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知道今年浙江的GDP具体情况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中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入研究,学界和公众逐渐认识到这种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不平衡的增长,其代价是不断扩大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已经有学者指出如果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如Yang,1999;Yao 和Zhang ,2001)。Jones 、Li和Owen(2003)利用中国城市一级数据深入研究了导致地区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真实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差异比早期的研究结果大得多,其中政府区位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对区域经济差异有重要影响。王小鲁和樊纲(2004)全面研究了我国地区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他们发现,市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民间资本流动使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地区,导致东部和其他地区的差距增大。但东部持续的资金流入导致东西部资本边际生产率差距缩小,从长期看可能降低地区间的差距,尽管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但中西部的制度落后(如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低)、城市化程度低、非国有经济发展落后、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导致这些地区和东部差距明显。
不过,目前关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关注中东西部以及省际之间的差距,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往往被忽视。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比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要大。一些学者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将各省省会城市所在地区与该省人均GDP最低的地区进行了对比,平均差距为4.45倍。而东西部平均差距为1.44倍,城乡之间差距平均差距为3.1倍(2002年数据)。以经济大省浙江为例,2001年杭州市人均GDP24923元,丽水市仅为6391元。前者是后者的3.9倍。1998年,杭州的GDP总量为1134.88亿元,宁波为973.44亿元,而衢州仅为140.82亿元,丽水为116.05亿元。衢州和丽水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25.7%,人口占10.9%,2003年两城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分别为234亿元和220亿元合计454亿元,仅占全省的4.6%,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9560元和8835元,不到全省一半,仅为杭州的28%左右。①浙江经济在90年代崛起以后,各界人士普遍将私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视为其崛起的重要原因。同时,在省内我们也应该看到各市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表1.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地级以上百强城市名单
城市 杭州 宁波 绍兴 温州 嘉兴 台州 金华 湖州 舟山
城市综合实力 8 18 42 45 56 57 82 91 97
人口和劳动力子系统 28 45 92 95 94 100 93 97 9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丽水、衢州两市未上榜)
表2.浙江省各市1999年——2003年GDP水平
市地名称 1999 GDP 2000 GDP 2001 GDP 2002 GDP 2003 GDP
杭州市 1225.28 1382.56 1568.01 1781.83 2099.77
宁波市 1041.74 1175.75 1312.69 1500.34 1786.85
嘉兴市 471.89 541.02 604.26 706.43 858.03
湖州市 342.62 377.88 385 422.5 490.75
绍兴市 705.06 779.76 822.54 928.15 1089.28
舟山市 101.37 114.03 126.69 146.01 172.27
温州市 733.19 828.12 932.08 1060.97 1226.44
金华市 500.03 546.52 597.34 680.41 801.6
衢州市 147.49 161.9 176.28 200.31 233.73
台州市 605.00 674.99 747.51 858.31 995.03
丽水市 122.17 136.76 158.97 185.1 220.2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笔者整理而成。)
二、影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变量解释
私营企业密集度:我们认为在一定地域内私营企业密集度的大小决定着该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竞争强度越大那么经济相应的就比较繁荣。所以我们选择了1997年的各市私营企业数(单位:万户)和当时当地的总人口数(万人),两者相除得出私营企业密集度。单位是每人拥有企业数,由于数值很小在数据输入时各乘以1000。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2)认为,随着民营经济资本积累能力的增强,自筹资金已经成为民营投资扩张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家计委经济政策协调司赴江浙调研组(2002)使用了“内源性融资”的概念,认为内源性融资是江苏、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资金来源。“内源性融资说”也暗示了这样一个积累性因果关系:人均GDP水平高——资本的可获得性好——非国有投资水平高——人均GDP水平高;反之,人均GDP水平低——资本的可获得性差——非国有投资水平低——人均GDP水平低。
居民存款储蓄:居民储蓄存款的多少决定了民间私人投资的力度。我们这里选择了2000~2003年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的平均值。计算方法如下:AVER(S)=∑(S)/n
