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公司的融资渠道是什么啊希望详细点,谢谢各位了。。。
融资就是……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有能赚钱的项目,但是没有资金启动项目,那就要到处“淘钱”,这个淘钱的过程就是融资。“淘”有很多种手段,用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你可以借,跟有钱的人借;你可以卖,把你的东西卖给别人换取资金。
人可以借,企业也可以借,简单的就是跟银行借,就是贷款。也可以跟其他有钱的企业或者个人借,很多叫“XX投资公司”、“XX风险投资公司”、“XX创业投资公司”、“XX信息投资公司”……当然叫投资公司的不一定都有钱对别人投资,有可能它是帮助“借钱人”找“有钱的人”的人。总之谁有钱就可以跟谁借,专业一点叫“贷”或者“融”。当然,跟银行借比较容易理解,跟其他人借怎么办呢?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进行。债券简单点说就是借债的一种凭证,放在过去,那叫做字据、借条……管他叫什么,反正“借钱人”跟“有钱人”借就要立个文书,然后就可以借了,与贷款差不多,到期还本付息,只是有可能比银行还得多些,如果借款人信用比较好,也可能比银行还得少。比如国债,国家信用度一般是比较高的,除国家改朝换代,否则一般是有办法还的,收益稳妥,那么利息自然也低。
卖的话呢,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当然可以卖企业的产品,但是不一定就是产品,也可能是别的东西,比如“股权”。股权就是把“缺钱企业”的自有财产切分成若干份,这一小份就是一股。
一股的价格=(总资产-负债)/总股数
围绕着这个价格进行销售。股份就是将这些资产卖给别人,这部分资产的盈利就应该归买股权的人,就是分红。且不说股权是什么了,如果“缺钱企业”的钱不够了,能赚钱的项目还有,就可以将股份增多,把资产再切割成更小的块,股份就增多了,多出来的股份还可以再卖,当然没有原来的值钱了,可是有了钱就能启动项目,公司赚钱了就可以做大,现在不值钱的股权将来可能就更值钱。这样新切割出来的股权就有人买了,所有有人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未来”。
如果企业不是股份有限公司,而是有限责任公司,那么就不存在股权这个概念了,但是股权就以出资来衡量了,谁出钱多谁就可以多分钱,和股份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在融资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说得清楚了。同样现在“缺钱企业”钱不够了,那么现在需要有新的老板来出钱,这个老板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出钱不能获得任何凭证似的的东西,只能在股东名册上注明这个老板出钱了,可以分得盈利收益了。其实和股份的意思一样,但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分红的比例也和上面的公式一样。这种形式也卖了资产,只是表现形式不再是股票,只是记名了而已,这个老板再想把这部分资产卖给别人比较麻烦,因为没有实物载体。
上面的融资方式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债权融资(借)和股权融资(卖)。如果再说宽泛一点,还有自有资金融资,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你自己有一笔钱,在银行生息,把钱取出来用于赚钱项目的启动就是自有资金融资。如果按照钱来自企业内和企业外进行划分,自有资金融资算作是内部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都属于外部融资。
简单点说融资就是这么多内容,貌似技术含量不高,但是融资的操作就是很有学问的了,因为用人家的钱就要给人家一定好处,这个好处怎么给,怎么设计就很有学问。有些能拿上台面,有些就不能;有些违反了当初设计的规定后的操作,又能显示出借款人的高明;如何分配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比例,MM定理已经研究了多少年了……融资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理论性也极强,我按照你的要求用大白话说明就难免有语言漏洞了。因为融资概念比较复杂,由于以上解释引出的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流,希望对你有用。
2. 中国移动是国有企业吗
中国移动公司是国有企业。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4月20日成立,由中央管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3200亿元,员工11万多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国内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全资子公司。
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国内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所属子公司是既以资本为纽带、又以网络和业务为链条的母子公司关系。
(2)移动投融资扩展阅读
中国移动公司的发展
2018年5月18日,中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宣告成立。6月14日,中国移动与网络在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018年7月,中国移动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53名 。
2018年7月6日,中国移动在雄安宣布成立中移(雄安)产业研究院,涉及国家重大创新项目落地,及5G网络建设、智能交通、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并构建创新体系和开放共享的研发生态 。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发放5G商用牌照。
3. 最近有没有什么关于创业的APP,帮助创业者找投融资的
在全球创业周期间有个关于创业者的移动APP,叫创业周APP吧!里面的有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互动和交流,也是针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APP,你可以试试!
