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了解一下 金融诈骗犯和诈骗犯的案例 案情经过
新华网北京2月13日电(李煦 高志海)身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朱江与某银行北京某支行分理处主任戴某相互勾结,采取挂失和伪造存款单位印章、预留印鉴卡等手段,大肆进行金融诈骗,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最终在京受到法律严惩。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3日以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数罪并罚一审判处朱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扣押在案的1000余万元发还银行;继续追缴其诈骗所得赃款。
北京市某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江与某银行某支行分理处主任戴某(另案处理)合谋后,并在戴授意、帮助下,采取存折挂失及伪造存款单位印章、预留印鉴卡,伪造转账支票的方法,先后分别于1998年3月,把马某存入该分理处2000万元中的1000万元转出归自己使用;于1998年9月,将马某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名义存入某银行某支行分理处的3000万元转入自己的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账户。于1999年5月到6月间,将北京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存入分理处2亿元中的8400万元转出骗走。案发后,支行先后赔付马某4000万元,垫付电力有限责任公司7262万元。
朱江于1999年6月逃往美国,后于2001年2月26日回国投案自首。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朱江与银行内部人员相勾结,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其行为已分别构成票据诈骗罪和金融凭证诈骗罪,诈骗数额均特别巨大,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予惩处。鉴于其能够主动回国投案并协助追回部分赃款,法院依法对其予以从轻、减轻处罚。据此,作出上述一审判决
⑵ 小李创建了一家小企业,好朋友为其投资人民币50万。这种融资方式是权益融资还是负债融资有哪些优缺点
这种融资方式是权益融资。
权益融资是通过扩大企业的所有权益,如吸引新的投资者,发行新股,追加投资等来实现。而不是出让所有权益或出卖股票,权益融资的后果是稀释了原有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小李好朋友为其投资50万属于企业吸引新的投资者,这不是贷款,不需要偿还,实际上,小李好朋友成了企业的部分所有者,通过股利支付获得投资回报。所以这种融资方式是权益融资。
一、权益融资的优点
1、权益融资所筹集的资本具有永久性。
2、权益融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
3、权益资本是企业最基本的资金来源。
4、权益融资容易吸收资金。
二、权益融资的缺点
1、成本较高。
2、转移企业的控制权。
(2)李才投融资扩展阅读:
权益融资的作用:
1、权益融资筹措的资金具有永久性特点,无到期日,不需归还。项目资本金是保证项目法人对资本的最低需求,是维持项目法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
2、没有固定的按期还本付息压力,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支付多少,视项目投产运营后的实际经营效果而定,因此项目法人的财务负担相对较小,融资风险较小。
3、它是负债融资的基础。权益融资是项目法人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它体现着项目法人的实力,是其他融资方式的基础,尤其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增强公司的举债能力。
⑶ 外媒:天才李嘉诚为什么抛空中国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围绕中国经济放缓、股价下跌以及人民币突然贬值的担忧拖累全球市场下挫,李嘉诚降低对中国经济依赖的举动看起来非常有先见之明。
在全球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波动之际,香港富商李嘉诚(Li Ka-shing)却并无太多惊慌失措的理由:他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加速行动,降低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依赖。
李嘉诚凭藉敏锐的商业头脑而成为亚洲富豪,并因此被香港人称为“超人”,他自2011年以来就不断削减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投资组合。他还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资产。香港是中国内地的国际贸易和融资通道。
