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融资需求日语

融资需求日语

发布时间:2021-04-19 03:21:26

Ⅰ 求日语高手翻译!!!急!!!(网页翻译的不要!)

1.第二次世界大戦における败北による荒廃や混乱も、1950年代の朝鲜戦争特需により1955年ごろには日本経済は戦前の水准に复兴し、更なる高度成长が始まった。エネルギーは石炭から石油に変わり、太平洋沿岸にはコンビナートが立ち并んだ。财阀系企业が立ち直ったのもこのころだと言われる。
1.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败北出现的荒废,混乱,也由于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特需,使日本经济在1955年的时候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准,更迅猛的高度成长期开始了。能源从煤炭变成石油,在太平洋沿岸联合企业纷纷成立。可以说财阀系企业恢复也是在这个时候。
この経済成长の要因は良质で安い労働力、余剰农业労働力の活用、高い贮蓄率(投资の源泉)、高率の民间投资、输出に有利な円安相场(固定制)、消费意欲の拡大、安価な石油、安定した投资资金を融通する间接金融の护送船団方式、管理されたケインズ経済政策としての所得倍増计画、政府の设备投资促进策による工业用地などの造成や戦中の军需生产のために発达した技术力が挙げられる。
这次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有:优质廉价的劳动力,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活用,很高的储蓄率(投资的根本),对高利率的民间投资,输出有利的日元贬值行价(固定的市场),消费欲望增加,廉价的石油,融通安定的投资资金的间接金融的护送船团方式,作为管理下的海因斯经济政策的所得倍增计划,还有根据政府投资促进策产生的工业用地等的造成和为了战中的军需生产,发达的技术力等。
2.1960年代には东京オリンピックの开催やベトナム戦争、1970年に开催された大阪万博などによる特需があり、1968年には国民総生产(GNP)が资本主义国家の中で第2位に达した。この経済成长は世界的に见ても稀な例であり、终戦直后の复兴から続く一连の経済成长は「东洋の奇迹」と言われた。この惊异的な経済成长への憧憬や敬意から日本を手本とする国まで现れた(マレーシアにおけるルックイースト政策)。现在では、「戦后昭和」の代名词として1960年代の映像资料が使われる事が多い。
2,在1960年代由于东京奥林匹克的召开和越南战争,以及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召开所产生的特需,使日本在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升到了第二位。这种经济成长即使在世界上来看也是极为少见的。从战争结束的复兴到持续的一连串经济成长被称为「东洋的奇迹」。也许是出于对这种经济成长的憧憬或敬意,竟还出现了一些以日本为样本在发展的国家(在马来西亚推行的路库伊斯特(可能是一个领导人的名字)政策)。在如今,作为『战后昭和』的代名词,经常会看到一些1960年代的影视资料被使用。
3.顺调な経済成长は同时に证券市场の成长も促し、投资信托の残高は1961年に4年前の约10倍となる1兆円を突破した。この势いは、当时、「银行よさようなら、证券よこんにちは」というフレーズが流行るほどだった。
3,顺利的经济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信托的储蓄在1961年达到了4年前的约10倍,突破了1兆日元。这个势头在当时甚至使『再见银行,证券你好』这种口头禅流行起来了。
しかし、1964年顷から経済は急速に缩小し事态は一変した。1964年にサンウェーブと日本特殊钢(现大同特殊钢)が、1965年には山阳特殊制钢が倒产した。さらに大手证券会社各社が轩并み赤字に陥った。
但是,从1964年开始经济形势逆转,经济急剧收缩。在1964年サンウェーブ(没查到)和日本特殊钢(现为大同特殊钢),1965年山阳特殊制钢也先后倒闭了。更有很多大型证券公司先后陷入赤字。
こうした事态を受け、不况拡大を防ぐために政府は、1965年5月に山一证券への日银特融、7月には戦后初である赤字国债の発行を决めた。结果、当时の政财界の関系者が危惧していた昭和恐慌の再来を未然に防ぎ、高度経済成长を持続していくこととなる。
承受了这样严重的事态,为了防止不景气的扩大,政府在1965年5月向山一证券进行日本中央银行的特殊融资,在7月决定发行战后第一次赤字国债。结果,当时的财、政界相关人士防止了令人恐惧的昭和恐慌的再次来袭,达成了持续的高度经济成长。
4.こうした経済成长の影で社会公共投资や福祉支出は低水准にとどまり、また环境破壊が起こり「水俣病」や「イタイイタイ病」、「四日市ぜんそく」といった公害病の発生、大量生产の裏返しとしてのゴミ问题などの公害の问题が高度経済成长期后半になると深刻化した。
在这种经济成长的环境阴影下,社会公共投资以及福利支出一直止步于很低的水准,另外环境破坏问题不断发生,「水俣病」,「骨痛症」,「四日市哮喘病」等公害病的暴发,做为大量生产的后遗症的垃圾处理问题等公害问题,都在高度经济成长的后半期越来越严重了。
これは国民が环境よりも経済成长を优先した结果であると言える。また、都市への人口集中による过密问题の発生と地方からの人口流出による过疎问题が発生した。高度経済成长时代も后半はその政策の见直しを迫られ、公害対策基本法の制定や『日本列岛改造论』の提唱につながることになる。
这个可以说是国民把经济成长优先于环境保护的结果。还有,都市人口过密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人口流出导致的地方人口过疏问题也出现了。高度经济成长时代,在后半期不得不重新评估该政策,关联到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制定和『日本列岛改造论』的提倡出台。
5.1971年のニクソン・ショックによる実质的な円の切り上げは国际収支の过度な黒字を修正して経済の安定に寄与した。1973年の第四次中东戦争をきっかけに原油価格が上升し、オイルショックに陥ったことで戦后初めて実质マイナス成长を経験し高度経済成长时代は终焉し、その后は安定成长期(1973年よりバブル崩壊の1991年まで)へと移行した。
5、1971年的由尼克松危机产生的实质的日元升值修正了国际收支的过度黑字,带来了经济的稳定。以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为契机原油价格飙升,陷入了石油危机,初次体验了实质上的负增长,高度经济成长时代结束,那以后进入了稳定成长期(从1973年到泡沫经济暴发的1991年)。
高度経済成长时代の终わりは、第二次ベビーブームも终わらせ、1980年以后の日本は少子化の道を歩むこととなった。バブル崩壊以后も趋势として実质経済成长は続いており、右肩上がりの时代が终わったわけではない。なお、まれにバブル景気崩壊までを戦后の右肩上がりの时代として「高度経済成长」と括る场合があるがあまり一般的ではない。 なお、この一连の流れを英语ではJapanese miracleと呼ぶ。
高度经济成长时代的结束,也给第二次生子热潮画上了句号,1980年代以后的日本开始走上了少子化的道路。泡沫经济崩坏以后,实质经济成长趋向性的一直持续,景气高昂的时代并没有完全结束。另外,也有人把到泡沫经济时期的景气崩坏这段时期作为景气高昂的时期划入高度经济成长期,不过一般不这么认为。还有,这一连串的流水事件在英语中叫做
Japanese miracle。
真够累的,好在我学过经济学!

