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及其各自的侧重点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国内生产总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国民生产总值)
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比方说,日本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那么,它的GNP就比GDP数字要大。在2001年度,日本的GNP比GDP高8.5万亿日元(大约折合800亿美圆),相当于日本GDP的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即使是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率为零。但是。有来自国外的这800亿美圆的投资净收入,也可以保证其GNP增长2.5%左右。
还有,比方说菲律宾,有大量的菲律宾妇女在海外充当佣人(简称“菲佣”),她们每年汇往菲律宾的外汇收入高达100亿美圆!这样,菲律宾的GNP肯定比GDP要高。
再有,从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供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地,即不管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落户在本国境内就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人,追求的是本国企业、本国人的制造。
GDP和GNP的含义如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将会引发不同的经济增长战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的经济政策的取向必然是,不论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作大就行。当然,随着GDP的作大,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经济要增长,而且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强调GDP,就会出现诸如四川民工在深圳打工,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四川;在深圳设厂的企业,亦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本国或本地区。如果强调GNP则意味着本国企业公民在国内,或国外都实实在在地给自己挣了钱。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据《第一财经日报》2月24日报道,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似乎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比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几乎只及温州的一半。看来,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实力的是GNP,而不是GDP。
进一步深入探讨会发现,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例如,有人把浙江民营经济比喻为老天爷经济(自然条件逼出来的)、老祖宗经济(历史上有传统)、老百姓经济(来自于民间的普遍性),其显著特点是本地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杠杆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较为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流动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
GDP和GNP的区别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会在选择经济增长模式、制订经济增长政策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1、 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是GNP的竞争,由此,内生增长模式较之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从国际上看,日本、韩国的产业的竞争力,就是靠本国企业支撑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靠外资企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看来,我们在经济增长中不仅是简单的作大,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我们必须适时地给予GNP以高度重视。
2、 科学地策略性地利用输入性经济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以欠发展,就是因为资本、技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短缺,如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适当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一种选择。然而,在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引进企业带动作用,以最终培养起内生的经济增长力量。
3、 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来自于本国、本地区的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是经济竞争的根本源泉。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应当有利于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和振兴成长。
4、 既然GNP是国内企业制造的,就应当对于国内资本包括国内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区域流动的政策更为宽松。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域给予外资的政策优于我国民间资本的政策应当进行必要的反省。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② 我国将引进菲律宾劳工吗
外媒:中国与菲律宾达成协议,将引进30万菲律宾劳工。
“我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中国”,上周来华参加博鳌论坛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如此说道。当时,他特别强调了亟待解决的菲律宾劳工问题。
果不其然,近日就有菲律宾媒体透露,中菲已签署协定,中国有望从菲律宾引进30万劳工,其中包括10万名英语教师,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
据菲律宾媒体14日报道,菲律宾劳工部长贝洛三世(Bello III)表示,中菲两国已签署协议,中方将放开对海外劳工的限制,有望引入30万菲律宾劳工,包括10万名英语教师。其他职业包括菲律宾厨师、护工、家政、音乐表演者和护士。
菲佣虽然最早进入香港,但如今正将目光转向中国内地。香港工会此前曾警告,菲劳或将转移至内地,因为内地工资更高。例如,《羊城晚报》报道称,广州菲佣工资可达5000到6000元。如此一来,香港将面临缺少会讲英语的菲律宾帮佣的困境。
此次中菲签订协议,可能意味着原本非法的菲佣将获得合法身份。
另据《联合早报》报道,菲律宾驻中国大使罗马纳4月9日透露,在杜特尔特出席博鳌论坛期间,中菲双方签署相关协议,以便中国市场向更多菲律宾英语教师开放,菲律宾也将争取让更多菲佣来中国工作。
他表示,中国中产阶层正迅速扩大,香港的情况启发了内地,所以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人希望聘请能够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家庭帮佣。
来源:观察者网(上海)
③ 什么是(菲劳申请)冻结菲劳的申请 是什么意思
菲律宾是外佣输出大国,香港,澳门,台湾大量菲佣,菲律宾输出菲佣赚外汇,占全国主要收入来源。
冻结菲劳的申请即限制菲佣到台湾工作。
④ 为什么佣人都是菲律宾的多呢怎么就没有别的国家
菲律宾又西区西方美国的文化教育体制,服务意识良好,英语也是亚洲国家中说的最好的。同时受菲律宾产业结构的影响,菲律宾国际经济不发达,就业率低下,菲律宾本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男女比例失衡(女多男少),这就造成了菲律宾成为女佣的高份额输出国,从而为菲律宾本国赚得大量外汇,拉动菲律宾的经济。同时菲佣素质也很受雇主的青睐。近年来由于中菲关系的降温,导致菲佣对大陆的输出量骤然下降,从而印尼女佣开始兴起,进军中国大陆和香港市场,据悉有十万之多,以后还会攀升。
⑤ 除了GDP还有一个什么GP急!!谢谢
是GNP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国内生产总值(凡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的都可以统计为该项)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国民生产总值(只能统计拥有中国国籍的资产统计)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⑥ GDP是人均增长,还是人均收入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国内生产总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国民生产总值)
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做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如果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比方说,日本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那么,它的GNP就比GDP数字要大。在2001年度,日本的GNP比GDP高8.5万亿日元(大约折合800亿美圆),相当于日本GDP的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即使是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率为零。但是。有来自国外的这800亿美圆的投资净收入,也可以保证其GNP增长2.5%左右。
