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冬的人物经历
于冬,1971年,生于北京。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分配至北影厂工作。凭借勤奋努力和极佳的人际沟通能力,于冬在那时便已崭露头角,很快受到了时任北影厂厂长韩三平的赏识和提拔,成为了有史以来北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多年跑发行市场第一线积累的经验,使他对中国电影产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1999年,怀揣着对电影的执着与梦想,于冬创建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在博纳最初的创业阶段,于冬带领着仅由几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发行了低成本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陈凯歌执导的《和你在一起》、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等一系列影片,在中国电影发行领域屡建奇功,令业界瞩目。同时,于冬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海外的关注,被西方著名业内媒体《好莱坞报道》(Hollywood Reporter)誉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博纳公司也被称为——中国的米拉麦克斯。
2007年,博纳完成首轮融资,得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两家风险投资的1000万美金注资。随后,博纳完成了“德勤”对公司2007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成为中国电影行业中最早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民营电影公司。于冬大胆地在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管理上做出了重要抉择,去除家族化,不断引入人才。而“上市”也成为了他下一个目标。当时团队里很多人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2008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于冬开始攻读长江商学院EMBA、清华大学总裁班,不断自我充实,彻底完成了从前线发行员到极具专业素养的企业管理者的正式转变。2009年,博纳顺利完成第二轮融资,总额达1亿元。公司也随后正式更名为博纳影业集团。
2010年,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短短三年后,博纳影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拍片数量第一,票房总收入第一,海外出口销售额第一,海内外获奖第一”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同年12月9日,于冬率领集团高管团队前往美国纽约敲响开市钟声,博纳影业集团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影视传媒第一股,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在华尔街敲钟那一刻,于冬喜极而泣,他坚信“中国电影的历史会记住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他郑重致辞道:“我们用11年的时间坚持了一个电影梦想,我们用11年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我们用11年的真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博纳将秉承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企业文化精神,努力创造一个伟大的梦想和奇迹。”——这位中国电影界最年轻、最成功的电影企业家,立刻引起了好莱坞和华尔街的轰动级关注。那年,于冬39岁。
于冬白手起家,在中国电影产业摸爬滚打20余年,担任出品人的电影约230部,中外各大电影节获奖无数,并获得国内知名媒体《南都娱乐周刊》颁发的年度金牌推手,以及国内顶级新媒体频道新浪娱乐颁发的微博最具热度电影出品人等诸多个人奖项。截至2014年初,博纳影业集团在于冬的率领下,全面布局全产业链,稳扎稳打,兢兢业业,各项业务夯实发展,在影视制作、影视发行、影院投资、院线管理、广告营销、艺人经纪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博纳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企业之一。
上市三年多来,博纳投资拍摄了《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系列、《一代宗师》、《桃姐》、《扫毒》等40多部电影,总票房达到70亿人民币。上市三年多来,博纳再次成功引入美国新闻集团,中国复星集团的战略投资,优化了博纳影业集团股权结构,并与红杉资本、诺亚共同发起了中国第一支影视专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10亿元人民币。这些金融资本,为博纳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上市三年多来,博纳旗下投资建设的影院达到30家,已投入运营的22家,共计银幕182张,覆盖北、上、广、成都、武汉等19个重点省市。未来五年内,博纳影院在全国还将增建至100家,预计将超过800张银幕。
