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因摩拜再红的分时租车,是机会还是陷阱
之前在朋友圈开过一个玩笑:因为摩拜不能进社区,所以要做一个产品,接驳摩拜所不能满足的最后500米,算是对共享单车爆红背后商业逻辑的恶搞。
最早的分时租车大都从先驱玩成了先烈,而网约车政策受限又特别烧钱,所以门槛更低,还沾点环保理念的共享单车先红起来一点都不奇怪。其实,早在Uber爆红之前,分时租车曾经有过一波行情,但点儿背也始于此时。当时的玩家有两类:2000年的Zipcar和后来的RelayRides都是较早创业公司。
二者区别仅在于前者是自有车辆,后者是P2P,那时Zipcar的创始人——有三个孩子的美国大妈Robin Chase是比TK红得多的共享大咖。
Zipcar凭着4.5-5.5美元的时租价风光过一段时间,2011年IPO时完成31%的超募,星光耀眼,但Zipcar 10美元的会员卡多少是个门槛,业务上也太依赖大学城和企业园区,点对点的不规则线性需求对车辆整备和调度系统极具挑战。另一个因素是后起之秀太多,各种细分场景被挖掘出来,竞争不断加剧,到2013年公司被租车巨头AvisBudget收购时已经浮亏了5000万美元。
2015年改名TURO的RelayRides从没真正红过,前后多轮融资1.01亿美元,还不到Uber的零头,抽成则从15%提高到吓人的25%,后来又因为面临GetAround和Flightcar的竞争,干脆放弃了时租业务转向日租。
真正脑洞大开的反而是汽车厂商
比如奔驰的Car2Go、宝马Drivenow、大众汽车Quicar、福特Ford2Go、通用的Maven、奥迪Audi On Demand和丰田Rakumo等等。车企做分时动机明显不纯,很大程度上是这些迟暮巨头需要一个漂亮橱窗来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潜台词仍然是变着法儿的卖车。
今年起了中文名“即行”的奔驰Car2Go鸡贼地选择了重庆作为亚太区首个试点,倒是忒具机心,因为小巧的Smart fortwo在崎岖的山城比摩拜和ofo们更适合作为短途代步工具,而停车上接近于自行车的便利性又完爆汽油车。
宝马的未来战略里则充斥着互联网式的遐思,今年就大谈互联驾驶、分享用车、充电服务的三位一体,还特别成立了一个“城市出行竞争力中心”加以推动。直白的说,就是用分时租车应用Drivenow针对短时即发需求,用充电服务ChargeNow解决电动车的即插即充,用ParkNow争夺停车资源。
之所以说车企玩分时租车动机不纯,是因为:
1、在租的都是非经济车型
奔驰Car2Go和Car2Share用的是Smart fortwo,宝马Drivenow用i3,大众Quicar用的是高尔夫蓝驱车型,丰田Rakumo用的是旗下的超小型试验电动车。奥迪的Audi On Demand更不用说,最便宜都是日租165美元的allroad。
这里面的悖论在于,租车的正常商业逻辑都是选择已被市场认可、运行多年、成本合理的普及车型以实现收益最大化,车企反其道而行之,一则是为了在实际运行中做技术验证,另一方面就是炒概念,以便在量产前尽量蓄客。
2、变相卖车
奔驰另一个定点取还的分时业务Car2Share专门服务于大型企业园区,在中国的首批客户就有深圳的腾讯和华为。按国际通行标准,分时租车的盈亏平衡点起码在3000台以上,Car2Share自估的规模仅有1000台左右,何谈盈利?究其本质不过是把看似创新的体验型4S店开在那些千万新贵的身边而已,赔本赚吆喝的真意不言自明。当然,分时租车本土玩家的情况又不相同。
最早的那一批先驱或死或降,或叛或走,早已面目全非,剩下如车纷享等也只是勉力维持,近来蹭上电动车热又冒出不少新锐,但从没有哪家公司幸福地卷入风口。
主要原因还是风口的动能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分时租车至少要满足4个条件:无人值守,远程预约、刷卡开门、分时计费。彼时的技术储备还不足以全流程破局,但今天风起云涌的共享单车,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已经快速催熟,那些当年制约业态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找到了解决的手段。
比如移动支付,在滴快大战之前,它的应用场景还非常有限,如今早成标配,再如信用,在芝麻信用为代表的互联网风控成熟之后,预授权的冻结和转押非常方便,类似花呗或白条这样的金融产品也能派上用场。
真正的进化在技术层面。当年刷卡开门虽有解决方案,但整合一套能与客户简单交互的车载终端仍有难度,系统要根据验证用户信息的结果发出不同的指令,流行的做法是刷卡系统之外再加密码验证,稳定性和及时性都不支持高频消费场景,而钥匙的解锁方式也与计费节点相关,比如究竟是刷卡开门计费还是点火着车计费。新技术催化了市场,直接好处是可供分时租车自我绑定的新概念也多了起来,比如已成标配的电动车和未来的无人驾驶等等。
分时租车的几个困惑,但分时租车的商业逻辑仍需自我验证。
1、车企和运营平台谁在管道化?