还有,比方说菲律宾,有大量的菲律宾妇女在海外充当佣人(简称“菲佣”),她们每年汇往菲律宾的外汇收入高达100亿美圆!这样,菲律宾的GNP肯定比GDP要高。
再有,从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供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地,即不管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落户在本国境内就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人,追求的是本国企业、本国人的制造。
GDP和GNP的含义如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将会引发不同的经济增长战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的经济政策的取向必然是,不论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作大就行。当然,随着GDP的作大,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经济要增长,而且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强调GDP,就会出现诸如四川民工在深圳打工,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四川;在深圳设厂的企业,亦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本国或本地区。如果强调GNP则意味着本国企业公民在国内,或国外都实实在在地给自己挣了钱。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据《第一财经日报》2月24日报道,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似乎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比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几乎只及温州的一半。看来,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实力的是GNP,而不是GDP。
进一步深入探讨会发现,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例如,有人把浙江民营经济比喻为老天爷经济(自然条件逼出来的)、老祖宗经济(历史上有传统)、老百姓经济(来自于民间的普遍性),其显著特点是本地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杠杆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较为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流动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
GDP和GNP的区别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会在选择经济增长模式、制订经济增长政策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1、 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是GNP的竞争,由此,内生增长模式较之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从国际上看,日本、韩国的产业的竞争力,就是靠本国企业支撑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靠外资企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看来,我们在经济增长中不仅是简单的作大,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我们必须适时地给予GNP以高度重视。
2、 科学地策略性地利用输入性经济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以欠发展,就是因为资本、技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短缺,如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适当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一种选择。然而,在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引进企业带动作用,以最终培养起内生的经济增长力量。
3、 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来自于本国、本地区的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是经济竞争的根本源泉。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应当有利于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和振兴成长。
4、 既然GNP是国内企业制造的,就应当对于国内资本包括国内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区域流动的政策更为宽松。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域给予外资的政策优于我国民间资本的政策应当进行必要的反省。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4915341.html
⑦ 国民收入与GDP和GNP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国民收入和GDP、GNP并不属于从一层面的指标。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实质上是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不同指标,而GDP和GNP都能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状况。它们的区别见下:
1、侧重点不同
GNP侧重点在国民,也就是只要本国国民所创造的产出就包括在内,无论该国民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产出。而GDP侧重的是国内,也就是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在本国领土内创造的收入都包括在内。
2、大小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GDP通常会小于GNP。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计算的GDP通常会大于GNP,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较多。
3、反映情况不同
GDP相较于GNP而言,更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对资本的吸引能力,也更能反映该国的投资环境。这是因为GDP衡量的是发生在本国内的产出,所以只有投资环境好、对资本的吸引力高,一个国家的GDP才会高。
⑧ G N P 与G D P 的区别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国内生产总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国民生产总值)
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做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如果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比方说,日本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那么,它的GNP就比GDP数字要大。在2001年度,日本的GNP比GDP高8.5万亿日元(大约折合800亿美圆),相当于日本GDP的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即使是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率为零。但是。有来自国外的这800亿美圆的投资净收入,也可以保证其GNP增长2.5%左右。
还有,比方说菲律宾,有大量的菲律宾妇女在海外充当佣人(简称“菲佣”),她们每年汇往菲律宾的外汇收入高达100亿美圆!这样,菲律宾的GNP肯定比GDP要高。
再有,从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供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地,即不管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落户在本国境内就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人,追求的是本国企业、本国人的制造。
GDP和GNP的含义如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将会引发不同的经济增长战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的经济政策的取向必然是,不论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作大就行。当然,随着GDP的作大,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经济要增长,而且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强调GDP,就会出现诸如四川民工在深圳打工,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四川;在深圳设厂的企业,亦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本国或本地区。如果强调GNP则意味着本国企业公民在国内,或国外都实实在在地给自己挣了钱。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据《第一财经日报》2月24日报道,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似乎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比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几乎只及温州的一半。看来,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实力的是GNP,而不是GDP。
