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股票推荐论文

股票推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9 18:08:01

A. 股票分析论文 2000字左右

我才写没几天的。。。。。

推荐中国石化,理由如下:

1:中国石化最近半年净利润下滑严重,上半年年报显示其营业利润为-237亿,国家财政补贴333亿,才得以盈利93亿元。中国石化在上半年亏损的原因很简单,因上半年CPI指数居高不下,发 改委没有根据原油价格来调整成品油价,只6月20日有一次调价,上调汽油、柴油价格每吨1000元。在7月原油价格在147美圆/桶见顶后,一直回落到目前的60-70美圆/桶的区间内,中国石化的炼油业务已经能正常盈利。

2:中国石化上半年承担的是国家责任,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股东利益也是中国石化需要考虑的,因此国家不可能一直让中国石化赔本卖油,然后财政补贴,保持不亏损略有盈利的状态。发 改委目前控制成品油价格可以说是走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因此在原油价格猛涨而国内成品油不提价之际,国人经常会看到闹 油荒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好解释,因为炼油企业的炼油成本高于其销售价,所以以检修的名义停产,来对政府施压,从2006年开始,哪一次发 改委上调成品油价之前,没有闹过油荒?我相信时代是进步的,发 改委不可能长时间控制成品油价格,成品油市场价格迟早会市场化,这样中国石化的炼油垄断地位就会产生巨大的垄断利润。

3:费改税,燃油税的推出已经拖了数年,涉及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导致一直难产。但2008年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口号,燃油税不推出,这个口号基本是空喊。燃油税推出的前提是,国内油价和国外油价接轨,怎么接轨?这是一个摆在决策部门面前的难题,2007年初原油在50-60美圆/桶的时候,决策部门犹豫了,错过一个接轨的最好时机,结果原油一路高涨,最高涨到147美圆/桶,决策部门已经没有接轨的大环境了,因为高油价的时候接轨,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将急剧增大。目前原油跌到60-70美圆/桶,国内已经有声音在呼吁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推出燃油税了!一旦决策部门拿出燃油税的时间表,那么成品油价格体系必然有所松动,可能以后每月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做一个调整,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这样的话,中国石化就不会出现亏本卖成品油的困境了。

4:中国石化作为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之首,当年营业收入1.2万亿元人民币。但其净利润才549亿元,比中国石油差了1345亿元净利润少了一半还多,而中国石油的营业收入为1万亿元人民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中国石油偏重于上游业务,也就是开采原油,在成品油价格受到发 改委管制的年代,中国石油的盈利能力比中国石化强很多。但中国石化有营业收入1.2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大的基数,只要稍微提高一下毛利率,其营业利润就能增加很多,相应的每股收益也会增厚,再传导至其股票价格。

5:个人预计中国石化2008年的每股收益有0.38元,而2009年的每股收益会有0.7元以上,如果发 改委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那中国石化的每股收益还可能更高,而且每年的每股收益会成几何级数增长。相对应的,如果10倍的市盈率在目前的环境下是合理的,那中国石化的股价从2008年的每股收益上来看,3.8元会是它的一个强力支撑,但2008年马上结束了,2009年的业绩将恢复增长,所以跌到3.8元的可能性极低,在2009年的每股收益上来看,7元会是一个弱支撑。如果把目光再放远一点,2010年以后,中国石化在弱市的环境下,A股价格不会低于3.8元,而在7元以上的可能性非常大,大盘一旦走好,市场就会给出更高的市盈率,股价也会上涨,因此我建议目前可以逢低建仓,在3.8元-7元这个区间内战略建仓,持有至2010年以后。

写于11月6日

B. 求一篇关于选股票的论文

给你发了一个大纲 往里加点东西就行了 没时间 不给你做了

C. 跪求一篇关于股票的论文,至少1000字,题目如下,急急急!!!!

最近一份针对中国内地A股投资者的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正投资一个泡沫,这与多数外国观察人士的看法相符。

据称,按照一种标准计算,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市盈率高达70倍。更糟糕的是,据说30%的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即股票交易),实际上成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金字塔)骗局”(Ponzi scheme)。

上述问题加上中国内地“有问题”会计操作的名声,以及未来两年1.3万亿美元非流通股解禁带来的威胁,难怪内地A股市场目前从高点下跌了约36%。

那么,当前A股市场的调整是否只是大规模抛售的第一阶段呢?这种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根本就难以找到有关泡沫的证据。以估值为例:按照2008年的一致收益预期衡量,基准的沪深300指数(CSI 300)目前的市盈率为23倍。这不算便宜,但远不到我们所认为的泡沫估值,并且低于其30倍市盈率的10年平均水平。既然股价回调25%,70倍市盈率是怎样跌到23倍市盈率的呢?首先,看跌的股评人士关注的是规模较小、但价格更高的深圳股市,并回顾其过去12个月的表现。其次,2007年的业绩增幅为48%,而市场人士普遍预计今年业绩将增长32%。