博纳影业集团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国内影视界的著名慈善家,于冬没有忘记回馈社会。这些年,于冬代表博纳影业集团向阳光文化基金会(杨澜)、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芭莎公益慈善基金会、汶川地震官方赈灾部门等共捐款1000多万元人民币。
2014,作为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并具有强劲发行能力的国内影视内容制作公司的开创者及领导人,于冬,与他一手打铸的“博纳”航母,向着更远的国际蓝海——拔锚起航。他的下一个目标:与好莱坞合拍,进军国际市场。
于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世界最知名的电影专业高等学校之一,在经过四年专业化学习(第一届制片管理专业)后,于冬一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任职,主要负责国产电影的发行工作。
1999年,当时29岁的于冬怀揣着30万元和几个伙伴创立了博纳文化公司。于冬发行的第一部电影是黄建新导演,王志文,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靠着多年做发行在各地积累的人脉关系,于冬赚了50万。
于冬的成名之战是2001年发行的《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成本只有200多万的小制作电影,在发行过程中,于冬与各地发行公司协调档期,打破了传统的排期模式,共同推动电影上映。同时运用媒体炒作,在影片上映时,约好全国20多个城市的媒体同时开始宣传,结果这部片子形成一个社会话题,获得了2000万的票房。
《我的兄弟姐妹》的成功让此片的香港制片人文隽在香港为博纳大做宣传,不久,香港与内地的合拍大片《天脉传奇》交到了博纳手里,这种大片以前一般都是交给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来发行。为了获得对方信任,于冬采取了保底分账的模式,付给对方400万的保底费,加上300万左右的宣传和洗印拷贝费用,按照发行方35%票房的分成,《天脉传奇》票房必须突破2000万,于冬才能够保本。为了防止盗版冲击,2002年的8月1日零点,《天脉传奇》在中国内地、香港、东南亚同步上映。当时与《天脉传奇》同步上映的还有美国大片《蜘蛛侠》。于冬再次利用媒体宣传,极力突出《天脉传奇》与《蜘蛛侠》的对抗概念,并破天荒地在国内报纸上为电影投放广告。最终《天脉传奇》在内地获得了近3000万元的票房,一举奠定了于冬在香港合拍片发行领域的江湖地位。
随后,于冬几乎垄断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发行,《无间道Ⅲ》、《双雄》、《头文字D》一部部合拍大片给博纳带来了滚滚财源。于冬甚至对一些香港公司的影片采取了全年整包的模式,在影片还没有制作的情况下买下对方全年的影片发行权。同时,内地的一些优秀影片也首选博纳来发行,比如《孔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博纳成立14年来,出品发行了200余部中外影片,中国内地累计票房近100亿人民币,在海外的销售收入达1.3亿美元,其辉煌业绩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行业旗舰。同时,博纳影业集团致力于电影全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展,近年来,投资拍摄了《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系列、《一代宗师》、《桃姐》、《扫毒》、《澳门风云》、《非常幸运》、《冰雪11天》、《激战》、《大上海》、《大魔术师》、《十月围城》等多类型影片,成功跻身电影投资制作的领跑行列。影院投资方面,截至2014年初,博纳投资建设的影院达到30家,其中已投入运营的影院22家,共计银幕182张,覆盖北、上、广、成都、武汉等19个重点省市。未来五年内,博纳影院在全国将增建至100家,共计超过800张银幕。博纳广告公司通过杰出的创意策划能力、强大的活动执行力以及稳定的影院渠道关系为众多合作伙伴带来了电影领域的品牌传播体验;演艺经纪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签约30多位影视明星,迅速成长为内地颇有影响力的明星经纪公司之一。博纳影业集团新增的电视剧业务蒸蒸日上,投资拍摄了历史题材大剧《水浒传》、《楚汉传奇》、《十月围城》、《龙门飞甲》、《填四川》、《山间铃响马帮来》等,成为各卫视争抢的年度大戏。
2. 如何做出顶尖特效
1993年成立的维塔工作室是全球顶尖的综合性视觉特效公司,总部设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它由彼得·杰克逊和理查德·泰勒、吉米·塞尔柯共同创建,观众熟知的《指环王》、《金刚》、《阿凡达》等特效突出的作品均出自维塔的制作团队。
你很早就来到了中国,也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工作进行的怎么样?又有哪些新计划?
