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辩题是:2018年在当前境内外市场环境下,中国股票市场不适合价值投资,请问大家从什么角度去辩论呢
中国市场按情绪面来讲适合投机而不适合价值投资,美股的形态是上涨形态,而中国的是周期性股市,所以,A股可以在熊市低价低位做价值投资,而不适合一直价值投资
❷ 如何辩证地说,股票市场中投资行为比投机行为更优(辩论赛)
投资与投机最简单的区别就是投资是长期持有投机是不停的交易。
❸ 大家好,我要打一场辩论赛,观点是“选择越少烦恼越多”,求有关的例子观点内容,(急用)谢谢!
你是正方还是反方?
我给你举几个反方的例子:
1、去一个陌生人的家,你是希望路上有很多十字路口让你选择呢?还是希望一条大路走到底比较好呢?
2、买了一只股票,你是希望每分每秒都判断是要买还是要卖好呢?还是希望买到了一字板连续10个涨停的好呢?哪个赚的多?哪个没烦恼?
3、你觉得得道高僧返璞归真的生活烦恼多,还是现代人被各种俗事纠缠烦恼多呢?
❹ 英语辩论赛关于大学生炒股的利有哪些
1.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manage money at hand;
2.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investment;
3.the scope for capital appreciation,then buy whatever we want without approvement by parents.
没素材了,如果有材料不会翻的,倒是好帮你翻翻的
❺ 辩论赛反方:大学生炒股弊大于利该如何答辩
你是几辩?这个辩题从不同的辩手位置出发,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
❻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科技发展利大于弊的辩论词(短)
如果长了,顶你的肺。我们是六年级的学生,不能骗我。
展开
我来答
9条回答
KisDぁ星星
LV.2 推荐于 2017-09-28
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❼ 求!三辩的陈词,尽量原创,不要网上泛滥的!辩题是实施论英雄,谢谢各位了!!!
从一般意义上,保尔·柯察金与比尔·盖茨是不可比较的。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英雄人物是时代矛盾碰撞、淬炼出来的。保尔和盖茨各自代表了他所在时代的精神,他们面对各自时代不同的主题,做出了一番不同凡响的业绩。然而,保尔和盖茨毕竟分属于不同的时代,面对的时代矛盾不同,历史使命不同。将二人做比较,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不同时代。
我看到有的朋友来信中讲,保尔创造了辉煌的精神业绩,是精神文明领域中的英雄;盖茨创造了巨额财富,是物质文明领域中的英雄。这显然是不确的。保尔生于血与火的社会革命的时代,扬刀跃马铲尽人间不平事,抛洒一腔热血遍种人间自由花,自然是那样一个时代最壮美的英雄形象。如果在那个时代谁“躲进小楼成一统”,搞象牙塔里的艰深学问,他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盖茨生于和平与发展时代,“扬刀跃马”已成为往事,按照保尔时代的标准,盖茨太缺乏阳刚之气了,我想,保尔若活到今天也会把马刀换成电脑。
保尔和盖茨的可比性肯定是在精神价值方面。
英雄是杰出的人物,而英雄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反映和集中代表了他所在时代的精神,是时代的先锋。英雄人物的业绩一般是与时代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为游离于时代主题之外,难于成为英雄;保尔和盖茨都牢牢抓住了各自时代的主题。我认为,在这方面他们两人是难分伯仲的。保尔对苏维埃政权的贡献和盖茨对IT业的贡献,在形式上相去甚远,但他们都是站在自己时代前沿的人物。
英雄的业绩总是与时代的主题相联系,但并不是所有与时代潮流并进的人们都可以成为英雄。投身IT业的人很多,佼佼者也不少,但真正能称得上英雄的并不多。事业成功与否还不能成为人们评判英雄的标准,成功者可成为英雄,失败者也有被视为英雄的。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故此,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真正的意义在于体现了一种精神价值———对功利的超越,甚至是对自我的超越。
保尔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倍尝艰难困苦,几经生死,无怨无悔。应当说保尔完成了人生终极的超越———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将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将其人生价值延续到了他的个体消失之后,进入了永恒之境界。
盖茨之所以成为当代英雄,在我看来,也许并不在于他的财富,这个世界有钱的人可不少,如果盖茨仅因为有钱而可称英雄,那么他与普通一财主也就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况且,号称世界“首富”的盖茨的财产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微软股票的市值决定的,万一哪天微软股票跌了,他也就未必站稳首富的位子。我看盖茨真正的英雄传奇是他对时代发展趋势观察的穿透力,当年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看到了电脑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并且毅然放弃了常青藤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冒险生涯,这绝对是要有一点超越精神的。与那些进了大学,特别是进了名校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人比,年不满20的盖茨确实显出了一些英雄本色。
英雄是时代的英雄,英雄是他的时代的精神价值的人格化的体现,英雄也表现着他的时代的审美格调。时代变了,英雄也往往被湮没了。文天祥曾望天浩叹一声:“天荒地老英雄丧”。人们也常常感叹:英雄气短。近来,随着新拍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播放,以及《北京青年报》有关保尔和盖茨的讨论,让我多少有些意外———保尔·柯察金这个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前苏联的英雄,竟然引起了今天青年人的关注。今天处于完全不同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下的不少青年人仍然以保尔为他们心中的英雄偶像,我想,这只能是因为保尔的身上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保尔穿越了时空,可谓真英雄。盖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应无大争议,但流水落花、岁月无情,盖茨能否跨越时代,成为永远的英雄,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❽ 急!!!辩论赛中,应该怎么反驳“在中国买股票是投机”。应该问对方什么问题呢在线等!!!