尽管考虑到全球经济放缓,32%似乎是个雄心勃勃的数字,但其中7个百分点来自于一次性退税,而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5%左右,25%的税前利润增幅是可能实现的——当银行、石油和大宗商品成为主要驱动力时更是如此。

对那些投资收益又该如何看待呢(如今投资收益想必已成亏损)?事实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30%的数字带有误导性,因为“投资收益”包含所有来自合资公司和关联企业的营运收益。剔除这些收入,我们发现,仅有9%的非金融收入来自于某种形式的资产重新估值。

我们对于这些数据能有多大的信任度呢?占沪深300指数市值70%以上的成分股公司,目前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进行审计:中国内地的会计过失风险,目前并不高于其它新兴市场。

可能令A股市场面临厄运的最终问题,是非流通股的解禁,以及当前非流通股股东大举涌向市场所构成的威胁。

不过,迅速检视一下自2006年以来已经解禁的A股,结果表明仅10%的非流通股确实流入了市场。事实上,75%以上的解禁股属于政府。他们同时抛售这些股票的可能性非常小。一种可能性大得多的情形是政府本身提供的——即政府将控制股票发行供应量,以继续培育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

的确,增加股票供应量对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至关重要。A股历来估值水平颇高,因为中国内地流通股市值与GDP和储蓄的比率,仍远低于其它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水平。

换言之,相对于来自储户的高“需求”,目前股票“供应量”并不充足(特别是考虑到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现状)。未来数年,股票的供求水平均可能迅速上升,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较高的波动性。

这些情况对于国际投资者有影响吗?鉴于占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MSCI China) 72%市值的成分股公司已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该比例每月都在上升),答案是肯定的。香港投资者密切关注A股上市公司的价格走势,近来A股市场回调,是MSCI中国指数相对于其它新兴市场表现欠佳的重要原因。

D. 求一篇股票分析论文

300070)碧水源公司总股本14700万,流通股本3700万。发行价69元,09年 PE 94.5。

水在生活中不可或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需求日增供应却有限,且用水污染却日益严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要么扩大供应,这个受自然条件限制,要么就是将污水取出污染后重新使用,污水资源化达到城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原有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满足一般的污水处理需求,但在现代社会污水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的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对回收的水质的要求严格,使得MBR这种原来显得昂贵的技术进入了大规模推广期,在出水水质和占地,电耗,污泥等综合指标较优的背景下,投资成本比传统工艺高10%的缺点变得无足轻重,而且随着技术发展,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趋于下降,MBR取代传统工艺的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再生水这一块,几乎将是必然选择。

行业趋势向好,谁会是受益者?碧水源08年全国市场占比60%,关键是建立了一批示范工程,这些是巨大的先行优势的,其他参与者有GE,SIMENS.都是半路收购技术型公司进入这个行业。在公用行业,本土公司是有本土优势的,在成本性价比,服务上都会优于国外竞争对手。产业链结构与原有的工艺路线不同,MBR产业链是一体化的,尚未分解,碧水源掌握着从膜到膜组器再到工艺路线设计的全套核心技术,能够从源头控制成本,建立行业未来标准。得到全产业链的利润,增强了公司对市场的掌控力。

当然将来市场技术成熟后,产业链分工,有独立的膜厂商,膜组器厂商和接单环保公司的组合,行业毛利会趋于下降,但目前是产业发展初期,技术专利垄断,厂商都是一体化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进入分工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毛利率高,产业链通吃,碧水源毛利率48%,而且还会上升。

行业预测:

MBR从示范推广期进入到爆发期,我国2005年开始MBR项目的建设,MBR是最先进的污水资源化技术,这里引用行业数据,MBR技术2010年处理能力360万吨,100亿元容量,占污水处理市场的8%,2015年300亿元容量污水处理市场的27%。行业年增长24.5%。

公司特点:

1 掌握核心技术,从膜生产到膜组器再到工艺路线设计,示范工程实施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处理工程容量从小到大都已成熟。

2 需求强烈,示范效应形成,在水资源有限污染加重的背景之下,技术优势在于出水质量高,工艺流程短,耗电少,占地省,关键是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的改造较为容易,施工期仅半年,完工速度快。