其实我们在中国做商业活动已经有15年了,主要围绕特效设计和电影道具设计这两部分,打造出了像《阿凡达》一类广受欢迎的作品。在电视方面我们一直都有涉足,在新西兰本土也做电视,我非常愿意为中国儿童在电视节目上作出一些贡献,目前还在一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相信很快就会实现。另外我们也很愿意为中国年轻观众分享新西兰的电视作品。
这次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化妆秀,你觉得这样的一堂课,能传递给学员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相对于特效制作,化妆秀更易于在多人环境下做讲解,会很直观、很有趣。另外我希望通过化妆秀激励学生去积极思考,用双手创造事物,而不仅是用数字技术做创作。实际上,这对于电影产业人士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技术类技巧创作的机会。创作服装、化妆、人物、武器等等,我希望通过我这样的示范,能引导大家思考创作的含义。
好莱坞有一种电影被我们戏谑为爆米花电影,意思是仅带来感官刺激,但没有什么内涵,但维塔工作室参与制作的作品,从金刚、阿凡达到两部霍比特人,在剧情和特效双方面都很突出,你认为一部电影的特效和剧情之间是什么关系?特效本身是不断的创新,还是主要用来完成编剧、导演的想法?
我们很幸运能为这些成功的电影工作,其实除了你上面说到的影片,还有《纳尼亚传奇》、《第九区》等等,都利用特效制作出极具感官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在我看来,电影的特效从来都不是放在第一位的,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最主要的还是剧情,特效仅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我们在创作特效的时候,也是为剧情服务。你提到的这些作品,其实除了有很炫的特效外,其实最吸引观众的,还是在剧情上。
我们都知道,维塔工作室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那么就你个人来说,最喜欢并且最专注于哪一部分?
维塔工作室的经营范围很广泛,除特效设计,还包括盔甲、武器、特殊化妆、人物与服装设计等。我个人最钟爱的领域是做微缩模型,用很小的尺寸创作出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我们创作的一些微缩模型可以莫不技术上的欠缺。不过很遗憾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3D电影的制作,微缩模型这个产业也在逐步萎缩,但我仍能在这个领域找到满足感,我热爱制作电影道具,譬如《阿凡达》里的娜美星球、人类的武器等等,我还在制作蜘蛛侠里绿魔的服装以及所有的特效化妆,这些都让我很兴奋。
IMAX、4K、3D、全景声,有关电影放映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相比以前,新技术的出现,会不会对特效制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成本?两部霍比特人都制作了IMAX、全景声版本,你对新技术是持有很积极地态度吗?
从电影本身来讲,无论是3D、IMAX、4K,抑或全景声,目的都是把电影的魅力实现的更完美,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当然很积极,并且也在新作品里支持了这些技术。但是这些放映技术对于观众来说是被动接受的,提供这些技术的厂商掌握着主动权,所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的运用可以让电影票价卖的更高、吸引更多的观众来体验。但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关心的应该还是影片内容本身,要有更好的剧情、更真实的特效、更棒的演员表现,而决定这些的,还是影片的导演、编剧、演员们,一部好的电影,就算是运用最传统的技术,也还是可以通过讲一个好故事来赢得掌声。
听闻您对中国电影有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徐克的作品,你如何评价他的《龙门飞甲》和《狄仁杰》?
对,我确实很喜欢看中国电影,也很喜欢徐克导演。在中国这么久以来,一直都坚持去影院看中国电影。我看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就是徐克的《倩女幽魂》,特别喜欢,是这部作品帮我敲开了中国电影的大门 。我觉得中国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经典作品可以给魔幻题材的电影提供养分,讲一个好故事是中国电影的长处,这些是西方电影无法效仿和超越的。但我觉得像徐克这样既注重故事又在特效上大胆尝试的导演不多,像《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这样两方面都很突出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不过这是一个好现象,相信中国电影会有更好的发展。
你认为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在特效方面的差距有多大?中国电影的短板在哪?
