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外国孩子理财

外国孩子理财

发布时间:2021-04-19 23:10:06

Ⅰ 财商教育,看看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理财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但家长们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一定的理财意识和能力,绝不是让孩子变为金钱的奴隶。
德国: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人生道理。
美国:3岁开始幸福人生计划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族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他们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 14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在孩子渐渐长大后,日本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本账本,用于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 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日本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
法国:给孩子开设账户
法国的家长们认为,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认定,即便是小学生,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国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家庭理财课程”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不知不觉让他们建立理财的意识。
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还鼓励孩子将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消费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帮他们分析消费是否合理,让孩子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 随着孩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种类的增加,法国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适当地提高。
法国家长大多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这笔钱是不少的,有的会有上千甚至数千法郎。之所以这样做,他们是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
附: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阶段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无法把商品都买回家,因此必须作取舍;
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帐户里;
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并知道在购物时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物美价廉的商品,并有打折等概念;
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3岁能够为自己拟定短期和眼下的财务目标,如星期五晚上租盘录像带,到夏天买个新的CD机,计算简单的利息,编写和修改预算;
17岁能比较各种储蓄和投资方式的风险和回报,比较年利率,从谁那里借钱;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Ⅱ 国外人如何理财

美国父母从小教育孩子的独立能力。大部分美国学生在18岁后都要自己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如果住在父母家,他们还需要向父母支付一定数额的“租金”。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都靠课下打工赚取生活费。尽管美国大学学费十分昂贵,但大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从银行获取贷款。笔者认识的美国学生中有80%都靠贷款维持学业。因此,美国大学生毕业后挣的第一笔钱通常用来还清助学贷款。
来自丹佛的经济系研究生John介绍说,大学毕业几年后等生活稳定,美国年轻人通常会做一些风险投资,但投入的资金一般很少。以他本人来说,他通常会把钱分成两部分,仅20%用做风险投资,买股票或是基金,剩下的则存入银行保守花销。John今年31岁,刚成家不久。曾在银行工作的他说,美国很多年轻人在投资时通常会考虑自己的“未来价值”。也就是说,他们会综合考虑自己的学识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向,从而对自己以后的“赚钱能力”做个估算。估算较高的年轻人更容易做风险投资。

美国经济学家们关于“美国经济将走下坡路”的预言对年轻人的投资信心有一定影响。来自夏威夷27岁的Noel目前正在美国某大学读MBA。他毕业后的打算是管理父母的家族宾馆。他认为,尽管美国经济很稳定,但很快就会走下坡路,因此,他会把钱投资于房产“保值”。

26岁的德国人Andree说,德国年轻人有了“闲钱”后,一般会到银行寻求理财方面的咨询。因为股票的高风险性,德国人并不十分热衷投资股票,大多会把钱投向更保险的政府债劵。但有趣的是,德国年轻人很少投资比政府债劵还要保险的房产。Andree认识的所有年轻人中没有一个有房产。他解释说,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给生活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有了房产后流动的可能性就会小些。在德国这种社会福利制度相对健全的国家,居民的保险意识也很强。据Andree介绍,绝大部分的德国年轻人都有养老基金,提前几十年为退休后的日子做打算。

尽管相比美欧,泰国跟中国有地缘亲近,文化方面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泰国年轻人在理财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泰国的股票市场在年轻人中并不是十分热门。他们更愿意投资到房产和汽车上。如果投资股票,他们也会倾向于长线,购买大公司的股票,收取分红。J在泰国一家外企工作。24岁的她将大部分的工资花费在吃穿上。今年年初,由于金价走势相当好,她在妈妈的建议下用攒下的钱买了金条。据J讲,投资金条也是泰国年轻人的另一喜好。

Ⅲ 看国外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钱财

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FQ)愈来愈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认识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德: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卖玩具换收入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

Ⅳ 外国孩子是怎么理财的

从小培养的

Ⅳ 外国青少年理财

就目前来说,许多外国青少年都自己做主,许许多多钱上的事情也由自己说的算,买衣服更不用说了,自己付钱。。。模式自主型。父母不参与孩子的问题。。。

Ⅵ 外国的家长是怎样教他的小孩理财的

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MQ)愈来愈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认识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我们来看看各个国家对孩子理财都是怎么引导的。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德: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卖玩具换收入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终归有一点,他们都不害怕让孩子接触钱,反而更高兴他们懂得理财,并且为此付出辛苦去教育,孔子说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需要教育,都有学习知识的权利,家长们可别为了传统,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哦。

Ⅶ 外国家长是怎么样给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

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Ⅷ 外国小朋友如何理财

中外儿童理财观念差距大

中国孩子培养孩子理财能力,侧重节俭和存钱。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则是每周开销都有简单的计划,从3岁起,他就能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六岁时,就能够看价格标签,并自己拿面值不大的钱买东西了。8岁时,就试着做额外工作赚钱,两年后开始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江苏省工行投资理财方面的专家蒋灵岭认为,中国小朋友以花钱为主,美国小孩则兼顾赚钱。国外除了过圣诞节外,礼物都是通过儿童自己的先努力后收益得到的,而国内家长则是利益先行,经常一开始就提出考100分给买礼物什么的。而很多情况下,90%的钱都被平时花掉了,其中无计划的零散花销是重要原因。教育缺位导致理财意识缺失