初始人力资本:资源禀赋论认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与资源禀赋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有很高的相关,舒尔茨发现,从1929年到1957年间的美国国民收入增长额中,作为人力资本主要形式的教育投资的增加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所起的作用达到33%,另一个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也对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美国1929-1957年间由于教育投资增长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占整个国民收入增长的23%。从微观上看,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者其获得的收益也各不相同。根据这种理论,浙江各地的人力资本存在差异,因而必然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把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水平。在模型中,我们选取了1997年的在校大学生,普通中学和小学人数。这三个值的权重分别为3,2,1。所以,初始人力资本=3*每万人中的在校大学生+2*每万人中的普通中学人数+1*每万人中的小学人数。
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外资不仅仅作为资本留入,它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因此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选取了1997——2003年浙江各市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将历年数额相加。由于数字较大,我们选取了实际利用外资的自然对数。具体算法如下:TAFC=ln∑(TAFC)
城镇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国的城市化水平。同样,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增长中心总是大小不一的城市,我们大体可用城市化水平来表示增长中心的总体数量和总体水平。钱纳里等人对90个国家统计资料的计量分析证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之间,具有稳定的正相关关系。②浙江省内大城市并不多,不过,浙江的小城镇建设相当出色。8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在提倡发展小城镇,一方面小城镇可以转移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大城市的一些通病,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我们选取了城镇化指标,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水平。具体算法如下:城镇人口/总人口。(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选取了1997年的数据,此外还可以用非农业户口/总人口的算法,但是目前我省人口流动相当大,一部分农业户口居住在城镇当中,事实上已经不能再简单计算为农业户口,因此用这个数据衡量城镇化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GDP:尽管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遭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批评。不过,应该加以区别的是我们反对的只是忽略环境、人文等因素一味追求GDP数量的行为,而不是GDP本身。事实上,GDP是一个很好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我们选取了1998年浙江省各市间的GDP数额。
(二)数据收集和处理
我们主要利用了中国统计数据库。主要数据有: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地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情况统计;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地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统计;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地工业企业单位数统计;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县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统计等统计数据。笔者根据前述变量解释中给出的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城市 私营企业密集度(×1000) 居民储蓄存款
(亿元) 初始人力资本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城镇化水平% GDP
(亿美元)
杭州市 5.399 865.2 2109.22 12.82 95 1134.88
宁波市 6.544 642.76 1857.05 13.29 96 973.44
嘉兴市 1.472 349.66 1623.23 12.25 82 445.03
湖州市 1.98 171.145 1731.29 11.83 93 324.54
绍兴市 4.574 427.795 1744.11 12.05 77 651.25
舟山市 0.462 91.075 1987.15 8.95 97 93.56
温州市 3.317 523.53 2169.75 10.78 91 677.18
金华市 6.325 330.21 1881.47 10.86 74 484.48
衢州市 6.491 103.64 1740.65 9.37 92 140.82
台州市 ? 321.16 1933.88 10.93 92 554.63
丽水市 1.808 102.05 1823.52 8.66 67 116.05
(三)研究方法
影响浙江省内各市经济差距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各地资本投入、私营企业发达程度不同。因此,我们选取五个因素做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来分析影响省内各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私营企业密集度,居民储蓄存款,初始人力资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城镇化水平。在模型中,我们把这五个因素作为变量,GDP作为因变量。根据经济学理论,我们认为这五个变量对经济的影响是较大的,而且应该是正相关的。本文根据1999年和2003年各市统计资料,试图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各地资本投入、私营企业发达程度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进行探析,并针对模型的计量结果提出缩小各地差异的建议。
(四)模型的建立和处理
我们将其建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GDP=b+b1x1+b2x2+b3x3+b4x4+x5b5+є,x1、x2、x3、x4、x5分别代表私营企业密集度、居民存款储蓄、实际利用外资、初始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等五项解释变量;b1、b2、b3、b4、b5分别是解释变量的系数;є为干扰项,GDP为被解释变量。我们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相关系数,再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三、模型的结论和改进
