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现在谈起汽车新零售,总得扯上融资租赁
你好:因为相对来说,买车一次性付全款的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采用贷款买车的形式,因为相对贷款买车来说汽车新零售算是比较新的一种购车方式。
两种汽车金融服务方式对比分析。
一、共同点
1、债权债务关系相同
债权债务关系的基本特征为“欠债还钱”,即根据合同规定,按期偿还本息,就这一点来二者是相同的。
2、缓解需求和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汽车消费信贷和汽车融资租赁这两种分期付款的购车方式,将缓解潜在需求和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3、回报皆高于一次性付款购车
尽管租金总额和本息总额要高于汽车售价,但汽车作为一种大额消费品,往往折旧较快,一般4年后的折旧是50%。,如购买者将本需一次性支付的购车款项进行再投资,其回报率一般会高于一次付款购车所节省的利息及手续费。
二、不同点
1、交易载体不同
融资租赁是以标的物,即汽车,为主的实物;消费信贷则是以货币为主。
2、所有权不同
融资租赁是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消费信贷在商品交付或合同生效时商品所有权就被转移至购买方。
3、交易结构不同
融资租赁是三方当事人、两个合同;消费信贷是买卖双方、买卖合同。
4、筹资额度不同
融资租赁最高可以做到100%融资;消费信贷一般相当于购车款的70%-80%。
三、汽车融资租赁的特点
通过上述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债权人而言,在融资租赁模式下,汽车承租人直到足额交付完租金后,才可以拥有汽车的所有权,故在整个租赁期内,汽车的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一旦承租人违约,则出租人可以凭借汽车所有权的身份解除融资租赁合同,收回汽车。其次,如果承租人在租赁期内破产,汽车并不属于破产财产,出租人可以对抗第三人。因此,在汽车融资租赁模式下,实际债权人的风险较低。
对于汽车销售商而言,选择分期付款买车的往往是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年轻人。这类人尽管具有可观的收入前景,但由于受目前收入所限,也不符合严格的信贷条件,这将使他们很难通过消费信贷来满足购车需求。融资租赁主要注重的是租赁标的物的选取,对消费者的资质条件较为宽松,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汽车的销售,增加了汽车销售商的收入(唐誉企业管理-吴龙熙)。
对于消费者而言,融资租赁汽车可以实现零首付,并且相较于消费信贷的期限(一般为3年以内),在分期付款年限上相对灵活,最长可达10年。但从费用方面来看,比起银行推出的车贷产品,总费用要多一些。如果消费对象为以汽车作为生产资料的企业,由于租赁期内可加速计提折旧;最低租赁付款额入固、差额费用化等会计处理,可为企业获得税收上的好处。
❷ 果小美宣布获超过3亿元C轮融资是真的吗
11月23日下午,在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工作会议”上,果小美创始人兼CEO阎利珉透露果小美近期已完成C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5亿人民币。
无人零售是今年最大的风口之一,在150多家相关企业中,就有近60家企业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超过50亿元。尤其是无人货架领域,像果小美、猩便利这类的新兴创业项目,因为资本和互联网精英进入而快速涌现,京东、顺丰、饿了么等巨头为建设场景化的产业生态,也纷纷入局。无人货架竞争正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
对于目前的行业竞争,胡冠中认为,目前的无人货架竞争类似于之前的百团大战和共享单车,不管大家说的运营能力、市场扩展还是后端的供应链打通,最后拼的都是团队。果小美高管大多来自于阿里、京东、沃尔玛、平安等互联网或者零售巨头,在行业领域有非常深厚的积累,不论是在互联网、地面经验,To C 还是To B的经验,都能在行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❸ 新零售是做什么的
有大佬说道:新零售,就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依托大数据技术,使得零售商获得大量用户的精准数据,驱动“人”、“货”、“场”三者关系的重构。
而马云对新零售的定义是: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的物流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零售起来。这句话的理解难度就要低多了,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再配合现代物流,才能产生新零售。
我们举个实例:我们在京东、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购物,这个就是线上销售,而我们去沃尔玛、家乐福之类的商城购物,这个就是线下销售。而这两者结合销售,就是所谓新零售。沃尔玛作为世界性的连锁企业,以营业额计算的话,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他主要涉足于零售业,但是长期以来,对沃尔玛产生巨大威胁的企业,不是家乐福,不是好市多。而是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电子商务对沃尔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沃尔玛也开始布局线上购物领域,以沃尔玛中国为例,沃尔玛在京东上线了沃尔玛旗舰店,山姆会员店等等,同时沃尔玛战略投资达达-京东到家,构建同城配送物流,实现了线上线下+现代物流的体系,正是新零售的未来形态。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大家都认为电子商务会是未来的趋势,线下实体店将会死亡。但是近些年,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趋近平缓,已经到了瓶颈期,线上购物终究还是缺少了一分线下购物的体验感。电商巨头纷纷转战线下,而实体行业也都开始触网,这似乎就是马云所说的新零售的雏形了。
