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资金 > 拥政水库投资金额

拥政水库投资金额

发布时间:2021-06-21 07:48:05

『壹』 水利工程中按照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划分大中型项目和小型项目的具体数字是多少

一、《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划分标准的规定》1978年4月23日国家计委 国家建委 财政部文件 计〖1978〗234号公布

附2 非工业建设项目大中型划分标准

(一)、农、林、水利、水产建设:

水库(大型):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包括1亿立方米,下同)。

灌溉工程:受益面积50万亩以上。

其他水利工程(包括江河治理):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

二、《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2003.10.30水规计[2003]344号第九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根据其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分为大中型和小型项目。大中型项目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项目:

1、堤防工程:一、二级堤防;

2、水库工程: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含1亿立方米,下同);

3、水电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上;

4、灌溉工程: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

5、供水工程:日供水10万吨以上;

6、总投资在国家规定限额以上的项目。

三、《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一2000

2.1.1 水利水电工程分等指标

『贰』 怎么评价聚益科怎么样

聚益科是非常成来熟的投资集团呢自,目前的发展趋势在业内也是稳健前行的。经营范围包括财富管理、矿产、新能源、互联网及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主要是面向国内的高净值人群提供投资理财服务。据了解,在业界口碑还是不错的。

『叁』 青海财政概况

首页 >> 统计公报 >> 年度统计公报 >> 地方年度统计公报 >> 正文

青海(2004年)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5-03-07 16:40:25

2004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统计局

2005年3月2日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紧紧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群策群力,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得到实惠的好势头,保持了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好势头。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465.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60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2%。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发展活力旺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贡献继续增大,第一产业增加值57.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 、16.4% 、10.2%,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3.0 :46.5 :40.5转变为12.4 :48.8 :38.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增强,工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进,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总体产出效益提升。落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增加。

二、农业和畜牧业

全省“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制定和落实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七项支农惠农政策,以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种植养殖业、订单和设施农牧业的发展,规模效益不断上升;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稳步实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取得了新成效。

种植业获得好收成。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向销路好、收益高的特色品种调整优化,总产量和亩产量均比上年提高。粮食种植面积24.47万公顷(367.05万亩),比上年减少1.3%;总产量88.47万吨,比上年增产1.9%;亩产量由上年的233公斤提高到241公斤,增产3.4%。其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6.78万公顷(101.70万亩),比上年增长3.2%,总产量29.03万吨,增产2.9%;豆类种植面积4.01万公顷(60.15万亩),比上年增长 1.0%,总产量 10.75万吨,增产20.4%。油料种植面积15.98万公顷(239.70万亩),比上年增长5.1%,总产量28.89万吨,增产10.3 %,亩产量由上年的115公斤提高到121公斤,增产5.2%。蔬菜种植面积2.51万公顷(37.65万亩),比上年增长3.9%,总产量78.44万吨,增产1.7%。油料、马铃薯、蚕豆、药材、花卉、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上升。全年完成订单农业面积3.3万公顷(49.5万亩),新增设施面积333公顷(4995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制种面积发展到2.1万公顷(31.5万亩)。

畜牧业产出效益提升。全省坚持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培育产业化经营实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了西宁及海东良种肉羊、青南与环湖藏羊牦牛等7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施了退牧还草、禁牧减畜工程,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草食牲畜出栏率达29.94%、商品率为24.49% ,分别比上年提高0.81和 0.75个百分点;年末草食牲畜存栏总数2216.54万头(只),比上年下降0.05%;全年肉类总产量24.80万吨,比上年增长4.8 %,其中,牛肉产量7.29万吨,增长2.8%,羊肉产量8.84万吨,增长4.1%。羊毛产量1.77万吨、牛奶产量22.7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2.8%。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稳步实施。全年完成人工造林种草合格面积7.93 万公顷(118.95万亩),其中,造林面积5.24万公顷(78.6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合格面积7.06 万公顷(105.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6万公顷(20.4万亩),退耕还草0.46万公顷(6.9万亩),荒山造林3.01万公顷(45.2万亩),荒山种草2.23万公顷(33.5万亩)。落实退牧还草任务,禁牧、休牧113.7万公顷(1705万亩)。

渔业资源合理保护工作加强。全年水产品产量0.11万吨,比上年下降15.4%。

农田水利建设态势看好。年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水浇地面积)为18.03万公顷(270.45万亩);年内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03万公顷(30.4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4万公顷(2.1万亩)。解决了30.6万人、1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湟水河治理工程、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得到落实,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工业企业在深化改革、资本整合、园区建设、完善监管体制的过程中,生产保持高位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58.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45亿元,增长2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10.46亿元,增长24.8%。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规模以上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4.55亿元,增长25.3%;集体企业增加值1.32 亿元,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96亿元,增长48.9%。按轻重工业分,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8.46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23.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 25.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24.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5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0.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创造增加值70.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4.81亿元,增长15.1%,水力发电业10.34亿元,增长66.8%,有色金属业26.52亿元,增长31.8%,盐化工业9.08亿元,增长84.3%。四大优势产业创造增加值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冶金工业38.00亿元,增长25.4%,医药制造业0.83亿元,增长27.0%,畜产品加工业0.89亿元,增长16.3%,建材工业3.03亿元,增长17.7%。

适销对路产品增加。全年生产原煤418.75万吨,比上年增产31.4%;天燃气18.35亿立方米,增产17.8%;原油222.02万吨,增产0.9%;发电量173.44亿千瓦小时,增长30.2%,其中水电111.01亿千瓦小时,增长60.2%;钢47.23万吨,减产1.0%;十种有色金属60.66万吨,增产39.1 %,其中铝55.94万吨,增产39.6%;水泥343万吨,增产13.6%;硫酸6.48万吨,增产18.5%;纯碱7.66万吨,增产33.8%;烧碱1.07万吨,增产8.1%;化肥147.63万吨,增产64.6%,其中钾肥145.68万吨,增产65.7%;中成药433吨,增产48.9%;原盐82.63万吨,增产24.5%;轻革 13.41万平方米,增产46.6%;乳制品1.06万吨,增产3.3倍。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43%,比上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为87.9%,下降7.1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为99.2%,提高1.4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率达99.5%,提高1.8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为99.1%,提高1.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销率达99.9 %。全年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4倍。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0.51,比上年上升49.87点;全年实现利润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倍;亏损企业减亏额2.03亿元,扭亏增盈取得显著成效。

建筑业生产不断增长。全年建筑业创造增加值68.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 418个,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二级及以上企业113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7.09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366.48万平方米,占8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改善。

