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业融资法律法规有哪些
企业融资法律法规有:《贷款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通则》第十一条,贷款期限:贷款期限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还款能力和贷款人的资金供给能力由借贷双方共同商议后确定,并在借款合同中载明。
自营贷款期限最长一般不得超过10年,超过10年应当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票据贴现的贴现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贴现期限为从贴现之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代理国务院财政部门向各金融机构组织发行、兑付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一)吸收公众存款;
(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三)办理国内外结算;
(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五)发行金融债券;
(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七)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八)从事同业拆借;
(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十)从事银行卡业务;
(十一)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十二)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
(十三)提供保管箱服务;
(十四)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经营范围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商业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经营结汇、售汇业务。
(1)法拍公司融资扩展阅读
融资的常见方式:
1、银行贷款
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资金性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专项贷款三类。专项贷款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其贷款利率一般比较优惠,贷款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2、股票筹资
股票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因而筹资风险较小。股票市场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股票市场为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
3、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也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表示发债企业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有权按期收回约定的本息。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企业债券与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4、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对供货商、租赁物的选择,向供货商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方使用,承租方在契约或者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支付租金的融资方式。
融资租赁,是通过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贸易的双重职能,对提高企业的筹资融资效益,推动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融资租赁有直接购买租赁、售出后回租以及杠杆租赁。此外,还有租赁与补偿贸易相结合、租赁与加工装配相结合、租赁与包销相结合等多种租赁形式。
Ⅱ 请问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下公司合法的融资渠道有哪些
第一,政策性拨款,这是个小公司最理想的融资渠道,资金成本几乎为0(不包括打通关节的费用),缺点是你要有关系。
第二,银行贷款。关系第一位,但是必须要求有抵押物以及相应的信用额度(影响你的贷款规模和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总体较低,同时渠道比较规范。
第三,股权融资。简单点说就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入股的形式出资(针对小企业),但是这里要注意不能向不特定社会公众进行集资,不然就构成了非法集资。股权融资的同时要主要自己对于企业决策权的掌控,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朋友出资后把股票信托给你(你享有他的决策权,他只负责拿福利和分红)。
第四,借债。找熟人借钱,当然利率较银行要高一些,但是是基于信用的借款所以手续简单很多。
第五,寻找风投,这个本来是股权融资的一种,但是风险较大,尤其是现在骗子很多;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比如蓝海创投。寻找风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上当受骗。
