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7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多少
3月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从区域来看,201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4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比上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295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比上年回落了0.1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815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张占海表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的关键时期,部分产业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但总体来看,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推进,以及各级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18年全国海洋经济将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Ⅱ 中国“海洋强国”要强在哪些方面
1、以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海洋强国战略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国家海洋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多年来的良好增长态势,全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513万人。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海洋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在保持近海捕捞、海水养殖、远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增的同时,海洋生物药物与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同时,我国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支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十三五”时期要努力使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60%以上。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海洋开发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必将更加明显,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2、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加深,对海洋的渴望也推动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我国正式跻身“国际深潜俱乐部”第一梯队,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并抵达南纬75度20分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中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
近年来,我国组织开展多次大洋科考,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调查资料和样品,我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等多块国际海底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我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必须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中国将来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对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深入开展大洋和极地科考工作,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科学研究水平。
3、提升管控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当前,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在国际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明显。《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指出,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所面临的斗争形势尖锐复杂。
2013年,国家海洋局完成了我东海200海里以外大陆架部分划界案的陈述报告,向国内外宣传我钓鱼岛和南海立场主张,提交的10个海底地名命名提案获得国际组织审议通过。
2013年中国政府公务船完成船舶定期维权巡航执法36个航次,海上巡航262天,巡航范围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其中抵近观察我南沙群岛被侵占岛礁18处,巡航编队共计50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中国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我们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统筹谋划,积极作为,提高维权能力,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开展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准备,又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海上的和平稳定。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迈向海洋强国的脚步正在坚实前行。
Ⅲ 海洋经济时代,谁是"黑马
作为日本最早的对外开放港口之一,如今的横滨已不再是各国船舶频繁出入的港口城市。为了发展滨海旅游,当地启动了“未来港口21计划”,转型为一个高楼林立、建筑造型独特的国际大都市,吸引大批游客到访。而在旧金山和纽约湾区,穿越在山海之间的加州1号公路和纽约港上遥遥相望的自由女神,早已成为赴美旅游榜单上最热门的”打卡“景点。
对于服务业占比已超过80%的三大湾区来说,走过依港而兴的萌芽期,已完成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过渡。滨海旅游及休闲业、海洋高科技产业,逐步取代传统的港口及海运业、船舶制造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大航海时代过去500年后,广袤的海域再次成为各国重要的竞技场。在这场新世纪海洋经济角逐战中,发力海洋经济的粤港澳大湾区,能从三大湾区的经历中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新兴海洋经济产业中,谁是那匹增速最快的“黑马”?
临港工业时代的印记
今年7月,为应对运输量增长强劲的近邻——韩国釜山港的竞争,日本政府颁布了新的物流改善政策,为京滨港(东京、横滨)和阪神港(大阪、神户)专门设立了两家半官方半民营性质的公司——横滨川崎国际港湾株式会社和阪神国际港湾株式会社,以改善物流、提升效率。
“日本四面环海,陆地资源稀缺,因此港口间的明确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行政部门进行顶层规划。”日中友好议员连盟会员、东京都板桥区议员长濑达也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发展,东京湾港口群已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体系。千叶为原料输入港,横滨专攻对外贸易,东京主营内贸,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各港口虽然独立经营,各有占据优势的产业职能,彼此间又紧密相连,在对外竞争中形成一个整体。东京港年吞吐量4000万吨,分布在它周围的是川崎港、横滨港、横须贺港、木更津港、千叶港5个港口,年吞吐量达到5亿吨。
但是近年来,东京、横滨两大港口的世界排名在节节后退。1997年,横滨、东京两大港口仍居世界港口排名中的第13、14位。到了2016年,东京港、横滨港已跌到了31、57位。其他两大湾区的港口群也表现平平。其中,纽约港以625万标箱的吞吐量名列全球第22位,位于旧金山湾区的奥克兰港排名70,吞吐量仅为228万标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小码头星罗棋布的珠江口流域,连同香港在内,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箱,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港口群。英国《劳氏日报》发布的2016世界集装箱港口百强榜显示,全球十大港口中,中国已占七席,其中深圳港、香港港和广州港分别位居第三、六、七位。
这是否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群占据绝对优势?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毛艳华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各大湾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毛艳华指出,湾区都是因港而兴,并经历从港口航运——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创新经济的发展阶段。但与那些主攻转口贸易的小型经济体不同,随着制造业向周边转移,高端服务业兴起,基础性航运业的减少是必然趋势,目前三大湾区均已完成这一转型。纽约、东京、旧金山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已分别达到89%、83%和82%。
如今行走在三大湾区,依然不难发现港口经济时代留下的深刻烙印。在旧金山湾奥克兰市著名的杰克伦敦广场,游客坐在餐桌旁,就能尽情观看窗外不到50米远的大型集装箱船驶过的景象,将繁忙的奥克兰港口码头尽收眼底。
向海发展的趋势
当前,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日趋增强。