投资总量增加。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按城乡划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8.38亿元,增长12.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8亿元,增长1.4%。按计划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06.46亿元,增长8.7%;更新改造投资51.61元,增长25.9%;房地产开发投资26.24亿元,增长17.6%,其它投资7.44亿元,下降3.5%。按投资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33.26亿元,增长2.8%;民间投资75.76亿元,增长38.6%;港澳台及外商投资9.05亿元,增长1.5倍;民间投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领域和规模继续扩大。全省完成国债项目投资36.25亿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用于优势资源开发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投资增大,改善发展“瓶颈”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保持良好态势。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35亿元,比上年增长65.4%,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8.78亿元,增长50.8%;水力发电业投资46.01亿元,增长1.22倍;盐化工业投资13.20 亿元,增长27.1%;有色金属工业投资21.36亿元,增长34.6%。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黑色金属开采及加工业投资4.81亿元,增长1.4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5.14亿元,增长1.63倍;畜产品加工业投资1.60亿元,增长61.1%;建材工业投资3.07亿元,下降59.1%。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宁至大通、西宁至塔尔寺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公伯峡水电站两台机组并网发电。西宁南北过境公路、拉西瓦水电站、玉树通电工程、青海碱业90万吨纯碱项目、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西宁机场航站区扩建及一批煤炭、电力、交通、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公里;新增电源装机容量69.13万千瓦。全年基本建设新上项目1417个、竣工项目1252个。一批重点项目开工投产,增加了经济发展后劲。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经济26.41亿元,增长10.2%;集体经济10.98亿元,增长11.6%;个体经济57.96亿元,增长11.6%;私营经济13.47亿元,增长17.7%;其它经济6.77亿元,增长23.6%。按城乡分: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74.95亿元,增长13.3%;县及县以下(农村)的消费品零售额 40.65 亿元,增长11.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94.51亿元,增长13.4%;餐饮业18.10亿元,增长10.1%;其它行业2.99亿元,增长5.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22.33亿元,增长12.3%(批发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年零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统称为限额以上企业);其中,通信器材类零售额0.06亿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38亿元。

物价总水平上涨。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升2.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升5.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3.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3.9%、蛋上涨 18.9%、水产品上涨15.5%、鲜菜下降10.5%、鲜果下降3.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4%;衣着类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6%;居住类价格上涨2.4%;服务价格上涨4.8%。商品零售价格上升2.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8.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2.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2%。西宁市区房地产价格水平上涨3.5%,其中,房屋销售价格上升4.0%;土地交易价格上升6.1%;房产租赁价格上升0.4%。

六、对外经济贸易

全省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经贸交流活动富有成效,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取得新进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成果丰硕。

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其中,出口额4.55亿美元,增长66.0%,进口额1.21亿美元,增长85.0 %。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60亿美元,增长35.2%,加工贸易出口1.94亿美元,增长1.4倍。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0.30亿美元,中国香港0.51亿美元,日本1.30亿美元,韩国0.84亿美元,俄罗斯0.01亿美元。在进口额中,机电产品进口0.50亿美元,增长1.82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0.12亿美元,增长1.36倍。

招商引资数额增加。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2 个,其中:农、林、牧、渔业6个,采矿业6个、制造业1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个,房地产业9个,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3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53亿美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引进省外资金到位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全年运输和邮电业创造增加值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共完成货物周转量 139.47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1%。其中,铁路84.86亿吨公里,增长11.6%;公路45.31亿吨公里,增长5.9%;民航0.04亿吨公里,增长62.8%。全年完成货运量6655.93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铁路1308万吨,增长19.7%;公路5136万吨,增长7.1%;民航0.23万吨,增长53.3%。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45.1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铁路18.63亿人公里,增长13.6%;公路23.20亿人公里,增长6.7%;民航3.29亿人公里,增长40.6%。全年客运量4600.9万人,比上年增长7.2%。其中,铁路385.5万人,下降5.5%;公路4193.0万人,增长8.3%;民航22.4 万人,增长41.8 %。2004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8059公里,增长15.1%,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71公里,增长44.9%。

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26.39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3.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3亿元,增长6.0%;电信业务总量24.76亿元,增长24.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76.28万户,增长17.8%,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6.70万户,增长45.2%。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7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6.77万户,增长16.4%,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6.47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上升到38.9%,互联网用户和网民俱增。

旅游业发展加快。创建西宁优秀旅游城市、全力打造“夏都”品牌,成功举办第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民族文化旅游节”等旅游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当年全省国内旅游者509.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1%;国内旅游收入19.4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接待境外入境游客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3%,其中,外国人1.2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6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增加;金融和保险事业稳健发展,服务功能继续完善。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9亿元,增长11.9%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7.33亿元,增长12.5%;其中,教育支出 15.37亿元,增长21.7%;社会保障支出16.17亿元,增长13.5%;林业支出和专项支出成倍增长。

金融保持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07.54亿元,比年初增加63.1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3.8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3.76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9%和14.6%。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99.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21.92亿元,比年初增加64.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18.46 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86.9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1%和13.0%。发放人民币消费贷款20.82亿元,比年初增长27.3%。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获得保费收入7.37亿元,其中,寿险收入3.58亿元,财产险收入 3.1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60亿元。年内各类保险赔付额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寿险给付0.52亿元、财产险赔款1.72亿元,分别增长41.6%和31.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给付0.22亿元,下降7.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6个,招生数320人,在学研究生618人,毕业生84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9所,招生数0.95万人、在校生2.95万人、毕业生0.5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2%、12.8%、21.6%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1所,招生数0.72万人、在校生1.87万人、毕业生0.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倍、80.3%、18.1%;普通高中143所,招生数3.48 万人、在校生9.21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2%、15.0%、17.6%;初中学校364所,招生数7.71万人、在校生22.32万人、毕业生6.31万人;普通小学2995所,招生数9.91万人,在校生51.26万人,毕业生8.0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338人,在校生23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70万人,比上年增加0.30 万人。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扫盲工作获国际扫盲奖“世宗国王奖”;高校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5758万元,比上年增长49.5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864万元,增长1.5%。组织实施了223项科技项目,其中完成了6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社会招标。全省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2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2项,应用技术成果94项,软科学成果16 项。

