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纳米催化技术的目录
第1章绪论1
1纳米技术简介1
1科技革命简史1
2纳米技术背景4
3纳米技术分类7
4纳米技术与纳米结构9
分子纳米技术简介12
1电子显微镜12
2纳米自组装技术20
3纳米催化技术简介24
参考文献27
第2章纳米尺度催化材料28
纳米尺度材料表面效应28
纳米尺度材料的形貌特点28
纳米尺度材料的分散与烧结现象30
纳米尺度材料的吸附特性32
纳米尺度材料的表面效应33
纳米尺度粒子的酸碱性37
超细金属催化材料37
超细贵金属催化剂38
超细过渡金属催化剂43
担载型超细贵金属催化剂45
担载型超细过渡金属催化剂51
过渡金属氧化物超细催化剂58
1前过渡金属氧化物超细粒子催化剂59
2后过渡金属氧化物超细催化剂66
主族金属氧化物超细催化剂70
土氧化物超细催化剂80
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超细催化剂82
超细分子筛催化剂83
分子筛简介83
2纳米尺度超细分子筛定义91
纳米超细分子筛性能特点93
纳米超细分子筛的应用99
纳米膜催化剂105
金属膜催化剂106
分子筛膜催化剂111
纳米生物催化剂118
1纳米生物学118
2生物催化广义定义121
3生物催化理论125
酶的结构、性能与催化应用129
参考文献144
第3章纳米结构催化材料154
担载型超细金属催化剂154
1担载型纳米金属粒子结构催化剂155
嵌入型纳米金属粒子结构催化剂163
担载型金属氧化物超细催化剂173
1担载型金属氧化物超细催化剂174
薄膜型金属氧化物超细催化剂179
其他结构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183
纳米微孔结构分子筛191
分子筛结构简介191
分子筛的结构与性能194
分子筛催化作用202
纳米介孔结构分子筛213
?2担载型过渡金属MMS基催化剂216
3担载型金属氧化物223
介孔分子筛酸性催化剂229
5碱性催化剂234
氧化还原催化剂234
7MCM?41锚定的金属簇催化剂237
Raney骨架金属催化剂242
Raney Ni催化剂244
Raney Co催化剂249
Raney Cu?Zn催化剂251
参考文献253
第4章纳米尺度催化剂合成技术268
纳米金属、金属合金催化剂的化学合成268
物理制备法269
化学合成法278
纳米粒度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295
溶胶?凝胶法296
热分解法305
(共)沉淀法305
模板剂法308
水热合成法309
水解法312
气相氧化法316
8其他方法318
纳米粒度微孔分子筛的合成325
1分子筛超细化途径328
2超细分子筛晶化机理331
3超细分子筛合成方法333
4分子筛合成影响因素343
一些超细分子筛的合成347
参考文献352
第5章纳米结构催化剂合成技术366
1担载型超细金属催化剂合成366
1担载型纳米金属粒子结构催化剂367
?2嵌入型纳米金属粒子结构催化剂379
2担载型金属氧化物超细催化剂386
1原位合成法386
2原位反应固定法388
气相沉积法389
金属纳米粒子直接氧化法391
溶胶?凝胶法393
纳米介孔分子筛的合成394
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法396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法403
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法407
4非硅型纳米介孔分子筛408
过渡金属氧化物介孔分子筛的合成415
1TiO2介孔分子筛的合成415
介孔二氧化锆的合成419
纳米结构材料的气相合成424
1经典的气相合成技术425
物理气相沉积法(PVD)426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428
第6章纳米催化剂表征技术442
纳米催化剂表征技术简介442
简介442
催化剂粒度及其粒度分布的测试445
纳米催化剂体相表征技术453
1X?射线衍射(XRD)法454
外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456
纳米催化剂表面表征技术462
纳米结构催化剂表征技术478
41介孔分子筛的表征485
复合分子筛纳米结构材料488
生物酶结构催化剂的表征491
酶结构与功能491
酶催化反应机理495
❷ 我公司做催化剂出口,和国外客户签订的催化剂合同需要客户提供贵金属,我们生产完毕再出口给客户,
但然有限制啦
❸ 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发展状况
催化剂按来源来分,可分为生物催化剂和非生物催化剂。非生物催化剂目前大多数是工业催化剂,它们都是由人工合成的,是具有特定组成和结构的制品。
工业催化剂按材质分,可分为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硫化物催化剂、酸碱催化剂和络合催化剂等;按使用领域来分,工业催化剂又可分为炼油催化剂、化工催化剂和环保催化剂等。
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催化剂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趋严峻,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恶化,我国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生产过程及产品的净化十分重视,出台了许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措施。
(1)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催化剂产品涉及煤炭气化、液化及多联产技术开发、煤炭高效洗选脱硫及污染物综合控制与利用技术开发及应用、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安全生产保障技术、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利用以及含硫含酸重质、劣质原油以及高硫重油、高硫石油焦综合利用等有关能源开采清洁生产等领域,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
