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佛陀说理财

佛陀说理财

发布时间:2021-04-20 05:37:11

① 佛教说万般带不走,请问人死的时候,钱财带不走,但是赚钱的能力带的走吗譬如马云有100亿带不走,但是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此生有善业,就会给下辈子带去财富和赚钱的能力。如果没有善业,赚钱的智慧和能力也带不走。

我们此生没有财富,没有赚钱的能力和智慧,这是因为我们前世善业很少的缘故。不要紧,只要我们现在开始积德行善,供养三宝,将来后世也一样会有财富,有赚钱的智慧和能力。

② 佛教经典法门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没有因果了吗

佛教经典法门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没有因果了吗?

师父佛安:弟子是修佛至今快三十年的人,一向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与信仰,现在弟子有一个疑问想要问师父,请师父帮我解除疑惑:在佛教的理论中都说,人的一生贫与富跟过去世的布施多寡有很大的关系,过去世布施很多的人,今生随便做就随便赚,赚钱像赚水一样,很快就成为了亿万富翁,但是过去世布施不多的人,这辈子就会很贫困,甚至赚不到钱,饿死街头,这道理说来蛮合理的,对于懂因果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合理的。

不过,令弟子感到疑惑的是,在很多佛教经典中常提到有很多的法门都可以"求富饶得富饶",包括药师法门,大悲观世音法门、地藏法门,宝箧印陀罗尼经、雨宝陀罗尼经、财宝天王法门、财神法门、大吉祥天女咒... 等等等,这些法门都可以求得到富贵与财富,那既然过去世没有布施的话,照理来说,我们应该用任何方法都无法改变其结果的,但如果透过这些法门的修持,就可以得到富贵财宝,会不会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那反过来说,如果透过佛法的修持就可以求得富贵财宝,那过去世布不布施会不会就变成没有很大的关系了? 这点弟子一直想不通,可否请师父为我解答疑问!

佛子 您好 阿弥陀佛:
这个因果法则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佛教讲的因果法则可以说就是人生宇宙的运行法则! 可是,从人生的角度来说,简单的划分就有「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个法界。而每一个法界和十个法界之间都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例如,人和人之间有互动的关系,人和其它九个法界也会有互动关系,这样子,十法界乘十法界等于一百个法界。而这一百个互动相关的法界之中,又各各具备了十个如是 :「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一百乘以十等于一千,这也就是妙法莲华经所说的 : 「百界千如、诸法实相」!

因果的道理也就是诸法实相的真理,这一点从「百界千如」就可以去比较清楚的去了解。例如杀生,虽然都是杀生,可是杀一只蚂蚁和杀一位国王,这个因缘果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救一只蚂蚁和救一位国王,这个因缘果报也是有很大的不同。佛在十法界中是福德智慧最高的一个法界,如果能够供养到佛陀世尊,那这个因缘果报当然也和供养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有的供养中,法供养是对佛陀最大的供养。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说到:「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所以说,如果真能做到「如说修行供养」, 就算没有布施多少金银财宝,其功德还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因此能够让依法修行的佛弟子们「求财富得财富」,这在佛教的道理上是说得通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陀是三界至尊,拥有无穷无尽的福德财富,同时呢,佛陀也是每一个众生的大慈悲父。就像是一个万亿富翁,再多的钱也愿意无条件的给予自己的小孩! 只不过,就怕小孩子不懂得理财,或者是拿钱财去为非作歹,或是因为钱多而养成骄傲的习气...。因此,虽然修持佛法可以「求富贵得富贵」,但是倒也不是随意的祈求都能满愿,这个佛菩萨还是要考虑许多的因素才行!