(一)回归结果解读与政策建议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R2=0.994,修正后的R2为0.987,P值为0.00a。拟合度较好,该模型是有效的。在这五个变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初始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的P值为0.250,0.501,说明这两个解释变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模型的解释力度不够,需要改进。在结果中我们看到居民储蓄水平、私营企业的P值分别是0.012、0.110,B值分别为0.883、14.457,正和我们的预期一样,存在着正的相关作用。
从上述的回归分析中,我们认为造成浙江省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较大的是居民储蓄存款。这与经济运行的实际相符合。浙江省的经济尤其是温台地区主要是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民间资本、私人的投入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所以居民储蓄存款在模型中拟合的最好,令我们感到诧异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拟合度很差,这可能在省内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相反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镇化进程。我们在数据整理中发现1997年乡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都很大,除了丽水是0.67以外,其余都在0.77以上。按这种分析,城镇人口对经济影响应该是有的,出现偏差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数据处理的不当;二是省内各市城镇化水平差异不大造成的,我们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初始人力资本在模型中反映出来是正相关的,但数据拟合度不如居民储蓄来得好,我们认为可能是数据选取太接近,初始人力资本的效果还没有发挥出来。这里可做改进。
根据这种分析来看,为了减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当地政府可以从几个方面着力:
1、支持省内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大投资和政府间转移支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布局战略等的一些政策因素及人们思想观念等的原因,在政府、社会投入和积累方面,发达地区远高于欠发达地区,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等优势,特别是劳动成本低的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建成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浙西产业加工密集带,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及时抓住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结构重组的关键时期,积极融入长三角,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接和联动,不断拓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享现代区际的分工利益,努力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发展环境,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金融支持。各级政府要在相应的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下,一手抓农业,一手抓民营企业,提倡不同组织形式的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开发,并在财力上给以必要的支持。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杭州、温州、台州等地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之所以能够在领先其他县市,与这些地方民营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是分不开的。
3、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从地区经济差异影响的回归分析看,各地人力资本的状况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近年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了明显的增加。 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的逐步消除,地区人力资本含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会加大。现有的资料已经明确低表示了这种趋势,在政策倾斜对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影响减小的时候,人力资本的作用增长了。在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时候,如果不在人力资本的改善上尽心努力,那么经济发展必将缺乏动力。应该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本对改善地区经济差距的作用,落后地区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科技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现代人观念的培育等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含量得以提升,使自己能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与先进地区的发展缩小差距。
此外,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当地政府努力,同时省政府要大力帮助。
(二)模型的改进
模型可以从数据分析上加以改进,我们所选用的居民储蓄是一个总体水平,它受到地区大小和人口多少的影响,如果能将其处理为居民平均储蓄水平将更加客观。我们所选用的GDP水平是1998的数据,显然有点陈旧,如果能选用近几年的数据,相信初始人力资本(1997年数据)的作用将发挥出来。
此外,我们可以借鉴中山大学的徐现祥博士和李郇教授“中国省区经济差距的内生制度根源”这一报告的研究方法。我们的研究主要采用回归方程定量分析浙江省各市经济增长差异的决定因素。尽管数量分析有助于精确分析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但这种分析方法忽视了制度变迁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导致估计结果可能是有偏的。基于此,提出了一个分析浙江省各市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制度性假说,即当今各市内生的社会基础设施(即由制度、政策等构成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其当今经济绩效的差
❷ 浙江省近20年的三个产业的投入资金
浙江产业转移特征分析
产业区域转移简称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现阶段浙江省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有:
