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有哪些理财名人
一、范蠡
范蠡大概是古代第一个暴发户,而且是单干的。史书上只说他三致千金,但他究竟是
怎么先富起来的,没有记载。这很是急坏了我们这些想富的现代人。
据我猜想,范蠡在激流勇退之后,作了自由作家,写了诸如《我在勾践身边的日子》
、《勾践的成功之路》、《我与西施———不得不说的故事》、《我所知道的勾践》等一
系列畅销书,因而一跃成为富翁的。
大概是出版社约稿太多,忙不过来,齐国人请他做官他都不干;又担心遭人暗算,于
是用了之夷子皮和陶朱公等笔名。
二、伯乐
伯乐原名孙阳,因为善相马,被人称为伯乐。虽然没有看到书上说伯乐有多少钱财,
但伯乐肯定是富起来的一部分———因为他是相马界权威人士。
书上说,有人在市场上卖马,去了三次都没人买,正巧伯乐站在该马前面看了看,临
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一眼。结果……结果是该马身价猛增十倍,成了抢手货(暴利啊,物
价部门也不管管)。
接下来的事书上没有说,但可以想像,那个卖马人开心极啦,开心之余与伯乐联手售
马,能不大把赚银子吗?
伯乐还向领导推荐专业人才———九方皋。这九方皋实在不是专业人才,连马的公母
和颜色都分不清,领导问他怎么举荐这样的人时,他居然还说了一番道理。九方皋有没有
送些银子给伯乐,实在有待考证。假如伯乐专门推荐这样的人才,恐怕银子有得赚也。而
且伯乐已经到了给人作序的级别,遂天天给后进们的书作序,润笔费实在不在少数。
非但如此,伯乐自己也写书,至少写过一本《相马经》。这本书的价值有多高我们不
知道,只知道伯乐的儿子看了该书也是不得要领,相马相出了蛤蟆。
虽然书写得不怎么样,但凭着专业领域内的权威地位,伯乐能不富吗?
三、方仲永的爸爸
方仲永是神童,方仲永的爸爸更是致富能手。眼看方仲永身上蕴含着商业价值,就拉
他出去巡回表演(当场赋诗)、签名售书,等等,反正是好处捞了一大把。据说还给方仲永
买了跑车,夫跑车者,高档消费品也,由此可见方氏之富,亦可见方仲永的爸爸的经营头
脑。
四、智永禅师
智永和尚的字写得好————这当然是专业技能。所以上门求字的人这个多呀,竟然
把门槛都踏破了,而我们的智永和尚是很节约的,他在门槛上包了一层铁皮,这样仅仅换
门槛的费用,一年就可以节约开支若干。
智永和尚的妙处不仅仅在于节约,还在于开反炒之先河,人家求字他不给,还呆在楼
上几年都不下来————据说是专心练字。这样一来,名气反而更响,不用说,身价定然
陡增。听说巴黎有一家店铺,专门卖女士皮包,但有规定,每天只卖五十只,来晚了明天
请早,结果是该店生意火爆。很显然,这只不过采用了智永的老办法。
智永和尚还有惊人之举,他写了八百本千字文分赠浙东诸寺。这一行为完全是炒作行
为。首先,千字文不过是一本启蒙读物而已,寺院里要那个干嘛?其次,别人求字而不得
,他偏偏白送若干到寺院里。这整个是追求轰动效应,这种做法,跟现在的人砸大奔砸空
调是一个道理。就凭这吸引眼球的功夫,智永和尚也应该先富起来。
五、柳永
柳永先生一不小心因为一句词丢了前程———本来柳永是打算走三年清知府的路线的
———只好奉旨填词。柳永先生苦思冥想之后,决定走下半身路线。于是写出了大量脍炙
人口的诗歌作品并迅速引起了轰动效应,以至于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看他的作品。
这种情形下,你说柳永先生不富,打死我也不信。
大概那时候大家的版权意识不强,以至柳永一旦丧失了写作能力,就无收入可言,明
乎此就可以知道柳永身后萧条的原因,也可以知道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了。
六、白居易
说老实话,白居易富不富我不知道。但推断起来,恐怕不富不行。
首先,白居易会走后门,初到长安就谒见名士,虽然先被人看不起,但走后门的勇气
是可嘉的。再加上诗确实写得好,出名简直是等闲事耳。
其次,白居易是做官的,千里求官只为财,在任上弄了银子没有,实在说不清楚。
再次,白居易的商业头脑简直是比当时的人高出几个数量级。他在著名的《卖炭翁》
里写道:心忧炭贱愿天寒。这说明白居易已经深刻的理解经商必须注意外部环境的道理。
这比那些卖羽绒服而不知道暖冬来临的人高出了若干倍。
有此数点,白居易先生想要不富,可得之乎?
