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智的创业历程
1997年,李智去美国读书,那时硅谷还是网络拓荒者的天下,李智羡慕也佩服他们。还在读书的时候,李智就和同学一起创业过:网上订餐服务。“那个时候只是觉得好玩,的确也会有些餐馆尝试这个服务。”不过,因为消费者仍然喜欢用电话订餐,初次创业不了了之。从这次的经历,李智学到一点:选择项目需谨慎。
从伦斯勒理工学院毕业之后,李智去GE、Oracle做过软件研发,之后又在MTG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了2年,MTG服务对象主要在IT行业,这也让李智逐渐对整个行业有了了解。2004年初,李智回国参加Oracle一个关于管理软件的活动,当时,国内SaaS(software-as-a-service)市场还是一片空白。SaaS译为“软件即服务”,即用户不需要自己购买服务器,也不用购买一整套软件光盘,只要按照自己的管理需求向提供SaaS的公司租用模块,按月交付费用。“有点像是企业邮箱,但是服务更多,技术更复杂。”李智这么解释道。在美国,以Salesforce为首的SaaS概念的公司很多,李智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可行,而且成本投入应该不高,就和几个旧同事捣鼓起创业的事情来。他们把公司取名为“八百客”,启动资金是大家一起凑出来的50万元美金。
公司刚宣布成立的第二天,美国的Salesforce就宣布了上市的消息。这让还有点不确定的李智看到了希望。他带领着研发团队花了半年的时间把产品开发出来,他们模仿Salesforce从CRM(客户管理软件)着手。在李智看来,CRM软件更适合在线运营,一个企业从订单生成,实施情况,售后服务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在线的功能模块进行更新,具有不同权限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到最新的客户和销售情况。同时,八百客的服务是按客户端收费,每个客户端每月60元的费用,一个企业最少购买4个客户端。
研发产品对于技术出身的李智来说不是难题,更为艰巨的则是销售。国外,很多企业内部就有自己的CRM团队,Salesforce在销售其产品的时候不存在教育市场的问题。但是,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大多数的企业根本不了解CRM是什么。李智的多数时间花在了讲解和培训上,他会参加一些行业活动介绍产品也会在相关媒体上撰写介绍文章。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事物,多数公司都抱着谨慎的态度,他们问得最多的是数据安全的问题。一开始李智的销售团队会去找一些相对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他们对数据的安全性不太敏感。半年之后,八百客才有了第一个签单的客户。
即使是现在,李智也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可行的销售方法,似乎每一种都有效。除了搜索引擎,拜访客户,会议营销之外,八百客还会与一些提供管理咨询或者在线电话服务的公司合作,寻找一切机会卖出产品。
在创业之前,李智就想过竞争对手的问题。在他看来,传统软件公司不可能大力推广SaaS软件,因为SaaS势必会削弱原有的优势产品。而从销售上来说,传统软件厂商通过渠道和代理卖软件的方法也无法奏效。相比传统的光盘软件,一套SaaS软件可以提供给销售的提成非常有限。李智觉得,八百客还是有的一拼。
但是李智没有想到的是,2005年,像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公司也加入到了这个市场。李智有点沮丧和怨气,“他们来凑什么热闹呢?”当时,中国电信推出“商务领航”的业务,希望通过平台模式吸引其他的软件生产商把自己的产品放在上面来卖。观望或合作,李智选择了后者。八百客找到了上海的中国电信。然而在把软件放上平台之后,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公司总是反复叫他们培训人员,讨论合同细节,却迟迟不肯付费。李智不想就此被拖着,合作半年之后,他果断地解除了合约。除了想不到的竞争者,李智还面临着资金的压力,并且导致人员流失率一度很高。无论是销售总监,还是市场总监都曾被别人挖走。李智对此也颇为无奈。
2007年,在一个论坛上,李智认识了现在的投资人尹东海。尹东海本来在国外做CRM公司,对这个行业较为熟悉。2008年,他回到国内做风险投资,第一个项目就找到了李智。这是八百客创立以来的首次外部融资。资金的困难解决了,李智也敢于花更多的钱教育市场。由于引进了风投,八百客在公司架构和管理流程上也都更加规范。
2009年,SaaS市场开始热闹起来,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软件也开始进入市场。这又是一个让李智觉得意外的竞争者。阿里软件背靠阿里巴巴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数万网商资源可以为阿里软件带来众多客户。李智很明白,除了技术,阿里软件满足资本和市场这两方面的条件。因为网商的消息都是公开的,李智的团队一个个给他们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有在线管理软件的需求,最后的调查结果是需求不大。李智松了一口气,对于以外贸和制造为主的阿里巴巴网商来说,他们现在的经营可能只需要几张Excel报表就可以完成。