如果我们过去生中很少布施,也这表示我们过去生中缺乏对因果定律的了解与实践,也缺乏实践「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当我们在这种不明因果的情况下,如果佛菩萨轻易的给我们巨大的财富,那或许是害了我们。因此,基本「种瓜得瓜」的因果定律还是不变的原则,这就像是「物质不灭定律」一般,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绝对适用的。但是,还有一个比「物质不灭定律」更高超的定律,那就是「质能转换定律」,可以让物质化为能量,能量化为物质。

这个现代的物理学已经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理解的,更何况是佛法中横跨十法界的因果法则,其玄妙处,自然是非常的不可思议,那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释大宽 合十

③ 佛教什么咒可以招财辟邪啊

念地藏菩萨名号。衣食丰足。家人大吉祥。功德无量。

《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藏大集部0412
-----------------------------------------------
《地藏菩萨本愿经》(节选)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圣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丰足。
六者疾疫不临。
七者离水火灾。
八者无盗贼厄。
九者人见钦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转男身。
十二者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从。
十八者眷属欢乐。
十九者诸横销灭。
二十者业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
二十二者夜梦安乐。
二十三者先亡离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
二十六者聪明利根。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④ 佛陀谆谆教诲:世俗弟子如何过好生活

耿林 释迦牟尼虽然以身作则出家修道、劝导、带动家人、亲族及许多人出家,盛赞出家功德,但并非说只有出家才能修行,并非主张一切人都出家,并非认为任何人出家修道都比其在家要好。“出家或有不修善,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则胜于出家。”(《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引佛言)佛世对出家者选择颇严,皆先观察其人根器,后来又规定须经父母同意方可出家,佛父净饭王在家已证初果,晚年请求出家,佛观其出家后不能证得更胜道果,未许。佛弟子给孤独长者之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亦不许,教她嫁给信异教的牛授童子,结果此女出嫁后劝化其夫全家及夫家所在地的很多人皈依了佛教。佛陀的弟子,绝大多数是居家的俗人,其中也有很多人证得了道果。在修行证道方面,出家在家完全平等。就修学大乘菩萨道而言,身处众生、社会中的在家人,在某种意义上比身处山林中的出家僧尼具有更为优越的修学条件。“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优婆塞戒经》卷一)从诸经所载佛陀对众多在家弟子的教诲看,在家学佛应与出家人有所不同,当以合理地过好世俗生活,尽到社会责任,获得今生后世的安乐为本,以布施、摄化众生为必修的课目。 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第一“方便具足”,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如种田、经商、从政、文书、会计等,精勤工作,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养家,服务社会,而不靠卖淫、贩毒、占卜、厌禁、诈骗、大秤入小秤出等不正当的手段营生。陀然梵志“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诳于王”(《中阿含.梵志陀然经》),贪污敲诈,非法致富,遭到佛陀的诃责。学习、工作,获得财富与成功,唯以勤恳为要,“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长阿含.善生经》),懒堕懈怠,必然败落衰损。 第二“守护具足”,谓妥善保护田产财物,“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令失”。(《杂阿含经》卷四)供贷予人,须得谨慎,了解对方,“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中阿含.善生经》)沉湎酒色、赌博、迷于歌舞伎乐,皆致财物损耗,家道贫穷。 第三“善知识具足”,谓交结良师益友,不与放逸、欺诳、凶险的恶人为伍。《长阿含.善生经》佛告青年善生:亲近恶友有伺机欺骗、喜好屏处、诱他家人、图谋他物、私贪财利、好发他过六失,令家中财产日日损减。饮酒时为友、赌博时为友、嫖娼时为友、歌舞时为友四种朋友,皆属恶友。恶友貌似亲密,或似畏伏,或似敬顺、或常进美言媚语,实则别有所图,或先予后夺,或与少望多,或为利故亲,若有危难,便会翻脸舍离,乃至落井下石。