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年来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
1.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
自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虽然每年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各自变动幅度较大甚至出现逆差,但总体一直保持“双顺差”的态势,尤其两者合计更是呈高额顺差,2005年高达2237.6亿美元。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
促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有两点:第一,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我国商品具有较强的
,1994年汇率并轨导致的人民币贬值更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际贸易保持顺差。第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市场潜能,以及我国对外资在收税、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各种超国民待遇使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而我国的企业没有“走出去”,造成了资金流入大于流出,金融与资本账户顺差扩大。
2.强制结售汇制度
1994年汇率并轨后,在对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规定,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央行一般作为市场上的接盘者,买入外汇以积累国家的外汇储备,从而导致其规模迅猛增长。2005年和2006年,随着我国强制结售汇制度向着意愿结售汇制的改革,结售汇制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逐渐减轻,但其仍是造成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制度性原因。
3.汇率的弹性不足
虽然我国对外宣称的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换人民币多呈窄幅波动。汇改前实行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兑换比价挂钩,允许汇率浮动的幅度极为有限。2005年7月汇率改革后采取了放弃了钉住美元而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的策略,并立即升值2.1%。今年以来,又升值3.2%,但汇率弹性还是有限。政府一直将维持汇率稳定作为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因此,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了外汇市场上最终的市场出清者。在美元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央行被迫在市场上吸引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增长所带来的美元以保持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平衡,这导致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同时,稳定的汇率消除了汇率风险,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增加了国际贸易顺差;并由于可稳定预期投资收益而促使外资大量涌入,增加了资本项目顺差。
4.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自2002年2月起,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开始贬值,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贸易与财政的双赤字。人民盯住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造成币值低估,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最终促成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此外,近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国日本等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市场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逐渐增强。升值预期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流动。
一、外汇储备增加对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影响 一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总量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它必须等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而央行的资产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内信贷。另一部分是外汇储备;因此,可以认为,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与国内信贷相对应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另一部分则与外汇储备相对应,称为外汇占款币占款。例如1993年,我国投放的基础货币中,有93%是国内信贷,7%是外汇占款。 我国1994年的货币投放增长率与1993年相比,相差不大,但投放货币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外汇占款由1993年的7%,猛增到1994年的75%。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央行实行的类似于“冲销”的政策。所谓“冲销”,就是一国货币当局为使国内货币供给免受外汇储备变化基础货币相应变化,而采取紧缩国内信贷的政策。例如,若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相应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央行则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库券的作法,来减少国内信贷总量,便得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国内货币供给总量的影响完全或部分抵销。在我国,由于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尚展开,中央银行通过紧缩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以及对商业银行开办定期存款等方式来压缩对国内信贷,从而达到类似“冲销”的目的,使得1994年货币投放基本未超过计划。 一方面外汇占款的数额因外汇储备的剧增而增加,另一方面国家实行了类似于“冲销”的紧缩国内货币的措施,使得人民币投放总量的增长在预定计划之内,但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这一部分的比例急剧升高,发变了基础货币的结构。 二、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虽然我国目前宏观银根紧缩,但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外汇占款的投放使得我国外向型单位由于结汇而获得相对充裕的人民币资金,从而这些企业的发展条件相对较为宽松。 为了比较清晰地分析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我们把我国的经济部门分成外向型部门和内向型部门两大块。外向型企业在目前宏观经济紧缩的条件下可获得相对较为充裕的资金,这对其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原因是: 1、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贸部门转移。由于目前宏观经济紧缩,生产资料市场较不景气,原材料价格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外向型企业有较充裕的资金,就可购得价格相对较低的原材料与机器设备,这为其明后两年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条件。 2、技术人员、劳动力可能更进一步向外向型企业转移。目前内向型企业由于国家宏观紧缩,普遍资金不足,开工率低,许多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进一步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减少。而外向型企业由于获得央行和外汇投放的占款,资金相对比较充裕,仍有扩大生产的势态。