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银行债券型理财产品的问题
1 这个风险比存款高,是做投资的。这部分业绩不算存款,但是算金融资产业绩。风险嘛,就在他的投资项目里,总归有一部分是高风险的,所占比例较小而已。
2 区别大了,此类银行理财,每期投资方向都不一定相同,风险和收益银行基本可以控制好。当某期主要投资国债的话,那么保本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债券型基金自然是不能说保本的,这个是行业规定。
其实你的问题就在于,这种银行理财,靠不靠谱。实话跟你说,如果你能买到5年期国债,那就买国债。如果是做短期,这点风险怎么也比你存活期或者3个月定期好。
❷ 7月份买的刚募集的理财产品这几天连续跌咋回事
有的理财产品它就是有涨就跌,心态要平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❸ 关于债券型理财产品的问题
1,银行存款是商业银行开展的常规业务,通过吸收存款再放贷出去赚取利息收益,受央行、银监局监管的,并且储户的利息收益是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约定了的,是法律保护的;如果银行倒闭了,是要由国家接管,并有相关基金做保护,可以保障储户的权益;而理财产品是由银行代销的,但不一定是银行自己发行的,有可能是证券、基金公司或者信托公司,风险性绝对是是比银行储蓄高的,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以后倒闭了也是先赔付储户,债权人,而购买它理财产品的客户应该是排在最后的,如果证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倒闭了,其客户也有可能是拿不会本金的。
2,公募基金公司、私募基金、信托是三个不同性质的机构,只是它们发行的产品或许是类似的,其中成立公募基金的门槛最高,操作是受相关条例约束的,风险性是三个中间最低的。只是说,三者对自己的产品是保本和保收益与否,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条件,以及面对的客户群;公募基金募集的资金大,面对的客户多,单个客户可能只有1000元,因此不可能对自己的产品承诺保本和保收益;而私募和信托募集资金少,客户是有最低投资门槛的比如5万起,所以客户少,为了加大吸引,并且投资规模小,船小好掉头,所以敢于承诺保本和保收益,另一个是私募和信托收取客户的管理费也是最高,除了规定收益,多出的收益是发行人自己得的;而公募基金提取了少量管理费后,所有收益是归全体基金所有人的。
参考资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贝请注明出处。
❹ 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年化率一直在下跌是不是到期不能保本
理财产品年来化率一直在下跌到源期能不能保本,主要看你买的是哪种类型的理财产品。
如果你买的理财产品是保本付息的,那么你的理财产品年化率的下跌,只会让你在保住本金后所能获得的收益少,对你的本金是不会构成影响的,所以到期是能保本的。
如果你买的理财产品是根据市场行情来获取收益盈亏自负的,那么当你的理财产品年化率下跌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会对你的本金造成影响会导致你的本金发生亏损,可能到期就不能保本了。
❺ 理财产品是不是像股票一样会被套住下跌
理财产品不会像股票一样会被套住下跌。损失本金的情况可能极少会有,但是不会损失很多的。
❻ 债券基金惨跌的原因是什么
基金收益波动是正常现象,债券基金相对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而言波动较小,风险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买债券基金就稳赚不赔。
历史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券市场存在一个跷跷板效应,即股市呈现上涨趋势时,债市往往表现疲弱;反之亦然。近半年A股走势喜人,上证已录得逾25%涨幅,深证更是涨了近40%,诱人的收益率使得资金流入股市而流出债市,从而引发债券价格下跌,体现到债券基金上就是亏损。
债券基金只是以债券为投资标的的基金种类。正如绝大多数人炒股是为了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而非股息红利一样,债券基金的收益多来源于债券价格的变动,只是这个变动比股票价格变动要小得多,因而比较稳定,但不意味着能够保本。
如果要最大程度地确保稳定收益,建议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国债或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
❼ 近期债券基金在下跌,为什么
基金收益波动是正常现象,债券基金相对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而言波动较小,风险版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买债券基金就权稳赚不赔。历史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券市场存在一个跷跷板效应,即股市呈现上涨趋势时,债市往往表现疲弱;反之亦然。近半年A股走势喜人,上证已录得逾25%涨幅,深证更是涨了近40%,诱人的收益率使得资金流入股市而流出债市,从而引发债券价格下跌,体现到债券基金上就是亏损。债券基金只是以债券为投资标的的基金种类。正如绝大多数人炒股是为了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而非股息红利一样,债券基金的收益多来源于债券价格的变动,只是这个变动比股票价格变动要小得多,因而比较稳定,但不意味着能够保本。如果要最大程度地确保稳定收益,建议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国债或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
❽ 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也亏损
最近的一大热点话题,就是喊了很久“破刚兑”的银行稳健型理财,真的破刚兑了。多家银行(或其理财子公司)的“稳健型”理财,竟然跌破本金了。
今天不赘述关于“破刚兑”正确性的那些投教老话,反正市面上这类文章已经太多。今天深扒这些理财的底层资产,究竟最近银行们中了什么邪,理财还真能亏损了?!