这位87岁的大亨让麾下两个主要企业集团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 Ltd。)和长江实业(Cheung Kong Holdings Ltd。)将重心转向欧洲。过去18个月他投资了200多亿美元进行各种交易,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一家荷兰连锁药店和一家英国列车车厢制造商,以及将他旗下意大利电信公司和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合并等。这些交易的规模超过李嘉诚过去10年在欧洲进行的所有收购交易之和。
甚至在李嘉诚大举收购欧洲资产之前,2012年欧洲就超过了大中华(虽然幅度较小),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营业利润中贡献最大的地区。去年,欧洲占和记黄埔总营业利润的比例达到42%,大中华地区则降至30%。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诚抛售中国资产的部分原因是,他认为他可以在欧洲获得比中国更多的利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缓慢的集合体,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因为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吸引众多投资者。李嘉诚这一观点可能表明,投资者从中国经济繁荣期轻松获得高回报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公司管理人士曾表示,欧洲投资机会的大小和规模都要超过香港,目前在香港可供李嘉诚投资的机会已所剩无几。
现在,随着围绕中国经济放缓、股价下跌以及人民币突然贬值的担忧拖累全球市场下挫,李嘉诚的举动看起来非常有先见之明,更加巩固了他在投资者心目中先知的地位。不过,公司内部人士以及研究李嘉诚的学者称,欧元的疲软使得能够提供稳定回报的欧洲资产比中国更加便宜,这也是李嘉诚此举背后的一个动机。
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教授吴毓武(Woody Wu)说,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出售的时机。只要价格合适他就会出售,在财务方面他是个天才。
《福布斯》(Forbes)估计,截止9月5日,李嘉诚身家为248亿美元。李氏商业帝国被粗略划分为几大板块:房地产、电信、港口、基础设施、零售和能源行业。今年早些时候,李嘉诚将两家旗舰公司整合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CK Hutchison Holdings Ltd., 0001.HK,, 简称:长和),并剥离房地产业务成立一家独立的公司——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Cheung Kong Property Holdings LIMITED ,1113.HK)。这些公司的市值合计大约770亿美元。
李嘉诚与长和对此均不予置评。长实地产对记者的邮件提问未予回应。
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均跑赢了香港基准恒生指数,恒指自6月12日以来已累计下跌近24%。长和股价同期下跌10%,长实地产下跌21%,表明李嘉诚也并非全然不受中国内地经济放缓的影响。
两位与李嘉诚有过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李嘉诚的大部分房地产投资组合都在中国内地,没什么能像一份开发协议那样使他激动不已。据曾经拜访过他的人士表示,李嘉诚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商务中心区一座大厦的70层,在用比力坚果招待客户时,他曾指着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自豪地说,香港八分之一的建筑是他一手建造的。
2008年,李嘉诚以人民币49亿元(合7.69亿美元)的价格将位于上海繁华的金融中心区核心地带的一座40层的大厦卖给一位私人投资者,此举令观察人士大吃一惊。据当时的知情人士透露,三年后市场下跌时,这座大厦再次出售时的价格就比李嘉诚卖出时的价格低了人民币5亿元。
至少自2012年以来,李嘉诚就没有在中国内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土地收购,并且出售了商场和住宅开发项目。
里昂证券(CLSA)综合企业分析师Samuel Hui表示,这表明李嘉诚的企业并不看好市场未来的走向。
一位接近李嘉诚的人士称,随着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Dalian Wanda Group Co。)董事长王健林等中国内地地产巨头崛起,市场竞争加剧,李嘉诚丧失了他在20世纪90年代所享有的建筑技术优势。王健林已经取代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
公司内部人士和学者提出的李嘉诚退出中国市场的潜在动机包括:他与中国领导层的关系可能淡化,以及李嘉诚准备将业务控制权转交给他的长子李泽钜(Victor Li)。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李嘉诚职业生涯的财务学教授范博宏(Joseph Fan)表示,李嘉诚离开中国市场的更重要原因是他在那里的影响力减弱。
