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地产项目中的红线指什么
红线一般是指各种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内筑容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
房地产项目牵涉的红线有用地红线和建筑红线,用地红线是指规划部门审批的用地位置和范围线,建筑红线指建筑物的基地位置控制线。
房地产项目中的红线作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
一般来说,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然而,在一些城市,建筑红线被单独画在主干道红线之外,以将道路的上部空间延伸到两侧,使道路更加开放。
一些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应当适当地留出,这有利于人或交通的分布,以及绿化和美化环境。
在建筑红线的控制下,沿街建筑前后交错,既能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又能避免城市景观的单调,使城市建筑的形态和街景富于变化。
2. 房地产用语“红线”是什么意思
所谓“三条红线”:
1、是指房地产企业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
2、是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
3、是房企“现金短债比”小于1。
监管部门根据开发商的触线情况限制融资增速,未触线者有息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5%,每多踩一条线降5%,依次类推,“三条红线”全部触及的房企不得增加有息负债。
(2)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条红线扩展阅读:
四个档次
通过这“三道红线”,房企将被划分为四个档次,分别是红-橙-黄-绿。
红色档:“三线”均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上限,不得增加;
橙色档:“二线”均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黄色档:“一线”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
绿色档:“三线”均未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这就意味着中小型房企今后想通过加杠杆来实现阶层跨越的路径已经被完全封堵了。没有杠杆的助力,区域型房企要跻身到行业头部,注定是一条漫漫长路。
如此一来,“三条红线”新规实际上宣告了地产行业的梯队格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会相对固化,头部开发商利用先发优势获取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都会得到保持。房地产行业还是那个头部的市场,赢家可能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些赢家。
3. 房地产企业如何融资
1、开发贷融资抄(最常见的,最容易的袭):即获取土地、取得四证后向银行申请开发贷融资,利率通常较低,略高于现行贷款利率20%;但开发贷往往监管较严,数量有限,挪用不方便;
2、在建工程抵押融资:原则上与开发贷不能同时获取,但现在基本可操作;
3、企业债券融资:这种融资通常适用于上市公司,尤其在香港及国外较为常见,利息极低,企业信誉度越高,成本越低,是企业的首选,但需控制负债率;
4、股权融资:企业间的股权合作,资金方的股权投资,向股东募集资金,定向募集,公开募集(增发等)。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假股增债,即基金公司以股权方式介入,但不参与管理,约定未来某一节点以约定的利息回购股份。
5、其他方式:理财方式,其实通过第三方募集资金,类似于抵押贷款
……
4. “红档”房企不得拿地!楼市调控首次和“三道红线”挂钩
本报记者李凯旋 李未来 北京报道
成都楼市的调控升级了。3月22日,成都市官方部门发布了相关文件,从土地、住房交易、金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新的调控。其中,“红档房企”无法在成都拿地,且中心城区商品住宅用地全面实施“限房价、竞地价”的出让方式。市场方面,成都将“网红盘”的限售期限从3年延长至了5年,且法拍房也需要遵循相关的限购限售规定。此外,成都会针对热点片区、热点楼盘的二手住房发布二手住房成交价格参考机制。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虽然一直未有官方消息,但业内已经多次传出“三道红线”自2020年8月份开始在重点房企试点,于2021年开始全行业推行。尽管房地产调控频发,但成都是首次将楼市调控与房企的“三道红线”进行联系。
“红档房企”无法参与土拍
3月22日,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新政共有16条内容。文件显示,相关调控是为了坚决贯彻“房住不炒”,促进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首先,成都从对住宅用地的供应做出了调整。文件显示,增加住宅用地供应,2021年度全市住宅用地供应总量增长20%以上。同时,中心城区商品住宅用地严格执行集中公告、集中出让,切实稳定地价和市场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将加强对于土地竞买主体的资格审查,超出房地产开发企业“三道红线”、存在重大失信行为的竞买人,不得参与成都的土地竞拍。这则规定意味着“剔除预收账款后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的红档房企无法在成都拿地。
“三道红线”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房企出现财务风险。若以2020年的财务数据为指标来看,在销售额较高的50家房企内,约有14家为红档房企。不过,自2020年8月份“三道红线”的消息传出后,房企已在积极降负债。
同时,成都还深化了房价地价联动机制,中心城区商品住宅用地全面实施“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的出让方式。
“相关调控有利于将高杠杆、高风险的开发商挤出市场,加强开发商降杠杆的意愿。预计未来限房价、竞地价也将成为常态,房企的利润空间也会面临售价和成本的双重压力。这项调控有利于经营稳健、融资成本低的房企拿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拍竞争热度和土地的溢价率。”贝壳研究院成都分院院长付跃华如此认为。
“网红盘”限售期限延长
除了针对土地市场进行了调控加码之外,成都还对住房交易市场进行了相关的调整。文件显示,登记购房人数在当期准售房源数3倍及以上的项目,所购商品住房销售期限由3年延长至5年。
此外,依据合同规定方式取得本市住房的主体,以及通过司法拍卖、变卖等取得本市住房的主体,均应当符合本市住房限购、限售政策的规定。这两项调控意味着成都的抢手楼盘限售期限延长,且法拍房的限购限售同样从严。
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成都紧跟深圳的步伐,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在2021年2月份,深圳发布了同样的调控机制并已开始实施。目前,深圳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相关部门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全市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并定期在官方网站等平台上发布。值得关注的是,调控对市场的作用“立竿见影”,新政后的深圳二手住房2月份的网签量环比1月份下降超过40%。
目前,成都在先期对热点片区、热点楼盘的二手住房实际成交价格进行梳理,逐步形成区域网格化的二手住房参考价格,并定期在官方网站等平台发布。
加强金融监管
进入2021年以来,多地发文对房地产贷款进行严格的管控。同时,严禁经营贷、消费贷等贷款流入楼市。文件显示,成都则同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各项管理要求。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严格审查贷款人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切实防范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此外,成都还加强了对市场秩序的监管。文件显示,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网络平台、自媒体及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管。严厉打击恶意炒作、发布虚假广告、借名买房、哄抬房价、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付跃华认为,信贷方面,热点区域和高价房源降温是重点。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将作为银行房贷的重要参考,购房者的首付总金额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成都还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采取公租房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实现城镇户籍的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应保尽保”。成都还在稳步推行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全市新取得建设用地居住建筑工程项目原则上全面推行装配式建设方式和绿色建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