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指银行客户以符合贷款银行要求的理财产品(含委托理财产品)未来的收益的受益权进行质押,并以此向该银行申请相关的放款。
理财产品质押贷款的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个人委托理财类业务协议或合同到期日;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规定执行,可在人民银行规定范围内上下浮动。
银行对客户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均为商业银行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获得募集资金的名义所有权并管理和运用募集资金,该资金独立于商业银行自有资金体系之外,分属表外资产,其收益最终归属于理财产品的受益人。
(1)表外理财质押扩展阅读:
理财产品常见以下四个类别:
1、储蓄
储蓄或者说存款,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的投资行为,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投资方式。储蓄与其它投资方式比较,具有安全可靠(受宪法保护)、手续方便(储蓄业务的网点遍布全国)、形式灵活、还具有继承性。储蓄是银行通过信用形式,动员和吸收居民的节余货币资金的一种业务。
2、炒金
自从中国银行在上海推出专门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黄金宝"业务之后,炒金一直是个人理财市场的热点,备受投资者们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近两年,国际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可以预见,随着国内黄金投资领域的逐步开放,未来黄金需求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
3、基金
自1997年首批封闭式基金成功发行至今,基金一直备受国内个人投资者的推崇,截至2012年,基金已经明显超过存款,成为投资理财众多看点中的重中之重。据有关资料,今国内基金净值已在2000亿元以上。据调查,2013年,许多投资者们依然十分看好基金的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等优势和特点,希望能够通过基金的投资以获得理想的收益。
4、炒股
有专家分析,今后资金供求形势相对乐观,这对于资金推动型的中国股市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再加上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计算、融资额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强了对股市的调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赢利的机会。但不管怎么样,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机会与风险是并存的。因此,投资者应继续保持谨慎态度,看准时机再进行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理财产品质押贷款
⑵ 什么是表外理财产品
银行推出抄的理财产品,基本袭都是把储户的钱集中起来,做一个或短或长的投资,资金被转移了!本来的存款(负债)少了,银行做了理财产品后要在表外科目中体现这一业务,而不能在资产负债中体现,因为资金转移了不在银行账上!但是产生的收益却在中间业务收入中!
⑶ 银行理财产品都能质押吗
只有上海银行本身才有。
购买理财产品时的产品说明书或签订的协议上有载明关于该产品质押的条款。
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本人名下、在某家银行销售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受益权设置质押,从该银行取得人民币贷款,到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一种信贷业务。
以100万元购买一个年化收益4.75%的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周期为一年,投资者购买后再进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贷款利率为一年期以内的基准利率4.35%,中间就有0.4%的利差。也就是说,在套出银行资金的同时,还能净赚4000元。
理财产品质押贷款
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指银行客户以符合贷款银行要求的理财产品(含委托理财产品)未来的收益的受益权进行质押,并以此向该银行申请相关的放款。
理财产品质押贷款的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个人委托理财类业务协议或合同到期日;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规定执行,可在人民银行规定范围内上下浮动。
银行对客户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均为商业银行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获得募集资金的名义所有权并管理和运用募集资金,该资金独立于商业银行自有资金体系之外,分属表外资产,其收益最终归属于理财产品的受益人。从其本质上说,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充分体现了信托法律关系中的信托财产”财产独立性”、“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等信托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从而决定了所有类型的理财产品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均为信托法律关系。
⑷ 表外理财业务是什么意思啊
表外理财业来务是:
(1)资金不统源计在资产负债表中,较少受到银监会的监控。
(2)近年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大幅提升,表外业务扩张剧烈,造成风险扩大,银监会目前已开始控制其发展。
表外理财产品 是:
(1)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把储户的钱集中起来,做一个或短或长的投资,资金被转移了!本来的存款(负债)少了,银行做了理财产品后要在表外科目中体现这一业务,而不能在资产负债中体现,
(2)因为资金转移了不在银行账上!但是产生的收益却在中间业务收入中!