比如6月1日,某股份行本行理财,“28天成长2号”单位净值几天内从1.0792跌到了1.0753,小40万元的理财,仅月初这几天的功夫,就累计亏损了近1600元。
再比如这款。招银理财“代销季季开1号”单位净值是0.9997,该产品5月初净值最高点还是1.0031。跌破成本价,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降为-4.42%。
放眼债市哀鸿遍野的六月这段时间,多家银行“稳健性”(风险等级多为R2级)理财产品跌到投资者亏本。
据市场粗略统计,大约有超20只固收类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了成本价。
根据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设计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 (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 (激进型)五个级别。R2级(稳健型)该级别理财产品的确不保证本金的偿付,但本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浮动相对可控。
这是为什么?
分析总结看,这一波稳健性理财下跌的元凶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债市大幅震荡,中枪理财配比大
第一个原因比较浅显,就是这些理财底层资产配了不少债券类资产,而债市最近正在哀鸿遍野。跌啊!
啥是“稳健”的固定收益型理财呀,就是资产配比里债券市场占大头。呐,比如这一款净值接连下跌的理财产品,其产品投资范围显示,银行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看看市场啥情况呢?从5月下旬开始,由于月末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骤然趋紧,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沪上某国有大行债券交易员表示,这延续了近几周以来逐渐收紧金融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防止资金空转的政策意图。随着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持续对金融市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有所降低,预计资金市场利率很难回到四月水平。
正因此,最近债券净值型理财压力都比较大,4月底开始中证全债指数大概跌了2%,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下跌幅度了。到了5月份,资金面有所收紧,债券市场更是大幅调整。
据wind数据显示,短期品种调整超40bp,长期品种调整超15bp。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 固收类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券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 权益类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比例不低于80%;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
- 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
所以反而,最近中招惹争议的,反而是相对稳健的“固收类”。
根据某家大行银行R2级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该产品在信用风险维度上,产品主要承担高信用等级信用主体的风险,如AA 级(含)以上评级债券的风险;在市场风险维度上,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同业存放等低波动性金融产品,严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汇等高波动性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此级别还包括通过衍生交易、分层结构、外部担保等方式保障本金相对安全的理财产品。
顺便提一嘴,6月以来,不光银行理财在亏,债券型基金也在调整。银行理财破刚兑后倒是公正了,大家面临的市场一样,走势也一样公开透明,资管市场终于迎来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2、资管新规下,市价估值反映快
国内债券市场大起大落,甚至“债灾”也不是第一回了,怎么此前没听说过银行的稳健理财都不保本了?