全年专利申请124 件;授权专利70 件;签订技术合同327 项,成交金额1.28亿元。全省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94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4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0个,地震台站15 个,地震遥测台网4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43个,公共图书馆38个,博物馆16个,档案馆56个;广播电台4 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上升为86.4%;电视台8 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2.0%,有线电视用户27.40万户。全年报纸出版量3220万份;期刊(杂志)出版量105万册,图书出版量968万册(张)。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省、州、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已覆盖农牧民200万人,参合率达87%。年末全省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677 个,床位数1.65万张,其中,医院130个,床位数1.40万张;乡镇卫生院405个,床位数 0.21万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5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8个。全部卫生技术人员2万多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0.91万人,注册护士0.62 万人。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和“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升级后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获得圆满成功。全年全省优秀运动队中共有246人次参加了国内外比赛,17人次获第一名,16人次获第二名,22人次获第三名,平世界记录1项。体育对外交流继续扩大,接待来青登山、探险、考察等人次增加。城乡各地群众性体育健身、体育竞赛活动广泛开展,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数为655人,比上年增长5.6%;各类环境检测站20 个,比上年增加2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 个;自然保护区 8 个,面积2060.83万公顷(3091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5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52.25万公顷(30784万亩)。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7 个,项目总投资2467万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得以提高,建成的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发挥作用良好。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省各地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少生快富”、“奖励扶助”工程启动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7‰,控制在10‰以内。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乡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和48.68 %。0―14岁人口125.60万人、15―64岁人口381.30 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0 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为16.32‰,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比上年上升0.3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80万人,比上年少增0.4万人。

劳动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年末全省就业人员达293.26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4.12万人,比上年增加3.80万人,增长4.2%。全年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9.67元,比上年增长8.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4.59元,比上年增长10.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上年的36.8%、49.1%下降为35.7%、48.5%,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在39个县的179个贫困村整体推进扶贫开发,1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社会保障力度全面加大。年末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8.5万人,比上年增长3.5%,其中,职工42.0万人,离退休人员16.5万人,分别增长3.7%和3.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33.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1 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0.1万人,比上年增长7.7%,其中,职工40.6万人、退休人员19.5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2.0万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20.1万人。启动实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全年投入救灾救济资金1.25亿元,对102万灾民进行了救济。建立农村牧区特困人口救助制度,对20.75万特困人口实施了基本生活和大病救助。各项社会福利业、各种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肆』 查阅我国近几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和建筑产值