Ⅱ 求关于当前经济危机的日语作文一篇

在东亚金融危机已经波及欧美的压力下,人们对199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如何预测议论颇多。在世界银行和欧盟都降低了对199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影响下,部分经济学家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可能性持五五开或四六开判断。在我国最近的讨论中,人们则尤其关注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危机何时全面爆发,是否以及怎样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影响。

对此本文认为,尽管那些大型金融资本集团明白,他们正在朝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单行道上疾驶,但没有任何垄断资本、特别是最腐败的金融垄断资本,足以明智到愿意主动改变自身与生俱来的追逐超额利润的本质特征。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中国的决策导向如果失误,就可能是“我为鱼肉,人为刀龃”。我们也有可能象其他东亚国家那样,由于实物经济成长确实产生了可供攫取的增量利润而成为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在资本过剩压力下转嫁危机的对象。这是本文对所谓东亚金融危机动因的理解。

中国已经有47年的高增长,改革前27年是中央政府追求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阶段,最近20年则主要是地方在中央放权让利的条件下追求地方工业化的积累阶段。二者都属于大量占用资源的粗放型增长。因此在按照一般工业化的制度经验、初步完成原始积累形成的高增长之后,如果继续过去习惯的方式、进一步追求数量型增长,就必然在国内资源稀缺条件下转向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而受到从发展中国家实物经济增长中攫取利润的国际大资本的制约。

合理的决策讨论应该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可是,人们在享受高增长的带来的现代化消费时候,连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还尚且不习惯,更遑论“可持续发展”。

由于本文作者曾经早在1988年5月写的“危机论”中就指出过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后来在1994年11月发表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危机与中国改革”中也分析过今天才出现的国际经济问题及其本质原因。而且近年来暴露出的问题,确实大部分被我当年的文章不幸而言中,因此现在写作本文不能算太过于唐突。但我实在既不是预言家,也根本不是国际问题专家,甚至对西方经济学理论都了解甚少。因此,理论家们对本文大可不必介意。

一、 真正解决欧美1929-33年大危机的并非“新政”,而是战争

我们在去年以来的讨论中已经越来越明白,这次东亚金融危机是现象,实际上几乎是亚洲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对发生在欧美1929-33年大危机的一次复制。二者的本质特征相类似,都是传统制造产业的结构性过剩。之所以持此看法,是基于如下认识:

1、资源贫乏使欧洲在危机压力下走向战争

在30年代初的欧洲,当危机爆发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资源的分割已经确定,各早期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没有新的资源可以再拿来作为资本化产生超额利润的来源,所以制造业的结构性过剩几乎不可能在同构的、分散的欧洲小国内部缓解(这也与现在东亚其他国家情况类似)。于是德国首先加速向军事工业转移,并且必然随之在这种传统产业结构并不能产生增量的制约下、要求对世界资源和市场的重新分割。这当然导致从欧洲延伸而成的世界战争。

2、美国两个“百日新政”受阻

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资源大国,因此本来比欧洲小国更有条件通过启动本国资源向资本转化形成新的资本增殖收益,并以此改出危机。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也确实推行了两个“百日新政”,第一个“百日新政”加强联邦计划和政府干预,但由于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而受阻;第二个“百日新政”侧重垄断,但新法在1935年春起不到1年中被最高法院取消了12项之多,其中包括著名的“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执政后的3年中,各地已有100多位法官下了1600多道指令禁止实行 “新政” 。其实罗斯福并没有改变美国的工业结构,而且尽管政府财政融资于公共工程每年使国库亏空60-70亿,国债从1932年的187亿增加到1938年的347亿,但失业仍然有700万,全国14%的人口依靠政府救济。

看来,无论归罪于思路错误,还是推诿于操作中阻力太大,罗斯福“新政”作为历史事实,对美国经济危机只是在1934-37年的3年间相对缓解。随之1937年美国经济再度出现危机,是年10月29日股票爆跌的“黑色星期二”,甚至比1929年股市大崩溃时的跌幅还厉害。随后,在1938年慕尼黑事件导致欧洲战争的威胁越来越明显的压力下,罗斯福的“新政”也就销声匿迹了。可见,“新政”并没有根本解决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的历史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这次结构性危机:一是战争爆发和战后重建刺激了工业需求,当时旧有的工业在未改变传统结构的情况下,确实有了重新增长机会;二是美国在战争期间对世界输出军火,和战后对世界援助重建物资的同时,使美圆自然变成世界通用的贸易结算货币,并在战后达到了占国际货币总量的约3/4的统治地位。