李嘉诚于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以生产塑胶花起家。他已经将业务注册地由香港迁往开曼群岛。去年,他将香港零售连锁企业四分之一的股权出售给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 Pte. Ltd。)。最近,卡塔尔的主权财富基金收购了李嘉诚在香港16.5%的电力资产。
接近李嘉诚的人士称,他仍然在打造其商业帝国。
一位熟悉李嘉诚的人士称,他仍然有着进行大规模交易的精力和强烈兴趣,并未对此感到厌倦。
⑷ 有天使投资人投资了,要是我亏本了是否赔钱给他们
这个关键要看先前合同是怎么写的。
一般来说,天使投资人是会和你共同承担风险的。
并且一个好的天使投资人必须首先要做好赔钱的打算。
⑸ 李智的创业历程
1997年,李智去美国读书,那时硅谷还是网络拓荒者的天下,李智羡慕也佩服他们。还在读书的时候,李智就和同学一起创业过:网上订餐服务。“那个时候只是觉得好玩,的确也会有些餐馆尝试这个服务。”不过,因为消费者仍然喜欢用电话订餐,初次创业不了了之。从这次的经历,李智学到一点:选择项目需谨慎。
从伦斯勒理工学院毕业之后,李智去GE、Oracle做过软件研发,之后又在MTG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了2年,MTG服务对象主要在IT行业,这也让李智逐渐对整个行业有了了解。2004年初,李智回国参加Oracle一个关于管理软件的活动,当时,国内SaaS(software-as-a-service)市场还是一片空白。SaaS译为“软件即服务”,即用户不需要自己购买服务器,也不用购买一整套软件光盘,只要按照自己的管理需求向提供SaaS的公司租用模块,按月交付费用。“有点像是企业邮箱,但是服务更多,技术更复杂。”李智这么解释道。在美国,以Salesforce为首的SaaS概念的公司很多,李智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可行,而且成本投入应该不高,就和几个旧同事捣鼓起创业的事情来。他们把公司取名为“八百客”,启动资金是大家一起凑出来的50万元美金。
公司刚宣布成立的第二天,美国的Salesforce就宣布了上市的消息。这让还有点不确定的李智看到了希望。他带领着研发团队花了半年的时间把产品开发出来,他们模仿Salesforce从CRM(客户管理软件)着手。在李智看来,CRM软件更适合在线运营,一个企业从订单生成,实施情况,售后服务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在线的功能模块进行更新,具有不同权限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到最新的客户和销售情况。同时,八百客的服务是按客户端收费,每个客户端每月60元的费用,一个企业最少购买4个客户端。
研发产品对于技术出身的李智来说不是难题,更为艰巨的则是销售。国外,很多企业内部就有自己的CRM团队,Salesforce在销售其产品的时候不存在教育市场的问题。但是,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大多数的企业根本不了解CRM是什么。李智的多数时间花在了讲解和培训上,他会参加一些行业活动介绍产品也会在相关媒体上撰写介绍文章。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事物,多数公司都抱着谨慎的态度,他们问得最多的是数据安全的问题。一开始李智的销售团队会去找一些相对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他们对数据的安全性不太敏感。半年之后,八百客才有了第一个签单的客户。
即使是现在,李智也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可行的销售方法,似乎每一种都有效。除了搜索引擎,拜访客户,会议营销之外,八百客还会与一些提供管理咨询或者在线电话服务的公司合作,寻找一切机会卖出产品。
在创业之前,李智就想过竞争对手的问题。在他看来,传统软件公司不可能大力推广SaaS软件,因为SaaS势必会削弱原有的优势产品。而从销售上来说,传统软件厂商通过渠道和代理卖软件的方法也无法奏效。相比传统的光盘软件,一套SaaS软件可以提供给销售的提成非常有限。李智觉得,八百客还是有的一拼。
但是李智没有想到的是,2005年,像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公司也加入到了这个市场。李智有点沮丧和怨气,“他们来凑什么热闹呢?”当时,中国电信推出“商务领航”的业务,希望通过平台模式吸引其他的软件生产商把自己的产品放在上面来卖。观望或合作,李智选择了后者。八百客找到了上海的中国电信。然而在把软件放上平台之后,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公司总是反复叫他们培训人员,讨论合同细节,却迟迟不肯付费。李智不想就此被拖着,合作半年之后,他果断地解除了合约。除了想不到的竞争者,李智还面临着资金的压力,并且导致人员流失率一度很高。无论是销售总监,还是市场总监都曾被别人挖走。李智对此也颇为无奈。
2007年,在一个论坛上,李智认识了现在的投资人尹东海。尹东海本来在国外做CRM公司,对这个行业较为熟悉。2008年,他回到国内做风险投资,第一个项目就找到了李智。这是八百客创立以来的首次外部融资。资金的困难解决了,李智也敢于花更多的钱教育市场。由于引进了风投,八百客在公司架构和管理流程上也都更加规范。