我觉得中国电影在技术上正在和好莱坞逐步拉近距离,但双方差距其实是在从融资、拍摄、市场推广到上映,以及电影后产品等一系列环节上,中国也开始流行拍大片,但多数的国产电影还是受成本制约,低成本不是好事,成本效益高才是好事,低成本往往限制了导演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不过我相信这些都是时间问题,我能切身感觉到中国电影产业正在日趋成熟,也在飞速发展。
数字取代胶片是大势所趋,但还有个别导演热衷于胶片拍摄,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运用胶片的同时,他还坚持不碰3D,在大场面也喜欢拍摄实景,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不同的导演有各自的偏好,可以给自己充足的理由去选择到底是使用胶片还是采用数字拍摄,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高帧频、3D为技术人员与电影公司带来了新的创作机会,大家都知道《霍比特人》就运用了高帧频拍摄。数字拍摄是大势所趋,但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的能力也具有很大挑战性。不过,无论是胶片还是数字,最终目的都在于对漂亮画面和导演想法的呈现,剧本的质量、想象力以及演员的表现必须是优先考量的。
中国越来越热衷于拍大片,比较新的一部《大闹天宫》几乎超过95%的镜头都运用了特效,这部电影你看过了吗?如何评价?
《大闹天宫》我看了,这部作品具备足够的娱乐性,也吸引了大量观众买票,在市场上很成功。电影的特效、化妆,在中国电影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这样的电影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电影数字技术和特效化妆技术的发展。
中美两国的电影一直都不乏交流,从早年的李小龙到后来的吴宇森、袁和平都为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有过卓越的贡献,但中国电影在特效方面却几乎没有像维塔工作室这样的优秀团队参与,原因何在?有哪些壁垒?
其实不存在什么壁垒,我留意到中国电影也有不少在特效制作上是请的国外的团队,有韩国的,也有美国的,非要说有壁垒的话,也只是制作成本制约,一部电影的特效水准是和资金投入成正比的。其实我们开始做《指环王》的时候,也不是具备很完善的条件,我们是通过全球招募相应的技术人员组成了一个成熟的团队来完成的。
目前将要上映的电影中,分享一下您最看好哪部电影的特效制作?您和您的团队在近两年都有哪些已经确定下来的工作?
我们最近完成了《霍比特人2》、《超凡蜘蛛侠》的相关制作,这些是观众都知道并在银幕上看到的,接下来我们将投入到《霍比特人3》、《猩球崛起2》,以及《阿凡达》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制作。
3. 天堂的张望父亲原型是谁
昔日刘德华替身,如今温情父亲,《天堂的张望》盘活杜奕衡
一个7岁的小女孩儿,家境贫寒,又得了急性白血病,在危难之际得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电影《天堂的张望》讲述了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该片由杜斌执导,杜奕衡、朱梓玥主演,将于11月20日在全国上映。
11月10日,《天堂的张望》在郑州奥斯卡影城航海路丹尼斯店举行超前点映会,现场观众均被影片中张望父女的境遇感动,在接受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的专访时,导演杜斌表示,这是一部不讲求票房回报的电影,“希望能够通过《天堂的张望》让更多人关注到得了重病的贫困群体,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昔日刘德华替身,如今温情父亲,《天堂的张望》盘活杜奕衡
看片——
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
在《天堂的张望》中,朱梓玥饰演的7岁女孩儿张望和养父张国华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贫但幸福,直到有一天张望突发急性白血病打破了惯常的平静。得知需要30多万的治疗费用后,张国华四处借钱,甚至想到卖肾,不料遭到骗局。
记者王小月得知张望的身世和遭遇后,深受触动,通过媒体将张望的遭遇曝光,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充满善意的捐助从全国各地赶来,不仅医疗费无虞,感受到诸多爱和关心的张望也日益坚强。在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接受治疗之时,张望却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昔日刘德华替身,如今温情父亲,《天堂的张望》盘活杜奕衡