目前趋势是分时租赁平台与车企深度绑定,从车企获得单一款式的电动车,光北京注册的就有500多家公司,背后分别站着北汽、江淮、华晨、奇瑞、比亚迪、荣威等金主,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方面车企有政府的新能源补贴,愿意花钱去推动场景运营,另一方面消费者没有选择恐惧,反而有尝鲜的动力,同时平台也控制了溢出风险。
但这个模式的本质就是把分时租车公司变成了只提供试驾或以租代购的4S店,是捆绑于车企利益链条的附属品,平台想迅速完成规模扩张,反过来控制上游厂商几无可能,想如微信那样把三大通信运营商管道化,更不可得。在互联网平台反制实体的年代,分时租赁正好是一个反面例证。
2、P2P模式能否玩得转?
分时租车响应不规则的短时即发需求,对车辆管控、维保自持和调度能力有很高要求,成本控制的难度要高于共享单车,也是逐利性很强的私家车群体无法满足的,当初叫嚷颠覆的PP租车、宝驾租车全归沉寂就是前车之鉴。但如果不调动社会运力,就无法迅速扩张,所谓分时租车永远是车企的玩具,商业模式鸡肋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比较靠谱的只能是摩拜模式,既不依赖上游厂商,也不网罗社会车辆,先完善产品,再解决风控,耐心用口碑拉动需求,说不定哪天资本之火就烧得你不认识自己。
3、停车是死结
在国际常见的分时租车赁模式中,Car2Go的自由取还(free floating)很少,多的是法国Autolib电动车的定点取还(Station-based)模式,二者各有利弊。
前者表面便利,其实是把停车困难和成本转嫁给消费者,Car2Go在重庆的弃单很大一部分是缘于用户切换时停车费用的纠葛,用户和车辆的自流转在这里反而成了断点。
而定点取还模式在停车场归政府管理的法、德两国以及资源高度集中的日本效率行之有效,但在各种利益链盘根错节的中国,并不是一家商业公司所能解构。随着电动概念的普及化,可供充电的停车场就成了分时租车规模化的瓶颈,如果不与停车应用结盟或共同发展,几乎是死路一条。
4、分时租车到底与谁竞争?