由此,不仅美国的大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可以得到最廉价的资金去进行资本输出,而且背靠金融垄断资本的跨国公司也可以进行只赚不赔的国际竞争。因为,只有美国政府可以凭借印刷出来的绿色纸片,与世界任何国家交换资源、产品,甚至政权。

说老实话,假如我们也有这种特殊条件,不去促进其他国家开放市场、自由竞争,推行“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大循环”,那就是放弃历史机遇。而实际上我们没有这种条件,当然就是不能亦步亦趋,而是只好“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

二、战后美圆资本的垄断地位变化,必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

1、美圆的垄断地位与追逐泡沫经济的本质特征

美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绝对地位使美国成为世界首领,各国以美圆作为储备和主要结算货币对其需求增加,得以让这种绿色的“纸币”取代“金本位”制。同时也让美国有条件不断增发超过GDP增长比例的货币、大幅度提高了以金融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客观上造成本来并不产生利润的金融资本脱离实物经济、不断在投机资本压力下推出新的衍生品交易品种,追逐只有“泡沫经济”才能提供的超额利润的本质特征。

2、战后经济发展与美圆相对过剩

然而,欧洲和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依赖美国的美圆投资,不得不听任美圆资本攫取超额利润。但在60-70年代欧洲和日本经济全面增长之后就不再满足于美圆独霸天下。于是有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汇率谈判,乃至欧洲从追求统一市场到追求统一货币。其间,美圆在国际货币总量中的份额逐渐降低到3/5。有鉴于此,过剩的美圆资本只能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品交易来保证其对超额利润的渴求。

进入到90年代以来,美国的国民收入中资本收益已占60%以上,完全用于投机的外汇期货交易额与美国实际对外贸易额之比已经达到99:1。美圆绝对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币值高估约70%。在1999年欧元启动并在今后逐渐成为与美圆抗衡的资本力量的过程中,美圆的贬值和连带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威胁日益迫近。

然而,金融危机绝对不会使其始作俑者——金融资本集团从此改弦更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必然在泡沫经济幻灭时加强对其他国家推行所谓“一体化”,企图为过剩美圆提供从其他国家实物经济吸食利润的条件。这就使得以发展实物经济为主的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中会受到国际金融资本集团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严峻挑战。

我们这样分析,是因为西方7国最近针对已经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做出的对策调整,不过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加强监督管理”,理论家们提出的看法也不过是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老一套。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以美国为首的金融资本集团对自身本质问题有能力做深刻反思,也没有给人们展示任何可以使人对其心存幻想的举措。

3、东亚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金融资本自身

分析这次东亚经济危机的源头,本文的看法可能不同于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我们认为:东亚发生的是结构性的经济危机,始作俑者仍然是国际金融资本自身。因为正是美国在战后的日本翻版了美国的制度,又在日本的出口外向型经济发展到对美国出口长期顺差的80年代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本调整汇率。但其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日圆币值上升提高了日本转移传统制造业于东亚、和在欧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能力。尽管日本这些对欧美的投资大部分失败,但其对东亚的产业转移,却得益于东亚各国本身按照西方制度经验追求工业化,而大获成功。

一方面东亚按照日本“雁阵式”战略,以各国对欧美的出口配额为条件,发展成了日本产品的复制出口基地,这就是所谓“东亚奇迹”。而另一方面,日本则在大量移出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必然导致货币资本过剩于实物经济,其追逐投机利润的本质特征也使日本生成了亚洲最大的泡沫经济。这的确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事实。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世界上任何国家,让金融资本针对自身弊病做本质性转变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经济的增长分析

有人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已经延续第20个年头了。于是人们在最近的讨论中常常担忧:中国经济是否会向其他东亚国家那样,只维持了20年左右高增长,就纷纷在经济危机中进入衰退期。我觉得,这种比较的前提似乎并不成立,其实如果以我们这种约10%的年均增长速度做为标准,那么中国从1952年“一五”计划起,已经高速增长了47个年头了。

47年的高增长也并非“奇迹”,因为中国大多数年份是在进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而在原始积累阶段多数国家都是表现为经济高增长的。只是,改革前我们是中央政府进行工业化原始积累,改革后则主要是地方政府进行地方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1、两个增长阶段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任何经济类型的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性过程。在改革前27年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各部门直接控制的国有大工业体系。企业的层次级别不同,占有资本及其收益的数量和质量既会明显差别。由此又产生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条块之间在财产占有及其收益分配上复杂的利益关系。可以认为,在改革前由市及市以上政府及其各部门占有全部资源和城市工业资本和格局,一方面较大影响和限制了县及县以下(包括大批国营工业“空白县”)地方政府占有资产和收益分配的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大农村和农民大面积的贫困。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财政体制改革,本来是要解决中央财政的“统收统支”与地方政府追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当时形成了从中央到乡镇各级财政“收支包干、增收分成”的财政体制,一定意义上确立了各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作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较为明确的收益分配关系。然而,财政分级承包制的实行,更进一步刺激了地方政府在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下,按照中央政府进行原始积累的制度经验,追求本地工业化、城市化的欲望。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不仅是政治、行政主体,也是经济主体,有其自身的财产和收益,并且有扩张这种财产收益的明确动机和行为。这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历史现象。

然而,农村改革和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已经部分地破除了过去中央政府借以提取原始积累的垄断流通、金融和科层组织体制,各级地方政府客观上已不可能像改革前中央政府那样,直接占有全国的工农业剩余来形成自已的资本积累。其可能做到的,只是占有地方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增殖收益,用于地方政府追求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启动资本”。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国营企业亏损面的扩大,各级政府财政状况有所恶化;县级企业普遍亏损;据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1994年的调查,全国1000家上交利税最高的乡镇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已达88.6%,比同期国营企业还要高!在这种局面之下,地方财政亏损面扩大,尤其是落后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致使地方政府工业化发展目标更是碍难实现。