Ⅱ 范蠡有关的财政理论
范蠡的商业实践计策,大致有五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市场行情,如阴阳五行,轮回循环,变动不居; 大地时旱时涝,谷物时丰时歉,旱时造舟船,涝时修车马,以备后乏,这是万物之理。其次,知道战争要爆发,就要积极做好战备。了解各类货物为人需求的时令,才能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再次,商品价格,瞬息万变。物价贵到极点,必然下跌,贱到极点,必定攀升。当商品昂贵之时,就应毫不犹豫迅速抛出,视之如粪土而不惜;当商品低廉之际又要毅然决然乘时买入,视同珠玉而倍加珍惜。第四,积贮货物,务求完好,以防日后滞销。易腐易蚀的货物,即使价格再高,也不要长期存留,不能轻易囤积居奇。同时,水纳百川,奔流不息,方能汇成大江大河,货币也是一样。如果让资金积滞不用,就会成为一堆死钱; 只有使它周转不息,才能变成与日俱增的利润。
这些理财思想不仅在当时是非常超前、出类拔萃的,即使在今日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芒。例如其中的货币流通理论,在中国直到1500年以后的宋人沈括才加以阐述,即便此时比西方经济思想界还早了几个世纪。
拥有如此卓越超前的经营思想,范蠡自然迅速发家致富,“致产数十万”而名闻齐地。当时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的齐国国君田常突然发现这个转瞬致富声名鹊起的外来企业家时,不禁为之吃惊,在惊奇之余他兴奋地决定不拘一格启用人才,授予范蠡以相印,让他弃商从政担任相当于今日国家总理职务的国相,带领齐国百姓共同致富。面对田常的任命,范蠡考虑再三还是觉得经商比从政安全且富有价值,但公然抗命不从就有可能死于田常的刀下,于是权衡利弊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便将所拥有的房产、财物悉数发散,分给朋友、四邻,自己则与西施携带少量细软金宝,再次举家迁徙,迅速逃离齐境。
离开齐国以后,范蠡来到了位于宋国境内济水南岸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并改名为朱公,此后范蠡有了陶朱公之名。陶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沿济水顺流东去可达齐鲁大地,逆流西上,旋踵可入郑、晋之邦,溯黄河继续西行通周天子所在的洛阳、秦国所在的关中,往北过黄河达燕、卫,往南顺泗水抵楚、越。当时的宋国,正是殷商后裔的聚居地,自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统治后,殷商一族即立国于宋。殷人素有经商的传统,足迹广布,此后原为民族称谓的“商人”一词也就转化为商贾的专称。宋国的陶邑,虽然城市不如齐国都城那样宏大,但处于万商云集之地,百货汇流之所,极利经商。入陶邑的陶朱公真是如鱼得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通过经营珠宝百货,展示了自身的商业才华。
在陶邑经商期间,范蠡把自己的商业才能发挥到极致,在赚取亿万金钱的同时,还总结出了理财十八则和致富十二则等一整套理论。
其中理财十八则认为: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议价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折血本; 货色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减; 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犹豫则耗用紧; 货物要规整,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勿辘轳,辘轳则交天鄙; 买卖要随时,切勿挨延,挨延则机宜失;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临事要责任,切勿妄托,妄托则危害大;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说明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致富十二则认为:
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能倡率,躬行以律,亲感自生; 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办货,远货不荷,蚀本便轻; 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能用人,因才器使,任事有赖; 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安业,厌旧喜新,商贾大病;能接纳,礼义相待,交易日旺; 能识人,知人善用,账目不负。
据说,范蠡这套理论不仅使自己致富,还指引着他人致富。例如与范蠡同时代的一位鲁国贫穷士人,曾不远千里,慕名来到陶邑,向陶朱公请教致富之道。陶朱公让他稍留数日,在充分了解此人特长和结合市场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之后,为他指引了一条生财之道。他说:“汝谓耕则常饥,桑则常寒,何妨一试五牡之蓄?”这位士人听后茅塞顿开,来到猗氏(今山西临猗南),择地从事畜牧经营,大力饲养母马、母羊、母猪、母犬、母牛,果然迅速发家致富,十年之间获利千万金。此人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猗顿。秦国学者韩非曾赞为:“上有天子诸侯之尊,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
