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杜拉拉理财记

杜拉拉理财记

发布时间:2021-04-17 21:07:05

㈠ 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所在公司是什么

《杜拉拉升职记》里的一家虚构的外企。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票房和收视都相当不错。在《杜拉拉升职记》里,“DB是全球500强,做什么事情都有SOP的,也就是管理上我们常说的‘标准作业流程’。这么举例子吧:一个人在DB想走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每次抬多高,每步花多长时间,都可以在SOP里找到依据。DB的福利非常的优厚,你们除了五险一金,还有额外的商业医疗保险,年底双薪,十天的带薪年假,还有十二天的带薪病假。DB是美国公司,讲求的是效率、监督、还有创新,三个诉求出发。”

现实生活中,德国联邦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 )也简称DB,还有世界五百强企业DB SCHENKER,也是德国的企业,嗯,只知道这两个了

㈡ 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里面总说HR和SMART原则是什么啊,谢谢大家啦

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
SMART,代表五个单词,给员工设定绩效指标,第一是Specific,要特定的,第二是Measurable,要可衡量的,第三是Agreed要双方同意的,第四是Realistic,现实的,第五是Time—bond有时间限制的。

㈢ 《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的升职轨迹是什么她都干过什么职位啊

她一开始是华南大区的销售助理。因为她能干和责任心 她升职为广州办行政主管。一般人是很少这么跳着升职的。还是因为她的努力和能力。然后是助理行政经理。因为她的上级玫瑰离开了。她就做了人事行政经理,这是因为她的上级不想她一下子掌握那么多的权利 所以加了个人人事。后面还有好多好多的。我一时间难以一一归纳。基本就是助理,主管,经理,高级经理,总监。我觉得她升职是很快的。最主要的她得到了直接领导的赏识。她默默无闻的。那是她很努力。这书告诉我们HR的各项应用。连其中拉拉的男朋友和她分手的时候也应用了“SWOT分析法则”来说明感情上的优势和劣势。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很喜欢这个书 其中的东西很受用。你可以买一本。放床头偶然番下也很好的