通过占用新的资源开辟新的财政来源,尽快完成地方政府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是中央、地方完成财政分权以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各地方政府在继续粗放型增长的重要行为特征。1992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开发区热”即昭示了地方政府通过农村土地向非农化转移过程中,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殖收益,用于地方政府原始积累的实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国80年代中期完成的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得到了工业化发展的自主权,但失去了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前借以获取原始积累的集中垄断的计划体制。九十年代“开发区热”和“以地生财”,都反映了地方政府占有地方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增殖收益作为原始积累的行为特征。

2、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增加

建国以来直到现在,无论是哪一级政府追求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我国经济始终没有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来支持粗放型经济发展的老路子。

80年代以来我们不断重申的提高经济效益,把经济增长转到集约化轨道上来,却事实上没有实现。不仅如此,在地方工业化阶段一些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反而低于过去的水平。例如,“六五”、“七五”期间的国有单位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800-2000元,还建成了许多象“四大乙烯”这样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大型建设项目,可是“八五”以来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在建规模越来越大,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建设项目却越来越少。又如,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付使用率“八五”初期还在90%以上,“八五”末期降到只有54%。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经济效率近20年来也是拉大的趋势。如与日本相比,单位GDP耗能的差距1981年为6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而我国 ,“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八五”以来也没有明显变化。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只处在中等水平。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增长中的粗放型特征始终没有改变,地方工业化阶段尤其80年代末期以来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随着9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中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化工和机电工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将明显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必然不断上升。但是,重工业、化工和机电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拉动重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必然急剧增加。国家计委王健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按1975年日本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能源和钢铁的人均占有水平计算,到2010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任务时,14亿人口就需要消耗50亿吨标准煤,其中包括29亿吨原油;需要消耗8亿吨钢和17亿吨铁矿石。还应该看到: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效率最高的国家,资源使用的集约程度远远超过欧美各国,即使是如此,1955-1975年,钢铁消耗仍增长了9倍以上,能源消耗增长了6倍以上,其中石油消费增长了21倍以上,都大大高于CNP同期5.4倍的增长幅度。

最近做出的决策是以财政和信贷方式增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我国的“重型”增长方式重新出现,从过去的经验看,主要工业原料的消耗速度也必然有显著加快趋势。以石油为例,在80年代的“轻型”增长方式下,石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只有2.4%,而1991-1993年则猛升到10%;经济增长与钢消耗的弹性系数也发生了变化,80年代为1:0.67,1991-1993年则上升到1:0.9。

我们不得不承认,90年代的中国经济实际上是继续按照传统道路追求工业的高增长,工业对资源的消耗严重浪费。我国经济增长不仅粗放型特征极为明显,而且由于城乡对立的二元体制压抑了城市化进程,以及内部化金融的政府垄断、带动第三产业的能力有限,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因此只能依靠传统工业发展惯性维持增长,资源消耗必然增加。例如,日本生产每单位GNP所消耗的能源,只是我国的1/11,但如果只从工业部门看,按当年汇率折算,1985年日本每亿美元工业产值能耗为4.8万吨标准煤,我国1990年为7.3万吨标准煤,二者只差52%;可是因为其服务产业比重比我国高出一倍以上,服务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只是工业部门的1/3-1/4,所以服务产业比重大就使平均单位产值能耗大大降低了。如果用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资源产品消耗的增长速度外推到2010年,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也需要消耗10亿吨原油和3.5亿吨粗钢。

3、中国资源稀缺只能进口,对国际市场影响必然增加

改革前27年我们也是高增长,低通涨;这与近20年没有明显差别。如果要对现在的增长与过去作比,那么最大之不同,在于国际化程度。因为这20年正是国际金融资本过剩、寻找投资机会,以及日本在亚洲推行产业转移战略的阶段。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之初的1980年,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现在年进出口总值约4000亿美元(考虑走私因素),年均增长率超过GDP增长8个百分点,到“八五”期末,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到已经超过3%,经济的外向度已经超过40%。

我国是人均资源稀缺国家,下个世纪更是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缺口。我国国土面积虽占到世界的7%,可是除了煤以外,铁、铝、铜、锌等矿产资源储量比重,都低于国土面积比重,石油储量比重甚至还不到国土比重的40%。如果按人均水平计算,更是排到世界80位以后。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顶多维持在1.5亿吨,要生产3.5亿吨钢,至少需要7亿吨铁矿石,而届时铁矿石产量顶多达到4亿吨,需要进口8亿吨原油和3亿吨铁矿石。

此外,我国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宣布禁止森林采伐,如果能够实行,木材进口将在现在每年约3000万立方米的水平上提高至少1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变,到2010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需要达到450公斤,总量将达到6.3亿吨,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到2010年将减少到13亿亩,粮食总产量即使超过5.5亿吨,每年也需要有数千万吨粮食进口。

4、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对国际金融资本的需求

中国到2010年有13-14亿人口,一旦依赖世界市场,其影响绝非以往能比。

如果中国石油进口达到8亿吨,就要买走世界全部出口量的60%。如果中国粮食进口5千万吨,也要占目前世界贸易量2亿吨的1/4。目前世界每年的铁矿石出口量只有2亿吨,中国的需求量甚至超过了世界的全部出口。这将会引起世界初级产品供求不断趋于紧张。

目前中国出口额只占世界的3%,如果未来世界贸易增长率为5%,而中国为12%,到2010年中国占世界出口比重将会上升到18%,这将会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因此在未来如果继续粗放型工业化过程,我国不仅将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也必然极大地影响国际市场。

从1998年的情况看,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宣布到本世纪末全社会需要增加约1万亿美圆投资。此外,中国到2010年仅为支付8亿吨石油进口,就需要3000亿美元以上,加上各种矿产和农产品等其它进口,外汇需求将达到7500亿美元。即使我们能够象最近10年不断维持出口外向型经济发展,也要求在未来15年内,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

