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快狗和货拉拉哪个好哪个便宜
快狗和货拉拉两者相比较而言,货拉拉较好。货拉拉的速度在行业是较快的,其客户口碑也较为良好。货拉拉在运物流运送速度、物流覆盖方面、物流管理方面均比较占有优势。相关的具体介绍如下:
1、货拉拉的运送速度较快:
货拉拉正打造零担快运业务新的战略增长点,推出“德邦e家”零担电商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构建高效、门对门的大件物流体系,提升电商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服务竞争力,满足电商大件商品的购买、配送、安装一体化需求。
2、货拉拉的物流覆盖面较为广阔:
货拉拉以客户需求为主将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枢纽仓和卫星仓,提升客户时效;通过专业的仓储管理,降低客户综合物流成本;提供灵活定制化的系统,实现客户库存、路由、管理全程可视,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3、货拉拉的管理较为合理化:
货拉拉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入库上架、质检存储、分拣包装、称重配单、出库退换、干线运输、末端配送等仓配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1)快的打车融资A轮扩展阅读:
货拉拉的相关介绍:
货拉拉率先在国内开创了特卖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加上其“零库存”的物流管理以及与电子商务的无缝对接模式,德邦物流得以在短时间内在物流领域生根发芽。
货拉拉已涵盖商品库存管理、商品分拣、包裹分拣等各作业环节,并在全国物流仓储中心建设了包括输送系统、机器人全自动集货缓存系统等自动化项目。
此外,货拉拉通过事业合伙人项目,货拉拉将网点扩展至全国所有乡、镇、村,实现更广的网络覆盖、更快的响应速度,为客户提供更加优异的服务体验。
❷ 滴滴创始人是谁
滴滴出行创始人是程维。
程维曾在阿里巴巴集团任职八年,于区域运营和支付宝B2C业务上取得成功的管理经验。2012年,二十九岁的程维创办小桔科技,在北京中关村推出手机召车软件滴滴打车。2015年2月,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进行战略合并。 同年9月,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
2016年8月,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2016年10月18日,2016胡润IT富豪榜发布,程维以120亿元排名第28。 2017年5月,程维与滴滴总裁柳青一起上榜《时代周刊》“科技领域最有影响的20人”,成为该榜单中仅有的两位中国企业家。
(2)快的打车融资A轮扩展阅读:
针对滴滴优步合并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依据《反垄断法》进行调查。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局长吴振国介绍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十周年有关情况及展望,并就热点问题予以回应。
2016年8月,占有中国网约车市场最大订单份额的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宣布合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约车行业竞争状况的广泛关注。对此,吴振国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正在依据《反垄断法》及有关规定对这个合并案进行调查。
反垄断执法机构高度重视新经济领域的竞争问题,依据自身创新发展、创新监管方式和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对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进行监管。
吴振国还表示:“网约车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欧美,都是一个新兴的业态,与传统行业有所区别,市场竞争也复杂多变,本案社会关注度比较高。我们正在研究互联网竞争规律和特点,全面分析评估该交易对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影响,严厉查处损害消费者权利的垄断行为。”
❸ 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那个是腾讯的那个是阿里巴巴的
1、快的打车是杭州快智科技集团研发的一款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城市居民出行的手机软件。2013年4月,快的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快的是阿里巴巴注资,并不是全资公司。
2、滴滴打车所属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平台为腾讯应用宝,但均不属于腾讯和阿里巴巴。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滴滴打车是腾讯注资,并不是全资公司。
❹ 滴滴打车快车不拼车可以坐几个人
滴滴不是拼车是可以四人乘坐的哦,请您了解。
❺ 滴滴出行的发展历程
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
2012年10月28日,版本1.1,跟随IOS推出新版本,更完美的支持苹果新系统,增加了出租车到达的即时信息推送,增加了一键重复发送功能,简化了注册流程。