㈣ 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公司DB现实中叫什么名字

近来非常热门的莫过于《杜拉拉升职记》了,先后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是话剧的舞台,那么随着杜拉拉的热议,对于DB公司的疑问应该是大家最想知道的,网上的说法很多,但这些都是不必要的争论,大家痴迷于小说中的描写,高薪以及优厚的福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大家投入到了讨论中,忘了回到现实,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早就做出了解释:杜拉拉是综合体,正因为如此,很多读者都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DB是一家虚拟的公司,财富500强类型,我的设想中,它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移动或者联想在中国国内的地位。所有人物均为虚构。小说中设计的人物和情节,主要考虑表现职场共性的需要。 但即使作者正面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仍不能阻止大家的讨论,因为好奇,总是会拿各个外企来进行比较,那么为了合理的解决这样的一个疑问,也为了可以更好的理解影片以及职场中的内容,我们就按现实中的企业套进来,尽可能的让大家满意,寻找出一个心目中的DB。 现在大家争论的焦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原著中直接提到的通讯类公司,一类则是根据实际中的情景,贴近小说中的描写----制药类企业。 首先是通讯类公司,有人说是诺基亚、LG,提出这种理论的人很白痴,世人都知道,诺基亚是芬兰的公司,LG是韩国的公司,过于离谱了。如果是MOTO,思科还值得商榷。但是在描写公司装修时,DB公司需要购买新的交换设备,同时IT部门还有很多服务器需要购买新的,那么最该排除的就是思科,现在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外企,交换设备都以思科为主,所以思科也不可能,而MOTO虽然是做通讯终端的,但细看小说就会知道肯定不是MOTO了, 一、MOTO的北亚中心在北京呢。 二、而且MOTO的员工要比DB的员工多太多了, 三、普通销售代表也没有那么高的工资,也不会有那么多费用供sales们花费。 四、销售模式很可能是医药行业。书中提到只要拉到一两个重要客户,自己的销售就好开展了,只提到客户,没有提到经销商,这是典型的医药销售模式。通讯行业自然产品是摆在各经销商柜台卖啦,销售代表不会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 五、摩托的经销商都是靠摩托这样的外企发展起来的,所以摩托不可能让经销商拉着跑,哪有搞不定的经销商。 虽说小说开头点明这是通讯业的一家公司,但从它的日常活动和企业组织架构来看,它应该是以销售为主导的公司,所以更像医药企业,而传说作者李可任职的公司就是药品类的,多半是按照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写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医药企业了,我个人比较偏向这个观点,虽说与我是从事该行业的有关,但也正因为对行业的理解,产生了更多的共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药企的特点: 一、组织架构,特别是市场部,产品经理的存在,也就是RPM。 二、分线管理。无论是销售还是其他部门均是,销售按产品线。 三、办事处多,连威海都有办事处,就拿辉瑞公司来说,已经覆盖了近300个城市。 四、每个销售人员月销售15万,符合药企任务。辉瑞公司北上广多数销售人员的任务一个季度在100万以上,每月也在30万以上,甚至远远超过了原著中的15万。 五、申请费用流程,要和市场部搞好关系。 六、聚集中国计划,在2002-2005年外资药企都有过这样的计划 七、直接和终端客户交往,也就是医生,经常有小礼品,这也是刚才上面提到过的,根据小说中的描写,他们会经常和客户吃饭,说明DB的销售代表面对的直接就是终端客户,只提到客户,没有提到经销商,这是典型的医药销售模式。 八、薪酬匹配。从销售人员,到公司主管、经理等,书中的薪酬与外资药企很相近,更为巧合的是,辉瑞一年涨两次,我们4月份刚好涨了5%,与书中的完全一致。 九、SWOT分析。虽然与SOF一样,不是制药企业的专利,但是在这个行业运用的尤为多,无论在公司中处于何种地位,全部都要做“生意计划”特别是销售人员,生意计划的核心就是SWOT分析,用其设定目标,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非常的熟悉SWOT分析,可以推断是医药行业。 也有少部分人说,DB的非常想微软、google,特别是看到这里,从销售模式到各方面,也确实非常的像,但最后一条,则彻底否定了微软和google这样的IT公司。 十、SOF。