理论上分时租车只要突破万人会员,千家网点和3000台车辆这个门槛就有利可图,但怎么赚钱还取决于同谁竞争。
正常情况下,10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就属于日租范畴了,租车公司更有优势,分时租赁的灵活计费反不如直接包车来得方便、划算。而100公里以下的需求又被人为切分成几部分:摩拜和ofo们拿走了5公里以下的超短途需求,这没有任何争义;
在5-20公里这个区间,分时租车开始加入竞争,而共享单车的竞争力严重下滑,特别是夏冬两季,痛苦指数成倍增加,分时租车有可能与共享单车拼舒适度,与高峰时段,与拒载的出租车和动态调价的网约车拼接单效率。
不过要抓住这个市场,分时租车对停车与充电网点的过度依赖是最大瓶颈,亟需提升分布式响应需求的能力和流程便利性。
剩下的20-50公里这个区间。
这是出行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可以说覆盖了商务或休闲出行的大部分场景,竞争态势也最为复杂,网约车的兴起既是威胁也是机会。
Uber、滴滴一方面释放了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额外的商机,在美国,通用的分时租车业务Maven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是来自Uber的长租,Uber司机为期90天的订单平均租金高达179美元/周。另一方面,随着政策管控的收紧,部分由网约车满足的短途即发需求也将转由分时租车业务来承接。至于50-100公里主要是租车公司的禁脔了,只要调度和整备效率足够高,租车公司开出这样的产品线并不复杂,这个距离的出行已经有很强的计划性了,这是租车公司的优势。
所以现实情况是,分时租车只靠蹭电动车热点是做不出规模的,原因是充电场景限制了自由取还,这在体验上是最大短板,从长远来看,风口的催熟还得学摩拜和ofo,在大街小巷摆开战场,这既有赖于技术进步,也需要产业政策的配合。
至于正跟着摩拜们玩高台跳水的那一票新玩家,是成为新贵,还是再度沦为先烈,很快会有答案。
② 车贷管家:怎么理解汽车融资租赁直租和回租的
汽车融资租赁是汽车金融行业的一种模式,但是首付更低、业务更加灵活,是未来促进汽车消费一个重要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15年开始诸多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业务,先锋太盟获得了PAG1亿美金的投资,易鑫获得了腾讯、京东、易车25亿人民币的投资,建元资本获得了多个经销商集团的投资共计6亿人民币,一段时间内,融资租赁圈热闹纷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汽车金融企业对这块蛋糕跃跃欲试,相信在接下来会更加高速发展。融资租赁本身来说是正在蓬勃发展的汽车金融模式,也是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体现,对于我国金融渗透率的提高都有促进意义。
要了解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先从融资租赁的概念谈起。融资租赁其实是一种另类的分期付款购车方式,将汽车以租代购产生收益。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车辆的特定要求,出资向供货人购买车辆,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车辆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车辆所有权即转归承租人所有。
目前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已经成为传统汽车分期贷款业务的有效补充,同时有着分期业务不具有的优势。汽车融资租赁,主要分为汽车融资租赁中的直租和回租两种模式。直租也可以叫做正租,回租也可以叫做反租。
直租,就是直接租赁。是指融资租赁厂家以收取租金为条件按照用户企业确认的具体要求,向该用户指定的汽车中间商购买车辆,并出租给该用户或企业使用的业务。说白了,就是融资租赁厂家,按照客户的需求达成一致后,直接购买车辆,车辆挂户在租赁厂家名下,再出租给消费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陈先生在由于上班路途遥远,决定购入一辆汽车作为日常代步工具,他看中了1台价值20万左右的车型。但考虑到资金成本问题陈先生可以选择支付30%的首付的汽车消费金融或更低首付的汽车融资租赁的模式。两者进行权衡后,选择了融资租赁方式购入汽车,缓解了他想买车和资金有限之间的矛盾。
因为车辆所有权是归融资租赁公司所有,所以提供的融资范围含裸车价、购置税、上牌费、保险费、GPS费用等,根据与融资租赁公司签订的合同,他支付了5万元作为首付,每月根据合同支付相应的租金即可获得车辆的使用权,等到租赁期结束后,可根据合同约定将车辆的所有权从融资租赁公司转移给陈先生。通过这个方式,降低了陈先生的还款压力,让他轻松变为有车一族。
从例子可以简单总结,直租就是“购进租出”。
售后回租是指卖车人和承租人是同一人的融资租赁。在回租中,融资租赁公司购买了有资金需要个人的车辆,把车辆所有权转移给融资租赁公司,并获得资金。同时融资租赁公司再把车辆租给客户使用,收取租金,承租人继续保留了车辆的使用权。
售后回租的好处是它使设备制造企业或资产所有人(承租人)在保留资产使用权的前提下获得所需的资金,同时又为出租人提供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1、在售后回租的交易过程中, 承租人可以不间断地使用资产;