县人民政府驻祁山镇,邮编:245600。代码:34。区号:0559。拼音:Qimen Xian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95万亩,茶园16万亩,水田11.2万亩(农民人均山场近20亩、茶园1亩、水田0.7亩)。现辖7镇11乡,152个村,1039个村民组,总人口18.7万(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78%(比1992年提高了4.48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拥有林地19.96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43%,活立木蓄积量927.6万立方米,是省重点林业大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门县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8亿元,实绩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5885元,同比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8:36.5:47.7。
[编辑本段]行政地理
政区位置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端,东北与黟县接壤,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与江西省毗邻。距黄山市府69公里。
政区沿革 祁门县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鄱阳二县地。唐武德五年(627年),析鄱阳县地置新平县,后改新昌,天宝元年(724年)又改浮梁县。永泰元年(765 年),方清起义,于黟县西乡赤山镇设阊门县。永泰二年(766年),析黟县和浮梁县地,置祁门县。唐属歙州,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清时属徽州府。民国初年直属安徽省,解放后隶属徽州专区,今属黄山市。
政区划分 全县辖7镇、18乡,152个行政村,5个社区。 祁门县辖7个镇、11个乡:祁山镇、小路口镇、金字牌镇、平里镇、历口镇、闪里镇、安凌镇、大坦乡、凫峰乡、柏溪乡、塔坊乡、祁红乡、溶口乡、芦溪乡、渚口乡、古溪乡、新安乡、箬坑乡。
政区人口面积 全县共有人口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全县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 祁山镇 33945 小路口镇 6123 金字牌镇 6723 平里镇 6914 历口镇 8906 闪里镇 8605 安凌镇 4578 大坦乡 4068 胥岭乡 5288 灯塔乡 3878 乔山乡 3677 凫峰乡 9005 横联乡 4838 柏溪乡 4639 塔坊乡 7663 祁红乡 5312 溶口乡 4753 芦溪乡 5521 渚口乡 6514 彭龙乡 4823 古溪乡 5576 新安乡 6822 箬坑乡 6426 赤岭乡 4355 雷湖乡 4453
政区自然特征 全县南北长74.8公里,东西宽59.9公里,呈枫叶形状。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相交织的特征,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处倒湖,海拔只有79米,相对高差1649米。主要河流有阊江、秋蒲河、新安江、青弋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781.4毫米。
政区资源特点 祁门是安徽省的重点林区,拥有林地1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农副土特产丰富,林副产品松脂和香菇为安徽省之冠。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茶之乡”,“祁门红茶”被誉为“群芳最”、“茶中英豪”,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近几年,积极开发名优绿茶,95年创制的“黄山翠兰”牌绿茶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县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铜、锌、锰等稀有金属矿藏,水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可观,水能量为 13.1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3.5万千瓦。
人民生活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75亿元,工农业产值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1亿元,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96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5元。2003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1.2:35.8:43.0。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工业 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初步形成了以机电、电子、陶瓷、林产加工、茶叶、化工、建材、医药等为主要支柱的工业体系。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朝阳、绿洲)。
农业 祁门山多地少,是全省林业、茶业重点县。现有耕地12.49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茶园面积15万亩。农业生产粮、林、茶、菌并举,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材12万立方米,所产“祁门红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叶年总产量3000多吨。祁门是全省菌业大县,食用菌生产达420万棒。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山华集团,是安徽省首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中,率先在全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
财税金融 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076亿元,地方税收2490万元,国家税收2047万元。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20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4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6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22亿元,同比增长28%,相当于GDP的27.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8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05亿元。2003年,累计吸收投资总额3.59亿元,其中外资247.6万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 到2003年底,非公有制经济注册7289家,固定资产3.62亿元,完成产值3.53亿元,上缴税金2729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
交通通讯 全县交通便捷,皖赣铁路和省道慈张线、大青线横贯全境,直通南京、上海、杭州、南昌、厦门、广东等大中城市,距黄山机场仅60公里。慈张公路祁门西线经改造拓宽,路面平整且直。全县通讯条件良好,通讯网络畅通国内外,现有程控电话容量约3万门,全部实现全国联网和国内外长途直拨,同时还开设了各种邮讯服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覆盖全县,手机用户达2万多户,宽带网络等现代化通信网络已形成。
城乡建设 实施“东扩西进”战略,完成旧城改造11万平方米,新建城区3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2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35.42平方米。小集镇建设中,边贸型的闪里铜锣湾、工业型的平里镇、旅贸型的赤岭乡等一批中心集镇建设各有特色。
水利电力 全县电力充足,拥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两座,小水电装机容量10456千瓦,装机容量4000KW湘溪岭水电站已经建成。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又有主木电站、朱村电站、周村电站、倒湖电站等小水电正在开发建设。供电量不但有保障,而且还可向华东电网输送富余电力。文化教育 现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乡乡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县级电视台一座、县级广播电台一座。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6所,在校学生49408人,小学入学率达99.93%,初中入学率达97.94%,“两基”巩固率达98.94 %,2003年高考录取360人,录取率达67.3%。祁门一中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已通过专家初评。
[编辑本段]文化体育
体育卫生 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县级综合体育馆,先后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武术馆校散打比赛等多项省级赛事。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0人,每万人拥有病床30.6张,城乡医院配备合理,城区的人民医院、中医院都是二甲医院,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设备齐全。
科技普及 现有各类科技人员 3028人,其中高级职称106人,中级职称2574人。到2003年底,共建立民办科研开发机构8个,实施科技项目89项,开发科技新产品48项,申请专利23项,有87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2000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2002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环境绿化 空气达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5%以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25%。1998年以来,全县共植树170.83万株,不含义务劳动折成当量株163.17万株;绿化荒山13.3万亩,不含退耕还林中坡耕地还林67810.7亩。1997年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百佳县”称号。2001年由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
保障保险 “三条保障线”衔接顺利,养老金、失业金100%社会化发放,享受低保的城市困难居民达到1344户3221人。全县有社会福利机构11家,固定资产总值550万元,职工总数22人。保险业务已有寿险、财险等230多个险种,承保金额近3亿元,综合赔付率为79%。
特色产业 初步形成以林、茶、菌、药、瓷、机电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迅速兴起,全年旅游接待量达18.4万人次,旅游经济直接收入5403万元。
人文自然景观 祁门历史文化恢弘,属徽文化一脉,有风格独具的古建筑“曾国藩行辕”、“贞一堂”、“一府六县”等。县西闪里片有全国罕见的江南古戏台群,还有“双桥映月”之誉的平政、仁济双桥。民间艺术自古以来丰富多彩,郑之珍的“目连戏”、江南采茶戏、黄梅戏、扑蝶舞、嬉灯等闻名中外。祁门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群峰竞秀,沟壑纵横,远眺恰如一条牯牛横卧顶峰,奇松、怪石、飞瀑、云海和佛光称之为牯牛降风光之五绝,被誉为“动植物天然宝库”和“未被开发的黄山”、“亚热带边缘的绿色自然博物馆”、“珍稀物种的天然基因库”,2004年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地质公园”。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了九龙池、龙池坡、橹溪湾(滩下)等多处景点,“绿色、生态、古朴、原始”已成为旅游特色品牌。
县树樟树 樟树为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由于它有丰富芳香油,木气特香,由此又得香樟、芳樟之名。樟树四季常青,干形圆浑,枝稠叶密,姿态雄伟,深受人们喜爱,古代文人墨客吟咏很多,白居易诗云:“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且樟树木纹美观,故以文喻樟,雅韵悠远而明其理;以樟喻文,才高意深而耀其纹。樟树名称之博雅,也是中华文化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和通俗表达。樟树枝梢春季发叶,嫩绿新红,艳丽多彩;盛夏酷暑,浓荫郁闭,清凉宜人;冬季亦不落叶,顶风傲雪,青翠不凋,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且全身都是宝,为珍贵用材和特种经济树种,樟树材质上乘,具有香气,能避虫蛀,有“南国佳木”之誉。其根、干、枝、叶、果实都能用来提取樟脑和樟油,可作多种医药和化工原料。樟叶能灭菌杀虫,净化空气,樟籽入药有解酒醉之功。樟树根深叶茂,树体高大挺拔,生长较快,寿命长达数百年。在祁门农村有零星栽植“村前樟”的传统习惯,因而境内古樟众多,是安徽古樟最多的县,全县树龄在5百年以上的古樟就有10多棵,数人合抱的大樟树亦很常见,棵棵雄伟壮丽,生机盎然。它们或立于村头,或立于村中,或单株独生,或混生于风水林中,将村庄点缀成一幅幅怡静的田园风景画。
县花桂花 桂花在我国已有2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地理古籍《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其上多桂”的记载。桂花属木犀植物,全世界约有40余种,而我国就有25种。通常分为金桂、银桂、丹桂、月桂、四季桂,花有金黄色、白色、橙红色、淡黄色几种。终年常绿,树冠圆长,不但适合于盆栽,也是名贵的园林观赏花木。开花时节,“碧绿之中万点金”,浓香四溢,远飘数里。虽不艳丽,但却“独占三秋压众芳”,“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解引幽人雅思长”,桂花被当成心灵美好、情爱与友谊的象征。桂花浓香扑鼻,经浸制提取而成的桂花浸膏,是配制香精的原料,也是熏制花茶的好材料。桂花具有化痰、散瘀之效,桂花露可疏肝、理气、醒脾、开胃,是理想的上等饮料。桂花经白糖腌制是食品的重要佐料,祁门人做冻米糖、芝麻糖时,喜加入桂花,别有一番清香。祁门境内,桂花树很多,其中不乏高大的古木,每到中秋,城乡丹桂遍地开,繁花堆簇,轻风吹拂,花香四溢,到处都象是浸在桂花蜜中。
县鸟画眉 画眉是我国著名的笼鸟之一,鸣声嘹亮,悦耳动听,能仿效很多鸟类的鸣声,深受人们喜爱。画眉又叫金画眉,鸟纲,雀形目,翁鸟科。它的上体为橄榄色,头和背部的羽毛带有涤褐色的轴纹,下体淡棕色,腹部中央灰色,有非常显眼的白色眼圈和眉纹,“画眉”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祁门境内的深山、溪边、灌丛中到处可见到它的行踪。有时聚集小群活动,雄鸟好斗,常驱逐外鸟。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音略似“如意

『伍』 庄里水库的水库投资情况

200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山东省庄里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总投资16.1亿元(后调整至23.78亿元),资金由山东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落实。2013年7月12日,枣庄市政府为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召开专题会议,在市财政局已汇报有11.7亿元资金未落实的情况下,仍决定由市财政、枣庄金庄生建煤矿、滕州市政府和山亭区政府等出资,并协调各部门出具承诺函。201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山东省上报投资和筹资方案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安排中央财政补助4.04亿元。之后,枣庄市政府一直未作正式研究和部署,建设资金缺口至2015年5月6日尚未解决,移民迁建调查等工作也未实施,项目一直未能开工。