对于外企来说很熟悉,但像书中描写的那么严格,恐怕也只有制药企业会这样了,从费用的申请,到最后报销,非常非常的严格,因为面对的客户,全部都是医生,医生在对于药企来说全部都是政府官员,因此一切费用都有可能被视为是行贿与受贿,所以医药外企对此的要求非常之严格,这是其他行业所无法达到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确定,DB定义在医药外企是合理的,但是首先最应该排除的就应该是杜邦公司,因为杜邦不是专业做药的,还有化工,更重要的是杜邦是由杜邦家族组成的依靠化学工业和军火工业起家的财团,而且作者不可能简简单的将DB=杜邦,制造这么简单的一个关联,还没有那本虚构的小说会这样直接的点名,说些好的还罢,如果被对方告上法庭,那不仅是要赔偿,连小说都要禁售了,所以最因该排除的就是杜邦,提出这样观点的人,不是没脑子,就是凑热闹。 那么是否只能笼统的得出DB是医药企业这样一个结论,而无法具体定义出那个公司吗?如果只是这样的话,相信很多人依然不会过瘾,也不会信服,因为在众多医药外企中,全球500强中有近40个,大家议论最多的是阿斯利康和施贵宝,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基本上都是以讹传讹的人,先看一下贴吧中最常见的留言: “我知道的,因为杜拉拉原型是我们公司的一个同事,南区的,HR经理,职位不是太高的.平时很低调的,最近听说辞职了(写了这样的书应该可以等退休了吧,呵呵).小说里的架构简直和公司一摸一样.大家提到的公司类型都和我们公司相去甚远.提示大家,和快速消费品有点类似!最近我们的公司发展很好,在中国业界,市场排名已经在第一第二位了。” “作者是我公司的南区HR经理,升职没多久,3个月前辞职了,我们公司是Astrazeneca(阿斯利康)是制药公司。作者先前是中美施贵宝的(也是制药公司),后来进入了我们公司,小说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架构就是用的这两家公司为原型.许多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在这两家医药公司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原型~~~~~~~~” 起初有人提到是施贵宝,后来有人说阿斯利康,再后来就演变成了先是在施贵宝,后是在阿斯利康,那么不了解情况的人肯定会被误导,因为大家对于制药企业特别是外企不太了解,因为中国的处方药不能做广告,所以这世界知名的制药企业普通人知之甚少,就我个人而言,大胆提出,最符合DB的应该是辉瑞公司(pfizer)。 三家公司都是美国的企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根据小说提到的,作者说希望DB“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移动或者联想在中国国内的地位。”也就是行业中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书中说幸福指数是全球排名二十X的,那么施贵宝虽然名列世界500强,但在仍在十大药企之外,而上面的那种言论,更一看就不是业内的人,明显在混要是听,首先,在制药企业,南区,是不可能有HR经理的,在区域中只有大区经理(书中多次提到)、地区经理、市场部经理、培训经理,只有中国总部才设立HR总监、经理、主管等职位。单从这一点,很多帖子上持有这种留言的人都太假了,或者都是灌水,留言只是粘贴复制而已。阿斯利康实力虽然比施贵宝强很多,但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甚至都无法排进前三甲,与作者的描述相悖。因此声称DB是阿斯利康和施贵宝的,都是不可信的,或者说可信度很低的,只能说都是炒作,跟风而已,看似说的很真实,有鼻子有眼睛的,还不时有人口口声的说是内部员工,甚至还说作者李可是阿斯利康的,哈哈!真是搞笑,仔细去网上搜索一下,看作者是不是AZ的,这种言论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业内人一看就知道,错误百出。 因此回到我个人的想法,辉瑞公司(pfizer)比较符合DB的形象,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全球第一大制药企业,也是国内第一的外资制药企业,刚以680亿美金收购了惠氏公司。DB不也正式行业内的领跑者,数一数二的地位吗?其次,辉瑞在中国三个中心,有全亚太地区的财务中心,设立在大连;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现在武汉还有一个正在建设;管理中心设立在北京,北京的丰联广场足足有五层,还不加惠氏的,如果算上的话更大了,在中国的销售人员就超过了7000名,而且现在还在迅速扩张,再看拉拉做销售助理的时候,每天处理财务报表等等问题,与药企中的大区助理太像了。 或许有人又会说了,书中是说在上海,又没有你说的什么培训经理、地区经理等等。那么还是回归主题,一开始就说了,DB仅是虚拟的公司,我们只是找出一个较为符合的公司,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相同,目前而言,除了辉瑞之外,也许没有更适合的了,要同时满足众多条件,我们只能选取一些符合条件最多的,以便能形象的套入DB,因此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因为即使真的是制药企业的,作者也不可能把现实的公司描写的一模一样,难免会发生侵权等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鉴赏的同时,DB的原型只是大家的一种美好而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DB,无所谓是那个。