这势必促进劳动力上向型企业流动,为外向型企业在明后两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3、外汇储备的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外资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在我国宏观紧缩的条件下,外商投资仍保持增长的势头,这就使三资企业获得了外汇占款中的大部分资金,资金充裕,发展较快。而三资企业大多是外向型企业,这意味着外向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比重进一步提高。 当然,这里仅就宏观经济紧缩条件下,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结构性影响进行分析。至于外向型企业在今后两年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还要受其他一些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内过高的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对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可能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因为在此条件下,外向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其出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却由于本币升值而不断下降! 三、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4年以来的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的增加,通过货币的乘数作用,增加了货币投放量。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1994年及1995年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其实并不尽然:由于我国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采取了类似于“冲销”的政策,即比原计划更大力度地紧缩了国内信贷,使得我国基础货币发行量的增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而这一货币增量的发行,基本上增长被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吸收。这样,外汇储备增加引发货币过量投放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说法很难站稳脚根。 但是,外汇储备的增长对我国今后两年通货膨胀是有影响的,不过,这种影响不是通过促进基础货币发行量增长这一机制,也不是引发物价的普遍上涨,而是可能导致一种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更为确切地说,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与国内信贷比重的重大变化,可能以结构性的方式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一方面,由于外汇占款的投放,使外向型企业资金相对充足,生产发展的后劲足,企业的生产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向。在明后两年它们对一些原材料以及基础产业的产品需求将不断扩大,对熟练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扩大,将加剧这种需求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在宏观上的银根紧缩,内向型企业资金短缺。为抵销外汇占款冲击,央行实行了类似于“冲销”的政策,比原计划更进一步紧缩国内信贷,结果使原材料行业资金更加不足,生产下降,人员流失,从而原材料行业等基础产业的生产供给能力有所萎缩。 以上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将使明后两年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原材料价格趋于上涨,从而引发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另外,外向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将使这类企业的工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方竞争以及外向内向型企业之间惯有的工资攀比机制,总体工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并通过成本推动机制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 四、外汇储备的增加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外汇储备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必着重考虑外汇占款的影响。但外汇储备增加以后,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必须考虑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干扰了。 1、对传统宏观调控方式的冲击。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计划信贷和法定准备率两大工具,其中用得更多的还是计划信贷这一传统工具:国家每年年初下达一个信贷计划,年内投放的货币总量必须限制在计划之内。外汇储备增加后,为使投放量不至于超标,必须更进一步紧缩国内信贷。而外汇储备的增加不是事先能预料和决定的,是“无计划”的,在制定信贷计划时,不可能准确考虑计划到。这样,运用传统的调控工具时,在这个问题上,央行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2、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干扰。 在新增加中的外汇储备中,来自经常项目顺差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资本项目中的投机性资本。目前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市场上好几倍,人民币汇率又稳中有升,国内有20多家上市公司在海外发行股票。这些因素使得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套利。这部分资本与进入国内直接投资的资本有所不同,它们见利而来,无利去,其流动有很大的不定性、随机性。一旦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有变,大量的投机资本外流,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突然减少,导致国内银根紧缩。货币当局只能被动地适应,放松银根,免得经济环境过紧。但流动资本的最大特点是其不定性,货币当局的反应不可避免地相对迟缓、滞后,且力度不易掌握,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易受世界经济动荡的影响。 3、对当前经济“软着陆”目标的影响。 目前中央银行的目标是宏观紧缩,银根抽紧,努力使经济实现“软着陆”,而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导致高能货币的投放,一定程度上给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难度。外汇占款的增加,使同行不得不更进一步紧缩国内信贷,使内向型 企业受到的紧缩力度较原计划更大,而外向型企业相对较为宽松,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产业结构调整。
B. 二次收入逆差缩小 外汇储备下降说明什么 外汇储备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三,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
C. 外汇储备减少为什么会导致国内银根紧缩
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经济在萎缩,银根收紧是必然的。
D. 外汇储备多好不好如有3万多亿美元,会出现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状况
中国不是根据当前国情发行人民币的,中国印钞票是以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的多少为抵押担保,来印中国钞票.有3万亿美元储备,就印20万亿人民币钞票(3万亿美元可兑换20万亿人民币).
M0代表钞票(实物货币) M1代表钞票+活期存款 M2代表钞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M3(实物货币+记帐货币符号)代表钞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美元储备(在中国外汇储备说白了就是指美元) 中国的GDP国民生产总值约5.8万亿美元(约兑38万亿人民币),小于广义货币量M3总量30%以上(据公布的中国大陆广义货币存量约为50多万亿人民币,流通中的货币量远大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所以在中国的市场上流通的钱(货币)太多了,超过市场流通实际需要的真实货币量三分之一以上,当然会对内通胀.
