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货币存量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自2006年年初以来,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当前,过剩的流动性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预防和消除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流动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来,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谜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谜题。
谜题之一:货币乘数之谜
从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看,可能是货币乘数的上升,即每单位基础货币所派生形成的广义货币倍数上升了,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始终是央行消减货币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为了抑制中国货币流动性的增长,近几年央行除了不断扩大对冲操作业务,也在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到今年年初,法定存款准备率率已经从6%提升到10%,已连续提高了8 次,但是根据央行的报表计算,中国的货币乘数却从2003年年末的4.23上升到了2006年年末的5.3。为什么在央行大幅度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货币乘数会不降反升呢?
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货币乘数不仅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关,也与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有关,而且这两者也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样,和货币乘数成反比关系。所以,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而超额准备金率或现金比率下降,就会抵消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作用,甚至导致货币乘数上升。从2003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的确有下降的情况,见表1。
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末与2003年末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抵消掉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现金比率的下降后,仍然实际提升了1.1个百分点,这样,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计算,本应使货币乘数下降6.1%。但实际结果却是到2006年末,货币乘数反而上升了25.3%,这当然会导致货币过剩流动性的急剧增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货币乘数不降反升呢?或者说,在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以外,有什么因素在影响货币乘数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的货币乘数公式显著失效呢?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央行依据传统货币理论所进行的消除货币过剩流动性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
谜题之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货币过剩增加
在货币供给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提升,也会使货币流通量多于经济运行的正常需要量,因而产生货币流动性剩余。但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下降趋势,表2是根据GDP与M2的比率所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从表2可见,自2003年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显著增强以来,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在不断下降的,按理说这种变化趋势,本应是会导致货币流动性的减少。具体地说,如果按照2002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到2006年末货币的流动性本应是减少2万亿元,但结果却是流动性过剩更加显著。因此,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不仅不能解释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雾。
谜题之三:生产过剩和贸易顺差与货币流动性过剩并存
目前中国存在着巨大的生产过剩与贸易顺差,这是一个既成事实。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当一国在国内存在商品供给过剩的时候,在货币市场必然存在着货币供给不足,因为IS曲线与LM曲线是呈“X”型的反向交叉图形,所以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中,某一方出现供给过剩,另一方必然是供给不足。现代国际经济学也说明,一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必然与该国的货币市场不均衡并存,或者说,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货币市场存量不均衡的反映,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反之则会出现贸易逆差。所以,当一个国家有贸易顺差的时候,该国的货币市场必然会存在着货币流动性不足,而不是过剩。
这种理论分析也好理解。货币供给代表着国内需求,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就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国内的商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进而形成贸易顺差。所以贸易顺差不是国内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而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货币供给过剩,就会导致国内需求过旺,从而引起进口大于出口,形成贸易逆差。但这都是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目前的中国经济已经不适用了。中国经济的现实是,在贸易顺差不断放大的同时,却出现了巨大的货币流动性过剩。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货币乘数之谜和货币流通速度之谜是谜题,那么中国的生产过剩和贸易顺差与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就是更大的谜题了,因为这个谜题说明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机理已经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机理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了。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还沿用基于传统理论而产生的宏观经济调节工具,就不会有显著效果,甚至可能是在进行逆调节。
在中国是贸易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那么在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是否会与中国相反,是贸易逆差与流动性不足并存呢?情况好像并非如此。因为如果在美国经济中存在流动性不足,就不会在美国出现世界最大的股市与房地产泡沫。此外,自“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约为3%,而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7%,货币增长率大约是经济增长率的2.3倍。在此期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货币增长率在17%左右,货币增长率大约是经济增长率的 1.7倍,由此可知美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应该比中国还严重,也说明在美国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仍然与传统理论相符。再看与中国类似的俄罗斯和印度,也都存在着在出现大幅度贸易顺差的同时,股市和地产都异常繁荣,反映出在这些国家也都存在着贸易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的事实。这说明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中,与传统理论相悖的情况,主要是发生在受新全球化浪潮影响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然而,如果有巨大贸易顺差的新兴市场国家,和有巨大贸易逆差的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的流动性过剩,这是否就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根源呢?
