收入约600.54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利润121.14亿元。

具体来看,虽然受疫情影响,酒店收入下滑,但房地产销售逆市增长。年报显示,2020年中国金茂实现销售金额2311亿元,同比上升44%,这也是中国金茂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从销售面积来看,2020年中国金茂合约销售面积1129.1万平方米,同比上升50.9%。

2016年至2020年,中国金茂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达61.1%、42.8%、85%、25.6%、44%,连续五年位列行业TOP20房企销售额增速排行榜第一位。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在融资层面、土地资源等方面,中国金茂在同梯队房企中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国金茂提出2020年至2022年3年的短期业绩目标分别为3000亿元、2500亿元和3000亿元,冲击规模势头依然保持强劲。

负债方面,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短期有息负债为277.7亿元,货币资金为520.8亿元,剔除受限资金,可支配货币资金为434.6亿元,可完全覆盖短期有息负债,短期偿债风险较低。此外,公司实现净负债率41.1%,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为66.7%,低于70%的红线。

中国金茂三项指标均满足红线要求,成功进入“绿档房企”。在负债结构优化后,公司融资平均成本也由2019年的4.9%进一步降至4.42%,其中发行22亿元中化大厦CMBS利率低至2.65%,25亿元中期票据利率低至3.1%。

潘浩表示,中国金茂偿债能力大幅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金茂现金及银行结余(不含受限制现金结余)约为434.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2.1%,公司利用增发新股、出售股权、债券融资等方式实现快速补充资金流动性。同时,通过联营合营等方式降低表内债务,2020年公司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1.56,较上年同期改善提升约0.89,现金流管理效果显著。

中国金茂表示,公司始终遵循以城聚人、以城促产的城市运营逻辑,积极推动两配套、两同步落地,改善城市形象,升级城市功能,城市运营成效得到充分认可。

截至2020年底,加上当年新获取的7个城市项目,中国金茂所运营的城市项目累计达27个。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年,来自城市运营的项目为中国金茂贡献21%的当期销售业绩,较2019年的14%有较大提升。中国金茂表示,城市运营优势正在逐渐显现,有效助力公司获取优质土地资源。同时,2020年公司成功进入太原、烟台、石家庄和泰州4个新城市。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茂在全国累计进入51个城市,持有约270个项目。

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金茂在一二线核心城市进一步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苏州、青岛、温州等7个城市全年销售额超100亿元。

除房地产业务外,中国金茂通过成立“地产 科技 ”创新加速营、简化创新投资流程、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建立创新管理专业序列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营造支撑经营创新的氛围,绿色战略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末,中国金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类认证或标识219个,并在绿色智慧能源方面广泛布局,已落地10个区域智慧能源项目和两大数据中心。

中国金茂董事局主席宁高宁表示,在签约销售金额跨入2000亿元规模的新阶段,坚持科学至上,坚持城市运营的发展理念,未来5年中国金茂将在全新双轮两翼战略指引下,强化 科技 创新,狠抓提质增效,构建公司“十四五”发展新格局。

华润置地:逆周期实现高质量成长

3月30日,华润置地披露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全年,华润置地实现营业收入1795.9亿元,较2019年增长21.2%。其中开发物业营业收入为1571.4亿元,同比增长23.5%;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127.9亿元,同比增长4.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华润置地实现核心净利润241.4亿元,较2019年增长11.6%。公司宣派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1.102元,同比增长17.5%;全年股息合计每股人民币1.252元,同比增长17.4%;全年派息率37.0%,较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

华润置地长期稳健发展,体现出核心房企抗风险及逆周期增长实力,同时彰显为股东切实创造长期价值回报的大蓝筹担当。

行稳致远 综合竞争优势领先

2020年华润置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850.3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7.5%,增速较2019年提升2.4个百分点;合约销售面积141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按全年销售目标2620亿元计算,达成率为109%。

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依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作为首批约谈的12家重点房企之一的华润置地,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59.7%,较上年增长约3.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29.5%,与上年基本持平;现金短债比为2.50,较上年下降约0.53。由此,华润置地2020年度指标全部达标,继续保持在零踩线的“绿档”阵营。