㈤ 杜拉拉升职记里(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为什么杜拉拉和王伟的关系不能在公司公开

你看的是原著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呢?
小说和电影我都看了,电视剧没来的及看。
小说中的情节是这样的:
刚开始王伟和杜拉拉的关系还不是很稳定,于是没有让其他人知道的必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后来想公开了,但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王伟的属下一名小区经理兼前任女友黛西想和王伟复合,但却发现杜拉拉插了进来,在与王伟的谈判失败后,黛西决定不择手段的报复王伟和杜拉拉,其中的手段就包括在王伟和杜拉拉的卧室里面安装窃听器。
恰巧这时,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黛西和另一位同事之间合谋贪污公司巨款的行为,杜拉拉接受领导的指派,搜集黛西的罪证,最后还真被杜拉拉给找到了,于是公司和黛西谈判,谈判中,黛西与她的合谋同事早已串供,两人一口要死钱是花在客户身上,并暗示威胁与其谈判的杜拉拉如果自己拿不到自己的钱(黛西的打算是讹诈公司一笔钱,然后走人),她和王伟的枕边话的录音将会被当做证据呈交给公司。(录音上有许多杜拉拉对公司上层领导的不满言论,如果曝光,他们两人都得离开db)。而db公司害怕自己被黛西拖进“商业贿赂”丑闻中去,也对黛西有畏惧感。
最后的结果是黛西与公司签订协议,黛西一分钱也没拿到,但却逼迫王伟离开了db,以此作为了此事件的最终结果。
而王伟离开db,是因为王伟知道杜拉拉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女性,她是不愿意失去在db的发展机会的,为了保护杜拉拉,王伟牺牲了自己在db的发展机会。

徐静蕾主要的电影是这样的:
杜拉拉升职,被安排做了王伟的私人秘书。而db公司早有规定:同一部门的同事上下级之间不能有私人关系,如果有的话,那只好两人中走一人。

㈥ 杜拉拉升职记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作者为什么能一直那么神秘呢

杜拉拉升职记 充分的表现了现代人的职场生涯及个人生活,也是众多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当然会火了

作者原是阿斯利康(中国)广州HR经理,这本书写的就是她个人在职场上的成长经历,不过听说作者最终并未和男主角在一起,小说或许是她的一种憧憬吧。

㈦ 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为什么销售部的总监王伟和HR的主管玫瑰最后都辞职了呢

其实电影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 玫瑰辞职的原因:公司要辞退王伟,而玫瑰为了成全拉拉和王伟而主动向公司提出辞职,她一走,公司职位不就空出来了,王伟不就不用走了吗?所以从这一点上,我很佩服玫瑰。 王伟辞职的原因:就在酒会上,玫瑰告诉王伟自己要走了,然后王伟和她接吻告别,那一幕正好被拉拉看到,他们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拉拉说王伟三心二意,王伟反驳其实拉拉早就知道公司要裁掉自己却故意隐瞒,就是怕公司知道拉拉泄露内部决定而惩罚她,所以连这种事都不告诉自己。他觉得拉拉心里根本就没有自己,她心里全是工作,所以我觉得王伟的离开有一部分被情所伤的原因,但她后来又去了曾经和拉拉有美好回忆的地方,所以说明他心中还是爱着拉拉的。 结局很好,等着看杜拉拉2吧~