蒋灵岭说,国内家庭理财教育缺位是造成孩子理财能力偏差的主要因素。在投资方面,目前南京80%以上都是由家长代小孩理财,目的往往都是留着给小孩以后上高中或者大学读书用。据介绍,目前南京儿童理财主要有买3至5年的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等方式,但是选择这些理财方式的人数估计只占总人数的不到5%。特殊情况下,甚至有祖父母给孩子买门面房,为孩子日后生活作保障的情况。

中外儿童“六一”预期用钱对比
宋凡(中国)男孩 13岁 南京白云园小学六年级
过节收入:爸爸和爷爷给的200元

预期使用:今天早上和小伙伴一起去学校参加活动,首先去商店里,觉得好看,花20多块钱买个小礼物,坐出租车7块钱,中午和几个同学约好去肯德基会餐再花30多元,下午学校放半天假,去买几本心爱的漫画书奖励自己,又付20多元,打车到家门口的超市旁,再买一些零食带回家,花去30多元,剩下的明天再用,剩得不多,也就没必要存银行了。

詹姆士(美国)男孩 13岁 南京某私立贵族学校
过节收入:妈妈给的100元
预期使用:一早花一元钱,坐学校的小巴参加集体活动。从家里带了些食物,参加中午野营活动。途中经过商店下车,细看了价格标签,挑着个小伙伴喜欢的礼物,花了10元。下午回家,经过玩具店,花了40元买一些不易损坏的玩具,以便将来不要时可以转卖(投资行为)。经过银行时,把剩下的40多元存入自己的账户。从5岁到现在,他的账户上已经存了1万多元了,转成美金,可以从网上买一些有潜力的股票了,或者买一些新出的基金。这些钱不停地累积之后,将成为他上大学的费用。

儿童理财关键:分清消费和投资
从孩子4年级左右开始,把压岁钱和平时的零花钱积攒下来投进教育储蓄。
可以选择一些国债投资,或者带着孩子去买分红型的保险。根据孩子压岁钱和零花钱的具体情况,选择年付占总数70%到80%的分红保险。如每年有1000元压岁钱,可以选择年付700至800元。
重要的是,每一笔收入都得让他们看到和感受到,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才能不断巩固他们的理财意识。
此外,还需要给孩子开个活期账户,以储存平时零散的小钱,如家长给20块买15块钱的东西,剩下的5元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到银行存起来,节流重于开源。
市场经济下,要让孩子有赚钱的意识,分清楚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这是中国儿童最缺失的。

Ⅸ 为什么外国小孩子的理财观念这么厉害

理财是一种觉悟,一种意识,老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很有道理的。
有能力挣钱是获取财富的最佳途径,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果不对财富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再多的财富也有耗完的那一天,理财的意义就在于让财富在以后保值升值,这就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十万元经过理财后一年可以变成十一万多,但是不理财还是十万元,甚至于花掉了这十万元,什么都没留下,一万多对于一个三线城市的打工者来说可能是他一年的工资了,但是你却可以通过理财轻轻松松的让钱生钱。会不会理财,要不要理财,有没有理财觉悟,马太效应已经说明问题了。本人专业理财师,望采纳或者追问

Ⅹ 外国孩子是如何对待金钱的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金钱概念,即价值观。对于价值观,各个国家的孩子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培养理念不一样。

在中国,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小的时候独自出去帮大人买东西,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孩子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能意识到金钱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经常会有“啃老族”和“富二代”,如果不能从小让他们正视金钱,将来害的还是孩子自己。

在美国,他们的教育理念是:3岁能辨识硬币和纸币,再长大一点就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需要花钱就要自己去挣钱,所以他们的口头禅是“要花钱自己打工去!”

在法国,家长认为自己应该给孩子零用钱,因为他们也需要消费,在花钱的过程中,让它们理解金钱与购买的关系。在十岁左右的时候,父母会给孩子们开一个独立的银行账户,放进一定数目的钱,让他们独自理财。

在德国,他们会以给孩子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从中理解到很多人生道理,父母会跟孩子们讲到:“你能挣多少钱,不是你有多聪明的点子,而是取决于你的自信程度。”

家长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能够正视金钱,控制对它的欲望,对孩子不能形成“消费主义”理念,孩子花的是父母的钱,但这钱毕竟是父母的。

你对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价值观的比较还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回复哦~

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我吧!

阅读全文

与外国孩子理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第八届投资理财金融博览会 浏览:209
融资需求图表 浏览:537
414股票 浏览:762
雪松信托回应 浏览:567
股票大学软件 浏览:53
两市指数ETF基金投资 浏览:760
第二批科创板基金哪只好 浏览:768
以奖代补股权投资 浏览:143
高思股票 浏览:613
创维电子股票 浏览:482
上海豪石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267
理财纹指缝 浏览:389
融资使用原则 浏览:972
股票穿插 浏览:440
钴酸锂的股票 浏览:537
驰宏锌褚股票 浏览:590
重点融资 浏览:181
信用卡融资功能是什么 浏览:276
基金净值查询值查询系统 浏览:791
银邦股份资金流向 浏览: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