2012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了A轮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
2012年12月2日,版本1.2,开通了预约功能,可以即时预约明天乃至后天的出租车。增加了加价功能,在高峰期或者不好打车时,提供了加价方式来提供叫车的成功率;省掉了注册和登陆流程,让用车能够更加便捷。
2012年12月18日,版本1.3,增加了呼叫等待功能,高峰期可以延长等待时间,预计提升40%的叫车成功率;优化了软件的启动速度。 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
2013年10月,艾瑞集团发布打车软件唯一一份行业报告:滴滴打车市场份额59.4%,超过其他打车软件市场份额之和。
2013年12月,入选中国区“App Store 2013年度精选”。 2014年1月,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微信支付打车费“补贴”营销活动
2014年1月,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集团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
2014年3月,用户数超过1亿,司机数超过100万,日均单达到521.83万单,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
2014年5月,产品正式更名为“滴滴打车”,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2014年8月,滴滴专车上线,进军商务用车领域。
2014年10月,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粉爱行动,成立粉爱公益基金,关爱女性出行。
2014年11月,CNNIC 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半年滴滴打车的用户使用率高达74.1%,持续行业领跑 。
TalkingData发布的《移动打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滴滴打车用户月活跃量居首位,较补贴前月活跃用户数增长688.1%。
2014年12月,完成D轮7亿美金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主导投资启动亿元专车品牌推广--今天坐好一点,滴滴体刷爆微信朋友圈,一小时参与用户达三千万,视频点击过千万经过两个多月的公测,“滴米”调度系统正式上线,通过大数据优化出行体验,双十二实现90%的打车成功率。 2015年1月17日晚,由腾讯应用宝、安徽卫视共同主办的“2014腾讯应用榜样——应用宝星APP之夜”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滴滴打车获评年度“最具突破出行APP” 。滴滴公司副总裁罗文上台领奖后,当场宣布派发大礼,回馈用户。
2015年5月13日,在全国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以及杭州等8个城市上线公益性搭车服务“滴滴快车”,最低价每公里不足1元,上述8个城市的乘客有望因此大幅降低出行成本。“滴滴快车”仅按照里程单价和时长收费,价格非常低廉,再加上没有起步价,用户打车的成本有望得到下降。例如在广州和杭州的里程单价只要0.99元/公里,时长费最低仅需0.2元/分钟。
2015年7月6日,滴滴打车正在内测一个“合乘拼车”系统。该套系统将作为滴滴打车的底层构架,在出租车、专车以及快车等所有滴滴的服务内上线。通过这套系统,出租车、快车、专车上的每一个座位都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可售资源。
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新Logo——一个扭转的桔色大写字母D。伴随此次滴滴品牌升级、更换新Logo,滴滴将在发布全新版本的“滴滴出行”APP。滴滴新Logo的颜色延续了滴滴原有品牌色桔色,设计上采用了滴滴拼音首字母D的抽象化设计,一方面象征着微笑,表达了“滴滴一下,美好出行”的企业理念,另一方面,也抽象描绘了道路形象,代表了滴滴所处的行业。
2015年10月8日,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滴滴公司主办的《共享经济下的约租车(专车)模式上海创新和探索》上,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办法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滴滴快的也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
2015年7月,宣布完成了3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中国平安、阿里资本、腾讯、淡马锡、中投公司等。
2016年1月11日,滴滴公布了2015年订单数,声称超过Uber成立6年累计的10亿订单数:“在过去一年里,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约8亿,数据来源:IBISWorld及Statistic Brain)的近两倍,更是超越了已成立6年的Uber刚刚在去年圣诞节实现的累计10亿订单数。”滴滴战略负责人朱景士曾在11月份的公开演讲中称,滴滴花了不到对手1/4的钱就保持了这个体量。
❻ 烽鸟出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怎么样
做共享汽车的,氛围比较融洽,工作起来比较有激情,16年成立的,今年刚拿到A轮融资,今年发展速度较快!