据统计,全球33个超大型城市中,21个位于沿海地区。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全世界旅游收入1/3依赖海洋。世界各国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都市带的核心竞争力。
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之所以能发展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正是得益于向海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以大型港口为依托,进一步拓宽经济腹地。
“依托港口发展高端服务业是东京湾区经济带崛起的一大特点。”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说,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投融资向港口服务业倾斜,鼓励加快东京湾区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
丸川知雄指出,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导致政府的规划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因此从江户时代开始,东京湾一直在填海造地,目前东京港区土地大部分是填海而成。
美国也是最早开展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家之一。1999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国家咨询委员会,并实施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数据显示,美国经济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来自于海岸线的驱动。
以高科技产业闻名的旧金山湾区,拥有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研究中心,其中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研究所之一,在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20多种产业上引领全世界科技前沿。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滨海旅游业产值已占到旧金山湾区海洋经济总产值的81.5%。
阳光灿烂的周末下午,在旧金山有名的克里西菲尔德公园(Crissy Field Center),不同肤色的游客在草坪上休憩,宠物狗追逐嬉闹,自行车发烧友从身边呼啸而过,远处,可以看到金门大桥的身影,星星点点的帆船在海面上飘荡。运气好的话,还能遇上新人在海边拍婚纱照。
旧金山湾区政府联盟首席经济学家Cynthia Kroll说:“当自然环境足够优美,并提供多样化的休闲选择和娱乐设施时,可以把人们从世界各地都吸引过来旅游,这让我们的湾区充满活力。”
Ⅳ 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环境
温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十分突出:
1.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省加快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大背景下,温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早在市委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把温州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的“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为温州海洋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为我们下一步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方向。
2.较强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效果显著。在全力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战略导向下,温州打响了中国鞋都、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塑编城、中国电器之都等“国字号”金名片。这一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为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与滨海出口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兴海洋产业的培育提供优越的发展基础,为温州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良好的平台。
3.优越的区位优势
温州“黄金海岸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使温州有条件按“东拓、南接、北联”的方针,沿瓯江面向大海扇形拓展,努力构建新型组团式的现代化都市,实现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的跨越,成为浙南、闽东甚至更大范围城市群中的“领跑城市”。在建设我国中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发展对台贸易等方面温州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
4.配套的基础设施
温州港是交通部确定的我国沿海地区20个主枢纽港之一,目前已进入由口内向口外海港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全面建设,东拓城市发展空间,大力为加快洞头状元岙深水海港建设与临港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金丽温、甬台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东海大道等工程的即将建设,使温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温福线、甬温线新建及金温线改造的开始,温州将成为地区性的铁路枢纽;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温州市民用机场也将迁扩建。届时,温州将形成立体型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使得集疏运更为便捷,加上近年来水利、电力、通讯以及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都为发展温州海洋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
5.灵活的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率先实行市场化运作,大胆发展民营经济,且机制灵活,特别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丰裕的特点,较早在投融资领域引入多元化市场运作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城市,从而更为温州多元化投融资运作引领了更大的空间。将灵活、独特的市场机制应用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市场化运作,是发展温州海洋经济的较为有利的优势条件。
劣势与问题:
1.对海洋经济的认识有待深化
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地位认识不足、思路不宽、研究不深、目标体系不明确、引导力度不大;“以港兴市”战略举措不力。
2.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温州海洋经济与省内其它沿海兄弟城市相比,无论是在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旅游业,还是传统的海洋产业,或是海洋高新产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开发海洋
存在筹资渠道不宽、开发规模不大,海洋经济低、小、散现象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温州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能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3.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日显突出
海洋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而近几年在深水港建设、滩涂围垦等战略性资源开发、渔港经济区以及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温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需要。
4.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海洋科研实力比较薄弱,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员与高素质劳动队伍,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较小和贡献率较低,发展潜力大和可持续发展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慢。
5.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污染、船舶油污染、海水养殖自身带来的污染以及入海河流带来的其他污染等各类污染源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尚未得到有效缓解,近海海岸海域水质未能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赤潮事件在乐清湾、洞头洋及苍南县等沿海每年均有发生。
6.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温州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体系与开发保障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吸收人才和资金支持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缺乏机制灵活的“通关”手段。
Ⅳ 2018年是如何加快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呢
