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具体占多少,最终是谈下来的,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方法。
第一,投资人占多少回股份,需要考答虑未来股权规划,明确红线。创业公司一般会经历从天使到IPO的五个阶段,每一步都会稀释股权,加上,员工股权激励等因素,至少50%以上股权会被稀释。也就是这五个阶段只有50%左右的股权可以稀释,那么另外50%呢,需要各创始团队、合伙人、员工等。
因此,根据大量的实践案例证明,种子、天使轮的投资占比,一般在10%~15%之间,最好不要超过20%,绝对不要超过30%,最后一条线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二,根据项目的估值与投资额,进行量化计算。这样说似乎又把问题高复杂了,创业公司的估值怎么算呢?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估值方法,倒推法:可以保证公司未来12~18个月正常运转需要的花费。
这个花费就是你需要融多少钱,你愿意出让多少股份(根据第一条自己设定愿意出让的比例,根据融资环境确定),然后就可以倒推计算了:融资额÷出让股份比例-融资额=融资前估值。
你知道了项目估值多少,知道投资人愿意投你多少钱,出让的股权比例就出来了!
㈡ 有限责任公司融资时是怎么分配股权的
股权安抄排是一个动态过袭程,即使公司已经上市,也会因发展需要而调整股东结构。但无论哪个阶段,股权分配都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效率、控制力。 公平是指持股比例与贡献成正比,效率是指有助于公司获得发展所需资源,包括人才、资本、技术等,控制力是指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度。
㈢ 公司融资后股权怎么分配
这些一般都是根据投入的份额来分配的,如果投入的不是实物,那可以根据评估价格、内投资者的公认来容确认份额
这样的股权分配一般都是投资者根据自己投资的比例所具备的发言权来协商,没有什么可比性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协商
㈣ 融资与股权比例应该怎么计算
举个例子分析吧,比较好理解。
情景分析
项目是比较优秀的,估值一直在上升,下一轮正式融资N的估值必然节节攀升,股东Z的比例会在下一轮估值中被稀释,要想保持不变,就要在之前将比例提升。项目方让股东Z增资相当于定向增资,由于股东Z比例增加,相当于将其他的股东比例稀释。按低于下一轮正式融资的估值,则体现项目方对股东Z的诚意。
思考过程
为便于表述,先假设一些参数如下:
z 股东Z在当前所占的股份比例(也就是需要保持的比例)
X 股东A需要增资的额度
P 针对股东Z融资后的估值
V 正式下一次融资N的融到资金
N 正式下一次融资N后的估值
估值方式
估值方式有两种,前估值和后估值,本次采用融资结束后的估值方式计算,估值后再融资于此类似,可能要重新考虑。
后估值计算
注:
比例计算可采用:原比例x稀释比例+新增比例 或采用 (融资时股权价值+增资)/融后估值
对正式的N轮股权价值为 (((P-X)z + X)/P)(N-V) 即融资前的股权比例x融资前的估值
融资后的比例 (((P-X)z + X)/P)(N-V) /N 其中 (N-V)/N 即稀释比例
比例不变
(((P-X)z + X)/P)(N-V) /N = z
对方程求解:
X = (z/(1-z))P(V/(N-V))
前估值计算
同样:
((Pz+X)N/(P+X) )/(V+N) = z
求解 X = zVP/(N-z*(V+N))
前估值方式,相对稀释较小,因此需要的增资比例较少。
㈤ 是不是每一次融资都会稀释股份
第一次不会,后面会的,但是后期融资稀释股权到期权池。
1、融资稀释股权
说明未来融资对股权的影响前,我先解释一下成功的公司如何通过股权出让进行融资。
现在,一家成功的公司在它上市前可能需要经历四到五轮融资。通常,第一轮融资即种子轮,主要由个人天使投资者出资,融资规模从 50 万美元到 200 万美元不等,公司则出让股本的 10% 到 20%。
如果创业公司在第一轮融资后发展势头强劲,接下来会有早期风险资本跟进,早期风投通常会投资 500 万美元到 1000 万美元,占公司股权的 20% 到 30%。
然后是新一轮扩张,规模从 2000 万美元到 4000万 美元不等。再次说明,假设公司处于快速增长,募集这些资本仅需要出让 10% 到 15% 股份。而最终当公司稳步发展,年收入已经达到至少 2000 万美元时,成长期投资者通常愿意为 5% 到 10% 的股份投资 5000 万美元。
2、后期融资稀释股权到期权池
公司通常也会发行期权或 RSU,以吸引新员工和留住老员工,这样也会导致股权稀释。
每年公司都要扩大期权池,公司第一年招募员工所给予的股权要比第二年高,这是因为早期员工加入风险较大,公司前景还不明朗。期权池第二年的增量,通常要大于第三年,然后保持每年 5% 的稳定增长。
㈥ 公司股权融资 出让的股权和融到的资金怎么算的
当公司出现股权融资时,融资的金额和所占的比例是公司和投资机构专共同约定,比如属本轮融资金额1000万,所占比例为20%,即从理论上公司的估值为5000万。
同时,每一轮融资都会对现有股权进行稀释,例如,某员工种子轮融资后持有 1% 股份,在公司获得早期风投后只拥有 0.6% 股份,这是因为融资稀释了 25% 股份,期权池增加稀释 15%。总期权池所有权的增长比例不到 15%(即从 10% 到 21% ),因为原来的 10% 期权池被稀释到 6%。