从某股份行资管中心人士了解到,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银行理财在确定成本、确定未来的变型价格后,两点拉一条线,净值慢慢爬坡,不受市价波动影响,这样客户的心理体验就会比较好。
但是目前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产品净值化的要求就是用市价或中证估值这样的公允价格来给产品每天估值,目标就是产品净值更加客观。
说白了,就像是本来模糊化的厨房后台,现在被你装了个探头每日监控了呗。以前可能过程中也是跌的,只是投资者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而已。
现在呢,债市是从高位回落的。前面好的时候其实收益满高的,现在一回落,那下来得也就显得更快,理财又采取的是市值法估值方式,所以没有像以前预期收益型产品那么平滑。
所以对于上述某股份行的稳健性理财。
- 如果我们只看近一月收益,你会发现产品自6月初变成了一条陡峭而非平滑的抛物线,如果你正好是这个时候买进去的投资者,那感觉真是酸爽了。
- 但如果我们看半年期表现,感受就会大不同,你会发现这产品其实运作得蛮好,只是最近才受到了市场的一些影响。
总结:相较于此前的成本法,市值法能够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但当债市调整明显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会更加剧烈。
3、债市拆杠杆,之前赚钱招数不灵了
第三个和第四个“元凶”就藏得比较深了。
先告诉你们一个我从交易员那里听来的秘密:两三个月前,债市里有一种“加杠杆套利”的策略,那个时候资金面宽松。
怎么个玩法呢?比如银行在市场融入资金之后买了某只高等级债券,然后再把债券质押出去再换成资金,然后再用资金买债券……
这样一轮接一轮,就是典型加杠杆的过程,当时也没有硬性约束。其结果很显然,就是金融机构收益提升了。表现在产品上,就是收益率看起来不错。
但近期情况陡然转变,监管最不喜欢的就是“资金空转”,所以火眼金睛的监管来管了,“加杠杆”变成了“拆杠杆”。
在5月29日举行的银行间本币市场大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警示说:“虽然加杠杆是债券市场主流的盈利方式,但随着杠杆率上升市场波动率会加大,建议大家要以2016年债市波动率上升导致的后果为鉴。”
所以近期,央行通过“缩量”的方式提升市场资金利率水平,Wind数据显示,6月第一周在有6700亿逆回购到期的情况,央行仅续作了2200亿,意味着央行回收了4500亿流动性;6月8日5000亿MLF到期,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1200亿流动性,意味着央行净回笼3800亿。
这也带来了上文中提及的,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你想啊,滚隔夜成本不足以覆盖债券资产收益率,所以机构就不得不开始“拆杠杆”。一个迹象是,质押式回购相较5月也快速回落。
所以,加杠杆赚收益的法子,也被打击了。
4、资金池子被拆,真实情况暴露
以前的那些“资金池对接资产池”的银行理财,为啥总能永远刚兑呢?当时碰到债市波动池子里实际亏损了咋办呢?他们会拆东墙补西墙,拆后面滚动发售的产品收益,补前面的产品波动。
反正投资人又看不到中间具体过程,很多投资人也并不敏感,这期4.4%,下期4.0%的,他们也不觉得这中间有啥问题。
但现在随着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资管新规像拧螺丝一般逐渐推进落实,以前的厨房后台被公开了,猫腻不能玩了。
原来这种债市波动有些银行搞的资产池能化解现在资管新规新要求都不能给客户弥补损失了,所以产品投成什么样就直接暴露出来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净值型产品已经破刚对,下一步,监管拆“资金池”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多理财扛不住?里头会不会还埋着没被拆干净的“雷”?值得我们提前引起警惕。所以在做银行投资理财的时候可以到辨险识财APP上面查看一下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报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踩雷。
❾ 对投资者而言债券型理财产品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多
商业银行推出的债券型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等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强、风险小的产品,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债券型理财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化】、【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变化;【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目前国内银行业债券型理财产品通常不提供提前赎回,因此投资者的本金在一定时间内会固化在银行里;【汇率风险】在外币债券型理财产品中较为普遍,表现为本币和外币汇率的不可预测性。
当然,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企业的大批倒闭会导致【信用违约风险】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