『陆』 远超三峡的红旗河调水工程投资超万亿,是不是骗局

南水北调工程早已不是稀奇的大工程了。像是引渤入疆工程,朔天运河的目的都是将南方地区充沛的水源输送到西北新疆等干旱地区。对于新疆人民而言,这些工程是值得他们欣喜的。甚至很多南水北调的工程还打出了可以变沙漠为绿洲的幌子。然而,真实的工程即便实现了将水源输送到了干旱地区。当地就真的能够变成绿色生态家园了吗?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国一直致力于将沙漠变为绿洲,但历经了三代人的心血努力。达到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将一片地区变成绿色呢?于是网上开始出现了有关于红旗河调水工程的新闻。因为投资金额巨大,远超我国在1994年投资建造的世界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预估的金额都超过了万亿。而三峡大坝的总投资金额却没超过一千亿。差距之大可显而见,也难怪让无数人兴奋不已了。


当然,以上也仅仅只是小编的建议而已。红旗河工程离我们还很遥远,一切以红旗河工程为盈利的目标投资都是幌子,千万不要被欺骗了。

『柒』  投资环境分析3

1.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状况

在传统上,秘鲁是一个以农、矿为经济基础的国家。其经济水平在拉美国家居中等地位。秘鲁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12大矿产国之一。石油自给有余。毒品、美元对秘鲁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藤森总统执政以后,积极推行经济稳定计划,全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实现了重返金融体系的目的。但目前经济仍然困难,资金短缺,投资乏力,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1995年秘鲁总统大选,藤森获得64%的选票当选。藤森上台后,传统政客盘踞的议会和腐败成风的司法机构严重阻挠其改革方案的实施。针对这种情况,他采取了果断措施,下令解散议会,改组政法部门和整顿国家权力机构并成立一院制立宪议会,通过了新宪法。藤森在第一任期内,取得了两大政绩:抑制了通货膨胀,复兴了秘鲁经济;平息国内暴力、打击恐怖主义,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得到全国上下一致拥护,社会和政局稳定,是外商外资进入秘鲁的有利条件。2000年11月,藤森因政府中高官亲信腐败丑闻而遭国会罢免总统职务,藤森也滞留日本,但预计社会和政局稳定将会继续。

2.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

1971年11月2日中秘两国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正常进行。同年11月,秘鲁动力和矿业部长访华,两国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972年8月又签订贸易协定。在藤森第一届总统任期内,两国政府高级官员来往密切。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有钱其琛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地矿部部长朱训、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广东省副省长卢瑞华、中联部副部长朱善卿等访问秘鲁。1991年以来,秘鲁总统藤森、空军司令贝拉尔德、第一副总统兼参议长圣罗曼和国防部长托雷斯等先后访问了中国。

中秘两国经贸发展良好。两国成立了政府间的“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并于1992年4月在秘鲁利马召开了中秘经贸混合委员会第1次会议。1992年11月,首都钢铁公司参加了秘鲁铁矿公司的拍卖招标,以1.2亿美元中标,但近年来经营状况一直欠佳,其中尤以劳资关系难以处理。

3.鼓励外商投资政策

秘鲁实行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秘鲁现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秘鲁政府首先制订了外资投资法。秘鲁外国投资和技术委员会批准了《外国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专利和商标许可实施细则》,并立即生效,其中对外国投资的规定主要内容如下:①可以用无形财产进行投资。②除非有特别法律明确作出限制,否则对外国投资的数额、其在公司资本构成中的比例、经营范围不作限制。③由秘鲁的法人或自然人所拥有的股票可以不受限制,不需要事先经过外国投资和技术委员会批准而自由转让给外国投资者。但转让后应当登记。④取消了限制将股息和利润汇出秘鲁的,不需要求汇出时必须事先经外国投资和技术委员会同意。⑤不再要求投资必须事先得到批准,但投资后仍须进行登记。⑥给予外国投资者以本国公司同等的权利,并向外国资本开放所有经济领域。⑦外国投资者无需经任何政府部门批准即可将全部资本和红利汇往国外,红利汇出时按10%税率纳税,专利使用费税率为28%。

秘鲁的外国投资法规是拉美国家中最自由宽松的法规之一,它突破了安第斯集团第291号决议的范围,不仅承认外国直接投资,而且认可间接投资。

为了鼓励外商投资,秘鲁正在进行几项改革:①外贸机构改革。为了突出外贸在秘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政府对外贸机构进行了调整,停止了外贸协会的业务活动,其职能转移到工商旅游一体化部(简称工业部)。这种调整是为了强化政府外贸机构的职能,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作风,减少中间环节,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②放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吸收外资。例如,从原先严格限制外国在国内开设银行,或投资某些行业(如石油、电脑等),现在已取消限制,对外资利润汇出的限制,现在也基本取消。③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这一措施减少了人们的顾虑,促进了资金的回流。④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具体措施有放开物价、取消补贴,对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减轻国家负担,实行平等竞争等等。

秘鲁在矿业部门实行的私有化,自1992年5月26日到1994年1月25日,共以市场价格拍卖了7家大型矿业公司(其中秘鲁钢铁公司为我国首钢公司收购)。现在,外国公司可以直接购买现营矿山(包括设施在内),可以通过参股参与新项目。秘鲁最近私有化的国营矿业公司主要包括:Condestable(铜,1992),Hierro Peru(铁矿,1992),Cerro Verde(铜,1993),Yintaya(铜,1994),Centromin(铅锌,1995)等。迄今为止Minero Peru公司销售股票收入已超过10亿美元。

秘鲁的矿产储量只有5%得以证实,政府下决心彻底修改与矿业有关的法律以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并于1992年颁布了新的矿业法。1996年5月颁布新的矿业地籍管理条例。秘鲁政府颁布的新法律被认为是南美洲最令人鼓舞的法律,它保证能较快地获得矿权。只要矿权的持有人按规定每公顷土地每年缴纳1到4美元的租费(称为矿权特许权费),这种权利就是永久性的,不得撤销。明确了矿权是一种可转让的财产权。矿权人有广泛自由安排投资的数额和时间,对是否投产可自主作出决定。同时,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经营其产品不受限制,可自由处理销售过程中所得到的任何外国货币。只对经营活动中所获利润的分配征税。应支付的税率加在一起不超过可分配收入的37%。当投资不少200万美元时,税收、汇兑和各商业条款保证10年不变,而投资不少于2000万美元时,则15年不变。

限制投资的产业

对于外商申请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勘探开发活动,法律则允许用特许的方式进行投资,期限为20年。但是,禁止外商向距离国境50公里以内的矿山、土地、森林、水域、石油和能源投资。