❼ 为什么移动打车 App 一直在烧钱,而投资人仍愿意一轮一轮投入
第一轮,2010-2012年,“舶来品”的群雄并起;
这一轮打车热潮的鼻祖是美国的Uber,09年成立,10年天使轮125万美金,11年2月A轮1100万美金;此时Uber仅仅覆盖了旧金山一个城市;同年12月,Uber B轮融资3700万美金,此时其服务涵盖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六个城市,并一举成为当年最火热的美国创新公司代表。(10年兴起的O2O的概念也在11年找到了其最为有力的代表……)
而在国内,最早的Uber模仿者易到用车在10年9月正式上线,天使投资是徐小平老师,后又在11年8月获得A轮融资,注意时间节点:11年8月,正好是Uber融资后大概半年;(当然我并不是说易到的融资完全是靠概念,其在初期的执行和模式创新还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的)。
但也就此时关于“黑车”的讨论让很多创业者觉得继续做这样的模式可能直接风险太高,而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名为Getaxi的公司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7月成立获得天使200万美金,11年6月A轮800万美金。
也就是在11年底,12年年初的那个时间点,国内的基于出租车的打车应用团队开始非常活跃的出现,第一批的代表有:摇摇招车、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稍晚发布的嘀嘀打车等;
基本上你能听过的名字的打车类软件在那个时点都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无论多少;因为细分行业美国火,中国虽然有很多国情的限制(比如出租车行业封闭),但这并不能妨碍大家以一个天使期的价格参与这一市场。
就像打德州一样,即便手里牌很烂,但不少人依然会跟个1-2轮再决定是不是弃牌……
这个时间点几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没有谁在初期就表现出了能够领先行业的态势,所以只要团队看上去还OK,就都能拿到钱;(很像当年的团购有没有?)
大家雄心万丈,疯狂的跑马圈地,但……
第二轮,2013年上半年,洗牌开始;
因为行业从业者众多,除了疯狂的补贴和砸钱之外,单纯想依靠产品体验获取用户和司机已经不可能;所以在2013年上半年在行业之外,大家开始讨论打车软件怎么挣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管制的问题,在13年上半年,整个打车软件的从业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而在冲击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冲走,所以群雄纷争的态势开始出现寡头;
在北京,嘀嘀开始显现出强于其他团队的执行能力,具体体现在PR、广告投放、疯狂的补贴策略,而所有这些我们看到的除了团队自己的决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嘀嘀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决定的。投资嘀嘀A轮的正是当年投资拉手的金沙江朱啸虎;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拉手在疯狂扩张时的景象,那么你就不会吃惊于13年Q1-Q2嘀嘀的表现,结果是北京市场被嘀嘀几乎全数吃下。
在江浙沪,另外一家打车软件企业---快的悄悄的撬动着打车市场,因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关系,快的很早就获得了阿里的投资;杭州起步的快的在吃透杭州市场后迅速进入上海市场;由于我在上海,对上海市场比较了解,这个市场也是整个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域;
上海整个城市的出租车全国最规范的,电调系统也非常深入民心,但这个系统还是有个问题:收费;所以快的在进入上海之后,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一定的运营手段就在上海获得了单日过万的订单数量…
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嘀嘀在北京战役胜利后进入上海市场,依然延续了在北京的策略:疯狂砸线下广告、大力补贴司机用户;而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在13年4月,北京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获得了腾讯战略投资的青睐,1500万美金到手……短短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破万。
我最近半年总会和身边的朋友讲这个案例,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在打车软件这个细分领域里几乎完美的提现了我所有学过的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案例。比如在已经有了一个行业先行者的细分领域,如何撬动市场?嘀嘀在上海的策略就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低价”(更高的补贴力度)……
而关于《打车软件-血站上海滩篇》的故事还没完,在已经有了2个行业领先者的市场,后发者又该如何撬动呢?大黄蜂这时候给了我们答案:更为激进的“低价”策略!