4. 移动公司的盈利方式
其实你可以想象为,你交的这些话费优惠,其实就是在维护移动的经营,出资主要做在设备维护,买地起站,人员资金,活动经费,系统维修……这一些都是必要使用,(你可以想想要是不理会这些因素,很有可以会导致人员丢失)其实就好像那些机场建设费,必须是需要一起进行维护。
而推出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保住客户,并做出一些优惠是分月返还,而这样让消费者总有一些错觉就是办了这个活动,但费用就总是在增加,就等同于移动送了多小话费就从中扣多小。
没有错,不会有那些商家是想自己亏钱的,但移动就是想拉拢消费者的心,让他们可以打多一些话费,从中盈利。要是怎样可以让用户打多一些话费吧呢,就是推出这些活动,让用户感觉是可以有较多的费用进行使用的,从而不知不觉就打多了费用。因此就会有这样的错觉就是移动送了多小话费就从中扣多小。
你们都可以转换一下角色,要是你来经营移动,要怎样才可以留住用户的心,并让用户自己产生一些话费呢???要是还有其他方案不妨可以跟我进行联络!!!我讲话完毕!!!
5. 中国移动公司地方就是非法融资诈骗行为
非法集资罪是指以非抄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或者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予以刑事追诉。由于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较大,对于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望采纳
6. 为什么移动打车 App 一直在烧钱,而投资人仍愿意一轮一轮投入
第一轮,2010-2012年,“舶来品”的群雄并起;
这一轮打车热潮的鼻祖是美国的Uber,09年成立,10年天使轮125万美金,11年2月A轮1100万美金;此时Uber仅仅覆盖了旧金山一个城市;同年12月,Uber B轮融资3700万美金,此时其服务涵盖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六个城市,并一举成为当年最火热的美国创新公司代表。(10年兴起的O2O的概念也在11年找到了其最为有力的代表……)
而在国内,最早的Uber模仿者易到用车在10年9月正式上线,天使投资是徐小平老师,后又在11年8月获得A轮融资,注意时间节点:11年8月,正好是Uber融资后大概半年;(当然我并不是说易到的融资完全是靠概念,其在初期的执行和模式创新还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的)。
但也就此时关于“黑车”的讨论让很多创业者觉得继续做这样的模式可能直接风险太高,而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名为Getaxi的公司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7月成立获得天使200万美金,11年6月A轮800万美金。
也就是在11年底,12年年初的那个时间点,国内的基于出租车的打车应用团队开始非常活跃的出现,第一批的代表有:摇摇招车、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稍晚发布的嘀嘀打车等;
基本上你能听过的名字的打车类软件在那个时点都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无论多少;因为细分行业美国火,中国虽然有很多国情的限制(比如出租车行业封闭),但这并不能妨碍大家以一个天使期的价格参与这一市场。
就像打德州一样,即便手里牌很烂,但不少人依然会跟个1-2轮再决定是不是弃牌……
这个时间点几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没有谁在初期就表现出了能够领先行业的态势,所以只要团队看上去还OK,就都能拿到钱;(很像当年的团购有没有?)
大家雄心万丈,疯狂的跑马圈地,但……
第二轮,2013年上半年,洗牌开始;
因为行业从业者众多,除了疯狂的补贴和砸钱之外,单纯想依靠产品体验获取用户和司机已经不可能;所以在2013年上半年在行业之外,大家开始讨论打车软件怎么挣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管制的问题,在13年上半年,整个打车软件的从业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而在冲击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冲走,所以群雄纷争的态势开始出现寡头;
在北京,嘀嘀开始显现出强于其他团队的执行能力,具体体现在PR、广告投放、疯狂的补贴策略,而所有这些我们看到的除了团队自己的决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嘀嘀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决定的。投资嘀嘀A轮的正是当年投资拉手的金沙江朱啸虎;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拉手在疯狂扩张时的景象,那么你就不会吃惊于13年Q1-Q2嘀嘀的表现,结果是北京市场被嘀嘀几乎全数吃下。
在江浙沪,另外一家打车软件企业---快的悄悄的撬动着打车市场,因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关系,快的很早就获得了阿里的投资;杭州起步的快的在吃透杭州市场后迅速进入上海市场;由于我在上海,对上海市场比较了解,这个市场也是整个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域;
上海整个城市的出租车全国最规范的,电调系统也非常深入民心,但这个系统还是有个问题:收费;所以快的在进入上海之后,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一定的运营手段就在上海获得了单日过万的订单数量…
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嘀嘀在北京战役胜利后进入上海市场,依然延续了在北京的策略:疯狂砸线下广告、大力补贴司机用户;而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在13年4月,北京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获得了腾讯战略投资的青睐,1500万美金到手……短短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破万。
我最近半年总会和身边的朋友讲这个案例,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在打车软件这个细分领域里几乎完美的提现了我所有学过的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案例。比如在已经有了一个行业先行者的细分领域,如何撬动市场?嘀嘀在上海的策略就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低价”(更高的补贴力度)……
而关于《打车软件-血站上海滩篇》的故事还没完,在已经有了2个行业领先者的市场,后发者又该如何撬动呢?大黄蜂这时候给了我们答案:更为激进的“低价”策略!