关于投资比例

秘鲁对企业中内、外资比例有明确规定。其规定主要表现在提高内资比例和限制外资投资比例两个方面。法律规定,外资企业如要享受安第斯共同市场自由化计划所规定优惠,就必须在15年内逐步把外资企业转换为内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就是说要逐步提高内资的投资比例。法律还规定,新举办的企业内资必须逐步做到超过50%的比例。已营业的老企业的内资比例3年后须达到15%以上,5年后为30%,10年后为45%,15年后达到51%。但是,上述规定不适用于基础工业和金融、运输、通讯企业以及出口率达到80%以上的企业和旅游企业。

外商向商业银行投资,其投资比例允许最高为1/3。

另外,根据1988年10月22日《第193-88-EF总统令》规定,外债可转化为股份。适用对象为中长期公债以及短期运行资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扩大新项目和现有出口项目。

当地资金的筹集

秘鲁不允许外资企业在国内筹措长期资金,但可以筹措短期资金以及不超过3年的中期资金。

汇款和再投资

秘鲁法律对这方面的规定,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的。

对利润和红利汇款的规定。

法律规定,外国投资者1年汇往本国的利润和红利的金额,限于其向外国投资委员会注册资本的20%。

对使用国产原材料之外资企业汇款的规定。

法律规定,使用国产原材料、且对当地的经济开发有贡献的外资企业,可根据出口比例,增加汇款金额,并可超过20%的限度,关于增加汇款的条件及可增加汇款数额的规定有三:①根据出口的增长情况,决定汇款的增长率。法律规定,出口企业的出口率每增加10%,汇款率则可提高1%,最高可提高到7%。②根据外资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的比例,决定汇款增长率。如使用国产原材料的比例为50%~65%的,汇款率可提高1%;如果为65%~80%,汇款率可提高3%;超过80%的,可提高5%。③根据地区开发情况决定汇款增长率。秘鲁根据各地区开发情况,将全国分成6种类型,且按地区类型决定汇款率。目前,从利马-卡亚俄地区到贫穷地区的汇款增长率分别为0~0.8%。

对基础产业汇款的规定。

为了鼓励外国投资者向基础工业投资,法律规定,石油、矿产等基础工业,如出口率达到80%,所得的利润可全部汇出。旅游观光企业的利润也可以全部汇出。

4.工商管理政策

在秘鲁开办公司,手续比较简便,但要求具备下列条件:①要有固定办公地址;②有个人身份证件(有临时居住证也可以);③设股份公司(S.A)股东要3人以上,设有限公司(LTD)2人即可。注册资本不限。申请人具备以上三条,即可向不同的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领取纳税证,很快即可批准。

外商在秘鲁投资,手续也很简便,外国投资者只要向外国投资和技术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领取纳税证,注册登记,很快也会得到批准,取得投资证明。凭此证明投资者便可将利润汇往国外。

秘鲁吸引外资首先投向开发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渔业、农业等。

对于外商外资企业筹措资金事宜,秘鲁法律规定,不允许外资企业在秘鲁国内筹措长期资金,但可以筹措短期资金以及不超过3年的中期资金。

5.税收制度

秘鲁第23407号产业法废除了第18350号法中对产业的分类,以及根据不同类型产业给予财政税收优惠的政策,即秘鲁产业法给予税收优惠的依据不再是产业的性质,而是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目的是鼓励投资者开发利马-卡亚俄以外的贫困地区。秘鲁税收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所得税

秘鲁征收所得税的范围是来自秘鲁境内不动产的净收入、在秘鲁提供个人服务的收入、在秘鲁定居的自然人和法人所获得的红利。为了确定外国公司的纯收益,税法规定所有在秘鲁付出的费用和为创造收益与保护资源所必须的费用,均应从毛收入中扣除。付给非居民的专利费、技术咨询费、利息和薪水,只要受款人在秘鲁已经纳税,均可被视为应扣除的费用。

所得税按月支付,税率为32%~57%,每年还要进行一次最后的调整。分公司的利润按与公司税相同的利润纳税。固定资产重新估价后的增加值,其税率一般为6%,但还要根据当年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在秘鲁注册的公司在国外获得的服务报酬,按40%的税率征税。支付给外国公司的红利必须从收入中扣除40%,但如果获得这项收入的公司其本国税率超过30%,扣除比率可降至30%。支付给本国公司或个人的红利按基本所得税率征税。支付给外国债权人的利息、公司债券利息以及其他不记名债券利息,应从收入中扣除12%;用于开发目的的贷款利息支付,以及为在秘鲁投资建厂给国外支付的利息,按10%的税率征税;在中央储备银行注册的国外贷款利息的支付享受免税;支付给外国公司的专利、商标和技术咨询费,在事先扣除32%后,其余68%按40%征收所得税,也就是说,实际税率为27.2%。

(2)营业税

秘鲁营业(销售)税普通税率为16%;对生活必需品免征营业税,但对奢侈品征10%~116%的附加税。第23407号法规定,设在利马-卡亚俄地区以外的公司在开业的第1年免征80%的营业税,第2年免征60%,第3年免征40%,第4年免征20%。但从安第斯集团以外的第三国进口的而且是该集团成员国能够生产的产品不享受这种优惠待遇。

(3)采矿税

秘鲁于1991年颁布的新法令保证了矿山所有人能尽快获得采矿权,如果所有人照章交纳税费(每年每公顷1~4美元),采矿权可永久不变。当产量和投资得到核实后,这种税费可酌情减免一部分。新法还规定,只对采矿公司来自经营活动的利润分配征税,税率不超过37.5%,并对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的增值税实行退税。投资不少于200万美元的公司,税收和其它商业规则保证10年不变。

秘鲁执行对外商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秘鲁对外资的纳税优惠,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对举办在利马-卡亚俄地区之企业的优惠

法律规定,凡举办在利马-卡亚俄地区的企业,可享受减免税款的优惠,其中,所得税最多可减免60%。

(2)对举办在其它地区之企业的优惠(边远、密林地区除外)

所得税最多可减免到90%。另外,为扩大出口而新举办企业以及为扩大原有企业规模或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企业,如是设立在利马省的,则可连续10年享受减免所得税、企业资产税的20%~100%优惠,如是设立在利马省以外的、则可连续15年享受减免所得税、企业资产税40%~100%的优惠。

企业从利马-卡亚俄地区迁至其它地区时,根据不同地区(包括边境.密林地区),可享受3~7年减免所得税及企业资产税40%~100%的优惠。另外,还可从纳税额中扣除15%的销售税。