⑸ 理财质押贷款怎么还款
理财质押贷款的还款方式(采取按季付息,到期还本)
1.借款人提出申请;
2.银行调查、审批;
3.签订借款合同及质押合同;
4.贷款发放;
5.自动冻结客户理财资金,实现权益质押的法律手续。
(5)表外理财质押扩展阅读:
理财质押贷款条件:
理财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其合法拥有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全部权益做质押,向银行申请的短期人民币贷款。
借款人条件:
(1)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
(2)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无不良信用记录
(3)已在银行购买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且该产品允许质押
(4)借款人与出质人为同一人
(5)具有合法外汇来源的证明材料
两种情况:
1、理财归还。如果质押贷款到期时间比理财到期时间晚,那么可以理财归还。
2、如果贷款到期比理财早那就必须先还款,逾期会被银行采取抵债的形式进行还款。
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指银行客户以符合贷款银行要求的理财产品(含委托理财产品)未来的收益的受益权进行质押,并以此向该银行申请相关的放款。
该项银行业务至2012年止,在未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前,仍然属于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金融实践区域。
银行对客户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均为商业银行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获得募集资金的名义所有权并管理和运用募集资金,该资金独立于商业银行自有资金体系之外,分属表外资产,其收益最终归属于理财产品的受益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合肥科技银行 理财产品也能质押换贷款
⑹ 银行的表内理财与表外理财有什么区别哪些属于表内哪些属于表外
中行的博弈 七日有约属于表内理财 表内理财属于银行的存款 一方面增加存款 另一方面赚中间收入 不需要银行付给客户利息
⑺ 如何理解将表外理财纳入测算的新规
MPA评估的对象,包括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当然,主要还是针对银行。因此,也有人为了简化概念,将MPA理解成在季末考核时考核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也称为对广义信贷类资产的考核。通常情况下,狭义信贷是指银行的贷款行为,广义信贷意指相对传统贷款而言的更大范围的信贷,包含一切以实现承诺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如果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监测范围,也就意味着今后金融机构通过表内外资产腾挪的方式来规避监管的操作将“难以藏身”。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将于今年三季度起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测算,并预测新规的出台将对债市产生较大冲击。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该消息并不完全准确。目前MPA仍沿用前两个季度的“广义信贷”指标口径,表外理财并未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目前只是做了相关数据搜集、模拟测试等工作。人民银行将根据模拟测算情况,进一步研究把表外理财业务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的时机和具体方案,来引导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并且,央行会保证MPA中广义信贷口径之间的平稳过渡。
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其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引人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分析银行业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能制定出更合理的风险防范制度,有助于促进表外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⑻ 大神企业表外融资的主要有哪些方式,如何操作
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后,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开展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受到30%余额比例管理限制。为了扩大理财资金投资范围,拓展理财资金投资渠道,商业银行创新采取了多种表外融资方式。经过对辖内商业银行开展表外融资业务调研发现,表外融资业务存在不受信贷监管法规控制、表内贷款规模转移到表外、银行承担实质性风险等问题,亟待出台法规进行规范,引导表外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表外融资业务类型
目前辖内商业银行开办表外融资业务从开办主体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经其总行授权后分行自行筹集资金开办业务;二是分行将本地项目推荐上报总行,由总行统一安排资金,指导分行开展业务。从表外融资业务类型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理财委托贷款。是指银行(即理财计划代理人)作为委托人,借款人所在地的分支机构作为受托人,委托人运用理财资金(资金来源于购买理财产品的企业)通过受托人向借款人(资金使用企业)发放委托贷款。
(二)承接总行购买的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债权资产。是指法人银行(即理财计划代理人)购买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的资金需求企业的债权资产,同时法人银行作为委托人,以理财资金委托受托人(该企业所在地的分支机构)向该企业发放委托贷款。