2、资产的售价与租金是相互联系的,且资产的售出损益通常不得计入当期损益;
3、承租人将承担所有的契约执行成本(如修理费、保险费及税金等);
4、承租人可从售出回租交易中得到纳税的财务利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张先生去年开始自己创业做一些小生意,经过一年的运营后公司经营情况还不错,但是最近签约了一个大单,需要购置大批货物,而银行贷款的费用额度不够使用,现在急需流转资金。于是张先生打算出售2014年的自己全资购买的1辆奥迪A8,不过考虑到日常出行和拜访客户,又让他陷入了两难境界。
于是,在他了解了车辆抵押和融资租赁模式的区别后,果断决定与融资租赁公司签订售后回租合同,将车辆卖给融资租赁公司。扣除车辆定金后,张先生获得了全部剩余车款,再根据合同每个月支付相应的租金给融资租赁公司,即可继续获得车辆的使用权,租赁期届满后可根据合同约定再将汽车所有权转移给张先生。
从例子可以简单总结,直租就是“售后租进”。
随着互联网和汽车金融的不断融合,以及我国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汽车金融生态将日益丰富,竞争也会更加的激烈。互联网汽车金融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融资租赁”作为汽车新金融服务,发展前景广阔。
③ 摩拜单车此次融资,或许是劣势开始出现的时候
近期,摩拜单车又进行了2亿美元的融资,这也是继其C+轮之后的又一次凶猛扩张。但融资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好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其出现劣势,摩拜单车这一路的野蛮扩张之后,其隐患开始出现。
单车经济的本质依然在于共享经济
单车经济的本质其实依然属于共享经济,无论当前如何凶猛融资,讲出各种故事,其最终的价值还在于将每一辆单车资源进行最多的重复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最终再从这一价值上赚取差价,寻求盈利。而无论摩拜单车还是ofo最终要想达到盈利,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而此前阶段,ofo就采取了轻单车、低成本、低维修的扩张路线,其一开始就从共享经济出发,因此对于进军单车出行领域时,同样采取了低成本扩张的路线,因此更能够做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摩拜单车则恰恰相反,由一开始就采取重模式,将每辆车的成本抬高到了3000,这也意味着在获取相同用户的同时,摩拜单车需要花费更高的价格,一辆车看不出太大的区别,但是一旦达到某个规模,那么同样的融资情况下,摩拜单车烧钱的劣势就出现了,而此次急于融资,除了一方面需要继续占领市场外,另一方面同样反映了摩拜单车在资金上想必ofo有着巨大的压力。
高维修成本之下,摩拜的劣势正在出现
早期的点滴优势或者劣势,会在后期形成更强的马太效应,此前说过摩拜单车最大的问题在于获客成本远高于ofo,这是其一,但是更重要的是,随着规模的逐渐形成,摩拜单车的后期维护成本也在剧烈上升。
摩拜单车造价过高,其中涉及诸多硬件包括GPS、车锁、车座、太阳能板等等均成本不菲,根据此前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思维”的爆料,平均维修一辆摩拜单车的成本接近四五百,简直可以买一辆全新单车。
而此前摩拜公布过车损耗大概在10%左右,以北京地区投放1万辆单车计算, ??也就是说仅在北京地区几个月就有1000辆车需要维修,按单车400元的维修费用计算,需要花费40万。??再加上摩拜公开的100多名运营人员,按照每人5000元工资,每月则需支出50万。
而如果放到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下来看,维修成本必须要远小于收入,才能够达到盈利,而目前摩拜单车的各种维护成本依然是个天文数字,开工没有回头箭,最终这一切都需要投资人买单。
专车战争烧钱还有着正常逻辑,即烧钱可以培养市场,培养潜在用户与车主,但是平台却并不需要为车辆保养维修去买单,而摩拜单车的扩张却相反,其不仅需要比对手更高成本的获取用户,其还需要为更高的维修成本买单。
摩拜方面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也开始推出了大量轻版单车,也在缩减成本透支,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已经投放市场的重型单车,不可能全部替换,只能够维持更高成本的维修开支。
单车战争必将重回理性
还是回到之前说的,将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才是盈利的关键。
此前共享专车大战之时,尽管资本在风口的补贴用户与司机,但是当补贴消失,价格回归价值,最终一切回归理性时,市场被教育了出来,而闲置资源也开始被合理的二次利用,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供需开始平衡,没有一辆多余的车辆。
但是单车大战却有个问题,当前的资本一味的砸钱造车,最后一定会导致大量的闲置车辆出现在城市中,关键是每一辆车的维护成本还非常之高,尤其是摩拜单车,如果其生产单车的量与ofo相当,那么其必定要付出几倍的生产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