2.1 从产业转移的主体看,以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在75%-80%之间,近几年随着浙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一比重已超过了90%。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在技术和企业经营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向外部区域追求要素边际效益最大化的可能,通过产业转移,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浙江目前已有700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全国各个领域,进行企业市场拓展、建立研发机构及利用增量部分兴办企业、延伸产业链等。另外,根据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从浙企外迁看浙江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报告分析,浙江省3000家外迁民营企业中,在浙公司(或原在浙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477家,占89.5%。其中,500万元以下的937家,占56.8%;500万-1000万元的251家,占15.2%;1000万-5000万元的289家,占17.5%。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的向外转移和产业扩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2 从产业转移的模式看,由单一的商品输出形式向立体交叉的多元化形式转换,转换结构高度化和知识化趋势明显加强。在产业转移的初期,浙江主要以商品输出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模式,利用浙江省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通过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日用小百货、纺织品等销往全国各地来实现单个企业的外部市场拓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地区分工的不同,出现了产业关联型、资本输出性、人才联合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等多种交叉形式的产业转移。例如:企业通过把生产基地搬迁到商品输入地或者投资设立生产型企业,就近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企业还可以把上下游产业链上相关产品根据地区资源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还可以整合当地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系统、销售网络等优势为企业所用。
2.3 从产业转移的产业形式看,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转移为主。浙江传统的优势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浙江省能源的紧缺,这些传统的优势产业逐渐失去了他们的竞争优势,于是许多制造业开始把目标转向省外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增量”意义上的跨地区发展,把在浙江当地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技术、装备、管理和人才等要素整体移植到其他区域重新组织新的产业生产基地,从而腾出空间和生产要素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根据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从浙企外迁看浙江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全省有68.1%的外迁企业从事加工制造业,其中从事服装加工业的占11.5%,低压电器制造业的占10.1%,其他制造加工业的占46.5%。
2.4 从产业转移的区域看,区域化特征非常明显,主要为东部和中西部两头并进形式。浙江的部分产业向高梯度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是为了追求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软环境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其转移形式有:一是在当地建立销售子公司、研发机构、融资公司等,而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还在浙江;二是将企业总部转移至东部,生产基地仍在浙江,同时在两地建立销售网络。把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生产向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追求的是低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将一些更适宜在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形成浙江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工,达到加快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❸ 现在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也投入很多资金给银行 但是钱都花到什么地方了
国家为什么要给四大行注资,因为之前的四大行由于历史原因,给政府和企业的贷款太多,很多都是不按照银行的经营目标和风险控制来的,都是属于行政命令性质的贷款,这些贷款产生了很多的坏账,导致整个银行业和金融体系面临危机,可以说在破产的边缘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健康的金融体系,就必须先拯救四大行,所以出了个注资计划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汇金公司用外汇储备注资四大行,再把很大一部分的不良贷款剥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话,四大行资本家就充实了,资产质量明显好转,然后再改制成股份公司,上市融资,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四大行,可以说,如果当初不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那么这次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系统将会造成及其严重和可怕的冲击
补充说一下,现在只有工行、建行和中行完成了注资和改制上市,农行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目前还没有完成改制上市,不过,快了
❹ 浙江经济在全国目前处于什么状况
现在正处于发展当中。。 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是浙江制造业全国各种家电、汽车塑料配件90%以上在台州加工完成;模具行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❺ 中央和各地政府已决定投入上百亿资金来治理环境污染,对此你想做说些什么呢!
从本质意义上讲,环境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应该由政府来支付,因为所有的工矿企业,哪怕是养猪场,都是需要交纳排污费的,但是有政府出钱治理污染,是否是天方夜谈。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诉污染企业,这样政府就能在污染治理上取到主导作用,但是资金是由污染的企业支付!