可是,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认为,包括中国东南沿海的出口外向型经济在内的东亚经济,已经发生危机,这实际上属于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构性危机。事实上1998年中国的出口已经明显下降。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世界范围的市场疲软不可能短期缓解。那么也就不能寄希望于继续保持过去的出口增长率。

不过,国际金融资本过剩必然“溢出”,又由于在金融危机压力下获利机会减少就更需要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因此我国的资本项目可能会保持顺差。但是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将使我们在下个世纪初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这与东南亚国家发生全面危机之前的情况相似。更何况中国经济能否通过国际贸易保证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Ⅲ 读金融学专业具体可以做什么工作

读金融学专业具体可以做的工作如下: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

(3)融资需求日语扩展阅读

金融学应具备能力:

1、本专业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经济学科和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2、系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3、熟悉有关法律、政策和国际规则。

4、了解国内外金融学科和金融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调研、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利用外语获取专业信息。

7、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

Ⅳ 日语研究生毕业去向

经济学

专业介绍:具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功底,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应用经济学相关领域渗透扩展的能力,注重实践,富有创新意识。

就业去向: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企业。

平均月薪:2500元

特别推荐院校: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介绍:掌握坚实的国际经济贸易基础理论、了解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熟悉世界贸易体制和规则,具有进出口贸易专门知识和从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业务能力,知识面较宽并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技能。

就业去向:涉外经济贸易公司,金融机构,外商投资或其他各类企业,海关、商检等政府外经贸管理部门。

平均月薪:3000元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财政学

专业介绍:学习经济学、财政学(包括税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及宏观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财税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就业去向:国家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平均月薪:2000元

特别推荐院校:厦门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

财政学(税务)

专业介绍:具有丰富的国际税务知识及较强的税务筹划能力,知识面广,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和一门外语。

就业去向:国家税务部门,税务咨询工作,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平均月薪:1800元特别

推荐院校:中央财经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

金融学

专业介绍:掌握金融基础理论,熟悉现代金融机构各项业务,金融政策和法规,了解金融运行规律。

就业去向:国内、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经济部门从事各种金融业务和经营管理工作。

平均月薪:2500元特别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金融学(国际金融)

专业介绍:掌握国际金融基础理论、世界经济相关知识,了解和熟悉我国及国际金融法规、政策和业务,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

就业去向:国家外汇管理和国际金融业务运作,外资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开展国际投资和利用外资业务。

平均月薪:2500元招生院校:江西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

金融学(投资经济)

专业介绍:研究公共与基础投资、企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领域的投资活动规律及投资经营、投资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内容既包括直接投资(项目投资),也包括间接投资(证券投资)。

就业去向:建设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工商企业、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

平均月薪:2500元特别推荐院校:天津财经大学

保险

专业介绍:掌握现代保险理论、系统保险知识和金融知识,熟悉我国及国际保险各项业务、政策和法规,了解和熟悉投资与金融业务。

就业去向:保险机构、银行、证券机构和各类企业的保险业务、投资金融业务、保险精算、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

平均月薪:2500元

推荐院校: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英语(国际商务)

专业介绍: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础理论、国际贸易实务、涉外经贸英语语言技能和较高的英语口语与写作水平,以国际商务为主修专业方向,完成基础英语和有关专业英语课程。就业去向:外经贸各部委、贸易公司、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

平均月薪:2500元

特别推荐院校:上海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日语(经贸日语)

专业介绍:以经贸日语为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语言文化,能够熟练地运用日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与保险等工作。

就业去向:贸易公司、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

平均月薪:2500元

特别推荐院校: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财经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介绍: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公共事业方面的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去向:党政机关和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城市现代化居民小区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文秘和公关工作。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公司要分成这么多部门?这些部门是如何相互协调的,又是怎样进行管理的?这都是公共事业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

估计月薪:1800元特别推荐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文)、天津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专业介绍: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就业去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估计月薪:1500元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文)、西南财经大学(文)、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财经大学

电子商务

专业介绍:具备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安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能力,能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实现,网络营销的策划及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工作。

就业前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商务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种新的商务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加入WTO后,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后,电子商务很可能成为企业新的贸易壁垒。三年内上海将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值的30%,60%的企业要建立网站。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电子商务活动发展迅猛,社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国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国内外大中型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的电子商务方面工作。

估计月薪:1500元

特别推荐院校: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新闻学

专业介绍: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口头、影像表达能力及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了解国内外形式,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就业去向:主要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新闻的采、编、播(发)工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新闻图书、新闻电影、户外新闻公告牌,还要加上新闻网站和正在崛起中的个人电子终端(固定终端及手机、有无线接收新闻资讯功能的PDA等移动终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学也有了更多的研究课题:网络新闻、广告策划正成为当今新闻学的生力军,其发展呈现蒸蒸日上之势。毕业后主要去向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也有学生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任职。

估计月薪:2000元

特别推荐院校:浙江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法学(经济法)

专业介绍:立足法商结合、文理兼通,以强化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特点,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法学和相关经济学知识,具有分析和处理经济法律事务的能力,有较好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就业去向:国家立法、检察、审判以及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等经济管理部门

估计月薪:1800元

特别推荐院校: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法学(国际经济法)

专业介绍: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掌握国际经济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础理论知识与业务,并能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国内外法律问题的能力。

就业去向:外贸外企公司、金融服务业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和涉外机关事业单位。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有较大的增加。

估计月薪:1800元

特别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

法学

专业介绍:立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法学原理,熟练掌握处理各类民商事案件的技巧。

就业前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及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我国对法学专业的人才需要还是很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渠道比较广泛,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每年都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现在企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律师行业也急需补充大量的高素质的律师人才。因此,从就业形势来讲,在一定时期内,法学专业仍然看好。学生毕业后可到司法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及其他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工作。

