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朝金子是什么物质
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那些金饼看,我们所认知的古人的‘金子’是铜饼这个概念可以去掉了。楼主可以去看一下央视的海昏侯墓纪录片,海昏侯就是著名的‘汉废帝’刘贺,就是被霍光给废掉的那个。他是汉朝时期的一位诸侯,而他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纯金制造的‘金饼’,可以看出古人用的‘金子’也是真金,并不是‘铜’。
『贰』 唐朝十两黄金相当于多少钱
好像是10两黄金等于100两银子,我看过一篇文章,如果按照大米的价格计算,盛唐时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4000多块钱的购买力。那么10两黄金就差不多40多W了。
『叁』 唐朝的时候一两黄金等于多少银子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铜钱
唐朝有稳定的货币政策,所有的货币折合成钱来算:进制都是10。
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有金、银、铜三种都以十位进制。即是铜币一个称为一文,100个铜币为一钱,十为一两银子,十两为一金。而从这时开始,我国的衡法两以下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唐以前是用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是二十四进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指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
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提供一些唐朝的物价资料吧:
唐朝建立初期,一枚足值五铢钱重4克,每斗米合今7.8市斤,以唐前期最低粮价米斗两钱计,每克铜币可购米0.98市斤,每文通宝可购米3.9市斤。
这是盛唐时期的物价:
米一斗:约20文钱
白面一斗: 37文
生绢一匹: 470文 [最常用的布料]
火麻布一匹: 400文 [常见中高档麻布]
细绵绸一匹: 1880文 [高级绵织物]
粗棉布一匹: 440文
紫熟绵绫一匹: 2640文 [高级丝织品,可能为三品以上官员官服的原料]
丝割一匹: 1440文 [中等丝织品]
棉鞋一双: 27文
细鞋一双: 100文 [估计是丝绵鞋]
锄一个: 50文 [铁或钢制的农具]
镔铁横刀一口 石铰:2000文 [贵重的镔铁刀器]
梓霸刀子一镔剑:200文 [含镔铁甚少的刀器]
普通钢或铁质刀:75文左右
波斯公骆驼一只:15510文
突厥敦马一匹: 9400文
普通母马一匹: 4320文
细健牛一头: 4200文 [高等公牛]
次健牛一头: 3200文 [次等公牛]
中等酒: 约为150~300文一斗
『肆』 唐朝金器含金量是多少
唐代黄金的含金量接近现在的24K黄金,尤其是皇家用金,具体原因有可能跟当时的提炼水平高有关,或者原本金矿石的含金量就极高。再者,当时丝绸之路进出口贸易发达,换回来很多东罗马金币,这些都是唐代金器的使用来源。
『伍』 唐朝钱币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对照
铜制
铜质开元通宝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开元通宝,由于年代较远,出土钱币较多,故大多表面有锈,磨损严重。初唐外郭较细,中唐以后外郭变宽变粗。开元通宝一般内郭较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通字"甬"头极有特色,融合了篆书的特点。"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陆』 唐朝年间都有那几种金属
唐代采矿业比较发达,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矾、水银、朱砂等。铸造业的规模以铸钱业为首。玄宗时,政府有铸钱炉九十九处,每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另外还有许多私人盗铸钱。唐代的金属制造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曾在洛阳铸造高达一百零五尺的天枢,其下还有周围一百七十尺的铁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银器,采用了铸造、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当时可能已有了手摇脚踏的简单车床。
『柒』 唐朝的一百两黄金是现在的多少钱
早在一篇文章中论及过了.具体的计算\比较都很复杂的.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等价公式,也没专有办法属,只能大略这样了: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清末民国初时代:一个银圆(重量0.9俩左右)=一俩散银 五个银圆可以买一头大水牛 一个银圆可以买一担米.鲁迅在北师大做教授300银圆/月(当时米贵,按照米价)相当于现在至少不低于3万元人民币;毛做图书管理元5个银圆/月,蔡锷将军为云南督军65个银圆/月,一般产业工人5到10个银圆/月.
总的讲,古代一俩白银的价值大概相当于在100元~250元人民币之间.清朝一个六品官员的薪水相当于现在9000元/年,工资是很低的.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
所以说古代一百两银子折合人民币大概是相当于在1万~2.5万之间
『捌』 唐朝一金=银=两=钱 及其物价如何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1.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4.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5.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彍骑”。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6.与贞观之治之比较
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距“辉煌”还颇远。但当时唐朝正值方兴未艾之际,因此虽历经政变,仍然应付自如。而到了开元之治时,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于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已处于盛极而衰的边缘,因此已开始出现腐朽的现像,在遇到变乱时,即无力回天,结果走向灭亡。
要看交易所是否有批文了
『拾』 唐朝贵族和金是指什么事件贵族和精有何历史意义
你把错别“自”写好,“载”提问“啼”。不“燃”我们不“董”你所说“视”啥意“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