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❻ 浙江省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决策,这既是应因宏观调控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因浙江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造浙江经济发展优势的重大决策。推进名牌战略,是建设“品牌大省”的核心内容。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我省经济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层次,增强经济竞争力,保证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实施名牌战略
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是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2号文件提出了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部署,我省名牌战略围绕重塑浙江产品质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39个,位居全国第二;浙江名牌产品总数发展到1039种,其中,工业产品819种,农业产品215种,传统特色文化产品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拓展市场份额,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据统计,工业名牌产品的销售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利税总额占40%,出口创汇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8%。
实施名牌战略,对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不少地方坚持“抓质量、扩规模、增实力、上水平、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温州市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2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个全国质量管理奖生产企业,集聚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锁都”、“中国制笔之都”等19个国家级生产基地,树立起温州行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也为“品牌温州”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广大企业以名牌创建为契机,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现出一批质量管理的先进典型。他们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持续开展质量管理评审,积极开展全员质量管理,通过上下道工序调查、质量演讲比赛、技能竞赛、质量知识竞赛、产品比对试验、QC小组成果发表等形式,激发了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为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名牌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一些传统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后,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品种不断创新、品质日益提高,出口、销售收入、利润指标普遍提高,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我省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传统纺织产业整体得到提升。中国黄酒集团有限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累计技改投入超过6亿元,将电子计算机控制应用到黄酒发酵生产过程中,并对一些黄酒生产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攻关,解决了许多困扰黄酒业多年的技术难题。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进名牌战略
当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我省“品牌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有些企业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企业规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辐射不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不少企业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较少,核心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有些企业比较善于在商品市场上进行运营,但能够运用国际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进行运营的还是不多。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创造若干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下一步深入推进名牌战略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围绕“品牌大省”建设,深化名牌战略。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内涵,积极发挥名牌战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军作用。要从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的品牌意识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和实务学习,了解和掌握创名牌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于名牌战略的实践中。要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的重点方向,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名牌群体。从国内外名牌战略的实践来看,从我省经济结构特点看,以科技创新和现代品牌经营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保护建设和节约整治并重,缓解资源要素环境压力的有效举措。实施名牌战略,必须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做起,了解相同产品、相近企业、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市场空间、市场定位、市场价格、市场服务、市场营销及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从中寻找市场盲区或盲点,创造名牌的市场空间,形成名牌的发展优势。
(二)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着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要在保持我省现有名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名牌战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部署,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集中资源、力量,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我省由“制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浙江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浙江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名牌战略实施和发展规划,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国家级名牌和若干世界级品牌,扩展我省名牌的产业领域,提高名牌经济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在打造区域名牌、服务(三产)名牌和农产品名牌上花功夫,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层次,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体形象;发挥名牌的带动及其对资源的整合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有限的资源向名牌龙头企业集聚,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提升。