进一步深入探讨会发现,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例如,有人把浙江民营经济比喻为老天爷经济(自然条件逼出来的)、老祖宗经济(历史上有传统)、老百姓经济(来自于民间的普遍性),其显著特点是本地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杠杆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较为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流动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
GDP和GNP的区别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会在选择经济增长模式、制订经济增长政策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1、 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是GNP的竞争,由此,内生增长模式较之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从国际上看,日本、韩国的产业的竞争力,就是靠本国企业支撑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靠外资企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看来,我们在经济增长中不仅是简单的作大,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我们必须适时地给予GNP以高度重视。
2、 科学地策略性地利用输入性经济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以欠发展,就是因为资本、技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短缺,如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适当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一种选择。然而,在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引进企业带动作用,以最终培养起内生的经济增长力量。
3、 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来自于本国、本地区的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是经济竞争的根本源泉。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应当有利于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和振兴成长。
4、 既然GNP是国内企业制造的,就应当对于国内资本包括国内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区域流动的政策更为宽松。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域给予外资的政策优于我国民间资本的政策应当进行必要的反省。
⑨ GNP什么意思
GDP和GNP是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经常引用的两个概念,一般人往往不明白它们的具体含义,在此加以简要说明。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国内生产总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国民生产总值)
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做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如果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比方说,日本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那么,它的GNP就比GDP数字要大。在2001年度,日本的GNP比GDP高8.5万亿日元(大约折合800亿美圆),相当于日本GDP的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即使是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率为零。但是。有来自国外的这800亿美圆的投资净收入,也可以保证其GNP增长2.5%左右。
还有,比方说菲律宾,有大量的菲律宾妇女在海外充当佣人(简称“菲佣”),她们每年汇往菲律宾的外汇收入高达100亿美圆!这样,菲律宾的GNP肯定比GDP要高。
再有,从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供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地,即不管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落户在本国境内就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制造人,追求的是本国企业、本国人的制造。
GDP和GNP的含义如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将会引发不同的经济增长战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的经济政策的取向必然是,不论是本国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作大就行。当然,随着GDP的作大,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经济要增长,而且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强调GDP,就会出现诸如四川民工在深圳打工,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四川;在深圳设厂的企业,亦把GDP留在了深圳,把利润带回了本国或本地区。如果强调GNP则意味着本国企业公民在国内,或国外都实实在在地给自己挣了钱。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据《第一财经日报》2月24日报道,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似乎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比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几乎只及温州的一半。看来,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实力的是GNP,而不是GDP。
进一步深入探讨会发现,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例如,有人把浙江民营经济比喻为老天爷经济(自然条件逼出来的)、老祖宗经济(历史上有传统)、老百姓经济(来自于民间的普遍性),其显著特点是本地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杠杆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较为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流动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
GDP和GNP的区别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会在选择经济增长模式、制订经济增长政策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1、 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是GNP的竞争,由此,内生增长模式较之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从国际上看,日本、韩国的产业的竞争力,就是靠本国企业支撑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靠外资企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看来,我们在经济增长中不仅是简单的作大,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我们必须适时地给予GNP以高度重视。
2、 科学地策略性地利用输入性经济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以欠发展,就是因为资本、技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短缺,如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适当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一种选择。然而,在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引进企业带动作用,以最终培养起内生的经济增长力量。
3、 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来自于本国、本地区的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是经济竞争的根本源泉。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应当有利于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和振兴成长。
4、 既然GNP是国内企业制造的,就应当对于国内资本包括国内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区域流动的政策更为宽松。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域给予外资的政策优于我国民间资本的政策应当进行必要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