所以中国政府都宣布,中国是因美元超发,输入型通货膨胀.中国现在已经放开了外汇管制(但没有放开资本管制),根本不要求绑定美元强行结汇成人民币,但因美元在中国大陆根本不能花(民间可以花美元购物,理由是中国银联双币卡可国内双币种任意刷卡结算,美国威士卡可国内美元刷卡结算;但是正式场合只能花人民币),要想花美元购物只能由银行兑换成人民币花.所以中国政府要解决 是成本上升型通货膨胀也好, 是美元输入型通货膨胀也罢,无非只有三种方法, 最好一种是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抑制人民币升值预期,物价下跌,刺激美元热钱流出,但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最中一种是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造成人民币升值预期,物价上涨,刺激美元热钱输入,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最差一种是 中国流通美元(人民币永不超发,只是美元超发,中国物价永不变,但可能造成老百姓因美元的世界流通性最佳,且世界认同率最高,中国老百姓只愿意使用美元,不愿使用出了国就不能流通使用的形同废纸的--人民币). 其实正确的说人民币一直是软通货.
中国政府其实是希望选第三种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的.但现在中国的条件还不成熟,暂时选择了第二种方法,说明你的考虑是有道理的,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因,
一是毕竟几十年吧,世界上只有一种唯一具备 国际储备/贸易结算/商品定价 这三位一体的硬通货--美元钞票(拿美元到哪儿都能买到大宗商品,因为只有美元有大宗商品定价权,拿人民币出了国就是不能花的废钱,因为人民币从来就没有定价权),
二是根据因果循环,没有老涨的人民币,当然也没有老跌的美元.
三除非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有定价权.可能性是有的,但乐观估计20年以后就是所说的从长远角度看(刚改革开放的1979年1美元兑1.2元人民币,1994年1美元兑8.7元,2005年因中国启动汇率改革,美元开始从1美元兑8.3元人民币贬值到现在的1美元兑6.3元人民币),人民币涨持有人民币比美元好.最后一点就是:社会发展,离不开商品流通,纸币流通就是商品流通的核心.没有钱,就无法买卖商品,也无法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备方式的商品经济三要素.
E. 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在全球范围看如此之高
1、货币交换
货币交换现在大家都在搞。中国除了中国银行是美元结算行外,就没有美元结算行了。其他的都是其他币种的结算行,也就是说,大量的跨国贸易,已经和美元脱钩了。
现在很多国家搞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就是要脱离美元,连英国也在搞。美元的国际结算市场已近被其他货币瓜分掉了30%以上,其中就有人民币的很大功劳,美国现在财政失控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萎靡,也是美元国际结算地位的全面倒退导致的。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和很多货币进行交换,其中包括欧元、英镑、日元,甚至是韩元、澳元等等,人民银行已经指定了国内很多银行作为各种外币的结算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挑唆东海、南海冲突的原因,更是美国挑唆台湾学生闹事、挑唆港灿闹事的原因。
2、美元地位
原先,大家都是用美元结算,那么国际结算使用美元成本低,即使资本回流到美国,生产成本高,最终企业也是有竞争力的。现在不一样了,资本很难回流到美国(它是有趋利性的,不让它赚钱是不行的)。美国实体产业链条早已断链,重建需要巨大成本,不如放到外边赚钱。同时,美元结算市场开始萎缩,靠这个赚的钱在大量减少。
3、外债和外汇储备
中国在美国的外债,就像颗巨大的金融原子弹。这部分外债,并不像很多市民想象的,就是实在的钱,那是一种国家信用权利,这个东西即使不放到美国,放到国内那就是个空,是个零。打个比方,一个商人有1亿单位货币,他的市场上有10000单位的商品,如果他把这些货币投入自己的市场,就是10000单位货币购买1单位商品;后来这个商人发现隔壁市场还有商品,就拿了5000万到隔壁市场,而自己市场的商品还是10000单位,只不过变成了5000单位货币购买1单位商品,自己市场产品整个价值没变,价格变低了,到隔壁市场的5000万其实就是去赚外捞去了。
其实美国使用美元国际结算的地位来赚钱,也是这么个思路,只不过他没想到人民币能够用这个手段用他的思路来赚钱。而这部分外债放到中国基本就是废纸,放到美国,美国却需要帮忙赚钱。
所以,美国希望中国的外债缓慢撤出,不能急着撤出,也不能不撤出,要缓慢的、稳妥的慢慢撤出,急了、美国国家信用度会受巨大打击、不撤,美国得继续给中国打工。
于是,国内出现了“中国有多少多少外债在美国”、“放到美国的外债就是卖国”、“还不如拿回来改善民生”、“还不如拿回来办教育医疗”等等2B言论,真正小老百姓,谁知道中国在美国放了多少外债,连很多金融行业的大佬都不知道有多少,而这些信息又会是谁放出来的?它放出消息的目的是什么?不言自明。真正所谓拿回来了,仅有一个结果,就是物价涨了,因为具有价值的实物商品、服务商品都没增加,仅仅是货币单位增加了。
外汇储备作为对冲的工具,一样需要理解,如果拿外汇储备放到国内市场,一样改变不了什么,徒增物价。人民银行有个存款准备金制度,仅仅是做银行风险防范么?不那么简单,本质上和这个是有关系的。 这部分就是人民银行发行的钱,作为进入中国市场外汇的对等,不放到市场上冲击物价,只放到大池子里做对冲。