(三)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向优势名牌集聚,积极创建区域名牌。浙江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是我省产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进一步整合这种块状经济,并将其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有助于增强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要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加速进行整合、扩容和提升,在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合理布局。要着力弥补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着力延伸产业链,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块状经济区不仅仅是大量企业的简单集聚,而且成为从产品研发到品牌整合扩展的一个完整体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制造”的大本营。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名牌”。
(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政府服务和引导,推进名牌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名牌培育和名牌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把竞争重心调整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增加市场占有率,增强名牌竞争力上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动企业走品牌之路,引导企业加强对消费需求、营销环节、竞争对手、未来市场变化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市场战略,确立品牌形象。要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争名创牌工作。对地方优势产业、省级名牌、有希望争创国家名牌、冲刺世界级名牌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排队,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同时,要注重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行业、高技术产业中培育和发展强势品牌。要营造“千家争名牌、万家创品牌”的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名牌战略实施。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经济工作的软环境。持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为名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名牌评价和推荐工作,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符合竞争规则的评价和推荐机制,确保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在长三角地区省级名牌互认协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二省一市名牌战略的交流和联动保护机制。
(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措施。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场环境、产业结构、金融投资、贸易条件和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为在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是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积极的政府行为;日本、韩国和欧洲等也在激励企业提高质量、创造名牌方面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地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纷纷出台政策,激励和扶植名牌企业。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我省应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相当部分企业创牌意识不强,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树立浙江中小企业良好的质量形象,是我省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环节。一是品牌带动。通过争名牌创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二是对中小企业的质量帮扶。以创自主品牌为抓手,加强质量基础工作,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中小企业而言,创自主品牌,必须有质量作支撑;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又为争创自主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❼ 浙江的经济情况
2008年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揭晓,浙江省27个县(市)进入中国经济百强县(市)。
其中,慈溪市居第7位,绍兴县居第8位;
余姚市居第11位,义乌市居第12位,诸暨市居第14位,温岭市居第15位,乐清市居第18位;
瑞安市居第20位,海宁市居第21位,桐乡市居第24位,富阳市居第28位,上虞市居第42位,平湖市居第47位,东阳市居第59位,临海市居第60位,嘉善县居第64位,长兴县居第65位,海盐县居第67位,宁海县居第72位,永康市居第74位,玉环县居第75位,象山县居第79位,临安市居第80位,德清县居第83位,嵊州市居第90位,奉化市居第91位,苍南县居第97位。
另外,浙江萧山成了杭州市萧山区,浙江鄞县成了宁波市鄞州区,像这样的县域都退出排名了。
浙江经济发展确是一个奇迹。以1978年与2008年相比,省内生产总值从124亿元增长到21486.9亿元,从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省内生产总值由331元增至42214元,首次突破6000美元。财政收入从27亿元增至3730.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据统计,到2001年末,浙江省拥有民营科技企业10366家,技工贸总收入390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5%。浙江10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近800家,市县级高新技术企业约700多家,合计占民营科技企业的15%左右。这些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中坚力量,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❽ 为什么中国对浙江的投入大不大
因为那里大多都是汉人,汉人为中国牺牲一切是注定的命运和使命。每个汉人都需要默默承受,当然,我们的承受也是有极限的。你只的是这次水灾吧。如果是少数民族肯定需要大力救助,而浙江多是汉人,并且灾害的破坏性对于重建性来说并不是十分巨大。而且浙江是富足地带,恢复起来相对容易,对某些地区之所以大力投入,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对那样的灾难进行恢复,不大力投入他们就无法生存。任何大力的投入,都会进行有效的评估。我承认对我们汉人有一定看似的偏见。这就是一个父母有很多孩子,老大已经具备强大的生存能力,而最小的小孩肯定会受到特别的照顾一样。何必太在意呢?用自己的双手重建,总比讨来的实惠心理上踏实。我们是最勤劳的民族,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事情。
❾ 为什么国家不怎么给浙江投资,据说是全国倒数第二
听谁说的,浙江的发展近几年也是很快的,国家是先从沿海再一点一点往内地的。国家还是挺关注浙江的要不浙江也不会这么有钱。
❿ 国家每年在扶贫上投入多少资金,占GDP的比例是多少
以2019年为例,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金额为8032236万元(来源于国家扶贫办2018年12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19年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安排的通知》)。再依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9年GDP数据显示为990865.1亿可知,其所占比例为0.08%。
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金额为14609512万元(来源于国家扶贫办2020年6月16日发布的《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表》)。因2020年尚未结束,该年度的GDP总额尚未公布。
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金额为10609512万元(来源于国家扶贫办2018年5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18年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计划的通知》)。再依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8年GDP数据显示为919281.1亿可知,其所占比例为0.12%。
(10)中国政府对浙江省资金投入情况扩展阅读:
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部分省份分配计划:
1、河北省377848万元。
2、山西省394423万元。
3、内蒙古281958万元。
4、辽宁省115744万元。
5、吉林省194818万元。
6、江苏省45350万元。
7、浙江省57597万元。
8、安徽省392106万元。
9、福建省118296万元。
10、江西省366719万元。
11、山东省137366万元。
12、河南省583685万元。
13、湖北省623754万元。
14、湖南省6085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