㈦ 马云创业初期持股比例是多少
在创业初期,马云是一人独大的,之后随着融资扩大、股权的不断稀释,才降到了现在的8.9%。马云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1、阿里巴巴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招股书的时候,首次披露了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以机构持股来看,日本软银集团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达34.4%。
雅虎第二,持股比例为22.5%。二者合计57%。以个人持股来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持股比例仅为8.9%。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持股比例为3.6%,而阿里巴巴CEO陆兆禧、COO张勇等高管的持股比例均未超过1%。
2、1999年3月,马云凑够50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网站正式上线。
Invest AB副总裁蔡崇信听说阿里巴巴后,飞赴杭州洽谈投资,在和马云谈了4天后,决定辞职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两次共从软银等国际投资机构融资2500万美元。
3、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5年10月23日,《2015信中利·胡润IT富豪榜》发布,51岁的马云及其家族以1350亿元资产蝉联中国IT业首富,在13年里财富增长540倍。
(7)每一轮融资持股比例是多少扩展阅读:
截止2017年6月9日,软银持有阿里巴巴股权29.2%,为第一大股东。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权15%,为第二大股东。虽然马云及合伙人只持有公司的少数股份,但却有绝对的控制权。
在公司成立之初,为了防止大权旁落,阿里合伙人与软银、雅虎达成了一整套表决权拘束协议,以进一步巩固合伙人对公司的控制权。
阿里巴巴之选择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就是因为马云及团队实行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相当于同股不同权。也就是说,美国的雅虎以及日本的软银虽为第一、第二号股东,但是没有权利决定阿里巴巴走向,只可以享受阿里巴巴的分红收益。
㈧ 马云创业初期持股比例有谁知道是多少
在创业初期,马云是一人独大的,之后随着融资扩大、股权的不断稀释,才降到了现在的8.9%。马云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1、阿里巴巴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招股书的时候,首次披露了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以机构持股来看,日本软银集团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达34.4%。雅虎第二,持股比例为22.5%。二者合计57%。以个人持股来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持股比例仅为8.9%。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持股比例为3.6%,而阿里巴巴CEO陆兆禧、COO张勇等高管的持股比例均未超过1%。
2、1999年3月,马云凑够50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网站正式上线。Invest AB副总裁蔡崇信听说阿里巴巴后,飞赴杭州洽谈投资,在和马云谈了4天后,决定辞职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两次共从软银等国际投资机构融资2500万美元。
3、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5年10月23日,《2015信中利·胡润IT富豪榜》发布,51岁的马云及其家族以1350亿元资产蝉联中国IT业首富,在13年里财富增长540倍。
㈨ 种子轮融资股份比例该是多少
朋友,以我多年的投融资经验来看,出让10%-15%即可,当然是看具体项目市场前景怎么样!祝君好运。
㈩ A B C轮融资,优先稀释谁的股份对股权架构有什么要求
多轮融资投资人的进入,一般是同比例稀释现有股东的股份,但是也有之专前股份协议有特殊约属定稀释某位大股东的股份或者特定股东股份或者期权池股份的除外;融资之前一定要做好股权架构调整,调整到最合理的状态,不要随着股权稀释而失去公司的控制权,那就悲催了,你干了一辈子的公司,到头来成了投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