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从哪里来
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上市,由公司先交由一家或数家券商承销或包销,供投资者在网上和网下进行申购,一般申购数量都大于发行数量,然后抽签确定哪些投资者能以发行价买入该公司股票。这时公司股票发行部分已经结束。然后股票开始上市交易,全部都是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和想买入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之间进行的交易(不考虑“小非”解禁的情况)
楼上解释的是什么是做空股票,不合题意
2. 卖家的股票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是机构的,机构没有不能割肉的规矩,反正用的是基民的钱
回答你的补充:
1.对
2.对
3.不一定,机构的操作原因很复杂,可能是为了打压同行,可能是为了回避风险,当然也可能是你说的打压股价
是的,因为基金要分排名,如果有一家基金持有某只股票比较多,又恰好在排名上压制另一家基金,那么另一家可能会联合其他基金狂抛这只股票
3. 上市公司的股票从哪出
一般都是新发股票,原股东的股票不变。
价格一般经过机构初步询价,确定市盈率区间,然后累积询价投标确定价格。反正散户是没有能力定价的,一般都是机构竞争定价的
原股东的股票价值可以说是没有变化的,因为基本面并没有随着上市而突然改变。但是价格则因市场化定价而获得了溢价,如果原股东的股票解禁后套现,一般能有不错的收益。
4. 股票数据从哪来
世界各地股市的服务器
5. 送股的股票从哪里来
是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转成的股份。也就是说送股后,公司的股本就扩大了。
6. 股市中赚的钱是从哪儿来了
不排除有坐庄的股票,但是股市里不可能每只股票都被庄家控盘。说到底股价的涨跌,就是由股市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大家都看好一只股票都去买,自然就把股价抬上去了,反之也一样,大家都抛售一只股票,自然就促使股价下跌。因此说股市里的游戏就是零和游戏,股民赚的钱是从赔钱的人手里赚来的。
从宏观看,股市是个零和游戏。社会的资金进出股市,进入多,股市涨;退出多,股市跌。但无论涨跌,社会资金或财富总量是不变的,只是股票和资金的持有人通过交易变换一下位置。
那股票是怎么涨跌:
股票的价格是通过交易活动确定的。在一个价位只要发生了交易,这个价位就被确定为所有股票的价格。问题是,一次交易的最低额只要一手即可,也就是说,确定价格的行为只需要极小的交易量就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所有的股票都以相同价格跑过来交易一遍。这就造成一种错觉:涨的时候股票的市值增加了,那就要相应的资金在那里“站岗”等着;而跌的时候股票市值减少了,相应的“站岗”的资金也减少了。增加和减少的资金二者一相减,问题来了,一部分资金不见了!于是我们就会一头雾水--这不见的资金去了哪里:
其实是我们的逻辑犯了错误。市值的确定只是经由很小量的交易就“完成”了,而实际上,这时完成的根本不是整个市值的交易,只是完成了一个认可--所有股票对这次交易的认可,真正的交易也就是总市值的交易却尚未发生!在真正的交易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所谓的市值只是一种假设!而作出这个假设的最低成本只是一手股票。
现在引入了假设的成本的概念,市值的假设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可是真金白银,所以,社会总资金要分出一部分实量到股市来参加市值假设的活动。这个活动进行的时候,理论上所有的股票都承认某种已经被认可的价格。这样就有了一种供需关系,股票代表供给方,资金代表需求方。当社会资金流入股市增大时,强烈的需求刺激股票价格上涨。反过来,资金由股市流出回到社会,需求减少,股票价格下跌。当参加市值假设活动的资金进出平衡,供需关系也趋于平衡时,股市牛皮。由此看来,所有的股票价格涨涨跌跌,都与真金白银的资金进出股市有关,资金多时股票涨,资金少时股票跌。
但是这些资金,
1、它与市值不是一回事,市值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值”,因为股市永远不发生总市值的交易;
2、它不创造市值,它只参加市值的假设,换句话说,它只发现市值;
3、它是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不参与社会总资金的增加和减少。在这里,社会总资金是一个常量,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股市市值的变化不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变化,能够引起社会总资金变化的是社会的生产活动,不是股市的市值假设活动。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复杂的多,这个推论过程简化甚至排除了许许多多的细节。
7. 股票走势从哪来。
数据来自证券交易所
8. 股票赚的钱是从哪来的
比如一只股票,您5元买入,6元买出,赚了1元钱。
但是也有人运气不好专,5元卖了,6元又买了属回来,多花了1元钱。这一元钱其实被您赚走了。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买了股票后一直持有,那么他就赚不到价差。但是股票每年都有分红,如果他持有10年,累积下来的红利也是可观的收入。这种人是长线投资,赚的是公司的盈利,而不是短线的价差。
9. 上市公司的股票最初来自哪里
打个很简单的比喻
王老三有头牛,是跟张老四合伙买的,用来耕田,耕田的收入大家按照出资多少分配
王老三占7成,张老四占3成
现在有一个问题,这头牛可以耕10亩地,但他们只有2亩地耕种,严重浪费了牛的劳力
于是他们公开募集资金买地,请中间人对牛的价值进行评估,最后得出牛占总资本的60%,这次募集的资金占40%,折算成股票共100股,其中的40股按照每股10块(评估价也是发行价)任何人都可以来认购,这部分股份属于可流通股份,可在村子里的交易所里进行交易,而那60股属于限制流通股,需要一个期限,比如是2年或者3年才可以到交易所交易,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股票发行募集资金的IPO过程,王老三等人通过发行股票上市,手里的60股(王42,张18)老值钱了,因为他们是通过牛折算成股票的,除了买牛的钱以及喂养需要的钱,其他不用出钱,股票上市交易后,拿到的钱去买地,然后耕种,得到的收入按照占股比例分红,这是正常经营,其实不用那么麻烦,上市股价从10块迅速涨到100块、200块甚至最高到500块,然后2年期限到了,当时的股价是300元/股,王老三和张老四把手里的股票都卖出,牛也不要了,躺着数钱就是了,这就是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IPO的造福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