截至2020年末,华润置地现金及银行结余约894.5亿元,同比增长38.3%,现金短债比为2.50,资金流动性较为充足,偿债能力较强。同时,华润置地凭借良好的信用评价和发展规模,更易获得多渠道和低成本融资,2020年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为4.08%,较2019年下降37个基点。

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三道红线”的监管指标在此背景下产生,新的监管将改变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

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商业模式上,最终也会在盈利能力和财务指标上得到验证。从行业主要的核心房企来看,2020年华润置地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30.9%,其中开发物业毛利率29.1%,投资物业(含酒店)毛利率66.4%。

一体多元业务生态战略释放价值

为顺应时代变化,房地产企业尝试多元化突围转型。

目前,华润置地已经形成开发销售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与生态圈要素型业务有机联动、一体化发展的“3+1”业务模式,打造城市投资开发运营生态圈。

从“十三五”的“2+X”商业模式,到当前“十四五”的“3+1”业务模式,重要变化就是强调轻资产管理业务(即华润万象生活)的重要性。华润万象生活于2020年12月成功分拆上市。

另一方面,近年华润置地不断发展代建代运营业务,截至2020年末,华润置地累计获取代建代运营项目超过140个,协同主营业务项目落地超过10个,其中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服务楼级别的多个标志性建筑。

地产开发方面,华润置地进一步强化多元化的资源获取能力,年内新获取项目69个,重点聚焦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四大区域以及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等一二线城市。公司总土地储备面积6809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面积4801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布局与结构优质。

城市更新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方向,正迎来高速发展红利期。华润置地加码城市更新,主导多个大湾区城市更新项目,涉及旧工业区、城中村、旧住宅区、大片区统筹等多种改造类型,承担实施主体、前期服务商、城市更新项目顾问等多种角色。

此外,华润置地还是国内TOD领域最强的领军企业,截至目前已在31个地铁城市落地76个TOD综合体,覆盖地铁路线90余条,建筑规模超过3500万平方米,涉及地铁里程近3000公里。有分析认为,作为各大城市的商业价值汇聚交通枢纽,华润置地无疑能长期从中国经济发展中收获丰厚红利。(经济参考报)

2. 老干妈之子是谁

老干妈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李贵山,一个是李辉。

2014年3月,一篇媒体报道曾提及老干妈成立之初的股权结构,称股东结构极其简单,只有陶华碧与其两个儿子。其中,陶华碧仅占1%的比例,大儿子李贵山持有49%,小儿子李辉2012年5月才入股,持有50%。

李贵山是大儿子。2019年10月10日,胡润百富榜排名第912位,财富值45亿元人民币。然而近月,昆明荒诞“楼事”频现,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那场当时风风火火、今日多处烂尾的“造城运动”中,出现了老干妈之子李贵山的身影。

(2)2016年房企融资扩展阅读:

李贵山投资失信房企 拖延多年未交房

2012年底,老干妈长子李贵山注资2940万元,与朋友在昆明合伙投资房企——昆明贵山天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山天阳”),公司花4亿多元拍下昆明市盘龙区的一片地块,这一名为“云润天阳”的楼盘原计划2015年中旬左右交房,但大量已售商品房至今尚未验收、交房,数十户业主只得“强行”入住。

云润天阳销售人员称,目前小区仍有200套左右的已售房尚未交付,可能今年年底前交付,仍有三四十套房未售,可在2021年底之前交付。

实际上,这家房企在2016年已身陷官司,拿到预售许可前,公司已经出现无力偿债的情形,2018年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未履行标的超过7000万元,名下50多套房产被拍卖。另一厢,李贵山合伙股东却在缅甸投资商业地产。

老干妈主体公司几乎只做调味品,以“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闻名。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李贵山则频频跨界,拥抱资本市场,通过复杂的股权关系持股私募机构,借此投资多家A股、新三板上市企业。