谜题之四:中国为何会形成如此之大的货币存量
到 2006年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34.56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算,相当于4.3万亿美元,当年中国GDP总值为20.9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6万亿美元,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1.65倍。根据世界银行和美联储的数字,2006年美国GDP总值为12.9万亿美元,12月末的M2为 7.1万亿美元,美国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55%。
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相当于美国的60.6%,GDP总值却仅相当于美国的 20.2%,如果换算成同等经济规模,中国的货币存量就是美国的3倍,或比美国整大出2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存款的年均增长率为23.5%,20世纪 90年代以来,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长率为21.5%,大幅度高出美国与欧盟同期年均6%~7%的增长率。以前年份中国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被解释为市场化的推进与商品货币关系的深化,但是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具备了市场经济形态,广义货币仍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并且货币存量相对于经济总产出,已经是发达市场经济体的3倍,就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了。
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经济产生了远大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需求呢?如果其他受新全球化浪潮影响深刻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如同中国一样,呈现出货币对经济总产出的高比率,也还可以用全球化的影响来解释,但情况并非如此,请看表3。
从表3情况可看出,货币规模显著大于经济规模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在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这说明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发生机制具有特殊性。到了货币流动性已经严重过剩的今天,我们已经应该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度,重新认识与探讨中国货币供给合理增长率的边界了,否则仍以目前的速度增长,每6年中国的货币存量就会比美国大出1倍,过剩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压力就会不断攀升到新高度。
以上四个问题都从不同的方面与流动性过剩问题相关联,但有一点是应该强调的,即只分析货币流动性的现象和影响,不深入分析过剩流动性产生的源头,对宏观调控来说是绝对不行的。我的初步认识是,这是一个新全球化浪潮的结果。比如,大量外资流入就是一个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因为国外资金流入中国的银行体系,立即会参与到中国的货币创造过程,会产生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样效果,而贸易顺差的放大,只要不沿用央行用基础货币收购贸易顺差所形成的外汇收入,就仍然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长,因为出口商品在国内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央行已经为此投放了等量的货币,可能体现为商业银行向出口生产企业的贷款,出口企业在获得出口收入后,又归还了这笔贷款,货币流动性就不会因为贸易顺差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则不同它,会增加中国银行(行情论坛)(5.52,- 0.15,-2.65%)体系内的资金总额,所以是货币流动性增长的直接原因。2003~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新增额为7798.9亿美元,而同期的贸易顺差额为3369.5亿美元,仅占43.2%,同期的非贸易顺差外汇流入则占到了56.8%,为4429.4亿美元,央行为此需要投入超过3.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按5倍的货币乘数计算,形成了18.2万亿元的广义货币,比同期广义货币16.1万亿元的增长还大出2万亿元,可见非贸易顺差的外资流入,是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当然,过剩流动性产生的原因可能还远不止这些,还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来源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28&articleId=2969
B. 官方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是减少货币供应量还是增加
无论是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我认为官方储备增加都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央行专抛出本币买属入外汇,所以本币的货币供应量增加。
先整理下思路啊:
在企业、个人、商业银行手中的外汇并不是官方外汇储备,官方主要是指央行,央行握有的外汇才是官方外汇储备。
首先,企业或者个人在出口中赚取了外汇,这些外汇是国外的企业或个人支付给我们的,我们拿着这些钱在国内买不到东西,因为国内不能用外币支付,所以,我们把外汇出售给银行,银行给我们人民币,银行的外汇有一部分出售给了央行(央行支付给商业银行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也叫外汇占款,是变相发行人民币的行为,所有提高了货币供应量),还有一部分自己留着,等到企业或者个人需要的时候再卖给他们。
在进口中,企业和个人需要向外国企业或个人支付外币时,需要从银行购买外汇,银行以自己拥有的外汇出售,或者向央行购买外汇,然后向企业出售。
进出口中,用外汇还是本币结算取决于贸易双方的谈判。
进出口企业、个人、商业银行、央行之间的外汇买卖对汇率的形成产生的关键影响。
C. 货币供应M1增速小于M2增速经济为什么意思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回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答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D. 什么是m1,m2,m0他们的关系如何
首先钱都是央行银行发行的,而m0、、m2、m3
只是一种统计数据指标而已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4)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3),m2+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它资产。
狭义货币m1: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中以m1表示,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广义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在经济学中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可见,m0、m1、m2的划分是根据流动性(变现能力)来划分的,m0本身就是现金,所以流动性最大,m1中的活期存款也是能够随时变现的,所以流动性虽不及m0,但要大于m2,因为m2中的定期存款是受期限限制,不能随时变现的。从另一个角度讲,m2包含的货币范围是最大的,m0包含的范围是最小的。
E. 与上年年末货币增速相比,M2的增速下降何以会比M1大原因何在