主攻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提问对方投资与投资的区别?参考如下:
一,动手前是否认真研究和思考。认真研究基本面和方方面面的情况是投资,贸然进入是投机。
二, 是否有具体明确的对象。无论成败与否,对象是一项实业、一个工程、一块土地或一座房屋、一家上市公司等等,清晰而可感、确切而固定,应该离投资比较近;而押一种赌注或球赛的输赢、抓一个稍瞬即逝的机会,做一个诸如权证这样虚拟而短暂的品种,离投机比较近。这一条对我们也有指导意义,要有明确具体的投资对象,要把回报建立在牢固坚实的基础之上,而不要迷恋那些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事情;
三,是否追求丰厚地回报。抓西瓜是投资,捡芝麻是投机。强调“复合增长”的人是投资,老想着“捞一把就走”、或者“搞一点买菜钱”的人是投机。但现实中回报大小有时很难定量分析。就象一粒谷和一堆谷有本质的区别,但十粒谷或二十粒谷与一堆谷的界限却在慢慢模糊一样。然而这种判别思路总是在告诫我们,要着眼于远大的目标,要投向有巨大上升空间的品种,而不要习惯于追求蝇头小利;
四, 时间是长还是短。投资者看好有潜质的股票,往往长期持有,而投机者热衷短线,借市场时常涨跌之势,通过炒作谋求快钱,结果少数人一夜暴富,许多人一朝破产
五,是否厌恶风险,是否追求有确定性的回报。这恐怕是投资与投机最大最显著的区别。也是争议最少的划分。它牵涉到两种人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希望一座能载重5吨的桥梁最多只过3吨的卡车,投机者喜欢“冲浪”和“在油锅中捞钱”。投资者总是想着在保存本金的前提下争取利润,而投机者只要利润可观,则甘冒倾家荡产的危险。投资者喜欢“适当分散投资”,投机者往往“一锤子买卖”。投资者先想到失败,投机者先想着胜利。你看赌博、赛马、买彩票、炒大蒜、炒ST股票等等的人,往往自己也知道没有多少胜算,没有明确的预期,不知道收益能不能覆盖风险。这种行为当然是投机,甚至连投机都算不上。而存银行、买债券、买指数基金、买廉价而优质的股票等等的人,有些回报虽然不尽理想,但从出发点来说,他们追求有确定的回报和预期,当然是投资。尽管中间的界限也有模糊的时候,但这一条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最为重大:“先胜而后战”,尽可能回避风险,不做那些算不清楚胜率的事情,甚至宁可做那些回报略低但风险有限的事情。
❾ 辩论赛大学生炒股弊大于利如何设置连环问
1.每天早上9点开始看盘,下午3点收盘。周一到周五,天天都是上课的时间,你不上课了?(他要是说,不一定非要时时刻刻都看,马上就说,股市千变万化,人家就恰巧在你上课的时间出现了高点,你错过了,还能赚到钱吗?)如果你真的觉得炒股是这么必要的,那么干嘛要上学呢?(他要说以后也炒股,你就说,好的,那你就脱离大学生这个群体了,所以也就脱离今天的辩题了。估计对方一定提到巴菲特,巴菲特一买股票就要握着好多年,你就说,好的,对方辩友,就算你也是巴菲特,你从大一开始就买股票,做长线投资,但是人家巴菲特就起码持有5年到7年,到时候你就是研究生了,整个大学生期间你就是在操心受累,没见到什么大受益。研究生的时候倒是能赚到不少钱,如果5,6年后咱们再举办辩论赛说研究生炒股是利大于弊,我一定站在对方辩友那边。)
2.你今天炒股,对你明天的事业有帮助吗?对方辩友,你是学的股票操盘手专业吗?好,就算早早的进入股市对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不过要是你恰巧在07年入市炒股,一直炒到08年,正好经历牛市转熊市,股市缩水70%。光套牢就套死你了,你那点经验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换来。整个一个人财两空,又耽误了学习,又赚不到钱。
❿ 辩论赛辩题:不可得寸进尺
不可得寸进尺就是把握分寸。言谈举止,注意分寸;行事出世,讲求尺度;议论评价,考究适度……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意义和价值。题目的核心是中心词“分寸”,“分寸”,在汉语中是尺和法的意思。在哲学上讲的是质与量的关系,说的是在界限里,量的增减不会引起质的改变,但要是超过了界限的量的增减,就会引发质的变化。物极必反,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一个的分寸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分寸。什么事情都适分寸了,那么你的生活质量就一定是最佳的了。
当然,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而不过”,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决不能对任何事情都放任自流,不去把握。能不能把握好,是我们的水平问题,去不去把握,是我们做人的素质问题。
也许有些事情的分寸是很难把握的,但我们可以把握此事件的极限分寸啊,使它限定在极限范围之内,那样就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了。
把握分寸就是要审时分寸势、严宽不误,不审时分寸势,则严宽皆误。不把握分寸的教育往往就是失败的开始。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或者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首先要审时分寸势,综合分析后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其次要掌握好教育的“分寸”,即教育的计划,教育的程分寸,教育的分寸。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好教育的“分寸”,把握不好分寸,就会造成教育偏差,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性格观念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从此刻开始,你的教育之路就已经偏离正轨,注定是一次失败的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握不好“分寸”,究其原因:有的是眼界不宽,昧于大势,因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是爱恨妨我聪明,以己为核心,以至言行失去准绳;有的是利害乱我精神,私心膨胀,得失之想,很难公允客观。