不仅在古代,人们学习范蠡的理财思想可以致富,即使在今天范蠡的理财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借鉴作用。例如在粮食问题上,范蠡认为国家应对粮食市场的价格进行有效干预,提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的思想。也说是说,粮食价格涨跌幅度过大要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工商业(古代称之为末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市场上谷价太贱容易伤农,谷价太高会损及商人,粮价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才能达到农商两利。为此,国家要运用“平粜齐物”的市场手段加以调节,即市场粮价高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卖粮食,粮价太低时,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贮粮食,从而稳定粮价,“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粮价。我们今天的粮食购销政策,在走了一段封闭运行的弯路之后,也无非是重新回到这种开放市场进行调节的思路上来。
Ⅲ 范蠡经商十二则翻译
经商法则一: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勤奋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从古至今,凡成大事业者无不把“勤”字作为自己的准则之一。“一生之计在于勤”则是他们奋斗一生的思想结晶。。
经商法则二: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范蠡对店铺的账目要求非常严格,他不但经常去各店铺稽查账目,而且还要求各店铺总管也要做到每天帐目必清。
经商法则三: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范蠡经商一向都是小心谨慎,从不麻痹大意。尤其在资金出纳上,更是谨小慎微,绝对不做无把握的投资。他认为如若要投资必须得赢利或铺就一条更大利润的道路,不然宁可让资金在库里封存。
经商法则四: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范蠡主张和气生财,他经常告诫家人和雇员不论对待顾客还是对待交易伙伴都要谦和,如此交易才会增多,财源才会滚滚而来。范蠡认为,经商必须需要和气生财,对于彬彬有礼、礼貌非凡的经商人员,任何一个人都愿意与他往来,都愿意与他交易,顾客也愿意主动的接受他。
经商法则五: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整理货物是经商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既可以使商家对货物的质量、数量等做到心中有数,又能使商家们易于管理和调度。范蠡非常重视对货物的整理,他始终把自己店铺的货物整理得井井有条,也把这方面作为考核各店铺主管的一个标准。
经商法则六:经商要善于利用势与利,有势就有利
在范蠡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他十分注重借势经营,与时相逐。在他的商业活动中,十有八九是围绕着取势用势而展开的,他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取势用势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地盘,扩充自己的势力。
经商法则七:急缓相宜,不可持枪斗恨,也不能大意粗心
范蠡在经商时总是随时而变,见机行事,急缓相宜。生意场上,充满了搏杀,也充满了凶险,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且生意越大越难以照应,也就越容易出现疏忽。因此,范蠡指出,在生意场上,不能恃强斗狠,也不能大意粗心。
经商法则八: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范蠡认为不论生意发展到什么程度上,都不应该忘了节俭,节俭是修家治国平天下都不可缺少的美德。范蠡经商之所以能大获成功,除了因为他的经商天份和头脑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善于节俭,从不胡乱挥霍钱财。
经商法则九: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范蠡认为,无论是从做人的角度看,还是从做生意的角度看,信用都非常重要。一个生意人的信用,既要看他在某一桩具体生意运作过程中的守信程度,更要看他一贯的信誉状况。
经商法则十: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范蠡认为“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他的意思是说善于谋生,善于理财的人,是有两条必须注意的,一是选用杰出人才,二是把握有利时机。
经商法则十一: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范蠡认为只要肯一本正经去做事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与他经常对自己的仆役说的“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像个样子”,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强调不仅要能立志、有自信,还要真正能去脚踏实地地去做事。
经商法则十二: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无论你从事哪一行,都要遵守哪一行的规矩。
Ⅳ 求助范蠡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
范蠡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Ⅳ 赚钱比花钱容易的范蠡有什么让人一生受益的箴言
认识范蠡的人都知道,范蠡身上有许许多多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放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成就了全能型人才的范蠡。范蠡的全能型特质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但是范蠡的经商之道,却又是我们每个普通百姓甚至于商业界人员,都想要为之一探究竟的学术文化。就连我们所认知到的李嘉诚,都经常在讲座当中谈及到范蠡的经商之道。可见范蠡的经商之道,含金量特别的高。
Ⅵ 古代理财"四大天王"都是谁
范蠡:多元化投资的“暴发户”
