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我国今年来外汇市场发展情况200字
第一阶段(1979—1984年)。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0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
第二阶段(1985—1990年)。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政府有意识地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盯住一揽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由此前的4.7221元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第三阶段(1991—1993年)。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第四阶段(1994—2005年)。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之后,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之前,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事实上,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并已消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账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1996年7月,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提高了供汇标准,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后即可购汇;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第五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汇市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
Ⅱ 截止2014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会不会持续增加
2014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不会持续增加。
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版
1、央行在外汇权市场买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而2014年下半年,央行彻底放弃了对汇率的常态式干预,基本没有通过外汇市场买入外汇,也就基本没有通过买入外汇增加外汇储备。此外,在年底人民币汇率下跌时,不排除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入市释放了一些外汇储备(是猜测,目前没有公开数据支持),这样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
2、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的获得。这一块数据很难得到,但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真的很少,对外汇储备的增长可能可以忽略不计。
3、外汇储备的构成结构中,非美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外汇储备的折美元数。4季度美元指数大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欧元、日元资产折算成美元金额下降,这部分影响非常大。
基于以上分析,2014年年底的外汇储备折美元金额很可能较3季度末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Ⅲ 我国外汇的主要形式
按外汇管制程度分
①现汇
②额度外汇
按交易性质分
①贸易外汇
②非回贸易外汇
按外汇使用权答分
①中央外汇
②地方外汇
③专项外汇
其他分类方法
①留成外汇
②调剂外汇
③自由外汇
④营运外汇
⑤周转外汇额度和一次使用的外汇额度
⑥居民外汇和非居民外汇
Ⅳ 2014年10月中国外汇储备为何查不到了,是不敢公布了么
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的水平,其实现在国家也很注重外汇储备的“质”量"所谓质,就是要改变原来单一的美元黄金储备,转而向储备多样化发展,比如纳入澳洲资产和欧洲资产等,而所谓量就是要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不要无限制的发展增加下去,而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Ⅳ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有何特点
一、从抄层级上看,外汇管理法规袭“位卑权重”。二、从方式上看,外汇管理法规“宽严相济”。三、从内容上看,外汇管理法规“对事不对人”。从1980年《外汇管理暂行条例》与1996年《外汇管理条例》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四、从执行上看,外汇管理法规可操作性日益加强。首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协调,管理权力集中有效。五、从体系上看,主体性外汇管理法规“独善其身”。六、从立法与实践的关系上看,外汇管理法规未能与时俱进。七、从世界范围上看,外汇管理法规与国际惯例“若即若离”。
Ⅵ 2014年3月28日中国银行人民币外汇牌价显示100美元可以兑换6149元人民币爸爸有
这个的话是很正常的呀,这个一般来说的汇率是在不同的变化。
Ⅶ 2014年前后我国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采用的编制标准有什么变化
新闻分析: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哪些特点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2月05日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安蓓、姚均芳)国家外汇管理局5日公布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35%。同时,国际储备资产增加额比上年下降18%。这些数据反映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哪些特点?如何看待资本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资产增量的变化?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尽管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延续了前些年的“双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绝对额有所下降,占GDP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并将之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35%,占GDP比重也从2008年的9.9%下降为2009年的5.8%,延续了2008年以来占比下降的格局。管涛说,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努力正在发挥成效,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他指出,事实上,经常项目GDP占比下降由很多因素引起。但从理论上看,这也意味着汇率更加接近合理水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3932亿美元,与2008年4795亿美元的增加额相比下降18%,这也说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资本项目差额变化非“不可解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而2008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对此,管涛解释说,最新公布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只是预估值,含净误差与遗漏,因此与2008年已公布的数字不具有可比性。他强调,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不是不可解释的。首先,2009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影响,国内商业银行重新调配境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减少境外资产规模,净调入外汇600多亿美元。而2008年则是净调出外汇300亿美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字,2009年全年外汇各项贷款增加1362亿美元,同比多增1105亿美元。管涛说,央行境外资产的回流也是造成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2008年上半年以前,央行出于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要求银行以外汇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008年下半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返还外汇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此外,去年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及QFII项下额度增加,导致证券投资项下有较快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前11个月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筹资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管涛说,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建议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原则,将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记录为各成员国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也是造成资本流入增加的原因。外汇储备资产数据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根据央行公布的数字,2009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全年外汇储备增加4531亿美元。而此次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则显示外汇储备资产增加3821亿美元。管涛解释说,与央行公布的数字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剔除了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的影响。他说,近年来,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且国际市场美元汇率波动较大,外汇储备资产中非交易变动规模日益扩大,可能影响社会对真实国际收支状况的判断。在此情况下,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对平衡表中外汇储备资产记录方法进行调整,记录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数据,剔除非交易变动的影响。因汇率、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引起的储备资产价值变动将通过国际投资头寸反映。以2009年为例,有71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增加是由于汇率、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引起的,因此未记入平衡表。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曾表示,去年外汇储备的增长不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社会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新增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实际利用外资=热钱”的估算方法不够科学,得出的结论也具有较大误导性。在分析外汇储备余额增加时,除考虑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个人、外债、证券投资项下的资金跨境流动情况,以及外汇储备本身的投资收益、货币折算等因素,绝不能仅作简单的扣除之后就宣称“无法解释”,甚至贴上“热钱”的标签。我都是抄的这个
Ⅷ 2014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有多少
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的水平,其实现在国家也很注专重外汇储备的“质”量属"所谓质,就是要改变原来单一的美元黄金储备,转而向储备多样化发展,比如纳入澳洲资产和欧洲资产等,而所谓量就是要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不要无限制的发展增加下去,而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Ⅸ 中国2014年有多少外汇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
Ⅹ 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82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的多少
截至2014年3月底我国
外汇储备
余额为3.95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占全世界
外储
总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