㈧ 从杜拉拉升职记里我们能学到什么职场经验

1.做任何事情都要严谨
在电影中有两个地方给我影响深刻,一个我觉得比较真实,那就是杜拉拉在做了王伟的秘书之后,王伟交代给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计算各个销售区域的销售经理的绩效奖金。这个任务害得杜拉拉通宵加班到了凌晨4点。她核对了一遍认为没问题之后就发给了玫瑰。结果刚想睡觉就接到了玫瑰的电话,因为出现了一个计算错误被玫瑰痛批。
玫瑰告诉杜拉拉以后这种重要的数字一定要核对三遍以上再发给她,不能有任何的差错。算多了,会给公司造成损失,算少了这帮销售经理少一个子都会跟你没完。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我相信每一个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多半会有这种经验。尤其是需要上报给领导的报表、分析,或者是涉及到某些部门的利益的东西,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有充分的数据或证据的支持下,核对确保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才能够上报。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你的不严谨而给你自己,甚至是你的上司、你的部门带来严重的后果。
还有一个地方是伊娃和HR招聘主管有恋情,然而DB公司明文规定不允许有办公室恋情的存在,否则两个人必须走一个。本来这种事情你不公开也没人会知道,就像杜拉拉和王伟。偏偏伊娃想通过公司邮件系统发张亲密的照片给对方来调情,不曾想错按下了群发键。最终伊娃不得不黯然离开。这虽然是一个剧情需要的情节,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饭可以乱吃,邮件不可以乱发!发邮件前还是检查一下收件人为好。
2.和公司最牛逼的部门打交道
DB公司最牛逼的部门是哪个?从杜拉拉要费劲周折才能让销售部门的人搬家就可以看出。其实一般来讲,一个公司最牛逼的部门是两个:研发和销售。当然,作为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研发部门鲜有设在中国的,于是这样的企业的中国区最牛逼的部门就只有销售部了。和这样牛逼的部门打交道一定要小心谨慎。想想我们自己所在的公司难道不也是这样的么?这些部门里的人个个都是爷,都得像祖宗一样的供着,稍有不慎得罪了他们,这些人就直接向大老板告状去了。所以跟他们打交道,一定要有理有据。比如杜拉拉要王伟他们搬家,之所以王伟最终让步,一方面是杜拉拉坚持,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杜拉拉手上有经王伟签名的同意按时搬家的书面确认文件。所以,对付不好说话的部门或个人,让他们书面确认是最好的一招了。
3.拼命工作有时候并没有好的结果
公司装修的项目预算大幅度被削减,别人都不愿意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玫瑰甚至装病称需要开刀而请个长假一走了之。但是杜拉拉自告奋勇地承担下来了。没日没夜好不容易按照预算终于干完了,玫瑰却也回来了,硬生生抢走了杜拉拉的胜利果实。这件事情也极大地刺激了杜拉拉,她意识到有时候努力工作并不总会有好的结果,你需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些都是你做出来的成绩,不让别人来抢你的成果。否则你就只能永远做穷忙一族。正所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4.要给大老板留下些印象
尽管我认为杜拉拉做了份很CUTE的简报被大老板看见这样的情节在现实当中发生的概率就像中彩票一样的小,但是其中所透出的一个内涵却值得学习。那就是尽可能地和公司的高层甚至是最大的老板有直接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对你留下一些印象。这招也许有用,也许没用,但是谁知道呢?杜拉拉内部竞职HR主管,别人都觉得她的经验还不够,但是仅仅是因为大老板对她印象好而说了一句话,她竞职就成功了。所以如果你做出了一些成绩,再加上一些运气,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5.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
这最后一点也是王伟所感叹的,说出来也许有点残酷,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有句玩笑话说在中国什么都缺,但惟独不缺人。精明强干如王伟这样的人到最后还是落得因为部门合并而被裁撤的下场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不要因为做出了多少成绩,为公司贡献了多少利润就觉得自己是部门或者公司的骨干,仿佛缺了自己地球就不转了一样。眼光还是要立足长远,即便是在做的顺风顺水的时候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暂时的不如意或者不得志,则要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多完善自己,后积而薄发,那么笑到最后的就是你了。
最后说说电影本身吧,影片集合了两岸三地的众多优质偶像型的演员。几位女性的角色除了徐静蕾之外,莫文蔚的表演让我惊艳,表演的十分自然到位。而李艾和吴佩慈的角色则是花瓶多过实质。男主角黄立行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演员,我认为和原著中的王伟的形象有些差距,甚至有那么几个镜头我总觉得他笑的十分的猥琐,不明白为何徐静蕾要找他来演。难道仅仅是因为英语说的比较溜么?黄立行和吴佩慈都来自台湾,我想影片在台湾地区上映应该是指日可待。但是《杜拉拉升职记》这本网络小说毕竟只是在内地有相当的知名度,到了台湾如何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不知宣传时是否考虑要改一个名字呢?小S之前在做电视节目的时候就调侃过这部影片名字:初听到这个片名很震惊,觉得内地的电影现在尺度怎么这么大啊!呵呵!