估计月薪:1800元

特别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工程管理

专业介绍:有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和外语的坚实基础,接受工程师、经济师的基本素质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成为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

就业前景:工程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工程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不可同日而语。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也比较多,是非常理想的职业。毕业生可在物业管理企业、房地产企业从事投资融资、策划、咨询、管理等工作。

估计月薪:2000元

推荐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专业介绍: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就业去向: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估计月薪:1600元

推荐院校: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专业介绍:培养具备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能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和评价等工作。

就业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信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各行各业对信息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懂技术、会管理的信息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国家和省市各级信息产业、财政和金融部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有关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的部门等。

估计月薪:1800元

推荐院校: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文科专业

传播学

专业介绍:具备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传播学史论基础知识,掌握电视、网络媒介数字视频传播原理、技术和方法,具有从事影视编导、策划、制作、主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

就业前景: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成为传播学的新兴领域。本专业是根据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对信息传播人才的需要,瞄准信息传播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与网络媒体传播,设置的文理交叉、技艺结合的朝阳专业。可广泛在新闻媒体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报社、杂志)、出版机构、音像出版社、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广告公司、教育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择业,从事编导、记者、主持、制作、广告与文化经济活动策划,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制作等工作。

估计月薪:2000元

推荐院校:中国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广告学

专业介绍: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

就业前景:当今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新科技创造出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广大商家、厂家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广告学可谓应运而生,它既是各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各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毕业生可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

估计月薪:2000元

特别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专业介绍:培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把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及现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当代最新信息传播方法与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与此同时,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也会逐步提高“门槛”。在目前的记者行业中,体育、财经、证券等方向的专业记者、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良好外语优势的国际化新闻人才比较看好。

估计月薪:2000元

推荐院校: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专业介绍: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作方法,自然资源环境现状和动态变化的综合分析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估计月薪:1500元推荐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济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Ⅳ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 然后用中文给拼读出

我只会英语:回答
The god have mercy on the people,cause giving them her only son,
let a person who is believe in him never die and forever life.