大公司在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短期之内看不见盈利希望或者发展潜力之后就有可能放弃这个项目,所以那些意外的竞争者都没有给八百客带来太大的威胁。而对于其他同样专注的小公司来说,八百客又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八百客现在的业务中软件外包的比例越来越大。李智的团队为企业进行管理软件的流程设计,实施定制方案,对员工进行培训。除了仍然收取的客户端费外,还会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虽然客户端收费的模式有更好的可扩展性,一旦达到数量之后,前期的研发和管理费用被摊薄,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定制的服务更具有市场,这笔收入也变得越来越可观。“这或许是中国企业没有CRM的一个好处,他们没有包袱,直接迈入在线管理的时代。”
『贰』 八百客的创业过程
1997年,李智去美国读书,那时硅谷还是网络拓荒者的天下,李智羡慕也佩服他们。还在读书的时候,李智就和同学一起创业过:网上订餐服务。“那个时候只是觉得好玩,的确也会有些餐馆尝试这个服务。”不过,因为消费者仍然喜欢用电话订餐,初次创业不了了之。从这次的经历,李智学到一点:选择项目需谨慎。
从伦斯勒理工学院毕业之后,李智去GE、Oracle做过软件研发,之后又在MTG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了2年,MTG服务对象主要在IT行业,这也让李智逐渐对整个行业有了了解。2004年初,李智回国参加Oracle一个关于管理软件的活动,当时,国内SaaS(software-as-a-service)市场还是一片空白。SaaS译为“软件即服务”,即用户不需要自己购买服务器,也不用购买一整套软件光盘,只要按照自己的管理需求向提供SaaS的公司租用模块,按月交付费用。“有点像是企业邮箱,但是服务更多,技术更复杂。”李智这么解释道。在美国,以Salesforce为首的SaaS概念的公司很多,李智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可行,而且成本投入应该不高,就和几个旧同事捣鼓起创业的事情来。他们把公司取名为“八百客”,启动资金是大家一起凑出来的50万元美金。
公司刚宣布成立的第二天,美国的Salesforce就宣布了上市的消息。这让还有点不确定的李智看到了希望。他带领着研发团队花了半年的时间把产品开发出来,他们模仿Salesforce从CRM(客户管理软件)着手。在李智看来,CRM软件更适合在线运营,一个企业从订单生成,实施情况,售后服务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在线的功能模块进行更新,具有不同权限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到最新的客户和销售情况。同时,八百客的服务是按客户端收费,每个客户端每月60元的费用,一个企业最少购买4个客户端。
研发产品对于技术出身的李智来说不是难题,更为艰巨的则是销售。国外,很多企业内部就有自己的CRM团队,Salesforce在销售其产品的时候不存在教育市场的问题。但是,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大多数的企业根本不了解CRM是什么。李智的多数时间花在了讲解和培训上,他会参加一些行业活动介绍产品也会在相关媒体上撰写介绍文章。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事物,多数公司都抱着谨慎的态度,他们问得最多的是数据安全的问题。一开始李智的销售团队会去找一些相对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他们对数据的安全性不太敏感。半年之后,八百客才有了第一个签单的客户。
即使是现在,李智也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可行的销售方法,似乎每一种都有效。除了搜索引擎,拜访客户,会议营销之外,八百客还会与一些提供管理咨询或者在线电话服务的公司合作,寻找一切机会卖出产品。
在创业之前,李智就想过竞争对手的问题。在他看来,传统软件公司不可能大力推广SaaS软件,因为SaaS势必会削弱原有的优势产品。而从销售上来说,传统软件厂商通过渠道和代理卖软件的方法也无法奏效。相比传统的光盘软件,一套SaaS软件可以提供给销售的提成非常有限。李智觉得,八百客还是有的一拼。
但是李智没有想到的是,2005年,像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公司也加入到了这个市场。李智有点沮丧和怨气,“他们来凑什么热闹呢?”当时,中国电信推出“商务领航”的业务,希望通过平台模式吸引其他的软件生产商把自己的产品放在上面来卖。观望或合作,李智选择了后者。八百客找到了上海的中国电信。然而在把软件放上平台之后,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公司总是反复叫他们培训人员,讨论合同细节,却迟迟不肯付费。李智不想就此被拖着,合作半年之后,他果断地解除了合约。除了想不到的竞争者,李智还面临着资金的压力,并且导致人员流失率一度很高。无论是销售总监,还是市场总监都曾被别人挖走。李智对此也颇为无奈。
2007年,在一个论坛上,李智认识了现在的投资人尹东海。尹东海本来在国外做CRM公司,对这个行业较为熟悉。2008年,他回到国内做风险投资,第一个项目就找到了李智。这是八百客创立以来的首次外部融资。资金的困难解决了,李智也敢于花更多的钱教育市场。由于引进了风投,八百客在公司架构和管理流程上也都更加规范。
2009年,SaaS市场开始热闹起来,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软件也开始进入市场。这又是一个让李智觉得意外的竞争者。阿里软件背靠阿里巴巴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数万网商资源可以为阿里软件带来众多客户。李智很明白,除了技术,阿里软件满足资本和市场这两方面的条件。因为网商的消息都是公开的,李智的团队一个个给他们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有在线管理软件的需求,最后的调查结果是需求不大。李智松了一口气,对于以外贸和制造为主的阿里巴巴网商来说,他们现在的经营可能只需要几张Excel报表就可以完成。