据介绍,张望的原型人物佘艳是一名孤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8年。病危时,她把世界各地爱心人士捐给她的救命钱分成了多份,援助了其他患病的孩子。同时,延续了温暖和希望。时任《成都晚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的傅艳将佘艳的故事写成新闻报道,刊发之后引起全球轰动,《天堂的张望》正是取材于这一真实事件。
在当天的看片会上,现场观众无不被这个悲惨但温暖的故事感动,本来应该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学习,在温暖的家庭里享受天伦之乐的张望却要遭到病魔的侵袭,她表现出来的坚强,对养父的理解,以及把救命钱分成多份,援助其他患病儿童的举动都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大爱。
昔日刘德华替身,如今温情父亲,《天堂的张望》盘活杜奕衡
幕后——
希望全社会都能看到《天堂的张望》
2005年,导演杜斌知道这个故事后就被深深打动,一直将这个人物和故事装在心里。2016年8月,杜斌作为一个商业实战剧的总制片人,资助的一个孩子因病情恶化去世,这激起他创作儿童大病题材的坚定决心。他多次前往四川成都采访原型人物,对相关人物与事件实地调查取材,花了两年时间才将真实故事打磨成剧本。拍摄中也遭遇困难无数,在资金链一度断裂的窘况之下,杜斌还是带领团队将影片拍摄完成,最终一部如此感人的影片才得以与观众在大银幕相见。
故事原型发生在成都,为何要在云南拍摄?杜斌解释,“云南的村庄风格独特、层次分明,拍出来很漂亮,大山里薄雾缭绕,很有意境,特别符合影片基调;加上云南特有的环境和气候,也适合在冬天进行拍摄。”
昔日刘德华替身,如今温情父亲,《天堂的张望》盘活杜奕衡
饰演张国华的是演员杜奕衡,因形似刘德华,他曾担任刘德华的替身演员,后来杜奕衡转型做演员、歌手,在《让子弹飞》中饰演麻匪老四,更是颠覆了以往的形象。据杜斌介绍,杜奕衡最初看到剧本的时侯数度落泪,后来主动参与到影片的融资工作中,在影片拍摄杀青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又自己出钱帮助剧组解决困难。影片的宣发阶段,他又发动所有资源来宣传影片,用他的话说就是,“希望全社会人都能看到这部电影。”
此次在影片中饰演张望的朱梓玥是一位9岁的广州女孩,是杜斌从2000多个儿童演员中挑选而来,而她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凭借朱梓玥真诚的演绎,患病女孩儿张望天真善良的个性和面对病魔的勇气一一呈现。杜斌表示:“我并不奢求《天堂的张望》票房能有多高,但影片中倡导的善良、爱和希望会给现代人内心强烈的震撼,相信它会改变人们对社会的某些误解,我们也期待影片上映后,能有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电影。
4. 施南生:被徐克宠了30多年,为何最后会输给比丈夫小30岁的小助理
败给了时间,败给了年轻,也败给了自以为很爱自己的那个男人,施南生付出自己的所有去对待徐克,换来的却是婚后各种在外面乱搞,她帮着擦屁股,他却没有一点改变,事实证明男人是改不了吃屎的,家里老婆再好也不如外面的烂野花。不可否认徐克在影视方面的确是有很大的天赋,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典,他也被世人称呼为才子,可私底下的徐克却是一个私生活混乱,不顾家也专一的男人,他常常流连花丛中不顾妻子的难过,也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有对不起这段感情,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一辈子太累了,于是施南生没有选择隐忍下去,付出了大半辈子却得到这样的结果,会很难过吧,但施南生有勇气选择离开,她会有更好的生活的。
施南生如果没有遇到徐克,或许她会有另一种精彩人生,以前提起施南生大家想到的都是“香江女侠”,而后提到施南生,大家只会说“徐克的妻子”,她的人生就被“徐克妻子”给贴上标签,活不出自我,还要被各种事情说束缚,徐克真的是有愧于她。
5. 金巧巧老公是谁
于冬,1971年出生于北京,企业家,现为博纳影业集团现任总裁及创始人。
于冬,1971年,生于北京。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分配至北影厂工作。凭借勤奋努力和极佳的人际沟通能力,于冬在那时便已崭露头角,很快受到了时任北影厂厂长韩三平的赏识和提拔,成为了有史以来北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多年跑发行市场第一线积累的经验,使他对中国电影产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1999年,怀揣着对电影的执着与梦想,于冬创建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在博纳最初的创业阶段,于冬带领着仅由几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发行了低成本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陈凯歌执导的《和你在一起》、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等一系列影片,在中国电影发行领域屡建奇功,令业界瞩目。同时,于冬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海外的关注,被西方著名业内媒体《好莱坞报道》(Hollywood Reporter)誉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博纳公司也被称为——中国的米拉麦克斯。