大黄蜂是13年成立的公司,创始团队是前土豆COO,天使期从晨兴那里融了300万美金,上线后疯狂补贴,补贴不仅仅局限在乘客也在用户。我印象中大黄蜂最激进的时候是在夏天6-7月,其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司机给10块话费,乘客给10块话费……
这场战斗之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结果似乎也说明了问题;在8月,快的、嘀嘀、大黄蜂都宣布自己是上海第一;在上海这个局域市场中,寡头垄断行成,然后进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只要谁不补贴或者谁补贴力度小了,司机和用户就会跑向另外2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快的完成了其又一轮融资;
第三轮,2013年下半年,大佬进场,寡头之势形成
到了下半年,能够吃得消这样烧钱速度的打车类应用已经没有几家了;嘀嘀依然巩固了其在北京霸主地位,而快的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迅速拓展了30个二线城市市场,两家行业领头羊开始出现。再后面一点的摇摇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黄蜂经历了疯狂的夏季之战后发力广州深圳,效果甚微……
而也就在这个时点,领头羊2家企业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下一轮融资迫在眉睫;BAT三家中国互联网的绝对大佬在一个时点为这一轮的融资推波助澜。这期间还穿插了快的收购大黄蜂这样的事例……
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阿里投资了快的,腾讯投资了嘀嘀,我们都好理解,可关网络什么事儿呢?
因为网络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因为网络看到网络地图的用户量不错,因为网络地图想拓展O2O业务,所以:
网络地图推出用网络地图打车(后面接的打车软件),网络给用户补贴话费的活动……
(你们不是给不起乘客补贴了么?我大网络有的是钱,我给!
金主!给跪!必须跪了!)
那么这一轮融资的时候,嘀嘀讲的又是什么呢?行业影响力、即将拨云见日的形式、过去2-3年的执行效果,以及腾讯的背书。所以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题主所说的,今天正式有消息放出,嘀嘀新一轮融资1亿美金,中信领投6000万,腾讯跟投3000万;
虽然我不知道嘀嘀现在的股份结构,但腾讯的跟投应该是超出其股份比例的,我相信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腾讯一定给嘀嘀非常多的加分;(也有新闻关于微信接入打车的,大家也看到了)而至于为什么是中信这家在国内TMT领域不是那么活跃的基金来Lead,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事情,这里不展开了。
至于快的,通过和支付宝的合作,在嘀嘀疲于融资的时点进入北京市场,相信北京的朋友们最近都应该知道用支付宝可以打车了,其背后合作方就是快的,短短时间也在北京市场获得了不错的份额,所以如果你是投资人,快的你投还是不投?或者这么问,所有人都不会投么?
第四轮,2014?
