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融资规模下降说明什么
1.民间借贷的规范
2.小额公司,担保公司,P2P模式公司的大力发展
3.银行融资业务的规范
4.投资内者预期回报的降低
从长容期角度来说收益最大的是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打破国企独大局面。
2. 为何说市场利率基本到顶
3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于近日在广东表示,鉴于金融去杠杆的进程和大量融资回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广义货币M2增速与经济的相关性会提高。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差异将会缩小。2018年,M2增速或有所回升,将超过去年。
盛松成说,社会融资规模和M2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货币供应量从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负债方统计,社会融资规模从金融机构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统计。近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M2增速不一致主要是金融去杠杆的结果。增速背离的原因,在于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对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往来是扣除的,因而主要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M2则既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存款,也包括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3. 中国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5万亿元人民币 是怎么回事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中国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急速回落,季节性因素减弱,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均大幅下降。中国央行同时公布,2017年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166亿元。
随着总新增贷款下降,2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大幅回落。央行公布,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73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018亿元,意味着中长期贷款在总新增贷款中占比51.4%。
此前1月份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在总新增贷款中占比74.9%。
同时,随着调控持续,2月份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也大幅回落,但占比稍有回升。央行公布,2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0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80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04亿元,这意味着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2.5%。
1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1%。去年12月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217亿元,在当月总的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为40.5%,已较前几个月大幅回落。
中国央行同时公布,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2个和2.2个百分点。M2增速低于预期。上述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2月末M2增11.4%。
此外,2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6.9个和4个百分点。同时,2月末流通中货币(M0)同比增长3.3%。
4. 三季居民短期贷款新增量为去年的几倍
三季居民短期贷款新增量为去年三倍
业内人士称,短期贷款扩张势头难以持续
央行14日数据显示,9月M2、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等指标均超市场预期。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1.16万亿元,同比多增9980亿元。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084亿元。
展望未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指出,短期货币政策仍将以市场流动性总量适度和利率相对稳定为目标。
恒丰银行研究院报告称,货币政策继续以去杠杆为目标,维持稳健中性基调的可能性很大,11至12月流动性整体或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
居民短期贷款或许还会新增。
5. 央行决定定向降准,你怎么看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5500亿元增量资金来了
这次定向降准其实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对达标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
第二方面——额外加大股份制银行降准力度1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称,此次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其中对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标准的银行释放长期资金400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1500亿元。
此次定向降准兼顾主动推动和事后激励,用市场化改革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增量资金利好实体经济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称,此次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有效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每年还可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85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促进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支持实体经济。
“因为有一些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达标了,达标就要定向降低其准备金率水平,支持其进一步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此前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解释。
“通过降准可以释放资金用量,比如降准使得银行可以多投放100亿元贷款,那么按照两增两控要求,至少有20亿元要投放至小微企业。”某股份行天津分行人士表示。
这次降准有点不一样
这是今年第二次降准。首次降准是在1月1日,当天央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跟首次降准相比,此次降准是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股份制银行获得额外定向降准。
何谓普惠金融定向降准?
央行自2018年起建立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年度考核制度,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给予0.5个百分点或1.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优惠。
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包括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的小型企业贷款、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的微型企业贷款。
也就是说,普惠金融服务考核达标了,商业银行就能享受定向降准的优惠。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类定向降准本身就是为了鼓励银行加大普惠金融服务,降低标准也可以让银行更多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多低成本的资金。
为何股份制银行要额外定向降准?