应当交往亲近的善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见有过失错误能即时指正;二是仁慈宽厚见利代喜,见恶代忧;三是利人助人,防护过失,私下诚恳劝诫;四是同事,为朋友不惜财宝身命。亲近此等良友,会多所饶益。《孛经》说朋友有如花、如秤、如山、如地四种。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舄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统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应善于识人,多交山友、地友。 第四“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收支平衡,不令少入多出、多入少出。若收入不多却大手大脚,不顾其后,“人皆名为优昙钵花,无有种子”,若积财不用,为守财奴,“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杂阿含经》卷四)收入应当分作四份:“一份作饮食,一份作田业,一份举置藏,急时赴所须,拼作商人给,一份出息利,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中阿含.善生经》),如此理财,必能富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说收入的三分之一当用于自己消费,三分之一用来救济孤独贫病,三分之一用以周济亲戚,招待宾客。《佛般泥洹经》佛教诫徒众:“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居家生活的重大问题,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尽到应尽的伦理责任。青年善生按婆罗门宗教礼仪,清晨礼拜六方,被佛陀看见,告诫说:此非当礼之六方,当礼之六方应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长阿含.善生经》)并详悉讲述了处理好这六大人伦关系的准则。按佛陀之说,这六大人伦关系的双方,都各自有其伦理责任,应互相关怀,各尽其责。 为人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供奉所须、凡事禀告、恭顺不逆、不违正令、不妨父母所作正业。父母应以五事“敬视”子女:管教不令作恶、指以正道、慈爱入骨彻髓、求善婚嫁、供给所需。 为人弟子,当以五事“敬奉”师长:给侍所须、礼敬供养、尊重拥戴、遵从教诲、不忘所教。师长则应以五事“敬视”弟子:依法调教、诲其未闻、令解法义、尽己所知教授不惜、指示善友。 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怜爱、不轻慢、供给衣物化妆品、委付家事、“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妻子则以五事“敬顺”其夫:爱敬关怀、备设衣食、和言实语、善体人意、善摄眷属。《玉耶女经》中,佛陀教导少妇玉耶:为人妻妇,应做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宗族亲戚之间,互相应以五事“亲敬”:给施、善言、有利同享、有错教诫、有难相帮。 为主人者,当以五事“教授”僮仆:量才使用、饮食随时、随时慰劳、为之治病、给以休假。为僮仆者当以五事“奉事”其主:早起、做事周密、不与不取、作事有序、称赞主德。大乘经中,佛教导菩萨,对所有众生应奉事服务,如仆事主。 在家佛徒,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等出家修道者:慈愍、尊敬、善言、供养衣食、见来乞食不拒之门外。沙门婆罗门则应以五事“教授”在家众:不令作恶、指示善道、教怀善心,为之说法、为之解惑。 佛陀还多次教人以交友之道。如《大善权经》佛言:“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四分律》卷四一佛谓亲友之间应以七法相待:“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 在家佛教徒对自己周围的所有人,都负有应尽的伦理责任。《杂阿含》第929经,佛陀教诫族弟摩诃男:优婆塞(在家男居士)不仅应自己正信、持戒、布施、亲近僧人、听闻受持思维佛法、依法修持,而且应劝化他人正信、持戒、布施、亲近法师、听闻佛法、依法修持,带动广大众生共趋善道、佛道,这叫“自安安他”。一个佛弟子能自安安他,他在民众中便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威德显曜,譬如日轮”,佛法的光明会从自己身上放射,照亮大众。《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中,佛教诫在家菩萨,应“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全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若不这样劝化众生,是为失职。 玉于深观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由戒定慧而趋向解脱涅槃,当然也是在家佛弟子所应修学的。佛陀在这方面对在家众的教导,与对出家众的教导没有多大区别。 合理的社会与理想的人间 释迦牟尼不仅著眼于每个众生个人的终极关怀,教导人们如何过好人世生活乃至获得自我解脱,而且重视全社会、全人类的和平安乐,在很多场合宣讲了如何过好社会生活,建设合理社会、理想人间之道。