以上是小公司
大公司融资的渠道更规范也更宽,圈钱的手段也更多,但大类一般都是股权融资或者债务融资。
第一是上市,至于在哪里上市,看公司的意愿和实力。上市以后可以实行增发以及重组等手段,一样可以继续圈钱。
第二是发行公司债券。债券的形式和种类在国外非常之多,但是在国内比较少。
无论采取何种融资形式,必须要时刻防止受骗以及注意自己的资金成本。
Ⅲ 公司私下融资,怎么诉讼
诉讼融资根本上是一种投资活动,近似于风投,而非诉讼。
他是指诉讼融资公司向参与诉讼的律师事务所和当事人提供融资,取得赔偿的一部分作为回报。就是投资钱给你打官司,打赢官司和你分赔偿款。
诉讼融资的理念有点近似风险代理。只是风险代理里面,是律师直接用自己的法律服务投资和承担风险,以从胜诉赔偿里面获取高额回报。而诉讼融资则是,以一个专业公司去运作整个评估事宜,直接投入资金来垫付诉讼相关的费用,已经抽离出了律师行业,用纯投资的眼光去经营。
投资模式
具体的投资模式很多样,引用网络的一些东西:
目前存在三种类型的诉讼融资,主要发生在原告与贷款公司之间。
第一种是消费型法律基金
贷款公司给人身伤害案件诉讼当事人提供无追索权贷款,作为回报,原告要偿还贷款并支付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费用,而该费用不会超过原告在诉讼中所得的收益;
第二种是抵押贷款
给原告律师事务所提供抵押贷款,而贷款费用通常表现为一定的利率,律师事务所申请这种贷款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偿付能力或者缓解现金流动压力;
第三种是投资商事
投资公司直接给企业或者企业的律师提供资金,用以支付提起商事诉讼的费用,从而取得与企业共享诉讼赔偿所得的权利。
诉讼融资在中国
之前提问未来五年,律师行业有什么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热点方向? - 法律中也有人提到这个模式,但在中国,诉讼融资的局限性还是很强的:
1. 执行难在中国,就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看到很多大案要案最后的执行也都不如人意;
2. 诉讼事在人为,被投资方的作为很重要。
中国律师行业和民间信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成熟的地步。投资以后,投资收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3. 胜诉可能性不可控;
在诉讼中,新证据、新情形的出现都会大大影响诉讼进展情况。在中国法下,更是这样。
此外,英美案例法体系下,法院裁决的可控性相对较大,通过细致的研究,可以对胜诉概率进行比较好的评估;中国方面,可预见性相对较差。
诉讼融资公司
诉讼融资公司在国外很常见,比较有名的如Burford Capital,IMF Bentham、Harbour Litigation Funding、Juridica Investments、Vannin Capital、Longford
Capital、Woodsford Litigation Funding……其中Burford Capital已经在伦敦上市了。
诉讼融资公司专业化水平很高,会由法律和金融专业人员共同构成。每个案件都会进行专业的评估,比如能否胜诉、胜诉可能性有多大、预期回报是多少等等。
你好。无意中发现这个新鲜名词(对我来说),发表下简单个人见解。顾名思义就是把律师参与的诉讼业务和金融经济家们的融资业务结合在了一起。一般诉讼融资是对原告进行投资,支付原告一系列的诉讼费用,当胜诉时候,其中约定的propotion给予融资诉讼公司。…
显示全部
你好。无意中发现这个新鲜名词(对我来说),发表下简单个人见解。顾名思义就是把律师参与的诉讼业务和金融经济家们的融资业务结合在了一起。一般诉讼融资是对原告进行投资,支付原告一系列的诉讼费用,当胜诉时候,其中约定的propotion给予融资诉讼公司。个人觉得,诉讼融资还是属于vc的一种,是金融与法律的结合。需要考虑原告的信誉,案件的各种可能性,这就需要出色的案件判断和大量的经验。题主所问的什么诉讼,不知道指的哪个方面怎么分类法。
诉讼融资在中国
在中国,诉讼融资的局限性还是很强的:
1. 执行难在中国,就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看到很多大案要案最后的执行也都不如人意;
2. 诉讼事在人为,被投资方的作为很重要。
中国律师行业和民间信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成熟的地步。投资以后,投资收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3. 胜诉可能性不可控;
在诉讼中,新证据、新情形的出现都会大大影响诉讼进展情况。在中国法下,更是这样。
此外,英美案例法体系下,法院裁决的可控性相对较大,通过细致的研究,可以对胜诉概率进行比较好的评估;中国方面,可预见性相对较差。
必须承认的是,如果照搬国外的诉讼融资模式,在中国别说局限性,实际是寸步难行的。
1、不仅仅投资,还要在项目承办方面有监管权,在律师遴选方面有决定权;
2、项目风险评估(这个只要是投资都一样是至关重要的),即很高的项目预判率。
投资人中包括资深律师(知己知彼)、项目评估委员会(术业专攻)、律师遴选委员会&律师库&模拟法庭(磨刀不误砍柴工)
举例说明:
收集项目材料→项目评估→签约→遴选律师→项目督办→结项
必须声明:
1、虽然大框架固定,但每个具体项目都是各不相同的,需要“量身定制”;
2、既然要出钱,就应该仔细挑,我们不会来者不拒;
3、的确,中国的法治远未及格,但这并不意味着胜诉完全失控,至少在我们过去10年所有的项目的走势的判断正确率(看清楚,不是胜诉率)近100%;
4、在中国,没有深谙法律的专业人士主导的法律服务项目投资就是烧钱。
Ⅳ 股权出让融资最好的方式
收购兼并的主要方式是全面收购公司股权、部分收购企业股权、增资扩股等形式。吸引大企业投资,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题,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扩大市场等目标实现。
在吸引新投资者之前,应仔细考察新投资者是否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保持一致:企业的发展战略及长期发展目标;企业的股权稀释以及其管理权的分散;企业的盈利方式及利润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