但留在昆明的房产投资,成为李贵山财富史上的一笔“烂账”,徒剩楼盘业主满腹狐疑。

3. 海航集团破产了,从前的巨头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

问题在公司有了一定的资产积累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并购扩张,之后资金链出现断裂,引发连锁反应,海航最终爆雷。其实海航选择破产早就在意料之中,从2017年开始,海航这艘拥有万亿资产的超级航母出现了资不抵债的困境。要知道,曾几何时海航一度在世界五百强里面排到了前两百名,包括其在海外大量并购资产,都让其品牌影响力无与伦比。

事情还要从1992年开始,海航经过改制成为了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其通过独特的杠杆融资模式,迅速增长,几乎每一部海航的发展都使用了大量的金融杠杆,几乎是“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从市场融到大量的钱。有了钱之后,海航自然不愿意安分,选择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并购,并购对象从地产,金融到旅游,航空都不错过。与其资产一同增长的是,其巨额的负债。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海航累计债务超过12万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理财产品和其他类型的债券。要知道即便是国内最大的航空公司总资产也只有三千多亿,海航的负债已经比国内前三大航空公司的资产总和还要高了,不要说还债,光是梳理出这些债券,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海航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最早发行理财产品给自己员工,希望员工可以将闲置资金用于公司发行的理财,但该措施并没有起效果,最后海航不得不用兑换机票的方式来还钱。还好国家及时出手,排除了专案小组,入驻海航解决债务问题,原本在2019年,海航缓过来了一口气,本想着接下来能够慢慢还债务。

但没有想到一场疫情下来,航空业遭到了重挫,海航自然也无法幸免,即便前期工作组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海航的经营状况,但一场疫情下来,海航最终还是无法挺过去,只能选择破产了。

破产之后,现在来看市场对海航还是比较有兴趣的,虽然海航依然负债累累,但其经营多年,拥有不少优质资产,其中境内12张、境外2张客运牌照,4张货运牌照,这些都是优质的航空资源。而且最重要它拥有大量海南当地的航线。

要知道这几年,海南开始自贸区建设,未来在免税市场的带动下,海南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开放期,而海航拥有这么多航线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目前市场还是有不少企业想要参与海航的分割,如果未来哟足够多的资金,注入海航,也许海航会迎来新的希望。

按照此前公布的时间表,6月底海航清算组或将完成包括战投选择在内的重整草案。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最终有意参投海航的资本方将很快陆续浮出水面。

鉴于海航重整难度大,严重资不抵债,时间跨度长,无论是重组方案还是后续的战投还都将经历复杂的协调和整理过程。

海航系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作者/星空下的馍馍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菠菜的星空

  

这则公告可急坏了热心网友们,大家纷纷热议,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了,海航的空姐还好吗?

   

网友的热议反映出两个问题:

为了替广大热心网友澄清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先从引起此次破产重整事件的源头说起。

1993年,名不见经传的海航还不能被叫做集团,只有1000万元身家。

那一年,海航通过内联股份制(接近现在私募的方式)筹到了公司第一桶金——25亿元,开启了海航最初的赛道。

此后的两年,海航以惊人的游说能力从华尔街募集到了索罗斯量子基金和美国债权人的资金(坊间传说有神仙相助),买下了更多的波音飞机,还通过循环抵押贷款的方式让海航的飞机越来越多。

得益于美国人的资金和海南政府的背书,海航终于在1999年登陆A股市场。后来,正是靠着国内A股市场资金的支撑,海航才得以在2000年前后,国内航空业兼并重组的大浪中一路拼杀、存活下来。当年,海航通过收购陕西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美兰机场、海南机场等,成为国航、南航、东航之外的第四大航空集团。

   

跻身四强的海航,还没有走上风平浪静的航道,就突遇了2003年“非典”的不测。这让原本因兼并收购而空前紧张的海航,在“非典”爆发的当年亏了近15个亿。

也许正是这次“非典”的黑天鹅事件,让海航的决策者意识到,海航单一的航空业务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太弱,唯有多元化的道路才能够对冲风险。这个多元化,在海航看来,既要有行业的多元化(跨界),也要有地域的多元化(出海)。

自此,海航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在航空相关领域:

2011年

收购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49%股权;收购全球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之一的SeaCO股权;

2015年

收购南非商务航空集团6%的股权;收购瑞士空港公司100%股权;

2016年

收购世界第一航空餐饮企业GateGroup;收购维珍澳洲航空13%股权;

2017年

收购巴西里约热内卢机场51%股权。

在金融领域:

2009年

收购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的航空租赁业务;

2016年

收购全球第四大飞机租赁公司——爱尔兰飞机租赁商Avolon100%股权;

2017年

先后收购德意志银行10%股权;收购美国资产管理公司OM Asset Management 100%股权;收购奥地利C-Quadrat 投资基金。

在地产/酒店领域:

2011年

收购凯雷集团旗下的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1180号90%股权;收购悉尼约克街1号办公楼;

2013年

收购欧洲第三大酒店连锁集团NH酒店集团20%股权;

2016年

收购美国ShorenStein房地产公司90%股权;收购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100%股权;收购比利时Rezidor酒店集团;同年,还收购了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部分核心地块房地产。

除了航空、金融和地产,海航集团还收购了 科技 、消费、 娱乐 等海外资产。

十余年之后的结果证明,多元化之路的方向如果偏了,无异于饮鸩止渴。疯狂买买买之后的结果一定是债台高筑。这些年,海航集团整体的负债率一直超过70%,远远超出同业平均水平。2020年三季度末,海航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89%,超出同业13个百分点。

那到底海航前几年是如何维持资金运转、支撑豪横收购的呢?

1上市平台不断定增

以2015年为例,海航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陆续拿出定增方案。其中,海航控股(600221)定增240亿元,海航投资(000616)定增120亿元,凯撒 旅游 (000796)定增8亿元,渤海租赁(000415)定增160亿元,西安民生(000564)定增9亿元,合计定增537亿元。

2兄弟企业相互担保

在海航控股(600221)2019年年报中,仅关联方担保的表述就有21页之长、168项之多,合计担保总额433亿元,担保总额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高达6972%。这其中,为其母公司海航集团担保总额就有274亿元。

3非经营性关联占款

   

海航系上市公司为母公司海航集团、其他关联企业提供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更是多有发生。例如,海航控股2018年就曾为海航集团提供657亿元流动性资金用于清偿其债权;海航基础也曾于2019年出现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且未履行任何公司治理程序。

换言之,一家上市公司给关联方输送资金,没有召开董事会、股东会讨论,更没有发布任何通知,悄无声息的就办了。

   

海航基础(600515)于2019年出现违规的关联方资金占用和资金担保情况

放出去的杠杆,终究要收回来。

如何收?海航靠的是旗下众多的上市平台的“互帮互助”。所以这几年,海航系的上市子公司没少上演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温情”戏码,只不过买单的,最终还是手拿海航系股票的小韭菜而已。

除了从年报中可以清晰看到的问题之外,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说,海航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外汇指标,是怎么拿到的?循环抵押贷款和相互担保之下的银行贷款,又是如何源源不断获得的?

我没想明白,不知道神仙们想明白了吗?

海航集团债务的脓包破了,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反而是好事。毕竟航空业务有口皆碑、机场资产一直升值,其他地产项目也是增值的,出问题的是海航集团的债务,而非这些资产本身。

此次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实际上是给了公司凤凰涅槃的机会。破产重整,重点在“整”,而非“破产”。破产重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债权债务的重新协商安排、公司业务和管理的调整改革,尽力使公司持续经营下去。

综上,当前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的主要任务有四个: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唯有破了过去积累下的高杠杆,海航才能真正带着美丽的空姐们继续飞起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2021第一雷:海航破产重整,中国企业债危机拉响警报

(王潇雨 摄影)

备受瞩目的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航集团”)及相关联的一系列企业申请破产重整事件自1月底正式对外公布并启动以来,因其波及面广、所涉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和债务总额巨大,同时企业在自身面临的压力以及对债权人承诺处置期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决定了这将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游戏 。这也是一个多月来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以及司法环节动作频频的主要原因。