但是增加成本并非意味着市场会买单,一切由市场供需决定,这是常识。在单车这个领域,由于租赁价格本身就低,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而很多用户更偏向于有一个更轻便的出行体验,更快速的解决骑行问题为主,轻单车一直是国内用户的主力。
因此未来很可能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当摩拜单车与OFO单车在城市的数量上达到相同时,这个市场将会出现高度的饱和状态,而注定有一部分单车资源是要被浪费掉的,但是摩拜单车的高成本则意味着,其将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与损失,同时还并不一定会受到主流用户的买单。
单车大战,最终一定会造成大量的单车闲置资源,这一点已经可以预见,但问题是,谁能够在扩张的同时,一边节省资源,一边又能捕获更多的用户,这将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
摩拜单车此次急于轮融资,表面上是在扩张,但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持续的烧钱正在难以为继的困境。其高成本的扩张与维护,最终依然需要投资人买单。
这一轮的单车泡沫,开始越来越明显。
④ 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异同有哪些
金融租赁是出租方计提折旧,资产最终归出租方
融资租赁是承租方计提折旧,资产最终归承租方,市场上的供房子就可以说是融资租赁了
⑤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帐问题
确定一下贵公司是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还是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增值税发票上的货款和税额分别是多少,还款总额是多少,分多少期还,每期还多少。
⑥ 拜托哪位大神解释下融资租赁合同中买受人、出卖人、承租人三方的关系~ 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关系,
融资租赁合同是承租人指定某一特定的租赁物,要求买受人想出卖人购买,再出租给承租人。买受人与出卖人之间是买卖关系;买受人与承租人之间是租赁关系;出卖人与承租人之间没有之间的法律关系。
⑦ 融资租赁公司一般只收取设备总价款10%的保证金和少量的首付,那么何以牵制企业的恶意拖欠甚至消失呢拜
融资租赁公司作为设备实际使用者与设备供应商的中介,其签订的合同是三方的,彼此制约,设备供应商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条款,从融资租赁公司得到合同约定的不同阶段的金额,不必去与设备实际使用者交涉,节省了一定的隐性成本,减少了恶意拖欠,有效实现资金的回笼,以便投入再生产。而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利用其合同向设备实际使用者追索其欠款,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诉讼。
麻烦采纳,谢谢!
⑧ 天津摩拜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怎么样
天津摩拜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2018-01-19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综合服务区办公楼C座一层112室04单元。
天津摩拜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20116MA069TC4X4,企业法人李洋,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天津摩拜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融资租赁业务;租赁业务;向国内外购买租赁财产;租赁财产的残值处理及维修;租赁交易咨询和担保(不含融资担保);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天津摩拜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⑨ 关于融资租赁的问题,急!
首先复,你是否可以确证制一下,为什么必须要固定资产送达后方可抵扣税金?而且,通过什么确定固定资产送达了?
是不是说你们先从A公司购买一设备,但设备未到,你们又将该设备销售给了B公司,再向B公司回租,B公司给你们开租赁发票?
如果是这样,那么,购买设备有增值税进项税额,销售有增值税销项税额,你们要就这部分差价的增值税交给税务局。个人认为,这笔交易成立,就说明固定资产入账是真实的,应该可以在确认销售的时候同时抵扣进项税额。
如果是B公司向A公司购买设备,再融资租赁给你们,那么,购买设备的进项税应由B公司抵扣,与你公司无关。你公司无法用给B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入账。你们只能在租赁开始日,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借: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在日后支付租金时:
借:财务费用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并按期计提设备折旧: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