2009年,SaaS市场开始热闹起来,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软件也开始进入市场。这又是一个让李智觉得意外的竞争者。阿里软件背靠阿里巴巴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数万网商资源可以为阿里软件带来众多客户。李智很明白,除了技术,阿里软件满足资本和市场这两方面的条件。因为网商的消息都是公开的,李智的团队一个个给他们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有在线管理软件的需求,最后的调查结果是需求不大。李智松了一口气,对于以外贸和制造为主的阿里巴巴网商来说,他们现在的经营可能只需要几张Excel报表就可以完成。
大公司在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短期之内看不见盈利希望或者发展潜力之后就有可能放弃这个项目,所以那些意外的竞争者都没有给八百客带来太大的威胁。而对于其他同样专注的小公司来说,八百客又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八百客现在的业务中软件外包的比例越来越大。李智的团队为企业进行管理软件的流程设计,实施定制方案,对员工进行培训。除了仍然收取的客户端费外,还会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虽然客户端收费的模式有更好的可扩展性,一旦达到数量之后,前期的研发和管理费用被摊薄,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定制的服务更具有市场,这笔收入也变得越来越可观。“这或许是中国企业没有CRM的一个好处,他们没有包袱,直接迈入在线管理的时代。”
⑹ 如果2001年李泽楷不卖掉腾讯股份,他会成为当今首富吗
一直以来网上都有一个说法,那就如果李泽楷当年不卖掉腾讯的股份,那么李泽楷的财富将超过他父亲李嘉诚,并且将成为中国首富,并且没有任何悬念。
那么我们今天就分析一下如果当年李泽楷不卖掉腾讯的股份,事实是不是正如网上说的一样,会成为中国首富
所以网友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谁也无法预见未来,也没有如果。所以这一切都只是假设而已。
⑺ 什么样的企业需要私募股权融资
私募股权(PE)的介入一般是对经营状况成熟稳健,准备上市的企业;另外对已经上市的版企业定向增发时投资权。如果是处于初创期和拓展期的成长型企业,可以引进风险投资(VC),我国在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投资范围上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一般是风投企业发展前期介入,私募在企业发展后期介入。
⑻ 为什么公司高管不去创业呢
1,有自知之明。一般能做到公司高管的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也是很有才能的版。越到高层,他们权也就越能看到老板的真正不容易,这些高管一般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他们非常清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能预计到自己有没有创业的能力。
3,生活质量有保障。一般高管的工资都比较高,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有必要再去冒更大的风险去追求高一点的生活质量。
⑼ 陈晓与贝恩资本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对赌协议
今天上班,象往常一样开电脑看新闻。然而,网页上的2则新闻让我愕然,然后愤慨,最后是失望。
第一个新闻是北京再次出现圈地运动,又一家‘国企’成为新的地王。(关于房地产的,反正一直都失望,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新闻则是关于国美。
关于国美。
不是因为黄光裕的判决结果。虽然,在判决出来之前,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草根实业家最多不超过10年,然而实际比这个重很多。
我是叹息的,是我们的实业,又一个倒在外国资本的侵蚀之下。
在国美第一大股东陷入牢狱之灾后,一家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的投资公司跃上台面。
贝恩是什么东西?!
贝恩是1984年成立的美国的一家投资公司。主要就是搞资产投机和附加收购。和美国许多其他的投资公司一样,都是杀人不见血的主。
哈哈!
美国人把对付小日本丰田公司的招数用到我们国家来了,先间谍埋伏,然后让你自己人打自己人(日本人没有这么做,这是我们中国的特色。),搞倒你们后,他把大网一挥,说:“你们都进网来吧!”
然后国美就栽了!
以下摘抄的是国美翻的这个跟头的程度:
在一年前开始的入股谈判中,我们与大股东并没有任何接触。大股东今年以来对上市公司的一系列行动显示,其对贝恩投资入股是抵制的。”上述贝恩人士坦言。
而在目前的国美电器董事会,贝恩已经获得了更多的支持。5月11日,虽黄光裕夫妇反对,但国美电器董事会仍强行通过了对“包括(贝恩投资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在内的三位非执行董事”的任命。对其手中握有的近300家“未上市”国美电器门店,这位贝恩投资人士表示,“我们也有所准备”。
看了有什么样的感想?!