㈨ 杜拉拉的故事怎么简述

【人物简介】小说的主人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小说中拉拉在外企的经历跨度八年,拉拉从一个朴实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经理,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职场磨练。 [编辑本段]【DB人物表】乔治·盖茨――全球CEO。
“萝卜” ――亚太总裁。
何好德 ――中国总裁,向亚太总裁报告。
齐浩天 ――中国总裁,何好德的接任者。
柯必得 ――副总裁,分管财务,向亚太财务付总裁报告。绰号“老葛”。
罗杰 ――副总裁,分管销售,向何好德报告。绰号“十万”。
李斯特 ――人力资源总监,分管人力资源及行政,向中国总裁报告。
曲络绎 ――人力资源总裁,向中国总裁报告,李斯特的接任者。
王伟 ――大客户部总监,分管销售,向中国总裁报告。
约翰常 ――市场部总监,向中国总裁报告。
TONY林 ――商业客户部销售总监,分管销售,向中国总裁报告。
吕贝卡 ――总裁助理,向何好德报告。
约兰达 ――副总裁助理,向罗杰报告。
伊萨贝拉 ――王伟助理。
邱杰克 ――大客户部南大区销售经理,向王伟报告。
岱西 ――大客户部东区小区经理,向东大区经理报告。
玫瑰 ――助理行政经理,后提升为行政经理,向李斯特报告,后离开。
王蔷 ――北京办行政主管,向玫瑰报告,后离开。
李文华 ――招聘经理,向李斯特报告,后离开。
童家明 ――招聘经理,向李斯特报告,李文华的接任者。
杰生 ――招聘专员,向李文华报告,后离开。
王宏 ――薪酬经理,向李斯特报告。
雷恩 ――薪酬专员,向王宏报告。
周亮 ――北京办人事行政主管,向朝阳报告。
帕米拉 ――上海办人事行政主管,向朝阳报告,后离开。
周酒意 ――上海办人事行政主管,向朝阳报告,帕米拉接任者。
海伦 ――广州办人事行政助理,向朝阳报告。
麦琪 ――上海办人事行政助理,向周酒意报告。
桑得拉 ――北京办人事行政助理,向周亮报告。 [编辑本段]【杜拉拉升职记1内容简介】大部分人是要谋生的,不单要谋生,而且希望谋得好。
说到谋生,有人适合自己做老板,更多的人则靠打工。其实,自己做老板,也就是给自己打工。
打工的人要搞定很多关系,比如搞定上司,搞定下属,搞定同级,搞定内外部客户――HR的说法就是:了解组织架构并具影响力,建立内外部关系以达成绩效。
可能你干了很多活上司却不待见你,没准你有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下属,也许你的平级争风吃醋不怀好意,或者你的客户拽得像二五八万――你要很好的完成任务,就要设法摆平他们。
人的一生中,又可能遇到很多机遇,它们也许会赤裸裸的在你面前卖弄风情,又或者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在某个角落等着你识别――抓住机会、识别机会,甚至,创造机会,首先是你的任务,然后才是组织的任务。
人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应该了解并掌握正确有效的手式,因为正确的原则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专业就是力量。
您可以消遣的来看看这本纯属虚构的小说,也可以把它当经验分享之类的职场实用手册来使用。
《杜拉拉升职记1》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因为她的所作所为有更大的可行性。 [编辑本段]【杜拉拉2华年似水内容简介】一个人从25岁到40岁,有不同的责任和焦虑,而体能、经验和心态也大不相同。
刚毕业,一心想找份好工作,但到底什么样的工作算好,心里没底,也闹不清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
工作两年有点感觉了,发现具备某些优势的人才够格挑好工作,于是想搞明白并缩小自己的差距。等到自己也能挑好工作甚至被委以重任,28岁、30岁到了,挣的钱多起来,买房提到议事日程上,却发现房价涨得太快,通货膨胀让手中的储蓄贬值,挣得多可能还不如买得对,会理财。
有人见别人赚了,也跟着炒股,却把本儿都搭进去了,他一咬牙,谁再提理财就和他急!人到这个阶段会发现,不是什么人都能靠投资挣钱的。
28岁、30岁,正当主流城市人口的结婚高峰,女性很焦虑,是否马上要孩子?要,走势正漂亮的职业进程就会落后;不要,得拖到啥时候?超过35岁就不好了。
男人的35岁是焦虑的,经验和体力结合完美地运行到了黄金分割点,对总监以下的职位,如果能成这时候就该成了,到35岁还没升,有点急人了。
40岁以后,维和、求稳成了主旋律,升职就算了,但求不要压力太大,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有条件的人开始考虑退休。
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处在怎样一个阶段?然后才谈得上将会怎么去做。WHY比WHAT更重要。
作为小说,《杜拉拉2华年似水》展示了2005—2006年中国一线城市25岁到40岁人群的职场。同时,职场无法孤立于时代和生活,投资和住房作为黄金十年这场浩大的经济盛宴中尤为强悍的两条主旋律,被先知先觉者和后知后觉者或畅快或愤怒地演绎着,与各种经典剽悍的职场规则缠绵交织在打工者的思想中,成就一幅主流城市生活的画卷。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李可,女,某名校本科毕业。十余年外企生涯,职业经理人。从事过销售和人力资源工作――对于现今以打工谋生的人来说,两种不失为不错的谋生行当;从满足人类成就感的角度看,是两种可能提供极大发挥空间和精神满足的职业。典型的欧美500强企业文化,长期熏陶出的专业与敬业下,仍然是一个生动的热爱生活的人。 [编辑本段]【同名话剧】话剧《杜拉拉》时间:2009年