2007年,博纳完成首轮融资,得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两家风险投资的1000万美金注资。随后,博纳完成了“德勤”对公司2007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成为中国电影行业中最早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民营电影公司。于冬大胆地在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管理上做出了重要抉择,去除家族化,不断引入人才。而“上市”也成为了他下一个目标。当时团队里很多人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2008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于冬开始攻读长江商学院EMBA、清华大学总裁班,不断自我充实,彻底完成了从前线发行员到极具专业素养的企业管理者的正式转变。2009年,博纳顺利完成第二轮融资,总额达1亿元。公司也随后正式更名为博纳影业集团。
2010年,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短短三年后,博纳影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拍片数量第一,票房总收入第一,海外出口销售额第一,海内外获奖第一”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同年12月9日,于冬率领集团高管团队前往美国纽约敲响开市钟声,博纳影业集团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影视传媒第一股,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在华尔街敲钟那一刻,于冬喜极而泣,他坚信“中国电影的历史会记住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他郑重致辞道:“我们用11年的时间坚持了一个电影梦想,我们用11年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我们用11年的真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博纳将秉承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企业文化精神,努力创造一个伟大的梦想和奇迹。”——这位中国电影界最年轻、最成功的电影企业家,立刻引起了好莱坞和华尔街的轰动级关注。那年,于冬39岁。
于冬白手起家,在中国电影产业摸爬滚打20余年,担任出品人的电影约230部,中外各大电影节获奖无数,并获得国内知名媒体《南都娱乐周刊》颁发的年度金牌推手,以及国内顶级新媒体频道新浪娱乐颁发的微博最具热度电影出品人等诸多个人奖项。截至2014年初,博纳影业集团在于冬的率领下,全面布局全产业链,稳扎稳打,兢兢业业,各项业务夯实发展,在影视制作、影视发行、影院投资、院线管理、广告营销、艺人经纪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博纳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企业之一。
上市三年多来,博纳投资拍摄了《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系列、《一代宗师》、《桃姐》、《扫毒》等40多部电影,总票房达到70亿人民币。上市三年多来,博纳再次成功引入美国新闻集团,中国复星集团的战略投资,优化了博纳影业集团股权结构,并与红杉资本、诺亚共同发起了中国第一支影视专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10亿元人民币。这些金融资本,为博纳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上市三年多来,博纳旗下投资建设的影院达到30家,已投入运营的22家,共计银幕182张,覆盖北、上、广、成都、武汉等19个重点省市。未来五年内,博纳影院在全国还将增建至100家,预计将超过800张银幕。
博纳影业集团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国内影视界的著名慈善家,于冬没有忘记回馈社会。这些年,于冬代表博纳影业集团向阳光文化基金会(杨澜)、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芭莎公益慈善基金会、汶川地震官方赈灾部门等共捐款1000多万元人民币。