所以,准确把握“分寸”,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行,也不单纯是方法问题,一个人的心性、品格、与胸襟更为重要。实践证明,善于把握“分寸”者,他必定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努力增强自己的是非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大力倡导的,哪些是要坚决反对的。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控意识,增强自控能力,努力做到政治上把握住方向,感情上把握住原则,行动上把握住分寸,生活上把握住小节。这样,自己的命运就会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握“分寸”,说到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就像系鞋带,松也不是,紧也不是,只能根据脚面的感觉找准“系”的力分寸。拿交友为例,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庄子的名言。与《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是一个道理。君子的交友之道,如淡淡的流水,长流不息,源渊流长。今人将交友比作花香。说“友谊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与古人有异曲同功之妙。再比如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要看到金钱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是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利器。既可以改善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又可积功累德、做更多善事。如果运用不好,就会带来无穷灾难。因为金钱最容易诱发人的欲望。能够认真把握好金钱与权力使用的“分寸”和“量”,你的人生便是富足而快乐的。因此,把握“分寸”,从根本上讲是基于唯物辩证思维的一种人生态分寸,需要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与探索精神。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很好地深思。
范文引导:
1、把握分寸
在股市里赚钱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投机。投资,是靠企业净利润的增长赚钱,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对企业投资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投机,是靠市场价格波动赚钱,也就是通常说的炒股票。炒股票的背后,炒作的是投资者的情绪、市场的人气。炒股票能否成功,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能否把握好分寸。
这里的“分寸”,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市场热分寸或冷分寸的推测和把握,这实际上是考验操作者的想像力,考验操作者的投机天分或者说运气。这里更多是艺术的色彩,少有科学的成分。另一个是操作者对期望获利程分寸的控制,这本质上是控制贪念,控制风险,是对已实现收益或亏损的一种约束。
这两个“分寸”,把握好其中一个,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股市中的成功者。但如果两个“分寸”都失控,很可能伤痕累累。
把握好分寸,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把握好分寸的要求。从量变到质变,是基本的哲学命题。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据说大厨师名厨师的最重要功夫,就是能比别人更好地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分寸。
股市行情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价格几乎永远处于波动状态,大涨后就会有大跌。市场炒作的一个理论基础,是相信股市存在某种动能。这种动能使股价运行具有某种惯性,当某个方向的动能消耗殆尽后,反向的动能开始聚集和加强。股价的横向盘整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是一个休整过程,最终会选择一个突破方向,如果涨不上去,那就必然向反方向作用———下跌。股市中的把握好分寸,要求对这种能量做出估量,估量能量的大小,估量能量作用的方向。
把握好分寸,是稳健投资的一种理念。它承认市场波动有“分寸”。它希望利用这种“分寸”获利。它追求这种利用恰到好处。如果你是“炒股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把握好分寸”这个理念。至于用什么具体办法去操作,每个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如果没有“把握好分寸”这个理念,你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你可能运气地跑进一片绿洲,也可能晦气地跑进一片沙漠。你不能主宰自己的财运!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分寸”,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握好这个“分寸” ,尽力做到不过,亦无不及。