中国政府高明的手段就是,我发行的货币单位、在国内流通和作为货币工具压根不搭嘎,虽然都叫人民币(能看明白的咱们握握手)。不知道这段解释几个人能看懂。得理解,否则看不懂。
4、汇率
另外还有个现象,为什么美元坚挺的时候,人民币要和美元绑定,而出现美元衰退的时候,人民币及时的、准确的与其脱钩,对这一点,我国智囊团和中央高层运用了一系列谋略。大家可以看看2009年到2010年国际金融发生了什么,就能明白了。都在喊人民币要自由兑换,其实不是“都”在喊,就是美国在喊,嘴上在喊人民币自由兑换,其实是希望美元控制人民币汇率(当初美元坚挺,人民币汇率绑死美元的时候,美国天天骂,现在脱钩了,美国悔的肠子都青了)。其他国家都希望再出现一个稳定的货币作为美元的备份,防风险的手段。寄希望于日元,日元被美国搞死了;寄希望于欧元,欧元又被美国搞死了。
现在就剩人民币了,美国又想把人民币搞死,结果人民币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外汇储备制度,又不能自由兑换,永远也搞不死。
5、美国用下三滥的手段
各种手段用完后,无效,美国便开始使用下三滥手段,好多人都认为这是阴谋论,其实纵观美国历史,它一直都是这么个做事风格,现在还算收敛的呢。挑唆周边宵小跟中国闹,可俗话说的好“闹哪样”,国际上作为风险备份的货币就剩人民币了,谁吃饱撑的跟自己钱袋子过不去,越南现在这个下场,让其他东南亚国家更坚信不能脱离中国,这就是为什么东盟开始分裂的原因,用俗话说就是“你跟老板闹,非得拉上我?当我傻逼嘛”。
当然,有些国家出现一些SB领导,其实他们并不SB,而是想通过闹一闹,提高自己最后参与人民币结算市场的筹码(当然这个需要一定智商去理解),当然,越南政府一下闹过了,过头了,发现美国搅合的太深了,想往回收,收不回来了。经济就要垮了。越南垮的越厉害,东盟跟中国越铁心。这就是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撤资,而且毫无返回的想法,这就是杀鸡儆猴。儆完猴后,再投资越南也来得及。
6、变化
几十年前,基于政治、技术的原因,国际间结算困难,手段单一,而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技术障碍,政治障碍变成了政治动力,美国对自己主权货币汇率的滥用,导致其最铁的小弟英国都不愿意使用美元结算了,开始和中国、俄罗斯做货币交换了。这就是为什么伦敦成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原因。
很多国家都把人民币做为避风港,现在一些国家和中国货币交换,很多人都以为是那些反美的国家,其实不是,不仅反美的国家做,那些美国的小弟也在做。上月中旬,英国和中国签署2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看着数不多,这是个试水,因为美国毕竟掐着他的市场和政治。如果这个协议开始实施,美国真的该疯了。这是最后的小弟了,他开启了G7与中国货币互换的先河。其实这么说也不对,2002年中日就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只不过那个是象征性的,现在中国不带日本玩了。法国也和中国眉来眼去,去年就说要签,一直被美国压着,英国签了,估计德国、法国肯定也迅速跟进,老大帝国嘛,不能落后,他们一直在和英国争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这次英国领先了,这样欧元区就突破了。我国智囊团和中央高层说白了就是挑逗着这些G7国家跟我们货币互换,就像拿根骨头斗一群狗。
最后说黄金------那也就是个工业原料而已。作为货币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极端情况下也就是用于交换,他的作用已经不会高于国家信誉了,再出现动荡的时候,产业比黄金更重要。
最后总结一下,这么些年来,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不仅仅和人民的勤劳有关,与我国智囊团和中央高层的决策也有很大关系,中国政府有传统的延续性,这就比所谓的冥主国家短期性政府好很多,制定策略有长远眼光,而且领导人轮换了,政策也延续。
摘自网络,非原创。
供参考。
F. 中国没有外汇储备会怎样
那中国就等死吧。
首先没有美元就不能买到石油。石油是和美元挂钩的。所有的现代化设备、农业、日用品、汽车都需要石油。美国为什么能在世界上称霸,简单来说就是美元霸权,而美元霸权的实质就是石油。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老在中东产油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石油。
第二,世界上大多数贸易都是由美元结算的。至于原因,大部分还是因为石油。没有美元相当于没有钱,就无法能买到资源。
第三,大量的外汇储备能防止国际炒家破坏中国经济。当年索罗斯等对冲基金为什么能制造亚洲金融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洲各国没有足够的美元储备,到了最后没子弹了,当然让他们剪羊毛了。最惨的是很多韩国老百姓为了韩国能够偿还到期债务,把自家的金银都捐献给国家。索罗斯在香港的最后一张之所以熟了,就是因为香港政府拿出100亿美元外汇储备跟他斗,否则早就完了。
第四,中国的外汇储备不都属于中国政府的。其中一部分是外商投资存在央行里的,他们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在中国投资,到最后还要把转来的人民币换回美元的。另一部分是国际炒家的,他们看准人民币升值,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同样到最后还是会兑回成美元的。剩下的才属于中国政府的。中国出口公司把产品卖给外国,人家给你的是美元,必须在央行换成人民币才能到国内花。央行就印出相应的人民币给这些出口公司,美元就留在了央行。所以千万不要说外汇属于中国老百姓的,应该给老百姓增加福利等等,这种说法完全就是无知的表现。外汇是千万不能用在国内的,否则就会恶性通货膨胀,相当于重复印钱了。
