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面余额可以理解为是总账科目的余额,而账面价值=相关资产总账科目余内额-其所有备抵科目余容额。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没有备抵科目,因此其账面价值等于账面余额。拓展:一般只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账面净值的说法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账面净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延伸:同理,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处置时,也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成本。
㈡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及摊余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供出售金融来资产的账面价值:自需要减去减值准备 (报表列示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在没有减值时等于账面价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只有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才存在这个,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就是和摊余成本比较,差额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㈢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区别是什么
交易性金来融资产的源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区别在于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角度不同,即:
公允价值: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账面价值即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账科目总余额。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关系如下:
1: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入账价值”
2:后续计量时,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借方余额加】(或-【贷方余额减】)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㈣ 四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区别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含交易费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
应收和贷款:么什么特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股票=交易性金融资产,但交易费进成本
㈤ 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计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投资金额+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减值准备
贷款应收款项:成本-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准备
债券: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㈥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怎么计算请举例说明。
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应减记的金额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进行会计处理,同时直接冲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范围内转回,同时调整资产减值损失或所有者权益。
【例】2012年1月20日,甲公司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A上市公司股票100万股,并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笔股票投资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金额为2万元;6月30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020万元;12月31日该股票市价暂时性下跌至公允价值990万元。甲公司分别应编制会计分录:
6月30日,公允价值上升18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8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
12月31日,公允价值下跌共计30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
㈦ 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就算公式
1.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就算公式?
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投资金额+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减值准备
贷款应收款项:成本-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准备
债券: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2.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计算公式?
原价-折旧-减值准备
3.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就算公式?
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初始投资金额+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初始投资成本+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
㈧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该怎么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法,而不是用成本法。账面价值=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 至于公允变动了多少,就需要根据市场作评估了。
特点;
1、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一般此处的短期也应该是不超过一年(包括一年);
2、该资产具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3、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扩展质料: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如购入的拟短期持有的股票,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如基金公司购入的一批股票,目的是短期获利,该组合股票应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3)属于衍生工具。即一般情况下,购入的期货等衍生工具,应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衍生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易。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因为它们不能随时交易。
参考资料:交易性金融资产-网络
㈨ 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的区别
账面价值是为了与当期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的,而摊余成本则是为了衡量投资收益的。所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需要考虑摊余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以及应收账款的处理非常相似,并且其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时刻相等。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中,股票是没有摊余成本的,债券有,并且不一定等于账面价值。比如,可供出售债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这将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但不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还没有赚回的钱。
比如:2000年1月1日购入平价发行的5年期债券,面值1000元,支付价款1000(包含交易费用),票面利率10%,此时实际利率也是10%,年末支付利息,最后一年末支付最后一年的利息并且归还本金。2000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100元,此时的摊余成本=购入价格*(1+实际利率)-利息,还是1000元。这1000元在时间坐标轴从左向右看是摊余成本,从右向左看是未来的本金和利息在此时的现值。也就是,摊余成本是这个时点上我还没有收回的投资,是未来收到资产在此时的现值。
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就算公式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投资金额+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减值准备
贷款应收款项:成本-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准备
债券: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