这是赤裸裸的,明目张胆的抢夺!
但是这样的抢夺就发生在你我13亿同胞的眼皮底下,发生在‘高瞻远瞩’的党和国家政府‘有关’部门面前!
但其实说白了,整个过程确实很简单:国美2007年5月发行的总规模达到46亿港元的“旧2014可转股债”。然后引来贝恩这头狼,以投资的要求为借口要求获得国美相关的资料后,然后利用这些资料递交给这些特别期待出政绩的政府部门面前,最后才出现了某天我们看报纸时发现的一条爆炸性新闻:国美老总黄光裕被调查。当然,这当中肯定还有一个关键,这就是人。这个人是谁呢?
是不是姓陈?我不知道,鬼知道!
昔日首富,今朝阶下之囚!
我们再来数一数,中国那个富豪榜里面有多少人因为‘经济问题’黯然退幕?
然后我们又再看看,目前‘没有经济问题’的所有的行业当中,特别是有代表性的行业中,有几个还没有外资参与进来?前段时间有个‘汇源’收购案,又有几个真正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
中国的实业家们何去何从?!
以前看过一本书叫《不会融资就不要创业》?真的是一言道中天机!看看我们现在引以为豪的那些企业家们,你先数数,再看看他们的融资经历,最后再看看目前的控股情况。。。但这些是你知道的,那你不知道的呢?
我们一直没有注意,在我们还懵懵懂懂,漫不经心的时候,我们曾经所拥有的东西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
可怜,我们可怜的实业家们!
在国内难得资金支持,在外又要担心引狼入室!辛辛苦苦创造一点成绩,还让这个仿佛看不见事情的国家扇你一耳光!
这样的结局好像就是这样的故事:王姓的娃儿想要李姓家孩子的手上的苹果(这个是他自己努力得到的),然后便告诉李家孩子她妈,说这李姓孩子摘苹果时碰坏了李姓孩子自家的篱笆,然后孩子他妈就打了孩子一顿,罚他不准出去,不准爬篱笆,然后把苹果拿给王家的孩子!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做的事情!
哀呼···从此李家的孩子再也没有去摘苹果,而篱笆还是常常坏!(王家孩子爬坏的!)
后面的结果如何呢?
看见自己家的篱笆被弄坏了,有可能整个花园,菜地都要遭殃,李家阿姨便跑去质问王家妈妈。
王家妈妈会说:
“哎呀!我家娃娃整天就是喜欢到处乱跳,小孩子嘛,你有不是不知道,要怪就怪你自己没守好,自己娃娃没教到,篱笆也不结实,要知道,娃娃爬篱笆是正常事情嘛!”
是的,到时候我们的政府问别国的时候,人家一定会说:要知道,娃娃爬篱笆是正常事情嘛!哪有投资公司不搞收购的,你的产业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没教好!
再说国美。
心里历来都是这么认为:你就是国美,国美就是你!
虽然你的确是犯法进的监子,但是我还是会为你这个倒下的战士敬礼!
让我们大家一起为李家娃儿敬礼!
⑽ 比尔盖茨、李嘉诚为什么要投资的人造肉
因为这样对于日后的肉制品的资源需求就可以减少了,维护了地球的环境,毕竟对于保护环境来说,是未来的首要任务,所以强占了先机,不仅保护了环境,还能够赚取更多的金钱跟机会。
相比之下,另一种人造肉更好理解,他们直接在实验室利用动物细胞培养肉类。Hampton Creek是美国硅谷专门从事人造食品生产的企业,其创始人乔希-蒂特里克最近宣布将在2018年年底首次售出全新 “Clean Meat”(人造肉)产品,并瞄准中国市场。他表示,人造肉还可以避免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污染,还有大家熟悉的禽流感等问题,人造肉基本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