一个问号可能是我唯一想说的,没人知道……因为嘀嘀融到钱了,快的也不会坐以待毙,这场战争不会那么早结束,14年战争肯定会升级……
而至于其他答案提及的诸如:收费、大数据营销、合作推广等所谓的商业模式在今天这个时点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可能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我们操心也操不过来,所以也就别操那份心了……
=====================================================================
写在最后,打车类应用这个细分类目应该算我入行以来所经历的最刺激的一个行业,真正的竞争其实只有1年,而这1年里发生了那么多波澜起伏,这些波澜不会因为行业外的人的一句诸如:“打车软件不靠谱”这样的结论所轻易掩盖,我上面所写的内容不及真实竞争环境的万分之一,其中之事可能都够写一本MBA案例集了……
这个细分类目比团购更惊心动魄,因为直到今天行业领先的2家公司依然没有任何收入,A轮融资Close的第二天启动B轮融资是多少年不遇的情境,很多人会说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啊,我部分同意,这场豪赌可能依然会延续下去……
(我其实想如果有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找参与这场大战的几家VC的具体负责这几个案子执行的XDJM一起聊聊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然后整理成册,哪怕不发表就小圈子看看也是值得的。
我总会和朋友们说做投资的每个个体都不傻,甚至绝大多数都是绝顶聪明,但到基金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是群体决策,这里就有个体理性和群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可能结果会让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最后有2种结局:
1、案子败了,然后投资人被骂SB;
2、案子成了,投资人开始吹NB;)
转载
7. 请问开发app怎么找风投投资我是做移动互联网的,应该可以怎么找风投投资。
现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项目很多,但是质量鱼龙混杂,对投资人的判断力也是个考验,所以越好的项目越容易引起投资人的喜欢。找风投的话一般就是自己找到投资人,可以通过他们的官网,或者通过人脉得到投资人的联系方式,还有就是通过一些融资平台,像微链这样的,上传商业计划书后直接投递给投资人,还可以通过投资人的投资偏好、地域和其他信息来筛选;最后就是可以去参加项目路演,让投资人自己找上来。
8. 在移动电商时代融合什么将成为全社会转型发展的主流
一是传统电子商务平台争相向移动端迁移,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从2014年我国移动电商的市场结构看,基本延续了PC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格局,且阿里巴巴以超过86%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一家独大的市场特征尤为突出。从排名前十位的移动电商企业看,除了买卖宝之外,淘宝、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国美在线、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全部是PC时代的主流电子商务企业,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是移动时代流量入口多元化,从线上到线下的入口布局是竞争焦点。移动互联网极大拓展了用户上网的应用场景,PC时代的入口和用户优势面临挑战。2013年以来,不论是阿里巴巴在来往、微博上的重金投入,还是腾讯、阿里巴巴在手机地图领域的大手笔并购,无不显示各巨头对入口争夺的重视。而2014年以来,移动入口争夺战更是从线上烧到了线下,阿里巴巴以支付宝钱包为依托、腾讯以微信支付为依托,与线下商家展开广泛合作,积极布局二维码入口。在2014年“双十二”活动中,支付宝联合100个品牌、2万家门店,涵盖餐馆、甜品、面包店、超市、便利店等多场景应用扫码支付,创造了一天400万单的扫码交易纪录。
三是移动社交和自媒体的爆发,正开启去中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与传统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一个平台聚集所有商家和流量的中心化模式不同,去中心化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以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为依托,通过自媒体的粉丝经济模式,通过社群关系链的分享传播来获取用户。更重要的是,购物也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会在人们碎片化的社交场景中被随时激发,这极大降低了商家的流量获取成本,吸引了众多商家的关注。从微店服务商口袋通的发展看,在2014年3月微信开放支付接口后,一周内开店商家暴增3000家,并在此后以每月翻倍的速度增长,到9月份商家数量就达到了约20万家。
四是O2O闭环生态链相关技术基本成熟,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将是O2O模式创新和创业的窗口期。以二维码和NFC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技术、以网络地图和高德地图为代表的LBS技术、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计算技术、以微信公众号和网络直达号为代表的CRM管理技术以及免费WiFi等相关技术都已经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服务线下商业的O2O闭环生态链基本成熟。特别是在开放平台策略的推动下,这些技术平台开启了基于O2O模式的创新和创业浪潮。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汽车O2O领域,2014年我国的投融资事件就达30起左右,投融资金额超过5亿美元,涉及打车、租车、拼车、保养、维修、洗车、停车、二手车交易等几乎所有与汽车相关的服务领域。
O2O融合创新为移动电商开辟空间
移动电商已经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基于线下商业的O2O融合创新为电子商务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如果说在PC电子商务时代线上与线下还存在激烈的冲突,那么在移动电商时代融合创新将成为全社会转型发展的主流。传统的单中心化发展格局将向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的格局转变,商业竞争的焦点也将由流量和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和服务竞争。
在移动电商和O2O领域,互联网行业所具有的马太效应将继续有效,如打车O2O在经历蜂拥之势之后形成了滴滴和快的双雄争霸的局面。当前,基于移动端的各种模式创新正处于窗口期,除团购、打车等领域外,绝大多数垂直领域尚未出现绝对的领导者。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移动电商和O2O领域的市场机会仍然很多。
此外,由于O2O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且非标准化特性显著,不同领域所要求的平台模式、交易机制、服务体系等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决定了O2O发展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像传统电子商务一样搭建统一的标准化平台即可。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可以利用其网络、用户和服务网点等优势,在移动网络入口、移动支付平台、社区服务网络等方面发力,探索建立适应线下商家网络化转型需求的新型商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