2.把握分寸
曹雪芹先生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留给我们一个红楼幻梦,而我在大观园里游荡、徘徊,空发出感叹,不为“宝钗合婚,黛玉归魂”的悲剧结局,不为金陵十二钗的悲惨下场,只为两个小人物的两种结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皆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在大观园形形色色诸多人物中,晴雯虽着墨不多,出现时间不长,但她恐怕是不引人注目都不可能。作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她锋芒毕露,不仅因为她非同一般的美貌,更是她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小丫环偷东西,就连平儿这个不在宝玉房内的人也懂得息事宁人,照顾大家颜面,偏偏妥善处理后,尚处重病中的晴雯一得知,也不管任何人(包括宝玉)的劝阻,坚持揭露并把小丫环赶走。有人说她刻薄,说她倚大欺小,但其实她只是恨铁不成钢啊!处在卑贱的地位,她却嫉恶如仇,她希望她的姐妹们能够洁身自好,不要落人话柄。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采取如此极端偏激的方式,让自己病上加病,又平添园中多少双敌意的眼睛。
最后在大观园的检查中,不就有人在王夫人耳边多说几句,“就看不惯她那荡样”,“穿红抹绿,这是给谁看啊!”王夫人是以晴雯太过美丽、举止不端的罪名将她赶出园,但若不是她平时待人处世太过偏激,太过直接,不顾别人颜面对做法,又怎会招致最终落得个虚名悲惨死去的结局?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同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的袭人,与晴雯却是另一个极端。袭人做事举止得当,待人处事总是谦恭有分寸,无论对贾母,对宝玉,对园内众位小姐,甚至对下面的小丫环,她总是处处为别人考虑,因此就连王夫人也对她另眼相看,放心让她伺候宝玉。在那次大观园的抄检中,也正是她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她免遭。
只是,她谦卑太过以致没有自己的原则。宝玉出家后,她下定决心终身守节,却因没有名分而不能得偿如愿。她决意殉死,念及贾府的恩情,她不想给贾府添乱;到哥哥家中,想到哥哥对自己的好,不忍添愁;等到嫁人后,又因在新婚之夜新郎对自己的好不忍让他人财两空。最后就这样过完一生。我不知她是否会幸福,是否会想起自己当日的誓言而痛心不已。
悲晴雯,待人太过尖锐以致丧命;叹袭人,待人太过圆滑以致失去自我。她们都没有把握好一个“分寸”,以让自己安然无事又能保持自我。这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其根源却是一样,让人叹惋,让人深思。
3.把握分寸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分寸。哲学家言:“无论黄昏时树影有多长,他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树影不敢妄为,因为它懂得万物皆有分寸,离开了分寸,它就等于离开了树根,就失去了生命力。“分寸”是智慧,是艺术。因此待人处世要讲究“分寸”。
鸿门宴上,刀光剑影,剑拔弩张。项羽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刘邦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乌江边,项羽含恨自刎,仰天长叹;刘邦叱咤风云,一锤定音。透过我们理性的思考,我们明白:项羽的狂妄无分寸注定了他“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惨结局。刘邦有节有分寸成就了他“大风起兮云飞扬,为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辉煌。只因他利用分寸成就自我,分寸是智慧的。
在诗人们“拥抱了黄山的夕阳,挽住了泰山的余辉,却听不到高山族嘹亮的歌声”的感慨中,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这一天才的设想。他看到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听到海峡两岸人民统一的心声,于是他坚持“分寸”,不对国民党步步进逼,而是留下余地。他是智慧的。然而,台独分子疯狂叫嚣独立,是否有负邓小平的苦心,是否有愧于“分寸”。海峡两岸频频往来坚冰已破,国共两党连连会晤统一将成。我们相信我们的心愿会实现,因为我们坚持“分寸”这一智慧的化身……
牛顿这一顶尖级科学家打开了近代科学之门。于是人才辈出、经典如云。虽然他知道“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将会改变整个科学界的面貌,但他仍发出“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感叹。因为他深知:前人的认识有限度的,自己的认识虽比前人多一点,但也是有限度的,无限度的未来等待着后人去开创、发掘……
我们总是狂妄地说:“海天尽头天是岸,山高绝顶我为峰”。然而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分寸。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握好这个“分寸”,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尽力做到不过,亦无不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分寸,用这个智慧而又充满艺术的尺,量出充满智慧和艺术的人生!