2014,作为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并具有强劲发行能力的国内影视内容制作公司的开创者及领导人,于冬,与他一手打铸的“博纳”航母,向着更远的国际蓝海——拔锚起航。他的下一个目标:与好莱坞合拍,进军国际市场。[1]
于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世界最知名的电影专业高等学校之一,在经过四年专业化学习(第一届制片管理专业)后,于冬一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任职,主要负责国产电影的发行工作。
1999年,当时29岁的于冬怀揣着30万元和几个伙伴创立了博纳文化公司。于冬发行的第一部电影是黄建新导演,王志文,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靠着多年做发行在各地积累的人脉关系,于冬赚了50万。
于冬的成名之战是2001年发行的《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成本只有200多万的小制作电影,在发行过程中,于冬与各地发行公司协调档期,打破了传统的排期模式,共同推动电影上映。同时运用媒体炒作,在影片上映时,约好全国20多个城市的媒体同时开始宣传,结果这部片子形成一个社会话题,获得了2000万的票房。
《我的兄弟姐妹》的成功让此片的香港制片人文隽在香港为博纳大做宣传,不久,香港与内地的合拍大片《天脉传奇》交到了博纳手里,这种大片以前一般都是交给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来发行。为了获得对方信任,于冬采取了保底分账的模式,付给对方400万的保底费,加上300万左右的宣传和洗印拷贝费用,按照发行方35%票房的分成,《天脉传奇》票房必须突破2000万,于冬才能够保本。为了防止盗版冲击,2002年的8月1日零点,《天脉传奇》在中国内地、香港、东南亚同步上映。当时与《天脉传奇》同步上映的还有美
于冬和李连杰
于冬和李连杰
国大片《蜘蛛侠》。于冬再次利用媒体宣传,极力突出《天脉传奇》与《蜘蛛侠》的对抗概念,并破天荒地在国内报纸上为电影投放广告。最终《天脉传奇》在内地获得了近3000万元的票房,一举奠定了于冬在香港合拍片发行领域的江湖地位。
随后,于冬几乎垄断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发行,《无间道Ⅲ》、《双雄》、《头文字D》一部部合拍大片给博纳带来了滚滚财源。于冬甚至对一些香港公司的影片采取了全年整包的模式,在影片还没有制作的情况下买下对方全年的影片发行权。同时,内地的一些优秀影片也首选博纳来发行,比如《孔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博纳成立14年来,出品发行了200余部中外影片,中国内地累计票房近100亿人民币,在海外的销售收入达1.3亿美元,其辉煌业绩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行业旗舰。同时,博纳影业集团致力于电影全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展,近年来,投资拍摄了《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系列、《一代宗师》、《桃姐》、《扫毒》、《澳门风云》、《非常幸运》、《冰雪11天》、《激战》、《大上海》、《大魔术师》、《十月围城》等多类型影片,成功跻身电影投资制作的领跑行列。影院投资方面,截至2014年初,博纳投资建设的影院达到30家,其中已投入运营的影院22家,共计银幕182张,覆盖北、上、广、成都、武汉等19个重点省市。未来五年内,博纳影院在全国将增建至100家,共计超过800张银幕。博纳广告公司通过杰出的创意策划能力、强大的活动执行力以及稳定的影院渠道关系为众多合作伙伴带来了电影领域的品牌传播体验;演艺经纪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签约30多位影视明星,迅速成长为内地颇有影响力的明星经纪公司之一。博纳影业集团新增的电视剧业务蒸蒸日上,投资拍摄了历史题材大剧《水浒传》、《楚汉传奇》、《十月围城》、《龙门飞甲》、《填四川》、《山间铃响马帮来》等,成为各卫视争抢的年度大戏。
6. 华人文泓资产证券化内容基金一号是个什么东东
资产证券化仅指狭义的资产证券化。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传统的证券发行是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的以资产池为基础的证券就称为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
参考:
http://ke..com/view/11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