这位老兄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出身贫贱,但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成为暴发户了,后人尊称为“商圣”。具体他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成为富豪的,这一点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来证明。不过,他“三迁定陶”开始,应该是一个节点。
当时他助越灭吴之后来到了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的同时,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随后,他又涉及了皮革业和制陶业。用今天的话讲,他是跨界经营,多元化投资。
多元化的指导思想,一个好处就是风险的摊分,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我们投资理财也应该如何,但有些人看到哪个产品高收益,结果是蜂拥而上,重仓再重仓,这种思想要改改了。
白圭:索罗斯的前辈
这位哥们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战国时期的人物,《汉书》中评价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最让人熟知的就是他那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主张,当时他也是受到了前辈范蠡的影响的。
白圭是一个市场型的投资者,他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听起来感觉很像索罗斯的“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调调,看来投资界的厉害角色,都是善于拨开迷雾,懂得辩证看事看物的。
他的思想,可以用在现在投资那些权益类理财产品上,“人弃我取”,就是别人不愿问津时,就趁机买进,“人取我予”则是当自己手中的货价格大涨时,就趁机卖出。炒股也要这样,把握好时机,获取最佳收益。
吕不韦:擅长挖掘潜力股的操盘手
在投资理财这个江湖,很多人都是喜欢大家热炒的东西,股市高的时候炒股,楼市高的时候炒楼,比特币高的时候炒比特币,大宗商品高的时候搞搞大宗商品,结果死都不知道怎么死,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如果是吕不韦,他不会这样干的。很多人知道他是当年秦国的宰相,但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商人。他的投资思想是:不跟潮流,集中精力挖掘潜力股,然后低买高卖,赚取巨额利差。
当然了,这种方式是很考验个人的投资眼光的,但人家宰相大人就有这种魄力和眼光,吕不韦很适合在这个年代搞搞股权投资,或者当风投基金的操盘手。不过这种投资方式意味着在高收益中伴随着高风险。
事实上,他作为天使投资人,最成功最精彩的一次投资,就是看中了嬴子楚这个当时的“垃圾股”。吕不韦一见到嬴子楚就萌生了“奇货可居”的念头,最后这位天使投资人,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资源运作,成功地让嬴子楚上位了,当年的垃圾股变成了秦国一哥,宰相大人当然也是名利双收了。
不过就像上面讲的,这种方式也是高风险的,前提是你要懂行,对趋势要懂得把握和判断,要不然,各种看起来牛逼的冲动行为,一掷千金,最后会傻逼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那些待价而沽的物品,比如艺术品古玩之类的,还有各种创业项目。不过安心贷小编认为,安心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项目,不知道现在吕不韦在哪里?
苏轼:勒紧裤腰带也是理财方式
很多人经常抱怨,就那么点钱月月花光,怎么理财。要么就说,我那么点钱怎么理财。这种心态,都有一个心理上的预设,那就是理财只是有钱才能理财,或者有很多钱才能理财。
这种心理如果让我们的大文豪知知道,他可能会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疑凝噎。”你们没钱理财就了不起啊,难道不会学着勤俭节约吗,赚钱不行,省钱总可以吧。
是的,我们的大文豪文学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泰山,但赚钱能力一般般,不知道文人是不是都这样。他一生惨遭政治迫害,被朝廷贬了很多次,实在没什么钱了,所以他的理财很传统很朴素:禁止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当年他老人家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那点公务员收入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开始实施量入为出的策略。
我们的大文豪怎么搞的呢?他把每月的俸禄分成30份,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强制每天最多用一份,杜绝任何的铺张与浪费,而每天没用完的钱便用竹筒装起来。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衙门弄到数十亩废弃的荒地,带领全家人在城东开荒种地,真正做到了开源节流。
看看,人家艰苦奋斗,量入为出,但还是撑住了,最终他在贫寒的环境下,懂得释放压力,多次免费旅游,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上游览,然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对了,他带领全家人在城东开垦荒地,最后有了一个雅号:东坡居士。
Ⅶ 范蠡赚钱比花钱容易,他的哪三句箴言让人受益匪浅
认识范蠡的人都知道,范蠡身上有许许多多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放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成就了全能型人才的范蠡。范蠡的全能型特质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但是范蠡的经商之道,却又是我们每个普通百姓甚至于商业界人员,都想要为之一探究竟的学术文化。就连我们所认知到的李嘉诚,都经常在讲座当中谈及到范蠡的经商之道。可见范蠡的经商之道,含金量特别的高。