股份制银行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
央行表示,此次对得到0.5个百分点准备金率优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同时要求将降准资金用于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并且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从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股份制银行差异化服务特色比较鲜明,不少银行长期深耕细作民营、小微客户,在服务特色产业、地区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在大型银行之外,股份制银行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额外降准有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支持。
6. 2016年10月1日以后有过房产交易能摇号吗
可以,中国法律目前没有限制个人的房产数量,只不过现在拥有多套住房涉及交税的问题。房产越多上交的购房税越高。
近期中国房地产政策盘点
中央坚持住房居住属性,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
1.1两会明确房地产调控目标和方向,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
坚持住房居住属性,分类调控、因城施策仍是2017年房地产政策主基调。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报告明确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宏观目标,强调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针对房地产方面,明确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三项重点工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去库存、坚持住房居住属性。同时,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
城市限售
全面限制厦门、广州、青岛、保定徐水区、东莞、福州(五城区、闽侯县、长乐市、闽清县)、常州、海南全省、承德、济南、芜湖、长沙、无锡、嘉兴、北海、南宁、徐州新购买住房的,取得不动产权证未满2年的,不得上市交易,不得办理转让公证手续。
珠海、惠州、成都、南京、郑州、开封、张家口新购买的住房须在取得不动产权证满3年之后才能上市交易(转让)。
分类限制南通启东市非启东籍居民在启东购买一手房的,从网签之日起三年内不得上市交易;购买二手房的,从产权变更之日起三年内不得上市交易。
扬州在市区范围内户籍居民家庭拥有第二套住房及以上、非市区范围内户籍居民家庭拥有第一套住房及以上的,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或《不动产权证书》未满2年的,不得上市交易。公证机关不得办理协议手续。
保定白沟新城非本地户籍家庭购买新建住宅或二手房,该房产自登记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
保定主城区(莲池区、竞秀区、高新区)住房自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房屋所有权证》)未满2年的,不得买卖。对通过“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双限双竞”模式取得土地后开发建设的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房屋所有权证》)未满10年的,不得买卖。
西安购买的商品住房,自购房之日(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时间为准)起满5年方可上市交易;购买的二手住房,房屋产权人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后满2年方可上市交易。
7. 专家如何回应M2增速环比回落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3.99万亿元,同比增长8.2%。初步统计,2018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5.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3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339亿元。
年初以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根据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总体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市场利率稳定,人民币汇率平稳运行。
央行也监测到,一季度,金融机构内部嵌套融资进一步收缩的同时,银行业债券投资等业务有所恢复,同业行为更加规范,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平稳,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为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宜逐步淡化数量型指标。”阮健弘表示,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有所下降。本世纪以来虽已对M2进行过多次修订,但难以解决数量型指标有效性下降的问题。
总体看,当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流动性供给均合理适度,有利于宏观上稳杠杆,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央行将继续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既防止流动性偏松,也把握好金融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流动性过紧。
8. M2增速反弹有何影响
12月11日发布的2017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6万亿元,也超过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20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028亿元,同比多增924亿;中长期贷款增加4178亿元,同比少增151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与10月住户部门短期贷款791亿元的新增量相比,11月住户部门短期贷款月新增量环比上涨156%。
交通银行报告认为,从结构上看,住户部门贷款增长依然较多可见,楼市调控的效应释放得比预期更慢,当然这其中可能也存在房地产市场内部结构调整的原因。一二线城市限购、限价后抑制的购房信贷需求,可能一定程度上被一些三四线城市新增需求所弥补。
9. 货币政策如何整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怎么看?怎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如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
“近期几次重要会议明确了宏观政策进行前瞻性微调和精准施策的调节方向。对此,市场上有人解读为‘大幅放水’和‘全面宽松’是很不恰当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大水漫灌”式的流动性投放,无论是对金融市场还是实体经济自身,都不是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并不代表政策就此根本转向,更不意味着全面宽松,只是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张一平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松”就是流动性要合理充裕,避免因处置风险而造成流动性危机;“紧”主要指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匹配,不能大幅超过名义GDP增速。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比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发现,关于流动性表述的变化从“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变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意味着人民银行正通过货币政策边际松紧的预调微调,保持总体基调不变。”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落到实践层面,从数量信号看,货币供给的规模增速,包括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趋近于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从价格信号看,政策利率要趋近于名义自然利率,即“自然利率+通胀率”。
今年,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尤其是6月以来,明显增加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规模,对中长期流动性支持力度逐渐加大。7月23日开展的502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为有史以来单次最大规模MLF操作。今年人民银行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1.76万亿元的总和。
尽管如此,市场上仍有“流动性紧张”“资金紧”的声音。