释迦虽非以治理国家社会为己任的政治家,但十分关心社会政治。他创教说法、辛勤教化的活动,看得出是出于一种力图积改造这个充满压迫、斗争、贫困、罪恶的不合理社会的高度责任心。 释迦憧憬著一个合理的社会、和乐的人间,他致力于宗教教化,没能按其理想建成过哪怕是一个小邦国,却建立了由他的出家弟子组成的小社会--僧伽团体。释迦为这个团体制定的制度、法则,可看作他社会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一团体,可谓古代民主制度的一大典型。团体的成员包括佛陀本人在内一律平等,无阶级种姓之分,只按受戒的先后和德行的高低区分座次,每人都有平等的权益,僧团内发生的事情,通过会议的形式由大众表决处理。僧团结合及集体生活的根本原则,是所谓“六和敬”。和敬,谓团结和乐,互相尊敬。据《长阿含.游行经》佛言,六和敬为:一“见和同解”,思想一致,见解相同;二“戒和同行”,共同遵守一种戒律,即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一致;三“利和同均”,财物公有,经济平均,有利同享,无贫富之分;四“意和同悦”,大家情投意合,和乐融融,无摩擦纠纷;五“身和同住”,各自以和乐为怀,尊重他人,欢欢喜喜地生活在同一个团体里;六“语和无诤”,出言和逊,互相欢喜,不争吵斗嘴,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六和敬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僧团,任何社会团体,乃至国家,若能以和敬的精神组织管理,一定会团结融洽,给全体成员提供一个和乐的生活环境。 释迦的社会政治主张,集中表现于他对跋耆国的赞赏。跋耆是当时一个共和制国家,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欲图征服这个国家,派大臣禹舍到佛陀那里去征求意见。佛陀未直接回答禹舍,而告侍者阿难:跋耆国有七事:一、人民经常集会,讨论正事;二、“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三、人皆遵法守纪,不违犯礼度;四、人皆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五、崇重宗教,祭祀祖先;六、性生活严肃,注重贞洁,从无淫乱,“至於戏笑,言不及邪”;七、尊崇养护沙门,敬重持戒有德行者。一个国家有了这七事,能令长幼和顺,国泰民安,强盛不衰,不会被别的国家破损征服,禹舍闻法告辞而去,佛命阿难召集众比丘,为大众讲说保证僧团不衰退之法,其首先开示的“七不退法”,即依跋耆国七事而说:一、“数相集会讲论正义”;二、“上下和同,敬顺无违”;三、“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四、敬事德才兼备者;五、“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六、“净修梵行,不随欲态”;七、“先人后己,不贪名利”。有此七法,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这七法作为谐调人际关系、过好社会生活的法则,适用于任何家庭、团体、社会。 佛陀作为“法王”,还向不少前来请教的国王、大臣晓以修身治国之道。如《佛说出爱王经》列举为国王之十种过失、十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可爱法、五能引可爱法。《正法念处经》佛述为人王者善于治政,由此能证一乘佛法的三十七法。《增一阿含经.结禁品》佛为众比丘说若国王成就悭贪嗔恚、不亲义理等十法,便不得久存,多诸盗贼,成就不著财物、不以小事起怒害心等十法,便得久住于世。《佛说孛经》谓理国者有顺事师长、率民以孝、谦虚上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爱人、薄赋节用、赦恨念旧八事,可以安乐。按诸经所载,佛陀多次论述王法政道,其政治思想之深广度与系统性,并不在中国孟子的政道论之下,其大旨也颇近孟子,大略有如下要点: 1、以正法教化人民,奖善惩恶 所谓“以正法治”、“以法教令”(《长阿含.轮王修行经》)之正法,主要指以因果业报说为理论依据的行为、道德规范,即佛教所谓五戒、十善。当政者应以十善教化人民,奖善惩恶,使全体国民皆能自觉行善,则自然国泰民安。《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政论品》佛言:“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丰乐,国土得安宁。”对于杀人盗窃诈骗奸淫等恶人,须依法惩治。“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诈日增多。”那种“不忧国计但求利己,或从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货财以枉治道”的贪官污吏,尤为“国之最大恶贼”,应予严惩,“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王论品》) 2、惠施平等,周济贫困 《增一阿含经.结禁品》谓国王应“常好惠施,与民同欢”。《中阿含.本起经》谓“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惠施臣民,平均分配,薄赋节用,让人民生活富裕,被佛陀强调为国家安定的根本保障。若老百姓贫穷困苦,缺衣少食,纵有法治,也无法根治盗贼。《中阿含.转轮王经》佛举过去世的政治教训说:“因贫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盛故刀杀转增。”