Ⅷ 范蠡和比干是怎样生财有道的
相传那是在商代的时候,商纣王被妲己所迷惑,丧德败行,荒淫无道,颠倒伦常,又宠信奸臣费仲、尤浑等致朝政腐坏,丞相比干身为纣王的叔父,责无旁贷,不时力谏纣王,但被妲己等人视为眼中钉。
鹿台完工后,纣王听信妲己妖言,欲会见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计,于十五日夜请轩辕坟内众妖狐变成仙子、神仙、仙姬来鹿台赴宴,享受天子九龙宴席,迷惑纣王。
席上,狐狸骚臭难闻。功夫浅薄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宴席上的纣王叔父比干看得十分真切,宴后将此情告知武成王黄飞虎。经查,众妖狐都是轩辕坟内的狐狸精。
比干便与武成王黄飞虎领兵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将狐狸尽行烧死。比干还拣未烧焦的狐狸皮制成一件袄袍,严冬时献于纣王,以惑妲己之心,使其不能安与君前。妲己见袄袍尽是其子孙皮毛制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干,誓挖其心。
一番思索之后,妲己找来雉鸡精胡喜媚,两人决心共同设计害死比干。忽然有一天,纣王正与妲己以及新纳妖妇胡喜媚共进早餐,忽见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喜媚道是妲己旧病复发,常有心痛之疾,一发即死。
冀州有一医士叫张元,用药最妙,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纣王便要传旨宣冀州医士张元,喜媚对纣王说朝廷到冀州路途遥远,并推算说在朝廷唯有丞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可借一片食之,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
比干听说之后,又愤怒又惊讶,由于先前姜子牙离开朝廷时,曾去相府辞行,见比干气色晦暗,知其日后必有大难,便送比干一张神符,叮嘱在危急时化灰冲服,可保平安。
比干在入朝前知道自己要遭难,便服饮姜子牙所留符水。比干来到鹿台下候旨。纣王听到比干来到,对比干说妲己心痛之疾,唯玲珑心可愈。听说皇叔有玲珑心,乞借一片作汤,治疾若愈,此功莫大焉。
比干愤怒地道:“君叫臣死,不死不忠。左右,取剑来与我!”
奉御将剑递与比干。比干接剑在手,望太庙大拜八拜,哭泣着说:“成汤先王,岂知殷受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
非臣之不忠耳!”遂解带现躯,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入腹内,摘心而出,望下一掷,掩袍不语,面似淡金,径下鹿台。
比干一言不发,骑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顿时大叫一声血如泉涌,一命呜呼了。原来当年姜子牙留下柬帖,上书符印,将符烧灰入水,服于腹中,护其五脏,故能乘马出北门耳。见卖无心菜的,比干问其因由,妇人言“人无心即死”,若是回道“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后来,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奉元始天尊的法旨封神,比干被追封为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君”。也有说,因为比干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正是因为无心无向,办事公道,所以被后人奉为“文财神”。
春秋时期,范蠡成了人们心中的又一位财神,相传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范蠡辞去上将军后,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范蠡喟然感叹道:“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再次隐去。
行至陶地,范蠡看到这里是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后来,范蠡的第二个儿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
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说:“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可谓知子莫如父。
或许正是因为范蠡有这“三聚三散”,后人才把他尊为财神。
范蠡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敬仰,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
十八忌多是为商家经验之谈,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Ⅸ 范蠡赚钱比花钱容易,他的哪几句箴言能让人受益无穷
认识范蠡的人都知道,范蠡身上有许许多多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放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成就了全能型人才的范蠡。范蠡的全能型特质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但是范蠡的经商之道,却又是我们每个普通百姓甚至于商业界人员,都想要为之一探究竟的学术文化。就连我们所认知到的李嘉诚,都经常在讲座当中谈及到范蠡的经商之道。可见范蠡的经商之道,含金量特别的高。
Ⅹ 陶朱公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是什么意思
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忧柔,勿强辩。
勿懒惰,勿固执,勿轻出,勿贪赊。
勿争趣,勿薄蓄,勿昧时,勿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