G. 央行给什么要购买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怎么样影响国内的利率的,
外汇储备抄的主要作用:
1.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
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3.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4.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利率与外汇成反比关系,利率下降,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当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其他国家时,表示使用本国货币资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国际短期资本由此趋利而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应相对增加。本、外币资金供求的变化导致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反之,当一国利率水平低于其他国家时,外汇市场上本、外币资金供求的变化则会降低本国货币的汇率。
H. 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减少对美国国债的利率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否会造成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
我是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大三学生,我整理了学校里的一些资料,希望你认真看看,对你的问题应该是有所帮助的!中国目前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80%是美元,其中的60%是美国的国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其发行额的10%左右,如果中国有所动作,全世界都会瞩目。买还无所谓,如果卖则会引起恐慌性抛售,中国手中的债券没有脱手,价格就会大幅下跌,届时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部分会遭到惨痛的损失,等于和自己过不去。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是靠举债过日子的,中国一抛售,等于断了美国政府借债的门路,美国政府只好靠增发货币(滥印钞票)维持财政。这样又有两个灾难性的后果:一、美元会大幅贬值,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部分(占80%),就会严重缩水,而这中间的美国国债部分又会遭到美元贬值和价格下跌的双重损失,中国的外汇储备还能剩多少呢?二、由于美国政府增发钞票,会在美国国内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的经济就会一团糟。但是美国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市场垮了,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中国国内靠给出口企业供货的大批企业也会跟着遭殃,进而引发连锁反应,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一下岗,国内市场的需求也会严重萎缩,中国的经济又能好到哪去?
以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量来看,大幅减持一定会对美国国债价格造成压力,
引起其价格的下跌.
于是美国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会被提高,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基本是被作为无风险收益的,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利率,因此收益率的大幅提升也会影响其他的一堆利率水平.
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都会被提高.那么对于银行系统来讲,就意味着资金成本的提高,那么进一步涉及到实体经济,就是消费者会少消费,企业会少贷款,严重的话整个经济会陷入萧条.
当然美国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大量从市场回购国债的方式稳定国债的价格,然而这就等于说需要被动的向货币市场投放资金,就会失去实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另外回购国债的资金对财政也会造成压力,如果大量印钞,又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另外在不同的时期这种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比如说现在的情况下从全球的范围来讲美国国债的需求十分旺盛,它的收益率水平也处于极低的位置,如果现在减持,可能效果不会太明显.
但是如果不考虑其他的一些复杂因素,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希望对你有帮助!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