(三)财产(权利)收益权信托业务。是指融资方(即借款人)将拥有的财产(权利)的收益权委托给受托人(即信托公司)成立专项信托计划,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该信托计划。
(四)票据资产投资业务。是指银行(即理财计划代理人)接受客户委托,按照约定的投资范围,通过与该行分支机构签署委托投资协议,委托其向交易对手(拟卖出票据资产的其他商业银行)买入票据资产,完成对票据资产的投资业务。
以上四类新型的理财资金融资方式大同小异,其本质为银行用募集的理财资金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以满足用款企业的资金需求。现以理财委托贷款为例剖析表外融资的问题和风险。
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理财委托贷款将表内贷款规模腾挪到表外,难以有效控制实际信贷规模。《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纪委书记王华庆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银监发〔2011〕76号,2011年7月5日)要求“商业银行不得面向大众化客户发行标准化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来发放所谓的‘委托贷款’”。该条监管政策从保护个人客户的角度出发,防止委托贷款的信用风险波及到个人客户。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转而通过向企业法人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来发放委托贷款。在当前银行信贷资金有规模控制的情况下,银行将不能在表内发放的法人贷款转向表外发放,致使理财委托贷款规模越做越大,风险也由表内转移到表外。这部分贷款的规模和风险未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宏观调控政策。
(二)委托贷款实质按照信贷资产管理,银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其一,根据某行《关于开展理财委托贷款业务的通知》规定,理财委托贷款审批要“按自营贷款审批流程完成信用风险审批工作”,“进行理财项目调查、信用风险审查审批、前提条件核准及投后管理”;“在理财项目投资完成后,受托人须承担项目投后管理工作,保障理财产品的投资安全和投资利益”,说明银行须承担理财委托贷款的信用风险和理财项目投资风险。其二,《理财委托贷款借款合同》明确:“委托人应自行承担委托贷款的风险”,而银行作为委托人,实质是承担了委托贷款的风险。其三,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虽然声称“不保本浮动收益”,但还是承担理财产品到期不能正常兑付收益的声誉风险。其四,银行同时作为委托人和受托人,代理关系不明晰,存在法律风险。
(三)贷款不受信贷监管法规的限制,有违规使用贷款嫌疑。目前表内贷款发放和支付需严格执行监管部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如受托支付、实贷实付、T+1、测算资金需求量等。但是,理财委托贷款使本应在表内发放的贷款转至表外发放,达到规避信贷监管法规的目的。如某《理财委托贷款借款合同》中贷款用途为:“用于日常经营周转和置换存量融资”,提款方式为:“贷款已经划出受托人账户并达到借款人账户,即视为受托人已经发放贷款,借款人已经提款”。这类贷款支付方式实为自主支付,无支付时间限制、不测算资金需求量,银行对这类贷款投向和用途不像表内贷款管理那么严格,而且借款人无需提供资金使用证明,贷款资金走向难以监控,极易流向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规定的行业。
(四)企业以自有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从而变相发放贷款,规避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和诸多限制。《企业会计制度》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在实际操作中,一年及以下委托贷款,企业在“短期投资”科目核算,一年以上委托贷款,企业在“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核算。企业发放委托贷款因属于投资行为受到董事会、股东大会决策约束,投向受到公司章程及上级主管部门各种限制,上市公司还需对此进行信息披露;而企业购买理财产品不受上述诸多要求的限制,在会计核算中可在“金融资产”科目核算,企业不承担资金对外运作的风险。因此,企业有购买理财产品的冲动。
政策建议
(一)监管部门应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随着筹资企业和投资企业需求不断增加、业务的不断创新,由理财产品带来的表外融资性业务越来越成为当前“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反映了银行从单一的传统信贷业务向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进行转型,监管部门应审时度势,既要防范“影子银行”业务过度增长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又要引导“影子银行”业务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促进银行改革和转型的积极力量。
(二)制定监管法规来规范以理财委托贷款为代表的表外融资性业务。当前理财产品研发和销售的火爆,反映市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旺盛,因此对于由发行理财衍生出的表外融资性创新业务,监管部门不能强行禁止、堵截,须通过疏通、规范来解决合规性问题,应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引导表外融资性业务发展,如提出发展各类型表外融资业务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制定风险监管指标、表外融资参照表内贷款管理、要求银行计提风险资本等。
(三)要求表外融资性业务遵守信贷监管政策。表外融资性业务实质上作为信贷业务,其作用也是为企业筹集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这类业务应纳入银行综合授信体系管理、整体风险控制范畴,并遵守各类信贷监管规定,杜绝银行在开展融资业务时存在监管空白地带的情况,防止新的金融风险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