大黄蜂是13年成立的公司,创始团队是前土豆COO,天使期从晨兴那里融了300万美金,上线后疯狂补贴,补贴不仅仅局限在乘客也在用户。我印象中大黄蜂最激进的时候是在夏天6-7月,其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司机给10块话费,乘客给10块话费……
这场战斗之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结果似乎也说明了问题;在8月,快的、嘀嘀、大黄蜂都宣布自己是上海第一;在上海这个局域市场中,寡头垄断行成,然后进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只要谁不补贴或者谁补贴力度小了,司机和用户就会跑向另外2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快的完成了其又一轮融资;
第三轮,2013年下半年,大佬进场,寡头之势形成
到了下半年,能够吃得消这样烧钱速度的打车类应用已经没有几家了;嘀嘀依然巩固了其在北京霸主地位,而快的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迅速拓展了30个二线城市市场,两家行业领头羊开始出现。再后面一点的摇摇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黄蜂经历了疯狂的夏季之战后发力广州深圳,效果甚微……
而也就在这个时点,领头羊2家企业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下一轮融资迫在眉睫;BAT三家中国互联网的绝对大佬在一个时点为这一轮的融资推波助澜。这期间还穿插了快的收购大黄蜂这样的事例……
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阿里投资了快的,腾讯投资了嘀嘀,我们都好理解,可关网络什么事儿呢?
因为网络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因为网络看到网络地图的用户量不错,因为网络地图想拓展O2O业务,所以:
网络地图推出用网络地图打车(后面接的打车软件),网络给用户补贴话费的活动……
(你们不是给不起乘客补贴了么?我大网络有的是钱,我给!
金主!给跪!必须跪了!)
那么这一轮融资的时候,嘀嘀讲的又是什么呢?行业影响力、即将拨云见日的形式、过去2-3年的执行效果,以及腾讯的背书。所以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题主所说的,今天正式有消息放出,嘀嘀新一轮融资1亿美金,中信领投6000万,腾讯跟投3000万;
虽然我不知道嘀嘀现在的股份结构,但腾讯的跟投应该是超出其股份比例的,我相信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腾讯一定给嘀嘀非常多的加分;(也有新闻关于微信接入打车的,大家也看到了)而至于为什么是中信这家在国内TMT领域不是那么活跃的基金来Lead,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事情,这里不展开了。
至于快的,通过和支付宝的合作,在嘀嘀疲于融资的时点进入北京市场,相信北京的朋友们最近都应该知道用支付宝可以打车了,其背后合作方就是快的,短短时间也在北京市场获得了不错的份额,所以如果你是投资人,快的你投还是不投?或者这么问,所有人都不会投么?
第四轮,2014?
一个问号可能是我唯一想说的,没人知道……因为嘀嘀融到钱了,快的也不会坐以待毙,这场战争不会那么早结束,14年战争肯定会升级……
而至于其他答案提及的诸如:收费、大数据营销、合作推广等所谓的商业模式在今天这个时点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可能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我们操心也操不过来,所以也就别操那份心了……
=====================================================================
写在最后,打车类应用这个细分类目应该算我入行以来所经历的最刺激的一个行业,真正的竞争其实只有1年,而这1年里发生了那么多波澜起伏,这些波澜不会因为行业外的人的一句诸如:“打车软件不靠谱”这样的结论所轻易掩盖,我上面所写的内容不及真实竞争环境的万分之一,其中之事可能都够写一本MBA案例集了……
这个细分类目比团购更惊心动魄,因为直到今天行业领先的2家公司依然没有任何收入,A轮融资Close的第二天启动B轮融资是多少年不遇的情境,很多人会说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啊,我部分同意,这场豪赌可能依然会延续下去……
(我其实想如果有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找参与这场大战的几家VC的具体负责这几个案子执行的XDJM一起聊聊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然后整理成册,哪怕不发表就小圈子看看也是值得的。
我总会和朋友们说做投资的每个个体都不傻,甚至绝大多数都是绝顶聪明,但到基金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是群体决策,这里就有个体理性和群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可能结果会让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最后有2种结局:
1、案子败了,然后投资人被骂SB;
2、案子成了,投资人开始吹NB;)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