当时的国王用杀头的办法严治盗贼,结果盗贼竟持刀行劫,砍杀物主,搜捕不尽。只有给恤贫困者,消灭贫困现象,才能根治盗贼。 3、仁慈爱民 《中阿含.本起经》佛陀谓当政者应“多愍善恕己,仁爱利养人”。《大萨遮尼乾子经》谓“王之养民当如赤子,推干去湿不待其言”,应像慈母育婴一样养护人民。佛陀主张仁政,反对暴政苛刑。《长阿含.轮王修行经》主张“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大萨遮尼乾子经》谓治罚罪犯宜用呵责教育、没收财产或罚款及牢狱系闭、驱逐等方法,不宜用死刑,不应用割截眼耳手足等刑罚。 4、知人善任,选贤用能。 《佛说孛经》谓为国主者应明睿练达,知人善任,“任贤使能,赏善戕奸”,不用邪伪之友、 谄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但非贤非能、愚贱不肖之人,也自有其用处,不可舍弃,有如“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论品》谓应治罚谄诳之人,国主“若友谄诳人,当失于国位。”《正法念处经》谓国王应“知人好恶”,“于诸臣众若无因缘不举不下”,升降赏罚,须有据有理。 5、当政者应注重自身修养 成功地治理天下的前提是成功治理自身,所谓“王欲理人,先自理身”。(《华严经》)在这方面,佛陀的思想与中国先秦诸哲“内圣外王”之说颇相一致。佛陀认为,一个好的当政者应具备正见、慈悲、智慧、德行和健康的身体,“敬长爱少,孝顺奉善”,“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孛经》),不贪财,不吝啬,不耽溺酒色,不嗜睡眠,不懒惰懈怠,安详平和,“心善思惟”,不轻信人言,“恒常怀忍不怒”,“嗔喜不动”。(《正法念处经》)好的当政者,应具备一个优秀的修道者尤其是菩萨行者的德性和心理素质。好的当政者能以身作则,率导广大民众共趋正道,“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从。贵贱有导,率下以正,远近伏化,则致太平。”(《佛说孛经》)大乘经中说,一个初地菩萨,才能做好率导亿万民众趋向正道,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大国王。 释尊多次向人讲说过他理想中的人间社会。他以回忆宿命的方式说,在久远以前曾出现过那样的社会,在久远的未来还将出现那样的社会。理想人间的标志是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出世,最佳的转轮圣王是具有自然所现金轮宝的金轮圣王。《长阿含.转轮圣王修行经》等载,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世时,金轮圣王出世,“依法治化”,“不用兵仗,自然太平”,四方归伏,圣王乘其金轮宝巡视四方,见四方诸国,皆“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人民的寿命长达八万岁。后来社会逐渐退化,私有财产、贫困、战争依次出现,十恶逐渐充满世间,人寿亦逐渐减短。人寿减至最短的极限十岁时,有毁灭性的“刀兵劫”发生,经过这番血腥的洗礼,人们开始改恶从善,随世风之好转,人寿亦渐增,增至八万岁时,有转轮圣王蠰却及弥勒佛出世。到那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枉,修十善行,尔时诸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这个世界“五谷丰贱,人民炽盛,财宝丰饶,无所匮乏。”人间的自然风光,也变得十分美好: “其地平正,无有荆棘坑坎埠阜,亦无蚊虻蜂蝎蝇蚤、蚖蛇恶虫符,石沙瓦砾,自然沉没,金银宝玉,现于地上。四时和调,不寒不热。其地柔软,无有尘秽。……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软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果炽盛。……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自然粳米,无有糠,众味具足。时有香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气馥熏。复有衣树,……复有庄严树,……复有鬘树,……复有器树,……复有果树,……复有乐器树……。雨八味水,润泽周普,地无停水,亦无泥淖……空中清明,净无云翳。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长阿含经》卷十八) 总之,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自然条件极其美好、人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寿命绵永,政治清明,世界和平的理想人间。在佛陀看来,那样的人间才是合理的人间,真正的人间。佛陀对那种理想人间的实现满怀信心,确认它必定会来临。实现理想人间,庄严人间、净化人间,而且“净佛国土”、“庄严一切世界”,令遍宇宙处处皆成为美丽庄严的乐园,令一切众生都永享极乐,所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乃佛陀及其无数弟子们的最终理想。佛陀指出:理想人间、庄严国土,须靠众生自己去创造。创造的关键,唯在于心:净化世界,关键在净化自心,不仅净化自心,而且带动全体众生各自净化其心:庄严世界,关键在以福德、智慧、诸善等庄严自心,不仅庄严自心,而且带动全体众生各自庄严其心。佛陀的全部学说,即是以此为宗旨、为内容的“净化自心学”、“庄严世界学”。■