㈩ 《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都干过什么职位工资各是多少

毕业后第四年进DB 26岁 销售助理 4000元/月(中间调了15%的薪)
DB第2-3年 27-28 广州分公司行政主管 6500-7200元/月
DB第4-6年 29-31 DB(中国)行政经理 10000-15000元/月
DB第7-8年 32-34 DB(中国)行政人事经理(主管行政) 18000元/月
第八年离开DB
进入SH公司(德国)世界500强 35岁 任C&B经理(薪酬管理) 年薪28万

这就是我看完拉拉1-3所记得的,具体的薪金可能有点出入,不过也差不多是这个阶段的。因为在小说中,并没有用比较详细的数据去证明年龄、薪金。
希望能够给你帮助,当然,我也希望你能给我悬赏~谢谢!!!!

对楼主问题的补充回答:拉拉一开始进入DB,并不是任职前台,而是华南大区的销售助理。做前台的是海伦,跟拉拉关系不错的,她在拉拉升任经理后,海伦也随之升职。

阅读全文

与杜拉拉理财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黄金价格4月3日 浏览:735
什么贷款软件可以当天放款 浏览:748
汇添富科创解冻资金好久到账 浏览:546
股票知识知乎 浏览:813
北京专业珠宝翡翠小企业贷款2016 浏览:935
富国中证指数分级基金净值 浏览:196
通过c轮融资 浏览:700
哪些基金收益高稳健 浏览:286
融资平台融资模式 浏览:321
中国黄金集团投资公司 浏览:937
如何把握股票时间和价格关系 浏览:459
燃油价格和PTA有关联吗 浏览:958
银融国际融资公司 浏览:966
2019年5月22日纸黄金价格 浏览:478
后门融资假说 浏览:367
中国银行理财很低 浏览:872
私募基金持股合伙企业 浏览:683
金易国际期货平台 浏览:397
做医药理财 浏览:155
波涛系统交易方法pdf 浏览: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