(3)对举办在边境、密林地区之企业的优惠

可享受免纳各种所得税的优惠。包括现行的和今后新设立的税款。如企业搬出利马-卡亚俄地区,则可免交企业资产税和各种销售税及部分选择消费税,期限为5年。

另外,外商如用纯利润投资或投资矿产业的,则可抵押3年的法人税,并且,在回收追加投资资金时期,法人税税率可降低1/3;外商如向旅游观光业投资,则可享受大幅度减免税款的优惠,如果是用本企业的税后利润再投资的,最高则可免纳100%的税款。

(4)对进出口的优惠

举办在密林地区的外资企业进口特定商品时,可享受减免税款的优惠。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生产资料时,可享受免纳销售税的优惠,2年内可免除出口生产额的40%。另外,当企业进口的生产资料的金额与出口额相等,可免纳进口税,期限5年。

6.金融

现政府撤销了前政府执行的“银行国有化的有关规定”。允许黄金自由买卖,允许自然人和法人在国内自由持有、使用外币和携带外币出入境。

秘鲁不仅在利马设有一家证券交易所,而且还建立了全国证券委员会,负责管理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秘鲁公司法规定,所有以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成立的公司,其股票均需在证券委员会注册登记,并有义务对下述情况向有关机构提交书面说明:公司给予创始人、股东及第三者的特权和优惠,股票种类和平价,认股期限和条件,为认股人支付认股费用的信用机构地址,公司宪章和细则等。公司法还规定资本超过10万美元,营业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公司均须向税务部提供商品库存的资产负债表、总帐、分类帐、销售记录、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备忘录、股东和股票转让记录以及由独立的审计人员出具的证明等。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每年还须在秘鲁官方报纸《秘鲁》上公布其资产负债表。

国内有4家国家发展银行、1家抵押银行、1家金融发展公司、21家商业银行、1家外国银行和2家多国银行。

7.外汇管理制度

允许外国投资者将所得的利润、股份转让等收入以可自由兑换的外汇汇往国外,允许自然人和法人居民自由持有、使用和在国内支配外币,秘鲁对出入境旅客携带外币无任何限制。

1991年3月生效的秘鲁《外国投资、技术、专利、商标转让实施细则》取消了23407号法对外资企业利润汇出所作的限制,规定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无需外国投资与技术转让委员会(CONITE)批准。外资企业不仅可以自由支配销售收入中的任何外币,而且可以在外汇市场上自由买卖。

对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同一个母公司的子公司之间所达成的外国信贷契约,秘鲁金融法规定,贷款实际年利率不得超过资金提供国金融市场上头等证券现行利率的3%。至于其他类型的国外信贷契约,其贷款实际利率须由秘鲁有关机构根据对方金融市场的行情来决定。实际利率可被理解为债务人使用外国贷款所支付的全部成本,其中包括佣金和其他费用。

外汇交易可以使用除美元以外的其他15种外币进行,这些外币的汇率是依据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元的汇率套算而决定的。

1991年,公司和自然人获准可以持有国外的外汇余额。秘鲁远期外汇交易没有作出规定。在国内银行可以设立外币帐户。

从1961年2月15日开始,秘鲁正式接受了基金协定第八条第2、3、4节规定的义务。

(1)外汇管理机构

外汇交易所被确定为负责购买居民和非居民的外汇和施行支票,并负责为国外旅游者出售外汇以及向非居民回购外汇。

公共部门在国外借款及由政府担保的私人部门在国外借款,必须由外债委员会负责推荐,并得到最高法令的批准。公共部门必须向公债总署申报其短期负债情况,特别是自1983年1月以来,企业必须向公债总署提交他们的年度短期外债计划。

(2)对外结算货币

所有外汇市场都必须以规定的15种可兑换货币之一作为其营运货币,但秘鲁中央储备银行发行外汇证券只能以美元方式进行。秘鲁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厄多瓜尔、墨西哥、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之间的支付,必须通过秘鲁中央储备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相互持有的帐户,“拉美一体化协议”中的多边清算体系来进行。

(3)贸易外汇管理

出口收入管理传统的出口货物必须由设在秘鲁的银行确认的不可撤消信用证来融通资金进行。

(4)非贸易外汇管理

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实行外汇管制。

除公共债务和利息支出外,几乎所有的非贸易外汇支付都不进行外汇管制。

利润的汇出要办理税务手续。国外对秘鲁石油公司的投资必须与秘鲁政府签订特别合同。

因商务旅行、观光旅行、教育补贴、家庭供养和医疗所需外汇购买数量的限制已于1991年取消。外国职工所得外汇收入的汇出不受限制。在国外旅行交纳30美元的税收已被废除。

(5)资本输出、入管理

秘鲁对资本汇出没有限制,包括未经担保的私人债务的分期偿还。

没有签订以新债抵旧债协议而从银行获得的短期贸易贷款,可以延长到协议签订后到期。用于这些债务的地方货币基金按照原始债务到期日存入设在中央储备银行的特别帐户。经中央储备银行允许,特别帐户的基金可以以外汇标价向国内贷出,但期限不能超过1年。

新增的外国投资必须向外国投资和技术委员会登记。如果一个在秘鲁注册的外国公司想获得卡塔赫纳协定所规定的免税待遇,它就必须允许由秘鲁国家投资者获得它们公司的股份,以便在30年内按规定把公司变成与秘鲁合资公司或者变成国家的公司。为了这个目的,在最初3年内,国家投资者在这类企业的股份要不少于15%;在10年后,股份要提高到至少30%;20年后至少达到45%;在30年期限结束时,至少达到51%。合资公司指国家投资者持有的资本在51%~80%之间的公司,国家公司指国家投资者所占资本在80%以上。

在矿产领域的投资根据由708号法令修改的矿产管理普通法管制。政府准许矿产享有特别税收待遇,并保证得到外汇。

(6)进口支付管理

为了出口而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法律规定由特定的部门审定这类进口物品,符合临时准入制的条件可免征进口税。除了个别特例,进口货物必须按进口货物的到岸价格征收16%的增值税(进口税除外)。免征增值税的是一些农产品、某些矿产品、燃料、药品和供个人使用的物品(包括相当于0.2立方米的机动车)。进口关税的最高税率是进口价格的25%。

1991年,对所有进口货物不受限制地预付款的授权已被批准。还颁布了关于由国际公司在装货港预检的法规。

8.对外贸易管理及政策分析与评价

从1990年8月开始,秘鲁政府解除了进口限制,除极少数商品外,其他商品进口均不需进口许可证。同时免除进口的活动物、鱼产品、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鲜牛奶、生咖啡、茶叶、种子、水果和普通药品在秘鲁销售的一般销售税,一般国家对秘鲁出口均无特别限制。