大公司在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短期之内看不见盈利希望或者发展潜力之后就有可能放弃这个项目,所以那些意外的竞争者都没有给八百客带来太大的威胁。而对于其他同样专注的小公司来说,八百客又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八百客现在的业务中软件外包的比例越来越大。李智的团队为企业进行管理软件的流程设计,实施定制方案,对员工进行培训。除了仍然收取的客户端费外,还会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虽然客户端收费的模式有更好的可扩展性,一旦达到数量之后,前期的研发和管理费用被摊薄,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定制的服务更具有市场,这笔收入也变得越来越可观。“这或许是中国企业没有CRM的一个好处,他们没有包袱,直接迈入在线管理的时代。”
如今,李智每天要花上一半的时间在研发的工作上,其次才是销售和管理。八百客去年的用户增长率在300%,李智对这个数字还是不够满意。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公司的成长速度。一家做得不快的互联网公司要跑好马拉松还是颇为艰难的。尤其对于领跑者八百客而言,跑得太快会有资金和扩张的要求,跑得太慢,又指不定会出现些怎么样的竞争者。
『叁』 如何进行大客户的营销 怎样做好客户关系的管理请朋友们帮帮忙。谢谢!
你好,你需要客户管理软件实现什么功能呢?
广州科镁的来电CRM,将电话内线和电脑连在一起,通容过客户的电话号码,整理客户资料。
功能模块有:来电弹屏、客户资料、产品销售管理、售后服务、电话录音、话务统计等等。
我们公司从05年开始做这来电的客户系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国内,我们的客户已经有许多的中小型企业在用。效果都不错。如果有兴趣,可找科镁小曾。
『肆』 八百客的管理团队
李智—CEO/董事长李智,八百客公司创始人、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八百客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八百客已经成为的中文PaaS与SaaS行业市场份额第一的云计算供应商。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界中国SaaS专家顾问团顾问,被誉为“中国SaaS产业第一人”。
李润海—财务长
李润海在教育、培训、业务拓展、财务及管理各方面有超过三十年的经验。过去五年,李润海曾担任美国硅谷 创始公司之财务长及香港上市公司之行政总裁,主力於中国投资、企业融资及撇除重复资产等。他亦是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认可仲裁员,擅于应用仲裁及谈判技巧于商业交易上。 李润海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大,并拥有香港中文大学之MBA学位。
C. Kevin Chuang—战略官
Kevin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2007年3月加入八百客,负责公司战略,开发战略客户和合作伙伴。Kevin毕业后加入Synnex(新聚思),曾先后就任执行副总裁,CFO和COO等职位。
尹东海—独立董事
曾任美国Siebel公司高级产品经理与架构师,负责Siebel手机业务,CTI及EAI业务。去美国前,曾在IBM (中国)任大客户经理,联想计算机任销售经理。尹东海曾在美国硅谷创立CRM咨询公司。尹东海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
付磊—董事
常春藤资本创始合伙人. 曾是美国硅谷Pond Ventures 的合伙人,他带领投资了PicoChip,Broadway Networks,Mirics等高科技公司。他也是GalaxyCore 的主要投资人, DAC 的合伙创始人及领导团队主要成员。也是Galvez 数码的创始人。拥有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MIT 工程硕士。
余国健—高级顾问
余国健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大,获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余国健曾就职于Webex、SupportSoft、Hewlett Packard、Amdahl/Fujitsu等美国公司,任高级开发和运营管理职位,也曾在中国和印度管理过多个研发和运营项目。
潘定邦博士—高级顾问
潘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早年在美国硅谷成功创立了RAC等硅谷主要计算机服务公司。曾任NEC,伯克利加大高级研究员。
Kam Chan博士—高级顾问
陈博士在伯克利加大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大同(TATUNG)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有多年IT企业高层管理经验。
『伍』 SaaS厂商八百客融资了么
http://www.dosaas.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377:2008saas&catid=3:saas&Itemi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