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继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称“海南高院”)2月10日宣布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等七家公司破产重整之后,海航集团旗下航空主业核心平台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航控股”)也在2月18日发布公告称,10家子公司(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祥鹏航空、乌鲁木齐航空、福州航空、北部湾航空、科航投资、海航技术、福顺投资)已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

而根据海南高院3月3日发布的编号为(2021)琼破1号-(2021)琼破7号共七份公告显示,海航集团一共将有325家公司共同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海南高院发布的《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召开海航集团有限公司等325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听证会的公告》中指出:2021年2月10日,本院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共7家公司(以下简称“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重整案,并于同日指定海航集团清算组担任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

2021年3月2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向本院提交申请,称经管理人调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为公平保障债权人权益,申请将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6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纳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重整一案并适用实质合并方式进行审理。

海南高院表示,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依法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将于2021年3月9日就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的上述申请组织召开听证会。根据同时公布的“被申请实质合并重整企业名单”,除了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之外,此次破产重整所涉的企业遍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云南、四川、浙江、广东、江苏、陕西等地区,涵盖了包括航空、 旅游 、酒店、投资、文化、 体育 、地产、外贸、通信、重工等广泛的业态。

未来业务核心聚焦航空主业

从这325家申请破产重整的企业也可以看出,海航集团从一家地方航空公司起家,短短二十多年时间资产规模过万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扩张方式就是以并不太赚钱的航空运输业务为“敲门砖”,打开了与诸多地方政府的“友谊之门”,并在其他产业上谋求进一步发展和落地。这种模式一度也启发了其他一些企业“学习借鉴”,并形成了目前这种大部分省级行政单位都“标配”航空公司,有些地方甚至同区域内多家航司的情况。

海航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600221)、海航基础(600515)、供销大集(000564)已经在2月19日股票复牌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改为ST海航,ST基础,ST大集。其中根据此前披露的资金清理情况显示,海航控股作为海航集团旗下核心航空运营平台,也是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受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问题拖累产生了超过六百亿元的债务,如果算上需关注资产则超过千亿。根据海航控股2月9日发布的公告,其计划在重整中按同等比例将部分无救助性质的带息普通债,转移至股东和关联方海航集团和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清偿,转移的债务金额预计不少于约725亿元。

按照几个接近海航集团的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表明,经过此次重整,海航集团将未来业务核心聚焦于航空主业,同时把此前分散投资的多家地方航企资产一并注入海航控股,同时还计划引入一家民企作为新的战略投资方。从地方航司到跨国集团,最终回归地方航司,这已经是目前为止对海航集团而言最好的结果。

这是2021中国企业债崩盘的第一炮,让所有高负债企业都后背发凉!

海航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了3年多,曾多次化险为夷,但当大家都认为海航可以渡过难关的时候,它却突然倒下了,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

在海航宣布破产重整的前一天,央视 财经 曝光了一组上市公司企业预亏数据。其中,10亿以上巨亏的公司竟然多达10余家,百亿巨亏的企业也非只一家!

其中,西水股份自2019年首亏之后,2020年更是爆出预亏271亿元,公司总市值只有不到45亿元,被市场称为亏掉了5个自己。(详细数据)

这些劲爆的数据,不禁让人联想,海航之后,是否还会有其它企业跟着破产重整?!海航是2021年第一家破产重整的企业,但绝不可能是唯一一家!

事实上,陷入债务危机的大型企业,并不在少数。除了央视曝光的企业之外,还有很多企业深陷债务泥淖,其中不乏500强企业,地产领域尤甚。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过高的债务就成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的“雷”!

房产领域,华夏幸福被爆已有两笔中融信托计划违约,中融-融昱10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本金规模为982亿元,中融-骥达1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剩余本金规模为13446亿元,合计超过2326亿。

有分析指出,华夏幸福缺乏造血能力的产业园区业务扩张速度过快,公司收入和融资能力无法弥补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资金缺口。平均8%的超高融资利率意味着公司每年背负170亿元的财务负担,导致债务危机最终爆发。

除了华夏幸福,富力、万达、恒大等一众房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难题,高负债经营已成地产企业常态。2021年这将成为巨大陷患。

健康 领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宜华 健康 及子公司逾期债务共计1259亿元。经公司财务部门核查,截至2021年1月18日,公司新增债务到期约33亿元。尽管宜华 健康 希望通过引入新股东化解债务危机,但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短期内债务危机难解!