当然了,新零售不是简单的线上加线下加物流,还涉及一些全渠道、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的概念,但是简单的理解的话,就这么理解也可以。
❹ 新零售现在还有发展趋势吗
“新零售”对消费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开始得到各界广泛认可和重视。2018年上半年,新零售快速发展,正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和优势,聚集成新的发展动能,带动消费显著增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新零售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8Q1中国零售行业总投资金额达1555亿人民币,投资事件总计505起,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达3.66亿人民币,约为全行业平均值的1.6倍,新零售成为资本当之无愧的“宠儿”。后续融资数量占比不断增加,2017年首次超过60%。新零售发展潜力巨大。预计未来数年新零售将保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的高速增长,2022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1.8万亿元,从而成为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新零售是30万亿的市场,市场巨大,机会巨大。排除掉创业公司比较难做起来的中大型卖场这一板块,剩下的便利店板块我估计会诞生5到10家百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甚至超过千亿美元。无人零售这一块可能也有5到10家。
❺ 新零售将来会怎么发展是什么样的趋势
国富兴泰作为新零售行业的一员是非常看好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新零售是结合线下线上,通过物流配送,并依靠互联网工具和大数据基础为企业、商家、百姓都能带来好处的一种模式,同时这种模式也是国家认可和推广的,虽然新零售一直在摸索,但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❻ 拼多多火了,社交新零售的红利究竟在哪
拼多多火了,流量红利却没有了。
流量红利见顶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渠道下沉正在成为所有行业的主题。以社交为纽带建立的深度联系让人们看到了获取流量的简单且有效的途径,拼多多的成功便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代表。在社交电商的热度并未冷却的情况下,新零售时代的来临开始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社交新零售上来。
从“电商”到“新零售”,围绕着“社交”这个圆心所衍生而来的销售模式一直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且不断让微商进化成为社交电商,再进化成为社交新零售。与“社交”有关的销售模式似乎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并且每一个似乎都踩准了行业发展的热点。但是,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个过程,或许知道这其中因此,社交新零售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很多深刻的内部原因。
❼ 社交电商尚未退场,社交新零售已成红海,哪个互联网公司能出头
我们看到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玩家不断加持社交新零售的概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想要借助社交继续获取流量,并且想要借助新零售的方式持续获得资本关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之后,我们明白仅仅只是依靠流量和资本已经无法再起到真正实质性的作用,只有跳出流量和资本的怪圈才能真正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红利期。
跳出互联网的包围圈,真正找到新零售与社交新零售的结合方式,或许才能真正告别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带入到实质性改变的阶段。当社交新零售找到了与新技术结合的方式,我们或许才能真正将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带入概念的陷阱。对社交功能的深度挖掘,抛弃流量是社交全部的陈旧概念。人们之所以会对社交电商如此迷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简单地认为所谓的社交仅仅只是流量而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这是流量思维的进一步延续。作为一种涵盖诸多功能和作用的门类,流量并非是社交的全部。
❽ 喜茶新一轮融资,为什么腾讯挤破头都想进去
《财经》报道称,喜茶即将close一轮新融资, 腾讯、红杉领投,估值达90亿人民币。彼时,有媒体去向喜茶的B轮投资人朱拥华求证,对方回应“快了,暂时还没定下来”,并表示所有顶级机构都想参与,喜茶选定了最好的两家机构。
和所有的餐饮品牌一样,这家创办于2012年的茶饮品牌的蓝图原本是一家标准的线下餐饮连锁品牌。一个卖奶茶的,也很难讲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性感故事,但喜茶的营销和销售却一直出类拔萃。不同于流血上市的瑞幸,早在2017年7月,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表示“喜茶从创业到现在,没有开过亏钱的店,拿到第一笔融资之时,喜茶已经有了50家店,并且都是用自有资金进行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