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负责人指出,提高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能力,丰富海洋经济管理的政策工具: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和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发展;上线运行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同时,提升海洋创新驱动能力,努力推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深海工程、海水和海洋能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Ⅵ 金融服务该如何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1月25日宣布,人民银行、海洋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内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容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银行、证券、保险、多元化融资等领域的支持重点和方向。
股权、债券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引导涉海企业积极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保险方面,强调规范发展各类互助保险,探索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加快发展航运险、滨海旅游险、环境责任险等。
多元化融资方面,指导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推动航运金融发展,加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贷联动等模式在海洋领域的规范推广。
Ⅶ 如何加速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张占海表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的关键时期,部分产业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因此,为了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各地纷纷把计划重点放到了优化产业结构上。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立足科技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并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此外,要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扶持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快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
Ⅷ 中国海洋经济稳中向好吗
3月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据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介绍,2017年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海洋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具体来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4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装机容量近1200兆瓦。
从区域来看,201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4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比上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295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比上年回落了0.1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815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张占海表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的关键时期,部分产业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但总体来看,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推进,以及各级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18年全国海洋经济将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Ⅸ 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有哪些
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有以下几点:
1、以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海洋强国战略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国家海洋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多年来的良好增长态势,全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513万人。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海洋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在保持近海捕捞、海水养殖、远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增的同时,海洋生物药物与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同时,我国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支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十三五”时期要努力使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60%以上。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海洋开发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必将更加明显,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2、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加深,对海洋的渴望也推动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我国正式跻身“国际深潜俱乐部”第一梯队,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并抵达南纬75度20分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中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
近年来,我国组织开展多次大洋科考,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调查资料和样品,我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等多块国际海底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我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必须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中国将来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对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深入开展大洋和极地科考工作,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科学研究水平。
3、提升管控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当前,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在国际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明显。《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指出,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所面临的斗争形势尖锐复杂。
2013年,国家海洋局完成了我东海200海里以外大陆架部分划界案的陈述报告,向国内外宣传我钓鱼岛和南海立场主张,提交的10个海底地名命名提案获得国际组织审议通过。
2013年中国政府公务船完成船舶定期维权巡航执法36个航次,海上巡航262天,巡航范围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其中抵近观察我南沙群岛被侵占岛礁18处,巡航编队共计50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中国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我们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统筹谋划,积极作为,提高维权能力,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开展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准备,又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海上的和平稳定。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迈向海洋强国的脚步正在坚实前行。
参考文献:
中国要从海洋大国昂首迈向海洋强国--甘肃频道--人民网
链接:
http://gs.people.com.cn/n/2014/0611/c183343-2139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