9.生态环境管理

外国投资者必须注意环境保护。1990年9月,秘鲁政府颁布了一部严格的全国性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法(第611号法令)。1991年10月,秘鲁又发布了637-91-CG决议,制定了一套具体实施办法。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反映了秘鲁政府对环境的重视,反映了公众企业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对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支持。

根据现行法规,绝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事先提交有关环境影响方面的报告,特别是建筑、石油天然气开采、矿业、渔业、森林开发以及石化等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生产和建设。有关的环境报告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关于水污染的控制,法律规定禁止向江、河、湖等水域倾倒固体、液体或气体污染物质。矿业和能源用水,事后必须经过再处理。法律还根据不同情况对各种废液的处理作了限制。在公共排水系统中处理工业污染须经事先批准。

法律对限制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作了规定。一些市政当局还针对各自所辖地区的汽车排放废气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露天矿在开采过程中也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或控制对空气的污染。

废弃物的存放位置距各种水体不得少于500米。往海洋中倾倒废弃物,必须依照联合国的有关标准。法律禁止有毒废弃物及化学品的进口。

对于违反环保法规的处罚比较严厉。严重违法最多可处以8年徒刑或者处以巨额罚款(相当于1500个工作日的收入)。

10.关税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秘鲁近年来进行了两项关税改革:取消进口限制,大幅度降低关税。

长期以来,拉美大多数国家,当然也包括秘鲁实行进口限制,如实行“进口配额制度”、“优先进口商品单和禁止进口产品单”以及“进口许可证”制度。此外,还利用汇率、海上运输、商品检验等多种非关税措施严格限制进口。

藤森上台之前,秘鲁进口关税为25%~110%,另有许多商品,如粮油、石油等均由国家控制,每年发放进口许可证,控制进口数额。

1990年8月,藤森上台以后,秘鲁政府解除了进口限制,除极少数商品外,允许一切商品进口,与此同时,政府还降低关税,并把多种税率简化为3种,分别用于下列三种不同商品的进口:①在本国不能生产或者生产不足的商品,如基本食品、药品、工业原料、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其税率最低,为15%。②某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如化工原料、土畜产品、棉花、橡胶等,税率为25%。③制成品、奢侈品、与本国产品有竞争的商品,税率为50%。

1991年3月,秘鲁政府再次公布降低关税,税率进一步简化为15%和25%两种。1990年8月公布的第一类商品的税率保持15%不变;第二类商品税率从25%降为15%,降至第一类税率水平;第三类商品分为两部分,其税率从50%分别降至15%和25%。税率从50%降至15%的商品主要有:各种汽车和零配件、计算机、发电机组、多相电动机、机器零件、配电盘、电缆、漆包线、插座、开关、小五金、玻璃、纸张、砂纸、颜料、清漆、扣子、拉锁、种畜等。

税率从50%降为25%的商品主要有:家用电器、家用五金制品、炉灶、割草机、自行车、玩具、乐器、铅笔、圆珠笔、眼镜、化妆品、肥皂、鞋油、各种织物、成衣、鞋类等。

据统计,现在税率为15%的商品达4319种,约占全部税目的82%;税率为25%的商品有950种,占税目总数的18%。

对特殊地区,边远内地,一些临时性急需产品实行更低关税。

『捌』 三峡工程总造价多少

三峡工程预测的静态总投资大约为900亿元人民币(1993年5月末价格),其中工程投资500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预测动态总投资将可能达到2039亿元,估计实际总投资约1800亿元左右。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即电费附加费。

据2011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显示,三峡后续工作目标所需的规划投资总额为1238.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人民币。

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和国务院的部署,审计署于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对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计。按照三峡集团公司等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草案,三峡工程财务决算总金额为2078.73亿元。

(8)拥政水库投资金额扩展阅读:

产生影响:

三峡工程影响环境来自于水库的污染。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在水库满蓄水后,三峡的峡谷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同时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水库淹没区已探明的文物点有1200多个,从1992年起文物部门便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预计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抢救、保护完毕。此外,政府还对其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筑文物设立专案、拨给专款予以保护。

参考资料网络-三峡工程

『玖』 去越南开工厂需要办理什么手续,程序怎样

一、注册越南公司需要的资料:

1、英文名称

2、注册地址

3、营业范围

4、注册资本(在取得公司注册证书90天内验资到位)

5、董事名单(无国籍限制,外籍人士需在当地取得工作证及暂住证)

6、股东名单、股份金额及股东财务证明

7、法人名单(1位即可)

8、所有股东、董事及法人护照扫描件(股东如是公司,请提供公司注册证书,)

9、股东身份证明及财务证明需国内公证及越南驻中国使领馆认证

二、注册越南独资企业程序如下:

1、申请书:成立公司之前,创办者须向省、中央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或相当于公司设立办公地点所在地一级行政单位递交成立公司申请书。

2、经营登记:公司必须在省、中央直辖市经济仲裁组织或同级的行政单位进行经营登记。

3、成立公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越南投资的外资企业成立后, 必须在中央或地方报纸连登三期公告。

三、注册越南代表处

按照越南法律规定,企业只要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已登记进行合法经营,即可获得在越南成立代表处的许可证。需要注意的是,外国企业在越南成立的分公司不能再设立代表处。

四、注册越南分公司

成立分公司要把材料寄到越南工贸部。企业申请获得成立分公司许可证所需的文件包括:

1、企业申请成立分公司的申请表(按越南工贸部统一规定的格式);

2、营业执照副本;

3、相关文件须经中国公证机关公证,然后由中国外交部领事局(或省级外事办公室领事处)认证,之后由越南驻华使馆、领事馆进行领事认证。

所有经过认证后的材料需在越有资质的认证翻译中介机构进行翻译,这样文件才有法律效力。

越南凭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地理位置、物质基础、发展经验及政策等优势,吸引了三星,鸿海,英特尔等大型跨国公司赴越南投资设厂。同时,越南也实行国家中立政策,这让企业在当前的世界贸易背景下,可以享受多方贸易恩惠,是企业设立出口制造基地的好去处。

阅读全文

与拥政水库投资金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白拿理财 浏览:332
男性理财管理 浏览:385
有情绪零食融资 浏览:19
债务融资余额是什么 浏览:802
早餐项目融资 浏览:355
活期型理财 浏览:118
融资成功什么时候到账 浏览:624
美的假理财 浏览:123
河北农信理财 浏览:195
百家互联融资 浏览:60
p2b理财范 浏览:120
利丰集团融资 浏览:450
Abs双信托 浏览:877
温州融资经验 浏览:242
金融资金助力企业 浏览:939
思路融资 浏览:857
武汉期货女 浏览:948
理财知识篇 浏览:849
众筹融资被骗 浏览:709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问题 浏览: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