能源领域,永煤集团、冀中能源等多家大型煤企爆发债务危机。

日化领域,广州日化龙头浪奇实业深陷债务危机,两名前高管被立案侦查。

实体领域,隆鑫控股60亿债务逾期。

汽车 领域,华晨、众泰因债务违约被申请破产清算。

服装领域,曾经风光无两的贵人鸟,坐拥Sandro、Maje、Aquascutum等知名品牌控制权的山东如意集团,也都深陷债务危机……

如果我愿意,这个名单还能拉很长!

有人说,在媒体的渲染下,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被夸大了。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媒体所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还有大量未上市企业的危机,由于不需公开披露,并未得到关注与报道。

2021年,受疫情影响,中国企业债务问题集中显现,已成必然!

所以,从现在开始,如何降负债、化解债务难题,已成所有高负债经营企业,必须要立刻、马上、现在就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已经爆发的,要想办法救场,没有爆发的,要防微杜渐。

中国上市企业一共就3000多家,已经爆出问题企业竟然超过1/3,这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事情。

上市企业,代表着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他们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脱颖而出的!这些企业本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率,但现在却危机重重,乱象丛生,着实让人唏嘘、遗憾!

事实上,绝大部分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上市之后,却急转直下,判若两人。

核心的原因,并不是商业本身的问题,而是资本催生了浮躁,大家都想着如何从资本市场上捞钱,却忘了发展企业(因为不需要了)。甚至,为了暴利,不惜杀鸡取卵,故意造假,制造不良:

獐子岛的扇贝都游走了,巨额亏损是由于猪不爱吃饲料都饿死了,巨额现金消失是因为遭遇电信诈骗……等等荒唐事不断上演,比科幻大片都魔幻!

其实,真正为了企业发展而负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量负债本质上是“为了负债而负债”!所以,解决中国企业债务危机的根本,并不在钱,而在制度、在人心!(完)

4.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大疫之下,20多个城市紧急推出楼市“救市”新政。如河南驻马店下调首付比,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从30%下降到20%,这相当于将购房的杠杆放大到了五倍。这种加杠杆的楼市宽松政策,在去年是万万不敢出台的。毕竟,守住高首付比是中国防控楼市风险的关键政策。但是,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次突发的现金流“事故”。疫情信息公开后,房地产销售、建设、投资及土地拍卖全面停止,房地产的韧性备受考验。疫情中断了房企高周转,现金流压力大增及负债率上升。疫情对楼市的打击,“颗粒无收”事小,终结高周转事大。

2019年,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1%,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2%,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4.5%。目前,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美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未富先“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债务。再看土地财政到了什么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广州、武汉、南京、杭州、昆明、南宁、太原、长春。所以,政府救楼市,表面上救开发商,其实是在救银行、救财政。综上所述,这次疫情,政府必须对经济施以援手。政府救市的目的是,修复企业及家庭资产负债表,帮助市场恢复正常的供给系统,帮助企业主重构市场预期及信心。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楼市应该救,也必须救。

阅读全文

与2016年房企融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可以过夜吗 浏览:71
外汇人工智能软件 浏览:178
贷款10万5年还清月供多少 浏览:883
文化产业融资问题 浏览:978
大连正规外汇公司 浏览:453
沈刚股票 浏览:961
钯金期货一手多少克 浏览:568
投资经理王晓明 浏览:588
证券投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浏览:660
股票贴现率为多少 浏览:364
信托还是证券 浏览:162
股票开题报告 浏览:13
期货开户新闻 浏览:133
重庆鸿徒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633
2016年房企融资 浏览:107
信托bt 浏览:127
得利宝信托信托理财 浏览:325
彩礼融资 浏览:846
沥青历史价格走势图 浏览:77
山西理财公司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