1.经济增长态势强劲,已回归平稳较快增长通道。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24.19%,实现了回升后的稳定高位运行。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盈利水平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7%2.物价温和上涨,通胀压力犹存。1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其中1月、2月、3月分别上涨1.5%、2.7%、2.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PPIRM同比上涨9.9%。3.消费、投资、外贸3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呈现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的特点——消费。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热点消费快速增长。1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3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商品房销售额7977亿元,同比增长57.7%。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外贸。进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进出口结构更趋平衡,3月份出现贸易逆差。1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出口同比增长28.7%;进口同比增长64.6%,进出口相抵,顺差144.9亿美元。3月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月度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1季度外贸形势特点有4:一是超预期大幅增长,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二是国内需求强劲导致进口增速显著快于出口,使得3月份再现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三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总体增速,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四是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出口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综合来看,今年中国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未来出口增速或稳中略有下降,而由于国内需求强劲,进口仍将较快增长。我们预计,中国贸易出现月度逆差还只是暂时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但由于世界经济再平衡、美国鼓励出口、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进出口在趋势上将更为平稳,出口增速或稳中略降,贸易顺差规模将有所下降。从3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1季度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57.9%,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拉动GDP-1.2%。由此可见,内需仍是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外需的作用也在提高,增长动力结构趋向平衡。在内需中,消费贡献相对较为稳定;投资贡献率仍为最高,但贡献率快速回落,由去年全年资本形成的贡献率94.6%回落到今年1季度57.9%;净出口的负拉动作用明显减轻。因此我们总结是3句话: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4.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货币供应增速继续明显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大幅下降,货币政策基本回归正常化。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0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3.03和5.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5.05和2.41个百分点。从货币数据来看,M1和M2还保持了较高增速,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17%目标。但是M1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回落,M2也是连续4个月回落,下降趋势以及幅度还是很明显的。金融机构1季度本外币贷款增加2.80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60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92亿美元。1季度本外币存款增加4.0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4.04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47亿美元。从信贷数据来看,1季度新增贷款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且占全年信贷目标的34.7%,这反映信贷季度间均衡投放的目标大体实现,说明我们对信贷的控制已初见成效,逐步向全年7.5万亿的总量靠近。与此同时,贷款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动。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反应出贷款主要是流向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1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同比多增402亿美元
F. 为什么外汇储备锐减千亿 m2却在上升
外汇储备是国家央行拥有的外汇。M2是国家货币总量含现金存款国库券等,后者总量要大的多,我国目前大概6:1吧。所以外汇储备减少,虽然会导致货币减少,但不是决定因素。
G. 外汇储备属于什么货币类型M2还是M3
外汇储备是一国拥有的,可以用来进行国际偿付的货币资产,包括:可自由兑换货币回,黄金,IMF特别提款权等答。它不是m2或者m3,但可以转化为m1,m2或者m3。比如:某国如果希望减少外汇储备规模,就可以把部分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进行抛售,换取本币,投放到市场上。如果直接已货币形式投放,就转换成M1了,如果存放到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就转换成M2了...
H. 关于人民币的发行量的问题以及外汇储备所对应·的人民币的问题
2014年人民币发行量120万亿 4年后(2018年)或超200万亿
按央行公布的数据,现在M2为120万亿元。
而且每年M2按14%增长,
那么4见后M2 = 120 万亿元 * (1.14)的4次方= 202万亿元。
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
200万亿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假设中国人口是13亿,那就是每人的现金加存款=15万3千8百元。
注意了,这些不包括房子汽车家电等等资产哦, 也不包括债券股票等等。
人民币发行量越多,钱越贬值,物价将会越来越高。
简单说:如果4年(2018年)后你没有15万现金或者存款,实际上你赚钱速度就落后于人民币的贬值速度
即使你有15万现金或存款,也仅仅是与人民币贬值速度持平。
当然,有钱人赚钱速度一般会超过人民币的贬值速度的,因为本金多。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I. M2与GDP的比值有什么意义
M2与的比值反映了经济运转的效率。
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尽管M2/GDP的比例指标通常反映了金融机构发展在市场中的重要程度或者对于个人储蓄的贡献,但作为传统的金融深化指标,两者只在成熟金融系统中呈正相关趋势。
(9)外汇储备与m2的关系扩展阅读:
M2/GDP对通货膨胀的作用:
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或平衡汇率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