3 市场庞大,不光是新建水厂,还有一大批改造项目,全国有4000余座水厂,如果将来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下降到传统工艺相同,那么将会出现加速替代。

4 市场拓展现在是生活污水处理,将来还可以运用到工业污水处理例如石化,食品,冶金,电子电力等行业市场。

5 资产财务指标优良,经营现金流充沛,不像有的明星公司利润不断增长,现金却不断流出,要靠圈钱发展,公司预收款比08年大幅增加,公司09年收入3亿元,已经签署但未实施的项目有5亿元,今年新签一亿以上,收入大幅增长有保障。对应将来市场空间,公司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

6募集资金建设项目今年7月就可以完成,将会大幅降低用膜成本,膜的生产能力大幅增加,膜成本比外购的会下降63%。公司的毛利率会呈现上升趋势。将来可以让利于客户,增加对手的竞争压力,有充足的竞争空间。

总结:巨大的市场容量,顺应时代的要求,极少数的玩家,大市场份额领先,高技术壁垒,占有核心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结论:前景可期。

风险:行业快速成熟,技术扩散,行业出现分工,出现众多参与者(不过这个市场不是大众消费市场,只会缓慢出现)膜的生产供应商增多和膜组器的标准化系列化,工艺路线的成熟都是必然趋势,不过这有待于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对应的表象就是行业毛利率的不断下降,参与公司的激增。现在还没有发现这种迹象。随着行业发展应该可以逐渐观察到行业的演变。

E. 求一篇最近的股票推荐论文,推荐一只股票就行了,字越多越好!!~~~

我自己写的,不同于机构研报,更有实战意义

000972新中基

从11月4日的涨停板说起,龙虎榜显示,三机构合计买入5000余万元,合计700多万股,占到流通股本1.7%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新中基如果今年再亏损的话可就要带上ST的帽子了,可为何机构却会大量买入这样一家连年亏损的公司呢?而11月7日继续放大量,4日介入5日出逃的概率应该不大,难道5000万资金的介入就为了这5%?再除去大资金的额外成本,这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从买入价位来看,6-7元之间区间属于底部,而且这么大量的资金进入,底部建仓的可能性最大。
从机构持股来看,银华优选和华夏平稳一直承受着股价的巨大跌幅拒绝抛股。从半年报来看,基金占比超过流通股12%,众多基金对这个看上去很丑的股票有意说明里面可能有文章。

与同行业的中粮屯河比较,仅比照番茄制品,2009年中粮毛利率为40%,中基30%,2010中粮20%,中基-15%;2010年营业成本中粮增加20%,中基增加45%。2010年4季度扣除减持北新路桥的收益,再扣除跌价准备,亏损竟然超过前3季度总和,而去年4季度番茄酱价格基本没跌。而中粮屯河扣除跌价准备后4季度是盈利的。从2010年古怪巨亏年报看,极有可能财务造假,有可能是隐藏利润。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一般而言番茄酱价格具有较大的周期性,5-6年将经历一个完整的双向周期,2008年国际番茄酱价格到达高峰,价格经过前期下跌,去年和今年,伤了很多菜农,所以可以肯定今年蕃茄的种植面积将大为缩小,农产品的大年和小年很多是这样产生的,伤得越重,来年产得越少,可以说蕃茄酱的价格已经到了底部,已经进入周期性筑底并逐步回升的阶段,明年将持续变好。虽然行业景气度和价格反弹力度还未进入实质性上升通道,但股市向来领先实体经济,相对不久到来的行业反转,股价提前见底完全正常。此外,中粮屯河准备定向增发募资近50个亿,其中一项是收购内蒙蕃茄酱企业,说明蕃茄酱企业还有利可图,如果真的有新中基这样一个季度可以发生如此巨亏的蕃茄酱企业,谁还敢收购?
新中基最大的故事不是估值,而是嘉里益海的入驻。今年上半年“金龙鱼”团队入驻公司,管理水平上了台阶。谁都知道超市中“金龙鱼”油的占有率,这要归功于它的主人新加坡丰益国际公司,现在此公司和新中基携手将产生很多联想,新中基公司目前90%的番茄酱出口,假如能够由新团队领导,开拓国内市场那应该有很好的故事可讲。
再说说最近的股东减持公告。不知道中基背景的人可能简单的把这理解为利空,其实这背后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对于减持,现在有2种猜想,实际上,三木实业的股东刘一正是中基的创业元老。今年上半年之前还一直是公司的董事长。刘一直接持有三木实业50%股份,因此也间接持有新中基股份,益海嘉里不会接手不干不净的中基,一种猜想是益海嘉里和刘一约定,要注资中基,三木必须减持干净!此次减持后,三木的股份只有100多万股了,近期应该会全部减持,而上周五的涨停可能就是市场对嘉里益海正式入主的一种反应!
而另一种猜想是,刘一意欲控股新中基!综合新中基一年多的表现,得出结论,本次中基股价大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其幕后操纵者是谁呢?谁得益就是幕后黑手。那么股价大跌谁可以得益呢,散户、益海嘉里都没有,得益者表面上看只有已经撤退的机构,但很多问题自相矛盾、没法解释,但当我们用刘一准备暗中控股新中基来解释,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了。
自从屯河纳入中粮旗下,借助于中粮的产业链,焕发了勃勃生机,刘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不得不引入中粮的唯一对手益海嘉里,但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对中基的掌控权,毕竟是自己的心血(他这么认为),从刘一接受记者采访的言谈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心态,他表示新中基只是借助益海嘉里的国内销售渠道,欧洲的关系他不会交给益海嘉里。这根本不现实,益海嘉里进入后控股新中基,你刘一说了不算,到时候欧洲的关系必然乖乖地交出来。刘一不甘心10几年心血化为泡影,所以他必须控股新中基。
刘一要控股新中基,必须收进30%以上的股份(因为嘉里益海占有中基番茄和天津中辰30%的股份),但是,他的资金不够,他需要资金。刘一从去年年底就暗示要做大项目,但是半年多了还是没有浮出水面,这很不正常,出售北新路桥一共获得将近7亿的资金去哪里了,已经成谜。再来看古怪的亏损年报,比照番茄制品,2009年中粮毛利率为40%,中基30%,2010中粮20%,中基-15%;2010年营业成本中粮增加20%,中基增加45%。这多出来的25%有3个多亿。以上两项资金加起来,再加上三木中刘一减持的部分,刘一手中持有现金将近12亿。如果在股价6元一带买入,刘一最多可拥有40%以上的股份,实现绝对控股,如果之后中基走出单边上扬的行情,直达15元,在这个位置,刘一抛出多余股份(10%),即可归还7个亿,填补漏洞,并且依然控股,这样新中基仍然还是刘一的。如果按这种情况,新中基的想象空间巨大!而年底之前,上涨行情至少完成相当一部分,配合刘一的机构不至于亏损太严重,好给上下一个交待。