⑤ 佛教的财神真能保佑人发财吗 为什么

佛教没有财神。财神爷不是佛教的。佛教不能保佑你发财。要发财,那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自己行善好施,是你富贵的根本原因。佛从不保佑任何人发财。佛只告诉你方法。就是行善布施。你不布施,你求遍天下所有佛菩萨也没用。记住,做慈善。是发财的根本原因。如果你仅仅是想发财,就去布施吧,不要去拜佛。为了发财而拜佛,那是在给佛脸上抹黑,因为佛不会让你发财的。佛没有那样的本事能改变你贫穷的因果。就像老师教给你挣钱的方法一样,你不去挣钱,天天给老师磕头,老师一分钱也不会给你。多去拜佛吧,但是什么也不要跟佛求,只感谢佛告诉你发财的道理就行了。然后去做慈善。虽然这辈子不一定能发大财,但是你已经种下了富贵的因,总有一天会得到富贵的果。 貌似我说了很多废话。其实不是废话。都是大实话。佛告诉我们得富贵的方法:
1、布施。就是用钱财去救助别人。不要说我自己都还没钱花这种话。如果你以“自己没钱”为借口,那你永远不会发财。不是非得叫你把很多钱用来做好事。只是你力所能及就行。2、放生。在夏天的时候,多跟随一些学佛的团体去放生。 你只要能做这两点,不出5年,你的经济状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发财以后,别忘了去寺院感谢佛教给你的方法(我只是个转述而已,佛是老师)。 阿弥陀佛。

⑥ 如来佛理财四分法,如来有佛经告诉人如何理分财物吗

善友!佛陀他老人家还真有告诉我们如何理财的!
佛陀时代有一名婆罗门教的青年问佛陀内说:“佛陀呀!如何而得容现法安乐呢?”佛陀就跟他开示说:“要得到现法安乐,必须要具足四项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
二、守护具足。第三、善知识具足。第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说的“守护具足”,意思就是说财产的保存,佛陀在这里强调的是你既要会赚钱,也要会理财,更要
会守业,而“正命具足”,则进一步说不要浪费,不滥用财物,同时亦不可过于节省吝啬。唯其如此才能够获得现法安乐。由此可知,佛陀并不反对现法安乐,认为
这是学道的资粮,同时也可见其对理财的重视程度。
---佛教的理财观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560069.html
这位师傅已经总结得很好了。

⑦ 请问佛法讲的钱多为五大灾难准备的是哪五大灾难

佛法经常说到,钱财为五家所共有,不是五大灾。
所谓五家,即王贼水火,另有败家子。所谓王,国王,实质就是指政府,或者叫国家,我们挣了钱,要交给国家各种税费,甚至遗产都有税,我们想不缴都不行的。所以经过这样的简单说明之后,大家就可以初步了解,有财物为王所有的这一件事。
贼,即盗贼,我们所拥有的财物,或有被盗、被抢、被骗,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项为不肖子女,这种情况,多是自己过去世因为某一些原因而积欠对方的财物,今世因缘俱足,感得其成为今世的子女,财物被败光。
第五项为不肖子女,这种情况,多是自己过去世因为某一些原因而积欠对方的财物,今世因缘俱足,感得其成为今世的子女,财物被败光。
佛法讲这五家共有,意思是说,往昔如果不如法求物而布施,虽然今世感得相对的果报而得财物,但也会在因缘和合之时,又为王贼水火所侵而失去。但如果往昔如法求物而布施,今世所感得的果报,就不会为王贼水火乃至败家子所侵失了。