Ⅵ “产业集群”在日语里怎么说

产业の大众を集め
产业集群成长是产业集群朝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能力的获取和壮大过程。日本东大阪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实践表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创造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和构建良好环境界面的能力是产业集群成长的内涵.为此需要学习氛围与环境,竞合的压力与动力,多元化的支援体系、融合渠道及吸引性资源5类支持性要素,并且动态的产业集群成长需要支持性要素的适应性调整和变动。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它以各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产业之中。仅在发达国家内就有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硅谷式产业集群、丰田式产业集群等多种形态。这些产业集群除去具备一些集群的共有优势之外,还各自享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悠久的手工业传统、高效的知识扩散及风险资本支持、企业间长期稳固交易的传统等,这些都是被迈克尔·波特视为决定竞争优势持续力的首要条件,即特殊资源的优势,而且都是不易被模仿和取代的高层次资源。除了特殊资源外,迈克尔·波特认为持续竞争优势还取决于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持续改善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产业之中。日本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经济的辐射能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本文从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日本产业集群的区域效用和竞争优势三个方面分析探讨日本企业是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在创新和变革方面不断加速,并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阶段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区域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成为了各国政府产业政策的中心目标。自1990年迈克尔·波特的经验研究,揭示出集群对于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效果,并进行理论分析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自己的集群战略,试图通过集群战略,提高本国、本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以日本的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在初步解构其成长特征的基础上,探析日本产业集群释放出的经济效能。 一、日本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日本是一个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国家,据日本中小企业厅1996年的调查,日本全国共有537个产业集群,由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有内销型的,它们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日本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战略部署方面
根据欧洲国家的经验和日本产业发展的现实,2001年日本政府推行了新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即产业集群政策。政府集群政策主要体现于两个政府行动计划;一个是由METI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意图是使日本的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使地方经济自主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国各区域利用本区域产业资源,发展新产业和创建新企业。为此,日本集群政策着力于营建企业的网络环境。不仅要增强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网络联系,还要形成跨产业合作的网络关系,从而促进区域创新,形成产业集群,以及新产业和新企业的创建。日本集群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创新环境的发展。通过产业、学术、政府、企业环境的“新融合”,促进创新,促进新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促进企业合作,促进管理创新支持体系的完善。中央政府的集群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合力,以产生协同效应。
(二)政策体系方面
与西方国家的集群政策相比,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政府的主导地位,其表现为:
1.由日本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大规模组织人事支持,形成产业——学术——政府的“看得见的网络”,并以这样的网络构成产业集群的核心。与此同时,区域基层组织和核心产业支持组织通过各种活动,支持和促进这一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对企业活动给予支持,向参与产业集群形成活动的特定企业提供支持,尤其是向中小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促进、跨产业合作、管理创新、R&D、市场培育、企业及孵化器建立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组织的合作,促进集群参与者在融资、市场培育、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它集群活动中,与地方金融机构、商品流通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对具有区域特点的技术开发给予资助。
2、日本政府通过资助利用各大学的技术种子和知识,产业——学术——政府联合从事R&D;对区域新产业创建所需的创新技术发展给予资助;对风险公司创建新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新领域从事高风险技术开发给予资助。
3、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其目标和内容的灵活性,日本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融资,通过促进在各区域建立“产业集群支持金融协商会”,来促进各方的合作。建立对于技术开发补助的、由私有金融机构提供的应急贷款体系等,并通过某些项目创建用地方风险资本建立的基金。
二、日本产业集群的区域效用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日本产业集群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产业区。这种类型比较接近马歇尔的产业区,即生产特定产品的小公司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其产品主要为消费品,如纺织、服装、木制家具、金属餐具、陶器和眼镜等,企业之间按照从原料到制成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劳动分工。以东大阪为例,体现为在1个小时之内的移动范围内围绕金属制品、一般机械器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东大阪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技术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东大阪市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地域产业特色鲜明,因为金属加工、塑料、木制品、纸张印刷、缝纫等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适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一直被作为东大阪市的地域产业来加以培育。(2)城镇型产业区。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围绕核心大企业,按照生产上的垂直联系组成多层次的承包、再承包网络,即垂直系列网络。在日本该类型的产业集群数量最多。(3)城市产业区。这种类型产业集群主要位于城市地域,主要涉及金属加工和机械工业领域,其主体为有自己商标的中小型企业,但它将转包和内部生产结合起来。日本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的大型化,在大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众多的城镇型产业区,由于大企业的发展要接近原料和市场,因此使得日本城镇型产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导致日本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区际差异的形成。
随着西欧和北美贸易壁垒的提高以及日元的升值,日本对外贸易发展受到阻碍,不得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日本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与此相适应,日本大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其新的垂直系列网络。这样日本国内城镇型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便面临困境,曾经繁荣的制造业区域经历了长期的社会经济衰退,而近年增长状况较好的兵库、大分、岛根、高知、长野、群马、石川、佐贺则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区和城市型产业区的所在地,这些产业群的发展支撑着所在县的经济发展,这类产业群没有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发展状况较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
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实现,但是如果没有大学等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紧密联合,绝不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域。所以,日本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大学,但是缺乏联合机构,存在合作的障碍,在日本并没有出现类似美国硅谷的区域。为了解决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日本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济产业省自2001年开始推行了产业集群计划。计划根据研发能力和产业集中的特征,在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四国、九州、冲绳等9个地区,建成19个产业集群区域,内有约3000家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中坚、中小企业和大约150所大学组成。文部科学省则实施了知识集群计划,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集群关系作为目标,选出了札幌、仙台、长野·上田、浜松、关西、京都、关西广域(大阪府、神户市)、广岛、高松、九州广域(福冈、北九州)12个区域的10个集群,实施计划。2003年春季又追加了3 个区域,现在共有15个区域、13个产业集群。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充分发挥区域自主性和潜能,选择重点对象。在政策对象选择上,过去基本采取全国平均的形式,预算和补助金都存在均摊的特征。并且事先指定区域,政策具有很强的区域针对性。而产业集群计划的对象则不是由省厅指定的,而是自治体自己找出的拥有很大潜能的地区,并且采取自主参加的形式,充分地尊重了区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不是在没有特色的地点从零开始,而是瞄准最强区域,激活、强化其优势。
三、日本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可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致力于同一产业,第二个层次是集群企业基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而分工生产。这种专业化分工生产不但可以铸就某一区域、某一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使集群内的企业与孤立的企业相比扩展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日本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不是通常意义上每个企业主体的专业化,而是说从一个地域主体的角度,一直专注于构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积极实施一系列培育扶持制造企业发展的措施,从资金、技术、劳动力培养、市场开拓,对现代制造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证券、保险、信息服务、律师、会计师服务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社会化、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大田湾机械产业群内以中小型企业居多,由于企业规模偏小,每个企业仅能从事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道工序,而无力独自完成产品的生产,这使区内企业都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在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形成了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稳定的合作网络,在网络内,虽然每个企业只有某一种特别的生产能力,而网络整体则拥有了有关机械金属加工的几乎所有能力,所以,无论哪家新产品开发企业需要实验、研究、检验用的特殊装置或加工,总能在这个企业网络中找到胜任的企业专门从事不同生产工序的小企业的集群,使大田湾机械产业群不仅为东京地区提供机械产业的零配件,而且成为全国机械制造业零件的供货商。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集群的“扎堆”效应,使得专业化信息的获得大大便捷,产品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日本许多成功产业集群是从相关产业中发展出来的,当区域出现多元化经营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往相关产业延伸。日本的多元化经营大部分是由公司内部创业而来,企业内的人员和设备随着企业的内部创业而重新配置,造成相关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促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集群中,日本的大企业通常与多家中小型的承包商与供应商形成一个关系网,彼此间的信息流通顺畅、服务完善,应变能力相对较高。
另外,日本产业集群擅长发挥本身特点,它们强调与客户及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促成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互相探寻新产品、新流程、新的商机趋向与所需元件的信息。日本的各种行业公会,也以收集信息和资助研究方式,促进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这些行业公会通常包含多种领域的产业客户、供应厂商及相关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结合。
此外,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但当它们进行有机的集聚时,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这极其有利于技术的创新,相似的先验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核心能力的开放性,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1)天然生产要素的不利条件刺激日本产业的创新与开发。从大环境来看,日本的生存只能依靠国际贸易或依赖进口原料从事加工出口。但自然资源匮乏的事实反而是日本许多产业发明创新的原动力。由于缺乏金属和其他原材料,日本企业在节省材料上一直保持高度的兴趣,并且鼓励使用先进材料。很自然地,日本企业是全球陶瓷、复合材料及碳纤维的领导者。对国外进口能源的高度依赖也使日本产业界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进而促成许多创新和发明。(2)日本产业集群的目标从工艺创新向价值创新转移。传统集中促进政策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以改善效率为目标的工艺创新。而产业集群则是以效率为前提,把如何创造新的附加价值,生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为目标,产业集群的效果在于创造新的附加价值。如成立于1999年的罗丹21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东大阪市政府协调成立的促进不同业态的中小企业与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产品开发的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接受个人和企业的制造委托,寻找掌握适用技术的企业进行产品试制。每年大约接受超过1000件的开发委托,其中30%是预测性开发,而40%是进行商品化生产以满足需求的产品开发为目标,协调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全过程;与委托方建立超过OEM商和转承包商身份的协调联动关系;定期组织会员企业、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就某些专门的研发内容或科研议题展开讨论;建立公司服务品质保障制度,培育公司自有品牌等。
综上所述,日本产业集群形成过程,揭示出了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变迁步伐,而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则标志着日本已经从以重化学工业技术为中心的社会进入到’了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时代