“年初以来,随着流动性环境不断改善,资金利率有所下行,流动性分层现象缓解,但月末资金面波动性仍在有规律地增大。”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在跨月尤其是跨季的关键时点,财政支出力度较大,市场流动性一般合理充裕,这可以从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交易公告表述中得知。而资金面却呈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资金依然紧张是因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融出意愿不足,而背后更大因素是监管的考核。
今后怎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应合理补充基础货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往通过外汇占款补充基础货币的模式已发生改变,经济发展需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扩张。人民银行可继续通过降准、MLF续作、PSL(抵押补充贷款)、OMO(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合理补充流动性。
【关键词】 传导机制
注重打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采取一系列金融监管举措,促进社会融资发展
回顾上半年,我国流动性基本稳定,一年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3.6767%、3.9008%下降到6月末的3.1590%、3.4756%,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依然收缩,“这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相比补充流动性,更应该注重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潘向东说。
目前来看,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仍面临一些困难。
“在宏观、微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梗阻主要在于信贷投放最末梢。”程实认为,宏观层面,4月以来,全球局势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外部压力加大,银行体系的避险情绪上升,导致信贷投放意愿减弱。微观层面,银行体系的激励机制未能与支持小微企业等宏观政策方向相匹配,导致基层业务人员在总量上惜贷,在期限上偏好短贷而非更能支持经济的长贷,在结构上依然集中于大型企业而非小微企业,在时机上倾向于顺周期的“锦上添花”而非逆周期的“雪中送炭”,导致货币政策难以真正落地。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提出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点是什么?
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二是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三是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五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人的积极性。六是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潘向东认为,打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还应缓解信用收缩。当前,稳增长重要性提高,可以适度扩张信用,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连平建议,确保货币政策更有效,应采取一系列配套的金融监管举措,促进社会融资发展。比如,适当放宽发债主体的相关限制,进一步完善评级管理体系。以相应的政策工具,为债券投资提供适度的流动性支持,鼓励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力度。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的适用范围,制定各类型资产证券化操作模式和实施环节的标准化要求,简化审批和实施流程,加速推动证券化项目落地。
【关键词】 定向发力
精准聚焦,增量扩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小微活,就业兴,经济旺。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月以来,人民银行表示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监管层面、政策层面对服务小微频频发力,小微企业成为近期关注的焦点。
“强调支持小微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程实认为,在供给侧,小微企业蓬勃生长,有助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推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奠定长周期复苏的基础;在需求侧,小微企业的百花齐放,有利于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升级需求,提高社会总福利。
从政策落地情况看,精准聚焦的措施已开始取得成效。数据显示,普惠领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单户授信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由以往的低增长转为趋势性回升。6月末,余额7.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末高5.8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5743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量水平;覆盖户数近150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9%。6月末,服务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部服务业企业贷款的三成多。
程实认为,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聚焦银行体系内部,需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开放,以息差的收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银行体系提高风险管理和差异化定价能力,从而扩大信贷投放的范围和类型,更有效地覆盖小微企业。从长远看,还需加速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稳步壮大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有针对性地打破小微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融资瓶颈。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金融部门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不断推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激发服务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力。”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切实改进和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要在精准聚焦上下功夫,明确支持重点;在增量扩面上下功夫,着力优化融资结构;在考核激励上下功夫,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政策合力上下功夫,几家一起抬,不断把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工作推向深入。
来源人民日报
10. 中国m2同比增长率
2020年3月末,广义货币增长率(M2)为10.1%。
“广义货币增长(M2)10.1%,狭义货币增长5%”“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存款增加8.07万亿元”。今日,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时隔三年,M2增速再上两位数。如何看待数据背后的信贷结构、住户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人民网金融频道采访了多位专家,聚焦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
专家观点认为,货币增速的短期波动,体现了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金融体系群策群力,加大了对疫情影响的对冲,将有利于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发展。
(10)3月社会融资规模扩展阅读: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蔡浩对人民网记者表示,M2增速提高,除了贷款和企业债发行原因外,3月中旬的定向降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乘数,推升了贷款创造存款的效率。同时,5.16万亿元的社融规模体现了逆周期政策发力。
统计显示,2020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25万亿元,同比多增960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910亿元,同比多增1669亿元。
围绕3月社会融资规模,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从结构看,3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6%,同比高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