⑧ 学佛者可以理财吗,所得算非伤财吗

不但可以理财,佛陀为此还有相关的开示。在《巴利三藏》长部第31经——《教诫新嘎喇经》里,佛陀以偈诵的方式教导新嘎喇居士子如何分配和使用自己的财富:
善分钱财为四份,他实结交诸亲友。
日常受用一份财,两份用来营事业,
第四份则应储蓄,以备危难急用时。
——玛欣德尊者译
译文:
适当的将钱财分为四份,他真诚的结交亲人和朋友。
日常用度四分之一的财产,四分之二的财产用于经营自己的事业,
最后四分之一的财产则储蓄起来,以备在危难、紧急时使用。

本经是佛陀对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 (Siïgà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导,故名为《教诫新嘎喇经》(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导新嘎喇居士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作为在家人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
一、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共有十四种:四种污垢的行为、由四种不良心态导致的恶行、六种损耗钱财的行为。其中还重点探讨了人们应如何交朋处友:如何识别冒充的坏朋友和结交真正的好朋友。
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六种,包括:亲子之间的关系、师徒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主仆之间的关系和在宗教方面的僧俗关系。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性的,其着重点在于作为一个在家人所应当承担的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义务与责任。
此外,经中还探讨了在家人应当如何积累财富和分配财产等问题。一个在家人如果能够真正地按照经中的指示去实践的话,他的人生必定是幸福与快乐的。
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中,本经被视为是在家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是获得幸福生活和美满人生的最佳指南。
——玛欣德尊者著
更详细的内容,请网络“中国上座部佛教”,下载《您认识佛教吗?》参考。

⑨ 佛家讲钱何分配如何捐

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分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决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
--------------------------------------------------------------------------------------------------------------------
济群法师:佛教的财富观 五、合理的支配财富 2、合理分配财富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30日
来源: 作者:济群法师
126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群法师:佛教的财富观 五、合理的支配财富 2、合理分配财富

如果我们拥有财富而无理财之道,那么,十分的财富或许只能发挥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们为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们的财富呢?佛陀也在经典中为我们作了具体的指导。
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分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决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
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那么,人间就会充满温暖,许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会有耗尽的一天,也就不再属于我们所有;一味地积蓄财富,也未必就能属于我们所有,因为货币会贬值,股票会下跌,银行会倒闭,即使将财产紧紧地锁在保险柜中,又能有几分保险系数?所以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就像播下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会为我们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既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只有不断地播种和耕耘,才能使我们“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为当下的人生和未来的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
========================================================================
星云长老:
四.怎样处理财富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我将这个道理把它引伸来解释为十分的财富如何处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不过各位的财富如何经营,刚才讲的几点,限于时间的关系,我提供出来给你们作为参考。不过你们各位,对你们自己的财富,也总有个自己的处理方法!

阅读全文

与佛陀说理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澄西新荣股票 浏览:765
共青城乾和投资创始人 浏览:346
怎样学做贷款这行业 浏览:778
现货白银投资k线 浏览:200
大陆期货开户不入金可以吗 浏览:377
湖南信托官网 浏览:654
典典养车融资 浏览:132
邮政储蓄银行贷款解押 浏览:309
浙江国承信贵金属赔偿 浏览:555
外汇市场真正的起源 浏览:465
融资融卷套利 浏览:672
上海第八届投资理财金融博览会 浏览:209
融资需求图表 浏览:537
414股票 浏览:762
雪松信托回应 浏览:567
股票大学软件 浏览:53
两市指数ETF基金投资 浏览:760
第二批科创板基金哪只好 浏览:768
以奖代补股权投资 浏览:143
高思股票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