Ⅶ 日语翻译...中等长度...50分(翻译好了再加)

inet公司自1971年成立以来,恪守“顾客第一主义”的经营理念,将客户的视觉贯穿于整个业务过程中,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致力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尤其利用我公司强大的数据中心,提供外包与系统开发的继续支持,规模逐渐扩大,盈利水平也随之提高。

外包业务方面,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中心,涵盖了零售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地方自治体等广泛的客源,向这些客户提供系统规划、开发、运用、保养,还有打印、密封、发送以及业务外包包含的更广范围的服务。利用我公司的高度安全的内部数据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系统规划、开发部门,通过构筑各项业务系统,还承接与涉及移动电话的软件开发,宇宙开发部门承接有关人造卫星系统设计的业务。最近,金融业,旅游业与工程建设业的系统规划或开发业务与日俱增。不仅如此,业务还扩展到内部网络、物业管理、运用监管、业务外包等方面,而且客户要求开发完成后,还要保证安全使用的技术支持而建立最惠伙伴关系。

今后我们将继续根据响应以客户、股东、各位实业家、老客户、从业人员、地方社会为主的各方面用户的需求,在信息服务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Ⅷ 中小板 创业板 新三板 用英文分别如何表述

1、新三板: New OTC Market,全称:new over-the-counter market。

新三板的意义主要是针对公司的,会给该企业,公司带来很大的好处。目前,新三板不再局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也不局限于天津滨海、武汉东湖以及上海张江等试点地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10月8日消息,证监会全面支持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文件即将公布,将包括分层等制度安排。这将是证监会首次对新三板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2、创业板 :gem, 全称: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又称二板市场(Second-board Market)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是与主板市场(Main-Board Market)不同的一类证券市场,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等需要进行融资和发展的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中国的创业板的市场代码是300开头的。

3、中小板:SME board, 全称: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Board。

中小板块即中小企业板,是指流通盘大约1亿以下的创业板块,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有些企业的条件达不到主板市场的要求,所以只能在中小板市场上市。中小板市场是创业板的一种过渡,在中国的中小板的市场代码是002开头的。

(8)融资需求日语扩展阅读:

新三板挂牌条件

(1) 依法设立且存续(存在并持续)满两年。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存续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

(2)业务明确,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3)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合法规范经营;

(4)股权明晰,股票发行和转让行为合法合规;

(5)主办券商推荐并持续督导;

(6)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要求的其他条件。

Ⅸ 融资租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面临市场化程度低、产品功能不完善、适应面窄、信息不畅、市场认知度差、利润水平低等现状,同时存在宏观配套条件、市场规范、交易信息、筹融资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最为重要的是运行风险的控制手段的单一和措施的不完善,使得业内普遍存在对融资租赁信心不足的现象。

融资租赁业要改变这些不良现状、降低投资风险。首先应该在宏观上加强市场环境规范和配套条件的建设,使融资租赁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树立投资人的信心,扩大筹融资渠道。其次,融资租资企业应该掌握正确的经营理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和控制项目风险,这是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是融资租赁业最急需完善的制度。最后,融资租赁企业必须掌握落实企业发展的管理手段,通过信息化工具来确保运营能力与高效执行力。

Ⅹ 武汉有那些日资企业`需求什么样的有关日语的人才

最早进入武汉的日本知名企业是NEC。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NEC即已在武汉投资。1993年,NEC在武汉设立移动通信公司,主要从事研究、生产和销售移动电话及其相关通信设备,面向整个中国市场发展手机业务。近年NEC不断加大在武汉的投入,目前NEC在武汉有3家分公司,主要涉及通讯、电脑等方面的产业。2007年初,国家发改委还核准了武汉NEC再次增资1.4亿美元。
截至目前,投资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有70余家,其中来自日本的就有20多家。日资在武汉投资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汽车及零部件到建材等制造业,从物流到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服务均有涉足。
其中,汽车产业是日资在武汉最大的投资领域。
2003年,东风汽车与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合资项目,包括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全系列合作。合资公司中,东风、日产各占50%的股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之时,注册地就在武汉的沌口开发区。
不光是日产,东风还与本田进行合资,在武汉成立东风本田公司。东风本田于2003年下半年成立,公司同样位于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风本田成立后,发展迅猛,到2007年,其产值和纳税额均已超过神龙。
武汉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吸引来了不少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理研、昭和等一批知名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加速入驻武汉开发区。
目前,沌口开发区有日资企业30余家,日资企业在开发区直接投资总额已达10亿美元,成为开发区仅次于法资的第二大外资。
除了沌口开发区的日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外,武汉东湖开发区也汇集了40多家从事通信、光电子、汽车电子产业的日资企业。
在金融业方面,在日本银行业排名第二的瑞穗实业银行将于今年在武汉开设分行。日本最大的银行东京三菱日联银行也有在武汉设立分行,并从事基建融资、项目融资等金融业务的强烈意向。
参考资料: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jbfk/20071224/ctjbfk208422.html

阅读全文

与融资需求日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西防城港市贷款 浏览:475
期货交易的指令 浏览:679
公积金贷款可以贷几成 浏览:606
外汇cctv 浏览:819
期货大宗商品为什么会停盘 浏览:302
易方达并购重级基金161123 浏览:254
期货筹码计算公式 浏览:142
白银外汇投资 浏览:598
股票投资堂 浏览:636
期货分时量峰如何判断顶底 浏览:740
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浏览:591
如何查询个人持有的基金净值 浏览:777
贵州省铁路投资公司 浏览:883
中国贵金属交易所发展史 浏览:598
进口高纯贵金属材料 浏览:54
会理财的意思 浏览:124
红枣期货上市受益股票 浏览:745
陕西金叶股票千股千评 浏览:747
交易师多屏全推122 浏览:708
信托打包 浏览: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