益海嘉里入主,应该不完全是刘一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新中基的主要股东兵团密不可分,可能这里边兵团更积极一些,刘一之前想的很好,但是益海嘉里进来,他就身不由己了,他没有话语权,到了刘一这个位置,他的追求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如果刘一得不到兵团的全力支持,那么他在新中基就得服从益海嘉里,这是刘一不愿看到的。从之前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基的欧洲市场是刘一单枪匹马谈下来的,让生产商变成零售批发商,这期间的辛苦,使得刘一不甘心,完全可以理解。益海嘉里入主新中基是不可逆转的,刘一再怎么闹腾,只要益海嘉里有了防备,他就翻不起浪来,益海嘉里可以通过国内公司收购新中基股份,这样就规避了外资的限制。作为新中基的功臣,希望不要晚节不保,成为新中基的罪人。对于散户来说,益海嘉里不仅能带来完整的产业链,和新产品,更能带来外资的规范操作。很多散户深受刘一式报表之苦,益海嘉里能改变这一切,这是散户乐于看到的。这一切谜底,应该在今年年底,最晚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揭开了。
最后,撇开这两种猜想,看看新中基一年以来的跌幅,从年初最高16.16元最低跌到5.79元,不到一年最大跌幅竟然高达64%!相比创业板的地雷股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小盘,低价,超跌,有故事,有机构角逐,大股东背景雄厚(新疆建设兵团),这些都是抢反弹最好的佐料,即使以上2种猜测都落空,光凭这几点来一轮中级反弹也绰绰有余了。

阅读全文

与股票推荐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红枣期货即将上市 浏览:878
爱建信托客服 浏览:508
基金外包服务市场 浏览:293
融资融券c 浏览:125
2015年神秘资金 浏览:909
黄骅外汇 浏览:832
悟空理财体验金什么用 浏览:327
择期外汇交易是 浏览:844
投资大连油亏损情况 浏览:532
尿素期货有 浏览:585
资金占用监管核查的专项说明 浏览:312
投资是艺术不是科学的区别 浏览:922
基金华夏2号净值 浏览:873
2018年投资者信心 浏览:74
融资入股协议 浏览:166
马云健康股票是什么意思 浏览:992
父母投资 浏览:708
五一后基金行情 浏览:474
证券投资方法 浏览:637
外汇稳吗 浏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