(2)根据《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规定,本行业产品涉及其第75子类的油品加氢技术及设备、加氢裂化催化剂和相关技术、劣质原油和渣油加氢技术、催化裂化原料预加氢技术、煤液化油加氢提质技术、费-托合成油加氢改质技术、特种油品的加氢技术、催化裂化等二次加工技术、油品精制技术、润滑油加氢技术和生产超清洁汽柴油的油品加氢技术,属于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3)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煤炭产业政策》,提出了扶持骨干企业、重点企业的产品种类,以及扶持高端替代产品的种类,提出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开展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等。同时对环境与生态保护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本行业的发展也构成有力的政策支持。
❹ 绿色催化剂有哪些
双氧水
❺ 什么是绿色催化剂
绿色催化剂,一般就是指没有毒的催化剂。
但“绿色催化剂”并不是术语,基本上可以理解为 绿色(无毒无害的意思)的催化剂
❻ ‘过渡金属纳米光催化剂’在万方、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等信息检索库检索式表达式怎么写,
篇名写包括 “过渡金属 纳米 光催化”就可以了。。有110篇
❼ 金属纳米粒子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的原理是什么
Na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
❽ 催化剂生产流程是什么
首先还是来介绍一下催化剂的概念吧!催化剂,就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在催化剂的定义中,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这一段话?这段话很重要,催化剂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这就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加快,二是减慢。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认为,催化剂是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相信现在还会有同学犯我当年那样的错误吧,现在你们可以改正了。:)
在化学中,我们把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叫做正催化剂,把减慢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叫做负催化剂或阻化剂。最熟悉的正催化剂例子,就是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中起催化作用的那个实验,二氧化锰在实验中就是正催化剂。为了防止食用油脂的酸败,通常要加入0.01----0.02%的没食子酸正丙脂,在这里,没食子酸正丙脂就是阻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映速度,并不是说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就不进行,更不可能提高反应后产品的总产量。还是拿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来说吧!如果不加催化剂,氯酸钾在高温至熔化时也能分解,而且分解后所得物质质量,和加了催化剂后分解所得物质质量(除去催化剂质量)是一样的!
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中起催化作用,对其他的化学反应就不一定有催化作用。某些化学反应并非只有唯一的催化剂,例如氯酸钾受热分解中能起催化作用的还有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等等
❾ 如何制取Cu的纳米颗粒 至少两种方法 多多益善
以一氧化碳,氧气,水为原料直接法制过氧化氢的新型纳米金属铜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现有技术中直接法合成过氧化氢催化剂活性组分多采用贵金属,且存在过氧化氢时空产率偏低等不足。本发明催化剂由铜、金属修饰剂及载体材料组成。各组分的重量配比为:铜含量在5-20wt%之间,金属修饰剂在1-5wt%之间,其余组分为载体材料。所述铜主要以尺寸在5-20nm之间的金属纳米颗粒形式高度分散在载体上,该催化剂是通过化学还原法还原含有Cu2+离子及金属修饰剂的载体,然后去除杂质离子后制得。应用于以一氧化碳,氧气,水为原料的直接法合成过氧化氢反应时,该种催化剂具有比以往专利报道的贵金属Pd催化剂更为优良的过氧化氢时空产率,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❿ 纳米金属粉末的特点有什么,有哪些制备方法
纳米金属粉末的特点:
1.高效催化剂:纳米粉末所具有的高活性、比表面积大的特点使其常适于用作为催化剂。实验研究表明,纳米钴粉、粉、锌粉等具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利用这些纳米粉末制成的催化剂在一些有机物的化学合成方面,催化效率比传统催化剂要高出数十倍,可用于有机物氢化反应、汽车尾气处理等。(纳米钴粉,纳米镍粉,纳米锌粉)
2.高效助燃剂:纳米粉末具有极强的储能特性,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燃料中可大大提高燃烧率。将一些纳米粉末添加到火箭的固体燃料推进剂中, 可大幅度提高燃料的燃烧热、燃烧效率,改善燃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向火箭固体燃料中加入0.5%纳米铝粉或镍粉,可使燃烧效率提高10%-25%,燃烧速度加快数十倍。(纳米铝粉,纳米镍粉)
纳米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
1.传统制备方法: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
2.新型制备方法:等离子气化法、金属喷雾燃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